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1930至40年代
台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形態之下
台灣的皇民文學和韓國的親日文學
各自反照出東亞文學中的實像與虛像
台灣與韓國兩國,在殖民地文學以及後殖民研究的起步時機以及歷史差異,長久以來兩者之間的對話與比較研究可說是延宕甚至是落後的。這兩個殖民地所受容於帝國的影響以及包括人流、物流、文學、文化的橫向流動,不但成為比較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韓國殖民地兩者之間異同的問題,也成為二者之間對話可能性的主要題材。1930年代後期至1940年代,日本帝國發動全面戰爭,台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型態之下,各自的「地方性文學」也反照出東亞文學其中的實像與虛像。本書正是集結台韓兩地學者,針對台灣的「皇民文學」與韓國的「親日文學」進行對話與比較,企圖解明與釐清以上所提起的課題。
目錄
帝國讀者對殖民地作家書寫的閱讀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王惠珍
言與不言之間:真杉靜枝的「國策文學」書寫與台灣/吳佩珍
西方繆思與東方繆思:《文藝臺灣》的美學走向與東亞色調/邱雅芳
論「虞廷賡歌」的文化傳統及其在台灣古典詩學中的意義/侯雅文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崔末順
由「同文」的邊界移動來看台灣文學的特性:日治時期的新文學・鄉土文學・皇民文學・興亞文學/陳培豐
戰爭動員、日常生活與台灣女性:以《阮木筆日記》為中心/曾士榮
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指導者的在台內地人作家:以濱田隼雄〈蝙翅〉為中心/橫路啓子
「大東亞」中的知識與文學:黃得時個案/張文薰
韓國《國文學史》記述中顯示的「親日文學(雙重語言文學)」的地位和變化/鄭炳浩
偵探小說和殖民地的身分:以金來成的日語小說爲中心/洪潤杓
俞鎮午作品〈夏〉和〈福男伊〉小考:以奴婢主人翁的意義爲中心/高永爛
傳播到〈內地〉的金鍾漢的詩/金泰暻
崔貞熙文學中表現的女性屬性和戰爭動員理論/金孝順
「東亞醫學」系列問題:「提攜、合作」的醫學/金津日出美
殖民地末期日本帝國主義的航空政策和兒童戰爭動員/宋惠敬
作爲朝鮮抵抗文學的兒童文學:以馬海松為中心/李賢珍
通過野談雜誌對歷史小說家金東仁的再照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期檀君的小說化/李敏姬
石川達三的〈鳳青華〉論:以女主角表象為中心的內鮮戀愛風貌/李承信
序/導讀
前言
文/陳芳明
「東亞」觀念的建構,是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力量的擴張而逐步成形。在20世紀之初,基本上都是使用「亞洲」或「大亞細亞主義」來稱呼。確切而言,亞洲與大亞細亞是屬於地理上的觀念,必須等到「東亞」一詞誕生之後,才開始產生政治權力的暗示。這種命名日益鮮明,尤其是日本軍閥的西進政策與南進政策確立之後,東亞開始有了清楚的指涉。最初東亞的地理範圍,包括日本、朝鮮、滿洲、中國、台灣等地。直到1937年日本侵華行動正式開展,「大東亞」的稱號更具有膨脹的意義。因此,東亞是日本的帝國想像,也是日本軍閥企圖建立亞洲霸權的目標。如果所有的東亞國家都統合在帝國力量之下,日本在全球的範圍內,就可以跟西方霸權分庭抗禮。
在被侵略國家的知識分子思維裡,東亞始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畢竟在語言、文化上,並未有相通之處。由於氣候與地理位置的差異,也決定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觀。日本企圖運用戰爭手段把文化相當分歧的地域統合起來,終於不能不創造東亞一詞。為了有助於侵略行動的持續,日本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建構中國歷史的論述。他們提出「征服王朝」一詞,把歷史上所有侵略漢人王朝的外族排列成為系譜;上至北魏開始,下至清朝為止,都在這個行列裡。在這種論述的基礎上,做為阿爾泰語系重要成員的日本,也企圖參加這個行列。至少日本人與朝鮮、滿州、女真、契丹,都是屬於阿爾泰語系,從而可以套用征服王朝的歷史論述。東亞的命名,當然也強烈富有征服的意味。
藉由戰爭的進行,權力的支配,文化的控制,日本帝國主義者成功地壟斷了東亞的詮釋權,即使在戰敗之後,有關東亞的任何解釋仍然繼續由日本學術界來操控。但是,進入1980年代以後,東亞的政治經濟開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在1980年代以後,台灣與韓國經歷了民主政治的轉型,學術風氣也跟著開放,因此所有的歷史論述也到達一個需要重新解釋的階段。如果東亞一詞可以繼續沿用的話,就不能由日本學界單方面來賦予定義。台灣與韓國在朝向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化的進一步歷程,顯然也開始回頭重新檢討過去的歷史論述。在東亞這個政治場域,曾經淪為殖民地的兩個國家,也開始要奪回自主的發言權。東亞,正是在這種新的文化風氣席捲之下,開始注入新的觀念與新的詮釋。
台灣與韓國,在現代的歷史進程上都承擔了極為相近的政治命運。戰前,同樣都是屬於日本的殖民地;戰後,也同樣是屬於美國的反共基地。兩個國家都扮演著帝國權力支配的樞紐角色,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上,都同樣帶有強烈的悲情色彩。兩個國家在1960年代以後,同時朝向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前進。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之後,兩個國家也開始焦慮地思考文化主體性的問題。到底台灣與韓國是屬於後現代還是後殖民,這樣的問題迫切地拷問兩地的知識分子。
高度資本主義發展與高度民主改革擴張,縱然在台韓兩國日益鮮明,卻不意味歷史記憶從此可以淡忘。站在東亞的立場,不能不思考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力量。過去資本主義的侵蝕,幾乎都是伴隨著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而到來。如今,文化強權則是伴隨著所謂後現代文化,對殖民地前身進行著不懈的挑戰。因此,在最開放的年代,最自由的環境,反而必須對過去歷史所犯的錯誤,保持高度警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與高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學術研討會,便是在這種嚴肅的思考基礎上召開。這個會議有其豐富的暗示,一方面可以顯示台韓兩國學者開始在殖民地議題上展開對話,一方面也有意在東亞的解釋權上奪回自主權。不僅如此,對殖民地歷史的重新思考,是為了尋求殖民地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如何把他們的受害經驗轉化成為今日的受惠遺產,才是這場會議的最高期待。有第一次的會議,就會開啟以後無窮的對話。至少「東亞」的概念不再是具有強烈的帝國意涵,它已經開放成為所有知識分子的共同議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