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內容簡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像是廣袤大地上的雕刻、霍爾的城堡......
也似大白鷺展翅高飛的姿態,或是撐飽的巨蟒.......
在廖偉立的建築世界裡,橋不只是橋,橋是連結此到彼的媒介,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詩意場域。
+++++
毓繡美術館、故宮南院覽月橋設計者
廖偉立建築師最新作品集收錄其最具代表性的橋樑設計,包含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板橋捷運人行橋「板橋遊龍」、北港女兒橋、天空之橋,以及近年的故宮南院覽月橋、「橋體建築」湖山水庫遺址中心——這些作品記錄了他的創作歷程,也具體呈現他長久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
從最初的桃園東眼山公廁開始,廖偉立的「雜木林」美學追求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共存,他的橋樑設計同樣體現「是橋|非橋」的複調思考——既是物質結構,也是景觀雕刻;既是穿越的路徑,也是停留的場所。本書邀讀者走入橋中,讓心靈沉澱、身體緩慢下來,隨著專業導讀了解其設計語言,並細細感受這些承載台灣土地記憶的空間。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像是廣袤大地上的雕刻、霍爾的城堡......
也似大白鷺展翅高飛的姿態,或是撐飽的巨蟒.......
在廖偉立的建築世界裡,橋不只是橋,橋是連結此到彼的媒介,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詩意場域。
+++++
毓繡美術館、故宮南院覽月橋設計者
廖偉立建築師最新作品集收錄其最具代表性的橋樑設計,包含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板橋捷運人行橋「板橋遊龍」、北港女兒橋、天空之橋,以及近年的故宮南院覽月橋、「橋體建築」湖山水庫遺址中心——這些作品記錄了他的創作歷程,也具體呈現他長久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
從最初的桃園東眼山公廁開始,廖偉立的「雜木林」美學追求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共存,他的橋樑設計同樣體現「是橋|非橋」的複調思考——既是物質結構,也是景觀雕刻;既是穿越的路徑,也是停留的場所。本書邀讀者走入橋中,讓心靈沉澱、身體緩慢下來,隨著專業導讀了解其設計語言,並細細感受這些承載台灣土地記憶的空間。
目錄
推薦序
有關於「橋」的幾個空間概念/郭肇立
散步去,那橋/蕭義玲
雜木林之魂/林舜龍
序言
橋非橋/廖偉立
導論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
作品
橋間風景
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
王功生態景觀橋
城事掠影
橋樑與都市的流動共舞
板橋遊龍
舊鐵道活力再造
北港糖鐵綠廊
河岸浮島
人工與自然的大器共生
北港女兒橋
記憶曲徑
日常與地景的連結共感
北港天空之橋
覽月橋導讀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褚瑞基
流轉瞬間
結構與美學的極限映照
故宮南院覽月橋
內外轉折
遺址與生態的相遇對話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
附錄
年表
基本資料
有關於「橋」的幾個空間概念/郭肇立
散步去,那橋/蕭義玲
雜木林之魂/林舜龍
序言
橋非橋/廖偉立
導論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
作品
橋間風景
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
王功生態景觀橋
城事掠影
橋樑與都市的流動共舞
板橋遊龍
舊鐵道活力再造
北港糖鐵綠廊
河岸浮島
人工與自然的大器共生
北港女兒橋
記憶曲徑
日常與地景的連結共感
北港天空之橋
覽月橋導讀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褚瑞基
流轉瞬間
結構與美學的極限映照
故宮南院覽月橋
內外轉折
遺址與生態的相遇對話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
附錄
年表
基本資料
序/導讀
序言: 橋非橋 / 廖偉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試閱
導讀: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橋,是一種連結的象徵,也是時空與情感的交匯。橋,也是一首靜默的詩。橫亙於川流之上,它以無聲的姿態,訴說著從此岸到彼岸的想望。從建築歷史角度觀之,自古以來橋樑並非僅僅是一種交通基礎設施,而是土地與生活文化的深刻展現。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上的「里阿爾托市場橋」(Ponte di Rialto)與「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清明上河圖中熙攘往來的「汴水虹橋」、英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到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橋的名字揭露了一個城市的身世,橋的形式則蘊藏了一個地方的風情。廖偉立以在地人文建築師身份所設計的橋,不僅是一種物質結構的形式藝術,更是一場時而恢弘壯闊,時而低沉細語的日常對話,一場跨越自然、土地與時間的對話。
廖偉立一系列的橋樑設計,超越了功能與結構的界限,透過探索物質形式和空間時間的詩意關係,映照出建築如何承載土地的記憶與人文的溫度,讓「渡橋」成為常民生活與自然環境交織,來喚醒身體意識、維繫精神性的日常儀式。海德格在其著作《建築、居住與思考》中指出:「橋不僅連接河的兩岸,橋首先將兩岸帶到對方面前,從而讓河流顯現為河流。」這種對橋樑的現象本質詮釋,將建築物視為揭示世界意義,錨定人類存在的場所。廖偉立的橋系列設計作品,正是對這一「棲居精神」哲學思想的體現,透過設計呈現人、自然與空間的辯證。
廖偉立曾提出「雜木林」的設計思想,強調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並存,每一個元素看似混雜,但卻又展現出各司其職且相互依存的和諧。他認為臺灣地域文化有別於西方,應如同一片豐富層疊的雜木森林,多樣駁雜功能和歧異空間形式彼此交錯共存,形成獨特而有機的整體。這一思想也體現在他「是橋」但亦「非橋」的設計觀點中,早期「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的設計便已體現了這種多元的複調性追求。王功橋以「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為主題,展現了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的和諧。設計上他運用了動態折線與地景的纏繞對話,使橋體宛如大地延伸出的肢體,將使用者帶入一系列身體感知的空間路徑,橋的空間被巧妙設計為一個多功能區域,供當地居民進行休憩與活動,使得橋樑不僅是物理上的連接,也成為社會交互的重要場域。橋體亦通過結構與材料,如混凝土、鋼構、玻璃與木材多向度的混合,強調了地方文化記憶的延續,在合理的物質邏輯中碰撞出意料之外的構築詩意,其細部設計融入了當地傳統建築的符號元素,同時結合現代工程技術,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空間敘事。
「板橋遊龍」則回到高密度的都市脈絡中,重新詮釋城市流動做為另外一種公共性的可能。廖偉立嘗試讓橋融入城市運行的節奏中,讓一成不變的「步行天橋」除了通行的功能和效率之外,轉換成回看與凝視都市流動街景的潛望鏡。設計上通過引導身體移動的連續曲線路徑,模糊了方向性與距離感,以及內與外的界限,這座橋不僅是繁忙十字路口交通動線的安全連結,更是一個提供多重視角的觀景平台。水平曲線線條呼應著都市路口的移動節奏,橋面上創造出多層次的活動空間,使橋成為人群視線與活動交會,一個城市移動文化的載體。
如果說王功橋是自然的抒情詩,那麼板橋遊龍則是一首都市的交響曲。它是城市與橋樑的共舞,日與夜、光和影在其間變化穿梭,形成一場不落幕的城市展演。廖偉立的設計,似乎在低語:城市的節奏是流動的,而橋,是這流動中最美的停頓。一個平台,一道視野,便成為了都市人群匯聚的場所,讓行人感受到彼此與城市的呼吸。
「北港女兒橋」是廖偉立在廣闊的自然河道上架起的人工雕塑地景。這座橋通過運用浮島般獨特的鋼構形式,在河堤、河流與沙洲之間,建構出聯繫人與天地川流的流通管。交錯纏繞的鋼結構形式對於北港這個小鎮來說,是個全新尺度的異質介入,提醒著居民與遊客久被隔絕而忘卻的北港溪畔,在自然時間的流動中「身體在場」經驗重新被打開,串起因水患興建的高聳河堤,所切斷一切時空的連續性,而能重新瞥見河流與聚落之間的曾經緊密依存的在地連結。
「天空之橋」重新改建與詮釋了坐落原有北港鎮,已廢棄許久,跨越北港溪河岸運糖鐵道的生活路徑。接壤鄰近的女兒橋,廖偉立細膩地將糖鐵抬升的鐵道土墩,爬梳整理出連結聚落後巷生活的線性空間。橋面幾何透過河堤與土堤兩條延伸線之延續、平移、錯動與轉折,身體在河堤與土堤之間的橋面移動跨越的同時,視覺不停游移在橋面自身韻律(近景)與外部環境地景(遠景)的多層次關係之間,引導觀者在各個折面所構成的間隙空間與路徑中漫遊,以各種姿態駐足觀察、談天互動,經驗土地、河面與天空,貼近居民、聚落與自然,同時意識到北港歷史演進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天空之橋不僅僅縫補了長久斷裂的人造堤岸邊界,暗示北港糖鐵曾經緩緩跨越北港溪的記憶情景,在動靜之間更聯繫起週遭環境幻化中賦予場所意義的永恆能量。
「故宮南院覽月橋」則是廖偉立對結構與美學極限的探索。形態似匍匐大地與水景之上游行的土龍,其設計靈感來自原住民對山景水體的神話意象,他通過流暢卻激進的混凝土管狀結構語言,如大跨距、大懸挑、不斷扭轉、或開或合的拱形曲面,彷彿通過在大地之上飛墨手書的快意,實現了一種身體、時間與空間,建築、水景、山景的靈動交融。橋體的線條與周圍景觀形成和諧的共振,將觀者帶入了一幅詩意的山水畫卷。
最後「湖山水庫遺址中心」納入橋系列的設計則是出版策劃討論過程中偶然的意外,這個包含展示與辦公空間的「橋體建築」,相較於前述幾個橋作品單純作為「類建築的橋」,這個作品則是「類橋的建築」,更體現出廖偉立透過模糊既定建築類型,是此亦彼、非此非彼的「複調性」策略,體現台灣常民建築中異質混構、因勢而生的在地空間文化,來適應、融入基地條件的設計意圖。定位為建設湖山水庫時發現豐富的大坪頂文化遺址與生態環境的教育展示中心,設計上以「橋」的形式意象解決建地狹窄、高差巨大的丘陵地形空間限制,附屬設施空間化為堆疊而起的垂直橋墩,支撐起水平展示空間的跨越橋體,利用三層樓的地勢高低巧妙地安排遊逛動線的轉折與連結、停留與移動,不斷穿梭於外部壯闊的山景、水景,以及內部的遊憩與展示,這座結合「梯」與「橋」的垂直移動空間,將園林建築中「步移景異、虛實相生」之漫遊經驗,在更高密度的三度空間裡發揮到極致。
「靜中思動」或可做為橋系列設計思想的總結,靜與動之間的詩意對話,存在於這些橋樑設計之中,不僅體現了廖偉立善於運用空間媒介與結構語言,創造出超越功能的詩意場域,容納且關照人、土地與自然的情感聯繫,也體現他一直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正如海德格所提到的「四重奏」(天地、神靈、凡人與存在),透過空間與物質形式將這四個向度編織在一起,讓人們在渡橋之時,感受到時間、空間與存在的交會之處,體驗安身與立命的安頓感。
從建築學的視角,廖偉立的作品早已越過「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性理念,在其中融入了強烈的地方文化與個人哲學思考。他的設計讓我們重新認識建築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媒介,如何在細微之處展現建築的生命力量。
這部橋系列作品集,正是對這些理念的最佳詮釋。它不僅記錄了廖建築師的創作歷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台灣建築方向的契機。通過這些是橋、亦非橋的橋,我們得以跨越物質與精神的疆界,探索建築如何成為生活的光芒與詩意的承載。
這些作品的深度,不僅來自於設計的精巧,更來自於其背後深刻的建築哲學與文化意涵。廖偉立以橋為媒,編織了自然與人文的故事,也為建築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啟示。讓我們透過這些橋樑,體驗建築如何在時空中迴盪,並在日常與永恆之間尋找共鳴。
橋,是一種連結的象徵,也是時空與情感的交匯。橋,也是一首靜默的詩。橫亙於川流之上,它以無聲的姿態,訴說著從此岸到彼岸的想望。從建築歷史角度觀之,自古以來橋樑並非僅僅是一種交通基礎設施,而是土地與生活文化的深刻展現。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上的「里阿爾托市場橋」(Ponte di Rialto)與「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清明上河圖中熙攘往來的「汴水虹橋」、英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到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橋的名字揭露了一個城市的身世,橋的形式則蘊藏了一個地方的風情。廖偉立以在地人文建築師身份所設計的橋,不僅是一種物質結構的形式藝術,更是一場時而恢弘壯闊,時而低沉細語的日常對話,一場跨越自然、土地與時間的對話。
廖偉立一系列的橋樑設計,超越了功能與結構的界限,透過探索物質形式和空間時間的詩意關係,映照出建築如何承載土地的記憶與人文的溫度,讓「渡橋」成為常民生活與自然環境交織,來喚醒身體意識、維繫精神性的日常儀式。海德格在其著作《建築、居住與思考》中指出:「橋不僅連接河的兩岸,橋首先將兩岸帶到對方面前,從而讓河流顯現為河流。」這種對橋樑的現象本質詮釋,將建築物視為揭示世界意義,錨定人類存在的場所。廖偉立的橋系列設計作品,正是對這一「棲居精神」哲學思想的體現,透過設計呈現人、自然與空間的辯證。
廖偉立曾提出「雜木林」的設計思想,強調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並存,每一個元素看似混雜,但卻又展現出各司其職且相互依存的和諧。他認為臺灣地域文化有別於西方,應如同一片豐富層疊的雜木森林,多樣駁雜功能和歧異空間形式彼此交錯共存,形成獨特而有機的整體。這一思想也體現在他「是橋」但亦「非橋」的設計觀點中,早期「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的設計便已體現了這種多元的複調性追求。王功橋以「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為主題,展現了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的和諧。設計上他運用了動態折線與地景的纏繞對話,使橋體宛如大地延伸出的肢體,將使用者帶入一系列身體感知的空間路徑,橋的空間被巧妙設計為一個多功能區域,供當地居民進行休憩與活動,使得橋樑不僅是物理上的連接,也成為社會交互的重要場域。橋體亦通過結構與材料,如混凝土、鋼構、玻璃與木材多向度的混合,強調了地方文化記憶的延續,在合理的物質邏輯中碰撞出意料之外的構築詩意,其細部設計融入了當地傳統建築的符號元素,同時結合現代工程技術,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空間敘事。
「板橋遊龍」則回到高密度的都市脈絡中,重新詮釋城市流動做為另外一種公共性的可能。廖偉立嘗試讓橋融入城市運行的節奏中,讓一成不變的「步行天橋」除了通行的功能和效率之外,轉換成回看與凝視都市流動街景的潛望鏡。設計上通過引導身體移動的連續曲線路徑,模糊了方向性與距離感,以及內與外的界限,這座橋不僅是繁忙十字路口交通動線的安全連結,更是一個提供多重視角的觀景平台。水平曲線線條呼應著都市路口的移動節奏,橋面上創造出多層次的活動空間,使橋成為人群視線與活動交會,一個城市移動文化的載體。
如果說王功橋是自然的抒情詩,那麼板橋遊龍則是一首都市的交響曲。它是城市與橋樑的共舞,日與夜、光和影在其間變化穿梭,形成一場不落幕的城市展演。廖偉立的設計,似乎在低語:城市的節奏是流動的,而橋,是這流動中最美的停頓。一個平台,一道視野,便成為了都市人群匯聚的場所,讓行人感受到彼此與城市的呼吸。
「北港女兒橋」是廖偉立在廣闊的自然河道上架起的人工雕塑地景。這座橋通過運用浮島般獨特的鋼構形式,在河堤、河流與沙洲之間,建構出聯繫人與天地川流的流通管。交錯纏繞的鋼結構形式對於北港這個小鎮來說,是個全新尺度的異質介入,提醒著居民與遊客久被隔絕而忘卻的北港溪畔,在自然時間的流動中「身體在場」經驗重新被打開,串起因水患興建的高聳河堤,所切斷一切時空的連續性,而能重新瞥見河流與聚落之間的曾經緊密依存的在地連結。
「天空之橋」重新改建與詮釋了坐落原有北港鎮,已廢棄許久,跨越北港溪河岸運糖鐵道的生活路徑。接壤鄰近的女兒橋,廖偉立細膩地將糖鐵抬升的鐵道土墩,爬梳整理出連結聚落後巷生活的線性空間。橋面幾何透過河堤與土堤兩條延伸線之延續、平移、錯動與轉折,身體在河堤與土堤之間的橋面移動跨越的同時,視覺不停游移在橋面自身韻律(近景)與外部環境地景(遠景)的多層次關係之間,引導觀者在各個折面所構成的間隙空間與路徑中漫遊,以各種姿態駐足觀察、談天互動,經驗土地、河面與天空,貼近居民、聚落與自然,同時意識到北港歷史演進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天空之橋不僅僅縫補了長久斷裂的人造堤岸邊界,暗示北港糖鐵曾經緩緩跨越北港溪的記憶情景,在動靜之間更聯繫起週遭環境幻化中賦予場所意義的永恆能量。
「故宮南院覽月橋」則是廖偉立對結構與美學極限的探索。形態似匍匐大地與水景之上游行的土龍,其設計靈感來自原住民對山景水體的神話意象,他通過流暢卻激進的混凝土管狀結構語言,如大跨距、大懸挑、不斷扭轉、或開或合的拱形曲面,彷彿通過在大地之上飛墨手書的快意,實現了一種身體、時間與空間,建築、水景、山景的靈動交融。橋體的線條與周圍景觀形成和諧的共振,將觀者帶入了一幅詩意的山水畫卷。
最後「湖山水庫遺址中心」納入橋系列的設計則是出版策劃討論過程中偶然的意外,這個包含展示與辦公空間的「橋體建築」,相較於前述幾個橋作品單純作為「類建築的橋」,這個作品則是「類橋的建築」,更體現出廖偉立透過模糊既定建築類型,是此亦彼、非此非彼的「複調性」策略,體現台灣常民建築中異質混構、因勢而生的在地空間文化,來適應、融入基地條件的設計意圖。定位為建設湖山水庫時發現豐富的大坪頂文化遺址與生態環境的教育展示中心,設計上以「橋」的形式意象解決建地狹窄、高差巨大的丘陵地形空間限制,附屬設施空間化為堆疊而起的垂直橋墩,支撐起水平展示空間的跨越橋體,利用三層樓的地勢高低巧妙地安排遊逛動線的轉折與連結、停留與移動,不斷穿梭於外部壯闊的山景、水景,以及內部的遊憩與展示,這座結合「梯」與「橋」的垂直移動空間,將園林建築中「步移景異、虛實相生」之漫遊經驗,在更高密度的三度空間裡發揮到極致。
「靜中思動」或可做為橋系列設計思想的總結,靜與動之間的詩意對話,存在於這些橋樑設計之中,不僅體現了廖偉立善於運用空間媒介與結構語言,創造出超越功能的詩意場域,容納且關照人、土地與自然的情感聯繫,也體現他一直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正如海德格所提到的「四重奏」(天地、神靈、凡人與存在),透過空間與物質形式將這四個向度編織在一起,讓人們在渡橋之時,感受到時間、空間與存在的交會之處,體驗安身與立命的安頓感。
從建築學的視角,廖偉立的作品早已越過「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性理念,在其中融入了強烈的地方文化與個人哲學思考。他的設計讓我們重新認識建築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媒介,如何在細微之處展現建築的生命力量。
這部橋系列作品集,正是對這些理念的最佳詮釋。它不僅記錄了廖建築師的創作歷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台灣建築方向的契機。通過這些是橋、亦非橋的橋,我們得以跨越物質與精神的疆界,探索建築如何成為生活的光芒與詩意的承載。
這些作品的深度,不僅來自於設計的精巧,更來自於其背後深刻的建築哲學與文化意涵。廖偉立以橋為媒,編織了自然與人文的故事,也為建築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啟示。讓我們透過這些橋樑,體驗建築如何在時空中迴盪,並在日常與永恆之間尋找共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