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裡的台灣美術:藝術偵探帶路,繪見名畫裡的時代風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畫作,宛如一張張通往不同時空的門票,
提示著「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
這是一本致敬台灣美術史的書,
也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島嶼藝遊。
從繁華市街到小鎮鹽地,從古蹟建築到日常光影。
台灣畫家「藝術蝦」讓你我看見──
「美術,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也是生活記憶的延續。」
本書特色
●不只是美術史,而是沉浸式的「歷史旅行」體驗──
「如畫的風景」,現在還存在嗎?以「旅繪」見長的台灣畫家藝術蝦,別從歷史介紹和實地踏查的角度,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台灣的美術創作軌跡。全書由「遊覽美術史」和「主題式散步」穿插構成,不僅探尋過往,也讓人看見當代的風景。
●從1920、1970年代的美術運動,探看社會變遷中的藝術狂潮──
1920與1970年代,分別是「新美術運動」、「鄉土美術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也是社會劇烈變動、激發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的提問,為藝術創作帶來巨大的能量與養分,形塑出那一代人獨特的風景觀。五十年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場域,又是什麼樣貌呢?
●用「藝術偵探」的眼光,尋訪畫筆下的風土台灣──
淡水的紅色波浪是哪些建築?貧瘠的鹽分地帶何以誕生最生猛繽紛的畫作?那些「在何處作畫?為什麼這麼畫?」的細節,唯有親身走訪才會豁然領悟。書中開展一趟趟的漫步記行,彷彿延續畫家的寫生傳統;沿路掇拾的景物密碼,更是有如偵探解謎般的驚喜。
●向名畫致敬!「再發現」今日的風景
前輩畫家們走過什麼樣的大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再發現」今日的風景?本書作者透過漫步訪查,尋找美術史上經典畫作的寫生地,並進一步以當代視角同題作畫,致敬〈南街殷賑〉、〈淡水夕照〉等名畫作品。相互對照,詮釋出屬於此刻的時代風貌。
透過散步,
將今日與過去串連在一起……
過去的故事,就在我們的踏查中,
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藝術蝦
書籍簡介
從1920年代的新美術運動,到1970年代的鄉土美術運動,台灣的藝術家們在不同時代的風景中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大稻埕的繁華市街、淡水的紅色波浪、新竹的丘陵風光、鹽地的露天畫廊……這些,都成了畫布上的「景物密碼」。
一名隱於市井的藝術偵探,藝術蝦以作家與畫家的雙重視角親身走訪,試圖解讀這些筆觸裡的祕密:前輩畫家們為什麼選擇在這裡作畫?在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下完成了這些作品?從郭雪湖、陳澄波、李澤藩、席德進,到被遺忘的女性畫家,藝術蝦循著他們的風景足跡,不僅挖掘了歷史記憶,更以當下眼光,重新審視台灣的風土之美。
影音介紹
目錄
自序 走入美術史的方式
楔子 畫家與洋樓
1920年代——新美術運動
Chapter 1 新美術運動的興起
Chapter 2 美術展覽會的時代
Chapter 3 水彩裡的生活風景
1970年代——鄉土美術運動
Chapter 4 鄉土美術運動的序幕
Chapter 5 異鄉人的鄉土頌歌
Chapter 6 美術尋根
台灣美術花絮——從時代到個人
Chapter 7 風格起源──印象主義與野獸派
Chapter 8 被遺忘的畫家們
序/導讀
自序 走入美術史的方式
謝謝你翻開《漫步裡的台灣美術》,本書的誕生要感謝我們家的貓咪「紅茶」。每天早上五點,伴隨著貓咪餓肚子的呼叫聲,我開始了日常,利用早晨安靜的空檔,畫畫、寫作。不知不覺,兩年的時光就這麼過去了。
為什麼想寫這本書?市面上不是已經有介紹台灣美術史的專業書籍了?老實說,這本書並不想重複他人走過的路,我也沒有那個能耐,寫出媲美學者的著作。
從七○年代鄉土運動興起至今,台灣美術史研究開枝散葉,優秀的學者們投入其中,帶來非常豐碩的成果。不過對大眾而言,美術史仍是個有著距離感的陌生領域,光是看到大量的專有名詞、人名、風格解析,就已經讓人望而卻步了,遑論產生興趣。所以我才有了想用「散步」這個容易讓人親近、理解,進而產生共鳴的方式,來介紹美術史的想法。
前輩畫家們留下什麼樣的足跡?又該如何在散步的過程中「再發現」屬於今日的風景?這些都是讓我相當感興趣的題材。我將美術史書寫的範圍定調在一九二○、七○年代這兩個時間點。它們恰逢自我認同、社會發展劇烈變動的時期,促使藝術家們思考「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這之中所激發出來的能量,為藝術創作帶來養分,也形塑出那一代人獨特的風景觀。對我來說,美術史如同一個時代的表情,帶我們從更有溫度的角度切入,去找尋今日生活樣貌的源頭。
再來,我想和大家聊聊「散步」這件事。和一般美術史研究者不同,我是一個業餘的寫作者,主業是工程師,興趣是畫畫。或許正是在這樣「斜槓」的條件下,才有了完成這本書的可能。
你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說法很奇怪,不是專業研究者,又能怎麼「寫」美術史?其實,我所做的並不是專業史學的田野調查,而是將那些早已發表的內容閱讀吸收後,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轉述、表達出來。斜槓帶給我的是不一樣的「敘事方式」。透過散步,將今日與過去串連在一起,並透過水彩創作,開啟與前輩畫家們對話的可能,這是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
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先完成美術史的書寫後,才開始我的漫步旅程。沒想到,這部分遠比敘述美術史還要難呀!請試著想像,要找到可以連結美術史的散步主題,切入的角度還要不一樣,真的非常燒腦。
讓我苦思最久的,是關於洪通的介紹。洪通畫的是幻想作品,從未涉獵風景畫,沒有寫生地可以踏查。後來,我從洪通曾經在廟前樹下掛畫供路人參觀這件事出發,開始找尋他的「露天畫廊」,並以此為起點,一路走訪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海邊鹽村,進而了解是什麼樣的土地,孕育出如此原創的藝術。而這樣的土地,也曾經生長出被後人稱為「鹽分地帶文學」的璀璨花朵,讓我有幸找到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可能,也才有了「漫步鹽分地帶」這場難忘的旅程。
其實,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能夠更認識我們的美術史。我常常想著,如果隨意攔下一個路人,問他台灣美術史,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說:「那是什麼?我不是很清楚耶。」厲害一點的,或許會知道陳澄波是哪位。但如果改成問對於西洋美術的認識,那麼很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的講出梵谷(Vincent van Gogh)、莫內(Claude Monet)、畢卡索(Pablo Picasso)等知名畫家,而且或多或少都聽過梵谷所經歷的各種苦難故事。
我想表達的是,台灣美術史需要不斷的被傳誦,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散步本身,便是我想要分享的一種認識美術史的方式。或許看了這本書的你,會跟著書中的漫步地圖,走入美術史發生的現場,然後恍然大悟的說:「喔,原來大稻埕和淡水是從前台展熱門的寫生地呀!」「原來猴硐除了礦業文化,還有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的足跡。」「新竹真的不是文化沙漠,它的舊城區有李澤藩的鄉土記憶。」……
我認為,過去的故事,就在我們的踏查中,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感謝每一個同意畫作和影像授權的單位與老師,也感謝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對於內容的指導,感謝遠流出版與國藝會。正是有許多人的協助,《漫步裡的台灣美術》才有了面世的可能。
藝術蝦 二○二四年十二月,寫於台南家中
試閱
《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內文試閱
淡水意象
台灣八景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清代的《臺灣府志》裡。那時的八景,延續著傳統中國八景的文學想像,同時也連結著清朝治理台灣的地域分布,難以反應這座島嶼多元的特質。
日治中期,縱貫鐵道通車,便捷的交通帶動了島內旅行風潮。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一九二七年五月,《臺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新八景的公開募集,意外掀起了投票熱潮。當時台灣人口約四百萬,卻統計出高達三億六千多萬張票,其中免不了各地政府期盼入選八景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卯起來動員灌票。經過反覆爭論,評審們直到八月才公布了新八景的名單:八仙山、太魯閣、壽山、基隆旭岡、鵝鑾鼻、淡水、阿里山、日月潭。比起其他瑰麗的自然絕景,淡水能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掇拾歷史,不同時期的淡水在人們眼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一八六○年代以前,它在文人墨客筆下是遙遠的邊塞,是充滿瘴癘之氣的蠻荒地帶。隨著開港通商,這裡成為貿易繁盛的港市,來到此地的西方人也帶來了異國的色彩。日治時代,新興的基隆港取代老舊淤塞的淡水港,使得這裡逐漸走向衰敗。
當時的台北城正蛻變為現代化都市,由於淡水發展的步伐明顯慢了許多,這種和繁忙都市對立的風景意象,在支線鐵道通車後,促使淡水轉型為觀光景點。同時也因為獨特多元的景觀,成了畫家們的後花園。
從台北搭乘鐵道支線來到淡水,火車出了隧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湛藍的天空與平靜的河水,接著樸實的聚落、巨大的觀音山與小巧的戎克船,畫面如捲軸般展開。這座小鎮天生就富有山水的樂趣,同時也兼具了中國與西洋的歷史痕跡,帶給人異國情調的風情。套句畫家的用語,淡水的風景相當入畫。
日治時代畫過淡水的畫家很多,其中最為知名的是日本畫家木下靜涯(一八八七~一九八八)和台灣畫家陳澄波(一八九五~一九四七)。同樣的淡水,在他們的筆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木下靜涯
一九一八年,木下靜涯和三位畫友前往印度參觀石窟壁畫,途中順道經過台灣,此時一位畫友忽然得了傷寒,他自願留下來照顧友人,結果卻花光了旅費。起初,木下靜涯四處旅行寫生靠著賣畫籌措回家的費用,但在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去,並把家人接來台灣,就這樣在淡水落腳,直到戰後返回日本為止。
木下靜涯擅長的繪畫風格是南畫。這是一種在江戶時期從中國文人畫發展而來的日本水墨畫。由於受到西方美術影響,木下的作品有很強烈的寫生感。他也擅長運用膠彩,重視畫家自我個性的展現。比如在〈淡水雨後〉這幅作品裡,一方面展現了木下的獨特美學,另一方面又將觀音山的形象和富士山連結在一起。這樣的聯想,在當時日本畫家眼中,是很常見的表現手法。
木下筆下的淡水,沒有比鄰的紅瓦屋和異國風情的洋樓,有的是淡水河與遠方被雲霧環繞的觀音山,以及從相思樹林間遠眺河面上的戎克船,帶給人清新幽靜的感覺。或許,這是他把淡水視作心中桃花源的緣故。
陳澄波
台灣人相對熟悉的畫家陳澄波,是石川欽一郎在國語學校任教時期的學生,畢業後曾擔任過公學校教師,後來遠赴日本,以三十歲高齡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並在一九二六年以〈嘉義街外(一)〉成為第一個以油畫入選全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台灣畫家。
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陳澄波前往上海任教,這段期間他融會本身所熟悉的水彩、油畫技巧,以及中國水墨畫,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一九三三年返台後,陳澄波開始創作一系列以淡水為主題的油畫,從〈淡水夕照〉可以看到,他熱衷於描繪小鎮的風景,畫面中那些綿延的屋瓦構成了厚重的「紅色波浪」,這個繪畫語言不斷出現,成為淡水系列作品的主旋律。
陳澄波筆下的淡水,總會安排小人物分布在街道裡,我們可以隱約的看見這些小人物生活的樣貌。他所關心的不僅僅是風景本身,而是隱藏了對普羅大眾的關注與認同。在柯宗明所寫的小說《陳澄波密碼》裡,有一段對話揣摩了這樣的心境。陳澄波對著朋友說:
你不覺得站在滬尾的山坡上,高高地往下看,看到山腳下一間一間的紅瓦厝,就能感受到房子裡住著許多人,每一戶人家好像都有一段為生存而奮鬥的故事。這些人在老街上來來往往的走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力都那麼強,這些畫面,光是想像,就讓我感動。
出世與入世,個人內在的心境與對社會的關懷,是我在木下靜涯與陳澄波的作品裡,所感受到的淡水意象。
(中略)
找尋陳澄波的紅色波浪
今日的淡水禮拜堂前方廣場,有一座陳澄波戶外美術館,展示著陳澄波於三○年代曾經畫過的淡水風景。除了著名的〈淡水夕照〉之外,另外幾幅畫作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有著標誌性的「紅色波浪」,這些色彩濃郁的圖騰構成了畫家眼中的淡水印象。
在日治時代的畫家中,陳澄波可說是淡水寫生的專家。一九三四到三六年間,他頻繁造訪淡水,以油畫、鋼筆或鉛筆素描,將這座在他心中留下深刻觸動的小鎮,轉化為不朽的存在。
雖然淡水早已是許多畫家們眼中的熱門景點,但縱觀同一時期的台灣畫壇,卻少有人像他一樣,創作出大量且聚焦的淡水風景。因為陳澄波的畫作都很大張,不難想像他背著沉重的畫布、畫架、還有全套油畫用具,氣喘吁吁地爬上小山坡,找尋寫生地的背影。
紅色波浪的寫生地在哪裡呢?為了確認作畫地點,我從畫中出現的景物發現了線索。
紅色波浪的寫生地
在畫作〈淡水夕照〉裡,右方高聳的塔樓是淡水禮拜堂,畫家的視野面向出海口,並從高處俯視,我推測作畫地點應該是在禮拜堂後方的制高點上。查閱海拔地形圖,符合這個假設的地方約略在今日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一個古稱「崎仔頂」的小山崗。這裡,應該就是〈淡水夕照〉的寫生地了。
接著,在〈淡水風景(淡水)〉中,畫家觀看的方向由大海轉向河岸,觀音山成了占據在畫面的右上角的主要元素,其餘部分則由紅白相間的古厝順著地勢堆疊而成。畫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緊靠在觀音山旁邊的紅色洋樓,那便是今日的古蹟「紅樓」,也是早期相當熱門的繪畫主題。根據這個線索,寫生地很可能位於現在文化路旁的三民立體停車場附近。
至於〈淡水〉這幅畫作的寫生地,有可能是在三民立體停車場旁的文化路上。這段路正好位於山坡制高點,視野很好,能夠俯瞰整座小鎮;畫作左下角出現的土黃色道路,也間接證明了我的猜想。
最後看到〈淡水風景(二)〉,這幅比較特殊的紅色波浪畫作,視角從俯瞰變成了仰望,已經消失的白樓坐落在視線焦點。我推測寫生地或許就在今日的馬階博士雕像附近,站在那裡,會看到前方有一座幾乎被水泥大樓包覆起來的山丘,爬上樓梯,就會來到木下靜涯舊居以及紅樓了。
消失與再發現的視野
雖然找到了紅色波浪的寫生地,然而如畫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大樓形成的圍幕,高低起伏的地勢也被隱藏了起來。
在今日的景致裡,或許只有〈淡水夕照〉有重現的可能。我第一個想到的寫生地是紅樓。然而,當我來到紅樓露台,美好的想像隨之幻滅,望向大海的景色被現代建築切割得支離破碎。除了紅樓,我還踏查過那附近其他地點,可惜也以失敗告終。
就在放棄之際,我反而意外的在淡水圖書館找到了絕佳的風景。四樓戶外閱讀區有最接近〈淡水夕照〉的俯瞰視野,海岸輪廓不再殘缺,建築物沿著河岸伸展到遠方,呈現出紅與灰彼此協調的調子,點綴著些許綠意。雖然陳澄波筆下的紅色波浪早已不再,我仍為在找尋風景的過程中,從消失的視野裡,再發現屬於今日的淡水夕照,而感到難以言喻的滿足。這個畫面也成為我向陳澄波致敬的最好題材。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