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愛妻的1778篇故事
最後,他所寫的故事,為妻子延續了1778天的生命,那是1778篇情書所誕生的,真實的奇蹟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為患病的妻子,每天寫下一則故事──
如果,當你知道心愛的妻子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你會怎麼做?
有人說,文章的力量可以感動上天。
我並不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有這種能耐,然而……
「寫些讓她發笑的故事吧!讓她笑一笑,病說不定就會好起來的……」
於是,我為患病的妻子,每天寫下一則故事──
小說家丈夫為了使被醫生宣告僅剩一年壽命的癌末愛妻可快樂地度過餘生,許下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幾乎不可能會實現的承諾:他開始每天創作一篇床邊故事,希望逗妻子開心。日復一日,直至愛妻生命的終途……
為了世上唯一所愛,日日都在寫
那是我給妻子,一日一篇的情書,
即便已然疲累不堪,我也要不停地寫;
不管五十年也好、六十年也好,我都會一直一直地寫下去!
五年間,丈夫不間斷地努力寫著,直到妻子亡故的那一天,他在最後的一張稿紙上,寫下了最後一行字──「下輩子,我們再一起度過吧。」
最後,他所寫的故事,為妻子延續了1778天的生命
那是1778篇情書所誕生的,真實的奇蹟
本書為日本科幻小說家眉村卓及其罹癌妻子間的真實故事。內容結合為愛妻所寫的1778篇故事中的其中19篇,與描述兩人和病魔奮鬥的生活經歷及四十年婚姻生活點滴的散文,是一部清澈動人的愛妻故事。
小說家丈夫所書寫的每則故事,都如童話般地繽紛多彩,也為這部感人肺腑的愛情佳作添增上精采豐富的元素。
「我,很高興能與你共度此生。
謝謝你。」
「謝謝妳閱讀我的故事——
下輩子,我們再一起度過吧。」
「我仍然愛著你」
真人實事的動人謳歌,1778篇的真愛奇蹟
改編電影《我與妻子的1778個故事》
草(弓剪)剛、竹內結子主演《我的生存之道》、《黃泉歸來》製作群全新力作
東寶電影史無前例十個月全國宣傳期布局大片,坎城影展參展決定!
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溫暖動人媲美《現在,很想見你》,
感人肺腑更勝《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2011年春,感動獻映
如果,當你知道心愛的妻子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你會怎麼做?
有人說,文章的力量可以感動上天。
我並不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有這種能耐,然而……
「寫些讓她發笑的故事吧!讓她笑一笑,病說不定就會好起來的……」
於是,我為患病的妻子,每天寫下一則故事──
小說家丈夫為了使被醫生宣告僅剩一年壽命的癌末愛妻可快樂地度過餘生,許下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幾乎不可能會實現的承諾:他開始每天創作一篇床邊故事,希望逗妻子開心。日復一日,直至愛妻生命的終途……
為了世上唯一所愛,日日都在寫
那是我給妻子,一日一篇的情書,
即便已然疲累不堪,我也要不停地寫;
不管五十年也好、六十年也好,我都會一直一直地寫下去!
五年間,丈夫不間斷地努力寫著,直到妻子亡故的那一天,他在最後的一張稿紙上,寫下了最後一行字──「下輩子,我們再一起度過吧。」
最後,他所寫的故事,為妻子延續了1778天的生命
那是1778篇情書所誕生的,真實的奇蹟
本書為日本科幻小說家眉村卓及其罹癌妻子間的真實故事。內容結合為愛妻所寫的1778篇故事中的其中19篇,與描述兩人和病魔奮鬥的生活經歷及四十年婚姻生活點滴的散文,是一部清澈動人的愛妻故事。
小說家丈夫所書寫的每則故事,都如童話般地繽紛多彩,也為這部感人肺腑的愛情佳作添增上精采豐富的元素。
「我,很高興能與你共度此生。
謝謝你。」
「謝謝妳閱讀我的故事——
下輩子,我們再一起度過吧。」
「我仍然愛著你」
真人實事的動人謳歌,1778篇的真愛奇蹟
改編電影《我與妻子的1778個故事》
草(弓剪)剛、竹內結子主演《我的生存之道》、《黃泉歸來》製作群全新力作
東寶電影史無前例十個月全國宣傳期布局大片,坎城影展參展決定!
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溫暖動人媲美《現在,很想見你》,
感人肺腑更勝《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2011年春,感動獻映
目錄
每日一故事
與病魔纏鬥五年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一
14噪音吸收板 101偽造的夏天 224舊硬幣
新制中學
妻與我
初段 愛出門 助手
一日一故事 其之二
898某篇書評 1098黛喇靈.其他 1116變蟬
1242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1347降水時代 1449書齋
俳句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三
1563特產店的人偶 1577大哥 1592讀秒 1640電影院的空地
1680聽過就忘了吧 1719歡迎路 1752夜晚的香菸
日常與不尋常
一日一故事的完結
1775朗讀故事 1777今早也寫了 1778最後一篇
有點長的後記
紀錄──1997 ~ 2004年
與病魔纏鬥五年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一
14噪音吸收板 101偽造的夏天 224舊硬幣
新制中學
妻與我
初段 愛出門 助手
一日一故事 其之二
898某篇書評 1098黛喇靈.其他 1116變蟬
1242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1347降水時代 1449書齋
俳句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三
1563特產店的人偶 1577大哥 1592讀秒 1640電影院的空地
1680聽過就忘了吧 1719歡迎路 1752夜晚的香菸
日常與不尋常
一日一故事的完結
1775朗讀故事 1777今早也寫了 1778最後一篇
有點長的後記
紀錄──1997 ~ 2004年
試閱
每日一故事
在接近妻一週年忌日的某一天,我從某位很久之前就已經喪偶的女性那裡,聽到了下面這句話:
「失去丈夫的時候,有人給了我這樣的忠告——『往後的一年之內,千萬不可以著手進行新事務,不然一定會做出錯誤判斷,因為那時候,人其實已經變得不正常了……』之後我想起來,覺得他說得真是一字不差。」
誠然如此——現在的我如是想。回想起妻死後的日子,的確就是這樣沒錯。
不過,要是論起「變得不正常」這點的話,就我的情況來說,大概在妻動手術與入院之後,就已經是這樣子了吧?(不過,可能會有人說我「本來就很不正常」也說不定就是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要否定這種狀態的想法,因為我認為,這對我來說,也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階段。
一九九七年——平成九年的六月十二日,當我坐新幹線回大阪時,車內的廣播忽然響起,將我叫了過去。當時還不是人手一台手機的時代,而我自己也沒有手機。那是我經常造訪的K醫院年輕醫生打來的電話。妻因為從前天開始就一直抱怨肚子痛,所以當天便前往了K醫院就診。年輕醫生診斷的結果是盲腸炎,必須立刻進行開刀手術,於是便由他的父親,也就是院長先生開車,將妻載到了位於天王寺的大阪鐵路醫院,並辦理了入院手續。
當我中途回家一趟,拿了住院時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再繞到鐵路醫院時,妻的手術尚未結束;手術的時間,比我聽說的還要長得多。不久之後,妻被送到了病房,她仍因麻醉而沉睡著,而我則從執刀的松井英醫生那裡,得知妻罹患了進行性的惡性腫瘤。據當晚第一次見面的松井醫生說,腫瘤已經擴散到小腸與腹膜,原發部位應該是大腸——事情就是這樣。雖然他並沒有明說,但即使沒有吻合滲漏(譯註:指手術後的縫合處發生漏洞,使內容物流出)的現象,妻似乎也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了,能活五年的機率等於零。
剛開始,我對這件事情連一點現實感都沒有,然而,這卻是不折不扣、千真萬確的現實。第二天早上,我們住在東京的獨生女也回來了,同時,妻也開始了她的住院生活。
在松井醫生的建議下,我將妻只剩不到一年壽命這件事給隱瞞起來,然後向她約略透露了整件事情的梗概。
手術後的恢復過程相當順利,七月初,妻出院了;之後,她小心翼翼地過著普通的生活,並且經常回診。
我所能做到的,就只有努力不讓妻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罷了。和妻討論後,她也開始攝取所謂的健康食品;過不久,我那位罹癌已有一段時日的同業光瀨龍先生,送了自已服用的另一種健康食品過來,於是我們便將兩種健康食品合在一起食用。(光瀨先生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過世,在妻的請求下,我們一起去參加了他的告別式。)不過,這種健康食品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並不清楚,因此,理所當然地,我們最終所能依靠的,還是只有醫院和松井醫生。
妻出院之後,我開始思索:
難道沒有什麼事情,是我能夠為妻子做的嗎?
當時我所想到的,就是每天寫下一則短短的故事讓她閱讀。
有人說,文章的力量可以感動上天;當然,我並不相信自己寫的東西有這種能耐。
但是,我曾經聽說,癌症病患如果能夠用愉快的心情度過每一天,時常笑容滿面的話,那麼身體的免疫力就會跟著增強起來。
在妻生病後,我盡量推掉了所有非得外宿不可的事務,就連寫稿的工作,也被我努力壓縮到了最低限度。我想盡可能地陪在她的身邊,況且,她有些地方確實是非得需要幫助不可,因此,除了這樣做之外,也別無其他辦法了。我每週對外的活動,就只剩下一週兩次,到大阪藝術大學教書而已。
但是,妻她或許是因為不希望因為自己的關係,對我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吧,總是敦促著我多寫一點。
既然如此,只要為妻寫出有趣的故事不就好了嗎?雖然賺不到稿費……不,若是長此以往繼續下去的話,這些文章甚至有可能化為實體書籍,並進而獲得收入也不一定。我一直以來寫了不少極短篇,對於這點,我有自信可以堅持下去。
我問妻:「要是我寫出來的話,妳會讀嗎?」本來就愛讀書的妻點點頭答應了。
於是……我就從七月十六日開始寫了。
那已經是距離妻入院、手術那一天一個多月以後的事情了。老實說,一開始我驚慌不已,根本沒有餘力想這種事,這時候是因為妻的狀況已經相當穩定了,所以我才會萌生想要嘗試看看的念頭。
但,因為是在這種情況下,而且讀者只有生病的妻一個人,所以,我為自己即將寫出的這些作品,設下了某些限制:
首先是張數。我並沒有寫下長篇大論的時間,所以不寫短一點是不行的。但,就算如此,我也不想要敷衍了事,所以我決定每一篇都要填滿三張以上四百字的稿紙。(事實上,最後每一篇故事平均的份量大約是在六張稿紙左右。)
不可以寫散文,一定要寫故事。
當然,我也不想寫那種只是為了替家人盡一份義務,就勉勉強強擠出來的文章。我下定決心,每一篇都要保持就算直接拿去出書賺錢也毫不奇怪的水準;對於妻,我也是這樣向她宣誓的。
不寫會令病人感到不快的故事。包括生病、人的死亡、嚴肅的問題、迂闊不切實際的說教、濫用專業術語、以及為了故事效果,採取讓人不舒服的視點等,全部都要迴避掉。
也不寫浪漫愛情、官能小說與不倫之戀等等。(話說回來,我本來就不擅此道。)
為了讓故事擁有普遍性,盡量不使用專有名詞,而是輪流用英文字母ABC…代替,用完之後,再從A開始。不過,一些莫名其妙的奇怪專有名詞,反而可以給故事帶來另一種趣味,所以不在此限。
幻想故事或荒誕不經的故事都可以,但故事的某處一定要與日常有所牽連。
就算寫出來的故事會讓年輕人覺得無趣也沒關係。
——大概就是這樣吧。
老實說,設下這麼多限制後,寫極短篇的題材就大為受限了,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寫不成極短篇,那寫「超短篇」或「指尖小說」也沒問題啊!我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呢?面對這種挑戰,我的內心反而湧起了一股鬥志。
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寫夠出讀過之後,令人哈哈大笑,或會心微笑的作品。
如果現在問我,「你有遵守這些限制直到最後嗎?」我只能回答:「不一定。」特別是,當妻的意識開始模糊不清的時候,我還會在枕邊讀文章給她聽,但等她完全聽不見了之後,我就把那些限制給解開了。
我記得,那是在開始寫故事後過了三個月的事吧?當時妻對我說:
「如果你覺得累的話,就算停下來也沒關係唷!」
這就跟為了向神祈求願望能夠實現,而反覆參拜神社一百次是一樣的啊——我是這樣回答她的。當時我在心裡,總有種「要是中斷的話,妻的病情就會惡化」的感覺。
對於我所寫下的東西,妻的反應有時雖然正如我所料的一般,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情況卻也不少。原本期待能夠讓她開懷大笑的文章,換來的卻是她帶著苦澀的微笑,或是脫口說出我想都沒想過的聯想——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時,我才猛然領悟到,自己明明跟妻在一起生活這麼久了,但對她的瞭解,卻並不是那麼深刻。
不只如此,我還發覺到,當我在自己所設下的限制中持續寫作時,寫出來的東西慢慢地改變了。我雖然擁有一百、兩百個點子,而每天也會把想到的點子記在筆記上,但在這過程當中,我卻一點一滴地看見了存在於自己內心的某些東西:這每一道思緒,要怎樣才能將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沒有什麼新的體裁可以使用呢?除此之外,也可以用這樣的處理方法不是嗎……?對於這些問題,我都非得聚精會神,下足工夫不可。不只如此,就連我的創意本身,也開始迸發出一些過去從未想到的點子。然而,雖然當時的我並沒有這樣的自覺,但我的確是越走越偏了。
那些短篇故事原本應該要和妻的病毫無關聯才對,但到最後,果然還是和她的病情變化與發展脫不了關係。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在持續寫作時,我從不曾感覺到一天寫一篇故事(雖然也有為了湊出時間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就是了),是一件苦差事。不只如此,我甚至還有一種彷彿自己正在做該做的事般,近乎充實的感覺。從另一個角度想,或許寫作這件事,其實已經變成我逃避現實的方式了吧……
與病魔纏鬥五年
出院後,妻的病情顯得相當穩定。我們在形式上仍然過著一如往常的生活,然而,每當一起去小酒館的時候,妻雖然嘴上總是掛著「反正我是個粗神經的人嘛」,但我還是能清楚感覺到她的心情低落。話雖如此,但隨隨便便說些什麼「加油」之類的話,似乎又只會帶來反效果而已;因此,我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地接受醫院檢查、診療的結果,並做出最好的應對,然後繼續過著普通的生活。
擔任主治醫師的松井醫生從不做一些無謂的安撫,他會將狀況說明清楚,好讓我們能夠安心,有時候還會激勵我們,或是告誡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不只如此,他也相當幽默風趣,每每在逗得妻開懷大笑之餘,也不忘告訴我們關於最新療法的資訊。妻很高興碰到了一個好醫生,對他非常信賴,我跟女兒也是如此。松井醫生是我們莫大的助力,到現在我仍對他感激萬分。能夠碰到這樣的醫生,真是三生有幸。
八月時,我們全家還一起到海邊遊玩。
我每天依然持續地寫作。我會先用鋼筆寫下原稿,然後再把文章謄錄成沒有塗改痕跡的稿子,因為我希望妻所讀到的是最終的成品。在原稿的最後,我則會註明書寫時的年月日。
我跟很多人說過這件事,因為當我被問道:「最近如何?在寫些什麼?」的時候,除了據實回答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妻曾說:「這些是你好不容易寫出來的作品,難道賣不出去嗎?」而我也不希望讓她以為自己讀的是賣不出去的故事,因此,如果有機會可以發表的話……我心裡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
這時,某出版社向我詢問:「能否讓我們看看這些稿子的模樣?」於是,我讓他們看了已經累積到一百篇以上的原稿,但最後對方的回答是:「敝公司沒有自信可以出版這樣的書。」其實我自己也心知肚明,在現在這時代,像這種短篇,而且內容還設下一堆限制的作品,是不可能這麼簡單就能夠出版的,所以接到通知後,我不禁失望地想:「結局果然是這樣啊……」
但是,就在年終時,這次是另一家出版社——出版藝術社的社長原田裕先生,他在某個集會上聽到我的故事後,表示想要一讀這些稿子。我所出的第一本長篇作品,就是昭和三十八年,由當時還在東都書房的原田先生幫我出版的。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平成十年時,在對方許下「影印完就會寄回來」的承諾之後,我將已經超過兩百篇的故事原稿,送到了出版藝術社。(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將全部的初稿保留在自己手邊;最後,全部的稿件仍然堆在我房間的角落,直到現在。)
後來,原田先生打電話來,說他覺得這些故事很有趣,想以摘錄的方式出成一本書。聽到這消息,妻看起來比我還要高興。
這本書的標題定為《每日一故事》(日がわり一話),裡面收錄的是從第兩百篇之前的故事中,挑選出的四十九篇,在平成十年的五月二十日出版。
到這時候,我自然已經又累積了一些作品,於是原田先生下了決定,又幫我出了第二集。在第二集中,以平成十年七月八日寫下的第368篇《極小名片》為界線,包括上集割愛的作品在內,一共收錄了四十七篇故事。
雖然對出版藝術社而言,出版《每日一故事》與《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不過他們還是以就極短篇而言,寫得好不好、有沒有趣味為標準,精挑細選出了這些文章。
然而,即便如此,正如前文所述,當時並不是這種極短篇集大行其道的時代,而且這些處處設限,又是為了六十多歲的妻所寫的文章,會沒什麼人看,也是沒辦法的事。
雖然原田先生說:「一定要多多宣傳你為病入膏肓的妻子每天寫作的事才行」,但當時的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把妻的病當成賣點一樣,我做不到。正好那個時候,某本女性週刊向我提出採訪邀約,想把這件事當做美談報導出去,不過我卻逃離了他們的邀請。而另一方面,在知道這件事後,一位學生時代認識的、嘴巴很毒的朋友是這樣奚落我的:
「你啊,做這種事,不覺得很對不起你老婆嗎?」
不只是他,有某個文人也笑著說:
「這真是一本給人添麻煩的書哪!」
他們這些話,也影響了我的心情。
原來,我所做的事,有些人或許會看成是一段愛妻美談,但同時,卻也很可能被當成是刻意演給周遭的人看的一場戲。不管怎樣,對我來說,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有種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掙扎與悔恨的感覺——我對此無法坦然釋懷,也沒有餘力去在乎別人的想法。
我寫作《每日一故事》這件事,獲得了報章媒體的報導。(我將這樣的舉動形容為「反覆參拜神社一百次」,而當時產經新聞的記者,則是將它比喻成「比叡山的千日回峰行(譯註:為日本佛教中最艱苦的修行,需花費七年時間,在規定的日子巡拜比叡山,共走一千天,約四萬公里,最後還要不眠不休連續念佛九天才算完成。)」我心中雖然有點懷疑妻能否撐得過一千天,不過這樣的寫法,還是讓我感到相當高興。)而在這之後,沒有收錄在《每日一故事》與《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當中的作品,也零零星星地在許多媒體上得到了發表的機會,對此,我不由得滿懷感激之情。
妻的健康狀況並不算差,我們在平成十年也同樣去了海水浴場。根據松井醫生的說法,妻的癌細胞成長速度頗為緩慢,所以我們曾經談到,如果一切像這樣順利下去的話,妻或許可以在與癌症共存的情況中,長久存活下來。我曾經讀過,也聽聞過這樣的說法:癌細胞說起來終究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與其勉強壓抑它,倒不如適當地安撫它,並在允許它存在的同時,不讓它再有繼續增長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求與它和平共存,才是適當的做法。(這有點像是國家與反體制勢力之間的關係——我是這麼想的,各位覺得呢?)
雖然身體還是到處在出毛病,但妻的病情基本上算是穩定的;第二年,也就是平成十一年的五月,我們兩人到英國做了一趟短暫的旅行。雖然主要是想趁還有辦法旅行的時候,趕快到海外好好走一遭,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我曾經這麼覺得:既然都能夠去海外旅行了,那妻應該暫時不會有問題才對吧……?
可是,到了七月,妻卻接受了一場小小的切除手術,然後到了八月下旬,她開始出現腸阻塞的症狀,必須進行一場大手術。手術過後,有一段時間她連水都不能喝,一直住院住到了九月下旬。
儘管好不容易才撐過手術的難關,不過妻的精神卻顯得相當不錯。當時,我靠在她的枕邊對她說:
「我買束花放在這裡吧?」
聽了我的話之後,妻在迷濛中回答說:
「比起花,我倒是更想要水。」
她的回答,讓大家全都忍俊不住,笑了起來。
她是在九月二十二日出院的。之後,雖說身體還是東一點西一點地在出毛病,但總算還是回歸了平常那種往返醫院的生活。
可是,我的腦海中卻永遠忘不了松井醫生在那場手術之後,給我看的那些從妻身上切除的大量小腸。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而我也下定了一個決心。
我要將至今所寫的所有短篇故事,全部出成書。
我知道,不會有人想幫我出版的。
所以我要自費出版。
我的積蓄是沒有很多,但若是為了完成這件事,就算把錢全用光也無所謂,反正,之後總是會有辦法的。
然後,我要把這本書,送給所有一直關心著我們的人。
在我高中時代,有位同屬俳句社的學長叫做田中芳夫,他和自己的兄弟姊妹們一起經營著一家名叫「真生印刷」的印刷公司。當我高一第一次造訪他們公司時,那還是一間只有七個人的印刷廠;但現在,它已經是一間坐擁總公司大樓,威風八面的大企業了,而田中芳夫先生則是廠長,偶爾會承接一些俳句雜誌等書籍的出版業務。
決定了,就去拜託真生印刷看看吧!市面上有許多代理出版的公司,拜託他們的話,不需要花太多功夫也能出書;然而,我之所以特地拜託專門做印刷的公司,是因為我覺得,當他們知道我們的狀況後,應該會通融我那些無理取鬧的要求吧!
一本書中,放入一百篇故事,不管是迄今為止曾收錄在《每日一故事》等書當中的故事,還是已經發表過的故事,全都放到裡面,同時標記清楚作品編號與書寫年月日。
因為第一篇作品是從①開始的,所以在書寫與成書的時點之間,當然會產生一段差距。為此,我又另外撰寫了在出書之際,有關妻或我的狀況的文章,並做成夾報附在書中,就像是附在作家全集當中的月報一樣。在這份「月報」裡,除了有我對書中收錄作品所做的評論外,還有我的散文,我女兒的文章等,再加上過去我以好玩的心情畫下的笨拙插圖(漫畫?),讀者看了之後,應該也會深受吸引吧!
至於全部將會出到幾本呢?就我個人的希望(經濟問題姑且不提),當然是越多越好。
至於共通的書名,則是採用我將寫好的原稿整理在一起時,所擬定的標題:《日課・一日三張以上》。
妻贊成我的決定。
不過,從我開始研擬計畫、和真生印刷討論,直到進入具體作業為止,還是花了許多時間。
我在平成十二年的四月末交出第一冊的原稿,並在校正完後,於六月將夾報用的印刷品(名稱定為「卓通信」)的原稿交給印刷廠。
在平成十二年的八月八日,這套書的第一集完成了。
聽聞這件事後,《每日新聞》的記者前來採訪,我跟妻手上拿著第一集,接受他的訪問。記者對我們的情況、以及特別花心思自費出版的事,似乎很感興趣的樣子。那張照片大大地刊登在晚報上,妻在驚訝之餘,似乎也感到相當開心。不只如此,讀過那篇報導後,表示想要閱讀那本書的讀者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我完全不曾預料到會發生這種事情,於是只好增加印量,並請讀者們以成本價(並不便宜)購買。這件事令我非常感動;自費出版這件事真是做對了——我打從心底這麼覺得。
不過,明明這世上的病患與病患家屬有如恆河沙數般數也數不盡,我卻因為這種事,而得以被眾人另眼相待,這樣真的好嗎?坦白說,我感到十分愧疚。
話說回來,妻的健康狀況雖然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卻漸漸地在走下坡。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為展示各式最新型機器人而舉辦的「機器人嘉年華關西二○○一」企畫案找上門來,問我有沒有意願去幫忙。由於這件事從企畫到實施,需要長達一年的過程,因此我感到十分猶豫。但是,俳人木割大雄先生——就是那位邀我加入的人——這樣說道:
「放心啦!阿眉你只要繼續努力下去,你老婆一定會好起來的!」
當我去找妻商量時,妻鼓勵我說:「你就去做吧!」當時的我並沒有著手從事新工作,大部分時間總是待在家中;她應該是希望我能夠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帶著嶄新的資訊滿載而歸吧!
於是,我決定協助這項企畫案。
結果,雖然我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幫到大家什麼忙,但這件事確實是耗費了我很多時間。
不只如此,寫《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的夾報原稿所帶來的負荷,比我想像得更加沈重,而且我還得去大學教書;因此,以寫短篇故事為最優先的每一天,我都過得相當辛苦。不過,儘管辛苦,但那種自己正在全力以赴的充實感,卻成了我最有力的支柱。
平成十三年——時間終於來到二○○一年了。
迄今為止,我一直忍耐著不讓自己說出:「妻可能無法迎接二十一世紀」這句話,到這時候,我總算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了。說到「不說出口」,當大阪鐵道醫院要改建,並搬到離原址不遠處時,我們一家曾經很有默契地避免提到新醫院的事,不過當它在十二年年末完成遷院,而我們也開始往返新醫院後,這個問題就自動消失了。
三月,妻短期住院,並在一週後出院。
「機器人嘉年華關西二○○一」在七月末結束。
七月末的時候,我所寫下了第一四七七篇故事,而《日課‧一日三張以上》也來到了第九集。九月,就在我們第四十二週年的結婚紀念日當天,文章數超過了一五○○篇,並且出版了《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第十集。(當我正在考慮要暫停《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的出版時,因為妻的病情惡化以及其他原因,已經不是出書的時候了,於是這系列就在第十集畫下了休止符。)
我在日本筆會的同事高橋千劔破先生,提議要開一場「眉村卓‧悅子夫婦鼓勵會」來紀念此事。筆會的諸多有心人與當時在東京的女兒,也一起加入了籌備工作的行列當中。妻說:「就算會死,也一定要去。」
鼓勵會舉辦的那一天,是二○○一年九月十八日,地點在東京會館。當時有許多人士蒞臨會場,連松井醫生也賞臉光臨,是一場非常盛大的宴會。很多妻許久不見的舊識也趕了過來,對妻而言(我想這麼相信),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了。
但在那之後,妻的病情便不斷惡化。在她身上接連出現了三次休克症狀,已經無法對她使用抗癌藥物了。這會不會是因為,那場宴會對妻而言,算是完成了某種心願,所以才會……不,或許就算不辦,事情也照樣會走上同一條路……所以,我寧願慶幸我們舉辦了那場宴會。
那一年年末,妻的健康狀況愈趨惡劣,疼痛侵襲的次數與強度也增加了。即便如此,在二○○二年——也就是平成十四年的一月二日,我們還是和女兒三人通力合作,勉強完成了多年以來的慣例——到住吉大社進行新年參拜。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妻的狀況是越來越差了。
三月,松井醫生告訴我說——當然,是趁妻不在的時候——,妻的大限就要到了,要我做好心理準備。從四月上旬開始,妻連自由走動都辦不到了,在十五日被送進醫院,由我跟女兒輪班照料;當妻接近臨終時,我們兩個都住進了醫院裡。妻在入院後,看起來似乎稍有起色,但過不久病情又惡化了。在止痛藥的效果下,妻沉眠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在五月二十七日午夜剛過之際——也就是二十八日的凌晨,進入了永遠的安眠。當時她六十七歲。從第一次入院、手術的那一天開始算起的話,只差十五天就滿五年了。
我和妻的遺體一起回到家中,並在家裡寫下了名為《最終回》的故事。這是第一七七八篇故事——同時,也是最後的句點。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一
對於極短篇的定義究竟為何,很多人都曾經闡述過自己的意見,然而,要是將它們一一羅列出來的話,篇幅未免太長,所以在此就姑且略過不提了。不過大致而論,在英文中,短篇被稱為「short story」,因此比短篇還要短的,就被稱為「short short story」。另外,一般來說,極短篇不可以沒有結局,或者說結局是最重要的。而且,或許是因為「極短篇」這個字彙傳進來之前,日本本來就有「掌編小説」、「超短話」這類單字的緣故吧,「極短篇」這個字眼,似乎通常都被使用在懸疑或科幻小說上。
就這層定義來說,我寫的那些以妻為讀者的故事,有些算是極短篇,有些則和極短篇相差甚遠,簡而言之就是些短短的故事。而且,當一篇接著一篇寫下去的時候,我不只在寫作傾向上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變化,同時在寫作手法上,也非得盡可能地不斷推陳出新才行;所以,那些文章究竟該怎麼稱呼才好呢?我自己也還沒想出一個好方法。(我本來想,就叫「短篇故事」如何?不過有中國朋友告訴我說,他們那邊所說的「短篇故事」,指的就是短篇小說。)
因此,我在本書中對文章的稱呼並不固定,有時會用「極短篇」,有時則又會使用別的說法,還望各位海涵——畢竟,那些文章中,有很多連結局都沒有……
這本書中所刊載的作品,當然只是那些文章中的一小部分;選擇的標準並非文章的優劣與否,而是以我在持續創作過程當中的心境、手法的變化以及文章傾向為優先。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對這方面有所領會,這是我衷心的期盼。
順道一提,先前所提到的《每日一故事》《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中刊載過的作品,將會被排除於本書之外。不然的話,已經讀過這兩本書的讀者可能會說:「啊,又是這個故事」吧!不過,《日課・一日三張以上》已經收錄了全部作品的一大半,每集一百個故事乘於十,就等於第一到一千篇故事都已經出版過了。要是把這些故事都排除的話,讀者會無法抓到整體的感覺吧!因此……我還是從一千篇之前的故事當中選出了四篇。針對這點,我想在此跟讀者順便打個招呼:這本書當中所收錄的,絕大多數都是後期的文章,這些都是完全沒有發表過的作品。對了……還有就是,最後兩篇雖然已經被報紙與電視介紹過了,但因為我無論如何都想將它們放進書裡,所以就將它們留下來了,還望各位務必見諒。
......................................................................................................................................................................................................................................................................................................................................
14 噪音吸收板
閱讀郵購雜誌的新產品特輯時,我在心中「咦」了一聲。
沒想到,這世上居然會有「噪音吸收板」這種東西。
根據產品的介紹內容,所謂「噪音吸收板」,是在兩片透明的塑膠板之間,夾入某種特殊的材料後製成的產品,材料也是透明的,所以猛一看跟塑膠板沒兩樣。
這種特殊材料,會吸收直接撞到上面的音波,讓聲音消失。吸收音波之後,材料就會跟著變質;它會慢慢地變黑,同時音波吸收力也會隨之下降,但相當的有效——介紹裡是這樣說的。當然,聲音這種東西,就算擋得了從一個方向來的音波,也會從周圍鑽進來,所以不可能把全部的聲音都消除掉,但噪音吸收板可以阻斷從正面過來的音波,單單這樣就差很多了。
說明中提到,雖然根據聲音強度會有所誤差,不過在新興住宅區的話,一個月的吸收力大概會降低○.五個百分點。
這玩意應該很有用吧?
我家不是新興住宅區,而是位在老街上,住家櫛比鱗次,外面還常有車子經過。
但是,這些加起來,都沒有隔壁住戶帶給我的困擾來得多。除了養著一隻總是沒日沒夜叫個不停的狗以外,他們家裡似乎還有人在練鋼琴,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響起鋼琴的聲音。而我家書齋的窗戶,正好就面對著隔壁住戶那相隔不到一公尺遠的牆壁,所以當我在思考的時候,總會有種想叫他們「安靜一點」的衝動。
在書齋的窗戶上,裝上這個怎麼樣?
哎,雖然就算這樣做,也擋不了從外面與別的窗戶傳進來的聲音,不過至少會有很大的不同吧?
我量了窗戶的尺寸,選擇適當規格的板子,並訂購了它。
噪音吸收板很快就送來了。
要把它裝上位於書齋窗口,鑲著格子玻璃的拉窗內側,是一項挺費工夫的工作。或許也是因為我手腳笨拙吧,我花了幾乎整整一天,才完成這件事。
效果馬上就出現了。
過去總是直接衝著我來的狗吠聲與鋼琴聲,變得彷彿像是從遠方傳來的一般。
真是棒極了!
我感到十分滿足。
「喔,你裝了那個噪音吸收板啊?」
一位在都心擁有一間小辦公室的友人如是說。「那東西我也曾經試過,但根本連一點用都沒有哪!」
「為什麼?」
我這樣詢問他。
「我的辦公室直接面對大街,吵得要死這件事,你也知道吧?為了這點,我花了很多時間跟金錢,把全部的窗戶都裝了這東西,但室內卻因此一天比一天昏暗,過了半個月就變得伸手不見五指。有些來到辦公室的人看到這副模樣,還會開口問我說:『你是害怕陽光嗎?』,要拆板子,又得再花一番功夫跟一筆開銷。所以,除非它出了性能更好的產品,要不然那東西根本沒什麼用處哪!」
友人如此回答著。
老街上,那扇暴露在噪音、車聲、狗吠聲與鋼琴聲中的書齋窗戶,不過三、四個月就變得全黑了。那樣子,簡直就跟貼了一塊黑色板子在窗戶上沒什麼兩樣。
我把噪音吸收板拆了下來,笨拙的我,手還因此受了傷。
反正裝上新板子,也只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我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將書架移動到書齋窗戶前,擋住窗戶;效果雖然只比什麼都沒做好一點,但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我現在仍會購買郵購雜誌,因為雜誌讀起來令人愉悅……不過,在購買商品時,我變得更謹慎了。
(九‧七‧二九)
101偽造的夏天
學校的學長,在「充電俱樂部」擔任理事。
充電俱樂部,是為了讓中高年人重拾活力而設立的機構,入會年齡限制有下限,但沒有上限。那裡有游泳池、樹林中的散步道、庭院桌椅,還有一處小宴會場;所有這些設施,全都是針對中高年人而設計的。
雖然在年齡上,我已經算是老人了,但我對這些設施並沒有興趣。不過當我向偶然遇到的學長,透露自己最近老花眼日益嚴重,要是燈光稍微暗一點就讀不了書後,他就邀請我到他的俱樂部去看看。
「這個嘛,雖然我不知道正確的數字,但有種說法是,人一旦過了六十歲,能感受到的光,就只剩下二十多歲時的一半不到。」
學長說道:「因此,最近我特地建了一處非常明亮的圓頂建築,讓會員可以擁有返老還童般的感覺。裡面還採用了豐富的立體影像,是項相當了不起的傑作唷!你來看看吧,要是喜歡的話,就加入會員吧!」
此時,我的腦中閃過一本以前讀過的未來小說。在那本書中,曾經出現在圓頂屋裡被製造出來的、跟實物相差無幾的海灘。
時代已經進步到真的可以做出那種東西了嗎?
一個晚秋的黃昏,我拜訪了那家充電俱樂部。回想起來,那本未來小說的主人翁,應該也是在晚秋時分踏入圓頂屋的吧!
俱樂部廣大的腹地上有著一片樹林,在林間零星聳立著好幾棟建築物。
學長從林間走了出來,把我帶到那棟圓頂屋。
穿過門後短短的隧道後,我一動不動地佇立在原地。
在那裡面,有著一座不規則形狀的大游泳池,四處都放著海灘傘與躺椅。在游泳、談天的人群中,也交雜著一些年輕男女。學長解釋說,那些年輕男女都是他們的員工,不過他們的舉止,看起來都十分自然。
游泳池的對面,是一片海洋。我站的地方居高臨下,可以看見海面波光粼粼,純白的雲飄然流動。
然而,真正震撼到我的,是光。燦爛閃耀的日光,充滿了整個空間。
這是,真正的夏天。
不。
那是過去年輕時的我,曾經感受到的夏天。眩目的光芒,彷彿泛濫成災般地滿溢而出。
柔和的風吹拂而來。
幾隻海鷗,在不斷地上昇、下降後,振翅遠颺而去。
我已經有幾年,不曾嚐過這種眩暈的滋味了呢?不,不只幾年,應該已經幾十年都不曾有過了吧!
我重新找回了年輕時代的心情,找回了當時那種所有一切都是新鮮的,世界充滿未知事物的感覺。
學長與我坐到躺椅上,喝著冰涼的飲料;我老早就脫下外套,把襯衫的鈕扣給解開了。
「不過,我可要先警告你,不要每天去那裡,這樣對身體比較好。」
當我們正走在往出口的隧道中時,學長這樣說道。
「不管怎麼說,那個地方都比自然224舊硬幣
我把硬幣投入購票機,要買電車的車票。
我所投入的錢明明正是購買車票所需的金額,可是購票機卻發出「鏘」的一聲,將一枚硬幣給吐了回來。
我撿起硬幣,又把它投了進去。
還是一樣,又吐出來了。
購票機不收這枚硬幣。
有時候就是會發生這種事。因為硬幣磨損或其他原因,購票機無法動作。但是,不管是購票機還是其他的自動販賣機,似乎都不算非常精密與正確,因此,只要再執拗地多投個幾次,通常機器就會把錢給收下來。
但是,我沒有時間做這種事了。
宣告電車即將進站的廣播已經響起。
我從零錢包中拿出其他的硬幣後,把錢補足。
車票吐了出來。
我急急忙忙地穿過自動剪票口。
被吐回來的硬幣,如果下次要用的時候一樣不能用的話,我又得多費一番工夫,所以我並沒有把它放回零錢包,而是將它塞進了長褲的小口袋中。
回到家後,早上的那枚硬幣在我要換長褲時掉了出來。
我把它撿起來一看,的確,磨損得很厲害。
這也是當然的,因為這已經是四十五年前鑄造出的硬幣了。
這麼舊的東西,至今還在使用嗎?
說到四十五年前,正是我從高中畢業,要進大學的時候。
但。
我重新省視硬幣。
花紋下面平坦的地方,有很多像是細小刮痕的東西。
我拿來放大鏡調查之後,看到上面寫著A,旁邊寫著B,更旁邊寫著C以及……最後連E都刻上去了。
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剛進大學時,唸書唸到膩的我,曾經在無聊之下拿出了硬幣,並用刀子在上面刻下文字。我知道不可以在國幣上做這種事,但我只是用半開玩笑的心情,想試試看自己能刻多小的字罷了。
我刻的,是A這個字。
就算你問我為什麼要刻A……老實說,也沒有什麼適當的理由。反正刻什麼都行。
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時候的硬幣呢?
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並不記得自己過去刻下的文字形狀如何。但是,我可以確定,當時我刻得非常用心,而要說這硬幣上的A刻得很用心的話,好像也真是這麼一回事。
如果這枚硬幣,就是我刻上字的那一枚的話……就代表這硬幣經過了無數次轉手,在四十五年後,又回到我的手上。
但是,我當時只有刻A。
這個硬幣上,卻有A、B、C、D、E五個文字排成一列。
再仔細檢查,每個文字都各有不同之處。有隨手亂刻,有點歪曲的字,也有確實地用精確的直線,深深刻上去的字。
這麼說來,這每一個文字,都是由不同的人刻上去的嗎?
要是這樣的話……。
我開始想像了起來。
某個人發現這個硬幣上有個小小的A後,就在旁邊刻上了B……然後又有另一個人刻上C……會不會就這樣,在這四十五年中,進展到E這個字了呢?雖然我無法知道那些人是帶著怎樣的想法,在怎樣的狀況下刻下字的,但發展到最後,硬幣就變成現在這個模樣了吧!
這感覺真是不可思議。
我該拿這硬幣怎麼辦?
在到我手上之前,也一直有其他人使用這硬幣,如果我要用掉它的話,只要多投幾次購票機就可以了吧。
把它送出去後,或許又會有另一個人,刻下F以後的文字也不一定。如果情況允許,那麼這次就由我刻下F後,再將它送出去也無妨。
但是這樣一來,它就不可能再回到我的手上了。不只如此,再過一段時間,它的磨損會更嚴重,最後,它一定會被融化掉,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總覺得這樣太可惜了。
總之,我決定先將它保管起來,於是把它收進底片盒裡,擺在一旁。我並沒有決定要把它放在那裡多久……但我讓這枚本來應該自由旅行,甚至有可能又會被刻上新文字的硬幣停止了流通;對這枚硬幣,我有種歉疚般的感覺。.
(一○‧二‧二四)
自我註釋
剛開始寫的那段期間,因為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總之,先寫了再說」,所以每篇作品都有摸索的感覺。當時,我的腦中總是掛念著:「自己的文章以極短篇來說,展現出來的成果究竟如何?」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妻在閱讀時,能暫時忘記生病的事,因此,這些文章可以說都是以點子為重。事實上,之後出了《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給諸位先生女士欣賞後,有不少人都跟我說:「剛開始那幾篇,感覺得出你還抓不到方向。」
14「噪音吸收板」
應該會有人以為,吸收聲音後就會變質的過濾器真的存在吧。妻用很認真的表情問我說:「真的有這種東西嗎?」(雖然我不知道,不過或許已經真的開發出來了吧?)
101「偽造的夏天」
常有人說,年紀越大,對亮度的感受力就越差。對老年人來說,即使感受力變差,卻仍然想體會有如年輕時代一般的亮度的話,恐怕也只有這個方法了吧!身為同年級的妻(正確地說,妻其實是早讀。(譯註:日本的學期為四月開始,因此四月一日前出生的孩子,會與去年四月二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生的孩子在同一年就學,此處表示作者之妻雖與作者為同年級,但年紀相差將近一歲。)她常囂張地對我說:「汝啊——在我家不說『你』,而是用『汝』來稱呼對方——是昭和個位數生的,不過,咱可是昭和十位數出生的唷!」),應該能夠理解才對。我抱著這樣的期待,寫下了這篇文章,但她卻沒什麼反應。
224「舊硬幣」
鑄造那枚硬幣的年代,正是我跟妻開始交往的時候,這是我特別設計的。不過如果如果有人問我「那又怎麼樣」的話,我也無話可說就是了……。對了,我從沒有在硬幣上刻過字,就算做了這種事,硬幣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回到自己手上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吧?
在接近妻一週年忌日的某一天,我從某位很久之前就已經喪偶的女性那裡,聽到了下面這句話:
「失去丈夫的時候,有人給了我這樣的忠告——『往後的一年之內,千萬不可以著手進行新事務,不然一定會做出錯誤判斷,因為那時候,人其實已經變得不正常了……』之後我想起來,覺得他說得真是一字不差。」
誠然如此——現在的我如是想。回想起妻死後的日子,的確就是這樣沒錯。
不過,要是論起「變得不正常」這點的話,就我的情況來說,大概在妻動手術與入院之後,就已經是這樣子了吧?(不過,可能會有人說我「本來就很不正常」也說不定就是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要否定這種狀態的想法,因為我認為,這對我來說,也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階段。
一九九七年——平成九年的六月十二日,當我坐新幹線回大阪時,車內的廣播忽然響起,將我叫了過去。當時還不是人手一台手機的時代,而我自己也沒有手機。那是我經常造訪的K醫院年輕醫生打來的電話。妻因為從前天開始就一直抱怨肚子痛,所以當天便前往了K醫院就診。年輕醫生診斷的結果是盲腸炎,必須立刻進行開刀手術,於是便由他的父親,也就是院長先生開車,將妻載到了位於天王寺的大阪鐵路醫院,並辦理了入院手續。
當我中途回家一趟,拿了住院時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再繞到鐵路醫院時,妻的手術尚未結束;手術的時間,比我聽說的還要長得多。不久之後,妻被送到了病房,她仍因麻醉而沉睡著,而我則從執刀的松井英醫生那裡,得知妻罹患了進行性的惡性腫瘤。據當晚第一次見面的松井醫生說,腫瘤已經擴散到小腸與腹膜,原發部位應該是大腸——事情就是這樣。雖然他並沒有明說,但即使沒有吻合滲漏(譯註:指手術後的縫合處發生漏洞,使內容物流出)的現象,妻似乎也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了,能活五年的機率等於零。
剛開始,我對這件事情連一點現實感都沒有,然而,這卻是不折不扣、千真萬確的現實。第二天早上,我們住在東京的獨生女也回來了,同時,妻也開始了她的住院生活。
在松井醫生的建議下,我將妻只剩不到一年壽命這件事給隱瞞起來,然後向她約略透露了整件事情的梗概。
手術後的恢復過程相當順利,七月初,妻出院了;之後,她小心翼翼地過著普通的生活,並且經常回診。
我所能做到的,就只有努力不讓妻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罷了。和妻討論後,她也開始攝取所謂的健康食品;過不久,我那位罹癌已有一段時日的同業光瀨龍先生,送了自已服用的另一種健康食品過來,於是我們便將兩種健康食品合在一起食用。(光瀨先生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過世,在妻的請求下,我們一起去參加了他的告別式。)不過,這種健康食品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並不清楚,因此,理所當然地,我們最終所能依靠的,還是只有醫院和松井醫生。
妻出院之後,我開始思索:
難道沒有什麼事情,是我能夠為妻子做的嗎?
當時我所想到的,就是每天寫下一則短短的故事讓她閱讀。
有人說,文章的力量可以感動上天;當然,我並不相信自己寫的東西有這種能耐。
但是,我曾經聽說,癌症病患如果能夠用愉快的心情度過每一天,時常笑容滿面的話,那麼身體的免疫力就會跟著增強起來。
在妻生病後,我盡量推掉了所有非得外宿不可的事務,就連寫稿的工作,也被我努力壓縮到了最低限度。我想盡可能地陪在她的身邊,況且,她有些地方確實是非得需要幫助不可,因此,除了這樣做之外,也別無其他辦法了。我每週對外的活動,就只剩下一週兩次,到大阪藝術大學教書而已。
但是,妻她或許是因為不希望因為自己的關係,對我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吧,總是敦促著我多寫一點。
既然如此,只要為妻寫出有趣的故事不就好了嗎?雖然賺不到稿費……不,若是長此以往繼續下去的話,這些文章甚至有可能化為實體書籍,並進而獲得收入也不一定。我一直以來寫了不少極短篇,對於這點,我有自信可以堅持下去。
我問妻:「要是我寫出來的話,妳會讀嗎?」本來就愛讀書的妻點點頭答應了。
於是……我就從七月十六日開始寫了。
那已經是距離妻入院、手術那一天一個多月以後的事情了。老實說,一開始我驚慌不已,根本沒有餘力想這種事,這時候是因為妻的狀況已經相當穩定了,所以我才會萌生想要嘗試看看的念頭。
但,因為是在這種情況下,而且讀者只有生病的妻一個人,所以,我為自己即將寫出的這些作品,設下了某些限制:
首先是張數。我並沒有寫下長篇大論的時間,所以不寫短一點是不行的。但,就算如此,我也不想要敷衍了事,所以我決定每一篇都要填滿三張以上四百字的稿紙。(事實上,最後每一篇故事平均的份量大約是在六張稿紙左右。)
不可以寫散文,一定要寫故事。
當然,我也不想寫那種只是為了替家人盡一份義務,就勉勉強強擠出來的文章。我下定決心,每一篇都要保持就算直接拿去出書賺錢也毫不奇怪的水準;對於妻,我也是這樣向她宣誓的。
不寫會令病人感到不快的故事。包括生病、人的死亡、嚴肅的問題、迂闊不切實際的說教、濫用專業術語、以及為了故事效果,採取讓人不舒服的視點等,全部都要迴避掉。
也不寫浪漫愛情、官能小說與不倫之戀等等。(話說回來,我本來就不擅此道。)
為了讓故事擁有普遍性,盡量不使用專有名詞,而是輪流用英文字母ABC…代替,用完之後,再從A開始。不過,一些莫名其妙的奇怪專有名詞,反而可以給故事帶來另一種趣味,所以不在此限。
幻想故事或荒誕不經的故事都可以,但故事的某處一定要與日常有所牽連。
就算寫出來的故事會讓年輕人覺得無趣也沒關係。
——大概就是這樣吧。
老實說,設下這麼多限制後,寫極短篇的題材就大為受限了,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寫不成極短篇,那寫「超短篇」或「指尖小說」也沒問題啊!我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呢?面對這種挑戰,我的內心反而湧起了一股鬥志。
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寫夠出讀過之後,令人哈哈大笑,或會心微笑的作品。
如果現在問我,「你有遵守這些限制直到最後嗎?」我只能回答:「不一定。」特別是,當妻的意識開始模糊不清的時候,我還會在枕邊讀文章給她聽,但等她完全聽不見了之後,我就把那些限制給解開了。
我記得,那是在開始寫故事後過了三個月的事吧?當時妻對我說:
「如果你覺得累的話,就算停下來也沒關係唷!」
這就跟為了向神祈求願望能夠實現,而反覆參拜神社一百次是一樣的啊——我是這樣回答她的。當時我在心裡,總有種「要是中斷的話,妻的病情就會惡化」的感覺。
對於我所寫下的東西,妻的反應有時雖然正如我所料的一般,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情況卻也不少。原本期待能夠讓她開懷大笑的文章,換來的卻是她帶著苦澀的微笑,或是脫口說出我想都沒想過的聯想——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時,我才猛然領悟到,自己明明跟妻在一起生活這麼久了,但對她的瞭解,卻並不是那麼深刻。
不只如此,我還發覺到,當我在自己所設下的限制中持續寫作時,寫出來的東西慢慢地改變了。我雖然擁有一百、兩百個點子,而每天也會把想到的點子記在筆記上,但在這過程當中,我卻一點一滴地看見了存在於自己內心的某些東西:這每一道思緒,要怎樣才能將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沒有什麼新的體裁可以使用呢?除此之外,也可以用這樣的處理方法不是嗎……?對於這些問題,我都非得聚精會神,下足工夫不可。不只如此,就連我的創意本身,也開始迸發出一些過去從未想到的點子。然而,雖然當時的我並沒有這樣的自覺,但我的確是越走越偏了。
那些短篇故事原本應該要和妻的病毫無關聯才對,但到最後,果然還是和她的病情變化與發展脫不了關係。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在持續寫作時,我從不曾感覺到一天寫一篇故事(雖然也有為了湊出時間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就是了),是一件苦差事。不只如此,我甚至還有一種彷彿自己正在做該做的事般,近乎充實的感覺。從另一個角度想,或許寫作這件事,其實已經變成我逃避現實的方式了吧……
與病魔纏鬥五年
出院後,妻的病情顯得相當穩定。我們在形式上仍然過著一如往常的生活,然而,每當一起去小酒館的時候,妻雖然嘴上總是掛著「反正我是個粗神經的人嘛」,但我還是能清楚感覺到她的心情低落。話雖如此,但隨隨便便說些什麼「加油」之類的話,似乎又只會帶來反效果而已;因此,我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地接受醫院檢查、診療的結果,並做出最好的應對,然後繼續過著普通的生活。
擔任主治醫師的松井醫生從不做一些無謂的安撫,他會將狀況說明清楚,好讓我們能夠安心,有時候還會激勵我們,或是告誡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不只如此,他也相當幽默風趣,每每在逗得妻開懷大笑之餘,也不忘告訴我們關於最新療法的資訊。妻很高興碰到了一個好醫生,對他非常信賴,我跟女兒也是如此。松井醫生是我們莫大的助力,到現在我仍對他感激萬分。能夠碰到這樣的醫生,真是三生有幸。
八月時,我們全家還一起到海邊遊玩。
我每天依然持續地寫作。我會先用鋼筆寫下原稿,然後再把文章謄錄成沒有塗改痕跡的稿子,因為我希望妻所讀到的是最終的成品。在原稿的最後,我則會註明書寫時的年月日。
我跟很多人說過這件事,因為當我被問道:「最近如何?在寫些什麼?」的時候,除了據實回答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妻曾說:「這些是你好不容易寫出來的作品,難道賣不出去嗎?」而我也不希望讓她以為自己讀的是賣不出去的故事,因此,如果有機會可以發表的話……我心裡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
這時,某出版社向我詢問:「能否讓我們看看這些稿子的模樣?」於是,我讓他們看了已經累積到一百篇以上的原稿,但最後對方的回答是:「敝公司沒有自信可以出版這樣的書。」其實我自己也心知肚明,在現在這時代,像這種短篇,而且內容還設下一堆限制的作品,是不可能這麼簡單就能夠出版的,所以接到通知後,我不禁失望地想:「結局果然是這樣啊……」
但是,就在年終時,這次是另一家出版社——出版藝術社的社長原田裕先生,他在某個集會上聽到我的故事後,表示想要一讀這些稿子。我所出的第一本長篇作品,就是昭和三十八年,由當時還在東都書房的原田先生幫我出版的。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平成十年時,在對方許下「影印完就會寄回來」的承諾之後,我將已經超過兩百篇的故事原稿,送到了出版藝術社。(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將全部的初稿保留在自己手邊;最後,全部的稿件仍然堆在我房間的角落,直到現在。)
後來,原田先生打電話來,說他覺得這些故事很有趣,想以摘錄的方式出成一本書。聽到這消息,妻看起來比我還要高興。
這本書的標題定為《每日一故事》(日がわり一話),裡面收錄的是從第兩百篇之前的故事中,挑選出的四十九篇,在平成十年的五月二十日出版。
到這時候,我自然已經又累積了一些作品,於是原田先生下了決定,又幫我出了第二集。在第二集中,以平成十年七月八日寫下的第368篇《極小名片》為界線,包括上集割愛的作品在內,一共收錄了四十七篇故事。
雖然對出版藝術社而言,出版《每日一故事》與《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不過他們還是以就極短篇而言,寫得好不好、有沒有趣味為標準,精挑細選出了這些文章。
然而,即便如此,正如前文所述,當時並不是這種極短篇集大行其道的時代,而且這些處處設限,又是為了六十多歲的妻所寫的文章,會沒什麼人看,也是沒辦法的事。
雖然原田先生說:「一定要多多宣傳你為病入膏肓的妻子每天寫作的事才行」,但當時的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把妻的病當成賣點一樣,我做不到。正好那個時候,某本女性週刊向我提出採訪邀約,想把這件事當做美談報導出去,不過我卻逃離了他們的邀請。而另一方面,在知道這件事後,一位學生時代認識的、嘴巴很毒的朋友是這樣奚落我的:
「你啊,做這種事,不覺得很對不起你老婆嗎?」
不只是他,有某個文人也笑著說:
「這真是一本給人添麻煩的書哪!」
他們這些話,也影響了我的心情。
原來,我所做的事,有些人或許會看成是一段愛妻美談,但同時,卻也很可能被當成是刻意演給周遭的人看的一場戲。不管怎樣,對我來說,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有種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掙扎與悔恨的感覺——我對此無法坦然釋懷,也沒有餘力去在乎別人的想法。
我寫作《每日一故事》這件事,獲得了報章媒體的報導。(我將這樣的舉動形容為「反覆參拜神社一百次」,而當時產經新聞的記者,則是將它比喻成「比叡山的千日回峰行(譯註:為日本佛教中最艱苦的修行,需花費七年時間,在規定的日子巡拜比叡山,共走一千天,約四萬公里,最後還要不眠不休連續念佛九天才算完成。)」我心中雖然有點懷疑妻能否撐得過一千天,不過這樣的寫法,還是讓我感到相當高興。)而在這之後,沒有收錄在《每日一故事》與《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當中的作品,也零零星星地在許多媒體上得到了發表的機會,對此,我不由得滿懷感激之情。
妻的健康狀況並不算差,我們在平成十年也同樣去了海水浴場。根據松井醫生的說法,妻的癌細胞成長速度頗為緩慢,所以我們曾經談到,如果一切像這樣順利下去的話,妻或許可以在與癌症共存的情況中,長久存活下來。我曾經讀過,也聽聞過這樣的說法:癌細胞說起來終究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與其勉強壓抑它,倒不如適當地安撫它,並在允許它存在的同時,不讓它再有繼續增長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求與它和平共存,才是適當的做法。(這有點像是國家與反體制勢力之間的關係——我是這麼想的,各位覺得呢?)
雖然身體還是到處在出毛病,但妻的病情基本上算是穩定的;第二年,也就是平成十一年的五月,我們兩人到英國做了一趟短暫的旅行。雖然主要是想趁還有辦法旅行的時候,趕快到海外好好走一遭,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我曾經這麼覺得:既然都能夠去海外旅行了,那妻應該暫時不會有問題才對吧……?
可是,到了七月,妻卻接受了一場小小的切除手術,然後到了八月下旬,她開始出現腸阻塞的症狀,必須進行一場大手術。手術過後,有一段時間她連水都不能喝,一直住院住到了九月下旬。
儘管好不容易才撐過手術的難關,不過妻的精神卻顯得相當不錯。當時,我靠在她的枕邊對她說:
「我買束花放在這裡吧?」
聽了我的話之後,妻在迷濛中回答說:
「比起花,我倒是更想要水。」
她的回答,讓大家全都忍俊不住,笑了起來。
她是在九月二十二日出院的。之後,雖說身體還是東一點西一點地在出毛病,但總算還是回歸了平常那種往返醫院的生活。
可是,我的腦海中卻永遠忘不了松井醫生在那場手術之後,給我看的那些從妻身上切除的大量小腸。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而我也下定了一個決心。
我要將至今所寫的所有短篇故事,全部出成書。
我知道,不會有人想幫我出版的。
所以我要自費出版。
我的積蓄是沒有很多,但若是為了完成這件事,就算把錢全用光也無所謂,反正,之後總是會有辦法的。
然後,我要把這本書,送給所有一直關心著我們的人。
在我高中時代,有位同屬俳句社的學長叫做田中芳夫,他和自己的兄弟姊妹們一起經營著一家名叫「真生印刷」的印刷公司。當我高一第一次造訪他們公司時,那還是一間只有七個人的印刷廠;但現在,它已經是一間坐擁總公司大樓,威風八面的大企業了,而田中芳夫先生則是廠長,偶爾會承接一些俳句雜誌等書籍的出版業務。
決定了,就去拜託真生印刷看看吧!市面上有許多代理出版的公司,拜託他們的話,不需要花太多功夫也能出書;然而,我之所以特地拜託專門做印刷的公司,是因為我覺得,當他們知道我們的狀況後,應該會通融我那些無理取鬧的要求吧!
一本書中,放入一百篇故事,不管是迄今為止曾收錄在《每日一故事》等書當中的故事,還是已經發表過的故事,全都放到裡面,同時標記清楚作品編號與書寫年月日。
因為第一篇作品是從①開始的,所以在書寫與成書的時點之間,當然會產生一段差距。為此,我又另外撰寫了在出書之際,有關妻或我的狀況的文章,並做成夾報附在書中,就像是附在作家全集當中的月報一樣。在這份「月報」裡,除了有我對書中收錄作品所做的評論外,還有我的散文,我女兒的文章等,再加上過去我以好玩的心情畫下的笨拙插圖(漫畫?),讀者看了之後,應該也會深受吸引吧!
至於全部將會出到幾本呢?就我個人的希望(經濟問題姑且不提),當然是越多越好。
至於共通的書名,則是採用我將寫好的原稿整理在一起時,所擬定的標題:《日課・一日三張以上》。
妻贊成我的決定。
不過,從我開始研擬計畫、和真生印刷討論,直到進入具體作業為止,還是花了許多時間。
我在平成十二年的四月末交出第一冊的原稿,並在校正完後,於六月將夾報用的印刷品(名稱定為「卓通信」)的原稿交給印刷廠。
在平成十二年的八月八日,這套書的第一集完成了。
聽聞這件事後,《每日新聞》的記者前來採訪,我跟妻手上拿著第一集,接受他的訪問。記者對我們的情況、以及特別花心思自費出版的事,似乎很感興趣的樣子。那張照片大大地刊登在晚報上,妻在驚訝之餘,似乎也感到相當開心。不只如此,讀過那篇報導後,表示想要閱讀那本書的讀者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我完全不曾預料到會發生這種事情,於是只好增加印量,並請讀者們以成本價(並不便宜)購買。這件事令我非常感動;自費出版這件事真是做對了——我打從心底這麼覺得。
不過,明明這世上的病患與病患家屬有如恆河沙數般數也數不盡,我卻因為這種事,而得以被眾人另眼相待,這樣真的好嗎?坦白說,我感到十分愧疚。
話說回來,妻的健康狀況雖然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卻漸漸地在走下坡。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為展示各式最新型機器人而舉辦的「機器人嘉年華關西二○○一」企畫案找上門來,問我有沒有意願去幫忙。由於這件事從企畫到實施,需要長達一年的過程,因此我感到十分猶豫。但是,俳人木割大雄先生——就是那位邀我加入的人——這樣說道:
「放心啦!阿眉你只要繼續努力下去,你老婆一定會好起來的!」
當我去找妻商量時,妻鼓勵我說:「你就去做吧!」當時的我並沒有著手從事新工作,大部分時間總是待在家中;她應該是希望我能夠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帶著嶄新的資訊滿載而歸吧!
於是,我決定協助這項企畫案。
結果,雖然我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幫到大家什麼忙,但這件事確實是耗費了我很多時間。
不只如此,寫《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的夾報原稿所帶來的負荷,比我想像得更加沈重,而且我還得去大學教書;因此,以寫短篇故事為最優先的每一天,我都過得相當辛苦。不過,儘管辛苦,但那種自己正在全力以赴的充實感,卻成了我最有力的支柱。
平成十三年——時間終於來到二○○一年了。
迄今為止,我一直忍耐著不讓自己說出:「妻可能無法迎接二十一世紀」這句話,到這時候,我總算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了。說到「不說出口」,當大阪鐵道醫院要改建,並搬到離原址不遠處時,我們一家曾經很有默契地避免提到新醫院的事,不過當它在十二年年末完成遷院,而我們也開始往返新醫院後,這個問題就自動消失了。
三月,妻短期住院,並在一週後出院。
「機器人嘉年華關西二○○一」在七月末結束。
七月末的時候,我所寫下了第一四七七篇故事,而《日課‧一日三張以上》也來到了第九集。九月,就在我們第四十二週年的結婚紀念日當天,文章數超過了一五○○篇,並且出版了《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第十集。(當我正在考慮要暫停《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的出版時,因為妻的病情惡化以及其他原因,已經不是出書的時候了,於是這系列就在第十集畫下了休止符。)
我在日本筆會的同事高橋千劔破先生,提議要開一場「眉村卓‧悅子夫婦鼓勵會」來紀念此事。筆會的諸多有心人與當時在東京的女兒,也一起加入了籌備工作的行列當中。妻說:「就算會死,也一定要去。」
鼓勵會舉辦的那一天,是二○○一年九月十八日,地點在東京會館。當時有許多人士蒞臨會場,連松井醫生也賞臉光臨,是一場非常盛大的宴會。很多妻許久不見的舊識也趕了過來,對妻而言(我想這麼相信),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了。
但在那之後,妻的病情便不斷惡化。在她身上接連出現了三次休克症狀,已經無法對她使用抗癌藥物了。這會不會是因為,那場宴會對妻而言,算是完成了某種心願,所以才會……不,或許就算不辦,事情也照樣會走上同一條路……所以,我寧願慶幸我們舉辦了那場宴會。
那一年年末,妻的健康狀況愈趨惡劣,疼痛侵襲的次數與強度也增加了。即便如此,在二○○二年——也就是平成十四年的一月二日,我們還是和女兒三人通力合作,勉強完成了多年以來的慣例——到住吉大社進行新年參拜。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妻的狀況是越來越差了。
三月,松井醫生告訴我說——當然,是趁妻不在的時候——,妻的大限就要到了,要我做好心理準備。從四月上旬開始,妻連自由走動都辦不到了,在十五日被送進醫院,由我跟女兒輪班照料;當妻接近臨終時,我們兩個都住進了醫院裡。妻在入院後,看起來似乎稍有起色,但過不久病情又惡化了。在止痛藥的效果下,妻沉眠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在五月二十七日午夜剛過之際——也就是二十八日的凌晨,進入了永遠的安眠。當時她六十七歲。從第一次入院、手術的那一天開始算起的話,只差十五天就滿五年了。
我和妻的遺體一起回到家中,並在家裡寫下了名為《最終回》的故事。這是第一七七八篇故事——同時,也是最後的句點。
一日一故事 其之一
對於極短篇的定義究竟為何,很多人都曾經闡述過自己的意見,然而,要是將它們一一羅列出來的話,篇幅未免太長,所以在此就姑且略過不提了。不過大致而論,在英文中,短篇被稱為「short story」,因此比短篇還要短的,就被稱為「short short story」。另外,一般來說,極短篇不可以沒有結局,或者說結局是最重要的。而且,或許是因為「極短篇」這個字彙傳進來之前,日本本來就有「掌編小説」、「超短話」這類單字的緣故吧,「極短篇」這個字眼,似乎通常都被使用在懸疑或科幻小說上。
就這層定義來說,我寫的那些以妻為讀者的故事,有些算是極短篇,有些則和極短篇相差甚遠,簡而言之就是些短短的故事。而且,當一篇接著一篇寫下去的時候,我不只在寫作傾向上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變化,同時在寫作手法上,也非得盡可能地不斷推陳出新才行;所以,那些文章究竟該怎麼稱呼才好呢?我自己也還沒想出一個好方法。(我本來想,就叫「短篇故事」如何?不過有中國朋友告訴我說,他們那邊所說的「短篇故事」,指的就是短篇小說。)
因此,我在本書中對文章的稱呼並不固定,有時會用「極短篇」,有時則又會使用別的說法,還望各位海涵——畢竟,那些文章中,有很多連結局都沒有……
這本書中所刊載的作品,當然只是那些文章中的一小部分;選擇的標準並非文章的優劣與否,而是以我在持續創作過程當中的心境、手法的變化以及文章傾向為優先。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對這方面有所領會,這是我衷心的期盼。
順道一提,先前所提到的《每日一故事》《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中刊載過的作品,將會被排除於本書之外。不然的話,已經讀過這兩本書的讀者可能會說:「啊,又是這個故事」吧!不過,《日課・一日三張以上》已經收錄了全部作品的一大半,每集一百個故事乘於十,就等於第一到一千篇故事都已經出版過了。要是把這些故事都排除的話,讀者會無法抓到整體的感覺吧!因此……我還是從一千篇之前的故事當中選出了四篇。針對這點,我想在此跟讀者順便打個招呼:這本書當中所收錄的,絕大多數都是後期的文章,這些都是完全沒有發表過的作品。對了……還有就是,最後兩篇雖然已經被報紙與電視介紹過了,但因為我無論如何都想將它們放進書裡,所以就將它們留下來了,還望各位務必見諒。
......................................................................................................................................................................................................................................................................................................................................
14 噪音吸收板
閱讀郵購雜誌的新產品特輯時,我在心中「咦」了一聲。
沒想到,這世上居然會有「噪音吸收板」這種東西。
根據產品的介紹內容,所謂「噪音吸收板」,是在兩片透明的塑膠板之間,夾入某種特殊的材料後製成的產品,材料也是透明的,所以猛一看跟塑膠板沒兩樣。
這種特殊材料,會吸收直接撞到上面的音波,讓聲音消失。吸收音波之後,材料就會跟著變質;它會慢慢地變黑,同時音波吸收力也會隨之下降,但相當的有效——介紹裡是這樣說的。當然,聲音這種東西,就算擋得了從一個方向來的音波,也會從周圍鑽進來,所以不可能把全部的聲音都消除掉,但噪音吸收板可以阻斷從正面過來的音波,單單這樣就差很多了。
說明中提到,雖然根據聲音強度會有所誤差,不過在新興住宅區的話,一個月的吸收力大概會降低○.五個百分點。
這玩意應該很有用吧?
我家不是新興住宅區,而是位在老街上,住家櫛比鱗次,外面還常有車子經過。
但是,這些加起來,都沒有隔壁住戶帶給我的困擾來得多。除了養著一隻總是沒日沒夜叫個不停的狗以外,他們家裡似乎還有人在練鋼琴,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響起鋼琴的聲音。而我家書齋的窗戶,正好就面對著隔壁住戶那相隔不到一公尺遠的牆壁,所以當我在思考的時候,總會有種想叫他們「安靜一點」的衝動。
在書齋的窗戶上,裝上這個怎麼樣?
哎,雖然就算這樣做,也擋不了從外面與別的窗戶傳進來的聲音,不過至少會有很大的不同吧?
我量了窗戶的尺寸,選擇適當規格的板子,並訂購了它。
噪音吸收板很快就送來了。
要把它裝上位於書齋窗口,鑲著格子玻璃的拉窗內側,是一項挺費工夫的工作。或許也是因為我手腳笨拙吧,我花了幾乎整整一天,才完成這件事。
效果馬上就出現了。
過去總是直接衝著我來的狗吠聲與鋼琴聲,變得彷彿像是從遠方傳來的一般。
真是棒極了!
我感到十分滿足。
「喔,你裝了那個噪音吸收板啊?」
一位在都心擁有一間小辦公室的友人如是說。「那東西我也曾經試過,但根本連一點用都沒有哪!」
「為什麼?」
我這樣詢問他。
「我的辦公室直接面對大街,吵得要死這件事,你也知道吧?為了這點,我花了很多時間跟金錢,把全部的窗戶都裝了這東西,但室內卻因此一天比一天昏暗,過了半個月就變得伸手不見五指。有些來到辦公室的人看到這副模樣,還會開口問我說:『你是害怕陽光嗎?』,要拆板子,又得再花一番功夫跟一筆開銷。所以,除非它出了性能更好的產品,要不然那東西根本沒什麼用處哪!」
友人如此回答著。
老街上,那扇暴露在噪音、車聲、狗吠聲與鋼琴聲中的書齋窗戶,不過三、四個月就變得全黑了。那樣子,簡直就跟貼了一塊黑色板子在窗戶上沒什麼兩樣。
我把噪音吸收板拆了下來,笨拙的我,手還因此受了傷。
反正裝上新板子,也只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我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將書架移動到書齋窗戶前,擋住窗戶;效果雖然只比什麼都沒做好一點,但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我現在仍會購買郵購雜誌,因為雜誌讀起來令人愉悅……不過,在購買商品時,我變得更謹慎了。
(九‧七‧二九)
101偽造的夏天
學校的學長,在「充電俱樂部」擔任理事。
充電俱樂部,是為了讓中高年人重拾活力而設立的機構,入會年齡限制有下限,但沒有上限。那裡有游泳池、樹林中的散步道、庭院桌椅,還有一處小宴會場;所有這些設施,全都是針對中高年人而設計的。
雖然在年齡上,我已經算是老人了,但我對這些設施並沒有興趣。不過當我向偶然遇到的學長,透露自己最近老花眼日益嚴重,要是燈光稍微暗一點就讀不了書後,他就邀請我到他的俱樂部去看看。
「這個嘛,雖然我不知道正確的數字,但有種說法是,人一旦過了六十歲,能感受到的光,就只剩下二十多歲時的一半不到。」
學長說道:「因此,最近我特地建了一處非常明亮的圓頂建築,讓會員可以擁有返老還童般的感覺。裡面還採用了豐富的立體影像,是項相當了不起的傑作唷!你來看看吧,要是喜歡的話,就加入會員吧!」
此時,我的腦中閃過一本以前讀過的未來小說。在那本書中,曾經出現在圓頂屋裡被製造出來的、跟實物相差無幾的海灘。
時代已經進步到真的可以做出那種東西了嗎?
一個晚秋的黃昏,我拜訪了那家充電俱樂部。回想起來,那本未來小說的主人翁,應該也是在晚秋時分踏入圓頂屋的吧!
俱樂部廣大的腹地上有著一片樹林,在林間零星聳立著好幾棟建築物。
學長從林間走了出來,把我帶到那棟圓頂屋。
穿過門後短短的隧道後,我一動不動地佇立在原地。
在那裡面,有著一座不規則形狀的大游泳池,四處都放著海灘傘與躺椅。在游泳、談天的人群中,也交雜著一些年輕男女。學長解釋說,那些年輕男女都是他們的員工,不過他們的舉止,看起來都十分自然。
游泳池的對面,是一片海洋。我站的地方居高臨下,可以看見海面波光粼粼,純白的雲飄然流動。
然而,真正震撼到我的,是光。燦爛閃耀的日光,充滿了整個空間。
這是,真正的夏天。
不。
那是過去年輕時的我,曾經感受到的夏天。眩目的光芒,彷彿泛濫成災般地滿溢而出。
柔和的風吹拂而來。
幾隻海鷗,在不斷地上昇、下降後,振翅遠颺而去。
我已經有幾年,不曾嚐過這種眩暈的滋味了呢?不,不只幾年,應該已經幾十年都不曾有過了吧!
我重新找回了年輕時代的心情,找回了當時那種所有一切都是新鮮的,世界充滿未知事物的感覺。
學長與我坐到躺椅上,喝著冰涼的飲料;我老早就脫下外套,把襯衫的鈕扣給解開了。
「不過,我可要先警告你,不要每天去那裡,這樣對身體比較好。」
當我們正走在往出口的隧道中時,學長這樣說道。
「不管怎麼說,那個地方都比自然224舊硬幣
我把硬幣投入購票機,要買電車的車票。
我所投入的錢明明正是購買車票所需的金額,可是購票機卻發出「鏘」的一聲,將一枚硬幣給吐了回來。
我撿起硬幣,又把它投了進去。
還是一樣,又吐出來了。
購票機不收這枚硬幣。
有時候就是會發生這種事。因為硬幣磨損或其他原因,購票機無法動作。但是,不管是購票機還是其他的自動販賣機,似乎都不算非常精密與正確,因此,只要再執拗地多投個幾次,通常機器就會把錢給收下來。
但是,我沒有時間做這種事了。
宣告電車即將進站的廣播已經響起。
我從零錢包中拿出其他的硬幣後,把錢補足。
車票吐了出來。
我急急忙忙地穿過自動剪票口。
被吐回來的硬幣,如果下次要用的時候一樣不能用的話,我又得多費一番工夫,所以我並沒有把它放回零錢包,而是將它塞進了長褲的小口袋中。
回到家後,早上的那枚硬幣在我要換長褲時掉了出來。
我把它撿起來一看,的確,磨損得很厲害。
這也是當然的,因為這已經是四十五年前鑄造出的硬幣了。
這麼舊的東西,至今還在使用嗎?
說到四十五年前,正是我從高中畢業,要進大學的時候。
但。
我重新省視硬幣。
花紋下面平坦的地方,有很多像是細小刮痕的東西。
我拿來放大鏡調查之後,看到上面寫著A,旁邊寫著B,更旁邊寫著C以及……最後連E都刻上去了。
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剛進大學時,唸書唸到膩的我,曾經在無聊之下拿出了硬幣,並用刀子在上面刻下文字。我知道不可以在國幣上做這種事,但我只是用半開玩笑的心情,想試試看自己能刻多小的字罷了。
我刻的,是A這個字。
就算你問我為什麼要刻A……老實說,也沒有什麼適當的理由。反正刻什麼都行。
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時候的硬幣呢?
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並不記得自己過去刻下的文字形狀如何。但是,我可以確定,當時我刻得非常用心,而要說這硬幣上的A刻得很用心的話,好像也真是這麼一回事。
如果這枚硬幣,就是我刻上字的那一枚的話……就代表這硬幣經過了無數次轉手,在四十五年後,又回到我的手上。
但是,我當時只有刻A。
這個硬幣上,卻有A、B、C、D、E五個文字排成一列。
再仔細檢查,每個文字都各有不同之處。有隨手亂刻,有點歪曲的字,也有確實地用精確的直線,深深刻上去的字。
這麼說來,這每一個文字,都是由不同的人刻上去的嗎?
要是這樣的話……。
我開始想像了起來。
某個人發現這個硬幣上有個小小的A後,就在旁邊刻上了B……然後又有另一個人刻上C……會不會就這樣,在這四十五年中,進展到E這個字了呢?雖然我無法知道那些人是帶著怎樣的想法,在怎樣的狀況下刻下字的,但發展到最後,硬幣就變成現在這個模樣了吧!
這感覺真是不可思議。
我該拿這硬幣怎麼辦?
在到我手上之前,也一直有其他人使用這硬幣,如果我要用掉它的話,只要多投幾次購票機就可以了吧。
把它送出去後,或許又會有另一個人,刻下F以後的文字也不一定。如果情況允許,那麼這次就由我刻下F後,再將它送出去也無妨。
但是這樣一來,它就不可能再回到我的手上了。不只如此,再過一段時間,它的磨損會更嚴重,最後,它一定會被融化掉,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總覺得這樣太可惜了。
總之,我決定先將它保管起來,於是把它收進底片盒裡,擺在一旁。我並沒有決定要把它放在那裡多久……但我讓這枚本來應該自由旅行,甚至有可能又會被刻上新文字的硬幣停止了流通;對這枚硬幣,我有種歉疚般的感覺。.
(一○‧二‧二四)
自我註釋
剛開始寫的那段期間,因為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總之,先寫了再說」,所以每篇作品都有摸索的感覺。當時,我的腦中總是掛念著:「自己的文章以極短篇來說,展現出來的成果究竟如何?」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妻在閱讀時,能暫時忘記生病的事,因此,這些文章可以說都是以點子為重。事實上,之後出了《日課‧一日三張以上》給諸位先生女士欣賞後,有不少人都跟我說:「剛開始那幾篇,感覺得出你還抓不到方向。」
14「噪音吸收板」
應該會有人以為,吸收聲音後就會變質的過濾器真的存在吧。妻用很認真的表情問我說:「真的有這種東西嗎?」(雖然我不知道,不過或許已經真的開發出來了吧?)
101「偽造的夏天」
常有人說,年紀越大,對亮度的感受力就越差。對老年人來說,即使感受力變差,卻仍然想體會有如年輕時代一般的亮度的話,恐怕也只有這個方法了吧!身為同年級的妻(正確地說,妻其實是早讀。(譯註:日本的學期為四月開始,因此四月一日前出生的孩子,會與去年四月二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生的孩子在同一年就學,此處表示作者之妻雖與作者為同年級,但年紀相差將近一歲。)她常囂張地對我說:「汝啊——在我家不說『你』,而是用『汝』來稱呼對方——是昭和個位數生的,不過,咱可是昭和十位數出生的唷!」),應該能夠理解才對。我抱著這樣的期待,寫下了這篇文章,但她卻沒什麼反應。
224「舊硬幣」
鑄造那枚硬幣的年代,正是我跟妻開始交往的時候,這是我特別設計的。不過如果如果有人問我「那又怎麼樣」的話,我也無話可說就是了……。對了,我從沒有在硬幣上刻過字,就算做了這種事,硬幣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回到自己手上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