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
The Lighthouse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謀殺天后」(Queen of Crime)英國推理女伯爵詹姆絲
刻劃小島謀殺事件的細膩之作
─ 榮獲英國推理小說鑽石匕首獎、美國推理大師獎 的推理小說天后
懸在高塔上的屍體,讓靜謐隱世的小島蒙上陰影 ──
寧靜中的殺機、卑微平凡小人物對生命揮出的狂躁一刀
風光明媚的康柏島屬於某私人家族所有,只有極少數傑出人士才有榮幸登臨,由於單純寧靜與絕佳的安全性,向來是權貴名人嚮往的隱密休閒勝地。某個濃霧的早晨,知名小說家的屍體高高懸掛在燈塔頂端欄杆上,寧靜的小島頓時陷入巨大恐懼陰影中……
詩人探長戴立許奉命低調查案,人員與設備一切從簡,隨行夥伴只有凱特、班頓二位部屬。三人周旋在島上十幾位居民和訪客中間,想從口風嚴密的眾人當中過濾嫌犯清單,看似極單純的謀殺事件,戴立許遠在倫敦的情人艾瑪,卻預感死亡向探長招手 ─ 這回警方面對的不僅是狡獪的凶手、不合作的島上居民,還有更難纏的上一代歷史恩怨情結、可怕的SARS風暴……原來風景優美的小島背後,隱藏著一段殘忍血腥的歷史,案情始終膠著停滯,警方終於明白破解的關鍵不在眼前所見的一切,而是必須喚醒一樁遙遠的記憶,真正的凶手藏匿在記憶中。
正當凶手呼之欲出時,戴立許卻倒下了 ─ 不幸被另一名訪客感染了SARS,調查重任轉移到凱特與班頓二人肩上,雪上加霜的是,第二件命案卻又離奇出現……:小說家的蒼白女兒、跛腳助理、醫生夫婦、退休律師、著名生物科技實驗室主任、前德國外交官、害羞沈默的臨時僱員、有犯案前科的船夫、未成年的活潑女孩……到底是誰殺了人人痛恨的名小說家?
故事在小島歷史追溯中沈穩進行,沒有驚奇聳動的橋段,沒有美得過火的嫌犯、毛髮倒豎的人體凌辱、匪夷所思的想像力,小說節奏就像島上的月光與濃霧一般,安靜而徐緩……燈塔到底在劇情中扮演什麼角色?對於沒有耐心的讀者,這本書的瞌睡指數很適宜在失眠時伴著窗外的蛙鳴聲閱讀。不過當你翻到最後一頁,仍然不得不豎起拇指佩服作者的功力 ─ 寧靜中的殺機、卑微平凡小人物對生命揮出的狂躁一刀,好像更多了那麼一點入世味道。
刻劃小島謀殺事件的細膩之作
─ 榮獲英國推理小說鑽石匕首獎、美國推理大師獎 的推理小說天后
懸在高塔上的屍體,讓靜謐隱世的小島蒙上陰影 ──
寧靜中的殺機、卑微平凡小人物對生命揮出的狂躁一刀
風光明媚的康柏島屬於某私人家族所有,只有極少數傑出人士才有榮幸登臨,由於單純寧靜與絕佳的安全性,向來是權貴名人嚮往的隱密休閒勝地。某個濃霧的早晨,知名小說家的屍體高高懸掛在燈塔頂端欄杆上,寧靜的小島頓時陷入巨大恐懼陰影中……
詩人探長戴立許奉命低調查案,人員與設備一切從簡,隨行夥伴只有凱特、班頓二位部屬。三人周旋在島上十幾位居民和訪客中間,想從口風嚴密的眾人當中過濾嫌犯清單,看似極單純的謀殺事件,戴立許遠在倫敦的情人艾瑪,卻預感死亡向探長招手 ─ 這回警方面對的不僅是狡獪的凶手、不合作的島上居民,還有更難纏的上一代歷史恩怨情結、可怕的SARS風暴……原來風景優美的小島背後,隱藏著一段殘忍血腥的歷史,案情始終膠著停滯,警方終於明白破解的關鍵不在眼前所見的一切,而是必須喚醒一樁遙遠的記憶,真正的凶手藏匿在記憶中。
正當凶手呼之欲出時,戴立許卻倒下了 ─ 不幸被另一名訪客感染了SARS,調查重任轉移到凱特與班頓二人肩上,雪上加霜的是,第二件命案卻又離奇出現……:小說家的蒼白女兒、跛腳助理、醫生夫婦、退休律師、著名生物科技實驗室主任、前德國外交官、害羞沈默的臨時僱員、有犯案前科的船夫、未成年的活潑女孩……到底是誰殺了人人痛恨的名小說家?
故事在小島歷史追溯中沈穩進行,沒有驚奇聳動的橋段,沒有美得過火的嫌犯、毛髮倒豎的人體凌辱、匪夷所思的想像力,小說節奏就像島上的月光與濃霧一般,安靜而徐緩……燈塔到底在劇情中扮演什麼角色?對於沒有耐心的讀者,這本書的瞌睡指數很適宜在失眠時伴著窗外的蛙鳴聲閱讀。不過當你翻到最後一頁,仍然不得不豎起拇指佩服作者的功力 ─ 寧靜中的殺機、卑微平凡小人物對生命揮出的狂躁一刀,好像更多了那麼一點入世味道。
名人推薦
「當代最偉大的經典犯罪小說作家。」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彼得.肯波(Peter Kemp)
「布局嚴謹,精采絕倫。」
—《蘇格蘭人報》(Scotsman)亞倫.麥希(Allan Massie)
「《燈塔》是詹姆絲女爵登峰造極之作,令人激賞。」
—《旁觀者》雜誌(Spectator)—蘇珊.希爾(Susan Hill)
「有別於許多犯罪小說作家,詹姆絲依然能令讀者動容、讚賞且驚嘆不已。」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一部經典的密室懸疑小說,充滿生與死的溫柔智慧。」
—《衛報》(Guardian)馬克.洛森(Mark Lawson)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彼得.肯波(Peter Kemp)
「布局嚴謹,精采絕倫。」
—《蘇格蘭人報》(Scotsman)亞倫.麥希(Allan Massie)
「《燈塔》是詹姆絲女爵登峰造極之作,令人激賞。」
—《旁觀者》雜誌(Spectator)—蘇珊.希爾(Susan Hill)
「有別於許多犯罪小說作家,詹姆絲依然能令讀者動容、讚賞且驚嘆不已。」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一部經典的密室懸疑小說,充滿生與死的溫柔智慧。」
—《衛報》(Guardian)馬克.洛森(Mark Lawson)
目錄
簡介 新任謀殺天后:詹姆絲小傳
前言
第一部 離島死亡事件
第二部 壁爐中的灰燼
第三部 來自往昔的聲音
第四部 在黑暗的掩護之下
後記 年表
前言
第一部 離島死亡事件
第二部 壁爐中的灰燼
第三部 來自往昔的聲音
第四部 在黑暗的掩護之下
後記 年表
序/導讀
專文導讀
《燈塔》:一個用L字母涵蓋所有謀殺動機的故事
文/黃羅
‧向克莉絲蒂嗆聲的現任「謀殺天后」
二??九年底的時候,一本名為《論偵探小說》(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的專書在歐美出版上市。這本近兩百頁、像書一樣厚的著作贏得很高的評價,因而入圍了隔年愛倫坡獎評論/傳記類的決選書單;不過此作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為文中提到許多古典推理傑作如今之所以絕版,「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恐怕難辭其咎。這位作者認為克莉絲蒂作品是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當中被過度讚譽的遺物,而且還大膽宣稱克莉絲蒂最棒的能力,正是「永不跨越自身才華的極限」。
這位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敢向全球數億人愛戴的克莉絲蒂嗆聲!答案是菲莉絲.桃樂絲.詹姆絲(P. D. James)女伯爵。
事實上,熟知歐美推理的文壇人士並不意外這般言論。即使在克莉絲蒂死後接下「謀殺天后」的頭銜,但詹姆絲仍不喜歡自己被拿來與克莉絲蒂相提並論。其實兩人之間並無瑜亮情結。早在詹姆絲出生的一九二?年,克莉絲蒂便以處女作榮登文壇;而詹姆絲寫出第一部作品之時,克莉絲蒂已貴為享譽國際的推理女王,雙雌的地位猶如天壤之別根本沒得比。然而在一九七六年克莉絲蒂駕崩之後,詹姆絲以穩定的節奏持續創作,放眼文壇三十多年來,能像她質與量保持高水準演出的推理女傑卻寥寥無幾。如今詹姆絲的聲勢如日中天,無人能撼動她的天后寶座,也難怪她敢直言克莉絲蒂對後代作家的啟蒙有限。
詹姆絲到底不滿克莉絲蒂哪一點?簡言之,癥結點就出在所謂的「寫實性」(reality)。前者認為後者筆下的小說世界並不存在;或許在克莉絲蒂式的時空中,那是個發生謀殺案的好地方,遺憾的是,那個世界在現實人生中卻遍訪不到。台灣的「推理傳教士」詹宏志先生提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克莉絲蒂「太單純」,以致於對她天真無邪的作品有點吃不消。
說到這裡,請容我暫且岔題談一下推理小說的發展史。從十九世紀末的福爾摩斯探案以降,推理小說一開始本來就不在意故事背景的寫實性。當年那一批開疆闢土的小說家只重視能否想出一個布局巧妙、機關複雜的殺人詭計,除此之外別無所求。結果在謎團至上的思維下,古典解謎小說中的角色顯得平板做作(不管神探還是凶手都一樣),時空背景也變得模糊失真;更有甚之,某些小說家深怕影響讀者的閱讀焦點,反而刻意避免對背景多加描述。於是綜觀整個發展脈絡,在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以前,推理小說的創作風氣確實如此。
筆者無意為克莉絲蒂辯解,不過古典解謎小說會走入死胡同絕非她一個人的錯。正當詭計難以創新的時候,幸好有創作者殺出一條血路,把社會環境的氛圍帶入小說中,在故事的背景上塗染真實的顏色,使得作品浮現寫實的調性。就這樣,傳承推理小說的龍頭棒交給了用拳頭和槍桿拼天下的冷硬派偵探,從此揭開史上由冷硬派偵探所打造的「美國革命」這個第三盛世。
‧用「寫實性」和「現代感」改良本格解謎小說
可想而知,在詹姆絲出道的一九六二年,自然是犯罪小說當道、本格解謎小說早已式微的時代。但她卻不跟風,選擇了回歸最早的創作原點,寫起正統推理的偵探小說。她的作品謹守古典推理的基本架構:一個通常是謀殺案的中心謎團;案子牽涉到數名嫌犯;一名警探介入這個外人無法隨便進入的封閉社區緝凶;最重要的是遵從「公平競爭」(fair play)原則,亦即讓讀者與警探立於平等地位,從逐頁披露的線索中去自行推理謎底和凶手真面目。詹姆絲在創作上有所堅持,她認為讀者沒被告知的情節,偵探也不能知情。讀者看到最後若有「誰猜得到這個結局啊?」的反應時,她相信那絕對是一本糟糕至極的偵探小說。
以結果論而言,詹姆絲雖未像「少康中興」挽救解謎派推理重回主流地位,但是她起碼協助「基本教義派」止跌回升,逐步能與冷硬派分庭抗禮。她對推理文壇最大的貢獻是彌補克莉絲蒂的單純,也就是「把謀殺交回到有理由犯罪者的手中,不僅是提供一具屍體或一個凶手而已」,並賦予故事完整的「寫實性」和「現代感」。舉詹姆絲的第十三部戴立許探案《燈塔》(The Lighthouse, 2005)為例,她在文本中嘗試刻劃面對終極罪行時的真實人性,以及角色所置身的社會大環境。托作者之福,我們才能體會戴立許(Adam Dalgliesh)身為詩人與警探的矛盾,就在於意識到「他的詩作是在命案調查的豐富土壤、在揭露真相中令人著迷的過程、在眾人的努力以及隨時潛在的危險中,還有在值得憐憫的絕望與殘破生命之際吐露枝芽」。這是何等深刻的自省與掙扎!換成是過往的古典推理神探,大概只是凝望著鮮血,故作瀟灑狀地吟詩朗誦一番。詹姆絲當然沒興頭搞風花雪月那一套,她利用大環境來對比人之渺小。書中的案發現場康柏島是高官權貴文人名士前來享受隱密休閒的勝地,然而它所擁有的一段殘忍歷史,蘊藏著一股逼人自省的強大力量,因為那裡禁錮著昔日被遺忘的心靈創傷。套句詩人奧登所說的「受過邪惡之害的人,之後也會加害他人。」這話就像某種預知死亡紀事,宣告了島上一位名人觀光客慘遭謀殺的命運,小島從此不再寧靜……
小說畢竟是著重情節。然而現今當紅的偵探小說幾乎清一色走懸疑風,依賴層出不窮的事件來堆砌故事線,再用大逆轉的驚人結局來製造戲劇高潮。這樣的寫法雖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卻難免忽略角色的心理狀態。但在詹姆絲的生花妙筆下,情節不會僅有外在事件在進行著,讀者可以在《燈塔》中看到每個章節都有如一個獨立舞台,作者會給予每位主配角各自詮釋的空間,道出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對職場的擔憂,以及對生命的感嘆;所有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盡在我們眼前淋漓盡致地展出。就因為這樣,讀者不會像一頭被紅布巾牽著鼻子追的蠻牛只顧端詳命案,反而能靜下心來貼近角色的靈魂深處,進而挖掘他們內心善與惡、承諾與背叛、忠誠與傲慢等互相牴觸的複雜面相。即便是可惡萬人嫌的受害者,我們也會懷抱憐憫之心來寬容這個必要之惡,而非視之為該千刀萬剮的樣板歹角。
‧老而彌堅的創作力
詹姆絲對於殺人動機的探討,完全有別於一般的懸疑驚悚小說。謀殺案會侵犯隱私,包括嫌疑犯、受害者家屬以及所有與死亡案件有過接觸的人的隱私,其中更免不了要侵犯受害者的隱私。原因就在動機可能藏於隱私中。作者藉由戴立許之口說出一個L字母即可涵蓋所有謀殺動機:愛(Love)、恨(Loathing)、財(Lucre)、慾(Lust)。在《燈塔》的故事中(別忘了Lighthouse的字首也是L),我們果然目睹了這四種動機糾葛成一團,但不知哪一個才會引爆令人髮指的命案……當凶案終於發生時,彷彿有探照燈照射在燈塔牆上,最鮮明的畫面莫過於那懸吊著的屍體、那鬆弛的脖子以及那狀極可悲的垂下的赤裸雙腳。有識之士應該都知道,燈塔和旋轉樓梯一樣,一向是推理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詹姆絲讓屍體吊在燈塔上,其實是在暗喻老人等同於舊燈塔,不管過去有多麼燦爛耀眼,如今也只是昔日的象徵和遺跡罷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好萊塢電影工業已遇上某種不得不求變的瓶頸:觀眾逐漸厭煩電腦特效掛帥的動作片,轉而企求一個純粹把故事講好的劇情片。事實上,現今的推理界也同樣面臨華而不實的困境:推理類型的創作走入無以為繼的死巷,小說家不在乎角色的心理深度,專心一志只想寫出能被拍成電影的偵探故事。詹姆絲卻反其道而行。儘管她不希望自己的小說被影視化,卻無法阻止英國電視台把她的作品搬上銀幕,原因當然是她的故事能與時代脈動緊密結合。特別是當台灣讀者讀到《燈塔》的康柏島發現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病例時,應該頗能感同身受島上那種人心惶惶的氛圍。令人驚訝的是,寫出《燈塔》的詹姆絲當年高壽八十有五。四年後,也就是八十九歲的詹姆絲,居然還能完成論文式的專書《論偵探小說》。試想一下,當我們活到八十歲之際,那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若沒犯老人癡呆症就該感到萬幸吧。念及至此,實在不能不佩服詹姆絲女士,原來創作力也可以老而彌堅啊。有道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身為國寶級的英籍作家詹姆絲,相當看好推理小說將有機會邁入一個新的黃金時期(golden age),且讓我們大家期待現年九十歲的她,能在未來締造打破格局的文學奇蹟!
《燈塔》:一個用L字母涵蓋所有謀殺動機的故事
文/黃羅
‧向克莉絲蒂嗆聲的現任「謀殺天后」
二??九年底的時候,一本名為《論偵探小說》(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的專書在歐美出版上市。這本近兩百頁、像書一樣厚的著作贏得很高的評價,因而入圍了隔年愛倫坡獎評論/傳記類的決選書單;不過此作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為文中提到許多古典推理傑作如今之所以絕版,「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恐怕難辭其咎。這位作者認為克莉絲蒂作品是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當中被過度讚譽的遺物,而且還大膽宣稱克莉絲蒂最棒的能力,正是「永不跨越自身才華的極限」。
這位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敢向全球數億人愛戴的克莉絲蒂嗆聲!答案是菲莉絲.桃樂絲.詹姆絲(P. D. James)女伯爵。
事實上,熟知歐美推理的文壇人士並不意外這般言論。即使在克莉絲蒂死後接下「謀殺天后」的頭銜,但詹姆絲仍不喜歡自己被拿來與克莉絲蒂相提並論。其實兩人之間並無瑜亮情結。早在詹姆絲出生的一九二?年,克莉絲蒂便以處女作榮登文壇;而詹姆絲寫出第一部作品之時,克莉絲蒂已貴為享譽國際的推理女王,雙雌的地位猶如天壤之別根本沒得比。然而在一九七六年克莉絲蒂駕崩之後,詹姆絲以穩定的節奏持續創作,放眼文壇三十多年來,能像她質與量保持高水準演出的推理女傑卻寥寥無幾。如今詹姆絲的聲勢如日中天,無人能撼動她的天后寶座,也難怪她敢直言克莉絲蒂對後代作家的啟蒙有限。
詹姆絲到底不滿克莉絲蒂哪一點?簡言之,癥結點就出在所謂的「寫實性」(reality)。前者認為後者筆下的小說世界並不存在;或許在克莉絲蒂式的時空中,那是個發生謀殺案的好地方,遺憾的是,那個世界在現實人生中卻遍訪不到。台灣的「推理傳教士」詹宏志先生提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克莉絲蒂「太單純」,以致於對她天真無邪的作品有點吃不消。
說到這裡,請容我暫且岔題談一下推理小說的發展史。從十九世紀末的福爾摩斯探案以降,推理小說一開始本來就不在意故事背景的寫實性。當年那一批開疆闢土的小說家只重視能否想出一個布局巧妙、機關複雜的殺人詭計,除此之外別無所求。結果在謎團至上的思維下,古典解謎小說中的角色顯得平板做作(不管神探還是凶手都一樣),時空背景也變得模糊失真;更有甚之,某些小說家深怕影響讀者的閱讀焦點,反而刻意避免對背景多加描述。於是綜觀整個發展脈絡,在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以前,推理小說的創作風氣確實如此。
筆者無意為克莉絲蒂辯解,不過古典解謎小說會走入死胡同絕非她一個人的錯。正當詭計難以創新的時候,幸好有創作者殺出一條血路,把社會環境的氛圍帶入小說中,在故事的背景上塗染真實的顏色,使得作品浮現寫實的調性。就這樣,傳承推理小說的龍頭棒交給了用拳頭和槍桿拼天下的冷硬派偵探,從此揭開史上由冷硬派偵探所打造的「美國革命」這個第三盛世。
‧用「寫實性」和「現代感」改良本格解謎小說
可想而知,在詹姆絲出道的一九六二年,自然是犯罪小說當道、本格解謎小說早已式微的時代。但她卻不跟風,選擇了回歸最早的創作原點,寫起正統推理的偵探小說。她的作品謹守古典推理的基本架構:一個通常是謀殺案的中心謎團;案子牽涉到數名嫌犯;一名警探介入這個外人無法隨便進入的封閉社區緝凶;最重要的是遵從「公平競爭」(fair play)原則,亦即讓讀者與警探立於平等地位,從逐頁披露的線索中去自行推理謎底和凶手真面目。詹姆絲在創作上有所堅持,她認為讀者沒被告知的情節,偵探也不能知情。讀者看到最後若有「誰猜得到這個結局啊?」的反應時,她相信那絕對是一本糟糕至極的偵探小說。
以結果論而言,詹姆絲雖未像「少康中興」挽救解謎派推理重回主流地位,但是她起碼協助「基本教義派」止跌回升,逐步能與冷硬派分庭抗禮。她對推理文壇最大的貢獻是彌補克莉絲蒂的單純,也就是「把謀殺交回到有理由犯罪者的手中,不僅是提供一具屍體或一個凶手而已」,並賦予故事完整的「寫實性」和「現代感」。舉詹姆絲的第十三部戴立許探案《燈塔》(The Lighthouse, 2005)為例,她在文本中嘗試刻劃面對終極罪行時的真實人性,以及角色所置身的社會大環境。托作者之福,我們才能體會戴立許(Adam Dalgliesh)身為詩人與警探的矛盾,就在於意識到「他的詩作是在命案調查的豐富土壤、在揭露真相中令人著迷的過程、在眾人的努力以及隨時潛在的危險中,還有在值得憐憫的絕望與殘破生命之際吐露枝芽」。這是何等深刻的自省與掙扎!換成是過往的古典推理神探,大概只是凝望著鮮血,故作瀟灑狀地吟詩朗誦一番。詹姆絲當然沒興頭搞風花雪月那一套,她利用大環境來對比人之渺小。書中的案發現場康柏島是高官權貴文人名士前來享受隱密休閒的勝地,然而它所擁有的一段殘忍歷史,蘊藏著一股逼人自省的強大力量,因為那裡禁錮著昔日被遺忘的心靈創傷。套句詩人奧登所說的「受過邪惡之害的人,之後也會加害他人。」這話就像某種預知死亡紀事,宣告了島上一位名人觀光客慘遭謀殺的命運,小島從此不再寧靜……
小說畢竟是著重情節。然而現今當紅的偵探小說幾乎清一色走懸疑風,依賴層出不窮的事件來堆砌故事線,再用大逆轉的驚人結局來製造戲劇高潮。這樣的寫法雖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卻難免忽略角色的心理狀態。但在詹姆絲的生花妙筆下,情節不會僅有外在事件在進行著,讀者可以在《燈塔》中看到每個章節都有如一個獨立舞台,作者會給予每位主配角各自詮釋的空間,道出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對職場的擔憂,以及對生命的感嘆;所有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盡在我們眼前淋漓盡致地展出。就因為這樣,讀者不會像一頭被紅布巾牽著鼻子追的蠻牛只顧端詳命案,反而能靜下心來貼近角色的靈魂深處,進而挖掘他們內心善與惡、承諾與背叛、忠誠與傲慢等互相牴觸的複雜面相。即便是可惡萬人嫌的受害者,我們也會懷抱憐憫之心來寬容這個必要之惡,而非視之為該千刀萬剮的樣板歹角。
‧老而彌堅的創作力
詹姆絲對於殺人動機的探討,完全有別於一般的懸疑驚悚小說。謀殺案會侵犯隱私,包括嫌疑犯、受害者家屬以及所有與死亡案件有過接觸的人的隱私,其中更免不了要侵犯受害者的隱私。原因就在動機可能藏於隱私中。作者藉由戴立許之口說出一個L字母即可涵蓋所有謀殺動機:愛(Love)、恨(Loathing)、財(Lucre)、慾(Lust)。在《燈塔》的故事中(別忘了Lighthouse的字首也是L),我們果然目睹了這四種動機糾葛成一團,但不知哪一個才會引爆令人髮指的命案……當凶案終於發生時,彷彿有探照燈照射在燈塔牆上,最鮮明的畫面莫過於那懸吊著的屍體、那鬆弛的脖子以及那狀極可悲的垂下的赤裸雙腳。有識之士應該都知道,燈塔和旋轉樓梯一樣,一向是推理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詹姆絲讓屍體吊在燈塔上,其實是在暗喻老人等同於舊燈塔,不管過去有多麼燦爛耀眼,如今也只是昔日的象徵和遺跡罷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好萊塢電影工業已遇上某種不得不求變的瓶頸:觀眾逐漸厭煩電腦特效掛帥的動作片,轉而企求一個純粹把故事講好的劇情片。事實上,現今的推理界也同樣面臨華而不實的困境:推理類型的創作走入無以為繼的死巷,小說家不在乎角色的心理深度,專心一志只想寫出能被拍成電影的偵探故事。詹姆絲卻反其道而行。儘管她不希望自己的小說被影視化,卻無法阻止英國電視台把她的作品搬上銀幕,原因當然是她的故事能與時代脈動緊密結合。特別是當台灣讀者讀到《燈塔》的康柏島發現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病例時,應該頗能感同身受島上那種人心惶惶的氛圍。令人驚訝的是,寫出《燈塔》的詹姆絲當年高壽八十有五。四年後,也就是八十九歲的詹姆絲,居然還能完成論文式的專書《論偵探小說》。試想一下,當我們活到八十歲之際,那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若沒犯老人癡呆症就該感到萬幸吧。念及至此,實在不能不佩服詹姆絲女士,原來創作力也可以老而彌堅啊。有道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身為國寶級的英籍作家詹姆絲,相當看好推理小說將有機會邁入一個新的黃金時期(golden age),且讓我們大家期待現年九十歲的她,能在未來締造打破格局的文學奇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