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之後:有些事,是永遠擺脫不掉的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妳得設法保持清醒,把他阻隔在外,絕不能向他透露自己任何的過往,萬萬不可。
震撼力十足的小說,緊張到令人大呼過癮。
麗莎.嘉德納、傑佛瑞.迪佛、泰絲.格里森等暢銷作家熱烈推薦
英國知名的「理察與茱蒂讀書俱樂部」春季選書
即將拍成CBS電視影集
拘禁之初的三十二個月又十一天裡,我們有四個人在底下,後來毫無預警地變成了三個人。雖然那第四位已經數個月未發出任何鬧聲了,但房間在她離開後,竟變得異常安靜。她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靜靜地坐在黑暗裡,猜測下一個會輪到誰進箱子。
絕不上陌生人的車
許多年來,莎拉和珍妮佛這對好朋友隨身帶著一份「安全守則」,一份為了保護自身安全、而盡力遵守的事項清單。她們嚴肅地看待自己的自由,小心呵護到幾乎難以感受到它,只因為她們比別人更瞭解世界的險惡,絕不讓自己再次受到傷害。然而某一夜,一個小失誤,造成終身的遺憾。整整三年,她們與另外兩名女孩,一起被鎖在監獄般的地窖裡,受盡各式各樣身體上與心理上的折磨。
絕不在天黑後獨自出門
十年來,三十一歲的莎拉仍在恢復常軌上苦苦掙扎,她無法接受珍妮佛未能逃離地窖的事實,逐漸把自己封閉在設備齊全的完美繭室中。如今誘拐她們的凶手傑克.杜柏可能即將面臨假釋,莎拉再也無法輕忽他從牢中寄出的變態信件,逼迫她面對自己最深沈的恐懼。
絕不冒險
那些信件讓莎拉瞭解到消極被動可能付出的代價,攪亂她努力沈澱多年的情緒,她決定行動,找出傑克謀殺的確切證據:珍妮佛的屍體!首先必須與她同期受害的兩名倖存者合作,然而翠西與克莉絲蒂似乎對莎拉懷有恨意,有可能因為在黑暗的地窖裡,莎拉並不僅僅是個受害者?
絕不相信任何人
當莎拉橫跨全國,深入性娛虐、祕密結社以及酷刑研究的異常世界時,也慢慢揭露出一場遠超乎她想像的駭人祕密。
逃脫僅是開始……
一部心理驚悚小說的震撼處女作。
傑佛瑞‧迪佛、蘿拉‧李普曼、S. J. 華森、吉莉安‧弗琳、凱琳‧史勞特的書迷,千萬不能錯過。
名人推薦
作家推薦
一部洞悉人心、震撼力十足的小說,卓安這部辛辣刺激的首作,融合了扣人心弦的懸疑與經典的驚悚元素。千萬不容錯過。──麗莎.嘉德納(Lisa Gardner),著有《鄰人》、《活著告訴你》
從開場便令人屏息!《噩夢之後》樹立了絕佳的心理驚悚小說標竿,是一部教人忘卻約會,放棄睡眠的好書。──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著有《人骨拼圖》、《XO》
一翻開《噩夢之後》首頁,就非弄清結局不可,建議讀者有閒時再讀,因為你不可能把書放下,即使只瞄一眼,都能看出這是一部非凡的驚悚小說。你真的會為它廢寢忘食,一口氣讀完!──伊莉莎白.海涅斯(Elizabeth Haynes),著有《誰在門那邊》
《噩夢之後》是部上乘的娛樂小說,驚悚、慧黠、機智,是近期最令人忘我的一部作品,我忘記就寢時間,錯過地鐵站,把孩子丟在小操場上。讀者會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柯熙.卓安的才情令人驚豔。本書非紅不可。——戴倫‧史卓司(Darin Strauss),著有《章安兄弟》
看得我背脊發涼,是我讀過最嚇人的小說之一,喜愛驚悚推理小說的讀者切莫錯過。──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著有《貝納德的墮落》
一氣呵成,曲折而感人至深的心理驚悚小說。——傑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著有《謀殺的解析》
從第一頁開始便緊揪住我的心,害我一路猜測接下來的進展,直至最後。令人拍案叫絕的初登場!──雪薇.史蒂文斯(Chevy Stevens),著有《失蹤之後》
一部黑暗的心理驚悚小說,觸動你每根神經。——塔米.霍格(Tami Hoag),著有《夜火之燼》
《噩夢之後》從第一段便深深擄獲我的心,直到花了兩天讀完後才罷手……一部風格強烈、令人難忘的驚悚小說處女作。──S.J. Bolton,著有《Now You See Me》
布局巧妙,娛樂性絕高,《噩夢之後》是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完的心理驚悚小說,讀者要有心理準備。──Alafair Burke,著有《If You Were Here》
媒體推薦
柯熙.卓安之首部作品……與扣人心弦的小說《控制》(Gone Girl)分庭抗禮……是今年海灘度假時不可或缺的驚悚力作。——《Elle》
最適合炎炎海灘的驚悚涼風。——《娛樂周刊》
驚嚇破表……劇情曲折離奇,駭人聽聞,多年難得一見。——《Parade》
緊張到令人大呼過癮。——《華爾街日報》
一部精彩好書,作者與二○一二年暑假暢銷書《控制》的作者吉莉安.弗琳旗鼓相當,但我認為讀者閱讀此書時,皮得再繃緊些!——About.com
這部節奏緊湊的驚悚小說,讀來令人發寒,以第一人稱敍述的情節,充滿離奇而駭人的轉折。——《圖書館期刊》
柯熙的第一部作品充滿了震撼與聳動,這部精彩的心理驚悚小說結合了恐怖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深刻的心理分析和高妙的筆法。有膽就看吧。——《浪漫時代》
柯熙.卓安在她的首作中,描述被擄婦女災後的心理創傷。——《科克斯書評》
這是一則英勇女孩,設法理解瘋漢心理的曲折故事……《噩夢之後》是心理驚悚小說愛好者的最佳選擇。——《書頁》
劇力萬鈞的情節令人不忍釋卷,幽深的恐懼一一浮現,作者柯熙.卓安引領讀者來到了絕惡之境。——《懸疑雜誌》
一位才情洋溢的新作家,扎實引人的新系列,精彩可期。——《推理現場雜誌》
我昨晚幾乎熬了一夜拜讀柯熙.卓安的《噩夢之後》,我緊張到捨不得放下書去睡覺!像史迪格.拉森和吉莉安.弗琳等作者將低俗的神祕比喻,用精巧的布局、洞徹的人類心理,以及對人物的精闢刻畫,讓小說更上層樓,使多數驚悚作家無法望其項背。心理受創的女主角不僅得面對過去的惡人,更須面對自己的過錯與心魔。這是相當黑暗的主題,卻能吸引一般推理小說的讀者,因為小說的鬆緊張弛調度精準,作者在描述可怕殘虐的事件時,筆法沈穩內斂。書封底將本書與凱琳.史勞特及S. J. 華森相較,但我認為作者更凌駕二人之上。一本精彩絕倫的好書。──Bill Carl,約瑟夫一貝絲書店暢銷小說
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卷,《噩夢之後》從一開始便驚心動魄──劇情神妙,百轉千折……一部悚動、恐懼、節奏明快、發人深省的傑出首作。關掉你的電話和門鈴吧,因為你會不想受到打擾。─—《Heat》
讓人一口氣讀完的佳作,今夏度假時,若想找本恐怖的驚悚小說,本書乃不二之選。─—《Observer》
序/導讀
有關《噩夢之後》
一切得從《沈默的羔羊》說起。
也許因為當時我正值適合被擄的年紀,因此受那部電影影響深遠。《沈默的羔羊》跟我聽過的失蹤謀殺故事截然不同,直至今日,我的腦裡仍烙著電影中的地下室深坑、那座浴缸,以及那片裁縫圖案的影像。
在得知作者湯瑪斯‧哈里斯是依據真實連續殺人犯艾德‧蓋恩(Ed Gein)、泰德‧邦迪(Ted Bundy),及艾德曼‧坎波(Edmund Kemper)等人的故事,來撰寫《沈默的羔羊》後,更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細節確是真實的。我當然知道被擄的機率超低,但後果實在太駭人了,教我無法不想它。我只好按自己的方式來對付此事:努力弄懂其中每一個環節。
我的研究引我走入人性最黑暗的幽徑:從韋斯特(Fred West)、BTK、理察‧拉米雷茲(Richard Ramirez)和幾十名其他凶手,受害者莫不受到各種匪夷所思的病態綑鍊、折磨、凌虐及謀殺。我沒想到世界可以那樣可怕,有好多年,我一直在追蹤報紙、網路,和寫真犯罪書籍裡的每則新故事。
十年後,當我的恐懼開始漸漸消散時,卻爆發了奧地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的故事,我在一份八卦小報封面,看到她被囚八年的凌亂粉紅色房間。我尚未細讀報導,便已猜到那影像代表的含義了。那天我什麼事都做不成,我緊關時代廣場的辦公室門,為一名不認識的女孩痛哭。
接著不到兩年後,伊莉莎白‧弗里茨(Elisabeth Fritzl)的案子東窗事發,一年後是潔西‧杜加(Jaycee Lee Dugard),每次都令我愈發難以釋懷。等最初聳動的報導過後,我會追蹤受害者被囚的後遺症,在歷經多年的擔驚受怕後,我忍不住要想:她們如何可能在歷劫後,繼續過日子?
撰寫《噩夢之後》,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藉由創造一名經歷受擄,十年後仍掙扎想忘卻過去的勇敢女孩,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了撰寫她的故事,我深入研究創後及復原的心理,我在寫作過程中瞭解到,創作小說是我對抗焦慮的一種方式,就像我筆下的人物一樣。
在創作及編輯《噩夢之後》的兩年半後──描寫四名女子同被囚困在地窖中受虐的故事──克利夫蘭的綁架案浮上台面了。我在書中寫下自己最幽暗的恐懼,此時看到這些倖存的女子遭逢與虛構小說中雷同的情境,卻仍令我震懾。
我不敢厚顏到自以為瞭解這些女子的心路歷程,《噩夢之後》是一部小說,她們的故事卻太真實。我只能說,她們的勇氣與堅毅令人感佩,我能做的只是對所有慘遭悲劇的受害者表示同情,並祈望我們的力求瞭解不會白費。
作者的問與答
為何想當作家?從小便立志當作家嗎?
我生於一個科學家庭,家中只有一個小書架,而且全是化學及工程學教科書。不過九歲時,我在抽屜底下找到媽媽大一英文必修課讀的《諾頓英國文學文選》第一、二集。之後我的童年便不太缺書了。
你若問十二歲時的我,我會說我只想當作家。不過後來我心生膽怯,改選更安穩的職業。高中畢業後我離開父母,很快便金錢耗盡,因此在當時設法找到糊口的方式,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跑去讀耶魯法學院,那是張很棒的安全網。
不過我非常嚮往作家的世界,所以還是無可避免的寫書了。我嫁給一名作家,亦是作家的代理律師。我最愛的一幅《紐約客》漫畫頗能切中我的心意:一名穿牛仔裝的小男孩對父親說:「如果我當不成牛仔,那就當牛仔的律師好了。」如今我終於成為牛仔了。
《噩夢之後》的點子從何而來?
《噩夢之後》的想法部分來自受擄倖存者不可思議的故事──伊莉莎白‧弗里茨(Elizabeth Fritzl)、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莎賓‧達德恩(Sabine Dardenne)、潔西‧杜加(Jaycee Lee Dugard)等人。這些婦女遭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卻都在災難後展現傲人的堅毅。相較下,我的艱辛根本不足為道。她們令我肅然起敬,我想創造一個那樣的人物:一位能堅強面對巨大恐懼的女性,為了解決問題,必須面對過去。
妳如何對剛認識的人,描述妳的作品?
我會說這是一部心理驚悚小說,寫的是一群被幽禁在地下室的女孩,如何從災難中復原的過程──有點像《沈默的羔羊》裡,被關在地下室的女孩,反過頭來追殺人魔漢尼拔。
妳有自己的安全守則嗎?
我沒有一份訴諸筆墨的清單,但我跟好友在高中時,確實有些亂七八糟的規矩。我們沒必要寫下一切,因為每次徹夜不歸、去龍蛇雜混的俱樂部、跟特立獨行的人士廝混、冒些奇奇怪怪的險時,都會恪守一些原則。我有寫下莎拉和珍妮佛的「安全守則」清單,而且應該還會添加,希望讀者能給我建議。
《噩夢之後》幾位女性人物的關係非常重要──妳最喜歡哪些女性小說人物?
思考這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全都是年輕女孩的名字:《梅崗城故事》裡的思葛、瑪蒂達、長襪子皮皮、《小婦人》裡的喬,《我的祕密城堡》裡的卡珊卓,以及《咆哮山莊》前幾章裡的凱薩琳。這些人物都非常聰穎、堅強且極具慧根,她們都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許多最堅毅不撓的女性角色,其實都尚未成年,而有些我深愛的人物,反而有著心理創傷或人格瑕疵: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莉莉.巴特(Lily Bart)。這些人物的確更複雜且具挑戰性,但在某方面來說,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還不懂懷疑自身力量的女孩。我的人生目標便是回到當初的原點,並讓我的女兒維持在那種狀態。
妳在開始寫書前,可做過任何研究?
過去十多年,我做過一些間接研究,在工作之餘,我嗜讀精神病患、俘虜及罪犯心理──我當然不會把這事擺到自己的履歷上。
還有,我在二○○○年代曾暫離法律,攻讀電影研究所。我跟一位很棒的老師Annette Michelson學習超現實主義,他對人性的陰暗面很感興趣,所以我在許多方面,可說不自覺地為這本書準備了很多年。
撰寫這本書時,我確實對性娛虐、異常心理學、受害者學研究、統計分析等做過該有的研究。我的電腦中了不少病毒,而且看過許多恐怖的文字與影像,烙在腦子裡,永遠都揮不走了。
妳覺得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部作品有貢獻嗎?
那是當然的,雖然我很慶幸從未有過書中人物的遭遇,但廣義的主題則取自本身的感情生活。莎拉、翠西、克莉絲蒂和愛黛兒對她們共同的不幸遭遇,各有不同反應,這些我多少都有過體認:焦慮、憤怒、挫敗、野心。十年來,我斷斷續續看一位很棒的心理治療師──我們的關係絕不像莎拉跟西蒙絲醫師──治療的過程讓我更加瞭解,回頭面對黑暗的過去是什麼情形。
個人生活裡的一些特定事項,也會影響書中許多細節。我與至友間的關係,便是莎拉和珍妮佛之間的模式。故事雖屬虛構,但她們強烈的情誼取材於我和好友的關係,而她們的諸事小心則是我們的誇大版。
還有,我在阿拉巴馬的伯明罕讀大學,朋友們和我週末會跑到紐奧良,恣意狂浪一番。我們相當瘋狂──泡俱樂部、穿奇裝異服、跟陌生人打混。有天早晨醒來,我們發現自己竟然跟一位認定自己是吸血鬼的傢伙過了一夜,真是嚇死人。
我在大學時,曾淺嘗性靈教派。我跟室友乖乖參加了兩個月的聚會,學會一套古怪的宇宙論,及「活在當下」的重要。那是一次有趣的生活體驗,但我們並未嚴肅看待。後來我們進階到受邀參加一場週未的靜修,由一位紐約市來訪的上師主持,我們得把聚會場所的地板擦淨,隨音樂做出特別「殊聖」的動作,而且還要冥想數小時。老實講,後來我佯裝生病,速速逃離現場,從此再也沒回去過了。
妳喜歡哪幾位作家的作品?
我通常會讀這兩種極端的作品: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的婚姻情節小說,以及黑暗的心理犯罪小說。我最愛的幾位作家未必都是最具原創性的:托爾斯泰、狄更斯、珍.奧斯汀、沃頓、佐拉、愛略特和納巴科夫。而且我總會推薦兩本遺珠之憾: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和萊蒙托夫(Lermontov)的《當代英雄》(A Hero of Our Time)。
我最愛的犯罪小說作家(廣義而言)有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露絲‧藍黛兒(Ruth Rendell)和桃樂絲‧休斯(Dorothy Hughes)。我無法了解世上為什麼還有人沒讀過《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
試閱
拘禁之初的三十二個月又十一天裡,我們有四個人在底下,後來毫無預警地變成了三個人。雖然那第四位已經數個月未發出任何鬧聲了,但房間在她離開後,竟變得異常安靜。她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靜靜地坐在黑暗裡,猜測下一個會輪到誰進箱子。
全世界就屬珍妮佛和我最不該被關入地窖,我們不像一般的十八歲女孩,初進大學校園,便拋開戒心地玩野了。我們很嚴肅地看待自己的自由,並小心呵護到幾乎很難感受到自由了。我們比別人更瞭解世界的險惡,絕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我們計畫性地研究了好些年,一一記下所有可能加諸我們身上的危難:雪崩、疾病、地震、車禍、反社會人士,以及野生動物──所有可能潛伏於窗外的險惡。我們堅信這種偏執能保護我們;兩名精研災難的女孩,災禍臨身的可能性應該微乎其微吧?
我們不相信命運。命運是在你未做好準備、偷懶、不肯用心時的藉口,命運是弱者的拐杖。
我們的萬般戒慎始於六年前,兩人僅十二歲時,到了青少年末期,已瀕臨瘋狂。一九九一年,一個寒冷但陽光朗潔的一月天,珍妮佛的媽媽跟平時上班日一樣,開車從學校載我們回家,我完全不記得車禍的事了,僅記得隱隱看到心臟監測器的光,聽到沈穩而令人安心的脈搏節奏。事發好幾天後我才醒來,剛醒時,只覺得溫暖且極度安全,直到記起時間,心頭才一沈。
後來珍妮佛告訴我,她對車禍的記憶歷歷在目。她的記憶是典型的創傷後症候:模糊、緩慢的夢境,色彩光線全旋繞成華麗無比的歌劇。他們說我們很幸運,僅受到重傷,且熬過加護期間。我們在醫護人員的針管加持下,於空盪的病房裡養病四個月,背景是CNN喧天的新聞報導。然而珍妮佛的母親便沒有這麼幸運了。
院方安排我們同寢,表面上是讓我們在復原時能彼此作伴,但媽媽悄悄告訴我說,他們是希望我能幫珍妮佛度過悲慟。我懷疑還有另一個原因──珍妮佛那位令人退避三舍的酒鬼老爸──他跟珍妮佛的母親離婚了。我爸媽主動表示要輪流照顧我們時,那傢伙可樂了。總之,等我們的身體逐漸康復後,便經常無人陪伴了,我們就是從那時開始寫日記的──嘴巴上說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彼此都心知肚明,其實是想對這個狂亂不公的世界,增添些控制感。
第一本日記用的是醫院床頭櫃裡的筆記本,上面還有羅馬式印刷體字印著「瓊斯紀念醫院」。沒有人會當它是日記,因為裡頭寫滿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恐怖災難。我們跟護士又多要了三本,她們一定以為我們在玩井字遊戲或吊死鬼好消磨時間,總之,都沒有人想到要將電視轉台。
出院後,我們熱切地展開計畫。我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各種年鑑、醫學雜誌,甚至一部一九八七年的各種保險精算表。我們搜集資料、計算並記錄,將人類脆弱的原始實據條列下來。
一開始,日記分成八個基本類別,但隨著年齡日增,我們駭然發現,有許多事比飛機墜毀、家庭意外及癌症還要可怕。兩人默默坐在我家明亮的閣樓臥室中,陽光燦爛的可愛窗座上,慎重地考慮過後,珍妮佛拿起簽字筆,以粗體黑字寫出新的標題:誘拐、強暴與謀殺。
統計數據賜予我們不少安慰,畢竟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知道,我們死於龍捲風的機率是兩百萬分之一;墜機是三十一萬分之一,死於小行星撞地球則是五十萬分之一。在我們扭曲的想法裡,記下這串無止無盡的數據,多少能減低死亡的機率。後來我們的心理醫師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那年我在某天回到家中,發現十七本日記悉數堆在廚房桌上,爸媽雙眼噙淚地坐在那兒等我。(待續)不過那年我才十六歲,珍妮佛的老爸因三度酒駕,坐牢去了,所以珍妮佛搬來與我們同住。我們會搭公車去看她爸,因為覺得十六歲開車並不安全(我們又過了一年半後,才拿到駕照)。我從沒喜歡過她老爸,後來發現珍妮佛也不喜歡。現在回想,真不懂我們幹嘛探監,反正我們還是去了,而且每月的第一個週六準時報到。
他多半只是看著珍妮佛哭,有時也想說話,但都說不多。珍妮佛則眼都不眨,面無表情地盯著她爸,即使關在地窖期間,我都沒見過她那樣。他們父女從不交談,我會煩亂不安地坐離他們遠些。珍妮佛唯一不跟我談的,只有她父親──半個字都不提──因此每次搭公車回家時,我只能握住她的手,她則默默盯著窗外。
上俄亥俄大學前的那個夏天,兩人的焦慮感飆到最高點。我們不久就要離開共享的閣樓臥房,進入浩瀚未知的大學校園了。為了預作準備,我們製作一份「安全守則」清單掛到臥房的門背後。飽受失眠之苦的珍妮佛常在半夜起床,在上面添寫:晚上絕不可獨自上學校圖書館、停車距離絕不可離目的地超過六格、車子爆胎絕不可讓陌生人修。絕對不行、不行、不行。
我們離開前,小心翼翼地打包一只行李箱,在裡頭裝滿過去數年生日及聖誕節收集來的寶物:各種面具、抗菌肥?、手電筒、防狼噴霧器。我們挑了一棟低矮的宿舍大樓,萬一失火,才能輕易跳逃。我們苦心研究校園地圖,提早三天抵校,檢視各步道及走廊,評估其照明、能見度,以及到公共空間最近的距離。
我們一抵達宿舍,行囊還來不及打開呢,珍妮佛已掏出工具在窗格上鑽洞了,我則在木頭中插入堅硬的小金屬條,這樣就算玻璃破掉,別人也無法從外面伸手開窗。我們在窗邊擺了一條繩梯,外加一套鉗子,以便需要火速逃生時,能拔開金屬條。我們獲得校園維安處的特別許可,在門上多加一道輔助鎖。最後,珍妮佛極其慎重地將「安全守則」掛到兩人床鋪間的牆上,然後才一起滿意地檢視房間。
也許是老天終究不肯放過我們,或者是因為外頭的生活,風險遠超乎我們的估算。總之,我們努力融入正常的大學生活,踏出自己的囿限。事後回想,我們早該多所提防,但正常生活實在誘人,令人難以抗拒。我們會各自上課,即使必須分赴校園兩端。有時夜黑了,我們還待在圖書館裡跟新朋友聊天。我們甚至跟正常孩子一樣,參加了兩次學校主辦的聯誼活動。
事實上,才上學兩個月,我已經偷偷認為,我們開始過得像正常人了,也許我們能將年少的憂慮,妥善地收藏在家中那些儲放童年記憶的紙箱裡。我覺得我們終於長大,可以擺脫年少的執念了,然而如今看來,那卻是對信念的短暫叛離。
幸好我不曾對珍妮佛提起,更未付諸行動,因此在往後暗無天日的地牢裡,我還能勉強原諒自己。我們只是個大學生,做大學生會幹的事,至少我能安慰自己,我們確切貫徹了我們的計畫。我們幾乎每天以軍隊的精準專注,主動持續地執行我們的維安策略,做安全演習。每項活動都有三點檢查要項、一條規則和一項備胎計畫。我們隨時警備,諸事小心。
那天晚上也並無不同,我們兩人到學校之前,已先研究過城裡哪家租車公司的車禍率最低,然後在公司開了戶頭,讓他們直接將帳單寄給信用卡公司,以免現金用罄或皮包遭竊。「絕不束手無策」,是安全清單上的第三十七條守則。學期上了兩個月後,派車員都認得我們的聲音了,我們只需給他乘載住址,一會兒之後,便能安全地被載回宿舍的堡壘中。
那晚我們到校外參加私人派對──也是我們的初體驗。子夜時分,派對氣氛正要炒熱,我們卻覺得已經玩過頭了,便打電話叫車,一輛破舊的黑轎車很快抵達。我們沒注意到任何異樣,直到坐進車裡,繫上安全帶後,才聞到車裡有股怪味,但我聳聳肩,不以為意,覺得小地方的工會車子,差不多就是這樣。車子開了幾分鐘後,珍妮佛靠在我肩上睏著了。
那是我們另一世生命中最後的記憶,留存在我的想像裡,寧靜地散放著暈輪。那時我覺得好滿足,好期待能真正地去生活。我們將幸福快樂地繼續往前邁進。
我八成也睡著了,因為等我張開眼睛時,後座竟一片漆黑。鎮裡的燈光被稀微的星光取代,黑轎車朝空無一人的高速道路疾馳,僅能隱約瞥見前方的地平線。這並不是回家的路。(待續)
我驚慌極了,接著我想起第七條安全守則:絕不慌亂。我火速回想那天的行程,徒勞地想釐清在哪裡犯錯,因為我們一定是犯了錯,這不該是我們的「命運」。
我痛苦地發現,我們犯了最基本的錯誤,犯了每位母親都會教孩子,也是我們清單上最重要的一條守則:絕不坐別人的車。
我們傲慢地自認能僥倖逃過──因為我們懂得推理、也做了研究、又事事謹慎。我們未能徹底遵守規則,任憑什麼都無法改變這項事實。我們太天真了,以為別人不會跟我們一樣去算計。我們沒有把真正的壞人當成敵人,真是太失算了。
我在車裡深吸三口氣,悲傷地注視珍妮佛甜美的睡容良久,我知道年輕的她將在甦醒時,二度發現命運徹首徹尾地改觀了。最後,我膽怯地扣住她的肩膀輕輕搖晃,初時珍妮佛還睡眼惺忪,我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唇,等待她的眼睛距焦,慢慢明白我們的處境。當我看到她臉上露出明瞭害怕的神情後,我摀住自己的嗚咽聲。珍妮佛已經歷太多,受了太多苦,沒有我,這次她一定活不了,我必須堅強起來。
兩人都沒出聲,我們訓練自己即使在危難之中也不衝動行事,眼前絕對是危急之秋。
駕駛與我們之間隔著厚實的透明塑膠片,我們僅能隱約看見擄拐我們的傢伙:此人髮色棕黑、穿著黑色羊毛外套、一隻大手擺在方向盤上。他脖子左側,有個小小的刺青半掩在領口下,黑暗裡看不太清楚。我渾身發顫,照後鏡往上調開了,因此我們幾乎看不到他的臉。
我們盡可能壓低聲地試轉門把,門把鎖死了,窗戶也打不開。我們被困住了。
珍妮佛慢慢彎腰從地板上拎起自己的袋子,一邊盯著我,一邊在袋子裡悄悄搜找。她掏出防狼噴霧器,我搖搖頭,因為在密閉空間裡派不上用場,不過我們還是覺得拿著比較安全。
我伸手從腳邊的皮包裡找出一個同樣的罐子,以及有緊急按鈕的小型手持式警報器。我們只能心驚肉跳地默默等候,顫手緊握住噴霧器,雖然外頭是寒涼的十月天,我們的額頭卻沁滿汗珠。
我掃視車內,拼命籌設辦法,接著我注意到自己這一側的分隔板上,有幾道小通風口,而珍妮佛前方的通風口,則銜接在某種特製金屬及塑膠裝置上。有條管子沿著我們的視線鑽入前座地板裡,上面有幾個閥門。我張口結舌地僵坐著,凝視這複雜的設計,心思混亂到一時間無法聯想,最後,我明白了。
「我們會被下藥。」我終於低聲對珍妮佛說。我垂眼懊悔地看著手裡的噴霧器,知道自己永遠沒機會用了。我不捨地撫著噴霧器,然後任其掉落地上,望向決定我們命運的閥口。珍妮佛順著我的目光看去,立即明白其中的含義,沒希望了。
他一定是聽到我說話了,因為幾秒鐘後,傳來微微的嘶嘶聲,我們很快即將睡死。我那一側的空調關上了,珍妮佛和我緊握住手,用空下的手緊抓住人工皮椅外側,慢慢昏厥過去。
等我醒時,我已在漆黑地窖裡,此處將成為我往後三年多的家。我緩緩將自己從藥效中喚醒,奮力聚焦,看清眼前飄浮的灰海。等視線終於清晰之後,我不得不又緊緊閉上雙眼,以遏止鋪天蓋地的驚惶。我等了十秒鐘、二十秒、三十秒,然後才又睜開眼睛。我俯看自己的身體,渾身被剝到精光,而且腳踝給鍊在牆邊,一陣寒意刺入了脊骨,我的胃開始翻騰。
我並不是一個人,地窖裡還有另外兩名憔悴裸身的女孩,被鍊在旁邊牆上。我們前方有個像搬運箱式的簡易木箱,約五英尺長四英尺高。箱子的開口轉開了,因此我看不出箱子如何固定住。天花板上吊著一顆昏暗的燈泡,燈泡輕輕晃蕩。
四下見不到珍妮佛的身影。(待續)第二章
十三年後,任何不認識我的人─老實說,也沒有人認識我─也許會以為我在紐約市過著單身女郎的夢幻生活。別人或許認為我都沒事了,已揮別過去,克服一切,熬過了創痛。
在歷經最初的摸索後,如今我擁有一份穩定、但稱不上顯赫的工作─在保險公司當保險精算師。我覺得自己挺適合為一個拿死亡和災難做賭注的公司做事,而且他們還讓我在家中工作,令我如置身天堂。
爸媽無法理解,為何當初我急著搬去紐約市,因為我還在復原中,心裡又充滿恐懼。他們不瞭解家門外隨時有一大群人,是種多麼安全的感覺。我試著跟他們解釋說,在紐約市,永遠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更棒的是,在這徹夜不眠的都市裡,有功德無量的大樓門房。於是我來到曼哈頓上西區,被數百萬人環繞,但我若不想與人交往,也沒有人能碰得到我。
大樓櫃台的包伯會按鈴上來,他知道我若沒回應,就表示我不想見任何人─無論是什麼事。他會親自將我訂的外送食物送上來,因為他很同情那位住在11G的瘋女人,而且我給的小費,是別人節慶時打賞的三倍。事實上,我可以整天、每天窩在家裡,餐餐叫外送,把一切雜務外包。我有流行的Wi-Fi及很棒的有線電視套裝,沒有什麼事不能在這間爸媽資助、設備齊全、可規劃成六房的公寓裡頭搞定。
剛獲救的開頭幾年,生活真的非常狂亂,幸好他們為我們提供心理醫師西蒙絲,讓我一週見她五次,我才有辦法回大學、找工作、在真實的世界裡勉強度日。然而隨著時間消逝,我與醫師的關係變得停滯不前,我發現自己還是跨不過特定的關卡。
後來我開始退步,慢慢變得畏縮封閉,直到再也不邁出自己的公寓。在這失控的亂世裡,我就是喜歡安然地待在自屬的繭室中。荒誕的惡事每天都會傳送到我這邊,我會用日益精密的軟體將它們記錄下來。
有一天,電鈴響了,包伯說不是外送,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一個來自我過去的人。我實在不該讓他上樓,但我覺得欠這位到訪者一份情。事情就這樣再度重演了。
「凱洛琳。」馬奎迪探員輕敲我的門喊著,我僵直地站在門的另一邊。自從接到最後一封信後,我已兩年沒跟他說過話了,我還沒做好準備,跟另一世的人說話。
我是在收到監獄來的最後那封信後,才徹底不再出門的。光是碰觸他曾經摸過的東西、讀到他想過的事,便足以讓我掉回自以為擺脫掉的恐懼和絕望中。西蒙絲醫師也是從那時開始為我做家訪,收到信後的第一個月,我知道醫師雖然不提,卻怕我自殺。我媽搭機前來,老爸每晚打電話,我覺得受到了侵犯。這會兒,事態又要重演了。
「凱洛琳,能開個門嗎?」
「是莎拉。」我隔著門糾正他,頗懊惱他竟按照協議,叫我另外一個名字,我為外面世界保留的名字。
「對不起─莎拉,能讓我進來嗎?」
「你帶了另一封信嗎?」
「我得跟妳談件更重要的事,凱洛─莎拉。我知道西蒙絲醫師已跟妳稍稍提過了,她說我可以過來。」
「我不想談,我還沒準備好。」我頓一下,心想避不掉了,只好有條不紊地拉開三道輔助鎖及一道普通門鎖,緩緩將門打開。他拿著徽章,大剌剌地亮給我看,料知我一定會想確認他依然在職。我笑了笑,防禦地疊起手,再收斂笑容,往後站開一步。「幹嘛非找我不可?」
我轉身,他跟著我走入房間,兩人面對面坐下,但我沒給他任何飲料,怕他太自在了會想久待。他四下看了看。
「太完美了。」他慢慢綻出笑意說:「妳一點都沒變,莎拉。」他拿出筆記和筆,小心地在茶几上擺成完美的九十度角。
「你也是。」看到他的一絲不苟,我忍不住又笑了。
「妳知道為何非找妳不可。」他慢條斯理地說,「也知道為何是現在,不做不行。」
「什麼時候?」
「再四個月,我提早過來為妳打底,我們可以一起準備,我們會幫妳訓練每個步驟,妳不用單打獨鬥。」
「那克莉絲蒂呢?翠西呢?」
「克莉絲蒂拒絕跟我們談,她不肯跟社工說話,完全將我們摒除於外。她嫁給一名投資銀行家,她老公並不知道克莉絲蒂的過去,甚至她的真名。她住在公園大道的高級公寓裡,有兩個女兒,一個今年上私立幼稚園了。她不會再沾這檔事。」(待續)我約略知道克莉絲蒂的情況,卻很難相信她竟能將所有遭遇,像切除腫瘤似地,徹底從她的生活中斬絕。
我早該料到,因為當媒體對我們窮追猛挖時,建議大家交換身分的人,正是克莉絲蒂。她離開警局時,心中已打定主意,彷彿過去兩年她不曾挨過餓,過去三年也不曾蜷縮在角落裡哭泣。她沒有回頭,沒對我或翠西道別,她不像翠西那樣崩潰,沒有被擊垮而垂頭喪志,也未被那幾年的羞辱和痛苦摧毀,她只是繼續往前行。
事過境遷後,我們僅透過跟大家碰面的社工,知道克莉絲蒂的概況。那位社工每年都試著讓大夥團聚,以為我們可以協助彼此復原,但克莉絲蒂總說她已復原了,謝謝,大家還是別再碰頭。
「那翠西呢?」
「翠西會來,但妳得瞭解,光靠她是不行的。」
「怎麼會?翠西沈穩、聰明,口齒又伶俐,她也算是小企業家了,那還不夠嗎?」
他咯咯笑說:「翠西雖是社會中堅分子,卻是位女性主義激進分子,而不是什麼在地的蔬果商。加上她出版的那份雜誌,專門反對婦女受虐,人家可能會認為她別有居心。
「並且,沒錯……」他接著說:「她口齒的確伶俐,上了那麼多年的研究生課程,也應該如此。可是這些條件,未必能讓假釋委員會產生必要的同情,更甭提翠西還剃了個大光頭,刺了四十一個刺青。」
「什麼……」
「我是用問的,可沒真的去數。」他頓了一下,「凱洛……」
「是莎拉。」
「莎拉,妳最後一次走出這間公寓是什麼時候?」
「你什麼意思?」我別開身,環視這間白色的戰前老宅,彷彿它多少分擔了我的罪惡感,這是一間我自創的天堂。「公寓這麼美,我幹嘛離開?」
「妳明知道我的意思,妳最後一次離開是什麼時候?最後出門到街上走一走,透個氣,運動什麼的。」
「我偶爾會開窗呀,而且我會在家裡運動。」我環視房間,所有窗戶都緊緊閉鎖,雖然外頭春光明媚。
「西蒙絲醫師知道妳的狀況嗎?」
「知道,她說她『不會把我逼出極限』或之類的話。別擔心,西蒙絲醫師一切都打點好了,她有我的好幾個電話。我有強迫症、懼曠症、接觸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每個星期還見她三次面。沒錯,我是在這間公寓裡見醫師的;別用那種眼光看我,我可是位堂堂正正的公民,有正當職業和美好的家。我過得很好,事態原本可能糟糕很多。」
吉姆用憐憫的眼神望了我一分鐘,我扭開頭,長久以來,首次對自己感到慚愧。等他終於開口時,語氣又變回嚴肅了。
「莎拉,」他說,「確實還有另一封信。」
「寄給我吧。」我憤然說道,語氣令兩人都嚇了一跳。
「西蒙絲醫師覺得不太妥當,她要我別跟妳說。」
「那是我的信,指名給我的,不是嗎?所以你必須把信寄給我。法律不是這樣規定的嗎?」我站起來開始在房中踱步,啃咬大拇指指甲。
「信的內容根本說不通,」他說,「比較像是胡言亂語,大部分都在談他老婆。」
「我相信,因為他沒有一封信不是這樣。可是總有一天他會說溜嘴,露出線索。他會告訴我屍體在哪裡,他當然不會講太多,但他會漏出口風,讓我得知從何處找起。」
「妳要怎麼做?怎麼找?妳連公寓大門都不肯邁出一步,甚至不去這傢伙的假釋公聽會作證。」
「是哪種怪女人會嫁給那種爛渣?」我不理會地打斷他說,腳步移動得更加快速,「這些寫信給囚犯的都是些什麼女人?難道她們暗地裡希望被鍊起來、受折磨然後被殺嗎?她們想要在火邊被燒嗎?」
「呃,顯然她是從她的教會取得傑克的名字,教會設了憐憫使團之類的組織,據傑克跟他的律師說,效果很好。而且據他們說,傑克真的皈依轉性了。」
「你會相信那種鬼話嗎?」他搖搖頭,我接著說:「我很肯定等他出來之後,那女的會是第一個後悔的人。」
我繞回沙發坐下來,把頭埋到雙手裡,嘆著氣。
「我甚至無法同情這個女的,她實在太白癡了。」
在一般狀況下,吉姆一定會拍拍我的肩,甚至攬住我,安慰我一番,但他很清楚我的情形,所以只敢乖乖待在原地。
「莎拉,妳不相信他皈依信主,我也不信,可是萬一假釋委員會的人相信呢?萬一這個囚禁妳們的傢伙只服刑十年─萬一我們的猜疑都正確─他殺了妳們其中一人,甚至還有別人呢?妳覺得十年就夠了嗎?十年就足以彌補他對妳們所做的一切了嗎?」
我避開他,以免他見到我眼中盈泛的淚水。(待續)「他仍舊擁有那棟房子。」吉姆接續道,「他若出獄,一定會回那兒。四個月後,他就會跟他南方浸信教的老婆在一起了。」
吉姆在他的座位上挪身前傾,改變策略說:「為了妳最要好的朋友,莎拉,為妳的至友珍妮佛出面吧。」
這時我再也憋不住了,我不想讓他瞧見我掉淚,只好起身快步走到廚房喝水,我站在那兒任由水龍頭流了整整一分鐘,好讓自己鎮定下來。我雙手緊握水槽邊緣,握得指節跟指下的冷瓷一樣蒼白。等我回來時,吉姆正起身要走,他慢慢收拾自己的東西,一件件放回手提箱裡。
「很抱歉這樣逼妳,莎拉,西蒙絲醫師不會喜歡這樣的,可是我們需要妳出面做受害者影響聲明,沒有妳,我會很擔心後果。我知道我們害妳期待落空,我讓妳失望了。我知道他的罪行光判綁架太不足夠,但我們始終找不到控告他謀殺的證據。沒有屍體,加上DNA的證據又受到……污染,但我們至少非讓他服滿刑期不可,絕不能給他任何機會。」
「那又不是你的錯,是實驗室……」我開口表示。
「既是我的案子,就是我的錯,相信我,我已經付出代價了。我們把事情做完,然後就別再想了。」
他說得倒容易。我相信那正是他要的,把他職場生涯的這個爛攤子遺忘在過去。然而對我來說,卻十分困難。
他遞上名片,我揮手拒絕,我已經有他的電話號碼了。
「我會到妳家來幫妳做準備,妳想在哪兒都行,我們需要妳。」
「翠西也會去嗎?」
「是的,翠西會去,可是……」他尷尬地望著窗外。
「可是她開出條件,不要見我、跟我說話或與我獨處,對吧?」
吉姆遲疑著不想說出來,但我可以看透他的心思。
「但說無妨,吉姆。我知道她恨我,說吧。」
「是的,她是開了那個條件。」
「好吧。行,我答應考慮看看,但未必會如你願。」
「謝謝妳,莎拉。」他從筆記本中拿出一封打開的信件放到桌上,「這是那封信,妳說得對,信是妳的,我放這兒,不過在妳讀信之前,請先跟西蒙絲醫師談一談。」
他走到門口,知道不能跟我握手,便在房間另一端對我揮揮手,然後靜靜關上門,站在門外,等我拉好門閂,聽到最後一道上鎖聲後才離開。他真的很瞭解我。
第三章
我獨自在公寓裡跟那封信耗了三天,我把信放到餐桌中央,然後繞著信打轉,考慮了幾個小時。我知道自己一定會去讀它,因為那是唯一接近真相的方法。我得找到珍妮佛的屍體,至少得為她、為我自己這麼做。當我滿懷恐懼地凝視那封信時,我可以想像珍妮佛正用空洞的雙眼仰望著我,默默地哀求,找到我。
十年前,FBI聯邦調查局派出精英偵查此案,他們盤問傑克好幾個小時,他卻連半點口風都不肯透露。我本可以告訴他們,那個人冷酷而條理分明,並且我知道他全然不怕他們施與的任何懲罰。沒有人動得了他。
奧瑞岡大學的行政部門被這傢伙唬弄了二十多年,有個影像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他站在講台上,台下男女學生振筆疾書地寫下他說的每一個字。傑克一定很享受那樣,我可以想見助教們跟他一對一,近挨著坐在小辦公室裡的情景,後來我跟檢察官一起去看過那間辦公室。
克莉絲蒂失蹤時,甚至沒人想起她曾是傑克的愛徒之一。傑克.杜柏教授,多好的一個人,多麼傑出優秀的一位教授。他擁有令人稱羨的生活,他的養父母甚至在附近留給他一間山區的度假小屋。沒有人知道,屋中藏有寬大的地窖,他父母以前在地窖裡醃製罐頭,傑克卻不然。
我從空想中抽回神,我人在此地,安全地待在自己的公寓裡,望著這封信。紙上的皺褶、實驗人員拿銳器拆封時的割線,我都一一記下了,那拆線完美得無可挑剔。杜柏一定很樂於見到這樣,他向來喜歡乾淨利落。
我知道他們已經仔細研究過內容了,但我也知道信中有些東西,只有我能瞭解,因為傑克就是那樣的人。他希望擁有私密的交情,非常深篤而個人的交情。他會潛入你的心理,像邪惡的毒蛇鑽進沙漠的洞中,然後在裡頭鑽扭,直至覺得安適。當你軟弱地把攻擊者視為解救者時,便很難抵抗他,尤其在他奪走你的一切,僅施捨能讓你活命的必要品─食物、飲水、清潔、些許的溫情、一句安慰的話、一個黑暗中的親吻─時,你就更難推開他了。
囚禁會扭曲一個人,讓你見識自己的獸性,看到自己如何不擇手段地求生,爭取比前一天少受些苦。(待續)
那封信令我惶恐,想起了他的大權在握。真要說起來,我在某些方面或許會永遠受到他的宰制。我好害怕那信封裡,包藏著會將我拉回過去的強大字句。
但我自知不能再背叛珍妮佛了,無論杜柏將她埋在何處,我絕不能讓她人死屍滅。
我現在可以很堅強,我提醒自己,我沒挨餓、沒受拷打、沒有裸身無衣,我可以見光透氣,擁有正常的人際接觸。呃,也許算正常吧,但總歸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現在我家樓下有門房包伯,外頭有一整城的解救者。窗下百老匯大道上人影晃動,那些購物、高笑、談天的人們,渾然不知上方十一樓裡,一場十年前的戲碼,正在我家餐桌上悄悄上演。這是我與自己的肉搏戰。
我拿起信封,慢慢拉出單薄的信紙,紙上的筆力甚強,像點字般力透紙背,那字體稜角分明,沒有扭繞與柔勁。
傑克在珍妮佛離開地窖沒幾天後,開始嘲弄我。初時我還抱持希望,也許珍妮佛已設法逃掉了,她會去搬救兵來。我可以一連幻想好幾個小時她如何掙脫,幻想她就在地窖牆外,帶著警察,他們已拔出武器包圍房子了。我明知可能性極低,因為傑克最後一次將蒙著頭、鍊著手臂的珍妮佛拉出箱子時,她已幾乎沒有力氣爬樓梯了,但我還是懷抱希望。
有一陣子,他放任我自行想像,後來我才慢慢悟出他在玩什麼把戲。他先是在送食物或飲水下來給我們時,對我露出會心的微笑,彷彿我們享有共通的祕密。他每天給我多些吃食,作勢要讓我恢復健康,以資獎勵。克莉絲蒂和翠西看我的眼神開始有了疑慮,講話時也頗具戒心。
一開始我很反感,但到了後來,這種新的折磨形式,反讓我萌生出日後的逃脫計畫。
約莫兩個月後,傑克告訴我珍妮佛已經死了。在傑克扭曲的世界觀裡,也許還認為那是一種慈悲吧。我心中當下一空,彷彿天外掉下一塊黑布,遮住了我們的地窖。雖然珍妮佛三年來沒說過一句話,我也因為那無時不在的黑頭罩,沒再見過她一面,但她的出現,證實了我日復一日的存在,她就像神祇一樣默默地觀照。
每當翠西上樓,克莉絲蒂睡著時,我便會放心地悄聲對珍妮佛說話,不怕被人聽見。所有的祈禱、懇求、冥想、兩人過去的回憶,全在黑暗中緩緩送向我那待在箱中、沈默無語的女神。珍妮佛受的磨難比我巨大太多,或許那正是賜給我奮戰的力量,讓我能繼續活下去的原因。
傑克告知我珍妮佛的死訊時,非常享受地觀察我極力掩飾的痛苦表情。三年來,傑克一直利用我對珍妮佛的愛來折磨我。每當我偶爾反擊,或抵死不肯屈服於皮肉之痛時,傑克知道他只須開口威脅,說要加重對珍妮佛的傷害,我便會就範了。我猜他對珍妮佛也施與同樣的伎倆,可惜我不會知道,因為在第一個晚上之後,我們就再也沒說過話了。珍妮佛被塞住嘴巴,囚在那只箱子裡,她會在箱上輕敲,做簡單的溝通,那是我倆初期唯一的溝通方式。然而不到幾個月,連敲擊聲也全然終止了。
當然了,我為珍妮佛所受的苦,並未因她的死亡而告終。傑克絕不會就此罷手,他老愛對我說,他有時會挖出珍妮佛的屍體來欣賞,她死得好美,雖然得花好幾個小時才能掘出屍體,但他好想看。傑克很愛對我說,他殺珍妮佛時,特意不去傷害她漂亮的面容,因為她那被囚的恐懼與孤寂,比任何人都來得生動。珍妮佛的脆弱、特有的纖細,使她成為傑克的最愛,所以啊,他說,他才會選中她送進箱子。
此時我手裡握著傑克的信,觸摸他曾經碰過的信紙,閱讀他寫的文字。我將信紙攤在桌上,堅定自己的心志,以承受他的文字衝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