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1008_旅遊展

策展的姿態: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田野調查筆記

  • 79 332
    42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策展人,作為展覽的構思與實踐者,
其任務不止將物件陳列於觀者眼前,
他們以知識為經、以關懷為緯,
織就一張連結博物館與人心的文化之網。

當代展覽百花齊放,不同類型的特展推陳出新,但我們應該如何領略一場展覽的精妙所在?

策展不只是展示、拼裝、擺放,而是一種展現知識的行動策略,藉此對世界提出新的視角與理解。經由策展人的腦與眼,架構出有意義的脈絡、隱含觀點的敘事,賦予每一件展品獨特的血與肉。

作者陳欣婷以專業策展人的身分,帶領讀者撥開以「策展」為名的迷霧,看懂「策展人」這個當代職業的角色,如何擘劃指點整個展覽場域。

本書同時以大英博物館作為田野調查的第一現場,透過《晚清百態》、《特洛伊:傳說與事實》等特展的具體案例呈現,訪談、剖析與反思該館策展人在當代展覽策略中的實踐方式。

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策略,展現了持續性的觀眾服務、關係經營與文化縫補工作。

於此互動之展覽場域中,主客體彼此交織、共同生成新意義。展覽的價值,唯有觀眾參與、情感投入之際,展覽方能彰顯其意義。

本書並非展覽研究或設計的操作手冊,而是一趟企圖撥開「策展」之名背後的迷霧,讓讀者看懂一種365 行之外、卻參與在當下時代精神書寫的姿態。最後,回望整體田野歷程中的發現,試圖勾勒策展之於當代的文化意涵。策展不僅是學術與美學的交會場,更是意義建構與社會價值轉譯的實踐。

佐以作者第一手的大英特展觀察藝思,讓讀者感受到藝術的殿堂不再那麼冷硬難解,隨著本書緩緩步入內行人的門道之中。

策展,是以展覽為語的研究與書寫,是與社會對話的藝術實踐。
而策展人,則是那位為展覽點燈、為物件賦聲,為世界翻譯意義與感受的靈魂召喚者。

★專業推薦
凱特‧希爾博士(Dr Katie Hill) 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總監
亞當‧桑德斯(Adam Sanders)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前國際巡迴主管
黃光男 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台灣藝術大學前校長
馮明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鄭家鐘 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王榮文 華山1914文創園區董事長
蘇進強 文化總會前祕書長
蔡爾平 曾獲美國白宮大獎旅美藝術家
曾肅良 鑑定專家/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向 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作者

陳欣婷
花蓮長大,倫敦13年策展人資歷,與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等均有合作或研究經驗。從小學習古典芭蕾,倫敦大學與台北市立大學雙碩士(研究藝術創作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台灣藝術大學博士(研究大英博物館策展)、蘇富比學院證書。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會員與表創性藝術治療學會治療師與督導。
現任英國Invigor8 策展公司策展人、國王十字藝術社創辦人、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共同創辦人,策展藝術家包括楊三郎、蔡爾平、楊柏林、Okamoto Takashi、林舜龍、金根鴻與黃光男等。曾任英國ST ARTE策展人與華陽創投集團EIR。

目錄

推薦序
博物館靈魂與價值的掌舵者 黃光男
文化擺渡人的初心 鄭家鐘

第一章 策展人的敘說:在信仰與實踐之間
一、策展即定位
二、策展人的煉心術
三、策展的姿態《特洛伊:傳說與真實》

第二章 田野觀察的進場之路
一、博物館與社會的演化
二、田野之前:為何選擇《晚清百態》特展?
三、進場之路

第三章 描摹文化巨獸:構築大英博物館之基本輪廓
一、大英博物館的簡史與治理
二、展覽的規律與節奏
三、大英博物館之財源脈絡與績效指標

第四章 策展現場的72天:《晚清百態》特展「與「現象學之互為主體」的田野觀察
一、《晚清百態》特展簡介
二、展覽策略分析:強化「互為主體性」之公眾溝通
三、策展與社會溝通之介面平衡
四、博物館溝通:未竟之事

第五章 博物館策展作為文化實踐的象徵力
一、展覽作為博物館經營的重要價值
二、田野中的發現與獲得
三、後記:不正常人類於田野中的行走

參考文獻

試閱

一、策展的姿態
策展人「Curator」一詞,源自14世紀的拉丁語「Curare」, 原意為「照亮靈魂與精神」,最早是指照顧未成年者或精神病人。直到20世紀後期,「Curator」才被用於展覽策劃者,在博物館有館長的意思。
曾任歷史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近20年的館長黃光男先生曾說:「策展人的專業素養,是展覽成敗之關鍵所在。不僅應追求展覽品質與水準,亦須理解成本概念,在經費與成效之間取得平衡。展覽之理念應服務於大眾,而非高牆之內自語;展覽應真誠,使觀者成為主角,如此方能發揮其最大效能。」
倫敦V&A博物館前策展人凱瑟琳.普茲博士(Dr. Catherine Putz)亦指出:「策展人乃是藝術家、展覽空間、贊助者與評論家之間的橋梁,亦如同一台翻譯機,翻譯他們彼此之語,促其理解與對話。」
學者DiMaggio亦曾於《藝術管理者》一書中指出,策展人應兼具三種能力:審美的眼、管理的手、與社會的心。
當代藝術界最炙手可熱的策展人, 英國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藝術總監,曾替巴黎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策過展覽的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表示:「20世紀的展覽史,很多展覽都是由藝術家完成,作為對藝術資源整合過程的策展,藝術家功不可沒」。
2011年,我移居倫敦。當時,大家對「策展人」一詞非常陌生。曾幾何時,當我於2020年疫情之年返台,卻赫然發現「策展人」已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人人談策展,人人想當策展人,好像帶著巴黎時尚光環的職業,說它Fancy也不為過。但究其真正對工作內容的理解,依舊相當模稜兩可,一知半解。
「策展人」這三個字,聽來是時尚的新興行業,其實骨子裡是舊詞新用。若從歷史往回望,當年這種「照顧」,從中世紀涵蓋監護未成年或是精神異常者的醫護人員,體現了對個體身心的關懷與守護。
到近代,「照顧」已轉向藝術作品或文化遺產等物件。策展人,猶如穿行於文明長廊的引燈者,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的靜默空間裡徘徊,是替藝術說話、成為藝術與學術價值的代言人。其職務是對展覽核心價值提出旗幟鮮明的觀點,並以其學術理論為基礎。
在當代,策展人透過展覽策劃,連結藝術作品與觀眾,啟發思考與共鳴。這種角色的轉變,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策展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權力結構的變化,展現了美學與社會結構在時代變遷中的動態關係。但其職責始終圍繞著「照料」與「守護」,只不過,其對象與方式隨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而是聚焦於「物件、觀眾、觀點或語境」。
策展人如今多了身分,既是藝術翻譯者,也是文化的擺渡人。策展人的責任,是站在歷史與當代的門前,不只是守候藝術,更是替民眾敲開那扇門的人。
我個人尤為鍾情於「照亮靈魂與精神」此一初義,聽來有些老派,但在我個人的策展歷程中,固然需承擔「照護」與「引導」之責,然我更傾心自喻為「渡船人」──如擺渡之舟,靜靜承載此岸之眾,穩妥航行於感知與思想的水域,引領至彼岸風景之處。在那裡,他們得以相遇美好,領略景致,銘刻記憶。而我,作為引渡之人,則如微光般退隱,無聲消逝。
然而,也有不乏批判的聲音。藝術評論家瓦德瑪‧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曾直言:「當我初次撰寫藝術評論時,世上根本尚無策展人之名號。如今,他們無處不在,穿梭於各大雙年展,說著晦澀難懂的藝術語言,掌握著超越藝術家創作之特權,主宰著整個藝術生態,還成了權力的代名詞。五千年來,人類的藝術從未倚賴策展人,如今,他們卻如門神般矗立其前,還得開口念咒,才讓你進去。」
策展人究竟是靈魂的照耀者?是權力的守門人?抑或在資源與話語之門外設下隱形的閾限?這個問題,或許沒有唯一解答。答案或許仍漂浮在那通往彼岸的渡口之上,隨時間、情境與文化交錯,緩緩浮現。

二、策展人的煉心術
我在倫敦做了十三年策展人,2020年歲首,值農曆新年之際,與無數海外遊子一樣返鄉團聚,卻因新冠疫情隨著全球化之網絡迅速蔓延而滯留台灣。人類足履月球、發明3G與5G等劃時代科技,彷彿跨越千年的文明門檻;然而,面對微不可見的病毒威脅,卻顯得無所適從。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仍在一次次的摸索如何面對病毒與重返秩序的軌道。
作為策展人,我們反覆思索:在此不確定的時代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又應該準備什麼?縱使全球博物館與策展專業者皆積極投入線上知識的流通與共享,我們深知:數位化雖便利,但屏幕之隔終究無法替代親臨現場所帶來的觸動與凝視。無論博物館、文物或畫作面前,唯有身體的臨在,才能體驗歷史回聲與情感連結之價值。
有時候,沒有選擇反倒成了一種命運的慈悲。對我而言,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滯留於家鄉,意外的獲得一段沉澱自我的光陰。這段時光,讓我得以放緩步履,靜靜細嚼著十年間穿梭於異文化之間所積累的足跡與思索,最終完成博士學位,也重新凝視自身的價值與未竟之志。或許,正是時候,回望這片孕育我的土地,也是時候關懷自己的家鄉與土地。 亦是在此時,我觀察到一種現象的萌芽--「人人皆可成為策展人」。這個原本游離於傳統行業分類之外的當代表述,竟引發許多人由衷的好奇。無論是藝術圈內或圈外的朋友,都熱切的追問我在倫敦所歷練的策展工作煉「心」術。
藝術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它是一條漫長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是時光淬鍊與積澱。我從小學習古典芭蕾,舞蹈為我在12歲時開啟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自香港至倫敦,我五度投身學術,在返台之後則耕耘於藝術品牌與文化行銷的實務場域。從華山創意園區的整合行銷部經理、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到台北市立大學藝術品牌與行銷的講師,再至華陽創投集團的文創投資經理與駐點創業家等不一而足,每一段歷程皆為我鋪陳出不同的文化實踐路徑。而自2011年起,策展人的工作讓倫敦成為我第二個家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19786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1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將於 2025/10/16 開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