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舊世情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昔日香港,你了解多少?
街邊小販、茶樓吸引客人的招式、塵街、大排檔,這些香港故事,作者兒時回憶,現在越來越少見。
香港人喜歡用街的特色稱呼它,例如亞皆老街至山東街的一段通菜街,由於在這街道上的攤檔售賣的東西,多以女性服裝和女性用品為主,因而俗稱「女人街」。
「塵街」,顧名思義,這條街佈滿灰塵。在〈「塵街」素描〉中,詳細描寫了這條街道的景貌:「這條『塵街』的塵實在多得怕人。所謂塵,即是沙。馬路上滿是,行人路上積得更厚,就是兩旁的建築物,牆上都是積滿厚厚的塵垢。本來是什麼顏色的牆也不再起眼了,遠望去只是一片灰黑。」
本集所收文章,均選自一九八〇年代《快報》專欄《香港小事》的舊稿,這些文稿當年發表時,是每日以三百字左右見報。今次得機會重組,整理成文,以原貌與大家見面,是難得的機會。
取名《老香港.舊世情》,特別強調是「舊日香港的世情」,好讓同生於香港的同代人產生美好的回憶。故此,每篇在題目之前,先現寫作日期,讓大家知道:哦,原來那時候是這樣的!
《老香港.舊世情》乃係《稿匠生涯原是夢》(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的兄弟篇,只是內容更廣泛,是書事以外的社會動態。
街邊小販、茶樓吸引客人的招式、塵街、大排檔,這些香港故事,作者兒時回憶,現在越來越少見。
香港人喜歡用街的特色稱呼它,例如亞皆老街至山東街的一段通菜街,由於在這街道上的攤檔售賣的東西,多以女性服裝和女性用品為主,因而俗稱「女人街」。
「塵街」,顧名思義,這條街佈滿灰塵。在〈「塵街」素描〉中,詳細描寫了這條街道的景貌:「這條『塵街』的塵實在多得怕人。所謂塵,即是沙。馬路上滿是,行人路上積得更厚,就是兩旁的建築物,牆上都是積滿厚厚的塵垢。本來是什麼顏色的牆也不再起眼了,遠望去只是一片灰黑。」
本集所收文章,均選自一九八〇年代《快報》專欄《香港小事》的舊稿,這些文稿當年發表時,是每日以三百字左右見報。今次得機會重組,整理成文,以原貌與大家見面,是難得的機會。
取名《老香港.舊世情》,特別強調是「舊日香港的世情」,好讓同生於香港的同代人產生美好的回憶。故此,每篇在題目之前,先現寫作日期,讓大家知道:哦,原來那時候是這樣的!
《老香港.舊世情》乃係《稿匠生涯原是夢》(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的兄弟篇,只是內容更廣泛,是書事以外的社會動態。
目錄
狗的父親底故事
無節派
住街頭的故事
偏食第一
司機的忍術
紅燭燃亮的中秋
談鬼
不要半個男人
這是誰的錯
玩笑開不得
「塵街」素描
天氣很冷
劫匪都「揀飲擇食」
某酒樓的新招
裝假鴿
去打邊爐
巴士走錯路了……
孩子怎樣變壞
護級大戰
壞習慣或小動作
智利小姐
高薪的兼職者
兩則花邊
妖孽臨香江
兩種前所未見的賭博
眾多的街頭賭檔
即製即賣的食品一流
阿婆遇劫記
滿月「風波」
送聖誕咭
退休後讀書樂
夜街守護神的故事
螺殼當碗用
新正頭老人家去拜車公
像大牌檔的「大聲公」飯店
想起「寶生」劫匪
他真是「飛天蠄蟧」
隧巴內
急症室進步了
燒味店內午飯
鬥氣的故事
教學表演
何以為人師表
標語
夜歸的一家
兩個媽媽的爭執
就是那麼回事
從外貌去猜年紀
愛「抽稅」的人
喜劇收場的悲劇
派報紙阿伯
捐款回佣
新潮少年
駕「黑廂車」的
再嚐到「沙田炸豆腐」
活劇
實物教學的笑話
作了夜冷店翻譯
逛街市
抽煙受歧視
我捱世界為的是什麼?
部長出馬的精品日
過度活躍症
三斷
九七與她無關了
舊物精品店
研討會請公開.廣宣傳
女廁有男人
用「真正」牛肉製的牛肉乾
輔導主任
車位租貴買平
「喜鵲」還是「烏鴉」
精靈的臭鼠
應該停停了
情願住新區不住「監倉」
養車貴過養妾侍
老師傅表演做賊
黃昏駕車過海,苦!
火唔燒到肉唔知痛
詐傻扮懵輩
無節派
住街頭的故事
偏食第一
司機的忍術
紅燭燃亮的中秋
談鬼
不要半個男人
這是誰的錯
玩笑開不得
「塵街」素描
天氣很冷
劫匪都「揀飲擇食」
某酒樓的新招
裝假鴿
去打邊爐
巴士走錯路了……
孩子怎樣變壞
護級大戰
壞習慣或小動作
智利小姐
高薪的兼職者
兩則花邊
妖孽臨香江
兩種前所未見的賭博
眾多的街頭賭檔
即製即賣的食品一流
阿婆遇劫記
滿月「風波」
送聖誕咭
退休後讀書樂
夜街守護神的故事
螺殼當碗用
新正頭老人家去拜車公
像大牌檔的「大聲公」飯店
想起「寶生」劫匪
他真是「飛天蠄蟧」
隧巴內
急症室進步了
燒味店內午飯
鬥氣的故事
教學表演
何以為人師表
標語
夜歸的一家
兩個媽媽的爭執
就是那麼回事
從外貌去猜年紀
愛「抽稅」的人
喜劇收場的悲劇
派報紙阿伯
捐款回佣
新潮少年
駕「黑廂車」的
再嚐到「沙田炸豆腐」
活劇
實物教學的笑話
作了夜冷店翻譯
逛街市
抽煙受歧視
我捱世界為的是什麼?
部長出馬的精品日
過度活躍症
三斷
九七與她無關了
舊物精品店
研討會請公開.廣宣傳
女廁有男人
用「真正」牛肉製的牛肉乾
輔導主任
車位租貴買平
「喜鵲」還是「烏鴉」
精靈的臭鼠
應該停停了
情願住新區不住「監倉」
養車貴過養妾侍
老師傅表演做賊
黃昏駕車過海,苦!
火唔燒到肉唔知痛
詐傻扮懵輩
序/導讀
【序】
本集所收文章,均選自一九八〇年代《快報》專欄《香港小事》的舊稿,這些文稿當年發表時,是每日以三百字左右見報。今次得機會重組,整理成文,以原貌與大家見面,是難得的機會。
取名《老香港.舊世情》,特別強調是「舊日香港的世情」,好讓同生於香港的同代人產生美好的回憶。故此,每篇在題目之前,先現寫作日期,讓大家知道:哦,原來那時候是這樣的!
《老香港.舊世情》乃係《稿匠生涯原是夢》(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的兄弟篇,只是內容更廣泛,是書事以外的社會動態。
最後要說的,是本集得以成書,得感謝好友迅清插圖,小友黎漢傑排除萬難、奔波勞碌,特此致謝!
2024年11月25日
本集所收文章,均選自一九八〇年代《快報》專欄《香港小事》的舊稿,這些文稿當年發表時,是每日以三百字左右見報。今次得機會重組,整理成文,以原貌與大家見面,是難得的機會。
取名《老香港.舊世情》,特別強調是「舊日香港的世情」,好讓同生於香港的同代人產生美好的回憶。故此,每篇在題目之前,先現寫作日期,讓大家知道:哦,原來那時候是這樣的!
《老香港.舊世情》乃係《稿匠生涯原是夢》(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的兄弟篇,只是內容更廣泛,是書事以外的社會動態。
最後要說的,是本集得以成書,得感謝好友迅清插圖,小友黎漢傑排除萬難、奔波勞碌,特此致謝!
2024年11月25日
試閱
住街頭的故事
香港的街頭,住有不少流浪客,這些流浪客多數精神上有些少問題;我不是說他們有神經病,隨時會揮刀斬人的那種,而是精神上有了困擾,非常固執。
這裏談的流浪客也不是衣衫襤褸,頭髮一餅餅的那種;他或她們通常都衣着整齊,雖然不很清潔,倒還不至嚇人,但一眼就看出他們的不妥,譬如神情呆滯,眼定定,不停地呢呢喃喃等。
我以前住洗衣街時,街邊就有那麼一個婦人,她住在一個鋪位的門口。十多年前那兒是一間書店,這許多年來,店鋪不知變換了多少次經營方式,日前經過那裏,那個婦人卻仍住在那裏。
這種人很執着,有一個時期,曾有公僕把她的一切搬走了,大概把她送到什麼機構裏去了罷,可是過不了多久,她又搬回來了,雖然她的家當少了很多,但她仍要住在那裏,過着平淡的生活…… 。
日間見她不是呆坐在一角,就是在煮食。她煮食非常簡陋:用自製風爐,燒柴枝,砍柴枝,炊具也不正式,就像小女孩「煮飯仔」般,近兩年則進步到間中食飯盒了。晚間就在店鋪前架起帳幕。她也不工作,就靠人施捨,或拾鐵罐和樽過活。算算看,她在那裏已住了差不多二十年。那間鋪位的業主真是「多得佢唔少」,那樣的鋪位,不經常換人才怪。
我曾經向妻打趣說:「幾十年前她和情人約了在那兒見面,情人沒有來,所以她不肯走,住在那裏,將來要化成情人石的。」
這種流浪客通常亦以婦人居多,她們專揀店鋪門口、樓梯底、天橋底或者街角「有瓦遮頭」的地方來住,一經選定,就很難把她請走。她們通常也不騷擾居民,好像與世無爭,過的是平凡的日子,有一日過一日,也沒有希望,沒有明天,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幹嗎要活着」?
這些流浪在街頭的婦人,是否真如我猜想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以下是聽來的一段真事:
據說有那麼一個操台山口音的寡婦,靠鉤得一手好冷衫冷帽,拿到街頭去變賣,而養大了她唯一的兒子。兒子事業有成了,而且移民到美國去。當然,老寡婦是要跟着兒子過埠了。在上飛機前,為了報答街坊多年來的關照,她便到處向人辭行,大談「守得雲開」了。
大約半年後,大家竟然又見到老寡婦在街頭賣冷衫、冷帽了,也沒有人知她的兒子怎樣了。她不說話,不傾談,只埋頭地鉤冷。不知怎的,漸漸她也不鉤冷了,不賣衫了,只攤開手向人要錢。後來,她索性住在街頭了,因為方便「揾食」。很多時候,我見她從垃圾堆拾了一些爛的玩具、破罐、雜物……擺在地上販賣。再過了一些日子,再也見不到她了…… 。
1982~8~12
香港的街頭,住有不少流浪客,這些流浪客多數精神上有些少問題;我不是說他們有神經病,隨時會揮刀斬人的那種,而是精神上有了困擾,非常固執。
這裏談的流浪客也不是衣衫襤褸,頭髮一餅餅的那種;他或她們通常都衣着整齊,雖然不很清潔,倒還不至嚇人,但一眼就看出他們的不妥,譬如神情呆滯,眼定定,不停地呢呢喃喃等。
我以前住洗衣街時,街邊就有那麼一個婦人,她住在一個鋪位的門口。十多年前那兒是一間書店,這許多年來,店鋪不知變換了多少次經營方式,日前經過那裏,那個婦人卻仍住在那裏。
這種人很執着,有一個時期,曾有公僕把她的一切搬走了,大概把她送到什麼機構裏去了罷,可是過不了多久,她又搬回來了,雖然她的家當少了很多,但她仍要住在那裏,過着平淡的生活…… 。
日間見她不是呆坐在一角,就是在煮食。她煮食非常簡陋:用自製風爐,燒柴枝,砍柴枝,炊具也不正式,就像小女孩「煮飯仔」般,近兩年則進步到間中食飯盒了。晚間就在店鋪前架起帳幕。她也不工作,就靠人施捨,或拾鐵罐和樽過活。算算看,她在那裏已住了差不多二十年。那間鋪位的業主真是「多得佢唔少」,那樣的鋪位,不經常換人才怪。
我曾經向妻打趣說:「幾十年前她和情人約了在那兒見面,情人沒有來,所以她不肯走,住在那裏,將來要化成情人石的。」
這種流浪客通常亦以婦人居多,她們專揀店鋪門口、樓梯底、天橋底或者街角「有瓦遮頭」的地方來住,一經選定,就很難把她請走。她們通常也不騷擾居民,好像與世無爭,過的是平凡的日子,有一日過一日,也沒有希望,沒有明天,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幹嗎要活着」?
這些流浪在街頭的婦人,是否真如我猜想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以下是聽來的一段真事:
據說有那麼一個操台山口音的寡婦,靠鉤得一手好冷衫冷帽,拿到街頭去變賣,而養大了她唯一的兒子。兒子事業有成了,而且移民到美國去。當然,老寡婦是要跟着兒子過埠了。在上飛機前,為了報答街坊多年來的關照,她便到處向人辭行,大談「守得雲開」了。
大約半年後,大家竟然又見到老寡婦在街頭賣冷衫、冷帽了,也沒有人知她的兒子怎樣了。她不說話,不傾談,只埋頭地鉤冷。不知怎的,漸漸她也不鉤冷了,不賣衫了,只攤開手向人要錢。後來,她索性住在街頭了,因為方便「揾食」。很多時候,我見她從垃圾堆拾了一些爛的玩具、破罐、雜物……擺在地上販賣。再過了一些日子,再也見不到她了…… 。
1982~8~1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