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香港文學鱗爪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288
    32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文學總論/研究文學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盧因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初文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6/13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選錄盧因超過半世紀有關香港文學的史料評論文章,内容涵蓋早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時報.淺水灣》,晚至二〇一四年《香港文學》的作品。按寫作年代,第一輯:「述古」寫於作者已過中年之時,旨在回憶昔日文壇人事,例如追記《文藝新潮》、《詩朶》、《新思潮》等刊物對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發揚與影響;描繪重要人物如楊際光、劉以鬯、崑南、王無邪等人當年在引領文學潮流的貢獻與意義,勾勒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一鱗半爪;第二輯:「憶昔」選錄作者半個世紀之前的文章,旨在重現當年現代主義發生的場域,如何從新詩創作與評論、外國文學翻譯與介紹這兩方面,推動現代主義如何在港、台、新、馬等地開花結果。

作者

盧因

原名盧昭靈,一九三五年於香港出生,祖籍廣東番禺,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作家,筆名有盧因、洛保羅、馬婁、張學玄等。自一九五二年起向《華僑日報》、《香港時報》、《新生晚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新思潮》、《好望角》、《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文學》、《城市文藝》及《文學世紀》等報刊發表散文、短篇小説和文學評論。
一九五八年底與崑南、王無邪和葉維廉等人合辦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先後出版純文學雜誌《新思潮》及《好望角》。一九五九開始為文學副刊《香港時報.淺水灣》撰稿,介紹和翻譯西方前衛文學。一九六一任台灣《筆匯》月刊香港代理人。一九六六年起參與編輯《南國電影》;其間亦曾任《四海周報》編輯。一九七三年移民加拿大,一九八三年始重新發表文章。與梁麗芳等人於一九八七年與友人共同創立加拿大華裔寫作人協會,歷任會長和理事等職。
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間以筆名馬婁發表《十七嵗》、《藍色星期六》和《暮色蒼茫》等三本「四毫子小說」,另有文集《溫哥華寫眞》和《一指禪》等。

目錄

【輯一:述古】

記詩人鄭力匡
《星島晚報.大會堂》,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回憶「淺水灣」——兼談《現代小說論》
《星島晚報》,一九八五年七月三日

從《詩朶》看《新思潮》──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一鱗半爪
《香港文學》第十三期,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

文學不能在香港立足?
《星島晚報.大會堂》,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評《劉以鬯研究專集》
《文匯報》,一九八八年四月三日

悼侶倫
《大公報》,一九八八年四月九日

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文藝新潮》的意義和價值
《香港文學》第四十九期,一九八九年一月

我和《筆匯》一段情――兼記劉國松、弦、張默的書信往還
《香港文學》第五十一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閒時散讀馮亦代——大器晚成悼馮老
《文學世紀》總第四十九期,二〇〇五年四月

與瘂弦論交四十七年
《城市文藝》總第十五期,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五日

遲悼楊際光
《香港文學》第二一一期,二〇〇二年七月

我們在藍色的天底下見證歷史——久別重逢賀崑南
《城市文藝》第二十四期,二〇〇八年一月

懷念故人江河
《香港文學》第二九五期,二〇〇九年七月

閱讀與創作經驗閒說及其他——從一九四九年塵封往事說起
《小說風》第十四期,二〇一〇年四月

從翻譯作家到水墨畫家――與王無邪談棄文從畫說天地情
《香港文學》第三一一期,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人天永隔一腔愁——悼故人海辛、林蔭
《城市文藝》第五十四期,二〇一一年七月

悼念羅孚以外
《香港文學》第三百六十期,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輯二:憶昔】

釋瘂弦的一首現代詩:《巴黎》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〇年十一月十八日

記一位現代詩人——楊喚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六十年代詩選》評介
《大學生活》第七卷第二期,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

白萩的「圖象詩」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從周作人說起——泛論五四以後的雜文和散文
《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二七期,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端木蕻良的小說
《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二七期,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序/導讀

【代序】

被忽略的人物——盧因與香港現代主義文學

如果說,在香港,哪一種文學思潮是最多人談論、研究,「現代主義」肯定是榜上十大,甚至是首位。而研究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最常討論的人物,則有劉以鬯、崑南、王無邪、葉維廉、李英豪、蔡炎培,甚至是筆者認為實際上與現代主義無關的梓人。不過,這串名單卻遺漏了一個人,那就是盧因。
要說沒人知道盧因,那當然不是。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〇—一九六九》目前已出版的《新詩卷》,就收錄了盧因不少作品:〈念基督的降生〉、〈黑袈裟的一夜〉、〈雖然仍一樣沉寂〉、〈追尋〉、〈一九五六年〉、〈沉默〉。鄭蕾的《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裏面都有提到盧因,例如:「在五十年代的準備學習階段之後,崑南、王無邪、葉維廉、李英豪、盧因等人便開始了大量的批評書寫,除了發表在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自己編的《新思潮》、《好望角》,也發表在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時報.淺水灣》……」(頁七十三)。可惜的是,大家都知道盧因是當時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分子,卻並沒有把他看作是這次思潮的主角。
那麼,讓我們換個角度,將敘述主綫變成盧因,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是怎樣發源、興起?盧因有一篇比較少人提及的回憶文章:〈回憶《淺水灣》—— 兼談《現代小說論》〉,他提到一個被研究者忽略的細節: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劉以鬯先生在星島晚報《大會堂》發表長文〈三十年來香港與台灣在文學上的相互聯繫〉,文中提及六〇年代初他主編的《淺水灣》,有這麼一段:「此外,有人告訴我,台灣出版商要將《淺水灣》中的一部分文章彙編成書出版。不過,這本書我沒看見過。」讀完這篇長文,隔著太平洋忍不住在心裏大叫:我藏了這本書,知道的人大概不會多。在北美,恐怕是孤本了,改天給你影印一份奉上珍藏吧。遂匆忙下樓,憑記憶從書架上找這本書一找就找到了。

書名《現代小說論》,由台灣十月出版社出版,列為十月叢書第五種。封面除書名外,還有「卡繆等著.十月叢書.5」字樣,封底則是Essays On Famous Modern Fictions。出版日期為一九六八年十月,距文藝性《淺水灣》壽終正寢將近八載。發行人叫王玉傑,社址設在台北民樂街一五三號。由詩人辛鬱校對,畫家李錫奇設計封面。初版印二千本,後來有沒有再版不大清楚。我購這本書的年月日是: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九日,並在封頁簽名。

香港知道這本書的人不多,即使注意到劉以鬯那篇文章,因劉公並沒看得過實物,自然不能知道書名以及詳細資料,研究者也很難順藤摸瓜,確認這本十月出版社,列為十月叢書第五種的書,就是劉公說的這部「將《淺水灣》中的一部分文章彙編成書出版」。不過,讀者會問,這和盧因有什麼關係呢?
《現代小說論》收錄的文章有廿五篇,翻查譯文出處,除了一篇,其餘所有都是出自《香港時報.淺水灣》。這一方面證明了《香港時報.淺水灣》對推動現代主義文學的貢獻,另外從當時台灣文化界、出版界大量採用香港的材料來看,也側面反映現代主義的文學思潮在香港與台灣,彼此是互有交流之多、之早。一般論者以一九六〇年二月台灣《創世紀》詩刊第十四期開始大量發表香港作家作品,為港台兩地現代文學思潮交流的開端,現在看來,時間應該更早。

黎漢傑

試閱

我和《筆匯》一段情
——兼記劉國松、瘂弦、張默的書信往還

一九五九年五月四日,台灣《筆匯》月刊革新號推出面世,距離香港《文藝新潮》停刊,時間上恰巧三天。「五四」是中國新文學誕生的重要日子,《筆匯》革新號隆重推出,配合中國新文學革新的歷史紀元,說是巧合未嘗不可,說是特意安排也不是沒有理由。那時候,我家住九龍旺角砵蘭街,轉往登打士街,彌敦道近在眼前。專門代售台灣書刊的正中書局,就設在登打士街/彌敦道附近,我常常去那兒揩油,翻覽群籍不費分文。書局職員和我一向相安無異,河水井水分明,放下書冊頂多瞅我兩眼,我也側頭溜之大吉,完全沒臉紅的惑覺。
一天,正手捧書籍神遊萬里,一名大漢忽然跑過來,拍拍我的肩頭,操一口毫不純正的廣東話的「上海佬」口音(五十年代香港人對所有南下香港居住的外省人通稱)大聲道:「你日日嚟剃鬚(睇書),一個斗鍊(零)都慳眉(埋),典(點)得㗎?」正是驚魂甫定,幾乎五臟六腑都給嚇碎了。只好裝作鎮定,陪笑回答道:「你這兒的書那麼昂貴,我怎麼買得起?」眼前這名「上海佬」,俗稱「撈鬆」,也哈哈笑道:「好呀,懶(兩)蚊依品(一本)嘅鬚(書)你唔買,而家未發市,典兜(點都)要買依品五侯(毫)嘅!」這下子,除了讓他發市,看形勢很難跑出門外。翻看的剛好是《筆匯》革新號第一卷第五期。我習慣每本書買回來後,一律寫上購買日期,所以事到如今翻看自知。既給人逼著發市,只好隨便花五角錢脫身。我和《筆匯》的淵源,就是這麼開始的。
《筆匯》的發行人任卓宣,是五十年代台灣著名政論家。我後來獲得劉國松寄來《筆匯》革新號第一卷合訂本,才拜讀他刊在第一期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長文,講了不少讚揚陳獨秀的真心話。那時候,我因為在劉以鬯先生主編的《香港時報》文學副刊《淺水灣》寫稿,藉著這項文學因緣,又和「創世紀詩社」的張默通訊。後來更因為和崑南、王無邪組織「現代文學美術協會」,透過這個關係,和劉國松書信往還頻密。更由於劉國松的介紹,和王慶麟(瘂弦)結下文字交。他寫給我的信,積起來約四五寸高。
據我的了解,劉國松和《筆匯》關係相當密切。陳映真用許南村的筆名寫小說,記億中好像是他向我「告密」,一再叮囑不宜外洩。我定居加拿大以後,擲筆近十年。一九八三年重新握管,放眼張看,天下盡知許南村就是陳映真,才驚覺自己保密何用,陳映真早已憑〈將軍族〉揚名世界了。乾坤天地變,五○年代末,六○年代初,劉國松和我,簡直稱兄道弟。廿幾年間世事像人來車往,實在難以捉摸。
一望而知,《筆匯》革新號從封面到內容,處處受《文藝新潮》影響。引進現代主義文學先在香港發軔,台灣繼而遭受衝擊。論者常說五十年代中,香港文學受台灣影響,只是一知半解的結論。且不說《筆匯》革新號第一卷第一期的出版月日,後於《文藝新潮》壽終號;單說劉國松、尉天聰等台灣文壇君子受《文藝新潮》潛移默化,也是很自然的。
可惜《筆匯》革新號出版到第十二期,也步《文藝新潮》後塵,遽歸道山去了,那是一九六○年四月廿七日的事。何以遽歸道山?劉國松的來信,好像表示過是經濟的原因。因時日相隔太遠,加以信件失存,現已不復記憶。大約過了幾個月,再收到他寄來的幾本《筆匯》革新號第二卷第一期,出版日期是一九六○年八月一日。這一期的《筆匯》,恍若經過火浴的鳳凰,開始自己獨立的面目;擺脫了《文藝新潮》的影子,發行人換了吳裕民。仍由尉天聰、許國衡主編,陳映真仍用許南村筆名寫小說,劉大任和鄭愁予、辛鬱一起寫詩,秦松搞木刻,發表香港作家的文章,葉珊還未變成楊牧。每月定期出版但不按時,革新號第二卷第一期八月一日與讀者見面,第六期則拖延至一九六一年一月五日才問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870534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7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