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太郎之妻: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
年度流行語大賞第一名,風靡日本的「怪怪怪」熱潮正式登陸台灣!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他們奮發不懈的人生態度,引起了各世代的廣泛共鳴
這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妻子和她頑固的丈夫攜手走過半世紀,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
「鬼太郎」作者水木茂夫人,感動無數人心的深情告白
亞馬遜書店文學暢銷榜人氣超過七個月不墜
年度最高收視率連續劇原著
映像化作品襲捲全國,奪下多項大獎
改編電影、舞台劇陸續上映
年度流行語大賞第一名,風靡日本的「怪怪怪」熱潮正式登陸台灣
緯來電視台強力放送!
完整收錄水木家族多幅珍貴照片,暨水木茂大師經典插畫
短短五天的相識,卻是註定一生的相守——
生長於淳樸小鎮,對「漫畫家」這種職業一無所知的布枝,
與在二次大戰中失去左手的漫畫家茂相親前,內心有所不安。
但,在見到茂以單手所傳達出的溫暖與爽朗之後,兩人在短短五天內就結婚了。
從「鬼太郎」誕生之前看似永無止盡的貧困生活,到茂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妖怪博士後,
在這之間,差點舉家移居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種種成名所帶來的困擾與趣事,
且聽「鬼太郎的妻子」將兩人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娓娓道出!
他們奮發不懈的人生態度,引起了各世代的廣泛共鳴
這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妻子和她頑固的丈夫攜手走過半世紀,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
「鬼太郎」作者水木茂夫人,感動無數人心的深情告白
亞馬遜書店文學暢銷榜人氣超過七個月不墜
年度最高收視率連續劇原著
映像化作品襲捲全國,奪下多項大獎
改編電影、舞台劇陸續上映
年度流行語大賞第一名,風靡日本的「怪怪怪」熱潮正式登陸台灣
緯來電視台強力放送!
完整收錄水木家族多幅珍貴照片,暨水木茂大師經典插畫
短短五天的相識,卻是註定一生的相守——
生長於淳樸小鎮,對「漫畫家」這種職業一無所知的布枝,
與在二次大戰中失去左手的漫畫家茂相親前,內心有所不安。
但,在見到茂以單手所傳達出的溫暖與爽朗之後,兩人在短短五天內就結婚了。
從「鬼太郎」誕生之前看似永無止盡的貧困生活,到茂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妖怪博士後,
在這之間,差點舉家移居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種種成名所帶來的困擾與趣事,
且聽「鬼太郎的妻子」將兩人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娓娓道出!
名人推薦
來自日本亞馬遜讀者的熱烈迴響:
「水木茂大師跟他筆下的可愛妖怪們一樣,永遠都不會死!」
「人生的旅途並非取決於怎麼開始,而是端看自己如何去選擇~」
「有趣又真實動人,無論如何都要推薦大家一讀啦!」
「讀完之後,我的內心湧入一股令人不可思議的平靜與溫暖。」
「水木老師與夫人間的故事實在太叫人感動了!」
「水木夫人用最自然的話語,向大家傳達她幸福的人生。」
「讀著這本書的同時,我感到自己似乎也受到了祝福──」
「讓人心裡暖烘烘的一本書!」
「水木茂大師跟他筆下的可愛妖怪們一樣,永遠都不會死!」
「人生的旅途並非取決於怎麼開始,而是端看自己如何去選擇~」
「有趣又真實動人,無論如何都要推薦大家一讀啦!」
「讀完之後,我的內心湧入一股令人不可思議的平靜與溫暖。」
「水木老師與夫人間的故事實在太叫人感動了!」
「水木夫人用最自然的話語,向大家傳達她幸福的人生。」
「讀著這本書的同時,我感到自己似乎也受到了祝福──」
「讓人心裡暖烘烘的一本書!」
編輯推薦
當國寶級漫畫大師水木茂被人問道:「夫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他回答:「她是個『因為被生下來,所以就活著』的人。」
這也是看過《鬼太郎之妻》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時常會對命運感到不滿,感情、工作、家庭……等等都是,於是我們便開始會覺得「活著真的很辛苦」、「為什麼我要這麼累?」但是,想想其實不也很簡單嗎,正是「因為被生下來,所以就活著」,如此而已。這絕非叫我們盲目活著、屈從命運。這對夫妻攜手共度人生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全日本引發熱潮,我想是因為它能帶給所有人力量,讓人在逆境中踏出自己微小的每一步。
讀著這本書,傳來的是一陣令人懷念的溫暖,感覺也像是在讀著自己父母一路走來的故事似的。(文/新雨出版社編輯詹忠謀)
他回答:「她是個『因為被生下來,所以就活著』的人。」
這也是看過《鬼太郎之妻》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時常會對命運感到不滿,感情、工作、家庭……等等都是,於是我們便開始會覺得「活著真的很辛苦」、「為什麼我要這麼累?」但是,想想其實不也很簡單嗎,正是「因為被生下來,所以就活著」,如此而已。這絕非叫我們盲目活著、屈從命運。這對夫妻攜手共度人生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全日本引發熱潮,我想是因為它能帶給所有人力量,讓人在逆境中踏出自己微小的每一步。
讀著這本書,傳來的是一陣令人懷念的溫暖,感覺也像是在讀著自己父母一路走來的故事似的。(文/新雨出版社編輯詹忠謀)
目錄
一章 在安來的寧靜歲月
二章 結婚,搬往東京
三章 無止盡的貧窮
四章 該是苦盡甘來的時候了!
五章 水木和家人的人生轉折
六章 成名後的苦惱與孤獨
七章 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二章 結婚,搬往東京
三章 無止盡的貧窮
四章 該是苦盡甘來的時候了!
五章 水木和家人的人生轉折
六章 成名後的苦惱與孤獨
七章 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序/導讀
後記
平成十九年(二○○七)夏天,出版社邀請我把生平撰寫成書。
起初我心想:
「我不像水木一樣,有寫過長篇文章的經驗,況且要把我的人生寫成一本書,實在是太抬舉我了。不同於水木,我沒有過人的長處,是個不折不扣的平凡人,這種要求實在教我難為情,我無法答應……」
不過,實業之日本社的鈴木宏昌先生對我說:
「上次,我對夫人說『夫人的人生也很辛苦』的時候,您回答我『人生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一生』,這句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務必請您答應撰寫自傳。」
承蒙他的熱心勸進,我還是接下這份邀約了。
就在我一點一滴地從安來的生長歲月開始挖掘記憶時,發現到一件事。
水木是位個性強烈的人,一生貫徹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我和他完全呈現對比,活得就像是日本傳統女性的人生寫照。
對於現代的女性而言,或許無法理解,可是我的人生就是逆來順受、接受一切的人生。就連那一貧如洗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我並不覺得自己不幸。當然了,一路走來,有悲傷、有寂寞,也有無法苟同的、沒道理的事,真的要細數的話,還真的數不清呢。不過,只要「結局圓滿」那就夠了。
雖然聽說現在很多人認為「家庭環境」、「結婚」、「事業」這三項決定了一個人在人生的入口掌握到多少福分,並註定了往後的人生。
就算只是說說好聽話,水木和我在人生的入口處都不能算是幸運的人。可是現在我之所以能夠坦率地說:「雖然有很多波折,但是很幸福。」我想是因為水木一直相信著自己,而我也一直相信著他的關係。我們兩人都相信只要堅持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苦盡甘來的一天一定會到來。
如果問我為何要與水木結婚,雖然有很多因素,簡而言之,「我除了和水木結婚一途,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是肺腑之言。對於戀愛至上的人來說,大概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不認為男女最初的熱戀愛火,能夠決定往後的人生是否幸福,與伴侶同行的過程中,彼此能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才是一切的關鍵。不論在多麼艱辛的處境,我都沒有心生與水木離婚的念頭。
不管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都不可能是從頭到尾一帆風順的吧。人生並非取決於最初的起跑點,而是應該如何活出自己所選擇的人生。
我有緣和水木結褵近半世紀,從我的角度來看,水木的確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不僅是他的作品,連平常的言行舉止都有其獨特之處。儘管我也不是能夠完全的理解與認同,但由於我跟隨了這個男人的腳步,經歷了平常人所經歷不到的歡喜、悲傷、榮耀與懊惱,現在到了晚年,我很感謝這些數不盡的回憶。
活到了現在這個歲數,我有身體健康的老伴、孝順的女兒,還有像極了水木小時候的孫子,過著一如平凡人的安穩日子,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
當我接受撰寫自傳的提議時,女兒們都很鼓勵我並從旁協助,還有安來老家的家人,也為了幫我找回遺失的記憶而費了一番功夫。藉由這次的機會,得知「我和水木從相親到結婚只花了五天的時間」是最大的發現之一。
同時,身兼作家的五十嵐佳子小姐,在我撰稿的時候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其實,這位五十嵐小姐就是撰寫實業之日本社出版的《好好玩!妖怪的城鎮》一書的作者,專文介紹了境港市如何振興鄉里。為了那次的採訪,水木和我以前曾與五十嵐小姐有過一面之緣。
另外,我要感謝安來市觀光協會和境港市的大家。本書在編輯作業的階段時,獲得各方人士的大力幫助,對於曾為本書付出心力的人,我要在此誠摯的予以致謝。
以及有緣拿起本書閱讀的每一位讀者,我誠心的祝福各位在自己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上,也能活出「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平成十九年(二○○七)夏天,出版社邀請我把生平撰寫成書。
起初我心想:
「我不像水木一樣,有寫過長篇文章的經驗,況且要把我的人生寫成一本書,實在是太抬舉我了。不同於水木,我沒有過人的長處,是個不折不扣的平凡人,這種要求實在教我難為情,我無法答應……」
不過,實業之日本社的鈴木宏昌先生對我說:
「上次,我對夫人說『夫人的人生也很辛苦』的時候,您回答我『人生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一生』,這句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務必請您答應撰寫自傳。」
承蒙他的熱心勸進,我還是接下這份邀約了。
就在我一點一滴地從安來的生長歲月開始挖掘記憶時,發現到一件事。
水木是位個性強烈的人,一生貫徹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我和他完全呈現對比,活得就像是日本傳統女性的人生寫照。
對於現代的女性而言,或許無法理解,可是我的人生就是逆來順受、接受一切的人生。就連那一貧如洗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我並不覺得自己不幸。當然了,一路走來,有悲傷、有寂寞,也有無法苟同的、沒道理的事,真的要細數的話,還真的數不清呢。不過,只要「結局圓滿」那就夠了。
雖然聽說現在很多人認為「家庭環境」、「結婚」、「事業」這三項決定了一個人在人生的入口掌握到多少福分,並註定了往後的人生。
就算只是說說好聽話,水木和我在人生的入口處都不能算是幸運的人。可是現在我之所以能夠坦率地說:「雖然有很多波折,但是很幸福。」我想是因為水木一直相信著自己,而我也一直相信著他的關係。我們兩人都相信只要堅持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苦盡甘來的一天一定會到來。
如果問我為何要與水木結婚,雖然有很多因素,簡而言之,「我除了和水木結婚一途,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是肺腑之言。對於戀愛至上的人來說,大概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不認為男女最初的熱戀愛火,能夠決定往後的人生是否幸福,與伴侶同行的過程中,彼此能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才是一切的關鍵。不論在多麼艱辛的處境,我都沒有心生與水木離婚的念頭。
不管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都不可能是從頭到尾一帆風順的吧。人生並非取決於最初的起跑點,而是應該如何活出自己所選擇的人生。
我有緣和水木結褵近半世紀,從我的角度來看,水木的確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不僅是他的作品,連平常的言行舉止都有其獨特之處。儘管我也不是能夠完全的理解與認同,但由於我跟隨了這個男人的腳步,經歷了平常人所經歷不到的歡喜、悲傷、榮耀與懊惱,現在到了晚年,我很感謝這些數不盡的回憶。
活到了現在這個歲數,我有身體健康的老伴、孝順的女兒,還有像極了水木小時候的孫子,過著一如平凡人的安穩日子,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
當我接受撰寫自傳的提議時,女兒們都很鼓勵我並從旁協助,還有安來老家的家人,也為了幫我找回遺失的記憶而費了一番功夫。藉由這次的機會,得知「我和水木從相親到結婚只花了五天的時間」是最大的發現之一。
同時,身兼作家的五十嵐佳子小姐,在我撰稿的時候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其實,這位五十嵐小姐就是撰寫實業之日本社出版的《好好玩!妖怪的城鎮》一書的作者,專文介紹了境港市如何振興鄉里。為了那次的採訪,水木和我以前曾與五十嵐小姐有過一面之緣。
另外,我要感謝安來市觀光協會和境港市的大家。本書在編輯作業的階段時,獲得各方人士的大力幫助,對於曾為本書付出心力的人,我要在此誠摯的予以致謝。
以及有緣拿起本書閱讀的每一位讀者,我誠心的祝福各位在自己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上,也能活出「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試閱
第一章 在安來的寧靜歲月
心中的故鄉
即使到現在,我只要閉上眼睛,那群山與湖泊圍繞的故鄉美景,還有人們彷彿比肩而居 般小巧而安穩的街景,就會清晰地浮上眼簾。耳邊傳來居民充滿活力的笑聲和三味線的弦音,以及那帶著一絲哀愁的〈安來節(註:日本島根縣安來地區的民謠,起源於江戶時代,在當地經常搭配「捉泥鰍」的民俗舞蹈,為酒席上一種常見的餘興表演。)〉曲調……。
是的,我的故鄉就是島根縣的安來市。一個位處偏遠,被名為「中海」的半海水湖和群山環抱的小城鎮。這塊土地擁有遠自神話時代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傳統地方色彩,雖然面積不大,但有幸能生在這個以高文化著稱的城鎮,一向讓我引以為傲。
提到「安來」,上一輩的人大概首先會聯想到民謠「安來節」的「捉泥鰍」舞蹈吧?到了近年來,則說因收藏了橫山大觀(註:1868~1958年,本名橫山秀麿,出生於茨城縣水戶市,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為近代日本畫壇的巨匠,重要的代表畫作有「生生流轉」、「蕭湘八景」等。)的多件傑作,並以日本庭園造景完美而聞名世界的「足立美術館」所在地會比較簡單明瞭。中海,西經大橋川可通坐擁水都「松江」的宍道湖;東連境水道,通往美保灣,再流入日本海。安來東邊鄰近 同樣位處於中海湖岸的「米子」,也就是鳥取縣代表性的商業都市。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安來成為中海的港鎮,自古以來就因為是奧出雲地區的水陸交通要塞而繁榮。在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尼子氏(註:原為京極氏的一族,於室町時代中期分家出來,亦稱為京極尼子家。代代以山陰地區為活動據點,戰國時期成為支配該地的領主。)在這裡興建居城——月山富田城,此地也可說是山陰地區的中心點。
晴天的時候,中海的湖面映照著十神山的翠綠山巒,前方則可清楚的望見在粼粼波光的對岸,鳥取縣的境港市。那裡就是水木茂的故鄉——境港。
如果走陸路的話,從安來到境港必須經由米子,繞一大圈路才能抵達,但是走水路的話,兩地相隔著中海就近在眼前。聽說在明治時代,安來的稻米批發商為了掌握米價的行情,還特別請位於境港的米市以揮舞手旗 的方式傳達信號呢。由此可知,安來和境港之間從很久以前,人與物的交流就很頻繁了,也從這來來去去之間,衍生出無數的人生戲碼。時至今日,我不由得相信我和水木的相遇也是這樣的一場人生戲碼。
大塚,我的小宇宙
距離安來港邊約一里半,相當於現在的六公里 遠處的山腳下,有一個叫「大塚」的小鎮。昭和七年(1932)一月,我在那裡出生了。
那真是個迷你的小鎮。
步行大塚一周也只消花上三十分鐘,一共約一百五十戶的人家,宛如建在「箱庭(註:在小箱子裡放入小型的人偶、住家、橋等造景以模仿庭園或名勝的景觀,類似於盆景的一種休閒嗜好,流行於江戶至眀治時代。)」似的緊密排列在一起。城鎮的四周都是田地,田地的後方有奧出雲的山巒層層相疊,春天新綠盎然,夏天綠葉扶疏,秋天滿山楓紅,冬天則覆蓋一片靄靄白雪。除此之外,往東可遠眺素有「伯耆富士」之稱的「大山」名峰,特別是從安來眺望大山的景象和富士山本尊極為相似,因此在當地我們還稱它作「出雲富士」,也是鄉里的驕傲。當年還有一棵相傳樹齡超過三百年的巨松獨自聳立於市街中心的太神宮境內,有如大塚的地標,從遠處即可望見。這棵充滿我兒時回憶的大樹,很可惜的於昭和四十年(1965)時遭受松線蟲的蟲害而枯死了。
大塚的市街上集結了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賣魚的有三家,豆腐店也有兩家,加上蔬果店、和服店、雜貨店、美容院、理髮院、醫院、牙科、便當店、糕餅店、旅館、銀行等,甚至還有戲班子呢。曾是「母里藩(註:江戶時代存在於出雲國的一藩。)」玄關的大塚,在時 留下了繁華的昔日風采。
我家正好位在大塚市街的中心地帶,右邊是和服店,左邊是襪袋店,隔著一條大街對面是診所和魚販。在這條貫穿大塚鬧區的大街上,總是聚集了從鄰鎮來趕集的人和載著貨物從安來港邊來的馬車,熙來攘往,不時還有孩子嬉鬧著跑過街頭街尾而熱鬧不已。
街上有時也會響起三味線和義太夫節(註:日本傳統偶戲,淨琉璃的流派之一。)的音色。雖然這個過往的傳統已經不復見,大塚有一種以三味線的弦音搭配台詞的傳統偶戲,叫作「大塚淨琉璃」。排戲的時候,悠揚的樂聲感染了大街小巷,讓鎮上的氣氛更加喧騰。
大塚無疑是結合了所有讓人民生活幸福的必要條件。居民彼此相識 ,我住在這麼一個典型的地方小鎮,可說完全不知道外頭的世界,一直到我二十九歲北上東京之前,安來的大塚就是我全部的「世界」了。
生在大家庭的趣事
我的老家以前製造過香菸,也經營過和服店,但是父親以自己「不適合做女人家的生意」為由,而不再進和服的貨了,所以我剛出生的時候,家裡把倉庫裡剩餘的布料一一賣了出清,也曾擔任統合網球拍網面製造者的總管一職以維持生計。
同時,我的父親還身兼村議員的身分。聽說是佃農推舉出來的而成為議員,所以相當受人倚重,因此我記得家裡總是有人進進出出的。
在那個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一樣是大家庭。我的家庭成員有年輕時喪夫而獨自撐起家計的祖母、父親、母親和包括我在內共六個小孩,三代同堂加起來一共九人。兄弟姊妹依序是大姊、二姊、大哥、我、小弟和小妹。其實我本來還有一位兄長的,但他還在襁褓時就不幸夭折了。
那是發生在我國小二年級時候的事吧。我突然很想見嫁到安來港附近的姑姑一面,於是就在某個暑假的早晨,尾隨對門要去安來港批貨的魚販腳踏車一路跑到安來的魚市場。這一趟約六公里的路程,我竟然可以不停歇地奔跑只為了不要跟丟。
我居然能全程跑完就連走路也要花上一個小時半的距離,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記得那時我並沒有跟丟,順利地到達港邊,一邊望著中海和眼前的十神山,一邊走到姑姑的家門口。然後在門前看見了穿著連身圍裙,正在掃地的姑姑後,也沒出聲喊她,就這樣又掉頭折返回大塚的家。
我想這一趟來回花了將近三至四小時。由於我不聲不響地出了門,一想到家裡的大人不知道會有多擔心,不免內心七上八下地回家。誰知進了門,情況竟大出我所料,原來根本沒有人發現我不在家。這種事大概不可能發生在現今社會的小家庭中,唯有生在大家庭才能體會這樣的趣事。母親也沒質問我上哪去了,只說了聲:「來,坐下來吃飯。」便掀開了飯桌上的防蚊簍,把早飯擺放在我的面前。話說,那還真是悠哉的年代啊。
從前、從前啊……
誠如許多人已然耳聞的,外子茂小時候在境港常聽一位叫「儂儂婆」的老奶奶說故事,爾後,成為他著迷於妖怪世界的開端。而我在孩提時,也常聽奶奶講一些類似的鬼故事。
晚上在睡覺之前,當孩子們個個鑽進被窩躺成一排,奶奶就會在通鋪一旁躺下,然後以像唱著歌一般的語調說故事給我們聽。
故事的起頭和「儂儂婆」一樣,總是從「從前、從前啊……」開始。奶奶說過大蜘蛛或大蛇吃掉了借住古寺的旅人後被降伏的故事,還有大口吃人骨骸的女孩、住在沼澤的大螃蟹、為了試探招贅的女婿而假扮妖怪的女人、狐狸和貍貓化身為人等等,清一色都是嚇人的故事。
和現在不一樣,當時就算我家位於街區中心,到了夜晚,四周可是一片黑漆漆的。奶奶說故事的語氣不僅抑揚頓挫,有時還會刻意停頓,充滿了感情,彷彿一個未知的世界就在自己身旁開啟了大門,一不小心就會那個世界吞噬,所以總是讓我聽得心臟撲通撲通跳。不過,我也和水木一樣,從小就很愛聽鬼故事。
加上安來這個地方屬於出雲的一部分,所以也算是神話的故里。奶奶不僅說民間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說一些「素戔鳴尊討伐八歧大蛇(註:「素戔鳴尊」為日本神話當中的神,在《日本書紀》中記載了素戔鳴尊以十束劍擊敗八歧大蛇的傳說。)」或「因幡的白兔(註:日本神話之一。隱歧島的白兔為了渡河前往因幡國,施計要鱷魚(或鯊魚)在水面上排成一列成橋,最後反遭鱷魚剝皮,受到大國主神解救的故事。)」之類的神話。
就連安來地方上的習俗,我也是聽奶奶講故事才知道的,例如陰曆十月在其他地區俗稱「神無月」,但在安來卻是眾神聚集的月份,所以稱作「神在月」。也因為如此,這個月在安來有很多必須遵守的規矩,特別是歌舞昇平 及喧嘩是對神的大不敬,所以是嚴格禁止的。
奶奶對孩子們這麼說:「神明發怒的話可是很可怕的呀。這段期間可要討神明歡心才行,所以你們在神在月時不可以唱歌,也不可以吵鬧,更不可以打架。在神在祭最後一天(karasadesan )晚上跑出去的話,會被神明帶走的,所以要乖乖待在家裡。等天色暗下來才想到要去茅坑的話,那可不得了了,記得那天要早點上茅坑才行啊。」
我到了很久以後才知道奶奶口中的「karasandesan」漢字寫作「神等去出(註:陰曆十月,歡送聚集於出雲的眾神回故國的儀式。出雲大社在陽曆的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行。)」。奶奶不單單嚇唬我們,還活靈活現地描述曾經有人在茅坑被神明摸了屁股,簡直像她親眼所見一樣。
奶奶最拿手的故事就是在主君面前表演放屁而獲得褒獎的「放屁爺爺」。
〈從前、從前啊,主公出城,於途中經過一個村莊,遇見一位老翁,主公就開口問了:「來者何人?」
「我啊,在下是日本第一會放屁的爺爺。」
「哦?你這個人還真是愛說笑。那麼,我看這樣吧,你就在這裡放個屁給我瞧瞧。」
「不行,不行,這裡起風沙,我放不出屁來。」
「那你去那邊的草叢裡試試看。」
「不行,草裡有荊棘,我放不出屁來。」
「那麼,你到底在哪裡才放得出屁來呢?」
「如果是在主公的頭上,我就放得出來。」
「好吧,那你就來我頭上放個屁看看。」
於是,這位爺爺就抓起了衣角爬上了主公的頭上,開口唱道:
「粟也噗噗,米也噗噗,黃金的斧頭,噗噗啦噗啊噗——!」
放屁爺爺果真放了個屁。主君相當吃驚,便說:
「真行,真是不得了啊。來,再放一個屁給我瞧瞧。」話說完,「噗噗啦噗啊噗——!」放屁爺爺又順利的放了聲響屁。主君讚嘆:
「嗯,你真的很會放屁啊。」因此放屁爺爺獲得了主公很多獎賞。〉
接下來,這個故事和著名童話「開花爺爺」有個相似之處。隔壁的一位老爺爺也想要得到獎賞而如法炮製放屁爺爺的行為,可是他沒放出屁來,反而大出「實彈」來,最後以失敗收場,暗藏了一個笑點 呢。這個故事不管聽幾次,都讓人覺得好滑稽。
我和水木完婚的時候,只要談到「屁」的話題,他就會滔滔不絕說個不停,起初嚇了我一跳,不過也就馬上習慣了,甚至覺得有點懷念,也許是多虧了奶奶的故事早已在我心中打下底子吧。看著水木眉飛色舞、神采奕奕地談著「屁」話,說也奇怪,我會覺得彷彿回到兒時似的,感到很安心。
就算到現在,只要說到關於「屁」的事情,水木就會露出一臉笑嘻嘻的。或許對水木而言,這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自己吧。
回到奶奶講的故事,結尾時一定會說一句:「從前的故事說完了,上樹兒、上樹兒。」表示故事結束了。不過如果孩子們聽到一半就睏得睜不開眼,奶奶有時就會改說:「然後啊,一條好長好長的兜襠布從天下飄了下來,說完了,上樹兒、上樹兒。」來逗我們發笑,也給故事作結尾呢。
與神祇、祖先的連結
我母親娘家那邊的祖母——也就是我的外婆——也很擅長說故事。母親的老家要從距離大塚約六公里遠的尼子氏居城「廣瀨町」再往南部的山麓走,位於布部一個叫「宇波」的地方。
這個地方相傳從平安時代開始就靠鑄鐵業而繁榮起來,我母親的祖母 的娘家也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由宮崎駿導演所執導的動畫電影《魔法公主》中,也有出現鑄鐵的部落,聽說在製作這部動畫片之前,相關人員曾經到安來探訪鑄鐵業的場景。由於鑄鐵之神是位女神,所以規定只有男性才能從事鑄鐵工作,是個全然的男性世界。除了這點和電影的情節有些不同之外,氛圍上可說是如出一轍,讓我在看《魔法公主》這部電影時,忍不住因覺得懷念而欣喜不已。
那個時代隨處充滿了古老的東西。
而大塚的鎮上,也流傳著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傳說。
大塚過去是交通要衝,是尼子氏和毛利氏多次對戰的戰場,所以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千人塚,埋葬著亡命的武士;而據信是尼子公主魂斷的地方,也設置了地藏菩薩,受到鎮上居民珍視。
此外,街上隨處可見祠堂及佛寺,各有香客在祭拜供奉。道路旁、河岸或田邊也經常刻意擺放著未經人工雕琢的石頭,男孩子常被家裡的大人嚴厲地告誡說:「千萬不可在石頭上小便,會遭報應的喔。」
到了盂蘭盆節的時候,我家門前的那條大街就會成為跳「盆舞」的會場。配合著直徑有一公尺之寬的大型太鼓,名叫「鼕」的鼓聲,高唱:「齊了、齊了,舞孃的動作齊了,齊得比稻穗還搖曳。」等各種歌謠,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直跳到天明。
對於孩子們而言,跳盆節 是僅次於過新年的快樂活動。不過即使是孩子,心裡也明白盂蘭盆節是恭迎祖先回來,再目送祖先離去的日子,因為盆舞總是伴隨著伯太川的精靈放流儀式。在盂蘭盆節要告別祖先的那一天,伯太川的岸邊擠滿了人,大夥在麥桿製成的小船上放妥要獻祭給祖先的供品,然後點上蠟燭一起放流到河川裡。初次作忌的人家,準備的精靈舟可是又大又華麗,卻也多增添了幾分哀愁。就算是小孩子,看著數盞搖曳的燭光緩緩流過河面的情景,心中依然會染上一絲惆悵。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每一位居民都親身感受到,守護我們的神明和無禮冒犯就會帶來災禍的靈體就在身邊,而打從心底相信 。這絕對不祥的事情,反而為這個城鎮帶來居住的安心感。我想我之所以經常感覺靈魂、神明、佛祖就存在於身邊,正是因為我來自於這樣的古里。
安於困頓的戰爭時期
我在老家的生活,可以用「堅毅樸實」一言以蔽之。一家人無時不勉力工作,就連小孩子都會感受到一股「不工作的人沒飯吃」的壓力。
後來「中日戰爭」開戰,並於昭和十六年(1941)的年尾,戰局擴大轉變為太平洋之戰。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非常時期,我們一家子的生計也變得更加吃緊,因此向農家商借割完稻後的田地,趁著新一季稻作還沒開始插秧之前,種植一些農作物。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也去田裡幫忙,我們種了芥菜等葉菜類,還有馬鈴薯、蠶豆、豌豆之類的作物,好不容易才能收穫足夠全家人果腹的份量,但賣相佳的農產,大多都拿去和鄰居交換物資了。
在這樣的日子裡,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是一年四季的節慶了。母親會在過年時為家人親手做麻 糬,女兒節(註:每年三月三日,為祈求女孩平安長大的例行節日。)時吃艾草麻 糬,五月端午節吃粽子。平常家裡養的雞就算下了蛋也不能吃,唯獨女兒節的時候,我可以一個人獨享一顆水煮蛋,或者是學校辦遠足的時候,母親有時也會為我做煎蛋。
父親有釣魚的嗜好,要是釣到了很多魚,如石斑魚或香魚等,晚飯就能為全家人加菜了,所以可以說是個兼具「實益」的「嗜好」吧。父親也曾經利用竹子製成陷阱,放進伯太川裡以捕捉鰻魚。這個作業必須趁夜摸黑進行,隔天一早再去把陷阱從河中拉起來。只要一聽到父親的吆喝聲:「抓到鰻魚了!」我總是滿懷著興奮的心情 ,一邊動手生火、剖魚,然後沾上醬汁以炭火烤鰻魚。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剖鰻魚竟成為我專屬的工作。把鰻魚肉剖成片狀是需要一點訣竅的,之後等鰻魚烤到油脂和醬汁滴下來,炭火發出劈哩啪啦的聲響時,全家人就會尋著香味滿臉笑容地聚集過來。
另外,父親一年之中會有幾次搭乘汽車或火車到境港,划船出海釣魚。在這樣的日子裡,父親天還沒亮就出門了,晚上如果父親帶著釣到的竹莢魚、鲭魚、鯛魚或眼張魚回來的話,那天的晚飯就是豪華大餐了,所以全家人都很期待爸爸的漁獲。不過,日本海和平靜地幾乎不起浪的中海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海上風強浪大,出海捕魚也同時意味著危險,每當父親出海釣魚,奶奶總是站在家門外朝著安來港的方向望去,翹首盼望父親平安歸來。
那時就算像父親這樣的外行人,也能釣到不少海魚。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冰箱,豐收的漁獲會先用鹽巴或放入味噌裡醃漬,並把味噌的桶子吊掛在井裡接近水位的地方,爾後的幾天之內,不僅全家人能享用美味佳餚,我們也會分一些食物給左鄰右舍吃。
父母為了養活一家九口人是多麼辛苦地張羅,我也全都看在眼裡。所以為了多少幫忙家計,如果在路邊見著了艾草等可以食用的野草,我們這些孩子就算在上下學的途中也會採一點回家。或者,父母會從農家買來較差的三等米磨成粉狀,再加入艾草搗碎後,做成丸子當作主食。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大概會覺得這樣的食物窮酸到難以想像。不過當時大家都覺得別人也是這樣的,所以一點也不引以為苦。
就算不能好好飽餐一頓,我們家也從來沒有斷過糧,也正因為每個人都餓著肚子,所以能夠懷著感恩的心,把每一道飯菜全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想就因為我度過這樣的歲月,才會有堅定的信念,認為人只要有心就絕對不會餓死。而這樣的信念在我和水木成婚以後,也一直支持著我。
一心支持家計的戰後時期
我依然清楚的記得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那天的事。那一天,我到朋友的家裡玩,正在簷廊 邊坐下時,朋友的爸爸說:「現在有重要的事情要廣播。」便拿著收音機走到庭院。
那是一個光是站著不動,也會熱到汗流浹背的炎炎夏日。蟬鳴聲之大,幾乎讓人聽不見收音機的聲音。
過了一會兒,收音機夾著雜音傳來了話語「……耐其不可耐,忍其不可忍……」,開始了所謂的「玉音放送(註:西元1945 年八月十五日中午,日本天皇透過廣播宣讀投降終戰的詔書。)」。我並不是全部都聽得很清楚,但是連我也懂得戰爭到此結束了。
雖然我家沒有人出征上戰場,但我父親姊姊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兄弟三人都戰死沙場,讓姑姑很感嘆。大塚附近一帶也有很多從大阪疏散到這裡來避難的孩子,他們離開父母的身邊,有時難掩寂寞的面容,我也曾經目睹有孩子受不了誘惑,偷了小米果而挨當地居民的罵。發生戰爭的當時 ,父親還多了一份研磨軍刀的工作,磨好的刀放在地板上一字排開,那副景象直叫人寒毛矗立。
記得在「玉音放送」的前一個禮拜左右吧,新聞才剛報導了俄國參戰一事,當時大家都很憂慮戰局的變化。
「戰爭結束了是吧。」
「日本戰敗了。」
我聽到不知是誰這樣輕聲呢喃,還有人強忍著眼角的淚光。可是我卻哭不出來,雖然憂心將來的日子不知道會變得怎樣,但老實說,對於戰爭的結束還是感到鬆了一口氣。那時的我就讀於女校的二年級,才只有十三歲。
我在女校就讀了四年後畢業。由於我的兩個姊姊一從女校畢業後,就轉而擔任學校的代課老師,所以我猜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機會,不過我這個人生性內向,要我在眾人面前講話,光是想像就讓我緊張得頭眼昏花。說來我的母親總是帶著不為所動的表情,幾乎不曾提出自己的意見,也不曾違背父親和奶奶的話,而我是姊妹中最像媽媽的吧。總之我是又文靜又不喜歡受人矚目,所以從女校畢業之後,我就待在家裡幫忙家務。
戰爭結束之後,父親取得零售酒類的許可證,開始了賣酒的生意。在戰後的混亂時期,酒類的買賣是採登記制配給,規定要以票券的方式來交易。當時多虧了佃農的人家 向父親下了不少訂單,那可真不是筆小數目。
因此,馬車一連好幾趟運來配給到我們家的酒,「一斗樽」(約18公升)的桶裝酒,一桶又一桶卸下來,家裡也忙得不可開交。
首先,我們必須把桶裝酒改裝入「一升瓶」(約1.8公升)裡。配合著一聲聲「來了!」的吆喝,把酒瓶擺好,插入漏斗,倒酒,打上瓶栓,然後再隨著下一聲「來了!」繼續裝下一瓶……。雖然只是重複一樣動作,也是一份吃重的工作。酒都裝進酒瓶裡後,還要放上腳踏車再送去給人家。
當時,我哥哥還是學生,母親又體弱多病,患有風濕的宿疾,所以裝酒入瓶和送貨的工作,就落到我和弟弟身上。幸好我身體強健,而且還很有力氣。
送貨的地點不僅在鎮上,我還穿過了田野,把酒送到遠處的人家。喜歡唱歌的我,總是隨口哼著歌曲,踩著腳踏車前進。冬天下雪的時候,我也曾把酒瓶抱在懷裡,走路去送貨。
兩位姊姊在戰爭結束後,匆匆嫁人了。其中一個姊姊嫁到鄰近的一家養蠶大戶,戰後鬧糧荒的時候,姊姊就會對我說:「來我家玩吧。」我就帶著背包走四里(約16公里)路到她的夫家。回程時,姊姊在背包裡塞滿了甜瓜、番薯、蘿蔔或蔥等食糧,我再一路背回家。食糧的重量讓背包的肩帶幾乎沉進我肩膀的皮膚裡,但一想到家人開心的表情,我這時也忍不住邊唱著歌邊回家。即便到現在,我只要一有開心的事,還是會忍不住哼起歌來呢。
等待親事的日子
我的祖母以實歲八十八歲的高齡辭世。祖父在父親才十二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留下祖母獨自撐起家計。祖母真的拼了又拼,為了代替祖父經商,她以自學的方式學會讀書寫字,是個很聰明的人,她也很擅長女紅,終其一生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雖然後來臥病在床,但臨終時帶著安祥的表情離開人世。
由於店裡的工作人手不足,如果我不留在家裡幫忙的話,家人會很傷腦筋,加上不能把照顧奶奶的重擔交給體弱多病的母親,所以我就一直埋頭忙於家務。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上門來提親,但事情總是沒有下文,我的年紀也就匆匆過了適婚年齡。
大我三歲的哥哥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裡並擔任教職的工作,他在昭和二年(1957)娶了妻。我的嫂子是父親的朋友的女兒,不僅勤奮,個性又開朗,還有副好歌喉。因為和我同年齡,我跟嫂嫂馬上就熟稔了起來,我們兩人有時還會在伯太川的河堤邊唱唱歌。
我的身高有一百六十五公分,在當時算是相當高了。剛進女校的時候,我還是班上第四矮的學生,沒想畢業前短短數年間不斷地長高,後來成為全學年身高最高的學生。我的個性之所以會比較內向,或許跟自己身高過高所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對於結婚這檔事,其實我自己本身也有那麼一點膽怯。
但是,我也已經不是可以說這種話的年紀了。祖母去世後,家裡已經不缺人手,我想有必要認真思考離開這個家的事了。也就是說,我必須和某人結婚,跨入那個人的家門。我沒有能夠自己獨力生活下去的技術或經驗,必須依賴他人活下去,這樣的我要離開這個家,唯一的方法就是結婚。
但是,要靠我自己尋找結婚的對象簡直就是難如登天。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就算找遍我的心裡,也找不著這樣的想法。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或許像是天方夜譚,都市的情形可能不太一樣,不過當時在鄉下地方,相親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戀愛結婚在那個年代可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只能一心祈願能有好人家上門來提親。回憶起那時候,我經常在掃墓時向奶奶祈求「希望可以保佑我嫁個好人家」。
後來,哥哥和嫂嫂生了一個男娃兒,真的是好可愛,和我也很親近。有一次我帶著他走在安來街上,碰巧遇到了女校時期的友人,她們問我:「是妳的孩子嗎?好可愛喔。」我只好笑著答說:「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姪子啦。」但心裡頭越發覺得得趕快成親才行了。
不知不覺之中,我年已二十九歲了。
就在這一年,終於傳來了要為我安排相親的消息。
男方叫作「武良茂」。
心中的故鄉
即使到現在,我只要閉上眼睛,那群山與湖泊圍繞的故鄉美景,還有人們彷彿比肩而居 般小巧而安穩的街景,就會清晰地浮上眼簾。耳邊傳來居民充滿活力的笑聲和三味線的弦音,以及那帶著一絲哀愁的〈安來節(註:日本島根縣安來地區的民謠,起源於江戶時代,在當地經常搭配「捉泥鰍」的民俗舞蹈,為酒席上一種常見的餘興表演。)〉曲調……。
是的,我的故鄉就是島根縣的安來市。一個位處偏遠,被名為「中海」的半海水湖和群山環抱的小城鎮。這塊土地擁有遠自神話時代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傳統地方色彩,雖然面積不大,但有幸能生在這個以高文化著稱的城鎮,一向讓我引以為傲。
提到「安來」,上一輩的人大概首先會聯想到民謠「安來節」的「捉泥鰍」舞蹈吧?到了近年來,則說因收藏了橫山大觀(註:1868~1958年,本名橫山秀麿,出生於茨城縣水戶市,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為近代日本畫壇的巨匠,重要的代表畫作有「生生流轉」、「蕭湘八景」等。)的多件傑作,並以日本庭園造景完美而聞名世界的「足立美術館」所在地會比較簡單明瞭。中海,西經大橋川可通坐擁水都「松江」的宍道湖;東連境水道,通往美保灣,再流入日本海。安來東邊鄰近 同樣位處於中海湖岸的「米子」,也就是鳥取縣代表性的商業都市。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安來成為中海的港鎮,自古以來就因為是奧出雲地區的水陸交通要塞而繁榮。在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尼子氏(註:原為京極氏的一族,於室町時代中期分家出來,亦稱為京極尼子家。代代以山陰地區為活動據點,戰國時期成為支配該地的領主。)在這裡興建居城——月山富田城,此地也可說是山陰地區的中心點。
晴天的時候,中海的湖面映照著十神山的翠綠山巒,前方則可清楚的望見在粼粼波光的對岸,鳥取縣的境港市。那裡就是水木茂的故鄉——境港。
如果走陸路的話,從安來到境港必須經由米子,繞一大圈路才能抵達,但是走水路的話,兩地相隔著中海就近在眼前。聽說在明治時代,安來的稻米批發商為了掌握米價的行情,還特別請位於境港的米市以揮舞手旗 的方式傳達信號呢。由此可知,安來和境港之間從很久以前,人與物的交流就很頻繁了,也從這來來去去之間,衍生出無數的人生戲碼。時至今日,我不由得相信我和水木的相遇也是這樣的一場人生戲碼。
大塚,我的小宇宙
距離安來港邊約一里半,相當於現在的六公里 遠處的山腳下,有一個叫「大塚」的小鎮。昭和七年(1932)一月,我在那裡出生了。
那真是個迷你的小鎮。
步行大塚一周也只消花上三十分鐘,一共約一百五十戶的人家,宛如建在「箱庭(註:在小箱子裡放入小型的人偶、住家、橋等造景以模仿庭園或名勝的景觀,類似於盆景的一種休閒嗜好,流行於江戶至眀治時代。)」似的緊密排列在一起。城鎮的四周都是田地,田地的後方有奧出雲的山巒層層相疊,春天新綠盎然,夏天綠葉扶疏,秋天滿山楓紅,冬天則覆蓋一片靄靄白雪。除此之外,往東可遠眺素有「伯耆富士」之稱的「大山」名峰,特別是從安來眺望大山的景象和富士山本尊極為相似,因此在當地我們還稱它作「出雲富士」,也是鄉里的驕傲。當年還有一棵相傳樹齡超過三百年的巨松獨自聳立於市街中心的太神宮境內,有如大塚的地標,從遠處即可望見。這棵充滿我兒時回憶的大樹,很可惜的於昭和四十年(1965)時遭受松線蟲的蟲害而枯死了。
大塚的市街上集結了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賣魚的有三家,豆腐店也有兩家,加上蔬果店、和服店、雜貨店、美容院、理髮院、醫院、牙科、便當店、糕餅店、旅館、銀行等,甚至還有戲班子呢。曾是「母里藩(註:江戶時代存在於出雲國的一藩。)」玄關的大塚,在時 留下了繁華的昔日風采。
我家正好位在大塚市街的中心地帶,右邊是和服店,左邊是襪袋店,隔著一條大街對面是診所和魚販。在這條貫穿大塚鬧區的大街上,總是聚集了從鄰鎮來趕集的人和載著貨物從安來港邊來的馬車,熙來攘往,不時還有孩子嬉鬧著跑過街頭街尾而熱鬧不已。
街上有時也會響起三味線和義太夫節(註:日本傳統偶戲,淨琉璃的流派之一。)的音色。雖然這個過往的傳統已經不復見,大塚有一種以三味線的弦音搭配台詞的傳統偶戲,叫作「大塚淨琉璃」。排戲的時候,悠揚的樂聲感染了大街小巷,讓鎮上的氣氛更加喧騰。
大塚無疑是結合了所有讓人民生活幸福的必要條件。居民彼此相識 ,我住在這麼一個典型的地方小鎮,可說完全不知道外頭的世界,一直到我二十九歲北上東京之前,安來的大塚就是我全部的「世界」了。
生在大家庭的趣事
我的老家以前製造過香菸,也經營過和服店,但是父親以自己「不適合做女人家的生意」為由,而不再進和服的貨了,所以我剛出生的時候,家裡把倉庫裡剩餘的布料一一賣了出清,也曾擔任統合網球拍網面製造者的總管一職以維持生計。
同時,我的父親還身兼村議員的身分。聽說是佃農推舉出來的而成為議員,所以相當受人倚重,因此我記得家裡總是有人進進出出的。
在那個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一樣是大家庭。我的家庭成員有年輕時喪夫而獨自撐起家計的祖母、父親、母親和包括我在內共六個小孩,三代同堂加起來一共九人。兄弟姊妹依序是大姊、二姊、大哥、我、小弟和小妹。其實我本來還有一位兄長的,但他還在襁褓時就不幸夭折了。
那是發生在我國小二年級時候的事吧。我突然很想見嫁到安來港附近的姑姑一面,於是就在某個暑假的早晨,尾隨對門要去安來港批貨的魚販腳踏車一路跑到安來的魚市場。這一趟約六公里的路程,我竟然可以不停歇地奔跑只為了不要跟丟。
我居然能全程跑完就連走路也要花上一個小時半的距離,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記得那時我並沒有跟丟,順利地到達港邊,一邊望著中海和眼前的十神山,一邊走到姑姑的家門口。然後在門前看見了穿著連身圍裙,正在掃地的姑姑後,也沒出聲喊她,就這樣又掉頭折返回大塚的家。
我想這一趟來回花了將近三至四小時。由於我不聲不響地出了門,一想到家裡的大人不知道會有多擔心,不免內心七上八下地回家。誰知進了門,情況竟大出我所料,原來根本沒有人發現我不在家。這種事大概不可能發生在現今社會的小家庭中,唯有生在大家庭才能體會這樣的趣事。母親也沒質問我上哪去了,只說了聲:「來,坐下來吃飯。」便掀開了飯桌上的防蚊簍,把早飯擺放在我的面前。話說,那還真是悠哉的年代啊。
從前、從前啊……
誠如許多人已然耳聞的,外子茂小時候在境港常聽一位叫「儂儂婆」的老奶奶說故事,爾後,成為他著迷於妖怪世界的開端。而我在孩提時,也常聽奶奶講一些類似的鬼故事。
晚上在睡覺之前,當孩子們個個鑽進被窩躺成一排,奶奶就會在通鋪一旁躺下,然後以像唱著歌一般的語調說故事給我們聽。
故事的起頭和「儂儂婆」一樣,總是從「從前、從前啊……」開始。奶奶說過大蜘蛛或大蛇吃掉了借住古寺的旅人後被降伏的故事,還有大口吃人骨骸的女孩、住在沼澤的大螃蟹、為了試探招贅的女婿而假扮妖怪的女人、狐狸和貍貓化身為人等等,清一色都是嚇人的故事。
和現在不一樣,當時就算我家位於街區中心,到了夜晚,四周可是一片黑漆漆的。奶奶說故事的語氣不僅抑揚頓挫,有時還會刻意停頓,充滿了感情,彷彿一個未知的世界就在自己身旁開啟了大門,一不小心就會那個世界吞噬,所以總是讓我聽得心臟撲通撲通跳。不過,我也和水木一樣,從小就很愛聽鬼故事。
加上安來這個地方屬於出雲的一部分,所以也算是神話的故里。奶奶不僅說民間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說一些「素戔鳴尊討伐八歧大蛇(註:「素戔鳴尊」為日本神話當中的神,在《日本書紀》中記載了素戔鳴尊以十束劍擊敗八歧大蛇的傳說。)」或「因幡的白兔(註:日本神話之一。隱歧島的白兔為了渡河前往因幡國,施計要鱷魚(或鯊魚)在水面上排成一列成橋,最後反遭鱷魚剝皮,受到大國主神解救的故事。)」之類的神話。
就連安來地方上的習俗,我也是聽奶奶講故事才知道的,例如陰曆十月在其他地區俗稱「神無月」,但在安來卻是眾神聚集的月份,所以稱作「神在月」。也因為如此,這個月在安來有很多必須遵守的規矩,特別是歌舞昇平 及喧嘩是對神的大不敬,所以是嚴格禁止的。
奶奶對孩子們這麼說:「神明發怒的話可是很可怕的呀。這段期間可要討神明歡心才行,所以你們在神在月時不可以唱歌,也不可以吵鬧,更不可以打架。在神在祭最後一天(karasadesan )晚上跑出去的話,會被神明帶走的,所以要乖乖待在家裡。等天色暗下來才想到要去茅坑的話,那可不得了了,記得那天要早點上茅坑才行啊。」
我到了很久以後才知道奶奶口中的「karasandesan」漢字寫作「神等去出(註:陰曆十月,歡送聚集於出雲的眾神回故國的儀式。出雲大社在陽曆的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行。)」。奶奶不單單嚇唬我們,還活靈活現地描述曾經有人在茅坑被神明摸了屁股,簡直像她親眼所見一樣。
奶奶最拿手的故事就是在主君面前表演放屁而獲得褒獎的「放屁爺爺」。
〈從前、從前啊,主公出城,於途中經過一個村莊,遇見一位老翁,主公就開口問了:「來者何人?」
「我啊,在下是日本第一會放屁的爺爺。」
「哦?你這個人還真是愛說笑。那麼,我看這樣吧,你就在這裡放個屁給我瞧瞧。」
「不行,不行,這裡起風沙,我放不出屁來。」
「那你去那邊的草叢裡試試看。」
「不行,草裡有荊棘,我放不出屁來。」
「那麼,你到底在哪裡才放得出屁來呢?」
「如果是在主公的頭上,我就放得出來。」
「好吧,那你就來我頭上放個屁看看。」
於是,這位爺爺就抓起了衣角爬上了主公的頭上,開口唱道:
「粟也噗噗,米也噗噗,黃金的斧頭,噗噗啦噗啊噗——!」
放屁爺爺果真放了個屁。主君相當吃驚,便說:
「真行,真是不得了啊。來,再放一個屁給我瞧瞧。」話說完,「噗噗啦噗啊噗——!」放屁爺爺又順利的放了聲響屁。主君讚嘆:
「嗯,你真的很會放屁啊。」因此放屁爺爺獲得了主公很多獎賞。〉
接下來,這個故事和著名童話「開花爺爺」有個相似之處。隔壁的一位老爺爺也想要得到獎賞而如法炮製放屁爺爺的行為,可是他沒放出屁來,反而大出「實彈」來,最後以失敗收場,暗藏了一個笑點 呢。這個故事不管聽幾次,都讓人覺得好滑稽。
我和水木完婚的時候,只要談到「屁」的話題,他就會滔滔不絕說個不停,起初嚇了我一跳,不過也就馬上習慣了,甚至覺得有點懷念,也許是多虧了奶奶的故事早已在我心中打下底子吧。看著水木眉飛色舞、神采奕奕地談著「屁」話,說也奇怪,我會覺得彷彿回到兒時似的,感到很安心。
就算到現在,只要說到關於「屁」的事情,水木就會露出一臉笑嘻嘻的。或許對水木而言,這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自己吧。
回到奶奶講的故事,結尾時一定會說一句:「從前的故事說完了,上樹兒、上樹兒。」表示故事結束了。不過如果孩子們聽到一半就睏得睜不開眼,奶奶有時就會改說:「然後啊,一條好長好長的兜襠布從天下飄了下來,說完了,上樹兒、上樹兒。」來逗我們發笑,也給故事作結尾呢。
與神祇、祖先的連結
我母親娘家那邊的祖母——也就是我的外婆——也很擅長說故事。母親的老家要從距離大塚約六公里遠的尼子氏居城「廣瀨町」再往南部的山麓走,位於布部一個叫「宇波」的地方。
這個地方相傳從平安時代開始就靠鑄鐵業而繁榮起來,我母親的祖母 的娘家也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由宮崎駿導演所執導的動畫電影《魔法公主》中,也有出現鑄鐵的部落,聽說在製作這部動畫片之前,相關人員曾經到安來探訪鑄鐵業的場景。由於鑄鐵之神是位女神,所以規定只有男性才能從事鑄鐵工作,是個全然的男性世界。除了這點和電影的情節有些不同之外,氛圍上可說是如出一轍,讓我在看《魔法公主》這部電影時,忍不住因覺得懷念而欣喜不已。
那個時代隨處充滿了古老的東西。
而大塚的鎮上,也流傳著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傳說。
大塚過去是交通要衝,是尼子氏和毛利氏多次對戰的戰場,所以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千人塚,埋葬著亡命的武士;而據信是尼子公主魂斷的地方,也設置了地藏菩薩,受到鎮上居民珍視。
此外,街上隨處可見祠堂及佛寺,各有香客在祭拜供奉。道路旁、河岸或田邊也經常刻意擺放著未經人工雕琢的石頭,男孩子常被家裡的大人嚴厲地告誡說:「千萬不可在石頭上小便,會遭報應的喔。」
到了盂蘭盆節的時候,我家門前的那條大街就會成為跳「盆舞」的會場。配合著直徑有一公尺之寬的大型太鼓,名叫「鼕」的鼓聲,高唱:「齊了、齊了,舞孃的動作齊了,齊得比稻穗還搖曳。」等各種歌謠,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直跳到天明。
對於孩子們而言,跳盆節 是僅次於過新年的快樂活動。不過即使是孩子,心裡也明白盂蘭盆節是恭迎祖先回來,再目送祖先離去的日子,因為盆舞總是伴隨著伯太川的精靈放流儀式。在盂蘭盆節要告別祖先的那一天,伯太川的岸邊擠滿了人,大夥在麥桿製成的小船上放妥要獻祭給祖先的供品,然後點上蠟燭一起放流到河川裡。初次作忌的人家,準備的精靈舟可是又大又華麗,卻也多增添了幾分哀愁。就算是小孩子,看著數盞搖曳的燭光緩緩流過河面的情景,心中依然會染上一絲惆悵。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每一位居民都親身感受到,守護我們的神明和無禮冒犯就會帶來災禍的靈體就在身邊,而打從心底相信 。這絕對不祥的事情,反而為這個城鎮帶來居住的安心感。我想我之所以經常感覺靈魂、神明、佛祖就存在於身邊,正是因為我來自於這樣的古里。
安於困頓的戰爭時期
我在老家的生活,可以用「堅毅樸實」一言以蔽之。一家人無時不勉力工作,就連小孩子都會感受到一股「不工作的人沒飯吃」的壓力。
後來「中日戰爭」開戰,並於昭和十六年(1941)的年尾,戰局擴大轉變為太平洋之戰。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非常時期,我們一家子的生計也變得更加吃緊,因此向農家商借割完稻後的田地,趁著新一季稻作還沒開始插秧之前,種植一些農作物。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也去田裡幫忙,我們種了芥菜等葉菜類,還有馬鈴薯、蠶豆、豌豆之類的作物,好不容易才能收穫足夠全家人果腹的份量,但賣相佳的農產,大多都拿去和鄰居交換物資了。
在這樣的日子裡,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是一年四季的節慶了。母親會在過年時為家人親手做麻 糬,女兒節(註:每年三月三日,為祈求女孩平安長大的例行節日。)時吃艾草麻 糬,五月端午節吃粽子。平常家裡養的雞就算下了蛋也不能吃,唯獨女兒節的時候,我可以一個人獨享一顆水煮蛋,或者是學校辦遠足的時候,母親有時也會為我做煎蛋。
父親有釣魚的嗜好,要是釣到了很多魚,如石斑魚或香魚等,晚飯就能為全家人加菜了,所以可以說是個兼具「實益」的「嗜好」吧。父親也曾經利用竹子製成陷阱,放進伯太川裡以捕捉鰻魚。這個作業必須趁夜摸黑進行,隔天一早再去把陷阱從河中拉起來。只要一聽到父親的吆喝聲:「抓到鰻魚了!」我總是滿懷著興奮的心情 ,一邊動手生火、剖魚,然後沾上醬汁以炭火烤鰻魚。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剖鰻魚竟成為我專屬的工作。把鰻魚肉剖成片狀是需要一點訣竅的,之後等鰻魚烤到油脂和醬汁滴下來,炭火發出劈哩啪啦的聲響時,全家人就會尋著香味滿臉笑容地聚集過來。
另外,父親一年之中會有幾次搭乘汽車或火車到境港,划船出海釣魚。在這樣的日子裡,父親天還沒亮就出門了,晚上如果父親帶著釣到的竹莢魚、鲭魚、鯛魚或眼張魚回來的話,那天的晚飯就是豪華大餐了,所以全家人都很期待爸爸的漁獲。不過,日本海和平靜地幾乎不起浪的中海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海上風強浪大,出海捕魚也同時意味著危險,每當父親出海釣魚,奶奶總是站在家門外朝著安來港的方向望去,翹首盼望父親平安歸來。
那時就算像父親這樣的外行人,也能釣到不少海魚。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冰箱,豐收的漁獲會先用鹽巴或放入味噌裡醃漬,並把味噌的桶子吊掛在井裡接近水位的地方,爾後的幾天之內,不僅全家人能享用美味佳餚,我們也會分一些食物給左鄰右舍吃。
父母為了養活一家九口人是多麼辛苦地張羅,我也全都看在眼裡。所以為了多少幫忙家計,如果在路邊見著了艾草等可以食用的野草,我們這些孩子就算在上下學的途中也會採一點回家。或者,父母會從農家買來較差的三等米磨成粉狀,再加入艾草搗碎後,做成丸子當作主食。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大概會覺得這樣的食物窮酸到難以想像。不過當時大家都覺得別人也是這樣的,所以一點也不引以為苦。
就算不能好好飽餐一頓,我們家也從來沒有斷過糧,也正因為每個人都餓著肚子,所以能夠懷著感恩的心,把每一道飯菜全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想就因為我度過這樣的歲月,才會有堅定的信念,認為人只要有心就絕對不會餓死。而這樣的信念在我和水木成婚以後,也一直支持著我。
一心支持家計的戰後時期
我依然清楚的記得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那天的事。那一天,我到朋友的家裡玩,正在簷廊 邊坐下時,朋友的爸爸說:「現在有重要的事情要廣播。」便拿著收音機走到庭院。
那是一個光是站著不動,也會熱到汗流浹背的炎炎夏日。蟬鳴聲之大,幾乎讓人聽不見收音機的聲音。
過了一會兒,收音機夾著雜音傳來了話語「……耐其不可耐,忍其不可忍……」,開始了所謂的「玉音放送(註:西元1945 年八月十五日中午,日本天皇透過廣播宣讀投降終戰的詔書。)」。我並不是全部都聽得很清楚,但是連我也懂得戰爭到此結束了。
雖然我家沒有人出征上戰場,但我父親姊姊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兄弟三人都戰死沙場,讓姑姑很感嘆。大塚附近一帶也有很多從大阪疏散到這裡來避難的孩子,他們離開父母的身邊,有時難掩寂寞的面容,我也曾經目睹有孩子受不了誘惑,偷了小米果而挨當地居民的罵。發生戰爭的當時 ,父親還多了一份研磨軍刀的工作,磨好的刀放在地板上一字排開,那副景象直叫人寒毛矗立。
記得在「玉音放送」的前一個禮拜左右吧,新聞才剛報導了俄國參戰一事,當時大家都很憂慮戰局的變化。
「戰爭結束了是吧。」
「日本戰敗了。」
我聽到不知是誰這樣輕聲呢喃,還有人強忍著眼角的淚光。可是我卻哭不出來,雖然憂心將來的日子不知道會變得怎樣,但老實說,對於戰爭的結束還是感到鬆了一口氣。那時的我就讀於女校的二年級,才只有十三歲。
我在女校就讀了四年後畢業。由於我的兩個姊姊一從女校畢業後,就轉而擔任學校的代課老師,所以我猜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機會,不過我這個人生性內向,要我在眾人面前講話,光是想像就讓我緊張得頭眼昏花。說來我的母親總是帶著不為所動的表情,幾乎不曾提出自己的意見,也不曾違背父親和奶奶的話,而我是姊妹中最像媽媽的吧。總之我是又文靜又不喜歡受人矚目,所以從女校畢業之後,我就待在家裡幫忙家務。
戰爭結束之後,父親取得零售酒類的許可證,開始了賣酒的生意。在戰後的混亂時期,酒類的買賣是採登記制配給,規定要以票券的方式來交易。當時多虧了佃農的人家 向父親下了不少訂單,那可真不是筆小數目。
因此,馬車一連好幾趟運來配給到我們家的酒,「一斗樽」(約18公升)的桶裝酒,一桶又一桶卸下來,家裡也忙得不可開交。
首先,我們必須把桶裝酒改裝入「一升瓶」(約1.8公升)裡。配合著一聲聲「來了!」的吆喝,把酒瓶擺好,插入漏斗,倒酒,打上瓶栓,然後再隨著下一聲「來了!」繼續裝下一瓶……。雖然只是重複一樣動作,也是一份吃重的工作。酒都裝進酒瓶裡後,還要放上腳踏車再送去給人家。
當時,我哥哥還是學生,母親又體弱多病,患有風濕的宿疾,所以裝酒入瓶和送貨的工作,就落到我和弟弟身上。幸好我身體強健,而且還很有力氣。
送貨的地點不僅在鎮上,我還穿過了田野,把酒送到遠處的人家。喜歡唱歌的我,總是隨口哼著歌曲,踩著腳踏車前進。冬天下雪的時候,我也曾把酒瓶抱在懷裡,走路去送貨。
兩位姊姊在戰爭結束後,匆匆嫁人了。其中一個姊姊嫁到鄰近的一家養蠶大戶,戰後鬧糧荒的時候,姊姊就會對我說:「來我家玩吧。」我就帶著背包走四里(約16公里)路到她的夫家。回程時,姊姊在背包裡塞滿了甜瓜、番薯、蘿蔔或蔥等食糧,我再一路背回家。食糧的重量讓背包的肩帶幾乎沉進我肩膀的皮膚裡,但一想到家人開心的表情,我這時也忍不住邊唱著歌邊回家。即便到現在,我只要一有開心的事,還是會忍不住哼起歌來呢。
等待親事的日子
我的祖母以實歲八十八歲的高齡辭世。祖父在父親才十二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留下祖母獨自撐起家計。祖母真的拼了又拼,為了代替祖父經商,她以自學的方式學會讀書寫字,是個很聰明的人,她也很擅長女紅,終其一生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雖然後來臥病在床,但臨終時帶著安祥的表情離開人世。
由於店裡的工作人手不足,如果我不留在家裡幫忙的話,家人會很傷腦筋,加上不能把照顧奶奶的重擔交給體弱多病的母親,所以我就一直埋頭忙於家務。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上門來提親,但事情總是沒有下文,我的年紀也就匆匆過了適婚年齡。
大我三歲的哥哥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裡並擔任教職的工作,他在昭和二年(1957)娶了妻。我的嫂子是父親的朋友的女兒,不僅勤奮,個性又開朗,還有副好歌喉。因為和我同年齡,我跟嫂嫂馬上就熟稔了起來,我們兩人有時還會在伯太川的河堤邊唱唱歌。
我的身高有一百六十五公分,在當時算是相當高了。剛進女校的時候,我還是班上第四矮的學生,沒想畢業前短短數年間不斷地長高,後來成為全學年身高最高的學生。我的個性之所以會比較內向,或許跟自己身高過高所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對於結婚這檔事,其實我自己本身也有那麼一點膽怯。
但是,我也已經不是可以說這種話的年紀了。祖母去世後,家裡已經不缺人手,我想有必要認真思考離開這個家的事了。也就是說,我必須和某人結婚,跨入那個人的家門。我沒有能夠自己獨力生活下去的技術或經驗,必須依賴他人活下去,這樣的我要離開這個家,唯一的方法就是結婚。
但是,要靠我自己尋找結婚的對象簡直就是難如登天。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就算找遍我的心裡,也找不著這樣的想法。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或許像是天方夜譚,都市的情形可能不太一樣,不過當時在鄉下地方,相親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戀愛結婚在那個年代可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只能一心祈願能有好人家上門來提親。回憶起那時候,我經常在掃墓時向奶奶祈求「希望可以保佑我嫁個好人家」。
後來,哥哥和嫂嫂生了一個男娃兒,真的是好可愛,和我也很親近。有一次我帶著他走在安來街上,碰巧遇到了女校時期的友人,她們問我:「是妳的孩子嗎?好可愛喔。」我只好笑著答說:「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姪子啦。」但心裡頭越發覺得得趕快成親才行了。
不知不覺之中,我年已二十九歲了。
就在這一年,終於傳來了要為我安排相親的消息。
男方叫作「武良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