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三十一首歌

31 songs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不只是關於音樂,同時更是關於尼克宏比、關於我們、關於生活著的一本書。 尼克宏比以散文的筆法,時而溫暖,時而英式詼諧地訴說著生活裡的音樂片斷。 那些心碎的時刻、悲傷的時刻、歡樂的時刻、失意的時刻、做愛的時刻……歌曲們都一一見證,從未缺席。

名人推薦

「機智,極富娛樂且動人。一則闡明流行音樂何以如此美好的宣言,一本美麗而重要的作品。」──《週日快報》(Sunday Express)

「一本會刺激你去思索屬於自己的『荒島唱片』的佳作。」--《Mojo》音樂雜誌

「洞見觀瞻、有趣,把我眼淚都給逼出來了。」--《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gh)

「一本熱情守護著宏比的品味、寫作與成就的作品。」--《文藝評論》(Literary Review)

「一本述說聆聽絕妙流行音樂之樂趣,以及那些具有不思議動聽旋律的書……最亮眼的是宏比本人──其幽默的自省,無防衛的誠實。毫不費力得充滿可讀性,每個章節都提醒了我們,宏比是一個如此特別,善於觀察人類行為的作家。」──《Heat》娛樂週刊

「跟著宏比一起唱和吧!」──《Arena》男性時尚雜誌

「閒話家常,毫無保留和誠懇的私密。」──《Harpers&Queen》時尚雜誌

「充滿啟發,引人發噱。」──《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散文極品、巧奪天工的幽默,或一個人如何能如此寫出自身感覺卻讓他人感同身受,舉凡對以上感到興趣的任何讀者,理應都會愛上這本書。」──《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傳播了對於聽見好歌時簡單而刁嘴的興味,一種難以掩飾的熱情。」──《Metro》生活雜誌

「一本機智的作品,涵括了一些極佳的批評論述。」──《GQ》時尚雜誌

「注滿了寬廣的愉悅,具體而微的在散文裡表達了宏比所喜愛的創作者們,在音樂上所做的貢獻。他寫得可真好。」──《Time Out》音樂雜誌

作者

尼克宏比
英國知名小說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是這麼說尼克宏比的:「宏比篤信很棒的歌曲、很棒的書,還有,是的,很棒的足球比賽,都是巨大的能量。他是這麼熱衷於美好事物,說他是歐洲親善大使也不為過。」現年四十九歲的他,畢業於劍橋大學,成長並居住於北倫敦,曾經是教師與記者,他的作家生涯從電視劇本開始,後來因為覺得「散文寫太爛,乾脆寫對白試試看」而寫了小說,話雖如此,他第一本暢銷書《足球熱》(Fever Pitch)卻意外的成為當年最叫好叫座的散文輯,獲得「威廉希爾年度運動好書」(William Hill Sporting Book of The Year)。
一九九五年的《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一九九八年的《非關男孩》(About A Boy)更讓他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緊接著是極為成功的小說家人生,數部作品改拍成好萊塢電影。你手上的《三十一首歌》在二○○二年跨越大西洋,入圍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宏比說他的一天生活是這樣過的:「我每天早上大概十點到我住家附近的辦公室抽一堆菸,在白木的標題裡寫個幾句不知所云的東西,期間每五分鐘收一下電子郵件,要是什麼鬼也掰不出來就會很火大。中午回家吃飯,下午三點半接兒子,如果不用接兒子的話,就在那待到六點。其實有夠乏味的!」
宏比的最愛除了寫作閱讀,就是兵工廠足球隊與流行音樂。最近的作品是專欄結集《The Complete Polysyllabic Spree》,內容是宏比所喜愛的各種讀物與文章,以及相關。

譯者

陳玠安
居於花蓮,一九八四年生,著有《那男孩攔下飛機》一書,文字散見各報刊。雜誌/音樂網站專欄寫手。主持明日報新聞臺「橫陳」。mypaper.pchome.com.tw/news/coldbean/

簡辰緯
一九八三年出生,台北縣土城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創英所文學研究組。極度喜歡恐怖片跟一切有趣的東西。個人網誌「after 20 years」:www.wretch.cc/blog/chienweistar

序/導讀

「趣味橫生、充滿生氣、極具可讀性。不只是關於音樂……同時更是關於尼克宏比,關於我們,關於生活著的一本書。宏比創造了一大成就。」──《旗幟晚報》(Evening Standard)

看過《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小說或電影的讀者,應該對於尼克宏比(Nick Hornby),這位英國當代最成功的作家(《非關男孩》、《足球熱》、《暈菜的天使》)在音樂上的成癮程度有著深刻印象。

事實上,宏比的人生裡在在是音樂;從第一本小說,也是成名作《失戀排行榜》開始,宏比幾乎在所有作品裡,舉凡重要情節,書名意旨,往往都離不開音樂與人生的關連性。但真正唯一一本談論他與音樂又愛又恨私密情結的,就僅此《三十一首歌》了;宏比這一回完全放下小說家身分的制空權,親自用真實敘事的散文體,譜出屬於他內心的金曲排行榜。

透過三十一首歌曲,以及特定音樂人物/專題的寫作,串起人生中的每個環節;成長的經歷、感情的波折、創作的心情、為人父的善感,全都以他的摯愛──流行音樂為核心,幅射出一層層生活的波光。宏比的音樂現身說法,並沒有帶著太多評論的味道,倒也不排除那些私心的觀點,正如其在書中提到:「這本書並不企圖要你和我分享那能聽到一致東西的能力;換句話說,這不是樂評。我在這僅希望你能有等值的事物,那就是你曾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聆聽音樂,且在其熱情之中找到了共鳴。」。

本書不僅能夠給和作者一樣愛樂成癡之讀者,尋得戚戚之感,也在文學可讀本身超越了「音樂文字」的既定窠臼。即使不認同或不認識宏比的排行榜,他那幽默感與無可掩飾的愛樂感動仍顯脫俗非常。

英國《衛報》(Guardian Observer)評論:「私密、趣味且聰穎……宏比於其最具吸引力的狀態。」;《Uncut》音樂誌則讚揚到:「令人耳目一新、坦率,動人非常。在你足以知道如何解釋對音樂的迷戀前,提醒了你之所以愛上音樂的原因。」;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大力稱頌宏比此書:「極具魅力,敏銳……任何人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譯者/新生代作家 陳玠安
生命步調的捫心內省 (自由時報.國際視野.夢幻中譯本介紹)


說是31首歌,其實要宏比寫個361首也無所謂──他對音樂和文字間的聯繫,遠超過所謂「評論」或者「音樂私日記」所能分野的區塊種種;他毫不刻意試著客觀、不擺出行家架子,將旋律、歌詞透過自我生命經驗,真誠而非關知識性質的一一坦述;宏比在所能觸及的範圍內仍舊旁徵博引,各樣生命時刻與音樂性相關藝術介質娓娓相連,深入潛出,不只是因為他對於音樂的愛好,更試圖辯證自我存在與透過單純事物來觀察人生百態而書寫。

對於宏比來說,在許多作品裡呈現極其私密的核心輻射,在此書裡轉化成音樂──若把他心目中最喜愛的歌曲或歌手們的名字,轉成其早年編年散文集《足球熱》(Fever Pitch)中的足球隊與球星們,這些時刻的同等距性質驚人的在生活價值上可以置換共時,卻又各自深刻得無法相互取代。

因生活裡正好有了音樂,他的人生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從青少年時期到成為父親, 有些事情不曾改變, 如歌曲,但也有些觀感隨著生命步調而漸趨向更深層的捫心內省。這些過程在《足球熱》中同樣彰顯。兩本書之中,宏比展現了文學在流行文化裡所存留,難得的純真與表達渴望。而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一種衡量評論藝術的樣態。31首歌種種或會過去,就像宏比支持的足球隊歷史;但他已經留下了屬於創作者面對另種創造形態的優雅記述,也讓我們相信心靈之所以能夠被啟發,是因為還擁有著寫下所愛之事的能力。

詩人作家 孫梓評
Track32:偽裝在尼克.宏比的《三十一首歌》裡
〈How to Live Alone〉,「The Pernice Brothers」

應該如何界定音樂所給予的?當意識醒睡之間,掙扎起身,按亮一首歌;或是寤寐迷濛,等熟悉的嗓音越過床緣,將我淹沒;也可能是一節車廂,一首首輪唱的歌在耳機裡為我套上保護膜;甚或在夜歸時刻,四下無人,白鳥飛過夜空,只有我和一首歌可資見證。

背包裡的iPod,存有我自備的歌單,偶爾也想考驗我與它的默契,便選擇隨機播放:假裝有一個隱形的DJ,正施展讀心術,猜著我想聽的歌。旋律銜接漂亮的時候,有說不出的感動。Thom Yorke接著「Doves」,後面的「The Pernice Brothers」又交棒給Elliott Smith,我的耳朵接受著輕輕的撫摸,好像又回到那條海岸公路。那是我要離開花蓮的時候,C陪我搬家,我們載著一車的細軟粗硬,從午後啟程,一路跟砂石車競逐,車上只準備了音樂和巧克力餅。車過宜蘭,已經夜了,但車速卻無法加快。剛巧卡上了音樂祭的最後一天。滿滿的人潮像突然鬆綁的繩子,霍地向南北兩處鬆開。我們,就那麼剛剛好地,卡在那個時刻。

窗外都是比基尼女孩,海灘褲男孩,黑暗的遠處可以聽見鼓聲敲打,模糊的人聲歡騰吆喝著。車子不動。繼續不動。六片裝的CD匣已經輪了又輪,空氣中漸漸漾起無奈。我突然想起iPod,朋友喜獲至寶地點播了「The Pernice Brothers」。《Yours, Mine & Ours》。

吉他聲急急傳來,搖下車窗,聽見了海浪。

事實上,每首歌都通往一個場景。「Athlete」的第一張專輯,淋有花東縱谷的高低起伏的陽光;Tom McRae的第一張專輯薰著玫瑰咖啡氣味;Jason Mraz的第一張專輯,很不巧地,那陣子常去光顧橋邊烏龍麵攤,竟帶點壽司的香氣。歌或許只是單純的陪伴,又像是隱形的窺探,祕密地記錄我生活的聲軌。

因此當閱讀著《三十一首歌》,我想起搬家那天到了好晚(漫長的、無法結束的公路電影?),幾次偷偷在公路邊尿尿,iPod裡的歌也不知換了幾番,來到陳曉東的〈比我幸福〉,終於抵達不知名漁港,跟C兩人點了一桌海鮮大快朵頤。

我的腦中,還一幕幕播放著深夜海岸公路上,一次次與山壁相遇,光照射過去彷彿被吸暗了,然後穿越,又射出車燈的光,被吸暗,再穿越……那樣魔幻的場景,耳裡的歌,C搖下車窗點起菸,逆風襲來的菸味……

我忍不住找出《三十一首歌》所提到的歌,那原也是我所蒐藏的一爿記憶唱片行,在那些濱臨海岸的歲月,由友人C一步步向我布展──讀著尼克.宏比的經驗,知道美好的音樂曾用不同的泥磚為每個人蓋城堡,感到一種地下管線般的放心。就像那一天,趕在颱風來襲之前,我們終於抵達了台北,雨勢待發,iPod的電力也用罄了。

時間會用罄,記憶會消磁,只有愛過的歌仍在血液裡流動,「The Pernice Brothers」幽幽唱起〈How to Live Alone〉……



搖滾樂迷看世界 1976 阿凱
一拿到尼克宏比(Nick Hornby)的《三十一首歌》玠安的譯本,先想到的是《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這部尼克宏比在九○年代出版的小說。事實上,我是先看了《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的電影DVD,也因這部電影,發現自己和約翰庫薩克和他的小唱片行裡的那兩個瘋狂店員Barry(由Jack Black飾演)、Dick(由Todd Louiso飾演)一樣,常常用搖滾的心靈看世界,而自覺和尼克宏比心有戚戚。搖滾的心靈,正確的描述應該說是搖滾樂迷的心靈,雖然不見得深刻,但總是很有趣味。面對挫折的時候,我會用Bob Dylan歌詞去思考;失去愛情時,發現自己走進Red House Painters的痛;為朋友的婚禮企劃婚禮音樂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The Beatles」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三十一首歌》是尼克宏比以一首一首的流行音樂/搖滾樂曲為標題的散文集,不只是《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的人物跟故事感受到的心有戚戚而已,尼克宏比不只用搖滾樂、流行音樂的經驗和感動來感時傷懷、他也在《三十一首歌》中紀錄著青少年文化發展、追憶自己的少年時光、觀察近代英美流行文化的歷史……比心有戚戚更多感動,有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感動。

九○年代,離開了那小小世界(上課、下課、考試、為考試而讀書、選擇不多的電視節目),我才認識了搖滾樂。那時的臺灣的青少年,是第一次以這樣大的人數規模參與西洋流行音樂文化;「Nirvana」、「Radiohead」、「Metallica」……雖然,我的青少年歲月,是在大人們也覺得體罰挺正常的時代渡過,西方世界的青少年和七年級以後的年輕心靈,肯定不能理解那時我們的慘綠有多慘、有多綠。但從認識了搖滾樂開始,搖滾樂就開始影響了我的生活,即使我已經是應該要被對抗的大人了,這影響還在持續著。

閱讀《三十一首歌》時,也想起在接觸西洋流行音樂和搖滾樂前,蔡藍欽是唯一能勾勒出我的少年時光的早逝天才。也想起他有好多直接跟我這戴著厚重眼鏡的不酷少年對話;幫忙打氣加油的歌曲。於是《三十一首歌》不僅是一首又一首熟悉或不熟悉的英美搖滾歌曲,我好像在補足一些什麼,一邊享受閱讀尼克宏比文字的樂趣,一邊哼起的,卻是蔡藍欽的〈這個世界〉和追憶自己那不搖滾的慘綠歲月。原來《三十一首歌》為我補修了些流行音樂學分,也琢磨著這個用搖滾樂迷的心靈看世界的心靈。

試閱

01引言:「青少年俱樂部樂團」〈妳的愛是我所來之處〉,「Teenage Fanclub」〈Your Love Is the Place Where I Come From〉

我們正身處於《暈菜的天使》(Speaking With The Angel)的發行午餐會上,我將一些短篇故事集結,以此書來替小犬的學校募款。我和夥伴們、出版商以及校方,都十分緊張於以這種辦法對應來賓們是否合宜--我們不知道結合閱讀與現場音樂表演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會者能否感到盡興?我很早就到達會場(Hammersmith Palais),當我四處走動時,有兩件事情同時引起我的注意力,其一是表演場地看起來非常棒;前一晚,某個大公司還在這裡舉辦辦公室派對,滿地都是閃亮的裝飾碎物和金銀鋁箔之類的東西。現在,雖然它看起來稍嫌寒酸,但效果性十足,宛如魔術般地象徵性質。另一件事則是「青少年俱樂部樂團」(Teenage Fanclub),允諾在此表演一場不插電(acoustic set)的演出(也正好他們正進行歐陸巡迴演出,所以有這樣的可能與機會)。

現場正在進行器樂測試(sound check),彼時樂團演奏著《妳的愛是我所來之處》(Your Love Is The Place Where I Come From),那是我最最鍾愛的專輯之一,也是《大不列顛北方之歌》(Songs From Northern Britain)中最迷人的歌曲之一。我在一旁聽著,完美音樂型態的表述,對應於那些華而不實的金料碎飾,感覺相當地美好。那一刻,與發行會失敗與否已無關,我知道那會是很特殊的聆賞經驗。而它的確是如此--它成為了我記憶裡最難忘懷,且參與其中的表演。

如今,當我聽到〈妳的愛是我所來之處〉時,總是憶及那個晚上--當然,難不成會有其他可能?簡而言之,當我決定將我所喜愛的歌曲寫成一篇篇散文並集合成冊(這其中有著某種困難的自律,因為曾有太多的選擇而走錯了路,並不是所想得那樣地完美),我便認定這些散文應該是要與人、事、地、物有直接的緊密關聯,如同「青少年俱樂部樂團」這樣的例子。但它們並非如此,也沒有真的如此。事實上,〈妳的愛是我所來之處〉可能是唯一的一篇。我開始想,怎麼會如此呢?何以只有這麼少的歌曲能夠匯聚我的感動,並將之寫成文章?答案很清晰的浮現:當你愛上一首歌,愛到足以在人生的任何階段裡都陪伴著你,那麼任何特殊、單一關於歌曲的記憶很快地變得不是重點。

如果我是在一九七五年某個女孩的房間裡聽見〈崎嶇路〉(Thunder Road),會覺得還挺好聽的,然後可能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女孩或者去找這首歌來聽;那麼當然很可能,當我再一次聽見它時,憶及的大概就是那女孩腋下體香劑的味道。不過,實際上事情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是我聽了〈崎嶇路〉並愛上了它,而且我聽這首歌的頻率(驚人的),多到最後我只記得關於這首歌曲本身--那時我十八歲,關於那時,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多說了也是白說。

我記得以前在英國國家廣播電臺(BBC)有一首很恐怖的歌叫做〈媽媽我想喝杯水〉(印象中是這樣),這首歌總在星期六早上的兒童電臺節目中撥放。我想我沒有再聽過那首歌,不過如果是這樣,大概會產生那種,當我還是個小孩時,每個週六早上超出承受地聽著那歌曲的記憶。有一首「吉普賽國王樂團」(Gypsy Kings)唱的歌曲,提醒了我曾經在里斯本(Lisbon)的某場足球賽事裡,被一個天外飛來的塑膠啤酒瓶K到的事情。有些歌曲會讓我想起關於大學時代、前女友們,或夏日的打工時光,但種種這些對我來說,跟音樂一點關聯意義也沒有,他們只是記憶的一部分,我並不想寫關乎記憶的故事。那並非重點。那只能帶出類似某人說,他們一生中最愛的唱片,令他們想起了柯西加島的蜜月旅行,或家中的吉娃娃狗,其實也沒有多麼地喜愛音樂本身。我想書寫的是這些歌曲如何令我愛上它們,而不是我的人生賦予了歌曲什麼。

我幾乎沒有拒絕聆聽的音樂類型,但並不常聽古典樂與爵士樂。當人們問及我喜愛什麼歌曲,其實有些令我困擾於該如何回答,因為他們多半要的是歌手的名字,而我多半只能給他們曲名。多數時候我所能說的,就只有我深愛的這些歌曲,總想要哼上一小段,強迫他人聽聽,然後被那些跟我喜好相差甚遠的人們給吊起來。

對以下這些歌曲沒有感覺的,本人感到相當抱歉。

包括:喬亨利(Joe Henry)的〈健身床〉(Trampoline)、「馬里斯威廉斯&圓周樂團」(Maurice Williams & the Zodiacs)的〈停留〉(Stay),或索尼男孩威廉斯(Sonny Boy Williams)的〈救我吧〉(Help),還有「流浪者合唱團」(Outkast)的〈傑克森小姐〉(Ms.Jackson),以及任何露辛達威廉斯(Lucinda Williams)、「馬拉樂團」(Marah)、史摩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歐魯達拉(Olu Dara)、「佩尼斯兄弟樂團」(Pernice Brothers)、朗塞克斯史密斯(Ron Sexsmith),和上千個樂手,包括馬文蓋(Marvin Gaye)。

我的老天爺。如果你還沒聽過真的應該聽聽他們是多麼偉大的音樂人……我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能榨出一些文字,然後把這本書在正常篇幅裡處理的正正當當……但那也依然不是重點,作家總是擠榨出一堆東西好讓文章或書能有足夠的文字量。所以你現在手上這本,實際上(我指的是:自然的、沒被強迫,沒接受什麼好處的情況下)是在正常篇幅狀況的特定的書本。如果你喜歡有機的(Organic),一本不在任何置入性行銷式強迫閱讀以及類固醇的幫助下完成的書,那正是這本了。而關於有機性的事物,你多少得付出一些什麼,事情總是如此。嗯……
02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崎嶇路〉,Bruce Springsteen〈Thunder Road〉

我記得在一九七五年聽到這首歌,並深深愛上它。最近幾週我聽著這首歌,仍然很喜愛。(是的,是在我的車上--但大概沒真的在開車,我絕對不是奔騰在任何高速公路上,風也沒有強襲過我的髮間,因為我的髮型沒什麼好吹的,所以那並不是在下我的史普林斯汀版本故事。)我愛上這首歌已經有四分之一個世紀,聽這首歌的次數實在是聽到已經比任何……我沒蓋你,根本沒有任何歌曲可以與之相比較。不過,看吧!我現在正要做的事情是把剛剛的大言不慚試圖軟化掉,然後鑽進任何一張黑膠色或很酷的唱片裡推翻自己。﹝很可能會是〈Let’s Get It On〉,我認為史上所創造出最棒的流行歌曲,極有可能就這樣進入了我最常播放歌曲名單前二十名,但不會是第二名。老實說啦--第二名很可能是「衝擊樂團」(The Clash)的〈在漢默史密斯俱樂部發表的白人〉〈(White Man)In Hammersmith Palais〉之類的。﹞

但這種說法好像又扯遠了。這麼說吧,我曾播放過〈崎嶇路〉一千五百次(依照二十五年來每週一次左右算來,應該挺合理的,再加上頭幾年反覆不斷地聆聽);剛說到的「衝擊樂團」之類的歌曲,聆聽的數字大概是五百次吧。換句話說,還真的是沒有競爭對手的一首歌。

話說回來,〈崎嶇路〉能夠在我的生命中存活如此之久,還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尤其當這麼多年來不斷地出現如此之多、似乎可與之相提並論的好歌曲,比方說〈梅姬玫〉(Maggie May)、〈嘿,裘德〉(Hey Jude)、〈天佑女皇〉(God Saved The Queen)、〈喚起它吧〉(Stir It Up)、〈孤獨叫人如此厭倦〉(So Tired Of Being Alone)、〈如今妳是個女孩了〉(You Are A Girl Now)--這些歌曲在我年歲漸長後,越來越不引起我的注目了。這並非我看不見此曲的缺點,〈崎嶇路〉的確在音樂和歌詞上都太過度推敲了些,﹝正如「合成芽樂團」(Prefab Sprout)曾指出的:相較起車子和女孩,關於人生的部分才是重點。當你試著寫一首關於救贖的歌曲時--提到救贖兩字絕對是個大災難。﹞--總而言之,這四分四十五秒幾乎可說等同於吉姆史坦曼和「肉塊樂團」整個音樂生涯的總和吧。同時它也正經八百的跟史普林斯汀本人有所落差,即便一九七五年哀愁的羅曼蒂克主義音樂不是那麼地傷感,但現在絕對是如此了。

不過,有些時候,偶發性質的書、音樂、電影或繪畫完美的展現了你究竟是誰,這種表述一個人的顯現並不發生在文字或影像中,它的連結性並沒有那麼直接,而要來得複雜許多。當我開始認真投入寫作的最初,我讀了安泰勒(Anne Tyler)的《鄉愁餐廳的晚宴》(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立刻知道我自己究竟是屬於哪種人,以及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究竟是好是壞我也說不上來。這種程序跟陷入愛河有些類似,你不會非得要去選擇最棒的、最聰明的,或是最美麗的人,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就像相較之下,我會選擇厄普戴克(Updike)、凱魯亞克(Kerouac),或迪理羅(DeLillo)--比較陽剛氣息的作家,或至少比較晦澀一些的,而且是那種用比較多粗鄙字彙的--沒錯。儘管我在不同的時期景仰這些作家,不過這跟我要談的那種轉化是不同的事情。我所要談的是理解--或至少感覺起來,我是能夠理解的--每個關於藝術化的決心、每一種動力,在作者/作品間同時擁有的靈魂。

「這正是我」,當我在閱讀安泰勒那充滿豐沛哀傷情懷,並同時展露可人風格的作品,「我不會是其中任何一位主角,我跟作者一點也不相似,我也絕無經歷過她筆下的任何相似情境。但即便如此,我卻感同身受,在我的內心,我會使用這樣的說法,如果我有機會去闡述這般故事。」後來我終於有了機會,創造完全屬於我自己的部分,而非安泰勒的;但儘管如此,從閱讀安泰勒的這段經驗中,我感到強大的力量,關於那種認同感的連結,以致於我覺得自己還沒達到足以將自己表述完整的程度。

所以囉,即使我不是美國人、不再年輕、厭惡車子,並且可以理解有些人對於史普林斯汀的歌曲感到造作和誇大(但是為什麼他們不是發現其中充滿男子氣概的、堅定的愛國主義感,以及自身某種駑鈍沉默的特質--這種種的判斷與忽略,讓史普林斯汀的演唱生涯被災難式的誤解,這些誤解來自於那些聰明的傢伙,而事實上他們比史普林斯汀本人來得更駑鈍愚蠢許多)。〈崎嶇路〉是注定要與我對話的。這大概是因為有一部分是,嗯……甚至讓人感到羞愧的--他的歌曲在那個時期多半是關於如何功成名就,或至少是在大眾面前透過他的藝術表現方式取得樂迷/樂界的認同:當歌曲的最後一句「我將遠汲他方,並贏得勝利」,除了想到他已獲得勝利之外,還需多想什麼--這還是透過極為簡單的一種,像是美德般的效力,在一個又一個夜晚裡彈唱這樣的歌曲,然後臺下的聽眾與日俱增。﹝關於他所唱的那首〈蘿莎莉塔〉(Rosalita),一首極為深切、好笑又意外式的歡愉歌曲,除了他自己所言的「因為唱片公司主管蘿西,剛給了我一筆優渥的加薪」這樣的事情之外,我們哪還需要多想什麼--不就是唱片公司給了他一筆優渥的增額薪水嗎?﹞

這種想要成名的意圖一點也不讓人感到不爽,因為這來自一個永不自滿於現狀與無法被掌控的藝術家動力--他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天賦可以發光發熱,而所得理應實質的回報,在他看來像是一種純粹的儲金--高過於能夠成為一個高調宣揚的名人。主持一個電視益智問答節目,或襄助一個總統之類的。那一點也騷不到欲望的癢處。

當然--別聽信於其他人--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作家。這裡有些黑暗的、骯髒的部分附屬於此類夢想;〈崎嶇路〉是我對每一封退稿信的回應,以及那些來自朋友與親戚們的種種懷疑表示。他們居住在那些充斥著失敗者的城鎮,我告訴自己,我將跟布魯斯一樣,要遠汲他方,並獲得勝利。﹝這些城鎮,順帶一提,乃劍橋(Cambridge)也--住著一群失敗的博士、醫生、律師以及學院人士--還有倫敦--一堆失敗者在各種領域裡取得功名--但無所謂。這就是我必須與之奮發的現實背景,而我的確也與之奮發。﹞

這首歌幫助我度過了許多時光,那些沒有什麼徵兆顯示我將要遠汲到哪裡去,或做些什麼大事業,更不是歌曲內所暗示的那般竄速。〈崎嶇路〉提及了年紀,因而包容了缺乏向前的動力。「嗯,所以你被嚇到了,且想著我們永遠不會再那般年輕了。」布魯斯這樣唱著,這一段彷彿是為我而唱的一般,每每當我在夜裡懷疑是否真的會有靈光乍現的魔術時刻:長久以來,我想著我不再那般年輕了,而且已經很長一段時光了--事實上,可說是幾十年來--甚至直至如今,我還是寧願把它解釋成一種對於中年的苦悶觀測,多於那些直逼而來的尖銳,在晚期青年時刻的恐懼。
同時它幫助了我別的事情。在八○年代的早期近中期,我開始聽這首歌的另外一個版本:史普林斯汀獨自抱著空心吉他在錄音室現場的〈未修飾草錄版〉(bootleg)﹝收錄在《戰爭與玫瑰》(War And Roses)中,此乃《生來勞碌命》的剪輯番外篇﹞,他以一種纏繞心頭、幽微倦懶的風格重現了〈崎嶇路〉,使得它像是一首向過往、向已逝之愛與失落的機會、自我稀釋、那些壞運氣與失敗的種種而述說的詩歌。同樣的那也給予我許多。事實上每當我試著憶及這首歌的最後一段,我總是想起這個空心吉他的版本。它的調子緩慢、情懷淒憂,徹底動容的說服聽者:他是一個能夠讓你信服他所唱出之真實的歌手--就兩個版本的對照來說,他則是一個有能力做出驚人分野的歌手。

有許多其他的〈未修飾草錄版〉都讓我十分喜愛且經常播放。《生來勞碌命》裡面的版本好在剛開頭的那幾段,喘息般的口琴與極其漂亮的鋼琴線,事實上聽起來像是一種,在唱片開始之前就已提到,或帶出了已經發生的什麼。一種重大且悲傷的什麼。但對於希望並未消極:〈崎嶇路〉正是《生來勞碌命》專輯的第一首歌曲。專輯一開始在效果上,已經有了歸屬的光榮謝幕。在七○年代末期,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演出中,從《在城鎮邊緣的暗闔》(the Darkness of the Edge of the Town)巡迴起,他擴大運用了這樣的效果,讓歌曲從他最知名的漂泊淒涼歌曲〈在街景的競馳〉後持續彈奏,其中口琴轉化了那兩首歌,像是一個突然間光榮閃耀的提示。那是有如漫長凋零的冬季過後,春天正欲到來的提示。在〈未修飾草錄版〉們與那些現場表演中,〈崎嶇路〉終於呈現了自己在《生來勞碌命》專輯中曾被推翻的救贖重要性。

或許這正是這首歌曲能夠常存我心的緣故吧。儘管它的能量、高音頻、快速奔馳的車子和髮型……它也可以是一首極其悲傷如輓歌般的曲子,在我年事漸長後仍舊深深吸引著我。當走到了這一步,真該說我太相信生命即是一種重大且悲傷的什麼,但對於希望仍未消極。它可能讓我陷入自我沉醉的沮喪,或讓我像個快樂的白痴。但無論是何者,〈崎嶇路〉能了解我的感覺與我是誰,而那終歸是藝術的一種慰藉吧。

後記
幾年前,我開始成為暢銷作家。首先是在英國,後來連在其他國家也是。這讓我發現(非常意圖矛盾的)我居然開始成為文學與文化主流的中堅分子之一。這不是我所預料的,更不是我有所心理準備的。雖然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讓讀者排斥我的作品--它並沒有真的很艱澀,也並非那麼實驗性--對於我自己而言,我的書似乎還是比較像古靈精怪的輕量級作品。但突然間所有人,我所不認識不知道不喜歡,或無法預知其所以然的,全都開始對我的作品有了評論。類似是一個原本充滿新鮮感與原創性的作家一夜間陳腐老調、落入俗套,而我的書卻根本一字沒動,風格也沒變。我發現自己身處在一種議論紛紛的哈哈鏡世界中,那些朝著我而來的盡是扭曲或非議,但那根本不是我。這並沒有帶給我特定感覺的困擾,我知道以及認識的許多人,經歷了更糟糕的局面。不過的確在那種種情境之下,你很難去維持住自己想要做的東西。

而同時的史普林斯汀似乎早已找到應對之道。他的名字仍舊經常性地出現在無意義的狀況中﹝一年前或大概是那時候,我在報紙一角讀到有人公開批判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喜歡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非常有意圖的,顯然是指名首相無可救藥的庸俗﹞。這些人只能看見哈哈鏡世界內遭到非議的、印象中的史普林斯汀。他從搖滾樂的未來被批判成笨拙招搖、只供給搖滾樂迷現場爽快感的愚傻藝人,只是又是一次其實什麼都沒變、音樂也沒變,只有知名度更上一層。

總之,他那種對自己意圖的堅韌程度,以及面對抨擊他品味的人們,卻依舊存有著自立的毅然態度,可以說是我的模範:有時候很難去記得,當大家開始喜歡你的東西時,並不全然意味著你在做的事情就是沒有價值的。真的。有時候,事實正好相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99632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16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