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奇的母親之書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2025聖誕禮物展—為朋友家人準備暖心驚喜!點我逛逛選禮物↓↓↓↓↓↓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以作者返鄉照顧母親的真實經驗為起點,透過詩、散文與小說交織,記錄母親與家族的記憶。
★在虛實交錯的敘事裡,融合民間傳說、家族故事與時代記憶,呈現台灣農村生活的氛圍。
離家多年的陳竹奇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阿忍。在炊煙與火車聲中,兩人展開一場關於記憶、歷史與愛的長談——與母親相伴的日常散文以及改寫自家族回憶的故事彼此交錯,串連起一段段曾經發生、幾近被風吹散的記憶:從阿里山腳下的鄉野傳說與家族祕事,到日本警察陳桑追查「無頭公案」、上帝公降伏貓妖的傳奇;以及鄒族青年湯守仁與少女的短暫相逢,與早逝父親留下的空白……
沿著塘湖古道、橫渡牛稠溪、夢迴鐵道,作者在陪伴與書寫之間往返,傾聽母親的記憶,也回望自己的人生。在虛實交織的敘事裡,母親的生命史與土地的記憶相互輝映。他發現,所謂回家,不只是返回原點,而是與記憶、與母親、與自己並行。
「她夢到丈夫一直抱怨,找不到自己的頭,所以也看不見回家的路,而且山上的風很冷,隧道裡面很陰森……」——〈無頭公案〉
「如果阿忍繼續往前,大約半公尺就是一個斷層,阿忍將被混濁的溪水所埋沒,小娟不知道自己如何去面對阿忍的阿爸。」——〈橫渡牛稠溪〉
「在銀河兩旁,各自有兩顆星星閃耀,雖然位在同一條銀河,卻是分別位於兩旁,銀河之間,竟是宇宙間最遙遠的距離……」——〈在銀河之間〉
各界推薦人
凌煙(作家)
郭瀅瀅(《人間魚》雜誌主編)
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理事長.長照新鮮人)
黃愛真(兒童文學博士)
陳姵綾(作家)
★在虛實交錯的敘事裡,融合民間傳說、家族故事與時代記憶,呈現台灣農村生活的氛圍。
離家多年的陳竹奇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阿忍。在炊煙與火車聲中,兩人展開一場關於記憶、歷史與愛的長談——與母親相伴的日常散文以及改寫自家族回憶的故事彼此交錯,串連起一段段曾經發生、幾近被風吹散的記憶:從阿里山腳下的鄉野傳說與家族祕事,到日本警察陳桑追查「無頭公案」、上帝公降伏貓妖的傳奇;以及鄒族青年湯守仁與少女的短暫相逢,與早逝父親留下的空白……
沿著塘湖古道、橫渡牛稠溪、夢迴鐵道,作者在陪伴與書寫之間往返,傾聽母親的記憶,也回望自己的人生。在虛實交織的敘事裡,母親的生命史與土地的記憶相互輝映。他發現,所謂回家,不只是返回原點,而是與記憶、與母親、與自己並行。
「她夢到丈夫一直抱怨,找不到自己的頭,所以也看不見回家的路,而且山上的風很冷,隧道裡面很陰森……」——〈無頭公案〉
「如果阿忍繼續往前,大約半公尺就是一個斷層,阿忍將被混濁的溪水所埋沒,小娟不知道自己如何去面對阿忍的阿爸。」——〈橫渡牛稠溪〉
「在銀河兩旁,各自有兩顆星星閃耀,雖然位在同一條銀河,卻是分別位於兩旁,銀河之間,竟是宇宙間最遙遠的距離……」——〈在銀河之間〉
各界推薦人
凌煙(作家)
郭瀅瀅(《人間魚》雜誌主編)
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理事長.長照新鮮人)
黃愛真(兒童文學博士)
陳姵綾(作家)
目錄
推薦序 在竹崎,與母親對話╱凌煙
推薦序 在記憶與情感的濃霧中╱郭瀅瀅
推薦序 長照漫漫,遊子歸鄉╱張瓊齡
推薦序 請到我的家鄉來——作家與母親的家族史╱黃愛真
推薦短語╱陳姵綾
自序
楔子
變奏的G弦之歌
無頭公案
塘湖古道
在銀河之間
夢迴鐵道
橫渡牛稠溪
崩山
致父親的亡魂
蟑螂和壁虎
沒吃到的雞肉絲菇
初生的未婚媽媽
窗外
陳竹奇的夏天
牛稠溪的夢
後記 面對死亡的恐懼
推薦序 在記憶與情感的濃霧中╱郭瀅瀅
推薦序 長照漫漫,遊子歸鄉╱張瓊齡
推薦序 請到我的家鄉來——作家與母親的家族史╱黃愛真
推薦短語╱陳姵綾
自序
楔子
變奏的G弦之歌
無頭公案
塘湖古道
在銀河之間
夢迴鐵道
橫渡牛稠溪
崩山
致父親的亡魂
蟑螂和壁虎
沒吃到的雞肉絲菇
初生的未婚媽媽
窗外
陳竹奇的夏天
牛稠溪的夢
後記 面對死亡的恐懼
序/導讀
【推薦序】在竹崎,與母親對話╱凌煙(節錄)
二○二四年,陳竹奇回到嘉義縣竹崎鄉的老家,陪伴照顧年邁的母親,對一個離家四十載的遊子,如同他自序所言「長照成為他與母親生命史的對話」,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因為我也有一個很會說故事的母親。《竹奇的母親之書》,以一首詩開頭,也以一首詩結尾,融合詩、散文、小說的書寫風格,讓讀者增加許多閱讀樂趣。
套用導演、作家吳念真的話,你給母親一小時,她會給你一部電影,竹奇母親則是給他一部虛實交錯的歷史小說。日治時期,一個十六歲少女,在阿里山山腳下的村落種田,邂逅一位英俊的鄒族貴族青年,經常路過的青年總會過來用日語和少女攀談,日後那位青年成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他們之間那些平凡的對話,也成為他母親記憶的長河中閃爍的星光,那位鄒族青年便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湯守仁。
小說先從一件「無頭公案」說起,故事主角陳桑是一位台籍巡查補(警察),被派出所長官派去調查一件鬧得人心惶惶的無頭鬼謠傳,在隧道口看見無頭鬼的是去田裡工作,趕在天黑前要回家的農夫永來,陳桑奉命去找永來問清楚案情,並負責寫調查報告,永來承認他確實看到無頭鬼,但是他沒有散播謠言,陳桑告訴他:「鬼生前應該也有故事,有冤屈,才會陰魂不散,沒有投胎轉世。」,陳桑認為永來會看見無頭鬼,定是雙方有因緣,希望永來幫忙調查無頭鬼事件,隨後永來的叔公失蹤,是村裡的上帝公降駕在樹伯身上,捉拿貓妖炸油鼎後才找到,陳桑要永來也去請上帝公幫忙,上帝公起駕寫下「是鬼不是妖」、「義竹安溪寮陳文順」兩句話,陳桑循線探訪,果然證實陳文順在做隧道工程時,發生意外身首異處,妻子不知其下落,卻經常夢見無頭的他。
────────────────────────────────
【推薦序】在記憶與情感的濃霧中╱郭瀅瀅(節錄)
讀《竹奇的母親之書》,彷彿走進一條曲折繚繞、霧氣瀰漫的路。這條路所通往的,不只是與母親之間的無形牽連,更是通往深層自我,通往深刻或幽微的記憶,通往愛、死亡、困惑,以及一切難以名狀而混融其中的,情感之地。
時隱時現的,是歷史的殘餘、童年的慘淡、年少的荒唐與青澀的愛戀、詭譎而靈異的鄉野傳說,而母親所承載的一切,也在作者回望的目光中慢慢顯露它的輪廓─戰火中成長的童年,每當防空警報響起,就得倒臥荒郊野地的生存片段;一生務農,每當風雨一來便憂心農作物的損失,頻頻凝視著窗外;性別角色的堅毅與忍耐,禁錮與傷痕;殖民思想的滲透……。過往的一切雖無法捕捉其全貌,卻也如水氣一般瀰漫在心裡而未曾散去,回憶也如身處霧中,難以找到明確的出口,只能在不明不暗的朦朧與濕氣之中,緩步前行。
《竹奇的母親之書》是作者在霧中行走的軌跡。由於母親年邁需要長期照護,作者搭火車返回老家竹崎,於是重新踏進了那條熟悉,卻也早已模糊的歸途。如他在〈夢迴鐵道〉中寫道:「火車只能走到這裡了!就像我的回憶也只能到這裡停步了!回到家,但無法回到過去。」
鐵道仍在,竹崎仍在,母親仍在,然而重返過往場域的自己,已不是青澀的少年,而是成年後的「照顧者」、意識到與母親有巨大城鄉差異的「觀察者」,以及過往記憶的「召喚者」。年少的凝視與成年的回望,並存於作者的視線之中,而目光的雙重,也使得每一次的凝視都帶著與過往、與自身的斷裂:越是靠近,越顯得遙遠;越想捕捉,越容易滑落。
────────────────────────────────
【推薦序】長照漫漫,遊子歸鄉╱張瓊齡(節錄)
和竹奇學長╱弟初次會面在二○二三年的夏天,當時他有興趣在大台北地區的社區大學開課,我也盡一己所能,提供個人所知的一切,期能助他做出適當的規劃。
二○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我們再次於淡水獨立書店「無論如河」會面,也是我們首度針對「長照母親、親子共老」這個議題,同台分享個人經驗。在實際的長照路上,已返鄉近一年、和母親長相左右的竹奇兄再次成為我的學長,他除了比我更早進入長照狀態,學長的母親也長我母親八歲,失智的級數也略高我母親一些,而學長實際待在家中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也遠超過我,儘管我號稱每週約有六天住在母親家,然而我白天還是有許多行程,只是晚上盡可能早點回母親家,真正全天候和母親相處,每週大概就一天吧!況且,我家是三姊弟組成神隊友,竹奇學長則是獨生子,他所需要承擔、決定的事項,遠超過我的範圍。
學長與我,原本就是長期從事文字相關工作、有書寫習慣的人,在長照母親的過程中,也自然會留下文字,只是我習於隨手在社群媒體留下一些生活點滴或趣事,並未將之作為創作素材,也暫無以長照為題正式出書的打算;竹奇學長則已把長照融入文學創作,並認為書寫與創作,正是他在長照路上不可或缺的良伴。他並將過往已書寫、以及近期作品,和母親相關或母親口述故事所寫成的篇章,集結成《竹奇的母親之書》這本書。
《竹奇的母親之書》,有詩、有散文、有從長篇小說截取的部分段落,並不是單一體例的著作,而除了用第一人稱寫作、指名道姓的散文可確認當事人為學長母子本人,作為讀者的我們,無需在詩或小說中去捕風捉影、揣測哪些人物是何人,創作者既然選詩與小說的型式,就已經是希望透過抽象、虛擬的方式來傳達,原型為何人,並非關鍵。
────────────────────────────────
【推薦序】請到我的家鄉來——作家與母親的家族史╱黃愛真(節錄)
▼龍眼與荔枝
猶記得本書其中一篇短篇小說〈窗外〉,作家陳竹奇對彰化望族楊水心、岳母美子、作家母親阿忍,三位出生於日治年代的女性長輩對「窗外」的想像:出身望族又成為林獻堂的妻子楊水心,透過學習台語白話字,雖窗外仍舊下著雨,但是因為對書寫有所期待,楊水心心裡突然出現了一片晴朗的天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生在日本,具有西拉雅血統的天主教徒,需要照顧水腦症弟弟的長女,後嫁軍眷的岳母美子,用插花、國畫與書法書寫自己心情,不管窗外是陰或雨,很難影響到她的心情。她的心裡有座黃山,自有黃山的朝霧與晚霞,黃山的陰與晴;而作家母親望向的窗外會是什麼呢?也許應該說是龍眼與荔枝。
閱讀到這兒,突來的山高水長與農村果樹等意象差異,從理想浪漫跳躍至現實生活,意外的反差,不禁讓人莞爾。作者透過幾位長輩女性彎彎繞繞的一生,輕巧帶出了母親的背景和訊息。九十多歲高齡,一生住在阿里山腳下的平凡農村婦女,如同她的窗外想像般樸實,會有哪些曲折的生活故事可以書寫呢?
作家陳竹奇以自我與母親的故事作為核心,直陳母親的故事(如〈蟑螂與壁虎〉、〈楔子〉、〈橫渡牛稠溪〉、〈沒吃到的雞肉絲菇〉、〈塘湖古道〉、〈崩山〉)、母親系譜的相關故事(如外祖父的〈無頭公案〉,姻親〈在銀河之間〉、〈初生的未婚媽媽〉)、自我的追尋(〈致父親亡魂〉,〈陳竹奇的夏天〉)等等,細細描繪母系家族史,而母親家族史的鋪陳,似乎也就是作家「我」的個人探索史。
────────────────────────────────
推薦短語╱陳姵綾
這是一場書寫與療癒並行的旅程,在時光的地圖中,作者重新發現母親,也重新認識自己。文字緩緩展開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對生命、親情與鄉土的深刻凝視。
────────────────────────────────
【自序】
二○二四年,我回到位於嘉義竹崎羗仔科的老家,開始全天候長照母親的日子。
我跟母親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回憶。畢竟我是她的獨生子,而我十歲時父親就去世。
但我離開家,也有四十年之久了。
自從十八歲負笈北上,至今,偶而短暫回家居住,也感覺自己像個過客,如今返家常住,才發現,自己與母親之間隔閡之深。
長照成為我與母親的生命史之間的對話。
我透過書寫,理解自身,理解自身與母親生命史的連結。
在這個過程,我重新認識母親,也重新認識自己。
這裡選錄的每個故事,都是我跟母親之間的連結,也是一個隱喻,
其中的意涵,值得讀者去探索,也值得作者自己重新玩味。
是為序。
二○二四年,陳竹奇回到嘉義縣竹崎鄉的老家,陪伴照顧年邁的母親,對一個離家四十載的遊子,如同他自序所言「長照成為他與母親生命史的對話」,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因為我也有一個很會說故事的母親。《竹奇的母親之書》,以一首詩開頭,也以一首詩結尾,融合詩、散文、小說的書寫風格,讓讀者增加許多閱讀樂趣。
套用導演、作家吳念真的話,你給母親一小時,她會給你一部電影,竹奇母親則是給他一部虛實交錯的歷史小說。日治時期,一個十六歲少女,在阿里山山腳下的村落種田,邂逅一位英俊的鄒族貴族青年,經常路過的青年總會過來用日語和少女攀談,日後那位青年成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他們之間那些平凡的對話,也成為他母親記憶的長河中閃爍的星光,那位鄒族青年便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湯守仁。
小說先從一件「無頭公案」說起,故事主角陳桑是一位台籍巡查補(警察),被派出所長官派去調查一件鬧得人心惶惶的無頭鬼謠傳,在隧道口看見無頭鬼的是去田裡工作,趕在天黑前要回家的農夫永來,陳桑奉命去找永來問清楚案情,並負責寫調查報告,永來承認他確實看到無頭鬼,但是他沒有散播謠言,陳桑告訴他:「鬼生前應該也有故事,有冤屈,才會陰魂不散,沒有投胎轉世。」,陳桑認為永來會看見無頭鬼,定是雙方有因緣,希望永來幫忙調查無頭鬼事件,隨後永來的叔公失蹤,是村裡的上帝公降駕在樹伯身上,捉拿貓妖炸油鼎後才找到,陳桑要永來也去請上帝公幫忙,上帝公起駕寫下「是鬼不是妖」、「義竹安溪寮陳文順」兩句話,陳桑循線探訪,果然證實陳文順在做隧道工程時,發生意外身首異處,妻子不知其下落,卻經常夢見無頭的他。
────────────────────────────────
【推薦序】在記憶與情感的濃霧中╱郭瀅瀅(節錄)
讀《竹奇的母親之書》,彷彿走進一條曲折繚繞、霧氣瀰漫的路。這條路所通往的,不只是與母親之間的無形牽連,更是通往深層自我,通往深刻或幽微的記憶,通往愛、死亡、困惑,以及一切難以名狀而混融其中的,情感之地。
時隱時現的,是歷史的殘餘、童年的慘淡、年少的荒唐與青澀的愛戀、詭譎而靈異的鄉野傳說,而母親所承載的一切,也在作者回望的目光中慢慢顯露它的輪廓─戰火中成長的童年,每當防空警報響起,就得倒臥荒郊野地的生存片段;一生務農,每當風雨一來便憂心農作物的損失,頻頻凝視著窗外;性別角色的堅毅與忍耐,禁錮與傷痕;殖民思想的滲透……。過往的一切雖無法捕捉其全貌,卻也如水氣一般瀰漫在心裡而未曾散去,回憶也如身處霧中,難以找到明確的出口,只能在不明不暗的朦朧與濕氣之中,緩步前行。
《竹奇的母親之書》是作者在霧中行走的軌跡。由於母親年邁需要長期照護,作者搭火車返回老家竹崎,於是重新踏進了那條熟悉,卻也早已模糊的歸途。如他在〈夢迴鐵道〉中寫道:「火車只能走到這裡了!就像我的回憶也只能到這裡停步了!回到家,但無法回到過去。」
鐵道仍在,竹崎仍在,母親仍在,然而重返過往場域的自己,已不是青澀的少年,而是成年後的「照顧者」、意識到與母親有巨大城鄉差異的「觀察者」,以及過往記憶的「召喚者」。年少的凝視與成年的回望,並存於作者的視線之中,而目光的雙重,也使得每一次的凝視都帶著與過往、與自身的斷裂:越是靠近,越顯得遙遠;越想捕捉,越容易滑落。
────────────────────────────────
【推薦序】長照漫漫,遊子歸鄉╱張瓊齡(節錄)
和竹奇學長╱弟初次會面在二○二三年的夏天,當時他有興趣在大台北地區的社區大學開課,我也盡一己所能,提供個人所知的一切,期能助他做出適當的規劃。
二○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我們再次於淡水獨立書店「無論如河」會面,也是我們首度針對「長照母親、親子共老」這個議題,同台分享個人經驗。在實際的長照路上,已返鄉近一年、和母親長相左右的竹奇兄再次成為我的學長,他除了比我更早進入長照狀態,學長的母親也長我母親八歲,失智的級數也略高我母親一些,而學長實際待在家中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也遠超過我,儘管我號稱每週約有六天住在母親家,然而我白天還是有許多行程,只是晚上盡可能早點回母親家,真正全天候和母親相處,每週大概就一天吧!況且,我家是三姊弟組成神隊友,竹奇學長則是獨生子,他所需要承擔、決定的事項,遠超過我的範圍。
學長與我,原本就是長期從事文字相關工作、有書寫習慣的人,在長照母親的過程中,也自然會留下文字,只是我習於隨手在社群媒體留下一些生活點滴或趣事,並未將之作為創作素材,也暫無以長照為題正式出書的打算;竹奇學長則已把長照融入文學創作,並認為書寫與創作,正是他在長照路上不可或缺的良伴。他並將過往已書寫、以及近期作品,和母親相關或母親口述故事所寫成的篇章,集結成《竹奇的母親之書》這本書。
《竹奇的母親之書》,有詩、有散文、有從長篇小說截取的部分段落,並不是單一體例的著作,而除了用第一人稱寫作、指名道姓的散文可確認當事人為學長母子本人,作為讀者的我們,無需在詩或小說中去捕風捉影、揣測哪些人物是何人,創作者既然選詩與小說的型式,就已經是希望透過抽象、虛擬的方式來傳達,原型為何人,並非關鍵。
────────────────────────────────
【推薦序】請到我的家鄉來——作家與母親的家族史╱黃愛真(節錄)
▼龍眼與荔枝
猶記得本書其中一篇短篇小說〈窗外〉,作家陳竹奇對彰化望族楊水心、岳母美子、作家母親阿忍,三位出生於日治年代的女性長輩對「窗外」的想像:出身望族又成為林獻堂的妻子楊水心,透過學習台語白話字,雖窗外仍舊下著雨,但是因為對書寫有所期待,楊水心心裡突然出現了一片晴朗的天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生在日本,具有西拉雅血統的天主教徒,需要照顧水腦症弟弟的長女,後嫁軍眷的岳母美子,用插花、國畫與書法書寫自己心情,不管窗外是陰或雨,很難影響到她的心情。她的心裡有座黃山,自有黃山的朝霧與晚霞,黃山的陰與晴;而作家母親望向的窗外會是什麼呢?也許應該說是龍眼與荔枝。
閱讀到這兒,突來的山高水長與農村果樹等意象差異,從理想浪漫跳躍至現實生活,意外的反差,不禁讓人莞爾。作者透過幾位長輩女性彎彎繞繞的一生,輕巧帶出了母親的背景和訊息。九十多歲高齡,一生住在阿里山腳下的平凡農村婦女,如同她的窗外想像般樸實,會有哪些曲折的生活故事可以書寫呢?
作家陳竹奇以自我與母親的故事作為核心,直陳母親的故事(如〈蟑螂與壁虎〉、〈楔子〉、〈橫渡牛稠溪〉、〈沒吃到的雞肉絲菇〉、〈塘湖古道〉、〈崩山〉)、母親系譜的相關故事(如外祖父的〈無頭公案〉,姻親〈在銀河之間〉、〈初生的未婚媽媽〉)、自我的追尋(〈致父親亡魂〉,〈陳竹奇的夏天〉)等等,細細描繪母系家族史,而母親家族史的鋪陳,似乎也就是作家「我」的個人探索史。
────────────────────────────────
推薦短語╱陳姵綾
這是一場書寫與療癒並行的旅程,在時光的地圖中,作者重新發現母親,也重新認識自己。文字緩緩展開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對生命、親情與鄉土的深刻凝視。
────────────────────────────────
【自序】
二○二四年,我回到位於嘉義竹崎羗仔科的老家,開始全天候長照母親的日子。
我跟母親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回憶。畢竟我是她的獨生子,而我十歲時父親就去世。
但我離開家,也有四十年之久了。
自從十八歲負笈北上,至今,偶而短暫回家居住,也感覺自己像個過客,如今返家常住,才發現,自己與母親之間隔閡之深。
長照成為我與母親的生命史之間的對話。
我透過書寫,理解自身,理解自身與母親生命史的連結。
在這個過程,我重新認識母親,也重新認識自己。
這裡選錄的每個故事,都是我跟母親之間的連結,也是一個隱喻,
其中的意涵,值得讀者去探索,也值得作者自己重新玩味。
是為序。
試閱
楔子
我的母親住在阿里山腳下的一個村落,靠近樟腦寮,大舅租用了一塊林班地,就在流籠附近。
母親那時候約十六歲,每天去那塊地耕作,翻土,種植番薯、芋頭等食物。
一個鄒族青年經常路過,他長相非常俊俏,會說日語,不知是何緣故,他都會跑來跟這位十六歲的少女搭訕。
「你在種什麼?」
「番薯。」
「你自己一個人不會害怕嗎?」
「不會。」
「你的兄弟姊妹呢?」
「他們去別的地方耕種。」
「你的牛是公是母?」
「母的。」
這個原住民青年出身貴族,長相又俊俏,照理說,不會看上這位醜小鴨。
但他很奇怪,依然經常路過,然後又會來搭訕。
「他沒有追你?」
「人家喜歡的應該都是高女學歷以上……」
我笑笑。
接著我問,「他叫什麼名字?」
母親若有所思的說:
「湯守仁。」
颱風山陀兒在巴士海峽打轉了一段時間,太過漫長,以至於讓人忘記到底有多久。
我只記得原本哈魯只是一隻小狗,但轉眼間,他已經成為一隻成犬。
「山陀兒終於要登陸?」她問。
臨睡前滑手機,並且在寤寐中進入夢鄉。
夢鄉中的情景到底是什麼畫面呢?
山陀兒到底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成像呢?
就在我臨睡前必須吃完最後一包感冒藥的時候,抽空打開筆記型電腦,開始繼續書寫《阿拔泉之霧》。
目前,外面一片漆黑。
阿拔泉現在有霧嗎?
羗仔科現在還有鄒族的墓嗎?
那種圓圓的,不,應該是說是橢圓形的,厚實的,砂岩材質的,灰黑色的,立在地上,約有半截插入土中。
在五叔的舊家後面小山坡上就有。
「那是鄒族的墓嗎?」我問。
已經處於被長照狀態,昭和十年出生的母親回答我,說是鄒族的墓碑。
我心中充斥著、滿溢著罪惡感,但仍產生懷疑,母親會不會因為失智記憶錯誤呢?
山陀兒依舊在高雄外海打轉,一如許多人的人生,都在原地打轉一樣。
那些終生主張台獨,但台灣卻無法獨立建國,就已經提早離開人世間。
也像那些從中國逃難到台灣,一生期盼能夠回到家鄉,中國能夠早日統一,卻眼睜睜看著島嶼與中國越離越遠,最終卻跟尋求獨立的人們一樣地絕望。
我訂購的卡夫卡《城堡》已經到達竹崎街上的統一超商,這是一個物流系統遍布全島的時代。有統一超商就有物流,就可以透過在網路訂購書籍並且取書。
我在臉書留下這樣的感想:
「我一直在構築自我的城堡
杜絕、隔離世俗所帶來的一切喧囂
以保持內心的平靜
雖然我知道
這一切
可能只是徒勞」
颱風過後的秋天,有一種寧靜與安詳,就像詹益樺的銅像依然矗立在竹崎親水公園,而以色列的軍隊仍然在轟炸加薩走廊。
那天我跟她開車行經古坑永光的興昌橋,從橋上往右眺望,可以看見劍湖山遊樂園區的摩天輪,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猶如一架外星人的太空船一般,因為外表經過陽光的照射,呈顯出一種銀色閃耀的亮麗,甚至透露出金黃色的瑰麗與迷惑。
我說:
鍾尹寫「莽原上的霧」是有道理的。
雖然斗六台地不能算是莽原,但整個西部平原靠近阿里山山脈的丘陵地帶是充滿霧氣的,不管是東北季風或者西南季風,雲霧積貯在這個丘陵地帶的機率很高,導致作家興起「霧的民族」的文學想像,一個民族起源於霧,也將回歸於霧,這是一個偉大的創意與想像。
她微笑著,並不答腔。
因為鍾尹是她的學生。
我跟她在樟腦寮車站曾經遇過漫天大霧,將整個獨立山都籠罩著,阿拔泉山的山腰也彌漫著濃霧,我們從樟腦寮車站的方向望過去,根本見不到塘湖古道的全貌,當然獨立山的樣貌也全然不見了。
山「獨立」的全貌,我們看不見。
但是我們仍然往山上走,仍然拾階而上,難道我們不會害怕迷途嗎?不會害怕遇到無頭鬼嗎?不會遇到上帝公捉妖,結果我們自己的魂魄反而被妖所迷惑,被妖所捉嗎?
我的母親住在阿里山腳下的一個村落,靠近樟腦寮,大舅租用了一塊林班地,就在流籠附近。
母親那時候約十六歲,每天去那塊地耕作,翻土,種植番薯、芋頭等食物。
一個鄒族青年經常路過,他長相非常俊俏,會說日語,不知是何緣故,他都會跑來跟這位十六歲的少女搭訕。
「你在種什麼?」
「番薯。」
「你自己一個人不會害怕嗎?」
「不會。」
「你的兄弟姊妹呢?」
「他們去別的地方耕種。」
「你的牛是公是母?」
「母的。」
這個原住民青年出身貴族,長相又俊俏,照理說,不會看上這位醜小鴨。
但他很奇怪,依然經常路過,然後又會來搭訕。
「他沒有追你?」
「人家喜歡的應該都是高女學歷以上……」
我笑笑。
接著我問,「他叫什麼名字?」
母親若有所思的說:
「湯守仁。」
颱風山陀兒在巴士海峽打轉了一段時間,太過漫長,以至於讓人忘記到底有多久。
我只記得原本哈魯只是一隻小狗,但轉眼間,他已經成為一隻成犬。
「山陀兒終於要登陸?」她問。
臨睡前滑手機,並且在寤寐中進入夢鄉。
夢鄉中的情景到底是什麼畫面呢?
山陀兒到底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成像呢?
就在我臨睡前必須吃完最後一包感冒藥的時候,抽空打開筆記型電腦,開始繼續書寫《阿拔泉之霧》。
目前,外面一片漆黑。
阿拔泉現在有霧嗎?
羗仔科現在還有鄒族的墓嗎?
那種圓圓的,不,應該是說是橢圓形的,厚實的,砂岩材質的,灰黑色的,立在地上,約有半截插入土中。
在五叔的舊家後面小山坡上就有。
「那是鄒族的墓嗎?」我問。
已經處於被長照狀態,昭和十年出生的母親回答我,說是鄒族的墓碑。
我心中充斥著、滿溢著罪惡感,但仍產生懷疑,母親會不會因為失智記憶錯誤呢?
山陀兒依舊在高雄外海打轉,一如許多人的人生,都在原地打轉一樣。
那些終生主張台獨,但台灣卻無法獨立建國,就已經提早離開人世間。
也像那些從中國逃難到台灣,一生期盼能夠回到家鄉,中國能夠早日統一,卻眼睜睜看著島嶼與中國越離越遠,最終卻跟尋求獨立的人們一樣地絕望。
我訂購的卡夫卡《城堡》已經到達竹崎街上的統一超商,這是一個物流系統遍布全島的時代。有統一超商就有物流,就可以透過在網路訂購書籍並且取書。
我在臉書留下這樣的感想:
「我一直在構築自我的城堡
杜絕、隔離世俗所帶來的一切喧囂
以保持內心的平靜
雖然我知道
這一切
可能只是徒勞」
颱風過後的秋天,有一種寧靜與安詳,就像詹益樺的銅像依然矗立在竹崎親水公園,而以色列的軍隊仍然在轟炸加薩走廊。
那天我跟她開車行經古坑永光的興昌橋,從橋上往右眺望,可以看見劍湖山遊樂園區的摩天輪,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猶如一架外星人的太空船一般,因為外表經過陽光的照射,呈顯出一種銀色閃耀的亮麗,甚至透露出金黃色的瑰麗與迷惑。
我說:
鍾尹寫「莽原上的霧」是有道理的。
雖然斗六台地不能算是莽原,但整個西部平原靠近阿里山山脈的丘陵地帶是充滿霧氣的,不管是東北季風或者西南季風,雲霧積貯在這個丘陵地帶的機率很高,導致作家興起「霧的民族」的文學想像,一個民族起源於霧,也將回歸於霧,這是一個偉大的創意與想像。
她微笑著,並不答腔。
因為鍾尹是她的學生。
我跟她在樟腦寮車站曾經遇過漫天大霧,將整個獨立山都籠罩著,阿拔泉山的山腰也彌漫著濃霧,我們從樟腦寮車站的方向望過去,根本見不到塘湖古道的全貌,當然獨立山的樣貌也全然不見了。
山「獨立」的全貌,我們看不見。
但是我們仍然往山上走,仍然拾階而上,難道我們不會害怕迷途嗎?不會害怕遇到無頭鬼嗎?不會遇到上帝公捉妖,結果我們自己的魂魄反而被妖所迷惑,被妖所捉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