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超越想像的太空寫實主義,2024年布克獎獲獎之作
Orbital: A Novel (Booker Prize Winner)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榮獲2024年布克獎大獎
猶如科技時代的吳爾芙,天空中的梅爾維爾
以自然寫作的方式書寫宇宙萬物,被譽為「太空寫實主義」
★榮獲英國豪森登獎
★歐巴馬年度最愛圖書
★奧威爾獎政治小說類決選
★勒瑰恩獎小說類決選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編輯選書
★《歐普拉日報》年度好書
★《衛報》年度小說
★《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文學網路媒體Literary Hub年度最期待好書
★《洛杉磯時報》年度最期待好書
★《每日郵報》年度最佳聖誕假期讀物
《軌道》是一部充滿史詩力量的小說,巧妙地記錄六名男女穿越太空一天的生活。這些來自美國、俄羅斯、義大利、英國和日本的太空人,在太空站共同參與了一場夢幻任務,在宇宙中以高速旅行、旋轉的同時,見證了難以言喻的壯麗風景,也各自體會著內心複雜的人生故事。
薩曼莎.哈維以嶄新的視野及優美的文筆,對太空和地球上的生命進行了雄辯及思考。透過她的卓越文采,我們得以一窺這幾位太空人的宇宙日常生活瞬間;我們看著他們準備脫水食物,在無重力睡眠中漂浮,進行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肌肉萎縮;我們見證了他們之間獨特的漂浮家人情感,以及徹底的孤獨。最重要的是,當他們觀察記錄沉默的藍色星球,我們感覺與他們同在一起。他們經歷了十六個日出日落,飛越了銀河系中明亮、閃爍的星系,令人驚嘆不已且充滿深刻沉思。
薩曼莎.哈維帶領讀者,運用文字及想像力,展開了一場超越世俗的美妙旅行,如同寫給當代的太空詠歎調。她以自然寫作的方式書寫太空,被譽為「太空寫實主義」,更以文學拓展了創作的領域與視野。宇宙萬物在她筆下光采橫溢,氣象萬千,讓人難以忘懷。
猶如科技時代的吳爾芙,天空中的梅爾維爾
以自然寫作的方式書寫宇宙萬物,被譽為「太空寫實主義」
★榮獲英國豪森登獎
★歐巴馬年度最愛圖書
★奧威爾獎政治小說類決選
★勒瑰恩獎小說類決選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編輯選書
★《歐普拉日報》年度好書
★《衛報》年度小說
★《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文學網路媒體Literary Hub年度最期待好書
★《洛杉磯時報》年度最期待好書
★《每日郵報》年度最佳聖誕假期讀物
《軌道》是一部充滿史詩力量的小說,巧妙地記錄六名男女穿越太空一天的生活。這些來自美國、俄羅斯、義大利、英國和日本的太空人,在太空站共同參與了一場夢幻任務,在宇宙中以高速旅行、旋轉的同時,見證了難以言喻的壯麗風景,也各自體會著內心複雜的人生故事。
薩曼莎.哈維以嶄新的視野及優美的文筆,對太空和地球上的生命進行了雄辯及思考。透過她的卓越文采,我們得以一窺這幾位太空人的宇宙日常生活瞬間;我們看著他們準備脫水食物,在無重力睡眠中漂浮,進行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肌肉萎縮;我們見證了他們之間獨特的漂浮家人情感,以及徹底的孤獨。最重要的是,當他們觀察記錄沉默的藍色星球,我們感覺與他們同在一起。他們經歷了十六個日出日落,飛越了銀河系中明亮、閃爍的星系,令人驚嘆不已且充滿深刻沉思。
薩曼莎.哈維帶領讀者,運用文字及想像力,展開了一場超越世俗的美妙旅行,如同寫給當代的太空詠歎調。她以自然寫作的方式書寫太空,被譽為「太空寫實主義」,更以文學拓展了創作的領域與視野。宇宙萬物在她筆下光采橫溢,氣象萬千,讓人難以忘懷。
名人推薦
|齊聲推薦
薩曼莎.哈維的小說緊湊優美,內容豐富,邀請我們從國際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的漂流視角來觀察地球的輝煌,他們在喪親之痛、孤獨和任務疲勞中度過。從他們的幽閉恐懼症到無限的太空,從他們廣泛的記憶到對任務的仔細關注,從形而上學的探究到自然世界的奇觀──《軌道》是寫給地球的情書,更是對個人生命和集體價值的深刻認可。──布克獎評審團
當代英國小說家中,薩曼莎.哈維的作品每每令人驚豔,透過這本外表輕薄、內容宏大的小說《軌道》,她彷彿化身當代宇宙的工匠,以想像力建構出國際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的日常生活。《軌道》的內容奇特且充滿魔力,絲毫不像小說,卻展現了唯獨小說做得到的事……作者可說是天空中的梅爾維爾(《白鯨記》作者)。──《紐約客》
薩曼莎.哈維的小說發人深省,描繪太空站的生活,句句優美,令人忍不住放下書讚嘆……這本書引人入勝,充滿對造物之美的驚嘆,並透過精湛的描述,讓一切栩栩如生……文字優雅,饒富哲思,書中傳達出的驚奇和喜悅,為認真的小說愛好者帶來了深刻愉悅的閱讀體驗。──《波士頓環球報》
哈維創作出一首不可思議又合時宜的地球生命頌歌……她生動地描繪了太空中生活的現實和感受,從容納垃圾的貨艙到太空人帶上太空站的護身符和照片……這本書也許最重要的是從太空觀看地球的經驗詮釋……如果哈維寫出《軌道》,是為了讓我們從不同視角審視世間萬物,那她的警示來得正是時候。──《明尼亞波利斯星壇報》
哈維帶領讀者來到終界邊疆,卻未加深我們本質上的孤獨,反而提醒了我們彼此相依的處境……幾筆鋪陳,再加上幾段美麗的描述,哈維便讓讀者返回地面,驚訝自己短時間內已遊歷遠方,彷彿在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中,沿其軌道繞了一圈。──《洛杉磯時報》
哈維與虛構的國際太空站組員展開一場欣喜的旅程,並以戀人的目光回望地球……這是一本抵抗末日的人類世之書。──亞歷珊卓拉.哈里斯,《衛報》
哈維帶著讀者登上擁擠的太空站,和六名太空人展開國際任務,一起在二十四小時繞行了地球十六圈。透過他們的雙眼,我們看到颱風在太平洋上形成,看到一包包麵在無重力狀態下飄浮,看到大陸自窗外掠過。這是一部令人沉思的小說,展現地球的改變,同時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並對地球的居民展現了嶄新而深刻的愛。──《歐普拉日報》年度好書
光彩奪目……哈維的《軌道》是一本強大的小說,探索了哲學、宗教、信仰、存在、意義建構、藝術、悲傷和感恩等等問題。透過六人一天的生活,在深刻和平凡之間,她深入探討了人類的經驗──尤其是從太空這超脫的角度。她富饒且充滿詩意的語言,貼近詩歌,也接近散文……《軌道》是對語言的禮讚,對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視角的美麗探索。──《書架通報》
極其美麗……一場華麗的沉思。──《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太空旅行者來自五個不同的國家,代表人類的縮影。這本書筆觸優美,思想深刻,探討著地球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光芒動人,奇妙深奧,《軌道》令人難以釋卷,難以忘懷。──《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本書是一場思辨,態度熱切,處處抒情,眼見地球陷入危險,述說其奧妙和脆弱。這本小說輕薄,語言簡練,如輓歌般令人警醒。──《柯克斯書評》
《軌道》帶來的省思不只及時,而且必要。這是哈維至今最好的一本小說。──《愛爾蘭時報》
閱讀《軌道》是讓人頭暈目眩的經驗。哈維細膩描寫了太空站的日常生活,隨後畫面一轉,以宏大抒情的筆觸描寫自然世界。在兩者之下,依循深沉的思緒,追問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這本書成就非凡,蘊含豐富的意涵。──史蒂芬妮.梅里特,《衛報》
簡短卻發人深省的哲思小說。──美國小說中心
哈維的小說《軌道》,可比太空中的《海浪》(吳爾芙所著)……小說繞行了十六條軌道,以韻律似的節奏一次次描繪了地球目眩神迷的面貌……角色的思緒和色彩與光交織流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嘆為觀止……散文精采,敘事抒情,《軌道》的成就在書籍、電影和其他媒體都十分罕見。這本小說讓你以嶄新的方式觀看世界和我們所在的位置。──《菁英雜誌》
簡潔優雅,清晰透澈……饒富洞察的散文已成為哈維的特色。──《旁觀者》
充滿力量……哈維描述著不斷崩毀的世界,筆法讓人驚豔,富有節奏感,完美展現了這本書的力量……她在親密和宏大敘述中遊走,令人心驚膽顫,又同時巧妙地拆解綁住兩者的重要絲線……優美文筆讓人無法釋卷,整體而言,這是本令人振奮的作品。如太空人一般,讀者腳踩不到實地,但能以全新且正面的方式理解「大地之母」的含義。雖然世界看似脆弱,但哈維向我們保證:「地球如此光彩奪目,絕不會無足輕重。」──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精鍊深情,令人難忘……哈維的敘述功力無人能出其右。──英國《每日電訊報》
華麗璀璨……緊湊的閱讀體驗,哈維對細節的想像力,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感官。──英國《每日郵報》
透過對存在本身的敬畏,這本書為地球發出呼籲……一改當代氣候小說冰冷的末日感,《軌道》明亮的描述提醒我們,人類輕率對待唯一、絕無僅有的藍色星球時,會以什麼樣的美作為代價。──英國《金融時報》
|名家好評
《軌道》美麗又深刻。篇幅不長,但最後幾章我看了好幾週,因為我捨不得放下。──艾蜜莉.孟德爾,著有《寧靜海的旅人》
非凡璀璨的一本小說。──安東尼.杜爾,著有《呼喚奇蹟的光》
這本小說美麗至極,你必須調整讀者之心,感受一切。內容敘述一群人觀看著我們單純又奇異的星球。《軌道》講述了人類擁有「上帝視角」的感受。薩曼莎.哈維是傑出的散文大師,每一份驚奇都化為令人屏息的色彩風暴,光彩眩目,讓人沉浸在時空、科技和愛、野心和信仰的洞見之中。這是充滿敬畏和謙卑的一封情書,獻給地球和深感其饋贈的讀者。──麥克斯.波特,著有《Shy》
這是一首來自高處的美麗歌曲,亦是在星光中吟唱的讚美詩,歌頌著人類的勇氣和努力。這本書不說教,也不說理,只像一段抒情文,提醒我們再不改變,可能會失去的一切。──麥可.麥科馬克,著有《Solar Bones》
我已許久沒讀到如此美麗的一本小說。這本書極為罕見,一則滿足我畢生對太空旅行的痴迷,二則滿足我對優美句子和段落的渴望,值得一讀再讀……我的天啊,這本小說太美了。──馬克.海登,著有《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比起哈維其他作品,我特別欣賞《軌道》……我想我從未讀過任何作品能像這本小說一樣:對角色抱持如此深厚的愛,並對地球有如此清晰的認識。而小說拒絕絕望和憤世嫉俗的態度,更讓我深深充滿感激。──莎拉.莫絲,著有《Summerwater》
《軌道》宏偉壯麗,氣勢磅礡,卻如此輕薄短小,眨眼間便讀畢。如同一首地球的哀歌,展現其所有光輝和脆弱。文筆細膩雅緻,薩曼莎.哈維的才情確實難得一見。──南森.菲勒,著有《The Shock of the Fall》
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工作、睡覺並看著世界轉動。他們腦中想著颱風、藻華、海景、夜晚的城市、維拉斯奎茲、蛙鳴、炒蛋和家庭。《軌道》以豐富的文筆刻畫出絢麗的地球,以包容的視角和冷靜的態度,充滿情感地描述了這裡發生的一切。──黛西.希得雅德,著有《Emergency》
薩曼莎.哈維的小說緊湊優美,內容豐富,邀請我們從國際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的漂流視角來觀察地球的輝煌,他們在喪親之痛、孤獨和任務疲勞中度過。從他們的幽閉恐懼症到無限的太空,從他們廣泛的記憶到對任務的仔細關注,從形而上學的探究到自然世界的奇觀──《軌道》是寫給地球的情書,更是對個人生命和集體價值的深刻認可。──布克獎評審團
當代英國小說家中,薩曼莎.哈維的作品每每令人驚豔,透過這本外表輕薄、內容宏大的小說《軌道》,她彷彿化身當代宇宙的工匠,以想像力建構出國際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的日常生活。《軌道》的內容奇特且充滿魔力,絲毫不像小說,卻展現了唯獨小說做得到的事……作者可說是天空中的梅爾維爾(《白鯨記》作者)。──《紐約客》
薩曼莎.哈維的小說發人深省,描繪太空站的生活,句句優美,令人忍不住放下書讚嘆……這本書引人入勝,充滿對造物之美的驚嘆,並透過精湛的描述,讓一切栩栩如生……文字優雅,饒富哲思,書中傳達出的驚奇和喜悅,為認真的小說愛好者帶來了深刻愉悅的閱讀體驗。──《波士頓環球報》
哈維創作出一首不可思議又合時宜的地球生命頌歌……她生動地描繪了太空中生活的現實和感受,從容納垃圾的貨艙到太空人帶上太空站的護身符和照片……這本書也許最重要的是從太空觀看地球的經驗詮釋……如果哈維寫出《軌道》,是為了讓我們從不同視角審視世間萬物,那她的警示來得正是時候。──《明尼亞波利斯星壇報》
哈維帶領讀者來到終界邊疆,卻未加深我們本質上的孤獨,反而提醒了我們彼此相依的處境……幾筆鋪陳,再加上幾段美麗的描述,哈維便讓讀者返回地面,驚訝自己短時間內已遊歷遠方,彷彿在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中,沿其軌道繞了一圈。──《洛杉磯時報》
哈維與虛構的國際太空站組員展開一場欣喜的旅程,並以戀人的目光回望地球……這是一本抵抗末日的人類世之書。──亞歷珊卓拉.哈里斯,《衛報》
哈維帶著讀者登上擁擠的太空站,和六名太空人展開國際任務,一起在二十四小時繞行了地球十六圈。透過他們的雙眼,我們看到颱風在太平洋上形成,看到一包包麵在無重力狀態下飄浮,看到大陸自窗外掠過。這是一部令人沉思的小說,展現地球的改變,同時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並對地球的居民展現了嶄新而深刻的愛。──《歐普拉日報》年度好書
光彩奪目……哈維的《軌道》是一本強大的小說,探索了哲學、宗教、信仰、存在、意義建構、藝術、悲傷和感恩等等問題。透過六人一天的生活,在深刻和平凡之間,她深入探討了人類的經驗──尤其是從太空這超脫的角度。她富饒且充滿詩意的語言,貼近詩歌,也接近散文……《軌道》是對語言的禮讚,對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視角的美麗探索。──《書架通報》
極其美麗……一場華麗的沉思。──《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太空旅行者來自五個不同的國家,代表人類的縮影。這本書筆觸優美,思想深刻,探討著地球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光芒動人,奇妙深奧,《軌道》令人難以釋卷,難以忘懷。──《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本書是一場思辨,態度熱切,處處抒情,眼見地球陷入危險,述說其奧妙和脆弱。這本小說輕薄,語言簡練,如輓歌般令人警醒。──《柯克斯書評》
《軌道》帶來的省思不只及時,而且必要。這是哈維至今最好的一本小說。──《愛爾蘭時報》
閱讀《軌道》是讓人頭暈目眩的經驗。哈維細膩描寫了太空站的日常生活,隨後畫面一轉,以宏大抒情的筆觸描寫自然世界。在兩者之下,依循深沉的思緒,追問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這本書成就非凡,蘊含豐富的意涵。──史蒂芬妮.梅里特,《衛報》
簡短卻發人深省的哲思小說。──美國小說中心
哈維的小說《軌道》,可比太空中的《海浪》(吳爾芙所著)……小說繞行了十六條軌道,以韻律似的節奏一次次描繪了地球目眩神迷的面貌……角色的思緒和色彩與光交織流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嘆為觀止……散文精采,敘事抒情,《軌道》的成就在書籍、電影和其他媒體都十分罕見。這本小說讓你以嶄新的方式觀看世界和我們所在的位置。──《菁英雜誌》
簡潔優雅,清晰透澈……饒富洞察的散文已成為哈維的特色。──《旁觀者》
充滿力量……哈維描述著不斷崩毀的世界,筆法讓人驚豔,富有節奏感,完美展現了這本書的力量……她在親密和宏大敘述中遊走,令人心驚膽顫,又同時巧妙地拆解綁住兩者的重要絲線……優美文筆讓人無法釋卷,整體而言,這是本令人振奮的作品。如太空人一般,讀者腳踩不到實地,但能以全新且正面的方式理解「大地之母」的含義。雖然世界看似脆弱,但哈維向我們保證:「地球如此光彩奪目,絕不會無足輕重。」──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精鍊深情,令人難忘……哈維的敘述功力無人能出其右。──英國《每日電訊報》
華麗璀璨……緊湊的閱讀體驗,哈維對細節的想像力,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感官。──英國《每日郵報》
透過對存在本身的敬畏,這本書為地球發出呼籲……一改當代氣候小說冰冷的末日感,《軌道》明亮的描述提醒我們,人類輕率對待唯一、絕無僅有的藍色星球時,會以什麼樣的美作為代價。──英國《金融時報》
|名家好評
《軌道》美麗又深刻。篇幅不長,但最後幾章我看了好幾週,因為我捨不得放下。──艾蜜莉.孟德爾,著有《寧靜海的旅人》
非凡璀璨的一本小說。──安東尼.杜爾,著有《呼喚奇蹟的光》
這本小說美麗至極,你必須調整讀者之心,感受一切。內容敘述一群人觀看著我們單純又奇異的星球。《軌道》講述了人類擁有「上帝視角」的感受。薩曼莎.哈維是傑出的散文大師,每一份驚奇都化為令人屏息的色彩風暴,光彩眩目,讓人沉浸在時空、科技和愛、野心和信仰的洞見之中。這是充滿敬畏和謙卑的一封情書,獻給地球和深感其饋贈的讀者。──麥克斯.波特,著有《Shy》
這是一首來自高處的美麗歌曲,亦是在星光中吟唱的讚美詩,歌頌著人類的勇氣和努力。這本書不說教,也不說理,只像一段抒情文,提醒我們再不改變,可能會失去的一切。──麥可.麥科馬克,著有《Solar Bones》
我已許久沒讀到如此美麗的一本小說。這本書極為罕見,一則滿足我畢生對太空旅行的痴迷,二則滿足我對優美句子和段落的渴望,值得一讀再讀……我的天啊,這本小說太美了。──馬克.海登,著有《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比起哈維其他作品,我特別欣賞《軌道》……我想我從未讀過任何作品能像這本小說一樣:對角色抱持如此深厚的愛,並對地球有如此清晰的認識。而小說拒絕絕望和憤世嫉俗的態度,更讓我深深充滿感激。──莎拉.莫絲,著有《Summerwater》
《軌道》宏偉壯麗,氣勢磅礡,卻如此輕薄短小,眨眼間便讀畢。如同一首地球的哀歌,展現其所有光輝和脆弱。文筆細膩雅緻,薩曼莎.哈維的才情確實難得一見。──南森.菲勒,著有《The Shock of the Fall》
太空站上,六名太空人工作、睡覺並看著世界轉動。他們腦中想著颱風、藻華、海景、夜晚的城市、維拉斯奎茲、蛙鳴、炒蛋和家庭。《軌道》以豐富的文筆刻畫出絢麗的地球,以包容的視角和冷靜的態度,充滿情感地描述了這裡發生的一切。──黛西.希得雅德,著有《Emergency》
目錄
各界推薦
負一圈軌道
第一圈軌道,上升
第一圈軌道,進入第二圈軌道
第三圈軌道,上升
第三圈軌道,下降
第四圈軌道,上升
第四圈軌道,下降
第五圈軌道,上升
第五圈軌道,下降
第六圈軌道
第七圈軌道
第八圈軌道,上升
第八圈軌道,下降
第九圈軌道,上升
第九圈軌道,下降
第十圈軌道
第十一圈軌道
第十二圈軌道
第十三圈軌道
第十四圈軌道,上升
第十五圈軌道
第十六圈
致謝
負一圈軌道
第一圈軌道,上升
第一圈軌道,進入第二圈軌道
第三圈軌道,上升
第三圈軌道,下降
第四圈軌道,上升
第四圈軌道,下降
第五圈軌道,上升
第五圈軌道,下降
第六圈軌道
第七圈軌道
第八圈軌道,上升
第八圈軌道,下降
第九圈軌道,上升
第九圈軌道,下降
第十圈軌道
第十一圈軌道
第十二圈軌道
第十三圈軌道
第十四圈軌道,上升
第十五圈軌道
第十六圈
致謝
試閱
負一圈軌道
他們乘坐太空站繞行地球,如此親密,又如此孤獨,有時甚至內心的思想和神話都會交融。有時他們會做相同的夢──他們會夢到黑暗吞噬了碎形,吞噬一顆顆藍色星球和熟悉的臉龐;他們會夢到太空,黑得耀眼,黑得飽富能量,震懾著他們每一絲感官。純粹的太空像隻黑豹,野生而原始。他們會夢到黑豹潛伏在他們的艙房。
他們掛在睡袋裡,一掌之遙,隔著皮膚般的金屬船殼,宇宙向外鋪展,純粹無瑕,亙古永恆。他們漸漸進入淺眠,遠方塵世的黎明破曉,嶄新的一天來臨,筆電收到第一筆無聲訊息。這座太空站不曾入睡,風扇和濾網隱隱振動。廚房仍留著昨晚的杯盤狼籍,髒叉子吸附在桌上的磁鐵,筷子放在牆上小袋子中。四顆藍色氣球飄浮在循環的氣流上,鋁箔彩旗上寫著生日快樂,那天不是誰的生日,但他們確實在慶祝,這是他們唯一能有的。剪刀上仍沾有巧克力,有個小巧的毛氈月亮以線繫在摺疊桌把手上。
外面一片月光中,地球彷彿剝離皮層一般,急速向後飛逝,他們穩穩駛向無垠邊境。月光從太平洋上空的雲朵灑落,將夜海照成鈷藍色。隨著接近南美洲海岸,聖地牙哥出現在朦朧的金光之中。太空站的護窗緊閉,看不見的西太平洋上,信風吹過溫暖的海水,醞釀著宛如熱引擎的風暴。風帶走海洋的熱氣,匯聚成雲朵,層層累積凝結,螺旋向上,最終形成颱風。颱風會往西走向南亞,而他們的太空站則會飛向東方,接著再往南,飛往巴塔哥尼亞,遠方霓彩色的極光在空中浮動,籠罩著地平線。銀河如硝煙一般,劃過如綢緞的天空。
太空站上的時間是十月初的週二凌晨四點十五分。外面是阿根廷、南大西洋、開普敦和辛巴威。右肩後方,地球滲漏出一絲纖細的光線,悄聲問早。他們默默滑行過一個個時區。
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時間點,乘著航空煤油引擎,射向天空,並在燃燒的太空艙中,承受相當於兩隻黑熊的重量,穿過大氣層。他們都曾挺胸對抗那股力量,最後熊一隻隻離去,天空化為太空,重力消失,頭髮根根豎起。
地球上空飄浮著一個巨大的金屬H,他們六人身在其中。頭下腳上的他們,有四名Astronaut(美國人、日本人、英國人、義大利人),兩名Cosmonaut(俄國人和俄國人),兩女四男,太空站是由十七個艙段組成,時速一萬七千五百英里。太空站過去乘載了眾多太空人,他們只是此時的六位,這再也不特別了,他們只是固定排班,來到地球的後院而已。地球奇異和不可思議的後院。太空站緩緩飛馳,他們一天天不住旋轉,先是頭下腳上,變成腰在上方,手在上方,最後又回到頭下腳上。歲月如梭飛逝。他們每個人要在這裡待九個多月,九個月無重力飄浮,九個月腦袋腫脹,九個月沙丁魚生活,九個月張口遙望土地,最後回到耐心等待他們的地球。
外星文明觀察後可能會問:他們在這裡幹嘛?他們為何一直繞圈,哪都不去?地球是每個問題的答案。地球對他們來說,彷彿戀人喜悅的臉龐,他們看它沉睡,看它甦醒,迷失在它的習性中。地球是等待孩子回家的母親,期盼他們返家時帶著欣喜、帶著渴望、帶著無數故事。他們的骨頭密度將略為下降,四肢略為變細。雙眼見過難以述說的景象。
第一圈軌道,上升
羅曼起得很早。他如蛻皮一般從睡袋爬出,在黑暗中游向實驗室的窗口。我們在哪?我們在哪?地球的哪裡?現在是晚上,地球上看得到陸地。一座巨大如星雲的城市,從紅褐色的虛無中漸漸浮現。不,有兩座城市,約翰尼斯堡和普利托利亞像聯星一般緊密相連。太陽已在大氣層後頭,下一刻,太陽會從地平線升起,陽光會如浪潮淹過地球,幾秒之間,黎明稍縱即逝,日光會遍布每個角落。中非和東非會瞬間變得明亮炎熱。
今天是他在太空的第四百三十四天,這紀錄是經由三趟不同的任務累計而成。他算得很仔細。以這次任務而言,今天是第八十八天。九個月的任務,大約有五百四十小時晨間運動。五百場與地面上美國人、歐洲人和俄國人的晨會和午會。四千三百二十次日出,四千三百二十次日落。太空站會航行將近一億七千三百萬公里。三十六個星期二,而今天是其中之一。要吞牙膏五百四十次。T恤要換三十六次,內褲要換一百三十五次(考量到倉儲空間,每天更換新內褲太過奢侈),乾淨的襪子要換五十四次。極光、颶風、風暴,數量不一定,但肯定會發生。當然,月相會經歷九次循環,無論日子如何扭曲,這位銀色的夥伴肯定會隨著時間盈虧。但他們一天仍會見到好幾次月球,有時月形也會扭曲。
他在艙房的一張紙上計算日子。羅曼畫上第八十八條線。他不是迫不及待,而是想將時間化為可計算的事物。不然──不然會失去重心。太空會將時間撕成碎片。他們訓練時有教:醒來時記下每一天,告訴自己這是新的一天早晨。這件事自己務必清楚。這是新的一天早晨。
於是就是如此,但在這新的一天,他們會繞行地球十六次。他們會看到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經歷十六個白天和十六個夜晚。羅曼抓緊窗邊的扶手,穩住自己。南半球的星星倏忽而逝。地面人員告訴他們,你們會以世界協調時間為準。這件事自己務必清楚,永遠都要清楚。你們一定要常看手錶,讓心有所依,醒來時告訴自己:這是新的一天早晨。
於是就是如此。但這天他們會飛越五大洲、經歷秋天和春天,冰河和沙漠,荒野和戰場。他們會循環繞行地球,歷經光暗交替。在推力、高度、速度和感應器的複雜計算之下,每九十分鐘,黎明便會破空而來。他們喜歡這樣的日子,外面黎明短暫綻放的那一刻,他們正好甦醒。
黑夜最後一分鐘,接近滿月的月球低垂於空,沐浴在大氣層的微光中。黑夜彷彿仍不知道自己將被白晝消滅。羅曼想像幾個月後,他會站在家中臥室窗前,移開妻子乾枯的花(他叫不出花的名字),並用力推開凍結的窗戶。他身子會彎入莫斯科,這時他會看到它,同一顆月球,像去異國度假帶回的紀念品一般。但那畫面只出現了一瞬間,他回過神,眼前只剩太空站上的月球。月球扁扁落入大氣層,它其實並未高掛於空,而是在地球彼端,彷彿和自己對等。而短暫出現在他眼前的臥室和家,已完全消失。
尚恩十五歲時,學校教到《侍女》這張畫。課程內容是關於這張畫如何擾亂觀者,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老師說,這是幅畫中畫──仔細看。看這裡。畫家維拉斯奎茲就在畫裡,他在畫架前作畫,畫裡畫的是國王和王后,但他們不在畫裡,他們在我們的位置向畫裡看,我們知道這兩人的位置,是因為我們能從正前方的鏡中看到倒影。國王和王后看的,正是我們看的──他們望著女兒和侍女,而畫名《侍女》意思正是「侍女」。所以這幅畫真正的主題是什麼?是國王和王后嗎(畫家正在為他們做畫,他們鏡中白色的臉龐雖然很小,但位於背景正中央)?是她的侍女嗎(侏儒、女伴和狗)?是背景中的男子嗎?男子在門口邁步,鬼鬼祟祟,手裡似乎拿著一封信。還是是維拉斯奎茲?(他現身畫中,宣告了他是本作畫家,但他畫架上畫的可能是國王和王后,也可能是《侍女》這幅畫)或者,畫的主題是我們看畫的人。我們與國王和王后站在同個位置向畫裡瞧時,不只被維拉斯奎茲和幼小的公主看著,也被鏡中的國王和王后看著?或者,主題是藝術本身嗎(藝術即是人生中的幻覺、花招和詭計)?還是人生本身(人生即是意識中的幻覺、花招和詭計,而意識會透過感知、夢和藝術來試圖理解)?
老師說,或這只是毫無意義的一張畫?只是單純畫了房中幾個人和一面鏡子?
尚恩不想上藝術課。他早已拿定主意,自己想成為戰鬥機飛行員。對十五歲的他來說,這堂課無用至極。他尤其不喜歡這幅畫,也不在乎主題。對,可能是吧,這幅畫只是幾個人和一面鏡子,但他甚至懶得舉手發言。他當時在筆記本上亂畫幾何圖案,然後畫了個被吊死的人。坐他旁邊的女孩看到他的塗鴉,用手肘頂了頂他,揚起眉毛,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多年後,她成為了他的妻子時,她送給他一張《侍女》明信片,對她來說,那象徵著他們第一次邂逅。幾年之後,他去俄國受訓,準備上太空時,她在那張明星片後面,以潦草的字跡寫下老師解說的大綱,他完全忘了,但她記憶猶新,這他不訝異,因為他認識的人中,她最聰明,頭腦也最清楚。
那張明信片放在艙房。今早他醒來,不知不覺望著明信片,望著妻子寫下的各種可能主題和視角。國王、王后、侍女、女孩、鏡子、畫家。他注視了良久。他彷彿做了一場未完結的夢,感覺揮之不去,腦中也千頭萬緒。他爬出睡袋,穿上跑步裝備,進到廚房喝咖啡,他看到阿曼北端伸入波斯灣的獨特岬角,霧霾飄在深藍色的阿拉伯海和遼闊的印度河口,他知道那裡是克拉嗤──白天看不見,但晚上會是一片複雜交錯的巨幅格圖,那畫面會讓他想起以前亂畫的幾何圖案。
時間在這一團亂,但根據隨機決定的公制時間,現在已是凌晨六點。其他人相繼起床。
他們俯瞰地球,深深理解它為何叫大地之母。大家時不時都會有這種感覺。他們會自然而然將大地和母親連結,感覺自己像個孩子。他們留著乾淨中性的短髮,穿著制式短褲,吃著糊狀食物,用吸管喝著果汁,掛著生日彩旗,早早上床睡覺,認分過著強制單純的生活。他們在這裡都曾有過那麼一刻,突然忘記自己是太空人,並強烈感到自己彷彿回到了童年,無比渺小。他們透過玻璃穹頂向外望,巨大的母親始終都在。
而現在更是如此。週五晚上,大家正在準備晚餐,千繪進到了廚房。她面露驚恐,臉色發白說,我母親死了。尚恩不覺鬆開手,麵條封包飄到桌子上方。彼得羅飄了一公尺,來到她身邊,他垂下頭,牽起她雙手,動作連貫,毫無瑕疵,讓人以為他練習過。娜兒喃喃說了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什麼?怎麼會?什麼時候?什麼?)千繪蒼白的臉忽然通紅,彷彿這些問題,讓她的悲傷升溫。
得知消息後,他們繞行並俯瞰地球時(看似漫無目的,但事實恰恰相反),那個詞會浮現:母親、母親、母親、母親。千繪現在唯一的母親便是那顆浮空旋轉的明亮巨球,它不由自主一年繞行太陽一周。千繪父親十年前便過世了,如今的她成了孤兒。現在要指出誰給予她生命,她只能指向巨球。那是所有生命的起源。沒有這星球,就沒有生命。顯而易見。
他們有時會告訴自己,想些新的事。你在軌道上想的事,全都宏大浮誇,熟悉老套。想些別的,找個沒人想過、全然新奇的想法。
但他們沒有新的想法。一切都是舊有的想法,只是誕生於新的時刻──這一刻,他們想到:沒有地球,我們全都不存在。不依靠它,我們一秒都無法生存。我們現在就像乘船航行,通過一片無法游泳的黑暗深海。
該對千繪說什麼,沒人知道,在軌道上,你能給喪親之痛的人什麼安慰。你一定很想回家,好好道別。其實不需要言語,你只需望出窗外,便能看到層層交疊的輝光。從這裡看,地球彷彿天堂,上面色彩流動,充斥著希望的顏色。我們從地球抬頭向上望,會以為天堂在別處,但在這裡,太空人有時會想:也許誕生於地球的人都早已死亡,我們現在是活在死後的世界。假如我們死後必須去一個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的地方,說不定,就是遠方這顆光亮透明、閃耀孤獨光芒的美麗星球。
第一圈軌道,進入第二圈軌道
你們現在甚至不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類了,地面指揮中心說。心裡滋味如何啊?
今天有四名太空人要前往月球,他們剛才超越了距離地球約四百公里的太空站淺層軌道。登月太空人在五十億美元烈焰光芒中,光鮮亮麗飛越他們。
地面人員開玩笑說,你們頭一次被人超越,你們是昨天的新聞了。彼得羅回嘴說,當昨天的新聞好過當明天的新聞,你懂我的意思。如果是太空人,你寧可不要成為新聞。而千繪心想,但她母親在地球上。她母親的一切都在那裡。與其眼睜睜看著地球在後視鏡中遠去,不如像現在將地球牢牢繫在心上。安東只望向太空觀測窗,他知道飛馬座和仙女座的方向,但憑他的視力,他無法從數百萬顆星星中一眼分辨。他累了。他在這裡睡得不好,腦袋一直有時差,總是昏昏沉沉。土星在那裡,還有像飛機的天鷹座。月球就在咫尺之遙。他心想,有朝一日,他會踏上那裡。
早晨的時間屬於汗水、喘息和努力,屬於重訓、飛輪和跑步機,一天兩小時,他們會停止飄浮,強迫自己負擔重力。太空站的俄國艙段,安東騎著飛輪,甩開殘存的睡意,羅曼則在跑步機上跑步。三個艙段外,非俄國那側,娜兒在臥推,她看著肌肉在汗水光澤下發力,機械上的活塞和飛輪模擬著重力。她四肢精瘦,但毫無肌肉線條,畢竟你就算在健身房重訓和踩踏飛輪兩小時,身體每天仍有二十二個小時不需對抗重力。旁邊的彼得羅將身體栓在美國製跑步機上,雙眼閉起,聽著艾靈頓公爵。他腦中浮現艾米利亞—羅馬涅的野生薄荷草原。千繪在另一個艙段,調高飛輪阻力,咬緊牙關,數著踩踏的節奏。
在微重力下,你彷彿是隻海鳥,在溫暖天氣中飄浮,就是飄浮而已。二頭肌、小腿肌和堅硬的脛骨有什麼用?肌肉量有什麼用?雙腿也是過去的事了。但每一天,六人都必須抵抗放棄的誘惑。他們會帶上耳機重訓;或在音速二十三倍的速度中在原地騎飛輪,飛輪沒有座椅和龍頭,只是裝置上的一組踏板;或在平滑的金屬艙段跑十三公里,近距離看著地球旋轉。
他們有時會希望感受到冷冽的狂風,滂沱的暴雨,秋天的落葉,發紅的手指,泥濘飛濺的雙腿,好奇的狗,驚嚇的野兔,突然躍起的野鹿,坑洞的水窪,溼透的雙腳,微微起伏的山丘,同來慢跑的陌生人,射下的一束陽光。他們有時會將就於封閉太空站,平靜無風的嗡鳴。他們跑步時,他們騎飛輪時,他們重訓時,大陸和海洋在下方飛逝。淡紫色的北極大陸鋪展,俄國東部消失在後方,太平洋上的風暴逐漸增強,查德共和國早晨的沙漠中,山脈和黃沙的紋路交織,俄國南端、蒙古和太平洋再次進入視野。
任何在蒙古或俄國東方荒野的人,或者至少任何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此刻冰冷的午後天空中,比任何飛機更高之處,有一座太空站正劃過天空,裡面有個人類正用雙腿舉起槓鈴,用意志力驅動肌肉,抵抗無重的誘惑,不讓骨頭鳥骨化。不然等到降落地球,雙腿再次重要時,可憐的太空人會遭遇各種問題。假如不重訓、流汗和推舉,她或許能撐過進入大氣層的熾熱和墜落,但最終也只能被人從太空艙拉出,全身軟弱無力,如紙鶴般摺起。
在軌道上,他們每個人都曾感受過一股強烈的欲望──他們想永遠留下。他們會突然受幸福突襲。這份幸福無所不在,會從最平凡無奇的角落湧現。從實驗甲板湧現、從義大利燉飯包和卡酥萊砂鍋雞肉包湧現、從螢幕、開關和通風孔面板湧現、從困住他們的管艙湧現(管艙是以鈦金屬、克維拉和鋼鐵製成,狹窄得要命),也從地板是牆、牆是天花板、天花板也是地板的地方湧現。從扶手湧現(扶手同時是踩腳點,並會磨傷腳趾)。從存放在氣閘艙莫名恐怖的太空衣湧現。所有的一切,凡是述說著身處於太空的事物(而這幾乎是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到幸福。這不代表他們不想回家,而是家的概念已向內塌縮──家的概念不斷變大,膨脹至極限,於是自行坍塌了。
剛開始執行任務時,每個人都會想念家人,有時想念到身體彷彿被掏空。如今迫於無奈,他們逐漸明白,眼前的夥伴便是家人,他們感其所感,見其所見,和他們在一起,不需言語解釋。他們回去後,要如何述說自己經歷的一切?他們是誰?又變成了什麼?他們從窗口望出去,只想看到太陽能板延伸到虛空的景象。他們只接受太空站窗框上的鉚釘,世上任何鉚釘都無法取代。他們希望一輩子都活在鋪有軟墊的通道,耳朵持續聽到的嗡鳴。
他們感覺太空想讓他們失去日子的概念。它問:什麼是一天?他們堅持一天是二十四小時,地面人員也反覆強調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但太空卻奪走二十四小時,將十六個晝夜硬生生砸向他們。他們堅持二十四小時制,是因為渺小脆弱的身體無法變通──睡眠、腸胃全都依時而行。但在第一週,心智就擺脫了束縛。心智拋開晝夜時區,在飛馳而來的地平線上衝浪。白晝才剛降臨,黑夜便如雲影掠過麥田迅速襲來。四十五分鐘後,白晝再次降臨,橫掃太平洋。一切都顛覆了他們原本的認知。
他們現在往南,從俄國東部斜越顎霍次克海,日本在藕合灰色的午後餘光中浮現。他們穿過千島群島,群島連成一條狹窄的線,宛如日俄之間一條破碎的走道。微弱的光線下,千繪覺得群島像一串逐漸淡去的足跡。她的國家如徘徊在水面的亡靈,亦如她印象中做過的一場夢。它斜倚於地,虛浮而單薄。
運動後,她用毛巾擦乾身體,從實驗室窗戶向外望。她失重飄浮於空,身子穩定而挺立。她若能一輩子留在軌道上,一切都會安然無恙。唯有她踏上地球的那一刻,母親才會真正死去。這就好比大風吹,雖然座位少、人數多,但只要音樂繼續播放,所有人都仍在遊戲中,座位數量其實無關緊要。你不能停下腳步。你必須繼續移動。只要踏上這條輝煌的軌道,便能抵御一切衝擊,不受干擾。地球在宇宙中疾馳,而你以時間錯亂的腦袋,在光影中追逐它時,一切將永無止境。這裡不會有終點,只有無盡的循環。
別回去了。待在這裡,不斷前進吧。海面上乳白色的波光瑩潤細緻,輕柔的雲朵如浪潮層層蕩漾。透過變焦鏡頭,她能看到富士山頂初降的白雪。她小時候游過的長良川宛如一條銀色的手鐲。此時此刻,完美無瑕的太陽能板飽飲著陽光。
在遙遠的太空站上,人類夜晚才會出沒。人類是城市的燈光,是光線交織的道路。白天時人類會消失,彷彿盡在眼前,卻無法察覺。
這條軌道是繞地飛行十六圈的第二圈,他們如果有空觀察,會發現自己繞完一整圈,幾乎不會見到人類或動物存在的痕跡。
他們接近西非時正好是黎明時分。日光傾瀉而下,抹去所有肉眼可見的人類地標。白光照耀下,他們會越過中非、高加索山、裏海、南俄羅斯、蒙古、中國東部和日本北部。等夜晚降臨西太平洋,他們的視野中已無陸地,沒有城市宣告人類的存在。在這條軌道上,夜裡經過的是一片漆黑的海洋。他們會悄悄穿越紐西蘭和南美之間的太平洋,掃過巴塔哥尼亞,再往北回到非洲。到了海洋盡頭,利比亞、加納和塞納利昂的海岸緩緩接近時,日出將撕裂黑暗,白晝會如潮水湧入,北半球將再次沐浴在陽光之中,見不到任何人類的蹤跡──
他們乘坐太空站繞行地球,如此親密,又如此孤獨,有時甚至內心的思想和神話都會交融。有時他們會做相同的夢──他們會夢到黑暗吞噬了碎形,吞噬一顆顆藍色星球和熟悉的臉龐;他們會夢到太空,黑得耀眼,黑得飽富能量,震懾著他們每一絲感官。純粹的太空像隻黑豹,野生而原始。他們會夢到黑豹潛伏在他們的艙房。
他們掛在睡袋裡,一掌之遙,隔著皮膚般的金屬船殼,宇宙向外鋪展,純粹無瑕,亙古永恆。他們漸漸進入淺眠,遠方塵世的黎明破曉,嶄新的一天來臨,筆電收到第一筆無聲訊息。這座太空站不曾入睡,風扇和濾網隱隱振動。廚房仍留著昨晚的杯盤狼籍,髒叉子吸附在桌上的磁鐵,筷子放在牆上小袋子中。四顆藍色氣球飄浮在循環的氣流上,鋁箔彩旗上寫著生日快樂,那天不是誰的生日,但他們確實在慶祝,這是他們唯一能有的。剪刀上仍沾有巧克力,有個小巧的毛氈月亮以線繫在摺疊桌把手上。
外面一片月光中,地球彷彿剝離皮層一般,急速向後飛逝,他們穩穩駛向無垠邊境。月光從太平洋上空的雲朵灑落,將夜海照成鈷藍色。隨著接近南美洲海岸,聖地牙哥出現在朦朧的金光之中。太空站的護窗緊閉,看不見的西太平洋上,信風吹過溫暖的海水,醞釀著宛如熱引擎的風暴。風帶走海洋的熱氣,匯聚成雲朵,層層累積凝結,螺旋向上,最終形成颱風。颱風會往西走向南亞,而他們的太空站則會飛向東方,接著再往南,飛往巴塔哥尼亞,遠方霓彩色的極光在空中浮動,籠罩著地平線。銀河如硝煙一般,劃過如綢緞的天空。
太空站上的時間是十月初的週二凌晨四點十五分。外面是阿根廷、南大西洋、開普敦和辛巴威。右肩後方,地球滲漏出一絲纖細的光線,悄聲問早。他們默默滑行過一個個時區。
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時間點,乘著航空煤油引擎,射向天空,並在燃燒的太空艙中,承受相當於兩隻黑熊的重量,穿過大氣層。他們都曾挺胸對抗那股力量,最後熊一隻隻離去,天空化為太空,重力消失,頭髮根根豎起。
地球上空飄浮著一個巨大的金屬H,他們六人身在其中。頭下腳上的他們,有四名Astronaut(美國人、日本人、英國人、義大利人),兩名Cosmonaut(俄國人和俄國人),兩女四男,太空站是由十七個艙段組成,時速一萬七千五百英里。太空站過去乘載了眾多太空人,他們只是此時的六位,這再也不特別了,他們只是固定排班,來到地球的後院而已。地球奇異和不可思議的後院。太空站緩緩飛馳,他們一天天不住旋轉,先是頭下腳上,變成腰在上方,手在上方,最後又回到頭下腳上。歲月如梭飛逝。他們每個人要在這裡待九個多月,九個月無重力飄浮,九個月腦袋腫脹,九個月沙丁魚生活,九個月張口遙望土地,最後回到耐心等待他們的地球。
外星文明觀察後可能會問:他們在這裡幹嘛?他們為何一直繞圈,哪都不去?地球是每個問題的答案。地球對他們來說,彷彿戀人喜悅的臉龐,他們看它沉睡,看它甦醒,迷失在它的習性中。地球是等待孩子回家的母親,期盼他們返家時帶著欣喜、帶著渴望、帶著無數故事。他們的骨頭密度將略為下降,四肢略為變細。雙眼見過難以述說的景象。
第一圈軌道,上升
羅曼起得很早。他如蛻皮一般從睡袋爬出,在黑暗中游向實驗室的窗口。我們在哪?我們在哪?地球的哪裡?現在是晚上,地球上看得到陸地。一座巨大如星雲的城市,從紅褐色的虛無中漸漸浮現。不,有兩座城市,約翰尼斯堡和普利托利亞像聯星一般緊密相連。太陽已在大氣層後頭,下一刻,太陽會從地平線升起,陽光會如浪潮淹過地球,幾秒之間,黎明稍縱即逝,日光會遍布每個角落。中非和東非會瞬間變得明亮炎熱。
今天是他在太空的第四百三十四天,這紀錄是經由三趟不同的任務累計而成。他算得很仔細。以這次任務而言,今天是第八十八天。九個月的任務,大約有五百四十小時晨間運動。五百場與地面上美國人、歐洲人和俄國人的晨會和午會。四千三百二十次日出,四千三百二十次日落。太空站會航行將近一億七千三百萬公里。三十六個星期二,而今天是其中之一。要吞牙膏五百四十次。T恤要換三十六次,內褲要換一百三十五次(考量到倉儲空間,每天更換新內褲太過奢侈),乾淨的襪子要換五十四次。極光、颶風、風暴,數量不一定,但肯定會發生。當然,月相會經歷九次循環,無論日子如何扭曲,這位銀色的夥伴肯定會隨著時間盈虧。但他們一天仍會見到好幾次月球,有時月形也會扭曲。
他在艙房的一張紙上計算日子。羅曼畫上第八十八條線。他不是迫不及待,而是想將時間化為可計算的事物。不然──不然會失去重心。太空會將時間撕成碎片。他們訓練時有教:醒來時記下每一天,告訴自己這是新的一天早晨。這件事自己務必清楚。這是新的一天早晨。
於是就是如此,但在這新的一天,他們會繞行地球十六次。他們會看到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經歷十六個白天和十六個夜晚。羅曼抓緊窗邊的扶手,穩住自己。南半球的星星倏忽而逝。地面人員告訴他們,你們會以世界協調時間為準。這件事自己務必清楚,永遠都要清楚。你們一定要常看手錶,讓心有所依,醒來時告訴自己:這是新的一天早晨。
於是就是如此。但這天他們會飛越五大洲、經歷秋天和春天,冰河和沙漠,荒野和戰場。他們會循環繞行地球,歷經光暗交替。在推力、高度、速度和感應器的複雜計算之下,每九十分鐘,黎明便會破空而來。他們喜歡這樣的日子,外面黎明短暫綻放的那一刻,他們正好甦醒。
黑夜最後一分鐘,接近滿月的月球低垂於空,沐浴在大氣層的微光中。黑夜彷彿仍不知道自己將被白晝消滅。羅曼想像幾個月後,他會站在家中臥室窗前,移開妻子乾枯的花(他叫不出花的名字),並用力推開凍結的窗戶。他身子會彎入莫斯科,這時他會看到它,同一顆月球,像去異國度假帶回的紀念品一般。但那畫面只出現了一瞬間,他回過神,眼前只剩太空站上的月球。月球扁扁落入大氣層,它其實並未高掛於空,而是在地球彼端,彷彿和自己對等。而短暫出現在他眼前的臥室和家,已完全消失。
尚恩十五歲時,學校教到《侍女》這張畫。課程內容是關於這張畫如何擾亂觀者,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老師說,這是幅畫中畫──仔細看。看這裡。畫家維拉斯奎茲就在畫裡,他在畫架前作畫,畫裡畫的是國王和王后,但他們不在畫裡,他們在我們的位置向畫裡看,我們知道這兩人的位置,是因為我們能從正前方的鏡中看到倒影。國王和王后看的,正是我們看的──他們望著女兒和侍女,而畫名《侍女》意思正是「侍女」。所以這幅畫真正的主題是什麼?是國王和王后嗎(畫家正在為他們做畫,他們鏡中白色的臉龐雖然很小,但位於背景正中央)?是她的侍女嗎(侏儒、女伴和狗)?是背景中的男子嗎?男子在門口邁步,鬼鬼祟祟,手裡似乎拿著一封信。還是是維拉斯奎茲?(他現身畫中,宣告了他是本作畫家,但他畫架上畫的可能是國王和王后,也可能是《侍女》這幅畫)或者,畫的主題是我們看畫的人。我們與國王和王后站在同個位置向畫裡瞧時,不只被維拉斯奎茲和幼小的公主看著,也被鏡中的國王和王后看著?或者,主題是藝術本身嗎(藝術即是人生中的幻覺、花招和詭計)?還是人生本身(人生即是意識中的幻覺、花招和詭計,而意識會透過感知、夢和藝術來試圖理解)?
老師說,或這只是毫無意義的一張畫?只是單純畫了房中幾個人和一面鏡子?
尚恩不想上藝術課。他早已拿定主意,自己想成為戰鬥機飛行員。對十五歲的他來說,這堂課無用至極。他尤其不喜歡這幅畫,也不在乎主題。對,可能是吧,這幅畫只是幾個人和一面鏡子,但他甚至懶得舉手發言。他當時在筆記本上亂畫幾何圖案,然後畫了個被吊死的人。坐他旁邊的女孩看到他的塗鴉,用手肘頂了頂他,揚起眉毛,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多年後,她成為了他的妻子時,她送給他一張《侍女》明信片,對她來說,那象徵著他們第一次邂逅。幾年之後,他去俄國受訓,準備上太空時,她在那張明星片後面,以潦草的字跡寫下老師解說的大綱,他完全忘了,但她記憶猶新,這他不訝異,因為他認識的人中,她最聰明,頭腦也最清楚。
那張明信片放在艙房。今早他醒來,不知不覺望著明信片,望著妻子寫下的各種可能主題和視角。國王、王后、侍女、女孩、鏡子、畫家。他注視了良久。他彷彿做了一場未完結的夢,感覺揮之不去,腦中也千頭萬緒。他爬出睡袋,穿上跑步裝備,進到廚房喝咖啡,他看到阿曼北端伸入波斯灣的獨特岬角,霧霾飄在深藍色的阿拉伯海和遼闊的印度河口,他知道那裡是克拉嗤──白天看不見,但晚上會是一片複雜交錯的巨幅格圖,那畫面會讓他想起以前亂畫的幾何圖案。
時間在這一團亂,但根據隨機決定的公制時間,現在已是凌晨六點。其他人相繼起床。
他們俯瞰地球,深深理解它為何叫大地之母。大家時不時都會有這種感覺。他們會自然而然將大地和母親連結,感覺自己像個孩子。他們留著乾淨中性的短髮,穿著制式短褲,吃著糊狀食物,用吸管喝著果汁,掛著生日彩旗,早早上床睡覺,認分過著強制單純的生活。他們在這裡都曾有過那麼一刻,突然忘記自己是太空人,並強烈感到自己彷彿回到了童年,無比渺小。他們透過玻璃穹頂向外望,巨大的母親始終都在。
而現在更是如此。週五晚上,大家正在準備晚餐,千繪進到了廚房。她面露驚恐,臉色發白說,我母親死了。尚恩不覺鬆開手,麵條封包飄到桌子上方。彼得羅飄了一公尺,來到她身邊,他垂下頭,牽起她雙手,動作連貫,毫無瑕疵,讓人以為他練習過。娜兒喃喃說了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什麼?怎麼會?什麼時候?什麼?)千繪蒼白的臉忽然通紅,彷彿這些問題,讓她的悲傷升溫。
得知消息後,他們繞行並俯瞰地球時(看似漫無目的,但事實恰恰相反),那個詞會浮現:母親、母親、母親、母親。千繪現在唯一的母親便是那顆浮空旋轉的明亮巨球,它不由自主一年繞行太陽一周。千繪父親十年前便過世了,如今的她成了孤兒。現在要指出誰給予她生命,她只能指向巨球。那是所有生命的起源。沒有這星球,就沒有生命。顯而易見。
他們有時會告訴自己,想些新的事。你在軌道上想的事,全都宏大浮誇,熟悉老套。想些別的,找個沒人想過、全然新奇的想法。
但他們沒有新的想法。一切都是舊有的想法,只是誕生於新的時刻──這一刻,他們想到:沒有地球,我們全都不存在。不依靠它,我們一秒都無法生存。我們現在就像乘船航行,通過一片無法游泳的黑暗深海。
該對千繪說什麼,沒人知道,在軌道上,你能給喪親之痛的人什麼安慰。你一定很想回家,好好道別。其實不需要言語,你只需望出窗外,便能看到層層交疊的輝光。從這裡看,地球彷彿天堂,上面色彩流動,充斥著希望的顏色。我們從地球抬頭向上望,會以為天堂在別處,但在這裡,太空人有時會想:也許誕生於地球的人都早已死亡,我們現在是活在死後的世界。假如我們死後必須去一個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的地方,說不定,就是遠方這顆光亮透明、閃耀孤獨光芒的美麗星球。
第一圈軌道,進入第二圈軌道
你們現在甚至不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類了,地面指揮中心說。心裡滋味如何啊?
今天有四名太空人要前往月球,他們剛才超越了距離地球約四百公里的太空站淺層軌道。登月太空人在五十億美元烈焰光芒中,光鮮亮麗飛越他們。
地面人員開玩笑說,你們頭一次被人超越,你們是昨天的新聞了。彼得羅回嘴說,當昨天的新聞好過當明天的新聞,你懂我的意思。如果是太空人,你寧可不要成為新聞。而千繪心想,但她母親在地球上。她母親的一切都在那裡。與其眼睜睜看著地球在後視鏡中遠去,不如像現在將地球牢牢繫在心上。安東只望向太空觀測窗,他知道飛馬座和仙女座的方向,但憑他的視力,他無法從數百萬顆星星中一眼分辨。他累了。他在這裡睡得不好,腦袋一直有時差,總是昏昏沉沉。土星在那裡,還有像飛機的天鷹座。月球就在咫尺之遙。他心想,有朝一日,他會踏上那裡。
早晨的時間屬於汗水、喘息和努力,屬於重訓、飛輪和跑步機,一天兩小時,他們會停止飄浮,強迫自己負擔重力。太空站的俄國艙段,安東騎著飛輪,甩開殘存的睡意,羅曼則在跑步機上跑步。三個艙段外,非俄國那側,娜兒在臥推,她看著肌肉在汗水光澤下發力,機械上的活塞和飛輪模擬著重力。她四肢精瘦,但毫無肌肉線條,畢竟你就算在健身房重訓和踩踏飛輪兩小時,身體每天仍有二十二個小時不需對抗重力。旁邊的彼得羅將身體栓在美國製跑步機上,雙眼閉起,聽著艾靈頓公爵。他腦中浮現艾米利亞—羅馬涅的野生薄荷草原。千繪在另一個艙段,調高飛輪阻力,咬緊牙關,數著踩踏的節奏。
在微重力下,你彷彿是隻海鳥,在溫暖天氣中飄浮,就是飄浮而已。二頭肌、小腿肌和堅硬的脛骨有什麼用?肌肉量有什麼用?雙腿也是過去的事了。但每一天,六人都必須抵抗放棄的誘惑。他們會帶上耳機重訓;或在音速二十三倍的速度中在原地騎飛輪,飛輪沒有座椅和龍頭,只是裝置上的一組踏板;或在平滑的金屬艙段跑十三公里,近距離看著地球旋轉。
他們有時會希望感受到冷冽的狂風,滂沱的暴雨,秋天的落葉,發紅的手指,泥濘飛濺的雙腿,好奇的狗,驚嚇的野兔,突然躍起的野鹿,坑洞的水窪,溼透的雙腳,微微起伏的山丘,同來慢跑的陌生人,射下的一束陽光。他們有時會將就於封閉太空站,平靜無風的嗡鳴。他們跑步時,他們騎飛輪時,他們重訓時,大陸和海洋在下方飛逝。淡紫色的北極大陸鋪展,俄國東部消失在後方,太平洋上的風暴逐漸增強,查德共和國早晨的沙漠中,山脈和黃沙的紋路交織,俄國南端、蒙古和太平洋再次進入視野。
任何在蒙古或俄國東方荒野的人,或者至少任何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此刻冰冷的午後天空中,比任何飛機更高之處,有一座太空站正劃過天空,裡面有個人類正用雙腿舉起槓鈴,用意志力驅動肌肉,抵抗無重的誘惑,不讓骨頭鳥骨化。不然等到降落地球,雙腿再次重要時,可憐的太空人會遭遇各種問題。假如不重訓、流汗和推舉,她或許能撐過進入大氣層的熾熱和墜落,但最終也只能被人從太空艙拉出,全身軟弱無力,如紙鶴般摺起。
在軌道上,他們每個人都曾感受過一股強烈的欲望──他們想永遠留下。他們會突然受幸福突襲。這份幸福無所不在,會從最平凡無奇的角落湧現。從實驗甲板湧現、從義大利燉飯包和卡酥萊砂鍋雞肉包湧現、從螢幕、開關和通風孔面板湧現、從困住他們的管艙湧現(管艙是以鈦金屬、克維拉和鋼鐵製成,狹窄得要命),也從地板是牆、牆是天花板、天花板也是地板的地方湧現。從扶手湧現(扶手同時是踩腳點,並會磨傷腳趾)。從存放在氣閘艙莫名恐怖的太空衣湧現。所有的一切,凡是述說著身處於太空的事物(而這幾乎是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到幸福。這不代表他們不想回家,而是家的概念已向內塌縮──家的概念不斷變大,膨脹至極限,於是自行坍塌了。
剛開始執行任務時,每個人都會想念家人,有時想念到身體彷彿被掏空。如今迫於無奈,他們逐漸明白,眼前的夥伴便是家人,他們感其所感,見其所見,和他們在一起,不需言語解釋。他們回去後,要如何述說自己經歷的一切?他們是誰?又變成了什麼?他們從窗口望出去,只想看到太陽能板延伸到虛空的景象。他們只接受太空站窗框上的鉚釘,世上任何鉚釘都無法取代。他們希望一輩子都活在鋪有軟墊的通道,耳朵持續聽到的嗡鳴。
他們感覺太空想讓他們失去日子的概念。它問:什麼是一天?他們堅持一天是二十四小時,地面人員也反覆強調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但太空卻奪走二十四小時,將十六個晝夜硬生生砸向他們。他們堅持二十四小時制,是因為渺小脆弱的身體無法變通──睡眠、腸胃全都依時而行。但在第一週,心智就擺脫了束縛。心智拋開晝夜時區,在飛馳而來的地平線上衝浪。白晝才剛降臨,黑夜便如雲影掠過麥田迅速襲來。四十五分鐘後,白晝再次降臨,橫掃太平洋。一切都顛覆了他們原本的認知。
他們現在往南,從俄國東部斜越顎霍次克海,日本在藕合灰色的午後餘光中浮現。他們穿過千島群島,群島連成一條狹窄的線,宛如日俄之間一條破碎的走道。微弱的光線下,千繪覺得群島像一串逐漸淡去的足跡。她的國家如徘徊在水面的亡靈,亦如她印象中做過的一場夢。它斜倚於地,虛浮而單薄。
運動後,她用毛巾擦乾身體,從實驗室窗戶向外望。她失重飄浮於空,身子穩定而挺立。她若能一輩子留在軌道上,一切都會安然無恙。唯有她踏上地球的那一刻,母親才會真正死去。這就好比大風吹,雖然座位少、人數多,但只要音樂繼續播放,所有人都仍在遊戲中,座位數量其實無關緊要。你不能停下腳步。你必須繼續移動。只要踏上這條輝煌的軌道,便能抵御一切衝擊,不受干擾。地球在宇宙中疾馳,而你以時間錯亂的腦袋,在光影中追逐它時,一切將永無止境。這裡不會有終點,只有無盡的循環。
別回去了。待在這裡,不斷前進吧。海面上乳白色的波光瑩潤細緻,輕柔的雲朵如浪潮層層蕩漾。透過變焦鏡頭,她能看到富士山頂初降的白雪。她小時候游過的長良川宛如一條銀色的手鐲。此時此刻,完美無瑕的太陽能板飽飲著陽光。
在遙遠的太空站上,人類夜晚才會出沒。人類是城市的燈光,是光線交織的道路。白天時人類會消失,彷彿盡在眼前,卻無法察覺。
這條軌道是繞地飛行十六圈的第二圈,他們如果有空觀察,會發現自己繞完一整圈,幾乎不會見到人類或動物存在的痕跡。
他們接近西非時正好是黎明時分。日光傾瀉而下,抹去所有肉眼可見的人類地標。白光照耀下,他們會越過中非、高加索山、裏海、南俄羅斯、蒙古、中國東部和日本北部。等夜晚降臨西太平洋,他們的視野中已無陸地,沒有城市宣告人類的存在。在這條軌道上,夜裡經過的是一片漆黑的海洋。他們會悄悄穿越紐西蘭和南美之間的太平洋,掃過巴塔哥尼亞,再往北回到非洲。到了海洋盡頭,利比亞、加納和塞納利昂的海岸緩緩接近時,日出將撕裂黑暗,白晝會如潮水湧入,北半球將再次沐浴在陽光之中,見不到任何人類的蹤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