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留痕
Remembering Oxfor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他到牛津後第一個星期就準備打道回府,但作為那年牛津給予台灣僅兩個研究生名額的其中之一,他終於不肯屈服於寂苦的心情,一路行來,牛津歲月成為生命中永難磨滅的痕跡。
中國文藝協會前監事長,已故作家袁睽九(筆名應未遲)曾讚許徐永泰的文章說:「感情豐富,敘述詳明,文字暢達,吐屬高雅。」
海外知名散文家,洛杉磯作家協會首任會長蓬丹說:「《牛津留痕》讓我們彷彿憶起了青衫學子的時代,令人感懷,令人深思,是一冊值得細讀的佳作。」
中國文藝協會前監事長,已故作家袁睽九(筆名應未遲)曾讚許徐永泰的文章說:「感情豐富,敘述詳明,文字暢達,吐屬高雅。」
海外知名散文家,洛杉磯作家協會首任會長蓬丹說:「《牛津留痕》讓我們彷彿憶起了青衫學子的時代,令人感懷,令人深思,是一冊值得細讀的佳作。」
目錄
歲月的鑿痕/蓬丹
自序/徐永泰
目錄
【上卷】回首牛津
寒星之訴
兩封沒有寄出的家書
啟蒙
留英家書
陳同學和福氣先生
牛津的導師制
九種鼓聲
牛津繪影
碑文的幽默
隱言隱語
在英國「喝茶」與「談天氣」
超級市場的陷阱
英國名車 羅爾斯——羅依斯的故事
英國人眼中的美國人
「三個錯字」
「推崇學術,一路走來」§ 參加牛津校友會後記
【下卷】大不列顛觀察
英國人保守嗎?
「居危思安」英國人
英國的種族主義
現行英國社會福利制度
英國與歐洲共同市場
英國的公路與行政
結語——「牛津後」
附錄——賀永泰寫作有成/袁暌九
自序/徐永泰
目錄
【上卷】回首牛津
寒星之訴
兩封沒有寄出的家書
啟蒙
留英家書
陳同學和福氣先生
牛津的導師制
九種鼓聲
牛津繪影
碑文的幽默
隱言隱語
在英國「喝茶」與「談天氣」
超級市場的陷阱
英國名車 羅爾斯——羅依斯的故事
英國人眼中的美國人
「三個錯字」
「推崇學術,一路走來」§ 參加牛津校友會後記
【下卷】大不列顛觀察
英國人保守嗎?
「居危思安」英國人
英國的種族主義
現行英國社會福利制度
英國與歐洲共同市場
英國的公路與行政
結語——「牛津後」
附錄——賀永泰寫作有成/袁暌九
序/導讀
自序/徐永泰
寫作像是面對鏡子,從鏡子中你看到了對自己容貌滿意的部分,譬如說大大的眼睛,或是堅挺的鼻子,於是你得意地反覆觀看而顧盼生姿。而當你看到不滿意的地方,譬如不整齊的牙齒,或是太寬的眉毛,你則會刻意地整理修飾,也可能迴避。尤有甚者,當鏡中反照出自己煥發的容顏時,你看到了自己的自信,因而勾劃出獨特的視野和觀點。而意氣消沈時,你又從鏡中讀出自己的心酸和難過,於是不免抒發一下自己的挫折和失敗。我們在鏡子的陪伴下成長,從幼年的無知和天真,看到成熟至衰老,自己的作品正是這般如實地反映著。有時驚訝自己過去的幼稚和純樸,有時也無奈於成熟後的世故和妥協。「牛津留痕」是我一生中兩個時期的寫照,對那一段在英國生涯前後紀行和觀感的不同時期的看法。年輕時期我就不曾有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情,我的一生充滿著對現實的挑戰,對傳統的反叛。在當時理工科熱門的社會,我選擇了社會學科。在大夥兒一窩蜂前往美國的潮流裡,我挑選了歐洲的英國。
進入牛津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改變。從一個什麼都不要管、什麼都不要做的小康家庭中,走向一個大大小小、粗粗細細都要自己照料的社會裏;由一個熱鬧繁華的大環境,去到了一個冷淡孤獨的學府;從一個功利商業的資本主義氣氛中,前往一個社會主義均富、均貧、環保主義的屋簷下,甚至在氣候上也由一個亞熱帶的溫濕,轉變成北歐的陰冷和詭譎。過去的老師填鴨逼迫,和在牛津的放任和自由發揮,是個心理上的絕對對比。在有些時候,牛津的導師給予我的啟示,又常常叫我不敢放肆。經濟上,我失去所有過去在家中的依賴,而知道謀生必須靠自己,再苦的工我也得去做。在交朋友上,過去的泛泛之交雖是熱鬧,但總欠些過濾和感性的選擇。在牛津的朋友,因時間的稀少而不能多交,所以交到的知心,無論是英國人或中國人,都像醇酒一樣,愈陳愈香,只要還活著,都默默地彼此關心,即使一張張短紙的問候,也都言之有物,不做虛言假語,成為終生的朋友。
在牛津,我看到了一個由各民族族群濃縮的世界;我看到了未來知識領域中的默默耕耘者,和他們耕耘的成果;也見到了未來的政治、經濟領袖,領導著潮流,帶領著方向。大英帝國不再以武力和槍炮作後盾,去影響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牛津劍橋的學術影響力像水一般,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驕傲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這個曾被歐洲進步國家譬如德、法、荷等排斥的大不列顛,卻在面積不大的英格蘭島嶼上,引導著十九、二十世紀的文明走向。
當年留學生涯的點點滴滴,在心頭上,留下了不少刻痕。然而鑒於學業的繁重和壓力,又能夠留下多少時間給自己記錄呢?在遙遠的台灣,有不少關心我的親友同學,也一一來信詢問我的生活近況。當時沒有電子郵件,對大多數的關心,我的回覆總是不夠週全,惆悵得很。於是心生一念,將所思所見訴諸文字,投稿發表。這樣子,在三年半的牛津學涯裡,我陸陸續續地發表了約有數十篇的文章,有些是紀行,有些是自己的情緒發抒,有些則是對自己學習的報導。
牛津大學的生活條件和物質狀況是比較差的,與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來比較,甚至可以說是清苦的,天氣的陰濕和寒冷,更增加了求學的困難度。可是真正最難熬的,還是那獨處一室的孤寂。當夜深人靜,窗外飄著絲絲細雨,窗戶的縫隙中透入陣陣涼意時,桌上堆的是整理不完的筆記和資料,心頭渴想的卻是一聲家人的問候或一紙書信。三年多,一千多個日子就是在這種情境中煎熬過來的。如今離開英國牛津已有二十七年了,可是經常到了半夜,我做的夢總是圍繞著那些時光,也經常被這種夢驚醒,久久不再成眠,那種有時是焦急、有時是寂困、有時是擔心、有時是不知所措的雜亂心情,或許是我的另類傷痕吧!
可是另外一方面,我的後半生深深地被牛津的陶冶和訓練影響著。我耐得住寂寞,我能在各種繁忙的狀況中,保持冷靜。我不妄下結論,我也不厭其煩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對各族群都抱以容忍和企圖瞭解的態度。我知曉自己的弱點並尊敬別人的長處。甚至我不再對酷冷天氣懼怕,我也能在寒微的環境中處之泰然。我不相信虛榮、不看重名牌,我知道人最重要的是心念誠實、心智成熟。牛津的一千多個日子沒有白過,院長要我們善用在每一個「非牛津」或「牛津後」的日子。我學會了說話不囉嗦,用字不重覆,我懂得了聽話不光是聽形容詞和副詞,讀書也必須在字裡行間找尋真意(READ BETWEEN THE LINES)。牛津的師長告訴我,浪得虛名不如多讀兩本書、多做一件事。真實地對待自己,會釋放曾被捆綁的心靈,真實地對待別人也同樣影響別人的真實,誠懇地對待社會,有一天會看到開花結果,總有人會繼續播種,繼續耕耘。
要我再回牛津一次,我恐怕再也鼓不起那勇氣。但我也絕不願意以後半生的發達或成就抹滅那段牛津難走的痕跡。回想起來,那畢竟是個美麗難忘的記憶。
在寫完「牛津留痕」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已經過世的母親,她從未告訴我要唸什麼樣的書,選什麼樣的系。她默默地支持我選擇牛津之路—在我最寂寞的牛津歲月中,保持一個星期給我一封信的習慣,這種精神支援、支撐了我在牛津幾乎崩潰的身心。
當我離開牛津時,我將母親的信綑成一大包,因為怕行李超重,就暫時將這包信藏在宿舍的壁爐牆後,盼望有一天重回牛津時再取出來。哪知畢業五年後,我回牛津探訪時,原宿舍的壁爐後已看不到那綑信,也許已被人丟棄。失去了我那牛津歲月中精神支撐的點滴實錄,不少生活上的資料幾乎無跡可循,只有從記憶中去尋找。而真正讓我難過的是,母親沒能看到我以後的工作成績單,以及讀到這一本「牛津留痕」。
回首前塵,我的牛津導師艾爾文教授對我的教誨,讓我終身受益匪淺。圖書館長墨根斯坦在我經濟窘困的時候,給了我一個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讓我有機會賺些餐費、熬過飢餓。我的學長陳築遠先生在他拜訪牛津的時候接濟了我。我的姊姊徐永福、徐永樂也給了我支援。我從牛津赴美暑期工作時,曾在我哥哥徐永康教授家住了許多日子,增加他不少負擔。我的英國同學保羅諾頓始終是我最忠實的牛津朋友,他在我的論文上修修改改,使我輕鬆面對考試。他雖然少年英逝,但那種毫不指望回報的俠義心腸,常叫我心存感激。保羅的父母每年都會在聖誕節假期、學校全部關閉的時日,給我最誠懇的邀請,邀我住在保羅家,讓我衣食溫暖無慮,那一切是我永遠記得的關愛。
我在美國創業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度過什麼假期,只利用一些長週末帶著家人飛往英國,在牛津城小住了幾天,追憶過去的日子。內人麗韡也多次鼓勵我寫些文章來描述這個既神秘而人文又豐富的地方,我的父親始終以我在牛津讀書畢業為榮。在此一併感謝他們對我的信心和無形的動力支柱。文友游蓬丹和林慧懿給我不時的鼓勵並在整編文稿上提供的多方協助,使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不僅使我的牛津生涯留下了痕跡,對我短暫的寫作年代,也有了一份可供驗收的成果。
心存感謝,感謝所有曾助我一臂之力的人。
徐永泰
二〇〇二年三月於臺北歲月的鑿痕/蓬丹
十餘年前即已認識永泰,但知道他寫作而且寫得相當優秀卻是近兩年的事,他從未透露牛津苦讀時期曾寄情文字。其實對許多具有文人性情的創作者來說,伏案書寫有時是一種私密的,與內在的自己對話的歷程,因此寧願深藏不露吧。
一九九九年赴台參觀臺北國際書展。那年中央日報推出「中副五十年精選」套裝書,翻閱間看到有篇「寒星之訴」,作者赫然是徐永泰。談的正是留英的一番心路歷程,我心想,難道是我認識的那個徐永泰?印象中他一直是意氣風發、精神奕奕的,處事明快,為人爽朗,一點也不像「寒星」嘛。當然如前所說,人有時會寧願保有一點自己的空間,一個自省、私密、心如明鏡的空間。我想或許這也是永泰能在從商多年之後,談吐舉止仍不減文人的儒雅的緣故。曾經親近文學的痕跡,總是不易磨滅的。
三年前美國世界週刊曾約我撰寫一系列「實現夢想的人」,我列出一張名單,首先走訪的人士便是泰平洋企業的徐永泰總裁,但對他的文學成績毫未著墨。不久之後我回到台灣擔任教職,中間約有兩年未曾聯繫,一直到去年回美才再度巧遇,他提及有些文章想讓我看看,原以為是少數幾篇初試啼聲之作,沒想到厚厚大疊文稿,而且都是曾在中央、中華等大報刊登的作品。因此這篇序文,或許也可當作那則專訪的補白。
這些篇章中娓娓敘述著留英前後的心情轉折,從初抵時的不適,到毅然決然完成學業,其間的種種學習心得,所遇到的良師益友,他都作了生動的刻劃。永泰擅說故事,他曾說過一位福氣先生的故事,十分精彩感人,我便建議他何不將之訴諸筆墨,永泰又發揮了最大的效率與決斷力,短短一個月內完成三、四篇作品,而且篇篇言之有物。我說可以暫緩一會了,要不照他這種速度,我們這些文人的飯碗都被搶光了。
除了感性的心情寫照、人物素描、生活絮語之外,「牛津留痕」這部書中提供多方面對英國社會現象的知性觀察與評析。有些是舊作,但論述均十分詳盡清晰,可做為鑑古知今的文獻材料。歲月的斧鑿,生命的痕跡,「牛津留痕」也讓我們彷彿憶起了青衫學子的時代,令人感懷,令人深思,是一冊值得細讀的佳作。
蓬丹
寫作像是面對鏡子,從鏡子中你看到了對自己容貌滿意的部分,譬如說大大的眼睛,或是堅挺的鼻子,於是你得意地反覆觀看而顧盼生姿。而當你看到不滿意的地方,譬如不整齊的牙齒,或是太寬的眉毛,你則會刻意地整理修飾,也可能迴避。尤有甚者,當鏡中反照出自己煥發的容顏時,你看到了自己的自信,因而勾劃出獨特的視野和觀點。而意氣消沈時,你又從鏡中讀出自己的心酸和難過,於是不免抒發一下自己的挫折和失敗。我們在鏡子的陪伴下成長,從幼年的無知和天真,看到成熟至衰老,自己的作品正是這般如實地反映著。有時驚訝自己過去的幼稚和純樸,有時也無奈於成熟後的世故和妥協。「牛津留痕」是我一生中兩個時期的寫照,對那一段在英國生涯前後紀行和觀感的不同時期的看法。年輕時期我就不曾有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情,我的一生充滿著對現實的挑戰,對傳統的反叛。在當時理工科熱門的社會,我選擇了社會學科。在大夥兒一窩蜂前往美國的潮流裡,我挑選了歐洲的英國。
進入牛津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改變。從一個什麼都不要管、什麼都不要做的小康家庭中,走向一個大大小小、粗粗細細都要自己照料的社會裏;由一個熱鬧繁華的大環境,去到了一個冷淡孤獨的學府;從一個功利商業的資本主義氣氛中,前往一個社會主義均富、均貧、環保主義的屋簷下,甚至在氣候上也由一個亞熱帶的溫濕,轉變成北歐的陰冷和詭譎。過去的老師填鴨逼迫,和在牛津的放任和自由發揮,是個心理上的絕對對比。在有些時候,牛津的導師給予我的啟示,又常常叫我不敢放肆。經濟上,我失去所有過去在家中的依賴,而知道謀生必須靠自己,再苦的工我也得去做。在交朋友上,過去的泛泛之交雖是熱鬧,但總欠些過濾和感性的選擇。在牛津的朋友,因時間的稀少而不能多交,所以交到的知心,無論是英國人或中國人,都像醇酒一樣,愈陳愈香,只要還活著,都默默地彼此關心,即使一張張短紙的問候,也都言之有物,不做虛言假語,成為終生的朋友。
在牛津,我看到了一個由各民族族群濃縮的世界;我看到了未來知識領域中的默默耕耘者,和他們耕耘的成果;也見到了未來的政治、經濟領袖,領導著潮流,帶領著方向。大英帝國不再以武力和槍炮作後盾,去影響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牛津劍橋的學術影響力像水一般,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驕傲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這個曾被歐洲進步國家譬如德、法、荷等排斥的大不列顛,卻在面積不大的英格蘭島嶼上,引導著十九、二十世紀的文明走向。
當年留學生涯的點點滴滴,在心頭上,留下了不少刻痕。然而鑒於學業的繁重和壓力,又能夠留下多少時間給自己記錄呢?在遙遠的台灣,有不少關心我的親友同學,也一一來信詢問我的生活近況。當時沒有電子郵件,對大多數的關心,我的回覆總是不夠週全,惆悵得很。於是心生一念,將所思所見訴諸文字,投稿發表。這樣子,在三年半的牛津學涯裡,我陸陸續續地發表了約有數十篇的文章,有些是紀行,有些是自己的情緒發抒,有些則是對自己學習的報導。
牛津大學的生活條件和物質狀況是比較差的,與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來比較,甚至可以說是清苦的,天氣的陰濕和寒冷,更增加了求學的困難度。可是真正最難熬的,還是那獨處一室的孤寂。當夜深人靜,窗外飄著絲絲細雨,窗戶的縫隙中透入陣陣涼意時,桌上堆的是整理不完的筆記和資料,心頭渴想的卻是一聲家人的問候或一紙書信。三年多,一千多個日子就是在這種情境中煎熬過來的。如今離開英國牛津已有二十七年了,可是經常到了半夜,我做的夢總是圍繞著那些時光,也經常被這種夢驚醒,久久不再成眠,那種有時是焦急、有時是寂困、有時是擔心、有時是不知所措的雜亂心情,或許是我的另類傷痕吧!
可是另外一方面,我的後半生深深地被牛津的陶冶和訓練影響著。我耐得住寂寞,我能在各種繁忙的狀況中,保持冷靜。我不妄下結論,我也不厭其煩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對各族群都抱以容忍和企圖瞭解的態度。我知曉自己的弱點並尊敬別人的長處。甚至我不再對酷冷天氣懼怕,我也能在寒微的環境中處之泰然。我不相信虛榮、不看重名牌,我知道人最重要的是心念誠實、心智成熟。牛津的一千多個日子沒有白過,院長要我們善用在每一個「非牛津」或「牛津後」的日子。我學會了說話不囉嗦,用字不重覆,我懂得了聽話不光是聽形容詞和副詞,讀書也必須在字裡行間找尋真意(READ BETWEEN THE LINES)。牛津的師長告訴我,浪得虛名不如多讀兩本書、多做一件事。真實地對待自己,會釋放曾被捆綁的心靈,真實地對待別人也同樣影響別人的真實,誠懇地對待社會,有一天會看到開花結果,總有人會繼續播種,繼續耕耘。
要我再回牛津一次,我恐怕再也鼓不起那勇氣。但我也絕不願意以後半生的發達或成就抹滅那段牛津難走的痕跡。回想起來,那畢竟是個美麗難忘的記憶。
在寫完「牛津留痕」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已經過世的母親,她從未告訴我要唸什麼樣的書,選什麼樣的系。她默默地支持我選擇牛津之路—在我最寂寞的牛津歲月中,保持一個星期給我一封信的習慣,這種精神支援、支撐了我在牛津幾乎崩潰的身心。
當我離開牛津時,我將母親的信綑成一大包,因為怕行李超重,就暫時將這包信藏在宿舍的壁爐牆後,盼望有一天重回牛津時再取出來。哪知畢業五年後,我回牛津探訪時,原宿舍的壁爐後已看不到那綑信,也許已被人丟棄。失去了我那牛津歲月中精神支撐的點滴實錄,不少生活上的資料幾乎無跡可循,只有從記憶中去尋找。而真正讓我難過的是,母親沒能看到我以後的工作成績單,以及讀到這一本「牛津留痕」。
回首前塵,我的牛津導師艾爾文教授對我的教誨,讓我終身受益匪淺。圖書館長墨根斯坦在我經濟窘困的時候,給了我一個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讓我有機會賺些餐費、熬過飢餓。我的學長陳築遠先生在他拜訪牛津的時候接濟了我。我的姊姊徐永福、徐永樂也給了我支援。我從牛津赴美暑期工作時,曾在我哥哥徐永康教授家住了許多日子,增加他不少負擔。我的英國同學保羅諾頓始終是我最忠實的牛津朋友,他在我的論文上修修改改,使我輕鬆面對考試。他雖然少年英逝,但那種毫不指望回報的俠義心腸,常叫我心存感激。保羅的父母每年都會在聖誕節假期、學校全部關閉的時日,給我最誠懇的邀請,邀我住在保羅家,讓我衣食溫暖無慮,那一切是我永遠記得的關愛。
我在美國創業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度過什麼假期,只利用一些長週末帶著家人飛往英國,在牛津城小住了幾天,追憶過去的日子。內人麗韡也多次鼓勵我寫些文章來描述這個既神秘而人文又豐富的地方,我的父親始終以我在牛津讀書畢業為榮。在此一併感謝他們對我的信心和無形的動力支柱。文友游蓬丹和林慧懿給我不時的鼓勵並在整編文稿上提供的多方協助,使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不僅使我的牛津生涯留下了痕跡,對我短暫的寫作年代,也有了一份可供驗收的成果。
心存感謝,感謝所有曾助我一臂之力的人。
徐永泰
二〇〇二年三月於臺北歲月的鑿痕/蓬丹
十餘年前即已認識永泰,但知道他寫作而且寫得相當優秀卻是近兩年的事,他從未透露牛津苦讀時期曾寄情文字。其實對許多具有文人性情的創作者來說,伏案書寫有時是一種私密的,與內在的自己對話的歷程,因此寧願深藏不露吧。
一九九九年赴台參觀臺北國際書展。那年中央日報推出「中副五十年精選」套裝書,翻閱間看到有篇「寒星之訴」,作者赫然是徐永泰。談的正是留英的一番心路歷程,我心想,難道是我認識的那個徐永泰?印象中他一直是意氣風發、精神奕奕的,處事明快,為人爽朗,一點也不像「寒星」嘛。當然如前所說,人有時會寧願保有一點自己的空間,一個自省、私密、心如明鏡的空間。我想或許這也是永泰能在從商多年之後,談吐舉止仍不減文人的儒雅的緣故。曾經親近文學的痕跡,總是不易磨滅的。
三年前美國世界週刊曾約我撰寫一系列「實現夢想的人」,我列出一張名單,首先走訪的人士便是泰平洋企業的徐永泰總裁,但對他的文學成績毫未著墨。不久之後我回到台灣擔任教職,中間約有兩年未曾聯繫,一直到去年回美才再度巧遇,他提及有些文章想讓我看看,原以為是少數幾篇初試啼聲之作,沒想到厚厚大疊文稿,而且都是曾在中央、中華等大報刊登的作品。因此這篇序文,或許也可當作那則專訪的補白。
這些篇章中娓娓敘述著留英前後的心情轉折,從初抵時的不適,到毅然決然完成學業,其間的種種學習心得,所遇到的良師益友,他都作了生動的刻劃。永泰擅說故事,他曾說過一位福氣先生的故事,十分精彩感人,我便建議他何不將之訴諸筆墨,永泰又發揮了最大的效率與決斷力,短短一個月內完成三、四篇作品,而且篇篇言之有物。我說可以暫緩一會了,要不照他這種速度,我們這些文人的飯碗都被搶光了。
除了感性的心情寫照、人物素描、生活絮語之外,「牛津留痕」這部書中提供多方面對英國社會現象的知性觀察與評析。有些是舊作,但論述均十分詳盡清晰,可做為鑑古知今的文獻材料。歲月的斧鑿,生命的痕跡,「牛津留痕」也讓我們彷彿憶起了青衫學子的時代,令人感懷,令人深思,是一冊值得細讀的佳作。
蓬丹
試閱
寒星之訴
一九七一年六月的某天晚上,當我把決定去英國唸書的意思告訴媽時,她真的驚住了。不解地望著我,她說:「為什麼要去英國,一個沒邦交的國家?為什麼不去美國,你不是已經申請到美國學校的入學許可和免費獎學金嗎?你哥哥也在美國,可以照顧你,你若去英國,無親無友地,誰理睬你?你能自己管自己嗎?我實在不相信。我也不懂,為什麼不去美一國?大家都去……」
對於母親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實在難以回答,只有抱歉地說:
「對不起,媽,我已決定了。」
媽的表情很悵然,她從不強加她的意願給我。懷疑地,難過地,她又問:
「你真的決定了?」
我點頭。
媽求助似地看著一言不發的爸爸,從她的眼中,我可以看出她希望爸爸說些影響我的話。想不到,爸卻完全站在我這一邊,他說:
「小孩子大了,自有主張。只要出國唸書,去英去美都是一樣,沒什麼好擔憂的。
我感激地望瞭望爸爸,爸爸也望瞭望我,問:
「有沒有其他去英國的同學?」
「我不知道,但總有三、五個吧,我想。」在當時,我確實不認得任何一個可以同路的夥伴。憑著想像,總以為有人也不向東飛吧?
「你聽聽,」媽的眼淚迸在眼角上,「連個同學都沒有,一個人,孤單單地,跑到一個沒邦交的國家,人地生疏、沒人照顧,連說話都沒有對象,叫我怎麼放心?……」
說到這裏,媽的眼淚就在我面前落了下來。
這一幕的點點滴滴,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腦海中。對於媽的關心及顧慮,只有抱以無限的歉意。我,還是搭上了往歐洲的飛機。
的確,媽說的也全是事實,放棄去美,不但連我的好友難以置信,就是我自己,到現在都還驚訝我當初哪裏來的決斷力,放棄了我申請將近一年的美國學校入學許可及獎學金。事實上,這些「本錢」也下得很大。三月起我就捧著託福參考書忙進忙出,考過之後,又埋頭死啃留考科目的書籍,接著又破第三關——GRE。
應付考試,除了看書還是看書,但是申請學校的手續卻是枯燥煩人的。打信、填寫表格、查資料、請人寫介紹信、寄成績單、寫自傳、作讀書計劃、信件來往……等等這些絕大多數赴美留學生必經之途,雖然我每一步都走過,但在有了結果時,卻放棄了初衷。
使我改變初衷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心中給終不承認,也不相信去美國留學對大學畢業生就是唯一正途。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我想從這個社會風氣的潮流中跳出來,看看留美狂熱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我要看看我們不太注意的另一個世界……歐洲。
早就知道來英國唸書,孤寂是免不了的,但哪裏想到在留學生講習班那一期四百多人中,我竟是唯一到「沒落的大不列顛」去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學走向了新大陸——「黃金及膝」的美國。受訓中的「分組座談會」對我也就變成了「獨思」的時刻。
也早就知道,往歐洲的留學生是欣賞不到搭留美包機或班機,在臺北機場由成千上萬的送行者鑲織成的盛大場面。但哪裏想到,當自己搭乘由臺北赴香港晚上十時開的班機時,整個機場送客室,除了送我的親友外,就見不著幾個旅客了。這種懸殊的情況,使我在心底深處,不禁發出自問:是否我走上岔路了?是否我被反社會潮流的潛意識逼上了「歧途」?是否因為怕孤寂可能會動搖了我「自擇」前途的信心,而我卻仍剛愎自用?
我否定了這些想法,告訴自己:「小子,你現在是往西去,即使一個人橫渡印度洋,飛過歐洲大陸,這也是你自己的決定。假如你會為你用理智做的抉擇感到懷疑的話,那麼你也是個盲從的傢伙!」
坐在由香港飛倫敦的飛機上,我在心中開始計劃一些新東西。因為我知道在今後遇見的許多外國人中,有許多是需要用「地圖」來告訴他們,我從「哪兒」來的:還有許多人:是需要用耐心及友誼說服他們,我是代表中國的一個中國人;還有一部分人,是需要用自己的表現及能力去壓制他們的優越感的。如何適當、理智地運用自己,是我在飛機上接近二十,小時的行程中,像波濤般不斷衝擊著我的心。
顯然我的估計有了錯誤。在我抵達的那個月份——十月「臺灣」這個名字不僅耳熟,而且廣泛地被人討論著。我不僅沒有成為我原先計劃中採取主動的解說者,倒立刻成了完全的受訪者。一方面我慶幸自己來對了時候,無需費力去告訴別人,我從哪兒來,那是什麼地方。但另外一方面,我深深地感覺到,我面對的情況,及我應對的能力,在程度和需要上相對地都提高了。更因為我是在牛津聖約翰學院裡唯一黑頭髮、黑眼珠、黃皮膚的學生;甚至是唯一的東方人,無形中,我經常成了亞洲問題的「發言人」。我知道我的言行代表著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同時也影響著這些即將在英國政壇上躍起的青年及他們對中國或亞洲的看法。尤其,在這麼一個無邦交的國度裏,我以一個青年學子的身分,更應該突破現狀來做些「私人外交」。
一九七一年六月的某天晚上,當我把決定去英國唸書的意思告訴媽時,她真的驚住了。不解地望著我,她說:「為什麼要去英國,一個沒邦交的國家?為什麼不去美國,你不是已經申請到美國學校的入學許可和免費獎學金嗎?你哥哥也在美國,可以照顧你,你若去英國,無親無友地,誰理睬你?你能自己管自己嗎?我實在不相信。我也不懂,為什麼不去美一國?大家都去……」
對於母親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實在難以回答,只有抱歉地說:
「對不起,媽,我已決定了。」
媽的表情很悵然,她從不強加她的意願給我。懷疑地,難過地,她又問:
「你真的決定了?」
我點頭。
媽求助似地看著一言不發的爸爸,從她的眼中,我可以看出她希望爸爸說些影響我的話。想不到,爸卻完全站在我這一邊,他說:
「小孩子大了,自有主張。只要出國唸書,去英去美都是一樣,沒什麼好擔憂的。
我感激地望瞭望爸爸,爸爸也望瞭望我,問:
「有沒有其他去英國的同學?」
「我不知道,但總有三、五個吧,我想。」在當時,我確實不認得任何一個可以同路的夥伴。憑著想像,總以為有人也不向東飛吧?
「你聽聽,」媽的眼淚迸在眼角上,「連個同學都沒有,一個人,孤單單地,跑到一個沒邦交的國家,人地生疏、沒人照顧,連說話都沒有對象,叫我怎麼放心?……」
說到這裏,媽的眼淚就在我面前落了下來。
這一幕的點點滴滴,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腦海中。對於媽的關心及顧慮,只有抱以無限的歉意。我,還是搭上了往歐洲的飛機。
的確,媽說的也全是事實,放棄去美,不但連我的好友難以置信,就是我自己,到現在都還驚訝我當初哪裏來的決斷力,放棄了我申請將近一年的美國學校入學許可及獎學金。事實上,這些「本錢」也下得很大。三月起我就捧著託福參考書忙進忙出,考過之後,又埋頭死啃留考科目的書籍,接著又破第三關——GRE。
應付考試,除了看書還是看書,但是申請學校的手續卻是枯燥煩人的。打信、填寫表格、查資料、請人寫介紹信、寄成績單、寫自傳、作讀書計劃、信件來往……等等這些絕大多數赴美留學生必經之途,雖然我每一步都走過,但在有了結果時,卻放棄了初衷。
使我改變初衷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心中給終不承認,也不相信去美國留學對大學畢業生就是唯一正途。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我想從這個社會風氣的潮流中跳出來,看看留美狂熱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我要看看我們不太注意的另一個世界……歐洲。
早就知道來英國唸書,孤寂是免不了的,但哪裏想到在留學生講習班那一期四百多人中,我竟是唯一到「沒落的大不列顛」去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學走向了新大陸——「黃金及膝」的美國。受訓中的「分組座談會」對我也就變成了「獨思」的時刻。
也早就知道,往歐洲的留學生是欣賞不到搭留美包機或班機,在臺北機場由成千上萬的送行者鑲織成的盛大場面。但哪裏想到,當自己搭乘由臺北赴香港晚上十時開的班機時,整個機場送客室,除了送我的親友外,就見不著幾個旅客了。這種懸殊的情況,使我在心底深處,不禁發出自問:是否我走上岔路了?是否我被反社會潮流的潛意識逼上了「歧途」?是否因為怕孤寂可能會動搖了我「自擇」前途的信心,而我卻仍剛愎自用?
我否定了這些想法,告訴自己:「小子,你現在是往西去,即使一個人橫渡印度洋,飛過歐洲大陸,這也是你自己的決定。假如你會為你用理智做的抉擇感到懷疑的話,那麼你也是個盲從的傢伙!」
坐在由香港飛倫敦的飛機上,我在心中開始計劃一些新東西。因為我知道在今後遇見的許多外國人中,有許多是需要用「地圖」來告訴他們,我從「哪兒」來的:還有許多人:是需要用耐心及友誼說服他們,我是代表中國的一個中國人;還有一部分人,是需要用自己的表現及能力去壓制他們的優越感的。如何適當、理智地運用自己,是我在飛機上接近二十,小時的行程中,像波濤般不斷衝擊著我的心。
顯然我的估計有了錯誤。在我抵達的那個月份——十月「臺灣」這個名字不僅耳熟,而且廣泛地被人討論著。我不僅沒有成為我原先計劃中採取主動的解說者,倒立刻成了完全的受訪者。一方面我慶幸自己來對了時候,無需費力去告訴別人,我從哪兒來,那是什麼地方。但另外一方面,我深深地感覺到,我面對的情況,及我應對的能力,在程度和需要上相對地都提高了。更因為我是在牛津聖約翰學院裡唯一黑頭髮、黑眼珠、黃皮膚的學生;甚至是唯一的東方人,無形中,我經常成了亞洲問題的「發言人」。我知道我的言行代表著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同時也影響著這些即將在英國政壇上躍起的青年及他們對中國或亞洲的看法。尤其,在這麼一個無邦交的國度裏,我以一個青年學子的身分,更應該突破現狀來做些「私人外交」。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