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1031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遇見文明.人們如何觀看?世界藝術史中的人與神

Civilisations: How do We Look / The Eye of Faith
  • 9 405
    450
  • 分類:
    中文書藝術設計藝術/美學藝術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瑪莉.畢爾德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張毅瑄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03/31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SPQR》作者、世界著名古典學權威教授瑪莉.畢爾德新作!

BBC藝術歷史系列紀錄片《遇見文明》集結成書。

若想了解文明,就必須知道從古至今人們怎麼觀看自己,如何塑造神祉。

 

「文明」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始終備受爭論,甚至為此引發戰爭。在這些爭議的核心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人們──從史前到今天──怎樣描繪自己與他者(包括人與神)。著名歷史學家瑪莉.畢爾德在此探索創作者怎樣塑造藝術,而藝術又是怎樣塑造創作者。我們怎樣觀看這些圖像?為什麼它們有時如此充滿爭議?

 

第一章〈我們如何觀看〉

歷史上某些最早的藝術作品如何呈現人體?而過去某種呈現人體的特殊方式,又是如何在今天依舊影響西方人看待自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態度?除了製作圖像的藝術家,那些使用這些圖像、觀看並詮釋這些圖像的人們,他們是如何觀看?

 

古老奧梅克的石人頭、古希臘的人體雕像、埃及木乃伊棺木畫像、秦始皇的兵馬俑大軍、巨型法老王坐像、禁忌的裸體阿芙洛蒂雕像、《美景宮的阿波羅》、《垂死的高盧人》銅像……

 

第二章〈信仰之眼〉

宗教一直是藝術創作的題材來源,但要讓天國在人間現形絕非易事。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處理偶像崇拜和破除偶像的問題,既製作藝術又摧毀藝術,透過〈信仰之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切?

 

阿旃陀洞窟壁畫、聖維塔教堂馬賽克、亭托雷多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塞維亞的流淚聖母像、藍色清真寺中的書法、「破除偶像」後的伊利主教座堂、帕德嫩神廟……

 

本書特色

 

BBC同名紀錄片《遇見文明》是2018年由BBC製作的藝術歷史系列電視紀錄片,由瑪麗.畢爾德、西蒙.夏瑪、大衛.歐盧索加共同主持,涵蓋六個大陸,三十一個國家,超過五百件藝術品。

名人推薦

專家力薦

尤芷薇 前華文媒體駐印度記者

吳宜蓉 Special教師獎得主/作家

邱建一 藝術史學者

林秋芳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兼校史室主任

林瑞昌 吉光旅遊總經理  

 

好評推薦

 

媒體好評

「讀者會很高興由這位聰明、睿智的畢爾德帶領……她的每一本作品都精采有趣而發人深省。」——《舊金山紀事報》

 

「一本內容紮實的小書……畢爾德將焦點從西方歐洲往外推展,詳實地調查探討從埃及到中國、猶太教到基督教、古代到現代的藝術,強調觀者的角色勝過創作者的動機……推薦給所有想用全新觀點探討宗教、藝術與歷史的讀者。」——《Booklist》書評

 

「這位聲名卓著的作者瑪莉.畢爾德再次出手,這一次是關於藝術,以及人們的反應,跨越千百年的時間與千萬里的空間。」——《科克斯評論》

 

作者

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古典學教授,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古典部編輯,擁有世界級的學術成就。她的著作包括獲得沃爾夫森獎(Wolfson Prize)的暢銷書《龐貝城》(Pompeii)、《帕德嫩神廟》(The Parthenon)、《面對古典學》(Confronting the Classics)、《SPQR》和《女力告白》(聯經出版)。

 

她活躍於媒體,參與多部享譽國際的BBC紀錄片,包括《相約古羅馬》(Meet the Romans)、《卡利古拉》(Caligula)、《瑪莉.畢爾德的終極羅馬》(Mary Beard’s Ultimate Rome)和2018年的《遇見文明》。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灣大學化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譯有《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目錄

我們如何觀看
頭與身體
會唱歌的雕像
希臘人像
觀看「失落」:從希臘到羅馬
中國皇帝與人像的力量
把法老變大
希臘藝術革命
大腿上的污跡
革命遺澤
奧梅克摔角選手
 
信仰之眼
吳哥窟的日出
阿旃陀「洞窟藝術」:誰在看?
耶穌是誰?耶穌是什麼?
虛榮這個問題
活雕像?
伊斯蘭教的藝術性
聖經故事
戰爭的傷痕
印度形象,伊斯蘭風格
文明中的信仰


 

 

序/導讀

前言

 

文明與野蠻

 

「文明」一詞一直受到爭議,人們一再提出新的說法,而始終無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定義。一九六九年,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他的BBC電視節目系列《文明的軌跡》(Civilisation)一開頭就在思索這個概念:「什麼是文明?」他問道,「我不知道,我無法以抽象的說法定義它,至少現在還不能。但我認為,只要我看到它,我就能認出這是文明。」這話雖有高高在上對自己的文化評判充滿自信之嫌,但克拉克同時卻也承認了這範疇的邊界既粗糙不平且時時更改。

 

本書的寫作基於以下信念:若要了解文明,過程中我們所「觀看」的與所閱讀或所聽聞一樣重要。本書所歌頌的是一整個耀眼隊列的人類創造物,時間橫跨數千年,地域涵蓋數千哩,從古希臘到古中國,從史前墨西哥的石刻人頭到二十一世紀伊斯坦堡郊外的清真寺。本書也試圖挑戰我們對於藝術如何發揮功用,以及藝術應當如何被解釋的某些既定認知,因為本書要說的不只是那些手拿顏料、鉛筆、陶土或鑿子,以此創造出充塞我們世界的藝術形象的那些男女藝術家,不論這些創作是便宜家用小東西或「無價的大師之作」;本書更要說的是世世代代使用著、詮釋著、討論著、並賦予這些藝術形象意義的人們。二十一世紀一位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史學家E.H.龔布里奇(E. H. Gombrich)曾寫道:「『藝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真的存在,存在的只有藝術家。」而我所做的是把藝術的觀看者也放回框架裡。本書不是一部「大人物」觀點的藝術史,沒有那些常見的英雄與天才。

 

我所探討的重點是人類藝術文化裡兩個最引人入勝也最多爭議的主題,第一部分著重呈現人體藝術,集中介紹世界各地最早的一些描繪男性或女性的作品,試著去問它們被創作出來的目的是什麼,以及它們是怎樣被觀看的,不論這些作品是古埃及某位法老的巨像,或是中國秦始皇的陪葬兵馬俑。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上帝與眾神的聖像,所跨越的時間更長,探究古今各種宗教在試圖為「神」造像時是怎樣面對著無可妥協的問題。為了這類視覺圖像而感到困擾的並非只有某些特定宗教(例如:猶太教或伊斯蘭教),歷史上所有宗教都在深思著人們應當如何呈現神(有時還為此互相衝突征戰),而它們找到了各種優雅、動人或尷尬的方式來面對這兩難困境;這藝術光譜的一端是以暴力摧毀聖像,而另一端則是「偶像崇拜」。

 

我的研究一部分目的是要闡明「我們如何觀看」的長遠歷史發展,古代藝術、相關的論辯與爭議至今在世界各地依舊有重要性。而在西方,特別是古典希臘羅馬藝術(以及千百年來人們與這傳統的糾葛)仍然深厚的影響著現代觀看者,就算我們並不常察覺此事。西方人對於人體「自然」呈現方式的設想可以源自西元前第六、第五世紀之交的那一場希臘藝術革命,且我們談論藝術的許多方式都與古典世界裡發生的對話一脈相承。「女性裸體意指男性狩獵者眼光的存在。」這觀念看似摩登,卻非人們一般想的是由一九六○年代的女權運動者提出;目前據信是古典希臘第一尊真人大小女性裸像的作品(西元前第四世紀的阿芙洛蒂女神像)在當時也引發相同爭論。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的某些歷史早期知識分子對於以人的形象創作神像一事是非對錯可是有激烈辯論呢;西元前第六世紀一位希臘哲學家嚴厲的說,如果馬和牛能畫畫、能雕刻,牠們也會把神像弄成牠們的長相:牛模馬樣。

 

克拉克在節目一開頭的問題「什麼是文明?」也是我要問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書的兩個部分是以我為BBC在二○一八年首播的新電視節目系列《遇見文明》(Civilisations)所寫的兩集為本,該節目的主旨不是要「重製」克拉克的原來版本,而是要以嶄新眼光審視舊主題,大幅拓寬參考資料的框架,前往歐洲以外的地方(克拉克有那麼一兩次偏離「正軌」越過了大西洋,但僅止於此),並返回到史前時代。新節目的新標題複數型態意義就在於此。

 

其實,我比克拉克更關心人們對文明這個概念的不滿與爭議,以及這樣一個頗為脆弱的概念是怎麼樣被辯護、被正當化。它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一直都是「野蠻性」(barbarity):「我們」知道「我們」是文明的,因為我們將自己與那些被我們視為不文明的群體相比較,也就是那些與我們價值觀不同、或是無法真正和我們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文明是一個容納的過程,也是一個排除異己的過程。「我們」與「他們」的界線可能劃在群體之內(世界史大部分時段裡,所謂「文明女性」一詞本身就互相矛盾)或之外,後者就如「野蠻性」一詞所示;這個詞本來是古希臘人所用的種族中心貶意詞彙,用來稱呼自己無法了解的外國人,因為這些人講話聽起來都是「吧吧吧……」這種聽不懂的胡言亂語。然而真相自然是比較令人不快,因為這些所謂的「野蠻人」很可能只是在「什麼是文明」、「人類文化中什麼比較重要」的這些問題上與我們認知不同的人。說到最後,一個人眼中的「野蠻」很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文明」呢。

 

無論身在何處,我都試著從分界線的另一端來看事情,並以「反常理」的方式閱讀文明。我們通常只在審視現代世界的視覺圖像時抱持懷疑態度,但我現在要用帶著這種眼光去看遙遠過去的一些圖像。要知道,古埃及或古羅馬的許許多多觀看者面對他們統治者的龐然巨像時,很可能跟我們面對現代專制領袖「造像運動」時一樣的在暗中譏嘲,這點很重要。我也要將圖像造成的歷史衝突勝負兩方都看一看,這些衝突的重點在於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被以人工方式呈現出來,以及我們應當如何呈現它們。那些會去摧毀雕像與繪畫的人,不論他們是否高舉信仰大旗,通常在西方都被視為歷史上最野蠻的暴徒;那些毀於「偶像破除運動者」之手的藝術品也總是令人哀嘆惋惜不已。然而,我們接下來會看到,這些「暴徒」也有他們自己的故事要說,甚至有他們自己的藝術性要表達。

 

言歸正傳,讓我們從墨西哥,也就是本書中年代最古老的藝術形象開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6226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