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門的房子:當政府裁決與孩子的最佳利益放在天秤的兩端,孰輕孰重?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懸案重啟,真相不只關於失蹤
一名孩子的消失,牽動整個社福體系的沉默與卸責。真相,不只藏在記錄裡,更藏在人心深處。
☆以懸疑筆法,寫實揭露制度裂縫
融合犯罪推理與社會寫實,抽絲剝繭安置體系的失能,層層疊出制度背後的無聲共犯。
☆塗鴉中的缺口,是每個人無法直視的門
一幅畫、一道門,成為孩子與世界的斷裂線。記憶、創傷與責任,在故事終章緊緊相扣。
連續入圍第44、45屆金馬獎優良電影劇本的林暢的首本小說創作,
揭開最沉痛的記憶與傷口。
——那些我們覺得荒謬的事情,在我們看不見的社會角落,每天都在發生
家庭、機構、媒體、制度,哪一道門曾為他開啟?
從一宗兒童失蹤案件,揭示社會福利系統的脆弱,
透過懸疑小說的敘事框架,重構兒少安置與社會記憶的裂縫。
——不只是小說,更是社會的備忘錄。
一名兒童安置機構的男孩小安,在某個陰雨夜神秘失蹤。機構的牆上,只留下他畫的房子,卻沒有畫上門——那道缺席的出入口,成為整起事件最深的謎。多年後,記者顧子衿在追蹤一則舊案時,重新走入這棟「沒有門的房子」,開啟一場關於制度、記憶與責任的調查。他挖掘的不只是個案,更是被掩蓋的照護體系、沉默的倖存者,以及那群長大後依然找不到出口的孩子們。
小說融合懸疑與社會寫實元素,從安置機構、社會局到新聞媒體,逐步拆解制度如何在「正常運作」中讓一個孩子失蹤。作者以冷靜而抒情的筆觸,勾勒創傷與失語、正義與記憶之間的拉扯,並在一張塗鴉與一道影子的牽手中,開啟一種遲來卻必要的撫平之路。
☆名家推薦☆
國立台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邱鉦倫
媒體工作者|Leo
小說家|李奕萱、逢時、A.Z.、高雲章
——在痛裡讚聲
一名孩子的消失,牽動整個社福體系的沉默與卸責。真相,不只藏在記錄裡,更藏在人心深處。
☆以懸疑筆法,寫實揭露制度裂縫
融合犯罪推理與社會寫實,抽絲剝繭安置體系的失能,層層疊出制度背後的無聲共犯。
☆塗鴉中的缺口,是每個人無法直視的門
一幅畫、一道門,成為孩子與世界的斷裂線。記憶、創傷與責任,在故事終章緊緊相扣。
連續入圍第44、45屆金馬獎優良電影劇本的林暢的首本小說創作,
揭開最沉痛的記憶與傷口。
——那些我們覺得荒謬的事情,在我們看不見的社會角落,每天都在發生
家庭、機構、媒體、制度,哪一道門曾為他開啟?
從一宗兒童失蹤案件,揭示社會福利系統的脆弱,
透過懸疑小說的敘事框架,重構兒少安置與社會記憶的裂縫。
——不只是小說,更是社會的備忘錄。
一名兒童安置機構的男孩小安,在某個陰雨夜神秘失蹤。機構的牆上,只留下他畫的房子,卻沒有畫上門——那道缺席的出入口,成為整起事件最深的謎。多年後,記者顧子衿在追蹤一則舊案時,重新走入這棟「沒有門的房子」,開啟一場關於制度、記憶與責任的調查。他挖掘的不只是個案,更是被掩蓋的照護體系、沉默的倖存者,以及那群長大後依然找不到出口的孩子們。
小說融合懸疑與社會寫實元素,從安置機構、社會局到新聞媒體,逐步拆解制度如何在「正常運作」中讓一個孩子失蹤。作者以冷靜而抒情的筆觸,勾勒創傷與失語、正義與記憶之間的拉扯,並在一張塗鴉與一道影子的牽手中,開啟一種遲來卻必要的撫平之路。
☆名家推薦☆
國立台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邱鉦倫
媒體工作者|Leo
小說家|李奕萱、逢時、A.Z.、高雲章
——在痛裡讚聲
目錄
名家推薦
體會他人的傷痛,將是光照入的地方/邱鉦倫
凝視傷口,直到成為光的出口/Leo
在門裡?還是門外?/高雲章
01 時空膠囊
02 將拆的舊地
03 被拒絕提及的過往
04 與創傷共處
05 沒有門的房子
06 星空畫布(1)
07 星空畫布(2)
08 回不了的家(1)
09 回不了的家(2)
10 想當爸爸的兒子
11 百味雜陳的橄欖(1)
12 百味雜陳的橄欖(2)
13 百味雜陳的橄欖(3)
14 折翼天使(1)
15 折翼天使(2)
16 折翼天使(3)
17 折翼天使(4)
18 家裡的結
19 找家的寄居蟹
20 大局為重(1)
21 大局為重(2)
22 大局為重(3)
23 一巴掌的重量(1)
24 一巴掌的重量(2)
25 一巴掌的重量(3)
26 三十次的離別(1)
27 三十次的離別(2)
28 三十次的離別(3)
29 自責的碎片
30 思安的歸處
31 以此一生,成一束光
後記
療癒與悲傷的延續/A.Z.
體會他人的傷痛,將是光照入的地方/邱鉦倫
凝視傷口,直到成為光的出口/Leo
在門裡?還是門外?/高雲章
01 時空膠囊
02 將拆的舊地
03 被拒絕提及的過往
04 與創傷共處
05 沒有門的房子
06 星空畫布(1)
07 星空畫布(2)
08 回不了的家(1)
09 回不了的家(2)
10 想當爸爸的兒子
11 百味雜陳的橄欖(1)
12 百味雜陳的橄欖(2)
13 百味雜陳的橄欖(3)
14 折翼天使(1)
15 折翼天使(2)
16 折翼天使(3)
17 折翼天使(4)
18 家裡的結
19 找家的寄居蟹
20 大局為重(1)
21 大局為重(2)
22 大局為重(3)
23 一巴掌的重量(1)
24 一巴掌的重量(2)
25 一巴掌的重量(3)
26 三十次的離別(1)
27 三十次的離別(2)
28 三十次的離別(3)
29 自責的碎片
30 思安的歸處
31 以此一生,成一束光
後記
療癒與悲傷的延續/A.Z.
序/導讀
【推薦序】
作為記者的敏銳直覺,以深埋在地底的紙條作為線索,挖掘出漫長且令人哀傷的故事,這是一則橫亙多年的社會案件,擁有只要開始閱讀,就沒有辦法停下來的推理魔力!——逢時(小說家)
在台灣第一線服務多年,我看過太多孩子在制度的縫隙中穿梭:他們不曾被惡意傷害,卻也從未被真正理解。《沒有門的房子》不是一本華麗鋪陳的犯罪小說,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個社會在照顧工作上長期以來的冷漠、疲乏與失效。
小安的故事不是虛構,他的沈默、消失、被遺忘,正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場現實。當安置機構為了應付評鑑而掩蓋真相,當轉介資料遺漏關鍵訊息,當社工疲於奔命卻仍無法介入——這些情節,小說都沒有誇張,反而冷靜得令人心寒。作者對體制運作的描寫精準、克制,卻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那份職業的羞赧與責任。
更難得的是,《沒有門的房子》不僅止於批判,它也試圖理解。那些年幼時經歷創傷的孩子,長大後並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社會是否願意承認責任的試金石。小說中的角色或逃避、或對抗、或選擇原諒,正反映了我們每個在照護現場掙扎的身影。
這是一本必須被社工、教師、心理師、行政人員、甚至每一位關心兒童與家庭的人閱讀的小說。它的文字或許簡潔,但它揭開的,是一個制度與人性交織的深層裂縫。讓我們別再視而不見。因為那裡,曾住著我們無法承擔的未來。——匿名社工師
【導讀】
體會他人的傷痛,將是光照入的地方/邱鉦倫
作者藉由「時空膠囊」內的舊書信開始,一疊泛黃的紙張寫下「神芳育幼院」的零碎片段,帶出了曾在育幼院中安置的小朋們,也提及了這間育幼院停業整頓之後,重新開業收案再到廢棄的過往。
原來這顆「時空膠囊」是安置在這的小朋友與老師一同寫下的記憶,但隨著大家四散,育幼院故地將要改建,工程隊意外挖出舊日的「時空膠囊」,才讓本書主角「顧子衿」在雜貨攤上看到過往的片段。更由於他本身是獨立記者,充滿新聞嗅覺的他,自然發現到這紙片上紀錄不尋常之處,「小安事件」究竟是什麼事呢?為什麼會導致育幼院的變化與其中教員、社工、院童的四散呢?
我們也被這開頭吊足了胃口,究竟在神芳育幼院發生了什麼事?
隨著顧子衿深入調查,他發現「林蕭」老師另外一本未完成的「小說」,再由這本小說慢慢補足小安故事的完整面貌,同時,我們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顧子衿與其父親、繼父之間複雜的家庭關係……
故事藉由「小安事件」帶出制度性結構的問題,一層又一層的虛與委蛇、大局為重,導致了小安的意外。一件被人深藏在深處的問題,被顧子衿的調查與林蕭老師的「小說」揭露在讀者面前。
全書藉由「小安事件」對林蕭老師的影響為主,同時映照顧子衿的家庭關係,當顧子衿在尋找故事中的小朋友時,他發現這些人曾經相濡以沫,但之後卻再也不聯絡,而這一切都是「小安事件」的影響,當他說出:「如果無法處理以前的創傷,不如就學著跟創傷共處吧。」然後才發現自己也做不到,原來,說他人的痛楚容易,但面對自己的痛楚卻很難。
我們在故事中看到林蕭老師被體制、大局擊倒,但他試著在別的地方重新站起,但他是沒有真正放下的,因此育幼院院長在最後說:「林蕭一直陷在小安的故事裡面出不來,甚至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走出來了沒有?我想……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吧!」再用林蕭母親的話說:「他到死都沒有跟自己和解,沒有跟那兇手和解,沒有跟這個世界和解,所以,他後來的幾年連續寫了好幾本書,卻獨獨寫不完這一本《沒有門的房子》。」
逝者已矣,人要勘破愛恨嗔癡是如此的困難。
林蕭老師是育幼院裡最真心對小安的人,也是最認真面對「和平家」其他小朋友的人,但在「小安事件」他成了犧牲品,最終育幼院分崩離析,因此其他紙條上也看到:「都怪和平家!還有什麼狗屁林蕭跟小安害的!是他們害我們被趕出育幼院!」這只是另一個面向。但林蕭老師最終成為其他小朋友心裡的光,也透過出書成為社會的光,而顧子衿不顧一切的介入,也讓心中充滿芥蒂的其他小朋友,內心再次照入溫暖的關懷之光,最終大家回到即將拆除的育幼院,告別過往的傷痛。
一如書中前序引用李歐納‧柯恩「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雖然林蕭老師沒有放下過往,藉由顧子衿對他們的關心,以及對自己家庭關係的反思,他們慢慢的放下成見,並開始重建自己,如何面對傷痛?如何面對他人之痛苦?以及如何在這冷漠世界成為他人的光?這也或許是本書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吧。
凝視傷口,直到成為光的出口/Leo
創傷不是驟然降臨的劇變,而是漫長無聲的累積。《沒有門的房子》便是這樣一本書——它不以痛苦震懾讀者,而是在節制與溫柔中,訴說一段被隱藏的真實,細細開啟關於創傷、關係與責任的深層對話。
曾任獨立記者的顧子衿,偶然取得一本名為《沒有門的房子》的小說,作者署名林蕭,曾任育幼院的教師。這本小說並非虛構,而是林蕭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紀實作品,記錄一名育幼院孩童小安在制度錯漏下被壓碎的生命,以及大人們事後為了面對、彌補、甚至理解這段創傷所做的努力。
小安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毒犯,在他年幼時即已入獄,長期不在生活中出現。他的母親起初仍會來探望,但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停止了探視。在育幼院中,小安逐漸察覺自己成為少數「不會有人來接的孩子」,也因此更加強化了他的防備心與獨立性。他渴望被愛,卻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留下。他敏感、倔強,他不擅表達情緒,憤怒時甚至有暴力傾向,而這也成為了悲劇的起點。
小安是個愛畫畫的孩子,每一張畫都有房子,但每一間都沒有門,彷彿是他對「家」的理解與質疑。他不說出口,只是不斷畫著,反覆構築一個無人可進出的空間。這樣的圖像,成了全書最深沉的象徵:房子仍在,但門已消失;世界仍在,但連結中斷。
然而門雖不在,但那棟房子仍完整地存在。或許我們無法強行開門,卻能嘗試在牆的另一側,靜靜等待與陪伴。身為新進教師的林蕭,即是唯一試圖走近這棟「沒有門的房子」的人。他理解小安的行為背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他陪伴、傾聽、不強迫孩子改變,也因此成為小安生命中罕見能依靠的大人。他不是救世主,但他的存在像一盞微光,曾在短暫的時間裡,為孩子提供片刻安穩。
與林蕭相對的,是繼承了「狼性教育」的維瑜老師。他注重紀律與秩序,教導孩子以爭搶、侵略的方式取得成就,卻無法察覺自己也正複製著創傷。
悲劇發生後,林蕭沒有將這段記憶封存,而是發起連署,試圖阻止法院將整座育幼院永久關閉。他承認體制與照顧中存在問題,但也不願意看見院舍關閉,造成孩子們再次流離。他的行動儘管微弱,卻象徵一份彌補的決心——不是為自己洗脫,而是為那些仍未離開的孩子尋求可能。
外部敘事者顧子衿則像一束幽微的光,貫穿整本小說架構。他始終無法理解繼父的存在,也無法融入這個重新組構的家庭。閱讀手稿成為他對他人傷痛的深刻凝視,也因此從中照見自己。在閱讀林蕭的手稿後,他並未將此事寫成揭露真相的報導,而是重新整合林蕭的文本與自己的經驗,寫出一部全新的小說。他最終與繼父達成情感上的和解,也以自己的語言完成一個故事的承接與釋放。
《沒有門的房子》不是一部尋求結論的作品。它不控訴、也不粉飾,而是在痛感與誠實中留下空白。林暢以極其冷靜、近乎透明的筆法書寫這段故事,不將任何角色簡化為善惡,也不將創傷戲劇化。維瑜既是加害者,也是不知所措的大人;林蕭有心介入,卻仍無法阻止悲劇;顧子衿從旁觀到參與,書寫出一段不完美的補償。這些交織,正是小說最動人的部分:它不做判斷,只讓每一種真實得以被看見。
《沒有門的房子》讓人相信,文字仍能在崩裂中安放一些什麼。
在新作的扉頁,顧子衿寫下:「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這句話源自李奧納.柯恩的歌詞,也成為整部小說的精神座標。有趣的是,本書作者林暢也在開頭引用了同一個句子。小說與小說之間,虛構與現實之間,這道裂縫連結了彼此。
有時那些裂縫也是看似無解的傷口。但只要凝視著它,終有一天,光也能穿透而出。
在門裡?還是門外?/高雲章
某個寓言故事說,有隻象從小被人用鐵鏈,將一隻腳綁在木樁上。
牠幾次試著掙脫,卻無法撼動鐵鏈跟木樁分毫後,就放棄了努力。
多年之後,這頭象仍然相信,自己這輩子都無法擺脫鐵鏈跟木樁的束縛。
只不過他渾然不覺,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頭小象了。
這個寓言故事,述說了幼年時的創傷跟記憶,對成年人的影響。
而這也是林暢老師的新作〈沒有門的房子〉的主題之一。
《沒有門的房子》是曾以〈雲上太陽〉跟〈啃老〉入圍第44及45屆優良電影劇本獎的編劇,林暢老師的長篇小說。
獨立記者顧子衿在逛跳蚤市場時,意外找到了一袋舊紙,還有幾張紙條。
舊紙是神芳育幼院一個叫林蕭的生輔員寫的,裡面提到了同事、院童,育幼院關閉前,他跟院童埋下的時空膠囊,以及一年後只有他一人,依約回到已經改頭換面育幼院的寂寥。
對了,還有一個名字:小安。
基於獨立記者的直覺,顧子衿跑到當年神芳育幼院的舊址,從熱心的拆遷人員手中拿到更多時空膠囊裡,當年院童留下的紙條,並試著尋找留下紙條的院童『丞哲』、『豪豬』、『蟹哥』、『臭鼬』。
然而就像那個當年林蕭跟眾人埋藏,卻無人敢開啟的時空膠囊。
從已經是職棒球員的『丞哲』高丞哲、開討債公司的『豪豬』朱曉豪、聽到林蕭跟小安的名字都異常抗拒。
顧子衿在追查過程中還遭到威脅,要他『別再探究,否則對誰都沒好處』。
後來在被當年林蕭感召,長大後也成為生輔員的『臭鼬』黃奏宥帶領下,顧子衿逐漸瞭解神芳育幼院當年的環境跟院童的互動。
隨著拆遷人員挖出林蕭的手稿《沒有門的房子》,讓顧子衿進一步認識一直畫沒有門的房子,因為經常跟其他人發生衝突,被其他社福機構當成人球的院童『小安』。
以及那個讓育幼院關閉,院童跟老師四散,眾人不敢掀開的秘密。
而顧子衿自己的秘密,也正要掀開……
林暢老師在《沒有門的房子》裡,藉著育幼院裡院童跟老師的互動,探討了社福機構因為人力跟經費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以及社會在僅有片面資訊,缺少整體認知下的獵巫狂熱。
書中將每個人心中的創傷,視為沒有大門,無法走出,只能困在其中不斷徘徊的房子。
從顧子衿、林蕭、其他生輔員,小安跟院童,都被各種大小不同,沒有門的房子所困。
沒有門的房子不僅束縛了他們的過去,也影響了他們的未來。
只有給房子裝上門,才能走出房子,獲得真正的自由。
讀完全書,不禁令人掩卷沉思:自己是否也跟書中人一樣,困在沒有門的房子裡?
而走出房子的那扇門,又在哪裡?
作為記者的敏銳直覺,以深埋在地底的紙條作為線索,挖掘出漫長且令人哀傷的故事,這是一則橫亙多年的社會案件,擁有只要開始閱讀,就沒有辦法停下來的推理魔力!——逢時(小說家)
在台灣第一線服務多年,我看過太多孩子在制度的縫隙中穿梭:他們不曾被惡意傷害,卻也從未被真正理解。《沒有門的房子》不是一本華麗鋪陳的犯罪小說,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個社會在照顧工作上長期以來的冷漠、疲乏與失效。
小安的故事不是虛構,他的沈默、消失、被遺忘,正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場現實。當安置機構為了應付評鑑而掩蓋真相,當轉介資料遺漏關鍵訊息,當社工疲於奔命卻仍無法介入——這些情節,小說都沒有誇張,反而冷靜得令人心寒。作者對體制運作的描寫精準、克制,卻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那份職業的羞赧與責任。
更難得的是,《沒有門的房子》不僅止於批判,它也試圖理解。那些年幼時經歷創傷的孩子,長大後並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社會是否願意承認責任的試金石。小說中的角色或逃避、或對抗、或選擇原諒,正反映了我們每個在照護現場掙扎的身影。
這是一本必須被社工、教師、心理師、行政人員、甚至每一位關心兒童與家庭的人閱讀的小說。它的文字或許簡潔,但它揭開的,是一個制度與人性交織的深層裂縫。讓我們別再視而不見。因為那裡,曾住著我們無法承擔的未來。——匿名社工師
【導讀】
體會他人的傷痛,將是光照入的地方/邱鉦倫
作者藉由「時空膠囊」內的舊書信開始,一疊泛黃的紙張寫下「神芳育幼院」的零碎片段,帶出了曾在育幼院中安置的小朋們,也提及了這間育幼院停業整頓之後,重新開業收案再到廢棄的過往。
原來這顆「時空膠囊」是安置在這的小朋友與老師一同寫下的記憶,但隨著大家四散,育幼院故地將要改建,工程隊意外挖出舊日的「時空膠囊」,才讓本書主角「顧子衿」在雜貨攤上看到過往的片段。更由於他本身是獨立記者,充滿新聞嗅覺的他,自然發現到這紙片上紀錄不尋常之處,「小安事件」究竟是什麼事呢?為什麼會導致育幼院的變化與其中教員、社工、院童的四散呢?
我們也被這開頭吊足了胃口,究竟在神芳育幼院發生了什麼事?
隨著顧子衿深入調查,他發現「林蕭」老師另外一本未完成的「小說」,再由這本小說慢慢補足小安故事的完整面貌,同時,我們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顧子衿與其父親、繼父之間複雜的家庭關係……
故事藉由「小安事件」帶出制度性結構的問題,一層又一層的虛與委蛇、大局為重,導致了小安的意外。一件被人深藏在深處的問題,被顧子衿的調查與林蕭老師的「小說」揭露在讀者面前。
全書藉由「小安事件」對林蕭老師的影響為主,同時映照顧子衿的家庭關係,當顧子衿在尋找故事中的小朋友時,他發現這些人曾經相濡以沫,但之後卻再也不聯絡,而這一切都是「小安事件」的影響,當他說出:「如果無法處理以前的創傷,不如就學著跟創傷共處吧。」然後才發現自己也做不到,原來,說他人的痛楚容易,但面對自己的痛楚卻很難。
我們在故事中看到林蕭老師被體制、大局擊倒,但他試著在別的地方重新站起,但他是沒有真正放下的,因此育幼院院長在最後說:「林蕭一直陷在小安的故事裡面出不來,甚至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走出來了沒有?我想……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吧!」再用林蕭母親的話說:「他到死都沒有跟自己和解,沒有跟那兇手和解,沒有跟這個世界和解,所以,他後來的幾年連續寫了好幾本書,卻獨獨寫不完這一本《沒有門的房子》。」
逝者已矣,人要勘破愛恨嗔癡是如此的困難。
林蕭老師是育幼院裡最真心對小安的人,也是最認真面對「和平家」其他小朋友的人,但在「小安事件」他成了犧牲品,最終育幼院分崩離析,因此其他紙條上也看到:「都怪和平家!還有什麼狗屁林蕭跟小安害的!是他們害我們被趕出育幼院!」這只是另一個面向。但林蕭老師最終成為其他小朋友心裡的光,也透過出書成為社會的光,而顧子衿不顧一切的介入,也讓心中充滿芥蒂的其他小朋友,內心再次照入溫暖的關懷之光,最終大家回到即將拆除的育幼院,告別過往的傷痛。
一如書中前序引用李歐納‧柯恩「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雖然林蕭老師沒有放下過往,藉由顧子衿對他們的關心,以及對自己家庭關係的反思,他們慢慢的放下成見,並開始重建自己,如何面對傷痛?如何面對他人之痛苦?以及如何在這冷漠世界成為他人的光?這也或許是本書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吧。
凝視傷口,直到成為光的出口/Leo
創傷不是驟然降臨的劇變,而是漫長無聲的累積。《沒有門的房子》便是這樣一本書——它不以痛苦震懾讀者,而是在節制與溫柔中,訴說一段被隱藏的真實,細細開啟關於創傷、關係與責任的深層對話。
曾任獨立記者的顧子衿,偶然取得一本名為《沒有門的房子》的小說,作者署名林蕭,曾任育幼院的教師。這本小說並非虛構,而是林蕭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紀實作品,記錄一名育幼院孩童小安在制度錯漏下被壓碎的生命,以及大人們事後為了面對、彌補、甚至理解這段創傷所做的努力。
小安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毒犯,在他年幼時即已入獄,長期不在生活中出現。他的母親起初仍會來探望,但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停止了探視。在育幼院中,小安逐漸察覺自己成為少數「不會有人來接的孩子」,也因此更加強化了他的防備心與獨立性。他渴望被愛,卻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留下。他敏感、倔強,他不擅表達情緒,憤怒時甚至有暴力傾向,而這也成為了悲劇的起點。
小安是個愛畫畫的孩子,每一張畫都有房子,但每一間都沒有門,彷彿是他對「家」的理解與質疑。他不說出口,只是不斷畫著,反覆構築一個無人可進出的空間。這樣的圖像,成了全書最深沉的象徵:房子仍在,但門已消失;世界仍在,但連結中斷。
然而門雖不在,但那棟房子仍完整地存在。或許我們無法強行開門,卻能嘗試在牆的另一側,靜靜等待與陪伴。身為新進教師的林蕭,即是唯一試圖走近這棟「沒有門的房子」的人。他理解小安的行為背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他陪伴、傾聽、不強迫孩子改變,也因此成為小安生命中罕見能依靠的大人。他不是救世主,但他的存在像一盞微光,曾在短暫的時間裡,為孩子提供片刻安穩。
與林蕭相對的,是繼承了「狼性教育」的維瑜老師。他注重紀律與秩序,教導孩子以爭搶、侵略的方式取得成就,卻無法察覺自己也正複製著創傷。
悲劇發生後,林蕭沒有將這段記憶封存,而是發起連署,試圖阻止法院將整座育幼院永久關閉。他承認體制與照顧中存在問題,但也不願意看見院舍關閉,造成孩子們再次流離。他的行動儘管微弱,卻象徵一份彌補的決心——不是為自己洗脫,而是為那些仍未離開的孩子尋求可能。
外部敘事者顧子衿則像一束幽微的光,貫穿整本小說架構。他始終無法理解繼父的存在,也無法融入這個重新組構的家庭。閱讀手稿成為他對他人傷痛的深刻凝視,也因此從中照見自己。在閱讀林蕭的手稿後,他並未將此事寫成揭露真相的報導,而是重新整合林蕭的文本與自己的經驗,寫出一部全新的小說。他最終與繼父達成情感上的和解,也以自己的語言完成一個故事的承接與釋放。
《沒有門的房子》不是一部尋求結論的作品。它不控訴、也不粉飾,而是在痛感與誠實中留下空白。林暢以極其冷靜、近乎透明的筆法書寫這段故事,不將任何角色簡化為善惡,也不將創傷戲劇化。維瑜既是加害者,也是不知所措的大人;林蕭有心介入,卻仍無法阻止悲劇;顧子衿從旁觀到參與,書寫出一段不完美的補償。這些交織,正是小說最動人的部分:它不做判斷,只讓每一種真實得以被看見。
《沒有門的房子》讓人相信,文字仍能在崩裂中安放一些什麼。
在新作的扉頁,顧子衿寫下:「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這句話源自李奧納.柯恩的歌詞,也成為整部小說的精神座標。有趣的是,本書作者林暢也在開頭引用了同一個句子。小說與小說之間,虛構與現實之間,這道裂縫連結了彼此。
有時那些裂縫也是看似無解的傷口。但只要凝視著它,終有一天,光也能穿透而出。
在門裡?還是門外?/高雲章
某個寓言故事說,有隻象從小被人用鐵鏈,將一隻腳綁在木樁上。
牠幾次試著掙脫,卻無法撼動鐵鏈跟木樁分毫後,就放棄了努力。
多年之後,這頭象仍然相信,自己這輩子都無法擺脫鐵鏈跟木樁的束縛。
只不過他渾然不覺,自己已經不是當年那頭小象了。
這個寓言故事,述說了幼年時的創傷跟記憶,對成年人的影響。
而這也是林暢老師的新作〈沒有門的房子〉的主題之一。
《沒有門的房子》是曾以〈雲上太陽〉跟〈啃老〉入圍第44及45屆優良電影劇本獎的編劇,林暢老師的長篇小說。
獨立記者顧子衿在逛跳蚤市場時,意外找到了一袋舊紙,還有幾張紙條。
舊紙是神芳育幼院一個叫林蕭的生輔員寫的,裡面提到了同事、院童,育幼院關閉前,他跟院童埋下的時空膠囊,以及一年後只有他一人,依約回到已經改頭換面育幼院的寂寥。
對了,還有一個名字:小安。
基於獨立記者的直覺,顧子衿跑到當年神芳育幼院的舊址,從熱心的拆遷人員手中拿到更多時空膠囊裡,當年院童留下的紙條,並試著尋找留下紙條的院童『丞哲』、『豪豬』、『蟹哥』、『臭鼬』。
然而就像那個當年林蕭跟眾人埋藏,卻無人敢開啟的時空膠囊。
從已經是職棒球員的『丞哲』高丞哲、開討債公司的『豪豬』朱曉豪、聽到林蕭跟小安的名字都異常抗拒。
顧子衿在追查過程中還遭到威脅,要他『別再探究,否則對誰都沒好處』。
後來在被當年林蕭感召,長大後也成為生輔員的『臭鼬』黃奏宥帶領下,顧子衿逐漸瞭解神芳育幼院當年的環境跟院童的互動。
隨著拆遷人員挖出林蕭的手稿《沒有門的房子》,讓顧子衿進一步認識一直畫沒有門的房子,因為經常跟其他人發生衝突,被其他社福機構當成人球的院童『小安』。
以及那個讓育幼院關閉,院童跟老師四散,眾人不敢掀開的秘密。
而顧子衿自己的秘密,也正要掀開……
林暢老師在《沒有門的房子》裡,藉著育幼院裡院童跟老師的互動,探討了社福機構因為人力跟經費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以及社會在僅有片面資訊,缺少整體認知下的獵巫狂熱。
書中將每個人心中的創傷,視為沒有大門,無法走出,只能困在其中不斷徘徊的房子。
從顧子衿、林蕭、其他生輔員,小安跟院童,都被各種大小不同,沒有門的房子所困。
沒有門的房子不僅束縛了他們的過去,也影響了他們的未來。
只有給房子裝上門,才能走出房子,獲得真正的自由。
讀完全書,不禁令人掩卷沉思:自己是否也跟書中人一樣,困在沒有門的房子裡?
而走出房子的那扇門,又在哪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