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犯罪故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樁塵封十年的失蹤懸案,
遇上兩位模糊現實與虛構的犯罪小說家,
誰才能揭開最驚悚離奇的謎底?
《騙子律師》史蒂夫‧卡瓦納盛讚:「像一部充滿電影感的真實罪案紀錄片!」
*《惡魔的背影》犯罪實錄+《HQ事件的真相》後設謎團
*空降《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故事簡介├
在頂樓人間蒸發的女學生、老舊宿舍的不祥傳說、大學教授的不倫醜聞、遭人惡意散布的性愛影片──
這起失蹤案擁有一切聳動駭人的元素,卻獨缺水落石出的結局。
直到兩位犯罪小說家懷著各自的盤算,不計代價要為這個故事畫下句點……
二○一一年,十九歲的曼徹斯特大學新生柔伊・諾蘭離開宿舍派對,從此消失無蹤,儘管家屬持續關注、網路上穿鑿附會的傳聞不斷,但終究只是眾多失蹤懸案的其中之一,逐漸被警方遺忘。唯獨女作家伊芙琳・米契對此案耿耿於懷,鍥而不捨展開調查,並將自己蒐集到的各種證據與同為犯罪小說家的朋友喬瑟夫分享。
伊芙琳的調查挖掘出柔伊和雙胞胎姊妹愛憎交織的關係、音樂家父親望女成鳳的壓力陰影,更發覺當年宿舍裡的室友對事發當日的說詞互相矛盾,也各有希望柔伊消失的理由。然而伊芙琳愈是抽絲剝繭,周遭的現實生活中就出現愈來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事與威脅,當她查出柔伊失蹤前早已遭到不明人士長期監視,她自己身邊隱約也感覺到有人窺伺埋伏……
就在拿到關鍵資料的當天,伊芙琳也遭逢不測。
喬瑟夫接下伊芙琳展開的調查任務,開始檢視關於柔伊失蹤案的資料:簡訊、電子郵件、親朋好友的訪談、媒體報導、網路論壇貼文,逐漸拼湊出一幅充滿性、謊言和祕密的黑幕,他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調查者,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在他的筆下慢慢模糊。他想寫出的究竟是真相,或只是一個博取聲量的聳動故事?柔伊和伊芙琳的命運謎底,是否就隱藏在他的字裡行間?
┤好評推薦├
「一本澈底重構犯罪小說概念的奇書!」──珍‧凱西,《替身律師》作者
「迷人且毫無冷場,故事獨具一格,敘述方式精巧出色。」──泰瑞‧海耶斯,《朝聖者》作者
「諾克斯創造了混種文類的成功實驗:既是老派的『凶手是誰』謎團、也是一部聰明的後現代文學小說,對編寫刪修的過程與真實犯罪文類都提出了倫理性的探問。」──《週日泰晤士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柔伊.諾蘭,一名正值青春年華的曼徹斯特大學學生,在2011年冬日的早晨,於其住所舉辦的派對中離席,從此似乎是人間蒸發,杳然失去蹤跡。經過一段時間的搜查無果,這件失蹤案成為了懸案,漸漸被人世人所淡忘。然而,作家伊芙琳・米契對此案仍舊鍥而不捨地持續追蹤調查,認為此案並不單純,因此致力於挖掘當年事發的真相。就在搜查過程中,作家伊芙琳卻不幸意外身亡。此後,本書作者喬瑟夫・諾克斯藉由與作家好友伊芙琳分享給他的案件資料與證據繼續追查。
本文主要是以各個角色的訪談內容構成,透過分析這些角色與柔伊的糾葛關係,以及閱讀以他們視角所描述的內容,讀者得以逐步拼湊出柔伊生前的生活與其周遭發生的事情。對於同一件事情,有時可能眾說紛紜,甚至有矛盾之處,無疑是羅生門。或許這些人說的都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卻令人難以捕捉全貌;也或許有人避重就輕或修飾話語,或甚至是記憶的印象出錯,以致於產生誤導。字裡行間充滿許多值得推敲的細節,細細琢磨,腦力激盪。
毫無疑問,作者喬瑟夫・諾克斯(Joseph Knox)非常善於描述與鋪陳故事,運用特殊的寫作手法,一步一步帶領讀者抽絲剝繭、接近問題的核心,並嘗試揭開事實的面紗。
伊芙琳展開柔伊案件的調查工作,從她給喬瑟夫的郵件和眾多人物訪談、新聞報導開始一一抽絲剝繭。柔伊在失蹤當晚離開宿舍派對後,便在頂樓人間蒸發,自此警方和家人遍尋不著蹤跡。透過訪談內容看來,似乎人人都有嫌疑,有彼此不順眼的雙胞胎姊妹,貌合神離、搞劈腿的男友,及不知是否真心、圍繞身旁好友及室友……。
在這一起柔伊失蹤懸案中,透過女作家伊芙琳的訪談整理及爬梳,似乎真相呼之欲出,奈何尚未完成作品,關鍵證據也將浮出水面之際,她卻因此飽受恐嚇,及不知名人士的騷擾,最後伊芙琳也不幸遇害。喬瑟夫接下伊芙琳的檔案資料,逐漸拼湊出事件的種種黑幕。然而喬瑟夫所公諸於世的究竟是事件真相,還只是想以此聳人聽聞的小說題材大撈一筆呢?他的真實目的為何呢?答案就隱藏在書裡的字裡行間,留待讀者推敲琢磨吧!
《真實犯罪故事》最特別之處,便是書裡透過與柔伊相關人物的訪談,拼湊出事件的梗概。但別忘了這些訪談紀錄,主角們只會挑對自己最有利的證詞,堅持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確、真實的,並儘量保留對柔伊的美好印象。訪談時也會避重就輕,極力撇清自己的嫌疑,並將髒水潑向某人。那麼要如何從眾多的訪談、新聞媒體相關報導中,找出任何案件蛛絲馬跡、破案的癥結點,不到最後篇章,讀者真的無法猜到凶嫌是誰?尤其是愈多人的說詞出現,柔伊太墮落、太複雜,私生活不檢點,並不如外界所見的光鮮亮麗、完美無瑕、誠實純潔,她的失蹤實在充滿太多想像空間。
最終喬瑟夫完成了伊芙琳的作品,不免令人喟嘆一聲,故事就結束了?柔伊的
除了對柔伊的印象,他們也談及自己與柔伊的關係及相處。從中可發現大家的話語中隱藏著報導不知有意或無意略過的部份,報導或許會提到她是位美麗有才華的大學生,但不一定會提她與朋友們晚上開趴甚至曾沈迷藥物。對於大眾來說,柔伊只是一般失蹤者,對於報導沒提及的狀況一無所知。如果是善良單純的受害者,可能會得到比較多的同情,人們總是容易被外在形象影響觀感。
即使受訪者宣稱自己與柔伊是親密好友,但接下來別人提供的說法可能毫不留情推翻前面的說法。即使是家人,雙胞胎姊姊金柏莉提到自己遇到的怪事,以及身為雙胞胎帶來的優缺點,種種都讓他們的關係如履薄冰。當然她所說的也馬上遭到其他人無情的奚落。受訪者都是單獨受訪,但透過文字還是能感受到伊芙琳所謂的爭執互槓,大家都堅信自己的說法正確,不過越讀越感到奇怪。
由於本書作者也出現在書中,前後更出現了受害者照片,讓整個內容看起來更像是真的,也難怪作家史蒂夫‧卡瓦納會稱讚像是一部充滿電影感的真實犯罪紀錄片。當書中受訪者談及過往時,的確給人的感覺就像觀看紀錄片。可能因為本書的敘述形式加上只有柔伊的案件,所以書中的緊張感又不同於其他犯罪小說,但依舊讓人越讀越在意,恨不得馬上看到最後。而看完後又猶豫要不要查證這個事件,雖然就算沒有這個事件的話,世界上也還有許多失蹤案件,但知道是真的或當事人是自己知道的人,心情還是差很多的。很容易投入其中,讀完後仍沒辦法馬上抽離的一部作品。
隨著閱讀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不斷地湧現在我的腦海裡。我試著從各個角色的對話中抽絲剝繭,想要跟伊芙琳一樣推敲出線索,實際上卻比想像中還要困難。每個角色看起來都有可能是造成這件悲劇的主謀,我無法斬釘截鐵地斷定犯人究竟是誰。各個角色都有他們的顧慮與想法,看似坦承可是未必全盤托出。或是一開始感覺與柔伊失蹤毫無相關的人,到最後卻又有更多的疑點在他們身上出現。所有人都有嫌疑,到底誰說的是實話,誰在說謊,誰又在隱瞞真相水落石出?
《真實犯罪故事》透過角色對話的體裁,呈現柔伊的失蹤對身旁人們所造成的不可忽視的影響。當我們能夠隨著喬瑟夫逐漸深入地挖掘真相,卻也同時透露著事實並非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單純。讀這本書時產生的思考與推論,對我來說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這就是《真實犯罪故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