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人字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穿上人字拖,時緊時鬆,
一段夾縫中最真實堅韌的行走,
踏在時代、語言、記憶與情感的地景之上。
★收錄九歌年度散文入選作、獲林榮三文學獎、
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多篇得獎作品★
★李欣倫、盛浩偉、張瑞芬專文推薦★
「人字拖撐起身體與生活的重磅,拖起一個自在的『人』。
風徐徐吹,足下啪噠啪噠,每一步都舒爽。」
——林佳樺
《穿上人字拖》以不遮掩腳趾、不附庸時尚的日常物件「人字拖」出發,描繪個體在各種不適中前行的姿態:要夾緊但不能太緊、要放鬆卻不能鬆脫。從說不出的童年、走不穩的青春、停不下的遷徙到擋不住衰老⋯⋯林佳樺以漫步者的姿態,記錄生活中那些不能選擇而只能前行的片刻,不刻意柔化傷口、渲染疼痛,而是溫柔真實地將路上的碎石與落花一一拾起。
全書以三輯「夾縫處」、「啪噠啪噠地行走」、「裸露的趾肉」漸進鋪陳,談及語言學習與口說障礙的記憶與陰影、城鄉遷徙的疲憊與選擇,以及隱匿於日常縫隙的親情傳遞。她將生活中看似瑣碎卻深具重量的碎片,於書頁間緊緊拼湊,寫下一位女性從女兒、教師到母親角色的換位思索。她的每一段行走不僅是地理位移,更是心靈的漂泊與重新定位。
輯一:夾縫處
/語言是人生暗礁,親情是一場咬字不清的練習/
以童年學語的顛簸作為敘事起點,時隱時現的口吃、失落的方言、母親的失語、雙語政策掙扎⋯⋯構築幾十年來費勁氣力走過的艱難經歷。在這座濕漉的島嶼前行,路上有時平緩無礙、步履矯健、有風助行,更常是顫顫巍巍、磕磕絆絆或深陷泥淖,那些說不出口、被禁錮的話語,化為最真實動容的文字,在夾縫處頑強生長。
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
/穿上人字拖,遷徙中踏出自己最真實動聽的節奏/
從故鄉出發,在城市、家鄉、職場、家庭間踩動步伐,行李箱的瘀傷、家教學生的沉默、鐵路通勤間的疲憊身影……每一場行走都牽動著身分與情感的變遷。人生的每一次移動與歇停,可能不優雅也不從容,也可能拖曳著病痛、毀壞與陰影,但啪噠啪噠地行走,終能長出足以負重遠行的腳掌。
輯三:裸露的趾肉
/衰老、裸露的身心,是記憶、情感與時間的容器/
當漂泊終結、行李落地,母職的疲憊、肉身的病痛與親人的衰老,逐漸滲入時光的每一處皺褶;這是一段從外在世界轉回內在世界、無法迴避的路程,也是女性書寫中最真實的肌理。從人字拖裸露的腳趾,帶出身體、記憶、情感的真實與脆弱,連結身體疾病、母女關係、語言受限與親情修復。
【專文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列)
「捧讀《穿上人字拖》,隨作者流暢又細膩的敘述,我也卸下了多重身分的包袱,
悄悄為生命穿上隱形人字拖,啪噠啪噠行走在生命的明處與幽谷,勝景與廢墟。」
——李欣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既有共時的琳琅,也有歷時的縱深。文中言及之事,無論喜悲,皆顯得飽滿立體,
圓潤可觀,彷彿透著瑩亮的珍珠。是了,珍珠——這是閱讀時強烈浮現於腦海的意象。」
——盛浩偉(作家)
「她筆下彷彿有寫不盡的有情之事,寫作猶如將一件件古玉掘出地表並珍之愛之。
有些散文讓你有『沒完沒了』的疲憊,讀《穿上人字拖》卻一路是『還有啥好玩』的期待。」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盛弘(作家)
宇文正(作家)
阿盛(作家)
吳妮民(醫師/作家)
孫梓評(作家)
陳允元(作家、國北教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栩栩(作家)
蔡淇華(作家)
嚴忠政(詩人)
一段夾縫中最真實堅韌的行走,
踏在時代、語言、記憶與情感的地景之上。
★收錄九歌年度散文入選作、獲林榮三文學獎、
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多篇得獎作品★
★李欣倫、盛浩偉、張瑞芬專文推薦★
「人字拖撐起身體與生活的重磅,拖起一個自在的『人』。
風徐徐吹,足下啪噠啪噠,每一步都舒爽。」
——林佳樺
《穿上人字拖》以不遮掩腳趾、不附庸時尚的日常物件「人字拖」出發,描繪個體在各種不適中前行的姿態:要夾緊但不能太緊、要放鬆卻不能鬆脫。從說不出的童年、走不穩的青春、停不下的遷徙到擋不住衰老⋯⋯林佳樺以漫步者的姿態,記錄生活中那些不能選擇而只能前行的片刻,不刻意柔化傷口、渲染疼痛,而是溫柔真實地將路上的碎石與落花一一拾起。
全書以三輯「夾縫處」、「啪噠啪噠地行走」、「裸露的趾肉」漸進鋪陳,談及語言學習與口說障礙的記憶與陰影、城鄉遷徙的疲憊與選擇,以及隱匿於日常縫隙的親情傳遞。她將生活中看似瑣碎卻深具重量的碎片,於書頁間緊緊拼湊,寫下一位女性從女兒、教師到母親角色的換位思索。她的每一段行走不僅是地理位移,更是心靈的漂泊與重新定位。
輯一:夾縫處
/語言是人生暗礁,親情是一場咬字不清的練習/
以童年學語的顛簸作為敘事起點,時隱時現的口吃、失落的方言、母親的失語、雙語政策掙扎⋯⋯構築幾十年來費勁氣力走過的艱難經歷。在這座濕漉的島嶼前行,路上有時平緩無礙、步履矯健、有風助行,更常是顫顫巍巍、磕磕絆絆或深陷泥淖,那些說不出口、被禁錮的話語,化為最真實動容的文字,在夾縫處頑強生長。
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
/穿上人字拖,遷徙中踏出自己最真實動聽的節奏/
從故鄉出發,在城市、家鄉、職場、家庭間踩動步伐,行李箱的瘀傷、家教學生的沉默、鐵路通勤間的疲憊身影……每一場行走都牽動著身分與情感的變遷。人生的每一次移動與歇停,可能不優雅也不從容,也可能拖曳著病痛、毀壞與陰影,但啪噠啪噠地行走,終能長出足以負重遠行的腳掌。
輯三:裸露的趾肉
/衰老、裸露的身心,是記憶、情感與時間的容器/
當漂泊終結、行李落地,母職的疲憊、肉身的病痛與親人的衰老,逐漸滲入時光的每一處皺褶;這是一段從外在世界轉回內在世界、無法迴避的路程,也是女性書寫中最真實的肌理。從人字拖裸露的腳趾,帶出身體、記憶、情感的真實與脆弱,連結身體疾病、母女關係、語言受限與親情修復。
【專文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列)
「捧讀《穿上人字拖》,隨作者流暢又細膩的敘述,我也卸下了多重身分的包袱,
悄悄為生命穿上隱形人字拖,啪噠啪噠行走在生命的明處與幽谷,勝景與廢墟。」
——李欣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既有共時的琳琅,也有歷時的縱深。文中言及之事,無論喜悲,皆顯得飽滿立體,
圓潤可觀,彷彿透著瑩亮的珍珠。是了,珍珠——這是閱讀時強烈浮現於腦海的意象。」
——盛浩偉(作家)
「她筆下彷彿有寫不盡的有情之事,寫作猶如將一件件古玉掘出地表並珍之愛之。
有些散文讓你有『沒完沒了』的疲憊,讀《穿上人字拖》卻一路是『還有啥好玩』的期待。」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盛弘(作家)
宇文正(作家)
阿盛(作家)
吳妮民(醫師/作家)
孫梓評(作家)
陳允元(作家、國北教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栩栩(作家)
蔡淇華(作家)
嚴忠政(詩人)
名人推薦
推薦序|我終究可以自在移動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李欣倫)
這是一本敘說移動的故事,起初艱難、最終瀟灑的穿行。
像個導覽員,林佳樺領我們穿過並不如煙的往事,逆著時間軸,回到了練習說話、性別認同模糊的時刻;返回屋簷下風涼或晴朗、沉默或喧囂的片刻。移動到更年期撞青春期的母女;遠赴藏人艱難偷渡至印度、撐持教法的血淚史。
遊走於歷史扉頁,也穿移在山海、人事間。
我們與作者一同立在從羅東開往台北的搖晃區間車上,聽聞賣菜婦人討生活的故事,悲憫勞動者求活的苦楚;也隨著教師甄試的考生拖拉著行李箱流浪他方,該是負重而行、充滿挑戰的闖關歷程,卻也獲得「彼此都是刮痕斑斑,時常錯覺是它在拉著我」(〈滾輪〉)的體悟。
豐富而飽滿地,在路上。
這本書的三個輯名,皆一致指向了《穿上人字拖》的核心:「夾縫處」、「啪噠啪噠地行走」和「裸露的趾肉」,同時又變化出「穿上人字拖」的不同歷程與姿態。「夾縫處」寫身體和成長過程中的微恙和陷落,像是口吃(〈長短句〉)、暈車症(〈狐狸走的路〉)、矮個子(〈牆上的樹〉),身心夾擊逼人惱人,但時間流逝與人事變化卻帶來觀念上的鬆動,夾縫冒出新芽,撞(穿?)牆後竟迎來開闊視野:口吃的女兒和失能的母親重新學習說話,彼此陪伴,相互打氣;即使因矮個子在職場上屢屢受挫,但「矮」也帶來了「愛」的契機,這是嬌小舞者用身體改寫宿命帶來的啟發。
轉念創造新/心路,成長過程處處凹陷與險窪,反倒成為作者迎向社會,能夠「啪噠啪噠地行走」的腿力。相較於展現專業職場女性形象的高跟鞋,穿上人字拖自帶閒散自在,兩雙鞋的換穿間,林佳樺讀出深意,「與其說人字拖要撐起我,不如說是我在學習要怎麼與它互動、磨合。」身體與人字拖平衡的力學,象徵個體與外境的磨合,職場女性如何在符合社會期待的同時,爭取遊走、溢出常軌(通常伴隨著小小悅樂)的可能性。
從鞋、腳折射出閃閃哲思的,還有輯三中的〈足相〉,作者發現經年累月穿高跟鞋,造成足部弓起、腳趾變形,但當她「為雙腳扣上刑具,頂著高蹺時,在外人面前仍是嘴角上揚,不清楚這是職場上賦予我的期待、或是我給自己套了名之為『美』的枷鎖?」不只是穿鞋,作者從穿鞋的體感照見社會框架與自我認同間的衝突,從一般被人忽視的足底,提出既深邃又接地氣的課題。
修剪、整飭自身雜蕪以迎合他人、回應社會的思索,也隨著不同情境的移動而深化,例如作者從整治白水木,聯想到對女兒的教/放養,回看自己從宜蘭到台北的移動和定居,也是「與外在人事慢慢磨合時修掉許多岐出枝枒及邊角」的過程,然而,穿行世間,植物蓬勃的野性似乎暗示著:「會不會狂放也是生命的本質之一呢?」(〈遠距種樹〉)狂放本質如同穿上人字拖的裸露趾肉,不該被囿限,這是植物教我們的事。
於是我們跟著林佳樺一起敞開,「裸露趾肉」。輯三中收錄的篇章,作者細數了疤痕的美麗與哀愁,領讀者掏空隨身包、翻開內裡;敘說減重的掙扎與歡欣,無論面對身體或物件,皆可見理想目標與現實資源的落差。經歷了挫敗與失落,作者仍以輕快靈光,帶讀者飛越生命中的沉重,於是最終「心下有塊地方似乎鬆了些,也許再歷經一段時日,我也可以自在地移動了」。(〈包袱〉)
捧讀《穿上人字拖》,隨作者流暢又細膩的敘述,我也卸下了多重身分的包袱,悄悄為生命穿上隱形人字拖,啪噠啪噠行走在生命的明處與幽谷,勝景與廢墟。
「我」(將自己代入此書第一人稱「我」的讀者們)終究可以,自在移動。
推薦序|瑩亮的珍珠
(作家 盛浩偉)
讀林佳樺的散文,經常深感「驚」「喜」——一則以驚,一則以喜。
驚的是,她究竟承受過多少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從輯一〈牆上的樹〉提到身形矮小帶來的外貌焦慮,乃至許多身心實質的病症,諸如口吃、地中海型貧血、不孕、腫瘤,甚至還有罕見的恐扣症(Koumpounophobia)等,這些動搖著「存在」的不安因子,光是想像就令人懼怕。除了生理上肩負的課題,在個人之外,比如幼年未受到完備照料、家中傳統重男輕女的氛圍、求學階段必須自力更生,或是未果的戀情等等,從家庭到人際,也處處是挑戰。這些文字縱使未經渲染,讀來也足夠令人怵目,只覺得,生而為人如此不易,身為女人則又加倍不易。
但有多麼驚,就有多麼喜。整本集子,我竟是愈讀愈慢、愈讀愈細,漸漸有種捨不得掩卷的感受。這當然不是出於獵奇或沉迷於痛苦,《穿上人字拖》也意不在此;相反地,書寫痛苦,是為了面對、為了接受,為了呈現生命的本來面目。這是衡量一個創作者成熟與否的關鍵,只因展演痛苦太容易獲得注目或憐惜,扮演受害者也是通往道德高地的捷徑,一不小心,書寫可能就少了自持。但林佳樺顯然極有意識,文字一貫清麗細膩而不賣弄,態度上也舉重若輕,不控訴抨擊,不仇恨怨懟,既誠實直抒自己的感受,卻又能換位思考兼顧他人立場。沒有一定閱歷,不可能抵達這種境界。
閱歷也是這本集子的看點。曾經聽過幾位排斥散文的讀者說:之所以不愛散文,是由於好像都只是望向作者身邊事、看作者自說自話,遂有局限與淺薄瑣碎之感;這個見解某種程度上準確,卻不是散文文體的特性所致,而是取決於作者的眼界及其關懷。現代都市生活常使人經驗匱乏,於是從自身出發的散文也難免有點自我中心的味道;《穿上人字拖》則從自我的特質、興趣,寫到家族、父母、女兒、學生等等與他人的應對,此外,也回望幼年兒時經歷,更一路省視如今已屆中年的生命情狀,既有共時的琳琅,也有歷時的縱深。
文中言及之事,無論喜悲,皆顯得飽滿立體,圓潤可觀,彷彿透著瑩亮的珍珠。是了,珍珠——這是閱讀時強烈浮現於腦海的意象。時光激流凌厲沖刷,難免在肉身遺留礫石雜質。有人心心念念將之祛除或刻意忽略;有人僅是樂於展示破損與傷痕,也有人則練就包覆雜質的智慧,將之化為珍珠。林佳樺無疑屬於最後者。這是整本書最令人「喜」之處,也是身為創作者最最獨特與寶貴的能力了。
推薦序|狐狸的道路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瑞芬)
看林佳樺《穿上人字拖》初稿時,剛好讀完廖玉蕙《希望能做一樣的夢》,心想同是女性視角,煙火人間,同樣揭露大量生活細節,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後來似乎找到答案——廖玉蕙筆下呈現的是一個熱鬧精彩、應對機靈的可控世界,朋友家人三觀皆正,無可懷疑,而林佳樺筆下事物則像人字拖在灰撲撲地上磨蹭,帶著很大的不確定。她不憚於露出自己的軟弱,卻不顯浮誇,一筆一筆,耐心地用瑣碎細節堆疊出生活的厚度,恬恬食三碗公半。
她不是賣慘,而是真慘。《穿上人字拖》延續《當時小明月》、《守宮在唱歌》的混亂失控,啥子歹事都能遇上那種妝髮凌亂感,讀來格外解氣。不孕、腫瘤、口吃、老花、矮小體弱、求職艱辛、遇上恐怖情人、女兒脊柱側彎。有一雙見不得人的腳還要戴踝鍊與小花貼紙,多方操勞還做光療指甲,見鈕扣就恐慌,邊減肥邊吃花鳥川檸檬千層,老花眼藏都藏不住,夾腳拖穿上講台萬般不自在。微近中年,要老不老;人間路,夾縫行走;人字拖的破舊,腳掌的塵土⋯⋯都是生命的痕跡。
出道甚晚卻佳作頻頻,五年三本散文集,質量俱優。林佳樺的散文寫生活,卻不至於揭露太多家人隱私,這份拿捏不容易。她筆下彷彿有寫不盡的有情之事,寫作猶如將一件件古玉掘出地表並珍之愛之。她不寫大人物或標榜什麼女性家族或鄉土,多寫不起眼小事,但那背後的人與時代氛圍活靈活現,像阿盛南台灣的煙火醬菜,乞食寮舊事,空氣裡淡淡古樸幽香。林佳樺《當時小明月》裡宜蘭外公外婆家中藥店的墨賊仔骨,《穿上人字拖》中宜蘭鄉下老人視台北如「天頂」的心理距離:「山路毋是予人行个,是予『厚利』(hôo-lî,狐狸台語)行个⋯⋯」這「通天」之路,摻上一點聊齋鬼魅的野火,外婆會刻意壓低嗓音形容九彎十八拐北宜公路的詭異,地上撒滿亮晃晃冥紙,那是現實與幽冥的交界,會讓人氣虛體衰,行經此處務必心存正念,熬過這關,才有資格踏入坪林,而坪林,離天頂(台北)就不遠了。
狐狸的道路,道阻且長,去台北念大學的時髦孫女的破洞牛仔褲加耳環蔻丹,想必在外婆心中算是狐狸心(泛指不正事物)加狐狸路,既有賊心,又有賊膽。輯一「夾縫處」〈狐狸走的路〉這段崎嶇山路連接了三代人的感情,也是傳統與叛逆兩頭的拉扯。幼年是鄉下老鼠進城,因地中海型貧血隨父驅車走山路北上就醫,樹影幢幢,陰森鬼魅;大學青春返家,北宜已通車,父母一邊擔心她困守鄉下,一邊擔心她走得太遠;如今呼嘯而過的重機車隊(山道猴子)取代了坪林番薯籤、炸溪蝦、茶葉蛋,孩子隨老師走北宜去宜蘭參加夏令營,作者竟擔心脫口而出「北宜是狐狸走的」。原來外婆的警告背後是父母不欲孩子離家的憂心。一條路,三代情,時空跨接,這種架構也用在輯一〈雨鄉符〉、輯二〈肩上的擔子〉與〈門閂外〉。
〈肩上的擔子〉的切入角度很特別,寫一群清晨五點車站卑微的身影,賣菜老婦們用扁擔或板車挑菜從宜蘭搭區間車到台北,日復一日賺取微薄收入,打盹的身影、純樸的笑容,肩上彷彿駝著一整個家。回程穿過長長的隧道,看到龜山島就知該下車了。作者自己也是眾生一隅,她北上求學、返鄉探親,無數次來回於北台與宜蘭之間,倥傯奔忙於月台,偶聞一賣菜聾啞老婦在龜山車站跨越鐵軌時不幸被輾斃,地瓜葉、白蘿蔔散落一地,天地不仁,自己也在父病與職場的火宅裡煎熬著各種未知。收束處輕盈落筆,餘味悠悠,「台北、蘭陽兩地頻繁來去的人們如同那隻龜,肩駝重殼靜靜地背著,殼上寫著家,或者,遠方。」
你發現她的淚不多,眼耳鼻舌身自有一番面對,這種克制使文字得到一種平和遠意。即使〈雨鄉符〉講到早年洪水覆村的慘劇,或三星老屋破敗成廢墟的土角厝(〈門閂外〉),都沒有引發家族歷史雄圖或悲涼,只透過嬸嬸們抬眼一看:「第七个查某囡仔。」邊晾曬鹹菜乾邊遞來一塊草仔粿。那寧謐生機,就在微風吹來、竹叢窸窣作響、門閂咿咿呀呀間,彷彿說著:「有人來了。」同樣在〈翻越一座山〉裡,寫十二歲翻越喜馬拉雅山、冒死從西藏流亡到印度的久美格西,即使再也無法回到故鄉,平和也大於憤激。作者一己的患病心境比起那整族人的流離苦痛,簡直連個小土坡也算不上。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凡身肉胎,被人字細帶套住的足掌,能走到多遠的地方?林佳樺穿越《當時小明月》的殘缺童年,《守宮在唱歌》繼續女身病苦,安然地受著,求孕艱辛,中年患病,兒女奔忙,新作《穿上人字拖》多著墨於職場人生路,解散了體系,放下了技法,是侘寂,也是殘缺之美。書首序言〈夾縫行走〉就開宗明義,人字拖又稱夾腳拖,露出的腳肉彷彿無法完全隱藏的自我,啪噠啪噠的行走聲如同摩斯密碼,這人字細帶的極簡造型,隱隱藏著「人」的難處,也處處是飛脫和堅持的角力。
「人」的難處,無往而不在。《穿上人字拖》大致是童年、職場與人生路的混剪,素質齊整,多篇得過文學獎。身為高中國文老師,國台混搭,能放能收(這點和廖玉蕙有得拚)。例如通篇台語的〈漁火〉,講「蹦火仔」這種古老捕魚技法,寫得聲色俱美,如同海上花火。〈牆上的樹〉講一百五十三公分的身高令人絕倒。有道是「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面對女兒「矮子冬瓜」一窩矮的無解困境,母親自嘲「無高个人看起來較少歲」,用我們南部人阿盛老師的話就是「咱是小粒籽啦」。打人,依手勢輕重還分「ㄇㄠ」「ㄎㄚˋ」「ㄙㄧㄢˋ」「ㄆㄚˋ」「ㄉㄧㄞ」, 這你可就得看〈認聲〉自個兒演練了。
有些散文讓你有「沒完沒了」的疲憊,讀《穿上人字拖》卻一路是「還有啥好玩」的期待。輯一「夾縫處」〈認聲〉寫童年學台語;〈長短句〉幼年口吃,如今陪母親做語言復健;〈牆上的樹〉是小隻女報考公職的窘境。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穿上人字拖〉、〈滾輪〉、〈月亮的孩子〉講流浪教師奔波面試與教學生涯,輯三「裸露的趾肉」〈足相〉、〈那一葉〉、〈包袱〉、〈指衣〉看似生活的殘渣碎屑,從刺青與妊娠紋、足底按摩與隨身包、指甲油到恐扣症。〈老花園〉和〈子宮耳朵〉,一路精彩紛呈。
狐狸的道路,道阻且長,生活往往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子宮耳朵〉寫到樓上惡鄰半夜噪音擾鄰,多次陳情無效,一日突然安靜下來,作者竟因太安靜導致失眠。失眠那夜才感受到那聲音的存在感,「我如胎兒,靠著聽覺猜測、或確定某些事物,聲響於我而言是個安心入睡的指令,如同催眠師發出個噹聲。生活中也存在特定聲響,形同鈕扣,恰恰好嵌進衣物的孔眼,才能完成穿衣儀式。」我猜想,悲劇就是那特定聲響或孔眼,在絕佳的時機襲來,以成就這苦甜的人生。我是理解林佳樺的,因為我也有一雙見不得人的腳,吃過看牙的苦,死不穿有鈕扣的襯衫。還有,是那倒楣的婚喪喜慶不宜的屬虎人。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李欣倫)
這是一本敘說移動的故事,起初艱難、最終瀟灑的穿行。
像個導覽員,林佳樺領我們穿過並不如煙的往事,逆著時間軸,回到了練習說話、性別認同模糊的時刻;返回屋簷下風涼或晴朗、沉默或喧囂的片刻。移動到更年期撞青春期的母女;遠赴藏人艱難偷渡至印度、撐持教法的血淚史。
遊走於歷史扉頁,也穿移在山海、人事間。
我們與作者一同立在從羅東開往台北的搖晃區間車上,聽聞賣菜婦人討生活的故事,悲憫勞動者求活的苦楚;也隨著教師甄試的考生拖拉著行李箱流浪他方,該是負重而行、充滿挑戰的闖關歷程,卻也獲得「彼此都是刮痕斑斑,時常錯覺是它在拉著我」(〈滾輪〉)的體悟。
豐富而飽滿地,在路上。
這本書的三個輯名,皆一致指向了《穿上人字拖》的核心:「夾縫處」、「啪噠啪噠地行走」和「裸露的趾肉」,同時又變化出「穿上人字拖」的不同歷程與姿態。「夾縫處」寫身體和成長過程中的微恙和陷落,像是口吃(〈長短句〉)、暈車症(〈狐狸走的路〉)、矮個子(〈牆上的樹〉),身心夾擊逼人惱人,但時間流逝與人事變化卻帶來觀念上的鬆動,夾縫冒出新芽,撞(穿?)牆後竟迎來開闊視野:口吃的女兒和失能的母親重新學習說話,彼此陪伴,相互打氣;即使因矮個子在職場上屢屢受挫,但「矮」也帶來了「愛」的契機,這是嬌小舞者用身體改寫宿命帶來的啟發。
轉念創造新/心路,成長過程處處凹陷與險窪,反倒成為作者迎向社會,能夠「啪噠啪噠地行走」的腿力。相較於展現專業職場女性形象的高跟鞋,穿上人字拖自帶閒散自在,兩雙鞋的換穿間,林佳樺讀出深意,「與其說人字拖要撐起我,不如說是我在學習要怎麼與它互動、磨合。」身體與人字拖平衡的力學,象徵個體與外境的磨合,職場女性如何在符合社會期待的同時,爭取遊走、溢出常軌(通常伴隨著小小悅樂)的可能性。
從鞋、腳折射出閃閃哲思的,還有輯三中的〈足相〉,作者發現經年累月穿高跟鞋,造成足部弓起、腳趾變形,但當她「為雙腳扣上刑具,頂著高蹺時,在外人面前仍是嘴角上揚,不清楚這是職場上賦予我的期待、或是我給自己套了名之為『美』的枷鎖?」不只是穿鞋,作者從穿鞋的體感照見社會框架與自我認同間的衝突,從一般被人忽視的足底,提出既深邃又接地氣的課題。
修剪、整飭自身雜蕪以迎合他人、回應社會的思索,也隨著不同情境的移動而深化,例如作者從整治白水木,聯想到對女兒的教/放養,回看自己從宜蘭到台北的移動和定居,也是「與外在人事慢慢磨合時修掉許多岐出枝枒及邊角」的過程,然而,穿行世間,植物蓬勃的野性似乎暗示著:「會不會狂放也是生命的本質之一呢?」(〈遠距種樹〉)狂放本質如同穿上人字拖的裸露趾肉,不該被囿限,這是植物教我們的事。
於是我們跟著林佳樺一起敞開,「裸露趾肉」。輯三中收錄的篇章,作者細數了疤痕的美麗與哀愁,領讀者掏空隨身包、翻開內裡;敘說減重的掙扎與歡欣,無論面對身體或物件,皆可見理想目標與現實資源的落差。經歷了挫敗與失落,作者仍以輕快靈光,帶讀者飛越生命中的沉重,於是最終「心下有塊地方似乎鬆了些,也許再歷經一段時日,我也可以自在地移動了」。(〈包袱〉)
捧讀《穿上人字拖》,隨作者流暢又細膩的敘述,我也卸下了多重身分的包袱,悄悄為生命穿上隱形人字拖,啪噠啪噠行走在生命的明處與幽谷,勝景與廢墟。
「我」(將自己代入此書第一人稱「我」的讀者們)終究可以,自在移動。
推薦序|瑩亮的珍珠
(作家 盛浩偉)
讀林佳樺的散文,經常深感「驚」「喜」——一則以驚,一則以喜。
驚的是,她究竟承受過多少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從輯一〈牆上的樹〉提到身形矮小帶來的外貌焦慮,乃至許多身心實質的病症,諸如口吃、地中海型貧血、不孕、腫瘤,甚至還有罕見的恐扣症(Koumpounophobia)等,這些動搖著「存在」的不安因子,光是想像就令人懼怕。除了生理上肩負的課題,在個人之外,比如幼年未受到完備照料、家中傳統重男輕女的氛圍、求學階段必須自力更生,或是未果的戀情等等,從家庭到人際,也處處是挑戰。這些文字縱使未經渲染,讀來也足夠令人怵目,只覺得,生而為人如此不易,身為女人則又加倍不易。
但有多麼驚,就有多麼喜。整本集子,我竟是愈讀愈慢、愈讀愈細,漸漸有種捨不得掩卷的感受。這當然不是出於獵奇或沉迷於痛苦,《穿上人字拖》也意不在此;相反地,書寫痛苦,是為了面對、為了接受,為了呈現生命的本來面目。這是衡量一個創作者成熟與否的關鍵,只因展演痛苦太容易獲得注目或憐惜,扮演受害者也是通往道德高地的捷徑,一不小心,書寫可能就少了自持。但林佳樺顯然極有意識,文字一貫清麗細膩而不賣弄,態度上也舉重若輕,不控訴抨擊,不仇恨怨懟,既誠實直抒自己的感受,卻又能換位思考兼顧他人立場。沒有一定閱歷,不可能抵達這種境界。
閱歷也是這本集子的看點。曾經聽過幾位排斥散文的讀者說:之所以不愛散文,是由於好像都只是望向作者身邊事、看作者自說自話,遂有局限與淺薄瑣碎之感;這個見解某種程度上準確,卻不是散文文體的特性所致,而是取決於作者的眼界及其關懷。現代都市生活常使人經驗匱乏,於是從自身出發的散文也難免有點自我中心的味道;《穿上人字拖》則從自我的特質、興趣,寫到家族、父母、女兒、學生等等與他人的應對,此外,也回望幼年兒時經歷,更一路省視如今已屆中年的生命情狀,既有共時的琳琅,也有歷時的縱深。
文中言及之事,無論喜悲,皆顯得飽滿立體,圓潤可觀,彷彿透著瑩亮的珍珠。是了,珍珠——這是閱讀時強烈浮現於腦海的意象。時光激流凌厲沖刷,難免在肉身遺留礫石雜質。有人心心念念將之祛除或刻意忽略;有人僅是樂於展示破損與傷痕,也有人則練就包覆雜質的智慧,將之化為珍珠。林佳樺無疑屬於最後者。這是整本書最令人「喜」之處,也是身為創作者最最獨特與寶貴的能力了。
推薦序|狐狸的道路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瑞芬)
看林佳樺《穿上人字拖》初稿時,剛好讀完廖玉蕙《希望能做一樣的夢》,心想同是女性視角,煙火人間,同樣揭露大量生活細節,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後來似乎找到答案——廖玉蕙筆下呈現的是一個熱鬧精彩、應對機靈的可控世界,朋友家人三觀皆正,無可懷疑,而林佳樺筆下事物則像人字拖在灰撲撲地上磨蹭,帶著很大的不確定。她不憚於露出自己的軟弱,卻不顯浮誇,一筆一筆,耐心地用瑣碎細節堆疊出生活的厚度,恬恬食三碗公半。
她不是賣慘,而是真慘。《穿上人字拖》延續《當時小明月》、《守宮在唱歌》的混亂失控,啥子歹事都能遇上那種妝髮凌亂感,讀來格外解氣。不孕、腫瘤、口吃、老花、矮小體弱、求職艱辛、遇上恐怖情人、女兒脊柱側彎。有一雙見不得人的腳還要戴踝鍊與小花貼紙,多方操勞還做光療指甲,見鈕扣就恐慌,邊減肥邊吃花鳥川檸檬千層,老花眼藏都藏不住,夾腳拖穿上講台萬般不自在。微近中年,要老不老;人間路,夾縫行走;人字拖的破舊,腳掌的塵土⋯⋯都是生命的痕跡。
出道甚晚卻佳作頻頻,五年三本散文集,質量俱優。林佳樺的散文寫生活,卻不至於揭露太多家人隱私,這份拿捏不容易。她筆下彷彿有寫不盡的有情之事,寫作猶如將一件件古玉掘出地表並珍之愛之。她不寫大人物或標榜什麼女性家族或鄉土,多寫不起眼小事,但那背後的人與時代氛圍活靈活現,像阿盛南台灣的煙火醬菜,乞食寮舊事,空氣裡淡淡古樸幽香。林佳樺《當時小明月》裡宜蘭外公外婆家中藥店的墨賊仔骨,《穿上人字拖》中宜蘭鄉下老人視台北如「天頂」的心理距離:「山路毋是予人行个,是予『厚利』(hôo-lî,狐狸台語)行个⋯⋯」這「通天」之路,摻上一點聊齋鬼魅的野火,外婆會刻意壓低嗓音形容九彎十八拐北宜公路的詭異,地上撒滿亮晃晃冥紙,那是現實與幽冥的交界,會讓人氣虛體衰,行經此處務必心存正念,熬過這關,才有資格踏入坪林,而坪林,離天頂(台北)就不遠了。
狐狸的道路,道阻且長,去台北念大學的時髦孫女的破洞牛仔褲加耳環蔻丹,想必在外婆心中算是狐狸心(泛指不正事物)加狐狸路,既有賊心,又有賊膽。輯一「夾縫處」〈狐狸走的路〉這段崎嶇山路連接了三代人的感情,也是傳統與叛逆兩頭的拉扯。幼年是鄉下老鼠進城,因地中海型貧血隨父驅車走山路北上就醫,樹影幢幢,陰森鬼魅;大學青春返家,北宜已通車,父母一邊擔心她困守鄉下,一邊擔心她走得太遠;如今呼嘯而過的重機車隊(山道猴子)取代了坪林番薯籤、炸溪蝦、茶葉蛋,孩子隨老師走北宜去宜蘭參加夏令營,作者竟擔心脫口而出「北宜是狐狸走的」。原來外婆的警告背後是父母不欲孩子離家的憂心。一條路,三代情,時空跨接,這種架構也用在輯一〈雨鄉符〉、輯二〈肩上的擔子〉與〈門閂外〉。
〈肩上的擔子〉的切入角度很特別,寫一群清晨五點車站卑微的身影,賣菜老婦們用扁擔或板車挑菜從宜蘭搭區間車到台北,日復一日賺取微薄收入,打盹的身影、純樸的笑容,肩上彷彿駝著一整個家。回程穿過長長的隧道,看到龜山島就知該下車了。作者自己也是眾生一隅,她北上求學、返鄉探親,無數次來回於北台與宜蘭之間,倥傯奔忙於月台,偶聞一賣菜聾啞老婦在龜山車站跨越鐵軌時不幸被輾斃,地瓜葉、白蘿蔔散落一地,天地不仁,自己也在父病與職場的火宅裡煎熬著各種未知。收束處輕盈落筆,餘味悠悠,「台北、蘭陽兩地頻繁來去的人們如同那隻龜,肩駝重殼靜靜地背著,殼上寫著家,或者,遠方。」
你發現她的淚不多,眼耳鼻舌身自有一番面對,這種克制使文字得到一種平和遠意。即使〈雨鄉符〉講到早年洪水覆村的慘劇,或三星老屋破敗成廢墟的土角厝(〈門閂外〉),都沒有引發家族歷史雄圖或悲涼,只透過嬸嬸們抬眼一看:「第七个查某囡仔。」邊晾曬鹹菜乾邊遞來一塊草仔粿。那寧謐生機,就在微風吹來、竹叢窸窣作響、門閂咿咿呀呀間,彷彿說著:「有人來了。」同樣在〈翻越一座山〉裡,寫十二歲翻越喜馬拉雅山、冒死從西藏流亡到印度的久美格西,即使再也無法回到故鄉,平和也大於憤激。作者一己的患病心境比起那整族人的流離苦痛,簡直連個小土坡也算不上。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凡身肉胎,被人字細帶套住的足掌,能走到多遠的地方?林佳樺穿越《當時小明月》的殘缺童年,《守宮在唱歌》繼續女身病苦,安然地受著,求孕艱辛,中年患病,兒女奔忙,新作《穿上人字拖》多著墨於職場人生路,解散了體系,放下了技法,是侘寂,也是殘缺之美。書首序言〈夾縫行走〉就開宗明義,人字拖又稱夾腳拖,露出的腳肉彷彿無法完全隱藏的自我,啪噠啪噠的行走聲如同摩斯密碼,這人字細帶的極簡造型,隱隱藏著「人」的難處,也處處是飛脫和堅持的角力。
「人」的難處,無往而不在。《穿上人字拖》大致是童年、職場與人生路的混剪,素質齊整,多篇得過文學獎。身為高中國文老師,國台混搭,能放能收(這點和廖玉蕙有得拚)。例如通篇台語的〈漁火〉,講「蹦火仔」這種古老捕魚技法,寫得聲色俱美,如同海上花火。〈牆上的樹〉講一百五十三公分的身高令人絕倒。有道是「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面對女兒「矮子冬瓜」一窩矮的無解困境,母親自嘲「無高个人看起來較少歲」,用我們南部人阿盛老師的話就是「咱是小粒籽啦」。打人,依手勢輕重還分「ㄇㄠ」「ㄎㄚˋ」「ㄙㄧㄢˋ」「ㄆㄚˋ」「ㄉㄧㄞ」, 這你可就得看〈認聲〉自個兒演練了。
有些散文讓你有「沒完沒了」的疲憊,讀《穿上人字拖》卻一路是「還有啥好玩」的期待。輯一「夾縫處」〈認聲〉寫童年學台語;〈長短句〉幼年口吃,如今陪母親做語言復健;〈牆上的樹〉是小隻女報考公職的窘境。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穿上人字拖〉、〈滾輪〉、〈月亮的孩子〉講流浪教師奔波面試與教學生涯,輯三「裸露的趾肉」〈足相〉、〈那一葉〉、〈包袱〉、〈指衣〉看似生活的殘渣碎屑,從刺青與妊娠紋、足底按摩與隨身包、指甲油到恐扣症。〈老花園〉和〈子宮耳朵〉,一路精彩紛呈。
狐狸的道路,道阻且長,生活往往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子宮耳朵〉寫到樓上惡鄰半夜噪音擾鄰,多次陳情無效,一日突然安靜下來,作者竟因太安靜導致失眠。失眠那夜才感受到那聲音的存在感,「我如胎兒,靠著聽覺猜測、或確定某些事物,聲響於我而言是個安心入睡的指令,如同催眠師發出個噹聲。生活中也存在特定聲響,形同鈕扣,恰恰好嵌進衣物的孔眼,才能完成穿衣儀式。」我猜想,悲劇就是那特定聲響或孔眼,在絕佳的時機襲來,以成就這苦甜的人生。我是理解林佳樺的,因為我也有一雙見不得人的腳,吃過看牙的苦,死不穿有鈕扣的襯衫。還有,是那倒楣的婚喪喜慶不宜的屬虎人。
目錄
推薦序|我終究可以自在移動(李欣倫)
推薦序|瑩亮的珍珠(盛浩偉)
推薦序|狐狸的道路(張瑞芬)
自序|夾縫行走(林佳樺)
輯一:夾縫處
認聲
長短句
並蒂
狐狸走的路
雨鄉符
牆上的樹
如廁
十歲之殼
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
穿上人字拖
滾輪
月亮的孩子
板前風景
門閂外
肩上的擔子
遠距種樹
漁火
翻越一座山
輯三:裸露的趾肉
足相
那一葉
包袱
減重
蛻路
指衣
鈕扣
看牙
子宮耳朵
老花園
推薦序|瑩亮的珍珠(盛浩偉)
推薦序|狐狸的道路(張瑞芬)
自序|夾縫行走(林佳樺)
輯一:夾縫處
認聲
長短句
並蒂
狐狸走的路
雨鄉符
牆上的樹
如廁
十歲之殼
輯二:啪噠啪噠地行走
穿上人字拖
滾輪
月亮的孩子
板前風景
門閂外
肩上的擔子
遠距種樹
漁火
翻越一座山
輯三:裸露的趾肉
足相
那一葉
包袱
減重
蛻路
指衣
鈕扣
看牙
子宮耳朵
老花園
序/導讀
自序|夾縫行走
(本書作者 林佳樺)
人生在世,著實不易,天災人禍、病痛無常、世間惡意不時襲來,有時親友齟齬令人神傷,或者職場傾軋、匿名的學生家長投訴教人疲於應付。近年島上人均壽命八十,想到還有好長的路仍需顫巍巍地前行,心中是鬥志與倦意交雜。
若有雙舒適的鞋,或許這條路能走得稍顯從容吧。
我在辦公室放了雙人字拖(有人稱為「夾腳拖」),讓久站講課的腳掌解放紓壓。島上春末偶有暴雨,那天我的長褲鞋襪全濕,換上備用鞋人字拖站到講台時有點尷尬,足掌腳趾全裸的不自在延伸到身、心、口舌,講課過程頻吃螺絲。下課時,學生在教室後排晾曬鞋子雨傘,平時在校都穿球鞋的他們那天換上臨時在便利商店買的人字拖,倒也坦然自在。
「在教室穿夾腳拖不會尷尬啊,不就是代步工具嗎?老師你偶包太重了。」學生說。
外公外婆出生不久便是日治時期,因此早期家裡的拖鞋都是木屐,家族每個人是一雙木屐走遍屋裡屋外。我上小學時老師規定涼拖鞋禁止入校,漸漸地我出門在外幾乎都是穿包鞋,也發現自己的腳板寬、腳趾不秀氣,腳掌越發地包覆在鞋襪裡。出社會後,時尚流行吊帶連身長裙下趿著夾腳低跟鞋,我的腳趾竟忘了昔日穿木屐的記憶,兩根腳趾夾起一線,走沒多久,趾膚因反覆摩擦而受傷。
為腳趾縫上藥時,望著鞋上那兩撇人字細帶的極簡造型,似乎隱隱藏著「人」的難處,某些場合穿上人字拖極其自在,某些場合卻無比尷尬。一塊平底托住腳掌,行走時兩根腳趾須微微蜷曲、夾緊連接「人」字的一線才能穩步前行,行經石路、坡道、濕地時「夾緊」的動作更需出力。我想起一路走來歷經一些不得不咬牙堅持才能過得去,或者至今也沒法跨越的檻。
兩趾縫對於那條細線不能夾太緊或過鬆,過度緊繃腳趾會痛;過於鬆懈鞋便飛脫,要不斷拿捏、平衡腳趾力道,在磨合中摸索,才能走得遠一些。經常細思人字拖的設計、使用與磨損,與其說是我穿著它走,不如說是看著我這個人如何走到現今。
人字拖的「人」字細帶夾縫處是行走時施力的關鍵。趾間一線,是鬆緊的辯證,是飛脫與堅持的角力。也許行走過程不順,但試著去將就;或者不想將就,因此換了別款鞋子。我想到自己的過往處境,「理想」與「現實」、「職場」與「家庭」、「自我」與「他人」、「從心所欲」和「群體規範」、「人」與「天災」,須夾著「縫」找尋堅持與妥協、摸索出平衡 。人生有許多事是自己無法做、不願做,但被迫將身或心夾緊來步行,因此輯一「夾縫處」是回顧幾十年來倍感困難、心累,往往要咬牙才能站立的經歷——例如要如何與結巴共處及面臨語言政策的轉換必須做的調整;故鄉風災雨患地震多,島上來襲的颱風有四分之一從宜蘭登陸,過境時讓住在三星、種植葱稻的家族親友受到重創,他們抱怨完又咬牙思索如何過安生日子。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書中的觀念是:面對世界和生存狀況的荒謬感有三種應對方法:一是「生理上的自殺」,但卡繆認為了結生命不是解決,只是逃避。第二是 「哲學上的自殺」,當我們說人生是荒謬,意指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只要在某處找到賦予人生意義的方法,問題便可解決。「上帝」雖然可以提供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但實際上卻是沒有正面回應 「荒謬」。「上帝」的存在只是把 「荒謬」取消,而不是解答它。第三種是卡繆推崇的方法,就是 「反抗」。神話裡薛西弗斯日復一日推石上山,石頭抵達山顛又倏地滾下,此時若是想著:「我所能做的一切都已經做了,剩下來的,就是我所無法改變的命運了。」然後薛西弗斯從容地走下山,繼續面對他的命運。
遭遇挫折時,我常反覆思考卡繆的第三解,推石與人字拖行走時的反覆磨損當然不能等同,但隱約有類似的引伸。有些人字拖的夾帶沒有彈性,只能適應它的硬度,直面一路走來感受到的礫石。
步行過程,人字拖會因帶子與鞋底的磨損決定壽命,「人」字帶的斷裂宣告著老去,也宣告完成了責任。有位朋友買繡花三吋細高跟是為了收集、保存,但人字拖多半不會放在櫃裡展示,而是紮實地穿著走,每一步的磨、踩是它的價值,因此輯二將視角轉向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提及我與他人的行走、移動、遷徙時的姿態。同名篇章 〈穿上人字拖〉從英國品牌氣墊拖的時尚符號,牽引出對職業裝束的思索;〈滾輪〉由那只傷痕累累的行李箱,回憶自己的城鄉遷徙及教師甄試的不安、無定;也有移動到家教現場,〈月亮的孩子〉裡少女小月對許多事物的追問,暴露 「看見的盲點」,有時候語言與感知的鴻溝比視覺黑暗更深;我讀碩士班時半工半讀地來去台北宜蘭,看到扁擔族的通勤人生;基隆行時見到快失傳的捕魚技法;印度旅程認識流亡南印的西藏高僧。我好奇被人字細帶套住的足掌能走到多遠的地方呢?
人字拖從不遮掩足趾腳背,腳側的皮膚是直接曝露在風雨細沙日光下,露出的腳肉彷彿行走時無法完全隱藏的自我。許多人會掩飾自己某個部份,害怕露出腳趾間的老繭或未修剪的趾甲,當細沙鑽進趾縫與老繭之間,那刺扎扎的不順感正是行走的簽收單。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推崇殘缺之美,而人字拖的破舊、腳掌的塵土,恰恰構成了生命的痕跡美學。有句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因此輯三由足下往上探索腹肚、手指、勒住頸項的鈕扣直到視力已衰的老花眼,剖析裸露的身與心。人字拖不求腳被保護得乾淨光鮮,而是接納行走時的曝曬與泥濘,在走踏平地、翻越山丘時帶出身體與記憶堆疊的生命地形。有時覺得人字拖的行走聲音像是打出摩斯密碼,噠噠、噠噠。這幾年體會到極艱難的行走是穿著隱形的夾腳拖穿越沒有標線的人行道。
謝謝地表最強、能詩能畫能文的社長悔之老師,細心貼心的旻潔主編、編輯攝影斜槓的煜幃總編、佳璘封面設計師 (封面美爆)及有鹿全體。謝謝我敬慕的李欣倫師、盛浩偉師、張瑞芬師 (按姓名筆劃排序)賜予珍貴的序文,謝謝願意具名推薦此書的作家前輩們。謝謝恩師泰戈爾阿盛,謝謝聯副盛弘老師、自由副刊梓評老師、中時人間副刊美杏老師、中華副刊曉頤主編、停泊棧幸雯主編、宇文正師、吳鈞堯師、朱介英師、忠政師、淇華師、妮民師、栩栩作家、允元作家。謝謝久美格西及好同事艷雲、蓓蒂、淑貞、怡文,謝謝支持我的爸媽公婆先生及兒女。這些是巔巍巍的創作路上最溫暖的陪伴。
佳樺 二〇二五年五月十日 台北
(本書作者 林佳樺)
人生在世,著實不易,天災人禍、病痛無常、世間惡意不時襲來,有時親友齟齬令人神傷,或者職場傾軋、匿名的學生家長投訴教人疲於應付。近年島上人均壽命八十,想到還有好長的路仍需顫巍巍地前行,心中是鬥志與倦意交雜。
若有雙舒適的鞋,或許這條路能走得稍顯從容吧。
我在辦公室放了雙人字拖(有人稱為「夾腳拖」),讓久站講課的腳掌解放紓壓。島上春末偶有暴雨,那天我的長褲鞋襪全濕,換上備用鞋人字拖站到講台時有點尷尬,足掌腳趾全裸的不自在延伸到身、心、口舌,講課過程頻吃螺絲。下課時,學生在教室後排晾曬鞋子雨傘,平時在校都穿球鞋的他們那天換上臨時在便利商店買的人字拖,倒也坦然自在。
「在教室穿夾腳拖不會尷尬啊,不就是代步工具嗎?老師你偶包太重了。」學生說。
外公外婆出生不久便是日治時期,因此早期家裡的拖鞋都是木屐,家族每個人是一雙木屐走遍屋裡屋外。我上小學時老師規定涼拖鞋禁止入校,漸漸地我出門在外幾乎都是穿包鞋,也發現自己的腳板寬、腳趾不秀氣,腳掌越發地包覆在鞋襪裡。出社會後,時尚流行吊帶連身長裙下趿著夾腳低跟鞋,我的腳趾竟忘了昔日穿木屐的記憶,兩根腳趾夾起一線,走沒多久,趾膚因反覆摩擦而受傷。
為腳趾縫上藥時,望著鞋上那兩撇人字細帶的極簡造型,似乎隱隱藏著「人」的難處,某些場合穿上人字拖極其自在,某些場合卻無比尷尬。一塊平底托住腳掌,行走時兩根腳趾須微微蜷曲、夾緊連接「人」字的一線才能穩步前行,行經石路、坡道、濕地時「夾緊」的動作更需出力。我想起一路走來歷經一些不得不咬牙堅持才能過得去,或者至今也沒法跨越的檻。
兩趾縫對於那條細線不能夾太緊或過鬆,過度緊繃腳趾會痛;過於鬆懈鞋便飛脫,要不斷拿捏、平衡腳趾力道,在磨合中摸索,才能走得遠一些。經常細思人字拖的設計、使用與磨損,與其說是我穿著它走,不如說是看著我這個人如何走到現今。
人字拖的「人」字細帶夾縫處是行走時施力的關鍵。趾間一線,是鬆緊的辯證,是飛脫與堅持的角力。也許行走過程不順,但試著去將就;或者不想將就,因此換了別款鞋子。我想到自己的過往處境,「理想」與「現實」、「職場」與「家庭」、「自我」與「他人」、「從心所欲」和「群體規範」、「人」與「天災」,須夾著「縫」找尋堅持與妥協、摸索出平衡 。人生有許多事是自己無法做、不願做,但被迫將身或心夾緊來步行,因此輯一「夾縫處」是回顧幾十年來倍感困難、心累,往往要咬牙才能站立的經歷——例如要如何與結巴共處及面臨語言政策的轉換必須做的調整;故鄉風災雨患地震多,島上來襲的颱風有四分之一從宜蘭登陸,過境時讓住在三星、種植葱稻的家族親友受到重創,他們抱怨完又咬牙思索如何過安生日子。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書中的觀念是:面對世界和生存狀況的荒謬感有三種應對方法:一是「生理上的自殺」,但卡繆認為了結生命不是解決,只是逃避。第二是 「哲學上的自殺」,當我們說人生是荒謬,意指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只要在某處找到賦予人生意義的方法,問題便可解決。「上帝」雖然可以提供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但實際上卻是沒有正面回應 「荒謬」。「上帝」的存在只是把 「荒謬」取消,而不是解答它。第三種是卡繆推崇的方法,就是 「反抗」。神話裡薛西弗斯日復一日推石上山,石頭抵達山顛又倏地滾下,此時若是想著:「我所能做的一切都已經做了,剩下來的,就是我所無法改變的命運了。」然後薛西弗斯從容地走下山,繼續面對他的命運。
遭遇挫折時,我常反覆思考卡繆的第三解,推石與人字拖行走時的反覆磨損當然不能等同,但隱約有類似的引伸。有些人字拖的夾帶沒有彈性,只能適應它的硬度,直面一路走來感受到的礫石。
步行過程,人字拖會因帶子與鞋底的磨損決定壽命,「人」字帶的斷裂宣告著老去,也宣告完成了責任。有位朋友買繡花三吋細高跟是為了收集、保存,但人字拖多半不會放在櫃裡展示,而是紮實地穿著走,每一步的磨、踩是它的價值,因此輯二將視角轉向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提及我與他人的行走、移動、遷徙時的姿態。同名篇章 〈穿上人字拖〉從英國品牌氣墊拖的時尚符號,牽引出對職業裝束的思索;〈滾輪〉由那只傷痕累累的行李箱,回憶自己的城鄉遷徙及教師甄試的不安、無定;也有移動到家教現場,〈月亮的孩子〉裡少女小月對許多事物的追問,暴露 「看見的盲點」,有時候語言與感知的鴻溝比視覺黑暗更深;我讀碩士班時半工半讀地來去台北宜蘭,看到扁擔族的通勤人生;基隆行時見到快失傳的捕魚技法;印度旅程認識流亡南印的西藏高僧。我好奇被人字細帶套住的足掌能走到多遠的地方呢?
人字拖從不遮掩足趾腳背,腳側的皮膚是直接曝露在風雨細沙日光下,露出的腳肉彷彿行走時無法完全隱藏的自我。許多人會掩飾自己某個部份,害怕露出腳趾間的老繭或未修剪的趾甲,當細沙鑽進趾縫與老繭之間,那刺扎扎的不順感正是行走的簽收單。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推崇殘缺之美,而人字拖的破舊、腳掌的塵土,恰恰構成了生命的痕跡美學。有句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因此輯三由足下往上探索腹肚、手指、勒住頸項的鈕扣直到視力已衰的老花眼,剖析裸露的身與心。人字拖不求腳被保護得乾淨光鮮,而是接納行走時的曝曬與泥濘,在走踏平地、翻越山丘時帶出身體與記憶堆疊的生命地形。有時覺得人字拖的行走聲音像是打出摩斯密碼,噠噠、噠噠。這幾年體會到極艱難的行走是穿著隱形的夾腳拖穿越沒有標線的人行道。
謝謝地表最強、能詩能畫能文的社長悔之老師,細心貼心的旻潔主編、編輯攝影斜槓的煜幃總編、佳璘封面設計師 (封面美爆)及有鹿全體。謝謝我敬慕的李欣倫師、盛浩偉師、張瑞芬師 (按姓名筆劃排序)賜予珍貴的序文,謝謝願意具名推薦此書的作家前輩們。謝謝恩師泰戈爾阿盛,謝謝聯副盛弘老師、自由副刊梓評老師、中時人間副刊美杏老師、中華副刊曉頤主編、停泊棧幸雯主編、宇文正師、吳鈞堯師、朱介英師、忠政師、淇華師、妮民師、栩栩作家、允元作家。謝謝久美格西及好同事艷雲、蓓蒂、淑貞、怡文,謝謝支持我的爸媽公婆先生及兒女。這些是巔巍巍的創作路上最溫暖的陪伴。
佳樺 二〇二五年五月十日 台北
試閱
穿上人字拖
由於工作必須長時間久站,多條蚯蚓般的青筋爬上了雙腿,濕氣重的腳底在包鞋裹覆下頻出疹子。親戚推薦一款英國品牌FitFlop的氣墊厚底夾腳拖,標榜可以減輕膝、踝關節的壓力,捨棄了傳統的藍白拖造型,將細帶改成寬面皮革,上頭或縫流蘇、或鑲鑽珠。家常人字拖翻身成了時尚潮款。
將腳拇趾徐徐伸向鞋頭,足掌下的軟墊呢喃著:我會扶著你。黑色寬面皮帶上鑲嵌碎鑽,使偏黃的腳掌顯得色白,氣墊鞋底讓走路不像是重踩,而是被船隻撐起,輕盈地恍似水上行舟。
雀躍地穿去上班。那時我週末在北市某私立中學兼課,不曉得職場環境容不得拖鞋褻瀆,經同事提醒,趕緊擺放在辦公桌下,趁人不注意時、在座位底偷天換日,只要不起身,誰也不知檯面下的事。掌跟、腳趾掙脫了高跟包鞋的束縛,腳底彷彿竄升一圈圈輕柔的泡泡。
島上的夏天午後時有雷雨,欣喜著終於可以消減一些天地間的火氣。某天午休外出用餐,猝不及防的暴雨是上萬條水鞭子,咻咻地抽打著樹、窗、路上的車與人,我回到辦公室時,長褲成了水柱,不斷朝高跟包鞋洩洪,雙足泡水許久、隱隱傳出發酵的氣味,人字拖只好從檯面下浮出水面。幾分鐘後,周圍小聲討論著校方規定露趾鞋子禁止入校。
我小時在宜蘭三星鄉外婆家長大,家裡的拖鞋是木屐,頗習慣以兩根腳趾夾住一線的鞋款。漸長、搬回羅東鎮上父母家,家鄉十日九風雨,濕毛巾似的天氣讓爸媽認為外出宜穿包鞋,除了免受風吹雨淋,他們骨子裡仍是認為女人宜端莊,腳趾、肩背不可隨意裸露。
幾位同事也渴望鬆綁雙腳,然而為求職場生涯安然順遂,我們只好以「空姐必須足蹬三吋高跟站立整天」來相互安慰。不久後,大家談論荷蘭正式宣布成為世界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全球風氣日漸多元開放,高雄卻發生某國中兩位老師由於穿短褲涼鞋授課,被校方抨擊如此穿著造成嚴重的 「視聽」問題、有辱師道尊嚴。雙方的對立爭執浪濤般衝擊了教育圈。
正式的「正」並非僵固的線。清朝格格須著十公分高、緞面繡線的花盆底鞋,在3C世代、學生已無髮禁的現今,教師穿此鞋授課或許能吸引聽課者,或許被批奇裝異服,理想的教學現場應該是整天久站的老師們腳下舒服穩妥,也為學生思量適合每個人的尺寸。
一位好友任職日商公司,抱怨服儀規定得穿七公分高跟,造成腳趾扭曲變形,但家境不好的她不敢貿然離職。許久後,新聞播報日本女星石川優實建議廢止女性在工作場合須穿高跟的文化,但日本政府並未推動法規改善。當時我恰巧學到日文「鞋子」寫成「くつ」,發音是「kutsu」,而「苦痛」的日文是「くつう」,與前者只有尾字之差,發音也近似:「kutsuu」。
著實佩服灰姑娘能穿著玻璃鞋與王子「跳了一整晚的舞」,包覆雙腳的可是冷硬又易碎的材質啊。然而故事裡的女性為了成為王妃,想方設法扭曲腳形、剁腳趾切腳跟,符合偏小的尺寸。
我兒時常偷穿媽媽的高跟,喜聽她走路時鞋跟和地板的應答,那足下款式在我心底象徵著美麗自信。我初入職場時,雀躍地趿上細跟鞋,鏡前照映的身形幻術般拉長了小腿比例。終於登上了長大的舞台後,個頭約一米五三的我踩出了頗有氣勢的叩響,只是我沒看清自己的 「腳色」,幾個月下來,本意是保護雙腳的鞋子卻讓肉足裹上了限制——必須練習腳尖、足跟的落地、如何上下階梯及全身的平衡,導致腳拇趾腫痛、扭成了「ㄑ」形,渾似另類的纏足。美麗、醜陋與疼痛並存,難怪有人說纏足史是一部疼痛史。
成長至今,時常碰到他人已經定製好的玻璃鞋,我們也許被迫、或者出於己願來削腳彎足,試圖塞入固定好的尺寸規格裡——腳、臉、身材、學歷、工作、行為、想法、愛情、婚姻、生活方式⋯⋯我們被催眠只要套入某個模組,便能步向幸福。人生在世,著實不易,天災人禍、病痛無常、世間惡意不時襲來,有時親友齟齬令人神傷,或者職場傾軋、匿名的學生家長投訴教人疲於應付。近年島上人均壽命八十,想到還有好長的路仍需顫巍巍地前行,心中是鬥志與倦意交雜。
若有雙舒適的鞋,或許這條路能走得稍顯從容吧。
近年工作環境湧入大批數位Z世代新人,常將 「you do you」(做你自己)掛在嘴邊,坦然自在地讓造型時髦的人字拖在辦公場合立足。面對主管的勸誡,Z世代氣定神閒地回答:「要 『跟』上流行。」不卑不亢地提出理由:戴的帽子可以是浮誇的寬簷大草帽,或緊如泳帽的保暖登山款式,衣服有貼合身形與寬鬆長版,鞋子當然也可以選擇箍緊雙腳的高跟,或是露出腳趾足跟的拖鞋。
我也許因為腳趾外翻,雙足也跟著悄悄鬆綁,在課最多的那天換上舒適又美觀的厚底人字拖。與人合影時,我的嬌小身形雖然在畫面中凹成窪谷,但在社會打磨多年,也磨出彩度稍微明亮些的自信與氣勢。
只不過我太錯估了自己的腳掌對人字拖的適應度。此鞋的設計很獨特,它款鞋子(拖、涼鞋除外)咬腳的地方也許在趾尖、趾側或者腳跟,然而腳與人字拖磨合的點是在兩根腳趾之間,夾得過緊,指縫間易受傷;夾太鬆,不是鞋子容易鬆脫、便是鞋底啪噠作響擾人清靜。與其說人字拖要撐起我,不如說是我在學習要怎麼與它互動、磨合,找到鬆緊適度的平衡,展現此款鞋子的方便與合理範圍內的自在鬆弛感,而腳又不會受傷。
也許人的成長也是要歷經這樣的過程。
向來人字拖常與邋遢劃上等號,然而現今的夾腳拖造型多元,帶子有時尚皮革款式、鑲鑽的貴婦精品風、或是波西米亞編織材質,搭配長褲套裝,也能走出優雅;況且不同文化,對於夾腳拖看法各異。前年旅遊印度時才明白由於天氣酷熱,當地鍾愛人字拖,不論路上提公事包、著西褲的男士,或是穿紗麗的女性,腳上都自在地趿著相同的風情。印度女人還會在腳趾塗抹豔色蔻丹、腳踝套上金鐲銀鍊。
也曾想過赤足豈不是更隨性自適?但有些人 (包括我)還是需要有兩撇帶子輕輕套著,而裸露腳趾與足背看似自在,也會帶來某些限制——必須注意趾甲長度、甲縫是否藏汙、腳皮有無嚴重龜裂?腳趾長時間夾緊趾縫中的線、肌腱容易勞損,這才體悟到方便穿脫的鞋也沒那麼方便,解放也不是全然地放手不管。我初到外縣市讀大學時掙脫了父母的管教,全然的自由讓我熬夜打電動、白天補眠,拿著爸爸的副卡購買專櫃化妝品、付旅費及健身房會費,拿捏不了自由的尺度與分寸,某天突然被停卡,我在界線上不斷與爸爸碰撞,在有限制的自由下,才慢慢懂得自律。
因此當我用腳趾緊夾著人字帶、五趾外露,足掌貼合鞋底又微微逸出界線時,心下鼓著適度野放的騷動。人字拖撐起了身體與生活的重量,拖起了一個自在的「人」。風徐徐吹,足下啪噠啪噠,每一步都舒爽。
由於工作必須長時間久站,多條蚯蚓般的青筋爬上了雙腿,濕氣重的腳底在包鞋裹覆下頻出疹子。親戚推薦一款英國品牌FitFlop的氣墊厚底夾腳拖,標榜可以減輕膝、踝關節的壓力,捨棄了傳統的藍白拖造型,將細帶改成寬面皮革,上頭或縫流蘇、或鑲鑽珠。家常人字拖翻身成了時尚潮款。
將腳拇趾徐徐伸向鞋頭,足掌下的軟墊呢喃著:我會扶著你。黑色寬面皮帶上鑲嵌碎鑽,使偏黃的腳掌顯得色白,氣墊鞋底讓走路不像是重踩,而是被船隻撐起,輕盈地恍似水上行舟。
雀躍地穿去上班。那時我週末在北市某私立中學兼課,不曉得職場環境容不得拖鞋褻瀆,經同事提醒,趕緊擺放在辦公桌下,趁人不注意時、在座位底偷天換日,只要不起身,誰也不知檯面下的事。掌跟、腳趾掙脫了高跟包鞋的束縛,腳底彷彿竄升一圈圈輕柔的泡泡。
島上的夏天午後時有雷雨,欣喜著終於可以消減一些天地間的火氣。某天午休外出用餐,猝不及防的暴雨是上萬條水鞭子,咻咻地抽打著樹、窗、路上的車與人,我回到辦公室時,長褲成了水柱,不斷朝高跟包鞋洩洪,雙足泡水許久、隱隱傳出發酵的氣味,人字拖只好從檯面下浮出水面。幾分鐘後,周圍小聲討論著校方規定露趾鞋子禁止入校。
我小時在宜蘭三星鄉外婆家長大,家裡的拖鞋是木屐,頗習慣以兩根腳趾夾住一線的鞋款。漸長、搬回羅東鎮上父母家,家鄉十日九風雨,濕毛巾似的天氣讓爸媽認為外出宜穿包鞋,除了免受風吹雨淋,他們骨子裡仍是認為女人宜端莊,腳趾、肩背不可隨意裸露。
幾位同事也渴望鬆綁雙腳,然而為求職場生涯安然順遂,我們只好以「空姐必須足蹬三吋高跟站立整天」來相互安慰。不久後,大家談論荷蘭正式宣布成為世界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全球風氣日漸多元開放,高雄卻發生某國中兩位老師由於穿短褲涼鞋授課,被校方抨擊如此穿著造成嚴重的 「視聽」問題、有辱師道尊嚴。雙方的對立爭執浪濤般衝擊了教育圈。
正式的「正」並非僵固的線。清朝格格須著十公分高、緞面繡線的花盆底鞋,在3C世代、學生已無髮禁的現今,教師穿此鞋授課或許能吸引聽課者,或許被批奇裝異服,理想的教學現場應該是整天久站的老師們腳下舒服穩妥,也為學生思量適合每個人的尺寸。
一位好友任職日商公司,抱怨服儀規定得穿七公分高跟,造成腳趾扭曲變形,但家境不好的她不敢貿然離職。許久後,新聞播報日本女星石川優實建議廢止女性在工作場合須穿高跟的文化,但日本政府並未推動法規改善。當時我恰巧學到日文「鞋子」寫成「くつ」,發音是「kutsu」,而「苦痛」的日文是「くつう」,與前者只有尾字之差,發音也近似:「kutsuu」。
著實佩服灰姑娘能穿著玻璃鞋與王子「跳了一整晚的舞」,包覆雙腳的可是冷硬又易碎的材質啊。然而故事裡的女性為了成為王妃,想方設法扭曲腳形、剁腳趾切腳跟,符合偏小的尺寸。
我兒時常偷穿媽媽的高跟,喜聽她走路時鞋跟和地板的應答,那足下款式在我心底象徵著美麗自信。我初入職場時,雀躍地趿上細跟鞋,鏡前照映的身形幻術般拉長了小腿比例。終於登上了長大的舞台後,個頭約一米五三的我踩出了頗有氣勢的叩響,只是我沒看清自己的 「腳色」,幾個月下來,本意是保護雙腳的鞋子卻讓肉足裹上了限制——必須練習腳尖、足跟的落地、如何上下階梯及全身的平衡,導致腳拇趾腫痛、扭成了「ㄑ」形,渾似另類的纏足。美麗、醜陋與疼痛並存,難怪有人說纏足史是一部疼痛史。
成長至今,時常碰到他人已經定製好的玻璃鞋,我們也許被迫、或者出於己願來削腳彎足,試圖塞入固定好的尺寸規格裡——腳、臉、身材、學歷、工作、行為、想法、愛情、婚姻、生活方式⋯⋯我們被催眠只要套入某個模組,便能步向幸福。人生在世,著實不易,天災人禍、病痛無常、世間惡意不時襲來,有時親友齟齬令人神傷,或者職場傾軋、匿名的學生家長投訴教人疲於應付。近年島上人均壽命八十,想到還有好長的路仍需顫巍巍地前行,心中是鬥志與倦意交雜。
若有雙舒適的鞋,或許這條路能走得稍顯從容吧。
近年工作環境湧入大批數位Z世代新人,常將 「you do you」(做你自己)掛在嘴邊,坦然自在地讓造型時髦的人字拖在辦公場合立足。面對主管的勸誡,Z世代氣定神閒地回答:「要 『跟』上流行。」不卑不亢地提出理由:戴的帽子可以是浮誇的寬簷大草帽,或緊如泳帽的保暖登山款式,衣服有貼合身形與寬鬆長版,鞋子當然也可以選擇箍緊雙腳的高跟,或是露出腳趾足跟的拖鞋。
我也許因為腳趾外翻,雙足也跟著悄悄鬆綁,在課最多的那天換上舒適又美觀的厚底人字拖。與人合影時,我的嬌小身形雖然在畫面中凹成窪谷,但在社會打磨多年,也磨出彩度稍微明亮些的自信與氣勢。
只不過我太錯估了自己的腳掌對人字拖的適應度。此鞋的設計很獨特,它款鞋子(拖、涼鞋除外)咬腳的地方也許在趾尖、趾側或者腳跟,然而腳與人字拖磨合的點是在兩根腳趾之間,夾得過緊,指縫間易受傷;夾太鬆,不是鞋子容易鬆脫、便是鞋底啪噠作響擾人清靜。與其說人字拖要撐起我,不如說是我在學習要怎麼與它互動、磨合,找到鬆緊適度的平衡,展現此款鞋子的方便與合理範圍內的自在鬆弛感,而腳又不會受傷。
也許人的成長也是要歷經這樣的過程。
向來人字拖常與邋遢劃上等號,然而現今的夾腳拖造型多元,帶子有時尚皮革款式、鑲鑽的貴婦精品風、或是波西米亞編織材質,搭配長褲套裝,也能走出優雅;況且不同文化,對於夾腳拖看法各異。前年旅遊印度時才明白由於天氣酷熱,當地鍾愛人字拖,不論路上提公事包、著西褲的男士,或是穿紗麗的女性,腳上都自在地趿著相同的風情。印度女人還會在腳趾塗抹豔色蔻丹、腳踝套上金鐲銀鍊。
也曾想過赤足豈不是更隨性自適?但有些人 (包括我)還是需要有兩撇帶子輕輕套著,而裸露腳趾與足背看似自在,也會帶來某些限制——必須注意趾甲長度、甲縫是否藏汙、腳皮有無嚴重龜裂?腳趾長時間夾緊趾縫中的線、肌腱容易勞損,這才體悟到方便穿脫的鞋也沒那麼方便,解放也不是全然地放手不管。我初到外縣市讀大學時掙脫了父母的管教,全然的自由讓我熬夜打電動、白天補眠,拿著爸爸的副卡購買專櫃化妝品、付旅費及健身房會費,拿捏不了自由的尺度與分寸,某天突然被停卡,我在界線上不斷與爸爸碰撞,在有限制的自由下,才慢慢懂得自律。
因此當我用腳趾緊夾著人字帶、五趾外露,足掌貼合鞋底又微微逸出界線時,心下鼓著適度野放的騷動。人字拖撐起了身體與生活的重量,拖起了一個自在的「人」。風徐徐吹,足下啪噠啪噠,每一步都舒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