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我想記得,我的樣子:音樂社工東漂記

  • 79 300
    3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需要逃跑,才能重新找到與自己共處的方式……

從臺北到長濱,
讓自己活在最美的風景裡,
把自己活成想要的樣子……

音樂社工賴儀婷挖掘自身生命脈絡,寫給不想被自己遺忘的你

「我的樣子」從來不是扁平的、單一的、絕對的,
也不是職業類別或身分角色能分類的,
正因為是各種生命經驗拼拼湊湊,才能如此豐盛、有機。

小賴是一位獨立歌手、另類音樂社工、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也是一個女兒、太太、媽媽。曾出過書、發過專輯,用她的方式為小眾發聲。二〇一八年,她離開臺北,搬到臺東長濱,和先生住進面海的房子。
她依然背著吉他,持續關注那些社會邊角裡的人與動物;和先生開咖啡店、經營書店,在東岸落地生活;以「居家生產」方式生下女兒。然而經歷搬家、開店、生產、育兒等人生重大階段,這一路的變化讓她自問:「我怎麼了?」她跌跌撞撞地學習、打怪過關,試著在變化裡找回那個「我還是我」的自己。
這是一個從渴望逃跑開始的故事,七年東漂的生命轉折,讓小賴重新照見自己。透過書寫,挖掘出那些被時間帶走卻仍閃耀的瞬間,看懂自己所得到的愛與滋養,繼續活出獨特。期待透過本書,能為讀者理出一條「記得自己」的路徑,從自己的生命裡回溯,讀懂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黃士鈞(哈克),諮商輔導博士、潛意識工作者
專文推薦

文國士,社團法人台灣蛻變方成事協會創辦人
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侯季然,紀錄片導演
高耀威,書粥老闆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黃錦敦,敘事治療訓練講師、督導、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華美,花蓮縣議員
劉崇鳳,作家、肢體開發導師
蔡培元,《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作者
謝智謀,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感動推薦

讀小賴的書,讓我在大海與淚海之間,聽見女人的歌,感受社會工作者溫柔的風。
──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故事中,我們看見自己,也召喚他人!她在音符的共振中,接住來到面前的傷痕!這本書紀錄她在東海岸的靈性刻痕,原來,社工可以如此超越理性,回歸靈性!我看到天上王行的微笑!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小賴的歌與文字,把「自由」二字說得好深刻。真正的自由從來不容易,而是需要一次次的自問與誠實,艱難的打造出來。
這本書,紀錄了小賴追尋的歷程,也紀錄了那些漂流在東部的山與海之間,自由又勇敢的人們。
──侯季然,紀錄片導演

我記憶裡的畫面,小賴總是在唱歌。在書店裡外,在咖啡館客廳,在篝火旁。唱給小桌子另一邊閉上眼睛的人,唱給肚子裡的孩子,唱給眼睛失去光采的人。滿多時候我剛好在旁邊看著聽著。
這次她用文字,把人生的闖蕩與反射,以及唱著感受著的,創作成一本書,你仍會從中聽到歌聲,為之療癒。
──高耀威,書粥老闆

順著生命的流,小賴以音樂與山海引路開啟探問之旅,包括自我與他者、人與環境、生命與生命間的跌宕、詰問,思索與挑戰,讓事物「如其本身之所是」地呈現出來,也引領讀者找到最初始的感動。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踏實的生活,整個人浸潤其中,再從這裡寫下文字,唱出歌聲。小賴這種創作的方式,十分浪漫,感染力也極強。
──黃錦敦,敘事治療訓練講師、督導、作家

一位女性,要如何兼具成為母親同時仍完整自己?做音樂創作、辦一人一故事劇場、持續滿月女人圈、堅持與社工連結,此外還開一間咖啡館?小賴娓娓道來她的生命風景,母親的身分令她更溫柔而強大,分享這些源源不絕地孕育,我們也因閱讀而見證,臺灣當代女性的精神意蘊。
──劉崇鳳,作家、肢體開發導師

作者

賴儀婷(小賴)
東吳社工所碩士。用音樂陪伴人的非典型社工。出生於臺北,現移居臺東。愛狗、喜歡坐火車、喜歡看海和天空。
熱愛創作,相信「想要活成什麼樣子,就要走進那片風景裡」。喜歡聽見人們的故事以後,為他即興唱一首歌。善於承接受傷與孤單的心,總能因此與生命的熱忱相遇。
二〇一三年,開始走一條前方沒有人的路。結合音樂創作與社工精神,在臺灣各地演講、表演、帶工作坊,服務對象橫跨社福團體、助人工作者、劇場及一般民眾。以「即興回唱」(Singback)的方式,每年服務超過三百個故事。
曾籌辦「聽說那裡有故事」環島音樂換宿、「社工人.客廳音樂會」、「為愛而演playing for love」公益巡演等活動,現持續舉辦「女人療癒創作圈」。近年亦參與許多跨界合作,包括:勵馨基金會《拾蒂》舞臺劇、「落難野孩兒與牠們的守護者」保育藝術貨櫃展、《一隻臺灣黑熊之死》紀錄片主題歌曲等。
二〇二二年與先生開了一間咖啡店 「嘎嘎烏賴賴」,也曾經營咖啡書店「如其所室」。
出版作品:書籍《背著吉他靠近你》、專輯《一生一張單程車票》 。
臉書粉絲專頁:「小賴 Laiyiting」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4101547006

目錄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成了那片海!/黃士鈞(哈克)
Prelude 想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到這裡的

Theme 1自由的風在呼喚我
等待,能夠張開翅膀的時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下一站,長濱
Interlude下戲了,我們都是平凡人

Theme 2 活在「最美的風景裡」
種子落地
嘎嘎烏賴賴
謝謝妳在那一片海,等到了我
我的肚子裡有一個寶寶
拿回主權的生產計畫
獨一無二的,我的生產
妳沒有那麼不知道怎麼當媽媽
Interlude 潛意識的門在招手

Theme 3 在浪與浪之間,找到站穩腳步的瞬間
我們的「海灘男孩」
如其所是,剛好就好
不願看你一個人,浮載浮沉
可愛的小幫手回來了
當媽媽是不斷進化的過程
媽媽咪咪痛痛的
有一天妳會忘記
Interlude 我曾毫不保留的經歷

Theme 4 作為一陣溫暖的風
沒有阻礙的,陪妳走一段
東部的孩子們
如果動物會說話,牠要留還是走?
一隻黑熊的離開……
Interlude 在女人圈裡,回到自己

Theme 5 因為離家了,才知道
母親與孩子間的「革命情感」
用我的模樣
每一次說再見
那我就牽妳的手
臺北在下雨,你們那邊呢?
Interlude 撿起碎掉的自己

Theme 6 遇見你,我已經足夠幸運
你活著的樣子,就是一份鼓舞
兩個明白
明仔載,順行
Interlude 最後的禮物

Postlude 只要記得,就是永恆

序/導讀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成了那片海!
黃士鈞(哈克)/諮商輔導博士、潛意識工作者

這幾年,年紀有了,愈來愈珍惜書寫創作的珍貴時光。所以啊,每一年只答應一本新書推薦文的邀約。
二〇二五年的春天吧,小賴傳給我這本書的一小段書稿故事,我帶著觸動的心讀了兩遍,然後這樣回:「哎呀……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妳寫得很好,一定要繼續寫。」
一晃眼,來到了夏天的尾巴,收到了小賴的訊息:「想請問哈克……我的新書有榮幸請你幫我寫推薦序嗎?這本書的書名是《我想記得,我的樣子》,寫我這七年東漂的故事……,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住在東海岸,可能是因為哈克這幾年的陪伴看著我長大成現在的樣子,可能是因為每次你聽到我唱歌的時候眼睛笑咪咪閃出的光亮,可能是因為聽到你的歌總是無法不流淚,所以……覺得你看著這些故事,可能會懂,會感動會欣賞,如果書裡能留下你的話,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好感動好感動的事……」
我:「當然好啊。我很開心。」

年紀上,我稍長,而生命歷練上,小賴打開身體用眼淚刻下山谷深處的痕跡,實在是令我需要深呼吸一百次才撐得住一點點。所以,讀這本書,用「動容」來形容,實在太單薄。
我特別喜歡小賴唱歌前流暢的吉他撥弦,出來的第一個聲音就清亮純粹到直視生命凝視太陽無處躲。我自己中年開始也學習寫歌,也愛說說歌裡的故事,好幾回在長濱的演唱會,常常是我唱今晚、小賴明天夜裡唱,所以,書裡的故事一方面讀起來像是家裡熟悉的後院大樹下,另一方面卻又像是春雷夏雨忽然來揪了一整顆心,因為……哎,你讀了這本書就會懂。小賴在書裡這樣寫著:

當我唱著「這裡沒有出口、沒有光」的時候,其實是在大聲向曾經接觸過的孩子說:「妳的痛,我懂。」
當我用口琴使勁吹出聲聲纏繞的旋律時,是在告訴被傷害、蜷曲在角落的靈魂:「不要怕、我在!」
……而我唱著「就算,最好的沒有發生,我還是可以成為想成為的」之時,是想給每個努力活著的人,一份溫柔的擁抱。

這樣透過歌、透過歌聲來「想給……」,真的像是東海岸好美好美的那片海,太平洋。一樣是海,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太平洋,不知道為什麼感覺真的不一樣,臺灣土生土長的孩子,似乎想到巴士海峽總會好像看見七月颱風正在逼近,而只要一想到太平洋,卻是如此美麗的藍色遼闊。
那片海,是裝載生命澄澈的深藍,是鼓舞大聲歡唱的湛藍,是撫慰憂傷最美麗的藍。我偷偷的許願,這個島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可以有更多的助人工作者,如果可以,也成為那片海。
很喜歡小賴書裡的這個小插曲:

……然後我說:「我來唱唱看喔!」
她笑著說:「來感受我的緊張!呵呵呵呵呵……」
五個呵,每一個都有意思,由我來翻譯是這樣的:「真的要嗎?會不會太快啦!哎喲,好緊張喔!天啊,到底會發生什麼呢?我真的來對了嗎?」

陪伴這個專業,說不定不是勇敢去活不怕傷痛就足夠的,上面這短短的幾行字,讓我感受到小賴社工魂裡頭紮實的陪伴真功夫!你看,「五個呵,每一個都很有意思,由我來翻譯是這樣的……」是不是好聽極了!這樣安靜的心,聽見了聽懂了聽進心裡了當真了,然後,迴盪大小一周天之後,在天地間在歌聲裡撫慰了東西南北。這本書,真實到令人心碎、也觸動到讓人落淚。於是,帶著真實讀著讀著,說不定有一天,終於成為擁有自己顏色的那片海。

【自序】
Prelude
想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到這裡的
在日記上看到一段文字,突然很有感觸……
「需要被記得的一切,誰來幫我記得?」
我問自己:「為什麼我需要被記得?我想被誰記得?難道我不甘於當一個孤單的靈魂嗎?」腦海中繼續跳出來:「誰來幫我記得,我所珍視的一切?可不可以也有人能懂,這一切有多美……」
這個被遺忘的恐懼感,是在照顧寶寶時從內心滲透出來的。
「新手媽媽」,一個睡眠不足的母體,在日常生活中有了「記憶斷片」的經驗,明明覺得重要的事情,轉身就忘,直到超過必須完成的時間才想起。寶寶的長相每天都在變,三個月的時候,已經記不得她「小時候」的樣子,殘酷的是不只我記不得,她也不會記得……只剩下照片可以證明這一切。

我是一個獨立歌手、另類(音樂)社工、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出過一本書、發過一張專輯,二〇一八年從臺北搬到臺東,跟先生住在海邊,開了一間咖啡廳,後來還在花蓮山線開了一間書店。
從東吳社工所畢業以後,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各種要「介紹自己」的場合總是感到很吃力,我做的事情很多,每一個都不好懂。生命中所做的每個重大決定,也會惹來一票人問我「為什麼」?
二〇一五年,出版第一本書《背著吉他靠近你》,我試著解釋音樂創作和社工精神,是我生命的救贖和出口,也同時是我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將那些走入人群的故事,編織成了「音樂社工」的面貌,不停地聽見故事、為對方寫歌、帶他們寫歌。十年之後,如同那些以為我會一輩子在體制外、帶著自由與冒險精神活著的人一樣,看著自己走進婚姻與家庭,變成一個令自己感到陌生卻又無法不成為的「媽媽」、「伴侶」,我也想問:「我怎麼了?」

我想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到這裡的。
內心有一個「隱約」的感覺是:透過書寫,應該可以找回/找到「什麼」,或許能讓我知道,日子該怎麼走下去……
因為我是那麼敏感又奇怪的存在,因為我是那麼多「小眾裡的小眾」的集合,所以一直以來,能夠懂那些不被理解的邊緣人、弱勢族群、服務社會底層的助人工作者、在人類世界生存的野生動物,可是,如果我花了大把的時間在理解這個世界,卻沒能搞懂自己……好像枉費了身上累積的本領,和一路以來的學習及滋養。
「這個世界可以不懂我,但我不行……」我想是因為這樣的渴望,開始了本書的撰寫。

而這個書寫計畫,恰巧與我的社工哲學不謀而合:「理解一個人從來不該只看表面,得回到她的生命脈絡裡,找到每個行動背後,屬於她的特殊意義。」
懷孕、生產、育兒,成為媽媽讓我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三年來從零開始摸索、學習、打怪、過關,我知道我變了,但我更想知道,「我沒變,我還是我」,只是我的樣子更豐富了。
這本書是從「不想忘記」和「想知道自己怎麼了」開始的,所有的改變,似乎都與二〇一八年搬到長濱有關,我將這七年東漂的故事寫下來,紀錄我從一個人與一隻狗、到兩個人與一間店,再到成為媽媽與一個家的歷程,藉此知道自己從哪裡走到了這裡、樣貌有哪些變化。
「我想記得,我的樣子」,我想記得自己作為女兒、媽媽、社工、太太這些角色時的各種樣子,以及「這樣的我所看出去的世界」和「人們的模樣」。
當我整理出一篇又一篇的故事時,對於出版計畫也越發感到期待,我不得不承認,這些故事並非寫給自己看而已。我更相信那些我所珍視的人生百味,盡力描繪的每一個「渴望時間能暫停」的瞬間,都值得被好好看見,可能也有機會讓某個角落的你,感到「被懂了、被陪伴了」。殷殷期盼,讀者能在閱讀某個篇章的時刻,如我一樣,更懂了「自己的模樣」。
「我的樣子」從來不是扁平的、單一的、絕對的,也不是職業類別或身分角色能分類的,可能正因為是拼拼湊湊而來,「她」才能是如此豐盛的、有機的畫面。

這本書是一邊書寫,一邊拼湊、重整、發現、自我療癒和陪伴的過程。這些「正在進行中」的故事,逼得我赤裸地面對:「我喜歡我的生活嗎?」、「如果不夠喜歡自己的生活,那麼,我要記得/留下的,是什麼?」一再挑戰著我「能不能接納自己(活著)的所有樣子」。數不盡的淚水滑落在書寫的時刻,來來回回地與人生不停對話,我像坐在一台列車上,不斷地移動……最終揉捏成了「現在的我,怎麼看待自己的故事」的集合。書中有許多對人物的真情告白,跟女兒說的話尤其多,因為我的樣子,似乎在這樣靠近的視角,特別能彰顯。願文字能穿越時空,帶你(們)走到,這些話最想被聽見的地方。
透過書寫,我拿起了一個更加寬廣、自由(的自己/活著)的面貌,並確定「我不僅僅只是這樣」。我並不是要拼湊出這些面貌,鞏固其完整,而是透過「記得」,來面對「說再見」的恐懼,我想通過書寫來紀念自己曾經有多愛、多努力,或許,當生命的「無常」來臨時,可以坦然地對自己說:「我早已經對得起這些夢想,此生無憾了。」

這將近兩年的書寫歷程,像是一段陪伴自己長大的親密旅程。
溫柔地、細緻地觸摸身體每一寸肌膚,撥動每一根心弦的瞬間,我是那樣赤裸地、誠實地面對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帶給我的衝擊、疼痛、驚喜和感動。它們留下來的痕跡,是花朵盛開以後的凋零與重生,是膨脹的肉和堆積的皺紋,是磨損的腳皮和蒼白的臉,不多不少都是我「現在」的樣子。

因著寫下了這本書,此刻,我感到少了些徬徨,好像能更謙卑地允許宇宙的流,帶著「這樣子的我」,繼續往明天走去。

感謝天地、感謝臺東的這片海洋,允許我軟弱,也湧動著我的堅強。
謝謝書裡的所有相遇,滋養和豐厚了我的生命;謝謝家人、先生無條件的支持,讓我能徜徉在書寫的世界裡,繼續活出獨特;謝謝編輯清瑞,兩年來陪著與見證,我將生命梳理成這些長相的旅程。

二〇二五年七月十八日 寫於長濱的家

試閱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二〇一三年開始了「音樂社工」這條道路,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走多久、多遠,只能不停地在網路上分享、再不停地走入人群,使勁地傳遞:「我的社工熱情與理想是什麼」、及「用音樂療癒、陪伴人」,我會、我能、請來找我吧!
二〇一五年,出版《背著吉他靠近你》一書,到處辦分享會的過程,帶來不少工作邀約,漸漸地我不再需要依靠教吉他、烏克麗麗來維持基本收入,而是做音樂療癒工作,包含演講、表演、在社福機構帶團體(工作坊),就能夠維生。
我的夢想幸運地存活了下來,實在非常感恩。我接到許多團體工作邀約,服務對象有社福機構的精障者、青少年、婦女、社工等。我帶他們創作歌曲、整理自己的生命歷程,重新回顧某一部分的自己,並試著找到欣賞的眼光。
我也帶成員彼此連結,讓人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受苦的人,舒緩內在壓力和孤獨感,再體驗「唱自己的歌」是好玩的、感動的、療癒的,獲得「原來我可以」的成功經驗,提升自我價值感。
團體的過程,我們做聲音及肢體的開發,歌詞創作,即興歌唱,我不教樂理、歌唱技巧,而是將焦點著眼在「每個人為自己而唱」這件事本身,就是力量。鼓勵參與者跨出舒適圈,為自己冒險。
很多時候,我也為人們而唱。在他們說完自己的故事以後,即興回唱(singback)一首歌曲,作為回應。我非常滿足這樣的過程:人與人彼此靠近、相互理解、得到療癒,充滿電、帶著力量再回到生活中繼續努力。我直直地奔向每個邀約,一次又一次,短短幾小時裡,全心投入,與人們的生命故事來一場激烈的共感與共創。
我曾經堅定地說:「我想做這些事情一輩子。」一輩子用我的音樂,承接受傷的心,成為生命的通道,讓隱藏在角落的心聲被聽見,經過洗刷後,能在通風又寬闊的土地上晒晒太陽。可是,我越來越清楚,我得「慢」才走得「久」,因為我是用自己的血肉與之碰撞。

每一次,我都得讓自己沉入深深的海底,才能夠跟故事在一起。
來來回回的,五年,像老了三十歲,我說的是心靈的年紀。在與人們相遇的時刻,我內在的容量、寬度和深度被快速地擴張了,像是一個巨大、會隨時膨脹的物體,把我的心臟撐開。
每當生產出一個為服務對象「量身訂做」的歌,有一部分的自己都得跟著主角一同呼吸、一同哭泣,才能夠「跟得上」故事的重量、深度和廣度。
我很少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只在乎能否在觀眾舉手上臺的那一刻起,給他一份信任感,讓他相信「不管他說什麼,我都會全然接收,收進身體、不帶批評」;能否在他的步伐和神情裡,感知他的故事是雨後的太陽,還是陳年老酒?當觀眾給出了從未說出口的故事,我能否在一個又一個深呼吸之後,陪他走到最後,然後看見他心滿意足的笑容。
這是我的工作,需要如此專注、投入,需要調度這麼多「真」感情和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皺摺,來接應各式各樣的故事。
「不管我有沒有相似的經驗,我都要能夠服務」,是我將音樂社工作為一份專業的期許,也不斷在累積這樣的能耐,從不覺得苦,只覺得累得好值得、好滿足。
只是,當滿檔的工作結束,轉過身我會像喪屍般眼神渙散,一鼓作氣地將屁股塞進火車、高鐵座椅,放電許久才能闔上眼。久而久之,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回到家似乎只剩躺床的力氣,一點也沒有所謂的「生活感」,而我不想要這樣。

走過好多地方,發現在自己的家鄉「臺北」,特別慢不下來。也許是快速與便利、也許是好多優秀的人才,競爭與比較隨處可見。好像有一雙隱形的手,推著我前進,身體是緊繃的,只要稍作休息就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彷彿全世界都在前進,只有我在原地踏步。總要把行事曆塞滿,才得以心安,身體經常處在一個不能鬆懈的狀態。
我不能鬆懈,否則會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再次經歷「無人問津」的明天,也會對不住這麼努力才走到這裡的自己,還有支持我的家人、朋友、聽眾。
五年,不知不覺扛著這些聲音的日子,長得足夠讓一個生命找到一份關於「自己要怎麼活」,更貼近內心的答案。
是啊!「不敢鬆懈」是因為我是那麼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每個步伐都是帶著不安、踩踏在冒險之上,乘著家人無條件的愛所裝載的翅膀,還有沿途眾人的幫助和感動,才得以走出來,我怎麼能夠不將一切緊緊擁在懷中,好好守護著?
這些狀態確實引領我看見了許多好美好美的風景,卻著實讓我累了。
我得承認自己累了,即便這個承認看起來很沒道理,很像要將變成一塊石板的自己敲碎,但我還是想誠實以對:為了更好地累積身心的能量和健康,我得離開。

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發行專輯」這件事。
二〇一八年三月,我的首張創作專輯《一生一張單程車票》正式上架,國中時因為喜歡五月天,也想「背著吉他唱自己的歌」的夢想,十幾年後終於成真了,我卻累得不成人形。所有追逐更多、更快或更好的過程,像極了把自己塞進一個不符合形狀的容器,我的手腳不能伸張,幾乎快要窒息。
我在抵抗,我想證明:「就算不是那麼厲害,我的歌還是有人聽。」為此用盡了全力。
除了音樂社工,我還是一個獨立歌手,可是一直以來,我都以助人工作者自居,不認為音樂是我的「專業」。
光是去思考,「什麼樣的歌,值得花錢進錄音室錄製,變成一個永久流傳的作品」這個問題,就讓我打退堂鼓,可每每想到「手上拿著一片自己的CD」的畫面,還是像夜空裡閃閃發亮的星,那麼讓人著迷。
經濟狀況稍微穩定、也累積了一些聽眾以後,終於提起力氣去面對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以及「我與專業音樂人的距離」。

從選歌、錄音、編曲到製作,都挑戰著我的音樂性,還有所謂「好聽」的定義。硬體、軟體設備不到位,音樂能力也不夠,加上資本有限,我得用力站穩腳步,才能不放棄。
我找到大學吉他社學長「日京江羽人」當製作人,受到他的鼓舞:「第一張專輯應該要夠原汁原味!」捨棄找專業編曲,憑藉陽春的器材和僅有的音樂能力,編出十首對自己生命意義深厚的歌曲,再找幾位樂手好友協助錄製樂器,完成了整張專輯。
帶著「不管如何,我都要去做」的倔強,我在半夜寫歌、錄音、編曲,白天與朋友討論募資計畫,讓專輯提前與聽眾連結,一方面增加曝光、一方面降低自費的成本,要做的事情超乎想像得多,一個人當十個人用,簡直像是扛著一座山,心理壓力非常大!
要將作品推進所謂的「市場」,在這個做音樂門檻變低、百家爭鳴的世代,一個沒有公司幫忙的獨立音樂人,只能竭盡所能地「撐」,為自己撐出一個看得見、還算摸得著的天花板(預算上限和音樂品質),然後沒日沒夜地「擠」。
先擠出時間,再將熱情「擠」、「壓」成一個又一個文案、照片、樂句、歌詞,然後「揉捏」成當時的我,所能做到的最多和最好。
不論前一天再累,想到專輯的進度,早上還是會八點鐘起床,加上仍持續在各地帶工作坊,行程滿檔,一個禮拜經常兩天在臺南、三天在臺北,週末還要去宜蘭。我的推拿師說:「妳很像每天都在跑百米賽跑,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用盡全力,可是人生應該是一場馬拉松吧!」

是的,為了專輯付出了全部的身心,可若你問我走了一遭,獲得什麼?我卻只能告訴你:「夢想實現了,我對得起自己,無怨無悔,但它沒有掀起太多漣漪。」我必須承認並沒有很多人聽見、看見或欣賞這個作品,我的荷包當然也沒有多出任何存款。
走在理想的道路上,更多的體會是無力和挫敗。在沒有那麼多粉絲,也沒有財力做更多網路宣傳和廣告的情況下,直到開唱前,都在沒日沒夜地焦慮售票狀況,估量賣出的票能否達到展演空間的最低標準,如果達不到,就得賠本付錢,還要對著空蕩的觀眾席歌唱,身體緊繃到爆炸!
用盡資源,卻無法把票推出去的殘酷現實,好似在告訴我,我沒有「市場」,我不適合在講究資本、音樂精緻度、長相甜美有優勢、人脈要廣的這些遊戲規則裡打滾。「既沒有音樂圈的人脈,也不想到處拜託名人推薦,只為了曝光」,這樣的我,根本不適合生存。

最後一場在宜蘭的售票演唱會,唱歌的當下,真是五味雜陳。
那天,我們舉家出席,爸爸、媽媽以外,哥哥、嫂嫂帶著兩個姪女從新加坡回來,連家裡的兩隻狗狗都一起出現在會場,我很感動,也覺得無比幸福!我多麼希望這臺列車的終站,能夠圓滿而快樂,然而,很遺憾地,臺下只有五位觀眾。這個票房結果說明了好多事情。
也許是天氣不好、與其他活動撞期,或單純就是宣傳不夠力、音樂和個人特色都不夠吸引人等,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都覺得很失敗,對家人、對陪我做演出的樂手感到很抱歉,為什麼我不能創造出高朋滿座的畫面,為什麼要讓他們陪著「風風雨雨」的我,而不是「風風光光」的我呢?
好多年了,我總是能夠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意義和價值,「渺小卻值得驕傲」便好,可那一晚的折磨難耐,像是一個封印,有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到現在還躲在角落,希望不要被找到。
我強顏歡笑撐到最後一首歌,心裡卻破了一個洞:「我不想再辦售票演唱會了!」這句話狠狠作響,我很想要肯定自己所有的努力,也想安慰自己,數字從來不能夠代表歌唱的價值,可還是輸給了我那柔柔軟軟的心,只想逃走。
後來,再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止我,移居臺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33065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