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1.08.04
送給年過30的女性──《一路兩個人》
文/嘉世強(時報文化文學線主編)
兩個成年女性的友情。不是慾望城市。不是同志戀人。為何想要做一本書,關於兩個30歲女性之間的友誼?
回到最當初,書的前言打動到我:「這是個很老很老的故事:我有個朋友,我們什麼事都共享,然後她死了,我們也共享那件事。」
悼亡寫得誠懇,初看書時的去年八月,電影「父後七日」熱映。養生送死,都是人生大事。看看全書208頁,又是真實故事,就靜下來看。結果,這本裝幀素樸的書給我極大的閱讀震撼!
首先是作者的文筆非常淡定,乾淨而優雅。作者在波士頓全球報撰寫書評超過20年,是首席書評;這本書流露出理性的睿智。簡潔而坦誠。作者如視「摯友死亡」像吞下硬物,然後由身體疲勞地消化中和,那是只有自己能察覺的親密。
創傷的心理治療強調「言說」,就是去看它、想它、說它。作者葛兒卡德薇從書開場到最終,都無避好友卡洛蘭已逝的事實。死亡是書的呼吸,是作者將死亡吸收在身體裡,她寫著失去摯友的孤單才能不帶酸氣。
「友後八年」。八年之後,作者將摯友卡洛蘭的死亡放下。我花了好多天看這本書,書中文字流露出對生死的智慧明察。畢生博覽群書的作者,本身是普立茲獎得主,但在她筆下拾得生命生死的感受,不用穿越辭海。
《一路兩個人》的文字,清涼而皎碧。像絕世山澗清晨的空氣。它薄得教人眼亮卻帶有溼氣,因為在書寫摯友臨終歲月的篇章,她也瀕臨動搖崩潰,顯得脆弱。
本書獲選亞馬遜年度百大編輯選書,出版人週刊甚至選為Non-fiction的年度No.2。這般智語無盡藏,文字淨美洗鍊的真實故事,莫不能敗在譯文。
何其榮幸能邀請到作家張讓。張讓首肯接下譯本後,編輯都好開心。若非張讓,時報文化不會引進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若非張讓,原書這段作者與書評家的友情,或者失真。若非張讓,不會有書名《一路兩個人》。
編輯們趁她回台時與她餐敘,在紫藤廬。她講起書來就講到朋友。週遭年過30的女性,不是走入家庭就是獨身,獨善其身,享受一個人的安穩與無傷;走入家庭的根本沒有時間交朋友,誰能有幸說公婆或子女是我最好的朋友呢?子女還沒長大,或者無影。
台灣有個超級暢銷的育兒寶典是這樣寫的:「今天你不讓寶寶哭,寶寶明天就讓你哭。」恐怕換成朋友亦然。我們何嘗不是從認識朋友而學會交友,學會滋養並守護友情。從書的內容可以知道,作者是很等重視這段友誼,及至無法承受失去卡洛蘭的打擊。
台灣年過30的女性還有知己朋友的真的很難得。本書就是一段關於友情的真實故事。主角本身是成熟智慧又能獨立思考的女性,跟另一位同樣獨立的女性,建立起至死不渝的友誼,非靈魂感性而不可得?非命中註定而不可得?
非無不可得。我想本書實在是很值得與台灣讀者分享的吧!無論真實性或文學價值,都是十分可貴啊!作者從失去友情後再勇敢面對寂靜孤單,這本書也彷彿是她走出生命幽谷的歷程。
總之,在書頁裡就是一份實存實在的友情,希望有緣讀到的讀者不論年齡職分,都能感受:「知己」不是信仰,而是早存在我們身邊,呼吸的孔竅,親密「自己」最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