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哀傷:走出失落與痛苦,找回生命的完整
The Wild Edge of Sorrow: Rituals of Renewal and Sacred Work of Grief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無邊的哀傷》讓我深受震撼,我幾乎每頁都劃了重點,是本極富洞見、力量強大之書。這是我讀過關於悲痛最精彩的作品之一⋯⋯以我從未使用過的方式,協助我面對與理解悲痛,進而感到重生。
——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
作者為安德森・庫柏長年個人心理師,引導我們重新面對悲傷及理解其意義——以照料關愛的心,迎接每一次的悲痛。
▧小憩|作家・臉書《小憩》版主
▧王浩威|作家・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李惠貞|獨角獸計劃創辦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十月選書。
★作者兩度受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庫柏邀請擔任CNN廣受歡迎podcast「All There Is」《徒留於此》分享如何面對悲痛。
★悲傷療癒領域的經典之作,透過儀式與群體支持,將悲傷轉化為生命的力量。在分裂破碎的社會,本書帶著希望與療癒的力量——是可以敷上靈魂的膏藥,也是最佳的安慰之物,陪伴我們一同走過生命中的哀傷時刻。
當悲傷的學徒,學習與悲痛共處,
當我們不再逃避悲傷,學會面對失落,生命便能重獲新生。
失去、孤單、無助⋯⋯我們都曾被這些情緒吞沒,卻無人教我們該如何安放。
本書引介「悲痛的五道門」,帶領讀者運用悲痛儀式、引導省思、以及深刻且永恆的智慧,在與靈魂需求嚴重疏離的當代文化中,接受悲痛與失落。
作者為資深心理師,以獨特的「靈魂導向心理治療」聞名全球,融合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神話學、詩歌與祖先智慧,致力實踐悲傷療癒、情緒修復與儀式。透過來自治療現場的故事、個案經驗與具體可行的情緒練習,與讀者分享如何面對失落、累積性創傷與世界性災難所帶來的悲痛。
本書寫給每位曾在地獄徘徊,但渴望重返的人,迎接每一道悲痛,重新開啟與他人、自我及世界相連的可能,踏上通往完整的旅程——悲傷並非軟弱,而是對失落真誠回應之能力;若我們願意正視內心的悲痛,學會與它共處,便能開啟情感修復之可能,活得更完整,愛得更圓滿。
【各界好評推薦】
★在《無邊的哀傷》,法蘭西斯・威勒帶給讀者的,是一趟令人屏息的精采旅程,帶領讀者探索內在,解決個人傷痛,在世上獲得療癒及發展靈性。這是不可或缺的著作,可提供珍貴的引導與洞見,給那些夠堅強、夠成熟的人,去探索與挑戰陰暗。——《今日靈性》(Spirituality Today)
★「本書不僅是度過心靈中最脆弱、最困難的區域時不可或缺的地圖,也是文學藝術之作。」綺姆・羅森(Kim Rosen),《一首詩的救贖》(Saved by a Poem,暫譯)作者。
★「這本書敲響希望的鐘聲,震動我們的身心:透過儀式與同伴的扶持,悲痛的潮溼之境其實是充滿贈禮的寶庫,那是我們一出生時,祖先就賦予我們的禮物。《無邊的哀傷》每一頁都散發出喜悅的智慧。」馬丁・蕭(Martin Shaw),著有《閃電下的樹枝》(A Branch From The Lightning Tree,暫譯)。
★《無邊的哀傷》將不平凡的慈悲,與清晰銳利的洞察力整合起來,邀請讀者在這吞噬靈魂的文化中,成為有靈性的行動者。這是一本完整的手冊,讓讀者能有意識地悲痛,透過擁抱悲傷,進而敞開心房,迎向前所未有的喜悅與熱情。——卡洛琳・貝克博士,《生態浩劫與意識崩潰時代的愛》(Love in the Age of Ecological Apocalypse and Collapsing Consciously,暫譯)作者
★威勒引導我們,走過難以通行的悲傷領域,協助我們找回自己的靈魂。——馬里多瑪・梭梅,《非洲・馬里多瑪:原住民的治療智慧》(The Healing Wisdom of Africa: Finding Life Purpose Through Nature, Ritual, and Community)作者。
★《無邊的哀傷》帶領我們進入悲痛的核心,進行深度療癒,並深化我們彼此以及與地球的交流。——比爾・普洛金(Bill Plotkin),《荒野之心》(Wild Mind,暫譯)作者。
★這本書是美麗的著作——文字優美、如詩般感性,能深刻洞悉失落的本質,對人類的靈魂也有動人的影響。總之,威勒的著作有如能帶來療癒的膏藥,顯示我們的淚水或許會是長久以來所需要的救贖之水。——羅傑・郝斯登(Roger Housden),《十首告別之詩》(Ten Poems to Say Goodbye,暫譯)
★法蘭西斯・威勒的著作是具有深度的誠實、洞見與希望之作。他的寫作與演說風格宛如詩歌,又讓人覺得彷彿與鄰居聊天。若你買了這本書,記得隨手準備一支筆。你會想在每一頁畫線,記住那內涵豐富的文字。——瑪麗安娜・卡西亞托爾(Marianna Cacciatore),《陪伴哀傷者》(Being There for Someone in Grief,暫譯)作者。
★威勒溫暖的聲音與美麗的語言,會直接朝著你的靈魂說話,你的靈魂長久以來,就希望如此得到擁抱。他的話語能打開你的心房,接受自己最脆弱、容易受傷的感受,彷彿是一份該珍惜的禮物,可以為我們與世界的靈魂帶來新的深度連結。——麗莎・卡帕羅博士(Dr. Risa Kaparo),《喚醒身體智慧》(Awakening Somatic Intelligence,暫譯)作者。
★從未有哪一本,像這本一樣深刻有力,它如此貼近地了解我悲傷每一個皺摺的邊角,並能指引我如何穿越、撫平它的粗糙。——亞馬遜美國讀者A。
★這本書對悲傷的描述既詩意又動人,充滿深刻的洞察力。——亞馬遜德國讀者
(亞馬遜1300餘則書評,4.6顆星)。
——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
作者為安德森・庫柏長年個人心理師,引導我們重新面對悲傷及理解其意義——以照料關愛的心,迎接每一次的悲痛。
▧小憩|作家・臉書《小憩》版主
▧王浩威|作家・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李惠貞|獨角獸計劃創辦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十月選書。
★作者兩度受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庫柏邀請擔任CNN廣受歡迎podcast「All There Is」《徒留於此》分享如何面對悲痛。
★悲傷療癒領域的經典之作,透過儀式與群體支持,將悲傷轉化為生命的力量。在分裂破碎的社會,本書帶著希望與療癒的力量——是可以敷上靈魂的膏藥,也是最佳的安慰之物,陪伴我們一同走過生命中的哀傷時刻。
當悲傷的學徒,學習與悲痛共處,
當我們不再逃避悲傷,學會面對失落,生命便能重獲新生。
失去、孤單、無助⋯⋯我們都曾被這些情緒吞沒,卻無人教我們該如何安放。
本書引介「悲痛的五道門」,帶領讀者運用悲痛儀式、引導省思、以及深刻且永恆的智慧,在與靈魂需求嚴重疏離的當代文化中,接受悲痛與失落。
作者為資深心理師,以獨特的「靈魂導向心理治療」聞名全球,融合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神話學、詩歌與祖先智慧,致力實踐悲傷療癒、情緒修復與儀式。透過來自治療現場的故事、個案經驗與具體可行的情緒練習,與讀者分享如何面對失落、累積性創傷與世界性災難所帶來的悲痛。
本書寫給每位曾在地獄徘徊,但渴望重返的人,迎接每一道悲痛,重新開啟與他人、自我及世界相連的可能,踏上通往完整的旅程——悲傷並非軟弱,而是對失落真誠回應之能力;若我們願意正視內心的悲痛,學會與它共處,便能開啟情感修復之可能,活得更完整,愛得更圓滿。
【各界好評推薦】
★在《無邊的哀傷》,法蘭西斯・威勒帶給讀者的,是一趟令人屏息的精采旅程,帶領讀者探索內在,解決個人傷痛,在世上獲得療癒及發展靈性。這是不可或缺的著作,可提供珍貴的引導與洞見,給那些夠堅強、夠成熟的人,去探索與挑戰陰暗。——《今日靈性》(Spirituality Today)
★「本書不僅是度過心靈中最脆弱、最困難的區域時不可或缺的地圖,也是文學藝術之作。」綺姆・羅森(Kim Rosen),《一首詩的救贖》(Saved by a Poem,暫譯)作者。
★「這本書敲響希望的鐘聲,震動我們的身心:透過儀式與同伴的扶持,悲痛的潮溼之境其實是充滿贈禮的寶庫,那是我們一出生時,祖先就賦予我們的禮物。《無邊的哀傷》每一頁都散發出喜悅的智慧。」馬丁・蕭(Martin Shaw),著有《閃電下的樹枝》(A Branch From The Lightning Tree,暫譯)。
★《無邊的哀傷》將不平凡的慈悲,與清晰銳利的洞察力整合起來,邀請讀者在這吞噬靈魂的文化中,成為有靈性的行動者。這是一本完整的手冊,讓讀者能有意識地悲痛,透過擁抱悲傷,進而敞開心房,迎向前所未有的喜悅與熱情。——卡洛琳・貝克博士,《生態浩劫與意識崩潰時代的愛》(Love in the Age of Ecological Apocalypse and Collapsing Consciously,暫譯)作者
★威勒引導我們,走過難以通行的悲傷領域,協助我們找回自己的靈魂。——馬里多瑪・梭梅,《非洲・馬里多瑪:原住民的治療智慧》(The Healing Wisdom of Africa: Finding Life Purpose Through Nature, Ritual, and Community)作者。
★《無邊的哀傷》帶領我們進入悲痛的核心,進行深度療癒,並深化我們彼此以及與地球的交流。——比爾・普洛金(Bill Plotkin),《荒野之心》(Wild Mind,暫譯)作者。
★這本書是美麗的著作——文字優美、如詩般感性,能深刻洞悉失落的本質,對人類的靈魂也有動人的影響。總之,威勒的著作有如能帶來療癒的膏藥,顯示我們的淚水或許會是長久以來所需要的救贖之水。——羅傑・郝斯登(Roger Housden),《十首告別之詩》(Ten Poems to Say Goodbye,暫譯)
★法蘭西斯・威勒的著作是具有深度的誠實、洞見與希望之作。他的寫作與演說風格宛如詩歌,又讓人覺得彷彿與鄰居聊天。若你買了這本書,記得隨手準備一支筆。你會想在每一頁畫線,記住那內涵豐富的文字。——瑪麗安娜・卡西亞托爾(Marianna Cacciatore),《陪伴哀傷者》(Being There for Someone in Grief,暫譯)作者。
★威勒溫暖的聲音與美麗的語言,會直接朝著你的靈魂說話,你的靈魂長久以來,就希望如此得到擁抱。他的話語能打開你的心房,接受自己最脆弱、容易受傷的感受,彷彿是一份該珍惜的禮物,可以為我們與世界的靈魂帶來新的深度連結。——麗莎・卡帕羅博士(Dr. Risa Kaparo),《喚醒身體智慧》(Awakening Somatic Intelligence,暫譯)作者。
★從未有哪一本,像這本一樣深刻有力,它如此貼近地了解我悲傷每一個皺摺的邊角,並能指引我如何穿越、撫平它的粗糙。——亞馬遜美國讀者A。
★這本書對悲傷的描述既詩意又動人,充滿深刻的洞察力。——亞馬遜德國讀者
(亞馬遜1300餘則書評,4.6顆星)。
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I:當悲傷的學徒
II:往返靈魂的殿堂
III:悲痛的五道門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第二道門:不知道愛的地方
第三道門:世界的悲傷
第四道門:所求不得
第五道門:祖先的悲痛
IV:悲傷的故事:重生的儀式
神聖的儀式空間
何謂儀式?
儀式的目的
V:沉默與孤獨:我們的獨處之屋
悲痛的悠長嘆息
進入獨處之屋
內心深處的功課:朝向悲傷
沉默、孤獨與耐久力:讓變動固定下來
VI:推動堅固的岩石
痛苦不公開所造成的陰影
為情緒打底
共同儀式的必要性
VII:喝下世界的淚水
VIII:進入療癒之境:悲痛的神聖功課
夜間工作
先死而後生
與黑暗為友
放手
IX:成為祖先
附錄一:練習
附錄二:處理悲傷的資源
附錄三:引文許可說明
附錄四:進入療癒之境:《無邊的哀傷》閱讀指南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I:當悲傷的學徒
II:往返靈魂的殿堂
III:悲痛的五道門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第二道門:不知道愛的地方
第三道門:世界的悲傷
第四道門:所求不得
第五道門:祖先的悲痛
IV:悲傷的故事:重生的儀式
神聖的儀式空間
何謂儀式?
儀式的目的
V:沉默與孤獨:我們的獨處之屋
悲痛的悠長嘆息
進入獨處之屋
內心深處的功課:朝向悲傷
沉默、孤獨與耐久力:讓變動固定下來
VI:推動堅固的岩石
痛苦不公開所造成的陰影
為情緒打底
共同儀式的必要性
VII:喝下世界的淚水
VIII:進入療癒之境:悲痛的神聖功課
夜間工作
先死而後生
與黑暗為友
放手
IX:成為祖先
附錄一:練習
附錄二:處理悲傷的資源
附錄三:引文許可說明
附錄四:進入療癒之境:《無邊的哀傷》閱讀指南
序/導讀
前言(節選)
人人都會碰到悲痛與失落。當我們在社群中聚集,參加悲痛的儀式時,諸多悲傷的支流就會流入這空間;悲傷在我們身邊流動,碰觸圈內的每個人。我們傾聽著別人訴說那些失去的臉孔:逝去的伴侶、孩子、婚姻;自行結束生命的父親、母親或手足;癌症貪婪吞噬的生命;法拍導致家庭消失;酗酒、暴力與疏忽造成破碎的童年;在戰爭中搏命並留下的永久傷疤;慢性病造成憂鬱失能;因為成癮症而失去的生命;對苦難的世界感到悲傷。當我們在大家面前說完這些失落時,會頓悟到這是共有的悲傷,是人人都喝上一口的聖餐之杯。我們得捧著杯子,慢慢飲盡。我們一同完成此事,踏入療癒的土地。
以人類而言,與悲痛的初始連結多半來自所愛的人死亡。每種文化都會建立儀式,處理死亡的難解之謎,以及所愛的人消失時,如雨水般伴隨而來的悲傷。然而時至今日,失落的原因林林總總,悲痛的糾結之網有時可能相當複雜,在處理時不免覺得難以承受。失落會持續闖入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個人或群體、私人或與他人同在之處,都能感覺到失落的存在。我漸漸了解到,我們承載的悲痛多半不屬於個人;那不是從我們的過往或經歷中油然而生。悲痛反而就在我們周遭打轉,會從更遼闊的範圍朝我們襲來,隨著看不見的潮水碰觸我們的心靈。悲痛之門透露出這個時代無孔不入、彼此滲透的現實:我們並非各自獨立且與他者分離的細胞;我們有半滲透的細胞膜,讓宏大的生命體有機會持續交流。我們在有意或無意間,把共有的悲傷事實銘記在心。學習歡迎、擁抱與代謝這些悲傷,是一生的功課,也是本書的焦點。
悲傷能幫助我們記住世界各地原住民長久以來,憑著直覺所知道的事:生命是彼此緊密交融,和動物、植物、河水流域與泥土相連。過去幾個世紀,我們想像內在生命是與周遭世界分離的。然而,心靈並不局限於我們生命深處的內在;心靈會與更廣的世界重疊,而在當今時代,更能從地球本身的悲傷與苦難清楚彰顯。 如今,個人失落與痛苦的經驗,會與珊瑚礁瀕臨死亡、兩極冰帽融化、語言失傳、民主崩塌、文明沒落緊密交織。個人與大地的經歷無法分離,療癒也一樣分不開。失落以強大的「鍊金術」將我們緊緊結合,確認內心與萬物有親密的連結。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會帶領我們進入共同的悲痛,那是一種庇護。悲痛與愛是姊妹,一開始就緊緊交織,兩者有如親屬,提醒我們沒有哪種愛是不包含著失落,而失落也提醒我們,我們曾多麼愛著那親近的人事物。無論是獨自一人,或是共同承擔,死亡與失落影響了每一個人。
(……中略……)
我寫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其中最重要的,是讓靈魂能面對悲痛,也讓悲痛重建靈魂。我認為悲痛儼然成為臨床界的領域,由診斷與藥物治療稱霸挾持。但大致而言,悲痛並非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動用醫藥的疾病,而是深刻碰觸到身為人類的基本經驗。悲痛會成為問題,是因為幫助我們面對悲痛的必備條件並不存在。舉例來說,有時我們被迫孤獨承受悲傷,或缺乏所需時間,好完整代謝失落所蘊藏的養分;我們也可能受到壓力,被敦促著要「往前進」、要「克服」,必須趕快回歸「正常」。然而,太小看悲痛、缺乏同理是很可怕的,反映出對人類這種基本經驗的恐懼與不信任。我們必須為悲痛重建療癒空間,必須找到勇氣,再度走進悲痛的「邊境荒野」。
從某些方面來,悲痛總與我們相伴。有時,悲傷以劇烈的方式出現:伴侶離世、住家遭祝融之災而化成灰燼、婚姻觸礁後孑然一身……生命中這些時節的衝擊很強烈,需要漫長時間尊重靈魂所需,才能完全消化悲痛。悲傷是生命之歌中時時存在的音符。身而為人,必須了解失落的種種型態,而不該被視為令人沮喪的真理。體認到這項真理,就能找到一條道路,進入隱藏在悲傷中的恩典。在失落與啟示之間的門檻,是我們生命力最強的時刻;每一項失落終將開啟一條路,迎向新的機緣。
把修復悲傷的功課交還給靈魂之後,接下來,就能擺脫對情緒進展的單向執念。那種「心理道德論」(psychological moralism)會造成龐大壓力,要我們改善、感覺良好,從困難中載浮載沉變成躍升而起。快樂成為新的朝拜目標,要是哪件事讓人覺得得缺乏快樂,往往會讓人自認可能做錯事,或無法達到公認的標準。然而,這會迫使悲傷、痛苦、恐懼、軟弱與脆弱轉入地下,進而惡化,成為扭曲的表現,甚至被安上「羞恥」的罩衣。與我諮商的人,三不五時就會為自己的淚水或傷心而向我道歉。
我是靈魂心理學的提倡者,無論當下的生命給了我們什麼,都能在每種情緒中感覺到生命力,有快樂、值得慶賀的時光,也會碰上悲傷孤獨的時候;情緒會襲擊我們,也會喚起我們內心的憤怒,事實上,原型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指出,憤怒是靈魂醒覺的確切象徵。每種情緒與經驗都蘊含著生命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活力——無論誰來敲我家大門,都要當個好主人。這麼一來,快樂便是在反映我們的能力,代表能掌握複雜與矛盾、維持流動,接受任何出現的事情(即使出現的是悲傷)。
(未完)
人人都會碰到悲痛與失落。當我們在社群中聚集,參加悲痛的儀式時,諸多悲傷的支流就會流入這空間;悲傷在我們身邊流動,碰觸圈內的每個人。我們傾聽著別人訴說那些失去的臉孔:逝去的伴侶、孩子、婚姻;自行結束生命的父親、母親或手足;癌症貪婪吞噬的生命;法拍導致家庭消失;酗酒、暴力與疏忽造成破碎的童年;在戰爭中搏命並留下的永久傷疤;慢性病造成憂鬱失能;因為成癮症而失去的生命;對苦難的世界感到悲傷。當我們在大家面前說完這些失落時,會頓悟到這是共有的悲傷,是人人都喝上一口的聖餐之杯。我們得捧著杯子,慢慢飲盡。我們一同完成此事,踏入療癒的土地。
以人類而言,與悲痛的初始連結多半來自所愛的人死亡。每種文化都會建立儀式,處理死亡的難解之謎,以及所愛的人消失時,如雨水般伴隨而來的悲傷。然而時至今日,失落的原因林林總總,悲痛的糾結之網有時可能相當複雜,在處理時不免覺得難以承受。失落會持續闖入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個人或群體、私人或與他人同在之處,都能感覺到失落的存在。我漸漸了解到,我們承載的悲痛多半不屬於個人;那不是從我們的過往或經歷中油然而生。悲痛反而就在我們周遭打轉,會從更遼闊的範圍朝我們襲來,隨著看不見的潮水碰觸我們的心靈。悲痛之門透露出這個時代無孔不入、彼此滲透的現實:我們並非各自獨立且與他者分離的細胞;我們有半滲透的細胞膜,讓宏大的生命體有機會持續交流。我們在有意或無意間,把共有的悲傷事實銘記在心。學習歡迎、擁抱與代謝這些悲傷,是一生的功課,也是本書的焦點。
悲傷能幫助我們記住世界各地原住民長久以來,憑著直覺所知道的事:生命是彼此緊密交融,和動物、植物、河水流域與泥土相連。過去幾個世紀,我們想像內在生命是與周遭世界分離的。然而,心靈並不局限於我們生命深處的內在;心靈會與更廣的世界重疊,而在當今時代,更能從地球本身的悲傷與苦難清楚彰顯。 如今,個人失落與痛苦的經驗,會與珊瑚礁瀕臨死亡、兩極冰帽融化、語言失傳、民主崩塌、文明沒落緊密交織。個人與大地的經歷無法分離,療癒也一樣分不開。失落以強大的「鍊金術」將我們緊緊結合,確認內心與萬物有親密的連結。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會帶領我們進入共同的悲痛,那是一種庇護。悲痛與愛是姊妹,一開始就緊緊交織,兩者有如親屬,提醒我們沒有哪種愛是不包含著失落,而失落也提醒我們,我們曾多麼愛著那親近的人事物。無論是獨自一人,或是共同承擔,死亡與失落影響了每一個人。
(……中略……)
我寫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其中最重要的,是讓靈魂能面對悲痛,也讓悲痛重建靈魂。我認為悲痛儼然成為臨床界的領域,由診斷與藥物治療稱霸挾持。但大致而言,悲痛並非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動用醫藥的疾病,而是深刻碰觸到身為人類的基本經驗。悲痛會成為問題,是因為幫助我們面對悲痛的必備條件並不存在。舉例來說,有時我們被迫孤獨承受悲傷,或缺乏所需時間,好完整代謝失落所蘊藏的養分;我們也可能受到壓力,被敦促著要「往前進」、要「克服」,必須趕快回歸「正常」。然而,太小看悲痛、缺乏同理是很可怕的,反映出對人類這種基本經驗的恐懼與不信任。我們必須為悲痛重建療癒空間,必須找到勇氣,再度走進悲痛的「邊境荒野」。
從某些方面來,悲痛總與我們相伴。有時,悲傷以劇烈的方式出現:伴侶離世、住家遭祝融之災而化成灰燼、婚姻觸礁後孑然一身……生命中這些時節的衝擊很強烈,需要漫長時間尊重靈魂所需,才能完全消化悲痛。悲傷是生命之歌中時時存在的音符。身而為人,必須了解失落的種種型態,而不該被視為令人沮喪的真理。體認到這項真理,就能找到一條道路,進入隱藏在悲傷中的恩典。在失落與啟示之間的門檻,是我們生命力最強的時刻;每一項失落終將開啟一條路,迎向新的機緣。
把修復悲傷的功課交還給靈魂之後,接下來,就能擺脫對情緒進展的單向執念。那種「心理道德論」(psychological moralism)會造成龐大壓力,要我們改善、感覺良好,從困難中載浮載沉變成躍升而起。快樂成為新的朝拜目標,要是哪件事讓人覺得得缺乏快樂,往往會讓人自認可能做錯事,或無法達到公認的標準。然而,這會迫使悲傷、痛苦、恐懼、軟弱與脆弱轉入地下,進而惡化,成為扭曲的表現,甚至被安上「羞恥」的罩衣。與我諮商的人,三不五時就會為自己的淚水或傷心而向我道歉。
我是靈魂心理學的提倡者,無論當下的生命給了我們什麼,都能在每種情緒中感覺到生命力,有快樂、值得慶賀的時光,也會碰上悲傷孤獨的時候;情緒會襲擊我們,也會喚起我們內心的憤怒,事實上,原型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指出,憤怒是靈魂醒覺的確切象徵。每種情緒與經驗都蘊含著生命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活力——無論誰來敲我家大門,都要當個好主人。這麼一來,快樂便是在反映我們的能力,代表能掌握複雜與矛盾、維持流動,接受任何出現的事情(即使出現的是悲傷)。
(未完)
試閱
悲痛的五道門(節選)
在一生中,悲痛會以諸多方式進入我們的心。若要承認悲痛,並善加處理,則務必熟悉我所稱的「悲痛的五道門」。每一道門都將通往悲痛的「聚會所」,幫助我們理解失落會一輩子以不勝枚舉的方式,碰觸我們的內心與靈魂。
我們都熟悉悲痛的「第一道門」,亦即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所經歷到的悲傷,但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沒人注意其餘的四道門。因此,在這些入口所累積的悲痛依然未獲碰觸,於是,沒有獲得照料的悲傷會讓我們覺得日漸沉重。這情況往往被誤診為憂鬱症,悲痛洶湧而至,將我們推倒、擊潰。美國社會的頭號死因是鬱血性心臟衰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淤塞?那不光是在動脈累積的斑塊、不光是高膽固醇,尚未消化的悲傷也成了負擔;太多人因為沒有好好照料破碎的心,而吃苦受難。了解其他的「悲痛之門」,我們或許就能帶著慈悲憐憫之心迎上前,並在適當環境下,允許自己感受完整的悲痛,並予以尊重。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我漸漸對悲痛深具信心,了解悲痛情緒如何幫助我們喚回靈魂。事實上,悲痛就是靈魂的其中一道聲音,要我們面對生命中最困難卻極重要的課題:一切都是禮物,沒有任何事能天長地久。這是令人痛苦的事實,但我們得接受這項事實,按照生命的條件生活,別試著否認失落,這單純的真理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當我們承認悲痛,就是承認我們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沒有例外。當然,我們會爭辯說,自己會在心中記住那些先離世的人所留下的愛:父母或另一半、孩子或朋友,這個或那個——沒錯,這是真的。然而,是悲痛允許我們的心朝著這份愛開放,記得這些人是多麼親切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只有我們拒絕悲痛進入人生時,才會開始壓縮情感經驗的廣度,過著膚淺的人生。
十二世紀有一首詩,優美地道盡了當我們選擇去愛的時候,會承擔何種風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獻給已逝之人
我們記住的這些人(Eleh Ezkerah)
去愛
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乃是可怕的事情。
愛、希望、夢想,
然後呢,喔,失去。
愛,
是給傻子的東西,
但愛上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卻是神聖的事情。
我的生命中有你的人生;
你的笑聲提振了我;
你的話語是給我的贈禮。
記得這件事,是痛苦之喜。
愛是人性,
但是去愛
死亡會碰觸的東西,
是神聖的事情。
——猶大・哈列維(Judah Halevi),或羅馬的艾曼紐(Immanuel theRome)
這首詩歌令人驚嘆,直指我先前所言的核心。「去愛死亡能碰觸的東西,是神聖的事情。」然而,要能使之既神聖又可親,那麼我們必須熟稔悲痛的語言與習俗。若不如此,失落就會沉重地難以承受,把我們拖垮,拉到生命的門檻底下,進入死亡的世界。
我會悲痛,就表示我膽敢去愛、允許他人進入我生命的核心,在我心中找到安定之處。悲痛和讚美很親近;那是靈魂重新訴說某人曾多麼深刻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去愛,就是接受悲痛的儀式。
有天,一名年輕男子走進我的諮商室,臉上掛著憂傷的表情。他告訴我,他與新結交的情人度過美好的週末。他返家後整理東西,煮點食物來吃,打開電腦看看父母與女友的照片,然後,一陣悲傷向他襲來:「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終將失去他們每一個人。」他流下苦澀的淚水,那淚水融化我們,讓我們降服於勢必要面對的、令人脆弱的現實。我們有時會需要苦澀的淚水,因為淚水能帶來滋補與強化力量的精華,幫我們消化難以接受的現實。
他說,他一輩子都設法逃避這事實,但這天他迎向悲痛的暗黑天使,祂握著「無常」的尖銳真理。他告訴我,想繼續敞開心靈,並更廣、更包容地去愛。對這年輕人來說,這美麗的一刻是由失落的殘酷之美鍛造而成,亦是改變人生的一刻。
接受甘苦並存的愛與失落,會讓我們更敏銳地重視我們所愛的人。要坦然面對這令人脆弱的事實很不容
易,在不斷把悲痛推往邊緣的文化尤其如此。然而,有時我們並無法拒絕悲痛這位訪客找上門。
(未完)
在一生中,悲痛會以諸多方式進入我們的心。若要承認悲痛,並善加處理,則務必熟悉我所稱的「悲痛的五道門」。每一道門都將通往悲痛的「聚會所」,幫助我們理解失落會一輩子以不勝枚舉的方式,碰觸我們的內心與靈魂。
我們都熟悉悲痛的「第一道門」,亦即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所經歷到的悲傷,但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沒人注意其餘的四道門。因此,在這些入口所累積的悲痛依然未獲碰觸,於是,沒有獲得照料的悲傷會讓我們覺得日漸沉重。這情況往往被誤診為憂鬱症,悲痛洶湧而至,將我們推倒、擊潰。美國社會的頭號死因是鬱血性心臟衰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淤塞?那不光是在動脈累積的斑塊、不光是高膽固醇,尚未消化的悲傷也成了負擔;太多人因為沒有好好照料破碎的心,而吃苦受難。了解其他的「悲痛之門」,我們或許就能帶著慈悲憐憫之心迎上前,並在適當環境下,允許自己感受完整的悲痛,並予以尊重。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我漸漸對悲痛深具信心,了解悲痛情緒如何幫助我們喚回靈魂。事實上,悲痛就是靈魂的其中一道聲音,要我們面對生命中最困難卻極重要的課題:一切都是禮物,沒有任何事能天長地久。這是令人痛苦的事實,但我們得接受這項事實,按照生命的條件生活,別試著否認失落,這單純的真理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當我們承認悲痛,就是承認我們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沒有例外。當然,我們會爭辯說,自己會在心中記住那些先離世的人所留下的愛:父母或另一半、孩子或朋友,這個或那個——沒錯,這是真的。然而,是悲痛允許我們的心朝著這份愛開放,記得這些人是多麼親切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只有我們拒絕悲痛進入人生時,才會開始壓縮情感經驗的廣度,過著膚淺的人生。
十二世紀有一首詩,優美地道盡了當我們選擇去愛的時候,會承擔何種風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獻給已逝之人
我們記住的這些人(Eleh Ezkerah)
去愛
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乃是可怕的事情。
愛、希望、夢想,
然後呢,喔,失去。
愛,
是給傻子的東西,
但愛上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卻是神聖的事情。
我的生命中有你的人生;
你的笑聲提振了我;
你的話語是給我的贈禮。
記得這件事,是痛苦之喜。
愛是人性,
但是去愛
死亡會碰觸的東西,
是神聖的事情。
——猶大・哈列維(Judah Halevi),或羅馬的艾曼紐(Immanuel theRome)
這首詩歌令人驚嘆,直指我先前所言的核心。「去愛死亡能碰觸的東西,是神聖的事情。」然而,要能使之既神聖又可親,那麼我們必須熟稔悲痛的語言與習俗。若不如此,失落就會沉重地難以承受,把我們拖垮,拉到生命的門檻底下,進入死亡的世界。
我會悲痛,就表示我膽敢去愛、允許他人進入我生命的核心,在我心中找到安定之處。悲痛和讚美很親近;那是靈魂重新訴說某人曾多麼深刻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去愛,就是接受悲痛的儀式。
有天,一名年輕男子走進我的諮商室,臉上掛著憂傷的表情。他告訴我,他與新結交的情人度過美好的週末。他返家後整理東西,煮點食物來吃,打開電腦看看父母與女友的照片,然後,一陣悲傷向他襲來:「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終將失去他們每一個人。」他流下苦澀的淚水,那淚水融化我們,讓我們降服於勢必要面對的、令人脆弱的現實。我們有時會需要苦澀的淚水,因為淚水能帶來滋補與強化力量的精華,幫我們消化難以接受的現實。
他說,他一輩子都設法逃避這事實,但這天他迎向悲痛的暗黑天使,祂握著「無常」的尖銳真理。他告訴我,想繼續敞開心靈,並更廣、更包容地去愛。對這年輕人來說,這美麗的一刻是由失落的殘酷之美鍛造而成,亦是改變人生的一刻。
接受甘苦並存的愛與失落,會讓我們更敏銳地重視我們所愛的人。要坦然面對這令人脆弱的事實很不容
易,在不斷把悲痛推往邊緣的文化尤其如此。然而,有時我們並無法拒絕悲痛這位訪客找上門。
(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