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少女【吉卜力動畫原著小說.暢銷70年全新譯本】
激發孩子想像力的無限可能,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活動期間購買童書類別滿額199元,即贈《傲嬌公主的奇幻冒險》早優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內容簡介
瑪麗‧諾頓傳世奇幻經典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突破想像力邊界,讓我們眼中的日常,變得不可思議
當米林宏昌猶豫著是否擔任《借物少女艾莉緹》導演,
宮崎駿說:你先看過原著小說就會有答案!
他們很脆弱,也很聰明。
他們依靠人類而生。但不被人類發現,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他們說,人類是為了借物者而存在,就像麵包是為了奶油而存在一樣。
在一座鄉村老宅中,借物者只剩「時鐘」一家人。壁爐架家、大鍵琴家和雨水管家族都已經不在了。門廳的大鐘佇立在那裡兩百年,發出低沉的聲音,耐心地守護他們的家園,計算他們的時間。
地底下一道又一道的柵門,以大頭針為鎖扣,只有爸爸用全身的力量壓上去再盪開來,才能開啟。艾莉緹‧時鐘恨死那些柵門了。她不想要永遠過這種生活,不想要住在黑暗之中,躲在地板之下。但地板下的家,又是如此溫暖舒服……
平靜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他們「被看見」。
* * * * * * * * *
「假如,你看到一個小矮人,大概跟鉛筆一樣高,長褲上有塊藍色補丁,爬窗簾爬到一半,手上還抓著一個玩具茶杯。你會覺得它是精靈嗎?」男孩問。
「不會,」艾莉緹說,「我會覺得那是我爸。」
《借物少女》初版於1952年,曾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本書特色
1.比魔法更強大的想像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奇幻作品,卻成為兒童奇幻文學中無可比擬的經典之作。故事中沒有魔法,沒有精靈,沒有異世界,卻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和驚人的觀察力,將人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以獨特視角重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人發笑又嘖嘖稱奇──咦?原來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嗎?
2.讓我們找回心中純真的自己
宮崎駿和動畫師高畑勳曾說,他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個有點叛逆、鬼靈精的女孩,父母為她築起的「舒適圈」再也關不住她。她對未知充滿渴望,尤其當她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她發現和別人比較、競爭、炫耀根本沒有意思,因為她有太多事想做、太多書想看、太多話想與人分享了。這樣的艾莉緹,能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也讓每個大人找回心中那個純真的自己。
3.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七十年前在二戰之中寫下《借物少女》的諾頓,用一種最積極、樂天的筆法,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似是穿越時空鼓舞著我們:即使世界殘酷、瞬息萬變,也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去想像。
得獎紀錄
★ 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 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大童書
★ 路易斯‧卡洛爾書籍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好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貞慧|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許伯琴|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葛琦霞|臺灣前瞻閱讀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 瑪麗‧諾頓有一種驚人的天賦,無論透過小人的眼睛看人類,還是透過人類的眼睛看小人,她的描述使兩者都生動而真實。──《芝加哥論壇報》
■ 那些無論重買幾次,依然動不動就神祕消失的小東西,像是鉛筆、髮夾、別針,都到哪裡去了?《借物少女》將此種日常經驗加以轉化,不只透過地板下的「借物者」一族,滿足了讀者對「袖珍博物館」這類微型世界的想像,更以艾莉緹一家與「普通人類」的相遇,展現出不同生活形式、世界觀的追求與碰撞。在彼此小心翼翼的試探過程中,學習信任與互助,以及如何與他者「共享空間」的思考,更是本書最動人與歷久彌新之處。──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宗潔
■ 借物少女在父母的保護下,一直以為世界就是繞著小小的借物者打轉,直到她認識了男孩,不但打開了自己的眼界,對男孩而言何嘗不也是一種宇宙級的衝撃呢?全書裡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是梅阿姨所說的:「故事已經說完,但它從來不曾真正結束。」每一個故事在告一段落後,都會在不同的聆聽者心中繼續它的生命,那個靈動又勇敢的借物女孩,會一直在你我心中,創造新的感動。──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許伯琴
■ 如果你看過宮崎駿的卡通《借物少女艾莉緹》,你應該來看看原汁原味的文字版,看看其中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有找不到東西的經驗,可以來看看作者如何發揮創意,把它寫成這一本奇妙的《借物少女》。透過小小人的視角,這本書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悅讀之旅。同時,也看到小小人也有生活上的大考驗和來自心中永不止息的勇氣,就跟你我一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 閱讀英國兒童文學家瑪麗‧諾頓的經典作品《借物少女》,讓孩子有機會思考,在成長過程中,關於我們的品性道德,友誼情感,生存的勇氣與自信。從《借物少女》的閱讀中,讓孩子化為各種角色,例如胖德、荷蜜莉、艾莉緹、男孩、崔佛太太等。換位思考,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來思索,來感受眼前的世界。讓孩子的思考更加的周延、完善,不至於固著、刻板、匱乏。讓孩子看待眼前這個世界與事物更加具有包容與彈性。──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 很開心經典奇幻小說《借物少女》重新翻譯、問世了!故事非常精采,讓人一翻開書本,進入故事情節,便欲罷不能,一次讀完!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充滿創意想像力的故事吧!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愛上它!──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李貞慧
序/導讀
導讀
《借物少女》系列的視界與大千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葛容均
提起「借物少女」,興許臺灣大小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宮崎駿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吉卜力工作室,2010),而這部動畫實則改編自英國二十世紀作家瑪麗‧諾頓(Mary Norton,1903-1992)的奇幻小說The Borrowers。
The Borrowers於1952年出版,立即迎來市場的歡迎與文學評論家們的高度讚譽,並於該年為諾頓贏得英國兒童文學大獎,即「卡內基文學獎(the Carnegie Medal)」。The Borrowers就此進入兒童文學經典之列,加上四部續作,更加完整與豐富諾頓於此系列中所創造的小人兒世界,為諾頓奠定其身為二十世紀對奇幻文學深具貢獻的重要作家地位。
瑪麗‧諾頓是諾頓家唯一的女兒,童年時期與家人居住在英格蘭貝德福郡(Bedfordshire, England)內的一座鄉間小鎮。兒時,常與哥哥們探索鄉野趣味,鄉野經驗為諾頓日後的創作如《借物少女》(The Borrowers)系列提供寶貴材料。即便於《借物少女》第一集中,讀者即可窺見艾莉緹(Arrietty)的母親荷蜜莉(Homily,其名本身即具有「家」之意涵)始終抗拒有朝一日得搬離人類家屋、淪落於鄉野的命運(「我不要移民!」),當讀者們閱讀至第一集故事末了便會發現,為何艾莉緹一家仍須面對此命運。興許諾頓如此安排,方能於爾後續集中,讓讀者們相繼體驗更加豐富、更為完整的艾莉緹一家之鄉野歷程,於此同時激發大小讀者進而省思:何處是「家」,何處「著家」?何謂「離家」、「著家」與「歸家」?「家屋(house)」與「家鄉/家園(homeland)」之於「家(home)」的關聯性或重要性何在?令我們舒心的「家屋」和「家園」外面,又存在著怎樣的更廣大的世界?而更廣大的世界與其所伴隨而來的視界,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身與同族的命運,那之於個體獨特又之於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於首冊中,少女艾莉緹即展現了關懷族人之心,納悶甚至憂心著「他們〔其他借物者〕到哪去了」、「我不希望我們絕跡」)?而這一切探問的背後,更為本質的問題依舊離不開:何以為「家」──人類與艾莉緹一干小人兒們對於「家」的想像、定義與期待是什麼,是否因為物種或族群相異而有所區別?世間大千萬物,人類對於異於人類之物種、族群和生靈究竟持有多少與之和平共存、尊重共處的真心?
托爾金於〈論仙子精靈故事〉(“On Fairy-Stories”)一文中曾提出,幻想文學得以甚至理想上應當滿足若干人類原始慾望(“satisfaction of certain primordial human desires”),其中之一便是「與其他生靈交融(“to hold communion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值得注意的是,托爾金於此句當中所使用的修辭是 “to hold communion with”,而非簡單的 “to communicate with”。如同分享聖餐般的“communion” 一詞蘊藏著神聖且高貴的交流與分享之行為,對托爾金而言,此為一種人類原始想要與萬物交融的想望,並透過幻想文學的創作加以實踐。諾頓於《借物少女》系列中便是包含了「借物者」這樣的種群、人類、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並主要從小小「借物者」的視角經驗來看對他們而言巨大的一切,而我於此處所謂的「巨大的一切」,並不僅止於「借物者」將人類視作「巨人」,而亦包括不同於原本對於人、事、物以及生活模式與生存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幻想文學倘若只關乎與世隔絕的物種,這並非托爾金對於幻想文學之期許,然而,與其他生靈物種的交融並非一蹴即成的易事,此間可能發生價值觀的碰撞,或始終存在著因難以改變之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隔閡,甚至劇烈衝突。是以,我個人特別欣賞首冊《借物少女》第九章,當艾莉緹第一次與宣稱自己已為十歲的人類男孩相遇,他倆之間的對話饒富「兩小兒辯日」的童趣,但也充斥著觀念上的碰撞,可也正因如此,諾頓賦予生靈物種間首次交遇的真實感。小男孩好奇小人兒的世界,但警告小人兒即將滅族絕跡;艾莉緹受到莫大衝擊,卻也在言談當中企圖糾正小男孩自以為是的世界觀──世界並非僅為了「巨人」而存在!不論如何,這次的交遇實在寶貴。
至於瑪麗‧諾頓當初如何發想出小人兒與他們的世界呢?在一次受訪中,作家道出,因從小便近視,「當其他人看得見遠端山陵,遙處森林,翱翔雉鳥,還是孩子的我僅能側身去看近距離的堤岸,樹木之根,纏亂的草」,而「青苔,蕨類植物的莖,酸模梗」在瑪麗的白日夢中成就了叢林劇碼的場域。不難想見,至少就這層面且某種程度而言,小人兒的視界即為兒時瑪麗的視界。但瑪麗.諾頓終究能夠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與同理心,透過創作《借物少女》系列,不僅拓展「小人兒們」──借物者以及真實兒童──的視界,也為幻想文學開闢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博識出版社能夠慧眼完整翻譯出版整套系列,實為臺灣讀者的福氣,我個人早已期待許久,而今滿懷感恩及雀躍!
試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