東尼流的幸福栽培法
內容簡介
「你的幸福是什麼形狀?」讓東尼告訴你他栽培幸福的超級祕密!
本書是以達令是外國人系列散文漫畫走紅的「日本最紅的達令」東尼撰文,妻子小栗左多里繪圖的夫婦合力作品,從東尼那「宇宙無敵超強柔和光線」的角度來介紹他獨門的「幸福栽培法」,文中展露出東尼耿直認真的宅族個性,配合東尼誠懇提出的各種人生道理,讓人發噘之餘,也能細細品味這本「東尼流勵志書」。
東尼認為,每個人的幸福都需要用心去栽培;要細心地澆水、施肥、日晒,才能讓幸福的小苗,長成茂密的大樹,結出幸福的果實,因此全書分成三部份:芽之章、樹之章、實之章。以淺顯有趣的語文(各國俗諺)點題,由東尼以其獨特觀點解釋,並且帶領讀者思考。從書封到內頁都配上了小栗繪製的超可愛彩色插圖,文後還有小栗觀點、測試你的「東尼度」的心理測驗等小遊戲。
本書是以達令是外國人系列散文漫畫走紅的「日本最紅的達令」東尼撰文,妻子小栗左多里繪圖的夫婦合力作品,從東尼那「宇宙無敵超強柔和光線」的角度來介紹他獨門的「幸福栽培法」,文中展露出東尼耿直認真的宅族個性,配合東尼誠懇提出的各種人生道理,讓人發噘之餘,也能細細品味這本「東尼流勵志書」。
東尼認為,每個人的幸福都需要用心去栽培;要細心地澆水、施肥、日晒,才能讓幸福的小苗,長成茂密的大樹,結出幸福的果實,因此全書分成三部份:芽之章、樹之章、實之章。以淺顯有趣的語文(各國俗諺)點題,由東尼以其獨特觀點解釋,並且帶領讀者思考。從書封到內頁都配上了小栗繪製的超可愛彩色插圖,文後還有小栗觀點、測試你的「東尼度」的心理測驗等小遊戲。
序/導讀
地球上現在大約居住著七十億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少,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變得幸福。
那麼,大家是否全部能變幸福呢?
冷靜地回顧人類的歷史,不得不承認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即使如此,我一直以「希望自己能永遠幸福」的角度來回答:「這並非不可能的」。
我不認為這世上存在著適合所有人的「零碼(free size)幸福」。甚至覺得握有幸福的人,大部分都是綜合各種價值觀、智慧、教養,還有經驗的累積,才開拓出屬於自己的「量身訂做的幸福」。這件事有可能是特意的,也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到的。
即使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相異的語言,大體上還是有可以讓人在某處心生同感的「道理」存在。因此本書將我個人截至目前為止奉為圭臬的智慧與想法,以「通往幸福之路的指南」的方式來介紹給各位讀者。
對想開創一條專屬於自己「通往幸福之路」的人、或是想重新確認自己想法的人來說,如果本書能有所助益的話,我會覺得很慶幸。
那麼,希望大家都幸福!
二○○五年 秋
東尼
那麼,大家是否全部能變幸福呢?
冷靜地回顧人類的歷史,不得不承認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即使如此,我一直以「希望自己能永遠幸福」的角度來回答:「這並非不可能的」。
我不認為這世上存在著適合所有人的「零碼(free size)幸福」。甚至覺得握有幸福的人,大部分都是綜合各種價值觀、智慧、教養,還有經驗的累積,才開拓出屬於自己的「量身訂做的幸福」。這件事有可能是特意的,也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到的。
即使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相異的語言,大體上還是有可以讓人在某處心生同感的「道理」存在。因此本書將我個人截至目前為止奉為圭臬的智慧與想法,以「通往幸福之路的指南」的方式來介紹給各位讀者。
對想開創一條專屬於自己「通往幸福之路」的人、或是想重新確認自己想法的人來說,如果本書能有所助益的話,我會覺得很慶幸。
那麼,希望大家都幸福!
二○○五年 秋
東尼
試閱
01不准說「討厭」 東尼的內心話
「不可以說『討厭』哦─」。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不可以說「討厭」。
他們常叫我要思考:「喜歡」的相反其實並不是「討厭」,而是「不喜歡」。他們允許我說「無聊」或是「差勁」、「不舒服」、「糟透了」。可是,為什麼就是不可以說「討厭」呢!
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好惡。我也不例外,會有不喜歡的顏色、書本、電玩遊戲、課業⋯⋯等。當然,也會有性情投合或不合的朋友。但就算面對老是出一堆習題的老師,或是向人勒索錢財的不良少年,父母也不准我用「討厭」來形容對他們的感覺。
如今回想起來,這樣的管教的確有點過火。可是,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非常聽話。
我的父母不只是強迫孩子不准說「討厭」。他們自己也絕對不說。
所以,不准說「討厭」與其說是我們家的家教,不如說是家訓。在我們家,大家都嚴格遵守這個訓示,記憶中幾乎從來沒打破過。
特別是在飲食上,我家更是常常動用「討厭的禁止令」。
我們家的用餐規矩是:所有拿到餐桌上的食物要全部吃光光,而且
不聽任何任性的理由。由於從小確實地身體力行,所以養成我如今什
麼都吃的習慣,不論到哪個國家,幾乎對任何食物都沒有抗拒感。
如今距離我小時候已經過了好幾十年,而我也在日本定居下來,而那個從小教我「不准說『討厭』」和「任何食物都得吃光光」的母親,不久前才第一次來日本玩。
日本對母親而言畢竟是個陌生的國度。為防萬一,我覺得還是該事先跟她確認一下吃方面的問題。以下就是我和母親的對話:
「有沒有什麼不吃的東西?」
「什麼都OK!」
「真的?」
「嗯⋯⋯只有生魚片有點⋯⋯」
「那烤魚或是紅燒魚可以嗎?」
「這種應該沒問題!」
「那連頭帶尾整條端上桌的魚咧?」
「⋯⋯」
連頭帶尾的魚料理,如果用筷子,是不必太在意魚骨頭就可以享用的美食。但對於習慣用刀叉的人來說,會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我篤定地認為如果是法式炸魚或天婦羅就沒問題,打電話給已預約好的日本餐廳,將不太合母親口味的餐點換掉。
我想盡最大的努力招待母親,但母親來日本之後還是不免遭遇了幾次「怎麼辦!真的要吃這個嗎?」的日式飲食的震憾教育。由於長年的習慣,她絕對不說「討厭」,但還真的無法做到「把什麼都吃光光」!
因此,她最先記住的日本話就是─「危機(狀況不妙)」!
還有這些諺語喔!
● 就算有必要忍耐,但沒必要非說「喜歡」不可。(布列塔尼諺語)
● 如果找得到麵包就坐下來,如果找得到起司就留下來工作吧!(亞美尼
亞諺語)
03 「上癮」是自找的 東尼的內心話
我非常喜歡巧克力。若要我舉例來形容喜歡到什麼程度,我的腦海中立即會浮現英國作家J‧R‧R‧托爾金所寫的奇幻小說《魔戒》。出現在小說中的戒指帶有魔咒,不管誰一接近它,就會產生想將它搶奪到手的強烈衝動;臉上的表情會轉瞬間就變得像魔鬼一樣,甚至想從朋友的手中將戒指偷到手。當然,我只有在接近巧克力的時後,才會產生類似的瘋狂舉止。
說到巧克力,雖然不至於每個人都非常喜歡,但除了因為過敏不能吃巧克力的人之外,我還沒有碰過討厭它的人。
很久以前我就聽過巧克力含有類似人類荷爾蒙成分的說法。如果此言屬實,人類之所以那麼迷戀巧克力,很有可能是出自動物本能。然而這種令人覺得「原來如此」的說法,其實只不過是都市傳說而已。
巧克力還有其他吸引人的原因。
在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中,含有一種可使人精神鎮定的物質「可可鹼」(theobromine)。可可鹼的英文也源自意指「神的食物」的可可豆學名「theobroma」,而我認為這名字取得真好。
我第一次吃到巧克力時就迷戀上黑巧克力,甚至對此之外的巧克力不感興趣。不太摻雜糖或澱粉、可可純度愈高的巧克力我愈愛。所以,若談到巧克力的顏色,我也只挑深咖啡色或黑色的吃。
據說,牛奶巧克力是瑞士人在一八七五年發明的。我覺得想出牛奶巧克力的人有點偏離了「正道」,而發明白巧克力的人更是離譜。我來日本以後才第一次嘗到白巧克力。沒錯,就是在日本人俗稱「白色情人節」的三月十四日吃到的。雖然這麼說非常對不起喜愛白巧克力的人,但我雖然承認白巧克力是甜點的一種,卻不認為它應該被稱為巧克力。
我對巧克力有種超乎常人的堅持,這點連我自己也很驚訝。不,甚至已經不只是一種堅持,而是到了上癮的地步。人就算想做到「恰如其分」,還是會對某些事物上癮。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迷戀一、二樣事物,不是嗎?如果沒處理好而變得非常依賴這些有害身心的東西,說不定就會痛苦一輩子。果真如此的話,希望大家要慎選自己上癮的對象。但擁有嗜好是比沒嗜好更合乎人性的。我們應 該避免的不是嗜好,而是惡習。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做出好的選擇呢?我所想到的「良好嗜好」的選擇方法如下:
○積極地選擇
不要被動地等著自己迷戀上什麼,而要主動去發掘。說穿了,就是自發性地迷戀上某事物的人才算贏。
○選擇無害於身心的嗜好
就算玩得過火也不會危害到健康的嗜好,容我再多囉嗦一句,就是要選擇對健康有益的嗜好。
○選擇有建設性的嗜好
就算無益於健康,也要選擇有點用的嗜好。
○選擇能持續的嗜好
不要選擇太花錢、會敗光家產的嗜好。
真正的上癮,就算癮頭不大,如果是從年輕時代就開始迷戀的,通常會變得難以自拔。從小父母就耳提面命地要我「不可以染上菸癮」。可是,他們倆自己卻是一天抽二、三包的菸槍;或許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誨不太有說服力。十四歲時,我違背了父母之意,開始抽菸。雖然當時正值青春叛逆期,但我想從小就有的好奇心才是比較直接的起因。
除了一般香菸之外,含有丁香成分或沒有濾嘴的菸、雪茄、菸斗等,凡是香菸店裡有賣的商品,我統統嘗試過。雖然我一直就像「做壞事」怕被人發現似地偷偷抽,但不到半年,我的「實驗」就被父母發現,還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不過,我也因此滿足了對香菸的好奇心,從此不再碰菸。俗話說「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在閒得發慌時來根菸或許不錯,但基於健康與經濟的考量,我挺慶幸自己還沒抽上癮就收手了。
年輕時真正讓我上癮的就是「讀書」。任何父母都會勸小孩要多讀書,但或許我的父母更崇尚「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我的父母一直這麼養育我,學業成績表現優異時,會給予一點獎勵,但買的禮物一定是書本。如果我盯著電視看,不但不給什麼好臉色,還會嘮叨說:「那麼有空,還不如去念書」。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我好像從小學就非常熱中看書,父母當然很高興。但……不知怎地,後來我卻讀書讀過了頭。
當時,我家沒有很多藏書,更不用說什麼兒童讀物了。有的只是一套大約三十冊、霸占著整個書架兩層空間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中包羅萬象,蒐集了從神話到科學的資訊內容,每冊都很厚重,這是因為原本就是用來查資料用的。
某天,我從百科全書的第一冊開始讀起,就這樣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不間斷地依冊數順序讀到最後一冊。父母對我熱中讀百科全書的模樣感到吃驚,起初讚美不已。但不知是否因為內容太有趣?(還是我實在太閒?)全部讀完一遍後,我又從頭開始讀起。父母的喜悅一度轉為疑惑,然後為我擔心不已。他們覺得,休閒時翻翻百科全書還好,但我卻完全沉迷其中,連作業都不寫了,只顧著讀百科全書。
讀完第二遍時,我把目標轉向圖書館,借了一堆書回家,完全不去運動,整天只關在房間裡。讀書成了我逃避現實的藉口。學業成績也一路下滑,父母開始怒斥我:「要適可而止」。不過,不知是否因為完全陷在讀書的魔咒中,我一直無視於父母的忠告。有時晚上還裝睡,蒙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的燈光偷看書。
當然這樣的「不良行為」,沒多久也被父母發現。由於擔心我深夜在床上看書,會變得視力衰退、睡眠不足;或是只顧著讀書,會變成陰陽怪氣的少年……父母的不安日益膨脹,不久就將書本全部沒收,並嚴格地監控我是否有在偷看書?
一般父母都會苦口婆心地希望孩子要翻開書本來看,我的父母反而限制我,這事聽起來或許有點奇怪。但大概也由於我的父母因應得當吧,我從此又恢復成為生活正常的孩子。
儘管如此,一旦上癮了就很難擺脫。所以,我成年之後還是無法完全戒掉讀書的癮頭。
那麼,只是「喜歡閱讀」和真正的「閱讀上癮」有何不同呢?的確很難分辨,但不妨檢視一些現象就可以理解。眼睛或腰都很痠了還是繼續閱讀的人、廢寢忘食地埋頭苦讀的人、因為看書而忘記與人有約的人─這些人都足以歸類為「愛看書」、「讀書讀過了頭」,甚至是「閱讀上癮」者吧!但是,用餐就座之後仍然繼續看書的人,並不算「閱讀上癮」……而只不過是「不懂禮貌」。
雖然這是很嚴肅的話題,但「閱讀上癮」和任何上癮一樣,都會對私生活帶來不好影響。正因為中毒太深,儘管被嘮叨「要適可而止」,往往無法做到。由於很珍惜這種對讀書的狂熱,所以我總是讀到「稍微過了頭」的程度才想停下來。如此可控制在某程度的上癮,雖然也算是上癮,卻又有點無可厚非的可愛。估且稱之為「小上癮」吧!
那麼巧克力上癮這事又怎麼說呢?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偏愛巧克力,因此我很幸運地,收到巧克力禮物的機會大為增加。巧克力不可以吃太多,但沒關係,如果我恪守中庸之道、適量地吃就無所謂。有時我會拿去分享給其他人。不,其實巧克力出乎意外地很容易變軟,如果不自己一口氣吃完……哇—吃著吃著就又上癮啦!
還有這些諺語喔!
● 人人都有癖習,少則七種,多則四十八種。(日本諺語)
● 一個人的後半生完全構築於他前半生所養成的習慣之上。(杜斯妥也夫斯基)
● 我不用麻藥。因為我本身就是麻藥。(達利)
「不可以說『討厭』哦─」。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不可以說「討厭」。
他們常叫我要思考:「喜歡」的相反其實並不是「討厭」,而是「不喜歡」。他們允許我說「無聊」或是「差勁」、「不舒服」、「糟透了」。可是,為什麼就是不可以說「討厭」呢!
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好惡。我也不例外,會有不喜歡的顏色、書本、電玩遊戲、課業⋯⋯等。當然,也會有性情投合或不合的朋友。但就算面對老是出一堆習題的老師,或是向人勒索錢財的不良少年,父母也不准我用「討厭」來形容對他們的感覺。
如今回想起來,這樣的管教的確有點過火。可是,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非常聽話。
我的父母不只是強迫孩子不准說「討厭」。他們自己也絕對不說。
所以,不准說「討厭」與其說是我們家的家教,不如說是家訓。在我們家,大家都嚴格遵守這個訓示,記憶中幾乎從來沒打破過。
特別是在飲食上,我家更是常常動用「討厭的禁止令」。
我們家的用餐規矩是:所有拿到餐桌上的食物要全部吃光光,而且
不聽任何任性的理由。由於從小確實地身體力行,所以養成我如今什
麼都吃的習慣,不論到哪個國家,幾乎對任何食物都沒有抗拒感。
如今距離我小時候已經過了好幾十年,而我也在日本定居下來,而那個從小教我「不准說『討厭』」和「任何食物都得吃光光」的母親,不久前才第一次來日本玩。
日本對母親而言畢竟是個陌生的國度。為防萬一,我覺得還是該事先跟她確認一下吃方面的問題。以下就是我和母親的對話:
「有沒有什麼不吃的東西?」
「什麼都OK!」
「真的?」
「嗯⋯⋯只有生魚片有點⋯⋯」
「那烤魚或是紅燒魚可以嗎?」
「這種應該沒問題!」
「那連頭帶尾整條端上桌的魚咧?」
「⋯⋯」
連頭帶尾的魚料理,如果用筷子,是不必太在意魚骨頭就可以享用的美食。但對於習慣用刀叉的人來說,會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我篤定地認為如果是法式炸魚或天婦羅就沒問題,打電話給已預約好的日本餐廳,將不太合母親口味的餐點換掉。
我想盡最大的努力招待母親,但母親來日本之後還是不免遭遇了幾次「怎麼辦!真的要吃這個嗎?」的日式飲食的震憾教育。由於長年的習慣,她絕對不說「討厭」,但還真的無法做到「把什麼都吃光光」!
因此,她最先記住的日本話就是─「危機(狀況不妙)」!
還有這些諺語喔!
● 就算有必要忍耐,但沒必要非說「喜歡」不可。(布列塔尼諺語)
● 如果找得到麵包就坐下來,如果找得到起司就留下來工作吧!(亞美尼
亞諺語)
03 「上癮」是自找的 東尼的內心話
我非常喜歡巧克力。若要我舉例來形容喜歡到什麼程度,我的腦海中立即會浮現英國作家J‧R‧R‧托爾金所寫的奇幻小說《魔戒》。出現在小說中的戒指帶有魔咒,不管誰一接近它,就會產生想將它搶奪到手的強烈衝動;臉上的表情會轉瞬間就變得像魔鬼一樣,甚至想從朋友的手中將戒指偷到手。當然,我只有在接近巧克力的時後,才會產生類似的瘋狂舉止。
說到巧克力,雖然不至於每個人都非常喜歡,但除了因為過敏不能吃巧克力的人之外,我還沒有碰過討厭它的人。
很久以前我就聽過巧克力含有類似人類荷爾蒙成分的說法。如果此言屬實,人類之所以那麼迷戀巧克力,很有可能是出自動物本能。然而這種令人覺得「原來如此」的說法,其實只不過是都市傳說而已。
巧克力還有其他吸引人的原因。
在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中,含有一種可使人精神鎮定的物質「可可鹼」(theobromine)。可可鹼的英文也源自意指「神的食物」的可可豆學名「theobroma」,而我認為這名字取得真好。
我第一次吃到巧克力時就迷戀上黑巧克力,甚至對此之外的巧克力不感興趣。不太摻雜糖或澱粉、可可純度愈高的巧克力我愈愛。所以,若談到巧克力的顏色,我也只挑深咖啡色或黑色的吃。
據說,牛奶巧克力是瑞士人在一八七五年發明的。我覺得想出牛奶巧克力的人有點偏離了「正道」,而發明白巧克力的人更是離譜。我來日本以後才第一次嘗到白巧克力。沒錯,就是在日本人俗稱「白色情人節」的三月十四日吃到的。雖然這麼說非常對不起喜愛白巧克力的人,但我雖然承認白巧克力是甜點的一種,卻不認為它應該被稱為巧克力。
我對巧克力有種超乎常人的堅持,這點連我自己也很驚訝。不,甚至已經不只是一種堅持,而是到了上癮的地步。人就算想做到「恰如其分」,還是會對某些事物上癮。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迷戀一、二樣事物,不是嗎?如果沒處理好而變得非常依賴這些有害身心的東西,說不定就會痛苦一輩子。果真如此的話,希望大家要慎選自己上癮的對象。但擁有嗜好是比沒嗜好更合乎人性的。我們應 該避免的不是嗜好,而是惡習。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做出好的選擇呢?我所想到的「良好嗜好」的選擇方法如下:
○積極地選擇
不要被動地等著自己迷戀上什麼,而要主動去發掘。說穿了,就是自發性地迷戀上某事物的人才算贏。
○選擇無害於身心的嗜好
就算玩得過火也不會危害到健康的嗜好,容我再多囉嗦一句,就是要選擇對健康有益的嗜好。
○選擇有建設性的嗜好
就算無益於健康,也要選擇有點用的嗜好。
○選擇能持續的嗜好
不要選擇太花錢、會敗光家產的嗜好。
真正的上癮,就算癮頭不大,如果是從年輕時代就開始迷戀的,通常會變得難以自拔。從小父母就耳提面命地要我「不可以染上菸癮」。可是,他們倆自己卻是一天抽二、三包的菸槍;或許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誨不太有說服力。十四歲時,我違背了父母之意,開始抽菸。雖然當時正值青春叛逆期,但我想從小就有的好奇心才是比較直接的起因。
除了一般香菸之外,含有丁香成分或沒有濾嘴的菸、雪茄、菸斗等,凡是香菸店裡有賣的商品,我統統嘗試過。雖然我一直就像「做壞事」怕被人發現似地偷偷抽,但不到半年,我的「實驗」就被父母發現,還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不過,我也因此滿足了對香菸的好奇心,從此不再碰菸。俗話說「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在閒得發慌時來根菸或許不錯,但基於健康與經濟的考量,我挺慶幸自己還沒抽上癮就收手了。
年輕時真正讓我上癮的就是「讀書」。任何父母都會勸小孩要多讀書,但或許我的父母更崇尚「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我的父母一直這麼養育我,學業成績表現優異時,會給予一點獎勵,但買的禮物一定是書本。如果我盯著電視看,不但不給什麼好臉色,還會嘮叨說:「那麼有空,還不如去念書」。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我好像從小學就非常熱中看書,父母當然很高興。但……不知怎地,後來我卻讀書讀過了頭。
當時,我家沒有很多藏書,更不用說什麼兒童讀物了。有的只是一套大約三十冊、霸占著整個書架兩層空間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中包羅萬象,蒐集了從神話到科學的資訊內容,每冊都很厚重,這是因為原本就是用來查資料用的。
某天,我從百科全書的第一冊開始讀起,就這樣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不間斷地依冊數順序讀到最後一冊。父母對我熱中讀百科全書的模樣感到吃驚,起初讚美不已。但不知是否因為內容太有趣?(還是我實在太閒?)全部讀完一遍後,我又從頭開始讀起。父母的喜悅一度轉為疑惑,然後為我擔心不已。他們覺得,休閒時翻翻百科全書還好,但我卻完全沉迷其中,連作業都不寫了,只顧著讀百科全書。
讀完第二遍時,我把目標轉向圖書館,借了一堆書回家,完全不去運動,整天只關在房間裡。讀書成了我逃避現實的藉口。學業成績也一路下滑,父母開始怒斥我:「要適可而止」。不過,不知是否因為完全陷在讀書的魔咒中,我一直無視於父母的忠告。有時晚上還裝睡,蒙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的燈光偷看書。
當然這樣的「不良行為」,沒多久也被父母發現。由於擔心我深夜在床上看書,會變得視力衰退、睡眠不足;或是只顧著讀書,會變成陰陽怪氣的少年……父母的不安日益膨脹,不久就將書本全部沒收,並嚴格地監控我是否有在偷看書?
一般父母都會苦口婆心地希望孩子要翻開書本來看,我的父母反而限制我,這事聽起來或許有點奇怪。但大概也由於我的父母因應得當吧,我從此又恢復成為生活正常的孩子。
儘管如此,一旦上癮了就很難擺脫。所以,我成年之後還是無法完全戒掉讀書的癮頭。
那麼,只是「喜歡閱讀」和真正的「閱讀上癮」有何不同呢?的確很難分辨,但不妨檢視一些現象就可以理解。眼睛或腰都很痠了還是繼續閱讀的人、廢寢忘食地埋頭苦讀的人、因為看書而忘記與人有約的人─這些人都足以歸類為「愛看書」、「讀書讀過了頭」,甚至是「閱讀上癮」者吧!但是,用餐就座之後仍然繼續看書的人,並不算「閱讀上癮」……而只不過是「不懂禮貌」。
雖然這是很嚴肅的話題,但「閱讀上癮」和任何上癮一樣,都會對私生活帶來不好影響。正因為中毒太深,儘管被嘮叨「要適可而止」,往往無法做到。由於很珍惜這種對讀書的狂熱,所以我總是讀到「稍微過了頭」的程度才想停下來。如此可控制在某程度的上癮,雖然也算是上癮,卻又有點無可厚非的可愛。估且稱之為「小上癮」吧!
那麼巧克力上癮這事又怎麼說呢?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偏愛巧克力,因此我很幸運地,收到巧克力禮物的機會大為增加。巧克力不可以吃太多,但沒關係,如果我恪守中庸之道、適量地吃就無所謂。有時我會拿去分享給其他人。不,其實巧克力出乎意外地很容易變軟,如果不自己一口氣吃完……哇—吃著吃著就又上癮啦!
還有這些諺語喔!
● 人人都有癖習,少則七種,多則四十八種。(日本諺語)
● 一個人的後半生完全構築於他前半生所養成的習慣之上。(杜斯妥也夫斯基)
● 我不用麻藥。因為我本身就是麻藥。(達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