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鄰家女孩(2022年新版)

The Girl Next Door
如果邪惡有面貌,會是什麼樣子?
  • 9 378
    420

出版情報

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

2022/07/25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童年時都曾受過一些傷。 這裡指的「傷」,不是肉體上的傷,而是心裡的傷。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或重大變故,個體為了保護自己,繼續存活,會使出各種防衛機制幫助自己度過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心靈凍結在過去。 被凍結的能量卡在身體裡,未能得到釋放或自由流動,在日後的某些情境中,無預警地被勾起,而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或者莫名的身體病痛。即使我們的外觀長大成人了,但童年創傷的影響,仍持續一輩子。 也許,你早就想不起來,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是,身體永遠忘不掉。 《少女A》是一本翻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小說。作者用特殊的敘事筆法,帶你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的不同時空中。從主角「少女A」的視角,帶你看見兒時創傷經驗對一個人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年前的一起社會案件,轟動一時。一名少女從「恐怖屋」中破窗逃出,向外求援,揭發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兒童虐待事件。少女A與其手足長期被父母囚禁在陰暗窄小的屋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與清潔,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淹淹一息。東窗事發後,父親仰藥自殺,母親被繩之以法。少女A及其手足獲得緊急醫療照顧,日後也分別被安置到不同的寄養家庭中。 時隔多年,少女A被監獄通知,母親在獄中過世,遺囑中提到將為數不多的金錢以及那幢「恐怖屋」,平分給仍活在世上的兒女。並指定少女A為遺囑執行人。 因此,少女A一一與四散各地的手足取得聯繫,也得以窺見長大後,兄弟姊妹們過得如何。儘管在獲救之後,大家似乎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後續安置,但成年後,仍可從他們的生活中發現兒時創傷的後遺症。 儘管他們都盡可能忘掉那段不堪的回憶,但那些後遺症卻不斷撞擊著每一個人後續的生命。有人成為工作狂;有人染上藥癮、毒癮;有人在親密關係或婚姻中一再觸礁;有人住進了精神療養院…… 在此,不得不提到廣為人知的「逆境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經過學者大規模的調查與研究後發現,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若經歷任何身心虐待或疏忽照顧等逆境經驗,長大後更有可能出現各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者在事業、婚姻或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遭遇失敗。 ACEs歸納的十種逆境童年經驗包括:肢體暴力、精神虐待、性侵害、缺乏基本生活照顧、缺乏溫暖陪伴、同住家人有精神疾病、坐牢、毒癮、雙親離婚或目睹家暴等。只要童年時期曾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成年之後就可能出現長遠的負面影響。 主導ACEs研究的費利帝(Vincent Felitti)和安達(Robert Anda)兩位醫學專家發現,逆境童年經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常發生。在二十世紀末期的當時,就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而經歷逆境童年經驗的狀況越多,成年之後的身心後遺症則更多。 這與大多數精神醫學或心理學家的臨床觀察,都是一致的。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會對長大後造成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其中的機轉是如何發生的?而那些成功超越逆境,在長大後變得更傑出卓越的人,又該如何解釋? 當然,你會聽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各自的見解。 然而,這正是本書作者想要透過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呈現的。確實,遭受囚禁與虐待的童年逆境,對這些孩子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衝擊幅度卻各不相同,日後的發展與人生際遇也很不一樣。 特別是,《少女A》書中,有很大的篇幅提到虐待發生之前的家庭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當一個又一個孩子相繼出生,不同手足之間的競合關係,不同年齡階段得到的照顧與資源,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同孩子剛好處於什麼的身心發展階段,都大大影響了孩子們在獲救之後,日後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 無論如何,你會在書中讀到,每一個孩子都試圖要走出童年創傷陰霾,他們無意識地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避免再去經驗當時的痛苦。同時,他們後續的人生也被這些保護機制所牽絆:有人陷入酒癮、毒癮之中,有人無法與人建立信任與親密的關係,有人沉醉在追求成就中,用名聲地位來麻痺自己。 當然,也有人在宗教信仰中獲得慰藉,對來自父母的傷害選擇原諒。只是,他真的能原諒父母嗎?還是,那也只是種心理防衛,透過認同或合理化父母的行徑,讓自己感到好過一些。 談到原諒,經歷童年傷害的孩子們長大後,最矛盾的就是面對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至親。他們曾經提供你成長所需的資源,讓你能活著長大,但同時也加諸痛苦在你身上,這著實令人感到混亂。於是,少女A採用冷漠的態度面對過往,不去碰觸、不去想起、事不關己,試圖在心理上斷絕與父母和過去種種的連結,倒也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直到,命運的安排找上了她,逼得她得回頭面對自己的內在,更在與手足的重逢中,試著救贖與療癒自己。 其中有一個段落,特別耐人尋味。 當少女A被通知到監獄領取母親的遺物時,監獄的牧師告訴少女A:「我想見您,是為了寬恕。若您寬恕別人待您的過錯,天父也會寬恕您。」牧師和少女A的母親,在監獄裡曾有許多互動,他把手擺在少女A的膝蓋上,說:「但若您不寬恕他人的罪,天父也不會寬恕您的罪。」 少女A只是面帶微笑,並在內心裡咀嚼著「寬恕」這兩個字。 我們常以為,要終結創傷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願意與過去那個曾傷害你的人和解,試著去寬恕或原諒對方的過錯。然而,這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該要求人們如此。 比原諒傷害你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內心那個躲在陰暗角落哭泣的孩子——凍結在童年時期的你和解,安撫他、疼惜他,告訴他「現在很安全,可以慢慢長大了」;而非忽略他、壓抑他,甚至鞭笞他。 願你在閱讀《少女A》時,也能看見內心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友善地接納他、擁抱他,邁向與自我和解之路。 -- 【推薦文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被史蒂芬.金喻為「全美最恐怖的傢伙」。
收錄史蒂芬.金推薦序 。
創作靈感來自六○年代震驚全美國的印第安那殺人事件,葛楚.巴尼澤夫斯基(Gertrude Baniszewski)被控告監禁、虐待,進而殺害十六歲少女希維亞.林肯斯(Sylvia Likens)。
該事件亦改編電影,獲得極高的評價,由艾略特.佩吉(當時名為艾倫.佩吉)飾演希維亞。


我曾自問,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而我總把一切歸結到那一瞬間。
亦即,那種大權在握的感覺。

五○年代,在這純樸悠閒的美國小鎮,十二歲的大衛在一個美好夏日遇見了瑪姬。
瑪姬一家遇到車禍,父母過世,於是和妹妹住進表親錢德勒家,成為大衛的鄰居。錢德勒家和這裡許多家庭很不一樣,單親媽媽蘿絲風趣幽默,不怎麼管教小孩,也讓他們隨意吃零食、看電視――甚至喝啤酒。那裡實在是天堂啊。大衛想,如果成為他們家的寄養小孩,應該會非常幸福吧?
然而瑪姬不這麼覺得。熟識之後,她暗示大衛自己受到欺凌,大衛偶爾也看見蘿絲對她拳腳相向。但那又有什麼呢?大人管教小孩,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就算不小心下手重了點,也不是故意的吧?到某一天,蘿絲邀他加入這場遊戲,他才看見那不堪且殘忍的真相――

如果邪惡有面貌,會是什麼樣子?
是出手虐打孩童的錢德勒一家,還是對暴行充耳不聞的冷漠旁人?

透過大衛的眼睛,我們彷彿也參與了這起冷漠的犯行,成為冷眼旁觀的共犯,親身體驗一回人性的怯懦與殘忍,以及對窺探暴行的慾望本能。促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也許,難以置信的邪惡行為,正發生在距離你我最近的地方。

他們說:
就算你說出去,也沒有人會相信你。

作者

傑克.凱堔(Jack Ketchum)

本名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作品一直以來皆為史蒂芬,金所推崇,稱他為恐怖懸疑作家的英雄,類型讀者的標竿。凱堔曾說過,他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錢賺到夠用就好,他不會為了想多賺幾個鳥錢去寫;寫作對他而言,就像一種更高階的遊戲,而且除了自慰以外,寫作是一人獨享的最大樂趣。
凱堔寫長篇、也寫短篇小說,作品多次獲得史鐸克獎(Bram Stoker Award),如短篇小說:《盒子》(The Box)、《逝去》(Gone);合集《和平國度》(Peaceable Kingdom);長篇小說《打烊時間》(Closing Time)。被改拍成電影的有:《迷失》(The Lost)、《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紅》(Red)、《後裔》(Offspring)。作者網站:www.jackketchum.net/。

譯者

譯者簡介
柯清心


台中人,美國堪薩斯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任專翻譯。著有童書《小蠟燭找光》;譯有《不怕小孩問》、《8的祕密》等數十部作品。

序/導讀

【推薦序】
推薦全美最恐怖的傢伙――傑克.凱堔
史蒂芬.金


其實傑克.凱堔(Jack Ketchum)這個人並不存在,那是一個叫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的傢伙的筆名,假若這是機密,我當然不會隨便說出來,可惜不是;達拉斯.邁爾的名字出現在所有凱堔的小說版權頁上(有七、八部在美國出版),他若為你簽名,常會簽上「達拉斯」三個字。(不過這部小說版本的讀者,看到的也許是「傑克.凱堔」!)反正我也不覺得傑克.凱堔像真實的名字;反倒更像假名。畢竟英國好幾個世代的劊子手,都沿用傑克.凱琪(Jack Ketch)這個名字,而且這位美國同名作家的小說裡也都沒有倖存者;他總是讓活板門一開、拉緊套索,連無辜者一起賜死。

有句老話說,人生唯二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死亡與稅。不過我還可以加上第三項:迪士尼電影永遠不可能改拍傑克.凱堔的小說。凱堔小說裡的小矮人都是食人族,大野狼從來不會喊累,公主最後會被綁在破爛小屋中的柱子上,讓瘋女人拿熨斗燙掉她的陰蒂。

我以前為凱堔寫過簡介,說他已成為類型讀者的標竿,也是我們這些寫恐怖懸疑故事者的英雄。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是事實。凱堔是最接近英國作家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的美國作家……我指的是其作品的感受,而非故事本身,因為凱堔很少處理神怪的議題。不過那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讀過他作品的作家無一不受其影響,讀過他作品的讀者無一能輕易忘掉他,凱堔已成為一種典範了。自從他首部小說《淡季》(Off Season)――有點像文學版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問世後便如此,《鄰家女孩》更是,或許是凱堔最具權威的作品。

就我認為,和他最像的作者是吉米.湯普森(Jim Thompson),四○年代末及五○年代的神祕暴力犯罪小說家。凱堔和湯普森一樣,作品均以平裝書出版(至少在美國如此;凱堔在英國曾出版過一、兩次精裝本),從未擠進暢銷書榜,除了《墓園之舞》(Cemetery Dance)和《瘋歌利亞》(Fangoria)等類型出版品外,從未有人訪問過他(他們幾乎無法瞭解他),一般的讀者大眾幾乎完全不認識他。然而凱堔跟湯普森一樣,是個極端有趣的作家,時而凶殘,時而才華洋溢,卓絕的才情中帶著晦暗絕望的觀點。他作品的呈現方式是其他更知名的文學作家無力處理的――我想到威廉.甘迺迪(William Kennedy)、達克多羅(E.L. Doctorow)及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等幾位風格迥異的小說家。事實上,我認為當今美國小說家只有一位比傑克.凱堔更優秀重要,那就是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這對一位知名度不高的平裝書作家而言是極大的讚譽,然而卻不誇張。不管你喜不喜歡(許多讀過小說的人大概不會喜歡),傑克.凱堔的優秀不容質疑。你大概還有印象,戈馬克.麥卡錫在出版《愛在奔馳》(All the Pretty Horses)這部與他之前作品迥然不同的牛仔浪漫小說之前,亦沒沒無聞,長年窮困潦倒。

凱堔不像麥卡錫,他對高密度、抒情式的語句沒興趣。他和吉米.湯普森一樣使用平淡無奇的美式語句,以流暢而半帶幽默的方式讓作品變得更明快――我想到《鄰家女孩》中那個瘋狂的小鬼艾迪,他沿街走來,「打著赤膊,齒間咬著一大條黑色的活蛇」。但凱堔的作品特色不在幽默,在其驚悚――就像他之前的吉米.湯普森一樣〔以《致命賭徒》(The Grifters)或《體內殺手》(The Killer Inside Me)兩本書為例,凱堔幾乎也寫得出來〕,他覺得生活裡的悲慘充滿刺激,在這個世界上,一名女孩無情地遭受整個鄰區――而不只是一個瘋女人的凌虐;在這個世界上連英雄都顯得太遲疑、太懦弱、太猶豫不決。

《鄰家女孩》篇幅很短――僅有兩百三十二頁(編按:這裡指原文初版)――但不失為一部格局宏大的野心之作。其實我並不訝異;因為美國越戰後幾年,除了詩,數量最多的藝術表達形式就屬懸疑小說(那幾年我們這方面的成就實在乏善可陳。我們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在藝術、政治和性生活的表現都滿遜的)。也許批評挑剔的人少一點比較會有好的創作吧。自法蘭克.諾里斯(Frank Norris)的《麥克悌格》(McTeague)後便是如此,那也是凱堔寫得出來的作品(不過凱堔的版本大概會刪掉許多煩人的對話,大幅縮短……到剩下兩百三十二頁左右吧)。

《鄰家女孩》(這個詞本身便呈現出迷濛、溫和浪漫、漫步於微光中、在學校體育館跳舞的畫面)以典型的五○年代場景做開場,由一名年輕男孩口述――很多故事都這樣,如《麥田捕手》、《一個人的和平》(A Separate Peace),和我自己的小說《總要找到你》(The Body)。故事一開始(繼一整章的序曲之後)便非常《頑童歷險記》:一名臉龐晒得黝黑的男孩,光著腳,頂著夏日的豔陽,趴在河裡的石頭上,拿錫罐抓小龍蝦。這時瑪姬來了,她漂亮,綁著馬尾,芳齡十四。當然了,瑪姬剛剛搬來。她和妹妹蘇珊住在獨力撫養三名兒子的單親媽媽蘿絲家裡,其中一名男孩是大衛小時候最要好的朋友(想當然耳)。他們一群人晚上都會擠在蘿絲.錢德勒家的客廳電視機前,看各種情境喜劇和西部片。凱堔以簡潔精準的方式喚起五○年代的氛圍――音樂、小國寡民的郊區生活、錢德勒家地下室的防空室代表的各種恐懼,然後抓住他營造出來的表象,輕而易舉地將之全面翻轉。

首先,在大衛的家裡,父親並非無所不知;這位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花心男子,婚姻岌岌可危。大衛也知道這點,「老爸的外遇機會不斷,而且來者不拒。」他說,「從早到晚都會遇到馬子。」這諷刺淡淡的,威力卻絲毫不減;等你發現到痛,你已又繼續往前走一大段了。

由於一場意外車禍,瑪姬和蘇珊來到了錢德勒家(哪天真該有人研究一下車禍情節對美國文學的影響)。一開始她們似乎跟蘿絲的孩子相安無事――吠吠、唐尼和小威利――還有蘿絲本人,一位隨和、愛聊天、香菸一根接一根,孩子們若能對父母守口如瓶,就讓他們喝啤酒的女人。
凱堔的對話寫得很精采,蘿絲的話聽來銳利而帶點焦躁。「你們要記取教訓哪,各位男生。」有一次她說,「要記住這個,很重要的。你們只要隨時對一個女人好,她就會幫你做一堆事情。大衛對瑪姬好,人家就送他一幅畫……女生很好把的……給她們一點好處,就讓你予取予求。」

對於兩位心靈受傷的女孩,你大概會認為這是最適合的治療環境,她也是
最好的大人,應該吧……可惜我們面對的作家是傑克.凱堔。他才不玩那一套。以前不玩,以後大概永遠也不會。

講話戲謔、看來溫和善良的蘿絲,精神其實正漸次崩解,慢慢墜入暴力與妄想的深淵。她是一個可怕但平凡的壞人,正適合艾森豪那個時代。作者從未解釋她出了什麼毛病。蘿絲和一群在她家廝混的小鬼用一句話做為護身符――千萬別說出來。那句話可以算是五○年代的代表金句,小說裡每個人物都牢記在心,直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最後,凱堔對孩子們的興趣反而比對蘿絲高――不只是錢德勒家的男孩和大衛,還包括所有在錢德勒地下室進出、凌虐並謀害瑪姬的孩子。凱堔在意的是艾迪、黛妮絲、東尼、肯尼、葛蘭,以及五○年代每一個愚昧的不良少年,那些理著平頭、髮上塗蠟,膝蓋因打棒球而滿是疤痕的孩子。有些像大衛這樣的小孩不只旁觀,甚至動手。有的參與其中,最後夥同拿起燒燙的針,在瑪姬的肚皮上刺下「I FUCK FUCK ME」的字樣。他們來來去去,看電視、喝可樂,吃花生奶油三明治……沒有一個人洩漏口風,沒有人去阻止地下室裡的慘事。那簡直是一場噩夢。幸福的表象下隱藏著猙獰可怖的情節。小說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凱堔對郊區生活的精準描繪,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信――一群冷漠的孩子,一個鼓吹惡行的成人,再加上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這種事是可能發生的。畢竟當年確實有個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人在紐約的巷弄裡掙扎數小時,最後還是活活被刺死。她不斷尖叫求救,目睹的人很多,卻無人出面阻止,甚至沒有人打電話報警。

他們一定是把「千萬別說出來」奉為圭臬了……其實,從「千萬別說出來」,到「我們去幫個忙」大概只有一線之隔吧?

敘述者大衛是小說裡的好人,難怪他會為蘿絲地下室裡最後的那場大屠殺自責不已。因為善良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狀態。他知道眼前發生的事是錯的,自然比那些缺乏道德、燒灼、割刺並性侵鄰家女孩的孩子更愧疚。這些事大衛都沒參與,但他也沒把錢德勒家的事告訴爸媽或去報警,因為他其實還是想要參與的。當大衛終於挺身而出,讀者才有了滿足感――這是凱堔施捨給我們的一道清冷陽光――卻又同時恨他未能及早行 。

如果讀者對這位可鄙的敘事者只覺得憎恨,那麼《鄰家女孩》便會像布萊特.伊斯坦.伊利斯(Brett Easton Ellis)的《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一樣,在道德拿捏上失了分寸。大衛也許是凱堔筆下最能引發讀者共鳴的角色了,他跟伊利斯所寫的色情商相差

對我而言,《鄰家女孩》最傑出的就是到最後,讓我能以自己的觀點去接受大衛――但在某方面又很排斥――就像吉米.湯普森的《體內殺手》中那位一面獰笑、一面痛毆殺人的神經警長勞.福特。

當然了,大衛比勞.福特可愛多了。

所以才會這麼令人搖頭。

傑克.凱堔是一位天生的小說家,他對黑暗人性的瞭解,也許只有法蘭克.諾里斯與麥爾坎.勞瑞(Malcolm Lowry)能夠匹敵。凱堔善於為讀者創造緊張懸疑,令人欲罷不能。(華納出版的《鄰家女孩》平裝封面是一名啦啦隊員的骷髏,跟書中內容毫不相干,看起來反而像是安德魯絲〔V. C. Andrews〕的恐怖浪漫作品,或史坦恩〔R. L. Stine〕的青少年恐怖小說)。凱堔是懸疑高手,小說也非常好看,卻遭到封面和呈現方式的嚴重扭曲,就如同吉米.湯普森的小說 面一樣,無法如實展現作品內容。《鄰家女孩》的生動,不是安德魯絲的作品所能比擬,大多數的大眾小說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這部作品不僅保證恐怖,它是真的令人毛骨悚然,卻又讓人放不下手;真正是欲罷不能。讀者害怕讀下去,卻又忍不住要看。凱堔在主題上的企圖心雖然低調,卻十分宏大;然而他的企圖心並未妨礙小說家的主要工作――以優雅或邪惡的手段去誘騙讀者。凱堔的手段大都是邪惡的……可是天哪,那手段可真誘人啊。

《鄰家女孩》遠遠勝過愚蠢感傷的《香杉市慢步華爾滋》(Slow Waltz in Cedar Bend),或不痛不癢、詭計連連的《造雨人》(The Rainmaker),只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書籍的讀者,很難認識凱堔。不過我覺得,少了凱堔,我們的文學經驗會變得較為貧乏。他是個貨真價實的標竿,是優秀的作家,少數在「精英作家圈」之外真正具有分量的人。吉米.湯普森在許多同儕精英作家的作品絕版、被遺忘後,依然不斷再版與被閱。同樣的情形必然會發生在傑克.凱堔身上……只是我希望他能像湯普森,在死前便享受到成果。像《鄰家女孩》這種勢必會引起注意與評論的作品,必然可將他往成功推進一步。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於緬因州,邦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76305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7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