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物語:歷史×文學 (1890-1960)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次出現火輪車怪獸……
十九世紀末,蒸汽火車剛傳入臺灣,興建鐵道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往來的便利,當時候的西川滿、吳濁流、陳千武等文人仕紳初遇鐵道興建,過程中有「破壞風水」的迷信及未曾見過之巨大黝黑的「火輪車」的訝異抗拒,到後來往來便利等等的不同見識,一 一透過詩、散文、小說紀錄鐵道上的所見所聞,或者悠然、或者批判……。當時的畫面及車站多已不再,如今可以跟隨筆者的腳步,一窺清末、日治時期及民國的仕紳筆下的鐵道文學風景。
附錄兩首鐵道臺語歌QR-Code。
翻開書,來一趟隨興卻不隨便的火車旅行吧!
十九世紀末,蒸汽火車剛傳入臺灣,興建鐵道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往來的便利,當時候的西川滿、吳濁流、陳千武等文人仕紳初遇鐵道興建,過程中有「破壞風水」的迷信及未曾見過之巨大黝黑的「火輪車」的訝異抗拒,到後來往來便利等等的不同見識,一 一透過詩、散文、小說紀錄鐵道上的所見所聞,或者悠然、或者批判……。當時的畫面及車站多已不再,如今可以跟隨筆者的腳步,一窺清末、日治時期及民國的仕紳筆下的鐵道文學風景。
附錄兩首鐵道臺語歌QR-Code。
翻開書,來一趟隨興卻不隨便的火車旅行吧!
目錄
序
龍脈記
獅球嶺隧道的風水破壞─西川滿的〈龍脈記〉
驚奇火輪車
費長房的縮地術─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火輪車上龜崙嶺─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全通式
九年辛苦奏奇功─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遊人踽踽逸雙履─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吳濁流的鐵橋
花梁鋼橋進行曲─吳濁流的〈過大安溪〉
長橋橫臥淡江汀─吳濁流的〈過下淡水溪〉
舊山線
與舊山線的茫然與低語─呂赫若的〈逃匿者〉
十六份驛
永遠迷茫於山峽的小驛站─陳千武的〈旅愁〉
靜謐山林的演繹者─陳千武的〈旅愁〉
嘉義驛
新式火車站的代表作─王少濤的〈自嘉義赴布袋
村〉
你以為三鐵共構現在才有嗎?─賴雨若的〈嘉義市制施行五週年紀念詩〉
中南線的美麗與哀愁
中南線的美麗─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
路車上所見〉
中南線的哀愁─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
路車上所見〉
搭嘉義線進香去
北港燒金趕車早─賴惠川的〈竹枝詞〉
烏令飄飄插頸斜─賴惠川的〈竹枝詞〉
夜行列車
夜行三百里的乘客─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夜宿火車的不同滋味─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火車與階級
我平常都是坐二等車的!─龍瑛宗的〈邂逅〉
對二等車的羨慕與醒悟─吳新榮的〈疾馳的別墅〉
附錄 文青的鐵道音樂 QR-Code
〈阿公的五分仔車〉與〈海線鐵道的戀情〉
龍脈記
獅球嶺隧道的風水破壞─西川滿的〈龍脈記〉
驚奇火輪車
費長房的縮地術─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火輪車上龜崙嶺─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全通式
九年辛苦奏奇功─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遊人踽踽逸雙履─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吳濁流的鐵橋
花梁鋼橋進行曲─吳濁流的〈過大安溪〉
長橋橫臥淡江汀─吳濁流的〈過下淡水溪〉
舊山線
與舊山線的茫然與低語─呂赫若的〈逃匿者〉
十六份驛
永遠迷茫於山峽的小驛站─陳千武的〈旅愁〉
靜謐山林的演繹者─陳千武的〈旅愁〉
嘉義驛
新式火車站的代表作─王少濤的〈自嘉義赴布袋
村〉
你以為三鐵共構現在才有嗎?─賴雨若的〈嘉義市制施行五週年紀念詩〉
中南線的美麗與哀愁
中南線的美麗─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
路車上所見〉
中南線的哀愁─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
路車上所見〉
搭嘉義線進香去
北港燒金趕車早─賴惠川的〈竹枝詞〉
烏令飄飄插頸斜─賴惠川的〈竹枝詞〉
夜行列車
夜行三百里的乘客─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夜宿火車的不同滋味─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火車與階級
我平常都是坐二等車的!─龍瑛宗的〈邂逅〉
對二等車的羨慕與醒悟─吳新榮的〈疾馳的別墅〉
附錄 文青的鐵道音樂 QR-Code
〈阿公的五分仔車〉與〈海線鐵道的戀情〉
序/導讀
當你想要來一趟鐵道旅行,你會想要帶什麼同行?如果是筆者,當然會想帶一本書!
鐵道旅遊這幾年在島內非常盛行,筆者以為相較於開車,搭乘火車多了一份復古、自在、悠閒,然而,若能在鐵道旅遊過程中背上文學的行囊,相信還會增加遊程的知性和浪漫。
清末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剛完成,這對臺灣人來說,是從未有過的經驗。興建過程帶來的「破壞風水」與黝黑巨大的「火輪車」怪獸,從當時文人吳德功的漢詩作品----〈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似乎是臺人初遇鐵道的最佳見證。記錄人們從一開始的抗拒與驚訝,到後來因便利而逐漸習慣。來到日治時期,殖民者帶來現代化的洶湧浪潮,特別是縱貫線鐵道的通車,帶來臺灣島內的劇變----臺灣各地往來密切,開始有一體的感覺;興起的聚落不再以水運為中心,而是鐵道的沿線。隨著鐵道所帶來的便利,日治時期的許多文人、仕紳更是鐵道的常客,他們透過漢詩、小說、散文,呈現了當年藉由鐵道到各地經商、訪友、旅行的見識,更看見鐵道所帶來臺人生活模式的巨大改變。百年後的今日,我們重讀這些作品,那些鐵道地景、路線、設施、列車或許景物依舊,也或許全然不同,但卻提供了我們新舊對比的趣味與思考。
然而,殖民者在鐵道營運上,對於臺人的不平等措施,也成諸多文學作品的主題,進而抒發他們的批判,讓今人從字裡行間,感同身受他們當年的
矛盾與無奈。
另外,在鐵道文化中,曾經在臺灣中南部四通八達的糖業鐵道,也是許多老一輩人記憶相簿中非常重要的一頁,如今多數被拆除殆盡,所幸還有不少動人的作品,可以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或是重溫,或是邂逅那段五分車所承載的甜蜜歲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是日治時期為了招攬更多日本人到臺灣,進行鐵道旅行所出版的手冊與指南。在資訊發達的今日,這些需求幾乎在網路上都能滿足,但唯獨鐵道文學的閱讀,仍然無法被取代。而本書,即可以成為讀者們在搭乘火車時的時空手冊與心靈指南。
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讓我們帶著這本書,買一張車票,搭乘跨越時光的文學列車,重回不同時代的鐵道脈絡,品嘗前人的驚訝、歡愉、苦澀,特別是對照古今的時空、場景,把閱讀和地景加以有機連結,相信會讓讀者有難以言喻的體驗與感動。
鐵道旅遊這幾年在島內非常盛行,筆者以為相較於開車,搭乘火車多了一份復古、自在、悠閒,然而,若能在鐵道旅遊過程中背上文學的行囊,相信還會增加遊程的知性和浪漫。
清末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剛完成,這對臺灣人來說,是從未有過的經驗。興建過程帶來的「破壞風水」與黝黑巨大的「火輪車」怪獸,從當時文人吳德功的漢詩作品----〈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似乎是臺人初遇鐵道的最佳見證。記錄人們從一開始的抗拒與驚訝,到後來因便利而逐漸習慣。來到日治時期,殖民者帶來現代化的洶湧浪潮,特別是縱貫線鐵道的通車,帶來臺灣島內的劇變----臺灣各地往來密切,開始有一體的感覺;興起的聚落不再以水運為中心,而是鐵道的沿線。隨著鐵道所帶來的便利,日治時期的許多文人、仕紳更是鐵道的常客,他們透過漢詩、小說、散文,呈現了當年藉由鐵道到各地經商、訪友、旅行的見識,更看見鐵道所帶來臺人生活模式的巨大改變。百年後的今日,我們重讀這些作品,那些鐵道地景、路線、設施、列車或許景物依舊,也或許全然不同,但卻提供了我們新舊對比的趣味與思考。
然而,殖民者在鐵道營運上,對於臺人的不平等措施,也成諸多文學作品的主題,進而抒發他們的批判,讓今人從字裡行間,感同身受他們當年的
矛盾與無奈。
另外,在鐵道文化中,曾經在臺灣中南部四通八達的糖業鐵道,也是許多老一輩人記憶相簿中非常重要的一頁,如今多數被拆除殆盡,所幸還有不少動人的作品,可以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或是重溫,或是邂逅那段五分車所承載的甜蜜歲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是日治時期為了招攬更多日本人到臺灣,進行鐵道旅行所出版的手冊與指南。在資訊發達的今日,這些需求幾乎在網路上都能滿足,但唯獨鐵道文學的閱讀,仍然無法被取代。而本書,即可以成為讀者們在搭乘火車時的時空手冊與心靈指南。
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讓我們帶著這本書,買一張車票,搭乘跨越時光的文學列車,重回不同時代的鐵道脈絡,品嘗前人的驚訝、歡愉、苦澀,特別是對照古今的時空、場景,把閱讀和地景加以有機連結,相信會讓讀者有難以言喻的體驗與感動。
試閱
獨一的車站厭勝裝飾
著名的詩人陳千武,用〈旅愁〉闡釋十六份驛置身山林的靜謐。但是,這座和洋混合的車站,卻運用了洋溢華人傳統中的厭勝風俗裝飾。
十六份驛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 (西元一九一二年) ,乍看之下和其他的木造車站類似。但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屋簷與柱子之間的米字形插角。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柱頭與木板的交接處,除了原本為了增加支撐強度的斜向木條外,還有三支像矛一般的傳統兵器,相互交叉構成米字形狀,其中心點還綴有一八卦形狀的木鈕。
此外,屋簷最下緣處,沿著房屋四周,圍繞著一排鋸齒狀的裝飾,應該就是華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令符。當地傳言十六份驛被關刀山九座外形像虎頭的小山峰包圍,而十六份驛就在虎穴之中,為了破除這樣不吉的風水地理,這些具備鎮邪避煞功能的裝飾,也使得她在臺灣現存的木造車站中,成為絕無僅有的厭勝特色。
海拔最高與滯貨事件
出了車站往月臺前行,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二‧三二六公尺」,彷彿是這段鐵道稱做「山線」的證明書,卻也是促成海線鐵道興建的最重要原因。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西元一九○八年) 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四十分之一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十六份驛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 (西元一九二二年) 十月十一日通車營運。
火車離去之後十六份驛這些民俗風水之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事件……等,都引不起詩人的興趣或觀察,詩中當然不見相關的隻字片語。或許他早就知道,數十年後這裡不再會有火車經過,終將獨留十六份驛永遠迷茫於山峽,繼續靜謐與孤獨的旅愁……。
著名的詩人陳千武,用〈旅愁〉闡釋十六份驛置身山林的靜謐。但是,這座和洋混合的車站,卻運用了洋溢華人傳統中的厭勝風俗裝飾。
十六份驛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 (西元一九一二年) ,乍看之下和其他的木造車站類似。但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屋簷與柱子之間的米字形插角。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柱頭與木板的交接處,除了原本為了增加支撐強度的斜向木條外,還有三支像矛一般的傳統兵器,相互交叉構成米字形狀,其中心點還綴有一八卦形狀的木鈕。
此外,屋簷最下緣處,沿著房屋四周,圍繞著一排鋸齒狀的裝飾,應該就是華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令符。當地傳言十六份驛被關刀山九座外形像虎頭的小山峰包圍,而十六份驛就在虎穴之中,為了破除這樣不吉的風水地理,這些具備鎮邪避煞功能的裝飾,也使得她在臺灣現存的木造車站中,成為絕無僅有的厭勝特色。
海拔最高與滯貨事件
出了車站往月臺前行,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二‧三二六公尺」,彷彿是這段鐵道稱做「山線」的證明書,卻也是促成海線鐵道興建的最重要原因。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西元一九○八年) 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四十分之一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十六份驛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 (西元一九二二年) 十月十一日通車營運。
火車離去之後十六份驛這些民俗風水之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事件……等,都引不起詩人的興趣或觀察,詩中當然不見相關的隻字片語。或許他早就知道,數十年後這裡不再會有火車經過,終將獨留十六份驛永遠迷茫於山峽,繼續靜謐與孤獨的旅愁……。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