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電影時間
Incantation
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愛電影,但電影愛我嗎?
不管電影愛我不,我愛電影。
於是我勇敢的寫,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
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對不起,別誤會,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
唐寅《西洲話舊》詩句:「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正是導演楊凡的最佳寫照。
中學時即為香港《中國學生周報》作者,美國遊學期間做過好萊塢特約演員,返港代理發行過法國電影,爾後又成為香港炙手可熱的攝影師,然後踏上電影導演之路。一路走來,獨特的閱歷和修煉,使他懂得在笑傲中踐諾、在關鍵裡赴約,驀然回首,最喜愛的還是電影。
在這本一生追尋電影夢,而又從電影中發掘人生新滋味的書中,細細品味,定能讓你有所感觸,看見人生另一道風景。
楊凡說──
電影啟發了我的童年,豐富了我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同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於是我勇敢的寫,某些感恩,泰半懺悔,並非尋求原諒或認同,只是客觀地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是的,希望我們仍然真摯。
因此這書本中每個人物,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
不管電影愛我不,我愛電影。
於是我勇敢的寫,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
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對不起,別誤會,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
唐寅《西洲話舊》詩句:「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正是導演楊凡的最佳寫照。
中學時即為香港《中國學生周報》作者,美國遊學期間做過好萊塢特約演員,返港代理發行過法國電影,爾後又成為香港炙手可熱的攝影師,然後踏上電影導演之路。一路走來,獨特的閱歷和修煉,使他懂得在笑傲中踐諾、在關鍵裡赴約,驀然回首,最喜愛的還是電影。
在這本一生追尋電影夢,而又從電影中發掘人生新滋味的書中,細細品味,定能讓你有所感觸,看見人生另一道風景。
楊凡說──
電影啟發了我的童年,豐富了我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同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於是我勇敢的寫,某些感恩,泰半懺悔,並非尋求原諒或認同,只是客觀地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是的,希望我們仍然真摯。
因此這書本中每個人物,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
名人推薦
王家衛、白先勇、董陽孜、蔣勳、蔡康永.跨界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林青霞、張敏儀、董橋.專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說楊凡──
他一身傳奇,透過《楊凡電影時間》裡一篇篇動人有趣的故事,除了描繪出許多不為人知的名人軼事,也把自己璀璨的一生勾勒得有聲有色。 ──林青霞(影星)
楊凡一手文章勝在一個「奇」字:經歷之奇,處是之奇,鋪排之奇,取捨之奇,感思之奇,吐實之奇,大千居士視他為奇男子不奇怪,大千居士腕底不少美婦人都歸了他也不奇怪。─ 董橋(香港《蘋果日報》社長)
多少年來,和楊凡擦身而過,誰也不是誰的那一片雲,影淡風輕。多少年來,在各自的軌跡上繞著地球轉,忽然在一個交會點上發現他已變成一杯醇酒。以前在遠處看他的飛揚不羈,現在看見他眼中筆下的慈悲。─ 張儀敏(香港前廣播處處長)
看他寫他的名人好友永玉、大千、林美人、鍾小姐……,無論對方名氣有多大,他自己下筆如何親切,他永遠有著「楊凡」的態度;那就是用對等的,不賣帳的,不亢不卑的,平起平坐的定位去處理每一個個案,如此氣派在中文世界的celebrityjournalism是罕見的,這本他與他的名人好友的記錄絕對是一次精采、非凡、決定性的示範作!─鄧小宇(《號外》創辦人)
他得八卦有順手捻來的派頭,不費吹灰縱橫四海,走筆形雲流水,卡司一呼百諾。─邁克(香港文化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林青霞、張敏儀、董橋.專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說楊凡──
他一身傳奇,透過《楊凡電影時間》裡一篇篇動人有趣的故事,除了描繪出許多不為人知的名人軼事,也把自己璀璨的一生勾勒得有聲有色。 ──林青霞(影星)
楊凡一手文章勝在一個「奇」字:經歷之奇,處是之奇,鋪排之奇,取捨之奇,感思之奇,吐實之奇,大千居士視他為奇男子不奇怪,大千居士腕底不少美婦人都歸了他也不奇怪。─ 董橋(香港《蘋果日報》社長)
多少年來,和楊凡擦身而過,誰也不是誰的那一片雲,影淡風輕。多少年來,在各自的軌跡上繞著地球轉,忽然在一個交會點上發現他已變成一杯醇酒。以前在遠處看他的飛揚不羈,現在看見他眼中筆下的慈悲。─ 張儀敏(香港前廣播處處長)
看他寫他的名人好友永玉、大千、林美人、鍾小姐……,無論對方名氣有多大,他自己下筆如何親切,他永遠有著「楊凡」的態度;那就是用對等的,不賣帳的,不亢不卑的,平起平坐的定位去處理每一個個案,如此氣派在中文世界的celebrityjournalism是罕見的,這本他與他的名人好友的記錄絕對是一次精采、非凡、決定性的示範作!─鄧小宇(《號外》創辦人)
他得八卦有順手捻來的派頭,不費吹灰縱橫四海,走筆形雲流水,卡司一呼百諾。─邁克(香港文化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推薦序∕冬心緣∕董橋
推薦序∕Baby Baby One More Time∕張敏儀
推薦序∕醉舞狂歌數十年∕林青霞
自序∕我們仍然真摯
Part1楊凡時間Intermission
01歲月流金
02旭和道一號
03火葬明星小丈夫
04東海戲院大學
05一九六四
06玫瑰元琳
07亂世佳人
08楊凡時間
09坎城玫瑰夫人
10何日君再來
11中國人大戲院
12夏威夷人
13比李小龍更早的EWP
14EWP II:蝴蝶與狗
15今夜星光燦爛
16她們的美麗與憂愁
17玫瑰玫瑰我愛我
18美哉!少年
19我的乾媽
20再會,亞美利堅
別記∕時尚的日子
Part2花樂月眠Intoxication
01愈夜愈美麗
02巴黎浪族
03香港之家
04花樂月眠
05二太太的月琴
06梅木夫人
07胭脂扣
08太陽下的風景
09雲山萬重寸心千里
10淚王子
11傷心淚話盡當年
12上海一九四○
13白光
14太陽、星星、月亮、太陽
15流水七八九
16張
後記∕拍賣伊麗莎白泰勒
跋∕古蒼梧
圖片索引
推薦序∕Baby Baby One More Time∕張敏儀
推薦序∕醉舞狂歌數十年∕林青霞
自序∕我們仍然真摯
Part1楊凡時間Intermission
01歲月流金
02旭和道一號
03火葬明星小丈夫
04東海戲院大學
05一九六四
06玫瑰元琳
07亂世佳人
08楊凡時間
09坎城玫瑰夫人
10何日君再來
11中國人大戲院
12夏威夷人
13比李小龍更早的EWP
14EWP II:蝴蝶與狗
15今夜星光燦爛
16她們的美麗與憂愁
17玫瑰玫瑰我愛我
18美哉!少年
19我的乾媽
20再會,亞美利堅
別記∕時尚的日子
Part2花樂月眠Intoxication
01愈夜愈美麗
02巴黎浪族
03香港之家
04花樂月眠
05二太太的月琴
06梅木夫人
07胭脂扣
08太陽下的風景
09雲山萬重寸心千里
10淚王子
11傷心淚話盡當年
12上海一九四○
13白光
14太陽、星星、月亮、太陽
15流水七八九
16張
後記∕拍賣伊麗莎白泰勒
跋∕古蒼梧
圖片索引
序/導讀
自序
我們仍然真摯
這是一本偶然誕生的書。
多年不曾動筆, 二○一一年三月香港電影節放映拙作《流金歲月》修復版,邀稿。於是為文千來字。影節編輯來郵,只能節錄文字數百,惟恐不敬,請見諒。於是拿著篇不長不短的千字文,不知如何是好。適逢影片上映在即,門票尚餘八成,於是添加數百字,厚顏交付「蘋果樹下」,冀望登載,博求宣傳之效。孰知奸計得逞,上座「激增」。
為文見報,喜悅之情不在話下。於是第二周再蛇一篇<旭和道一號>,並附上電影劇照一張。編輯傳來董橋先生言,來文照刊,然照片稍具娛樂版。奸計已破,立即懇請樓上畫家馬明先生趕繪插圖,再博宣傳。也算是影片放映前的自我推廣。
影片圓滿放映完畢,與觀眾對話交流之時,方知時至今日盛行「共同回憶」,而自己已成一懷舊物品。於是膽敢將自己戀愛的一生,呈獻讀者,冀望耐心聆聽。對不起,別誤解,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
電影啟發了我的童年,豐富了我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同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於是我勇敢的寫,某些感恩,泰半懺悔,並非尋求原諒或認同,只是客觀地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是的,希望我們仍然真摯。
因此這書本中每個人物,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起碼在我浮沉的記憶中如此這般。有時想去追尋某些的樣貌,卻怎樣也拼湊不來。像是古亭國小的謝蜜老師,她並沒做過任何令我畢生難忘的事,但是卻終生記得她的姓與名,因為她是我第一位老師。聖保羅的熊鳳嬋老師,則由於她的冷豔與從無重複的旗袍,再加上認真的教學態度,只要閉上眼瞼,她的相貌立即浮現。又是不久前,在馬路上經過一位坐輪椅的女士,似曾相識,我轉回借問:「妳是陳清梅老師?」她慈祥地說:「是的,但是你要告訴我你的名字,我現在記不得樣子。」我報上本名楊曼石,她說,「你現在是有名的導演。」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在這繁忙現實的物質社會,居然還有春風化雨的感覺。
這些人與物,都不曾在相簿中留下寫真,抑或是在歲月轉移中遺失。想起自己也還曾是為他人攝真乞食之人,怎會對照片的保存如此忽視?畢竟因為自己拍攝名人明星,再加上一些天生的交際本能,才有今天《楊凡電影時間》的出現。不珍惜就是忘本。
於是想找尋第一張付印海報的照片,那是一九六七年盧景文在香港大會堂的「歌劇選曲」,捎了個伊媚兒給盧老師,他說事隔多年,有些難度。於是想到照片的主角江樺女士,年輕音樂才俊高小弟,神通廣大,不消一句鐘,馬上聯絡,原來幾乎半個世紀之後,她還是在香港莘莘教學。到九龍城見到江老師,完全看不出她已年逾八十,身型高挑,步伐輕盈,談話間,對人生的寬容與感恩盡顯在美麗的嗓音間。她送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江樺唱情歌》,樸素的文字與印刷,完全上海閨秀風格大家,再附加音樂上的超然造詣,本應像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般母儀天下,然而在這快遞的社會,仍然如此淡定。感謝她借出當年的照片,忽然愧疚自己這本浮華回憶,微不足道。
的而且確,我的一生散漫不羈,零亂不堪,組織能力一如影評道訴我的電影劇本。許多稿件或照片都相繼失散,曾嘲笑若誰人寫我則自尋煩惱,孰知今日楊凡寫楊凡,某些存在記憶的影像,則需四處張羅,除了感謝江樺老師、胡燕妮小姐、泰迪羅賓先生提供我失傳的照片,更加感謝「國際攝影」高仲奇先生,他的林黛與李麗華確實豐富了許多人的想像,至於歐美的Eric Boman 、Willie Christi ,以及長住英國的Chiu ,不只提供照片,更親訴自己一生尚未為人所知的戀情。特別感謝古老師與邁克先生和皇姐(黃鴻端女士)在初稿及定版期間不厭其煩為文校對。
一件事能從開始到完成,是靠著許多人的善意與支持。更加感謝董橋先生、張大姐、林美人的序。感謝「蘋果樹下」。感謝出版社的諸位同仁,以及讀過我文章的朋友,你們才是我最大的動力與支持。套用田納西維廉斯在《慾望街車》對白,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最後,我希望這是一本還有點感觸的書。
楊凡
二○一三年四月六日重整於香港干德道
推薦序
冬心緣
我和楊凡有一段冬心緣。冬心是金農(金壽門),號冬心,乾隆年間大畫家、大書家、揚州八怪的一怪。楊凡七○年代末向一位四川友人買了金冬心一冊花果冊,共十開,畫枇杷,畫西瓜,畫竹筍,畫菖蒲,畫水仙,畫古松,佈置幽奇,點染閑冷,真是畫評上說的「非復塵世間所」。楊凡讓了兩開給老先生羅桂祥,自己留了八開。
二○一○年蘇富比給楊凡編印的《鏡花緣》圖錄收了這件花果冊,我逐開細賞,第七開古松題句最長,一看眼熟:「白苧袍,青絲履,清旦山行松里許。松風為我一掃地,忽作水聲吹到耳。耳中生豪但願如松長,此身落落如松強。試問有錢百萬河東客,可買松陰六月涼?」我翻箱一找,找出舊藏一件清代紫檀束腰小筆筒,刻的正是楊凡花果冊第七開的古松和長題,連冊子裡最尾一開署款也刻了:「乾隆辛巳秋日七十五叟金農畫于廣陵客舍」。我高興了好幾天,慢慢也就淡忘,幾次碰到楊凡都不記得說。金農筆筒好多年前收進來,沈葦窗先生當年看過說一定是照冬心冊頁臨刻,刻工那麼精美,非乾嘉高手辦不到。沈先生真厲害,一猜猜著了。玩字畫可以修煉文采。楊凡文章辨識人事,平易生姿,洞見底蘊,難怪識者讚嘆。
底蘊二字如今少人用了,辭書上多說內容詳細即是底蘊,不說內心蘊藏的才智見識也叫底蘊。《新唐書》寫魏徵,說他「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黃宗羲說觀荊川與鹿門論文書,「底蘊已和盤托出」。我少小時候到煮夢廬學做舊詩,老師亦梅先生寫<元日懷人詩>,有兩句是「最是江州舊司馬,十年心事訴琵琶」,坐在籐椅上抽菸的雪翁讀了說:「得此二句便好,全詩盡見底蘊!」書齋外面風過處幾片枯葉飄落荷塘。我問先生什麼叫底蘊?先生笑說:「荷塘水面無端多了幾片枯葉,荷塘便也托出些底蘊了!」我好像懂了,其實不懂。五十多年過去,讀楊凡文章,我幾次想起煮夢廬那天情景,漸漸懂了底蘊。《楊凡時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二十篇文章搭成一道悲歡離合的遊廊,偷閑再遊一遍,雕欄無事,語燕呢喃,冷不防又飄來幾片落葉,窸窣聲裡多了一層輕愁,晚風依舊習習,故事依舊好看。忘了早年在哪裡認識楊凡。也許是戴天晚宴席上,也許是玫瑰夫人下午茶座,清清貴貴的玉堂公子,談字畫,談舞蹈,談攝影,談電影,談摩耶精舍裡的郭小莊。然後看他拍的一些電影,流金歲月裡玫瑰開了又謝,桃花謝了又開。然後在拍賣行展覽廳看到他珍藏的字畫,真是老民國庭院才子的品味,頹廢而華美的鏡花因緣。難怪齋名叫謫僊館,八十四叟張大千給他寫的匾額稱他曼石仁兄:多麼五四的名號!楊凡喜歡邵洵美,也喜歡邵夫人盛佩玉寫的自傳。盛佩玉是盛宣懷的孫女,晚清夕照胡同口款款走進民國華燈搖曳處:「因為看了邵洵美和盛佩玉的事蹟,才知道什麼是得失與聚散,才知道應怎樣妥當地處理這得失與聚散。」楊凡說。拜會赤地劫後的沈從文,他跟隨黃永玉稱呼沈先生叫沈叔叔:楊凡顯然捨不得書裡的邊城,也捨不得戲裡的翠翠,文章於是寫得那麼遠,也寫得那麼近。遠是遠心,曠達深遠,唐代楊炯說的玉振金聲,筆有餘力,遠心天授,高興生知。
近是近思,習知易見者思之,《論語》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為了鑑定文徵明署款「文璧」的山水長卷真偽,他到台北中央圖書館翻遍古籍找到這卷真跡的著錄,還請江兆申一語定案,一九八五年長卷在紐約蘇富比高價賣出,楊凡拍了《玫瑰的故事》。這齣山水傳奇我聽江先生談天談過:「楊凡其實眼界不低,真用功!」他說。江先生跟我講古畫,也講過遠心,講過近思。那天我陪他到古玩街找高古銅印,到了大雅齋二樓,他一個下午買了幾十枚珍品,走下斜街,我怕他累了,讓他坐在小公園長椅上歇歇腳。夏陽似酒,蟬鳴似夢,我問他石濤他講石濤,我問他八大他講八大,晚上一圍人吃飯,他悄聲說,回台北謄寫一冊印拓寄給我,裱成冊頁玩玩。江先生走了好多年了,那冊《靈漚館印拓》平安無恙:「六月一日與董橋兄同在骨董肆中得此,通身綠鏽,背有雷文……」。我比楊凡老得多,楊凡比我小不少,我們有緣跟江兆申那一代前輩交往,胸襟從此沾了老歲月一絲清芬,那是福分。楊凡花前月下袖拂筆舞,輕易描繪得出六朝煙水、陶庵燈影,沾染的恰恰是三兩鴻儒詩餘硯邊三巡過後的酒香墨香。更難得的是他在國外遊學多年,巴黎、英倫廣交雅人逸士,美國各州享盡春花秋月:「但是在那些時尚的後面,我沒敢告訴別人的是我自己的徬徨與空虛,自己的無助與無奈,到底,要上一堂怎樣的課程?」沒有徬徨,沒有空虛,沒有無助,沒有無奈,楊凡其實也成就不了楊凡。我素來知道他不愛應酬。我也不愛應酬。書畫展覽廳裡好幾回遠遠看到他,我都沒有過去打擾他。邀他寫稿,我也勞煩林道群居間聯繫。稿子來了,讀了,喜歡,我總是只跟道群誇兩句。楊凡從前那部精裝攝影集我至今偏愛,他送了我一部,我又買過兩部分送給北京、台北的文友。
我跟幾位談得來的英國朋友、美國朋友都這樣,沒事絕不煩來煩去。幾十年前我住干德道,楊凡也住那一帶,上山下山偶然碰得到。那時候老半山很幽靜,我住的三十五號要上幾級台階穿過天井一片花木才是正門,像歐洲小城小宅院。下面一條街是羅便臣道,六○年代我也住過,鄰居是林太乙和黎明,林語堂常從台北飛過來盤桓一段日子,說是喜歡半山這一彎老香港。楊凡寫的旭和道一號也漂亮,韓素音五○年代聽說也住過那邊。干德道現在的謫僊館,我上個月去吃過一頓豐美的晚餐,樓上樓下佈置得很倫敦、很巴黎,楊凡臥室外那幅傅抱石是絕品,一幅夠了,比十幅凡品金貴。審美眼光沒得學,天生的。林海音從前來香港總要找人帶她去放映室補看大陸許多電影,林先生太愛看電影了,她說才華難遇,品味難求,好片子看的是導演的才華和品味,跟寫一本好書一樣難。楊凡拍電影追求完美。看他寫這本新書也看出他還在追求完美,一筆一劃勾勒得乾淨、整齊、考究。這些環節我比他還要偏執,看了《楊凡時間》的裝幀,我終於服了。寫書賣文忌浮躁、忌浮泛、忌浮漂,下筆還來不及推敲穩妥,不要拋出去丟人,難怪斯文闌珊處,楊凡水袖一拂秋波一蕩,三分冷傲點得亮幾程字海。前兩天台灣一位學長來我家談天,看到《楊凡時間》:「書衣那麼考究,這本書內容好嗎?」他問我。我說豐子愷畫過一幅春遊圖,畫媽媽姐姐妹妹郊遊回來手上都拿著一枝花,題句「折取一枝城裡去,教人知道是春深」:「這本書正是那樣一枝報春花!」豐子愷畫的是桃花,似乎不如我家張大千一枝墨梅清雅,戊子年一九四八除夕在香港畫給夫人徐雯波。楊凡跟張家熟,看了難免勾起念想:歲月還是老的好。
《花樂月眠》(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裡寫徐雯波那篇小品,我讀完再讀,心中難免浮起一絲人琴之感。張大千不在了,徐雯波也老了,繁華過後,金粉飄零,舊院寥落,難得楊凡忙中不忘飛去台北看看她、陪陪她,桃李春風暖著一杯酒,江湖夜雨守護十年燈,恍惚中老太太興許才會指望明朝巷口的賣花聲。做人如做文,琴台呼酒,闌干拍遍,楊凡靜靜給予的總是海棠開後燕子再來的欣悅。寫完《楊凡時間》再寫的《花樂月眠》,筆底牽念的畢竟還是江水的嗚咽、浮雲的無語。那是生命的戀執,也是藝術的難捨,只有楊凡的閱歷和修煉才懂得在笑傲中踐諾,在關鍵裡赴約。看人幾十年,看書幾十年,我看了太多沒有根的人,也看了太多沒有根的書,愈發省悟根的珍稀,難怪張大千早年一句題畫詩說「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有根才有奇。楊凡一手文章勝在一個「奇」字:經歷之奇,處事之奇,鋪排之奇,取捨之奇,感思之奇,吐屬之奇。大千居士視他為奇男子不奇怪,大千居士腕底不少美婦人都歸了他也不奇怪。
董橋
推薦序
Baby Baby One More Time
有句話說: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絕不。美麗並不膚淺,美麗不止於皮相。可是文字能夠美麗,就不簡單了。
張愛玲愛看小報,為的就是今天的副刊吧。後來她在美國大綑大綑收的書報大概就是這些。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律師,只買星期日的《蘋果》,只看「蘋果樹下」,只為董橋。董先生那一爐線香把「蘋果樹下」一群薰得沉醉,半睡半醒,忽然來了個分花拂柳的楊凡,有如驚夢!那段期間,說是奔走相告並不為過。人人問有沒有看楊凡?
這對長期寫的朋友好像不公平。可是副刊才俊多年來已成為自己人,大概不介意貪新不厭舊。
電視劇《她從海上來》有一個鏡頭我喜歡。演胡蘭成的趙文瑄躺在椅上第一次看張愛玲,如在今生今世中形容,看著看著就坐起來了。楊凡筆下那些俊男美女,令星期天的油墨也透著花香。
成書之後從頭再看,才真正知道,如他所說,是一本有感觸的書。一生跑遍世界與電影苦戀。少年時與兄長大吵,沒飯吃也要拍電影!在好萊塢做臨記,那時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我的電視師傅音樂大師林樂培,今天八十五歲,常常提起當年在好萊塢做臨記是多麼寶貴的經驗。楊凡可真是浸過來的。後來單身匹馬走坎城,巧遇孫寶玲和法國電影眾生,令人看得津津有味。楊凡偶成此書,是因為驚覺自己已成懷舊文物。的確,要從小看遍中外電影、戲曲,從第一影室走來,對圈中人事熟悉的過來人,才有充分共鳴。
楊凡的筆友日子多令人嚮往。他第一個取得簽名照片的是美國明星約翰蓋文。超級美男子。他來港那一年,我到告士打道舊麗的大廈找人帶我去取簽名。還拍了照片。他很高,我站在他面前像個小孩子。楊凡,找到的話給你看。
唉,如果找到的話。
那時我上中學,為什麼和你一樣喜歡《Back Street》(芳華虛度)那樣冷門的電影?到現在還記得蘇珊海華(Susan Hayward)在片末那張臉。
還有,我也見過孫寶玲,去過她那幽魅的余氏古堡,看過一些半懂不懂令人懸念的《迷》的片段。
多
我們仍然真摯
這是一本偶然誕生的書。
多年不曾動筆, 二○一一年三月香港電影節放映拙作《流金歲月》修復版,邀稿。於是為文千來字。影節編輯來郵,只能節錄文字數百,惟恐不敬,請見諒。於是拿著篇不長不短的千字文,不知如何是好。適逢影片上映在即,門票尚餘八成,於是添加數百字,厚顏交付「蘋果樹下」,冀望登載,博求宣傳之效。孰知奸計得逞,上座「激增」。
為文見報,喜悅之情不在話下。於是第二周再蛇一篇<旭和道一號>,並附上電影劇照一張。編輯傳來董橋先生言,來文照刊,然照片稍具娛樂版。奸計已破,立即懇請樓上畫家馬明先生趕繪插圖,再博宣傳。也算是影片放映前的自我推廣。
影片圓滿放映完畢,與觀眾對話交流之時,方知時至今日盛行「共同回憶」,而自己已成一懷舊物品。於是膽敢將自己戀愛的一生,呈獻讀者,冀望耐心聆聽。對不起,別誤解,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
電影啟發了我的童年,豐富了我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同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於是我勇敢的寫,某些感恩,泰半懺悔,並非尋求原諒或認同,只是客觀地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是的,希望我們仍然真摯。
因此這書本中每個人物,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起碼在我浮沉的記憶中如此這般。有時想去追尋某些的樣貌,卻怎樣也拼湊不來。像是古亭國小的謝蜜老師,她並沒做過任何令我畢生難忘的事,但是卻終生記得她的姓與名,因為她是我第一位老師。聖保羅的熊鳳嬋老師,則由於她的冷豔與從無重複的旗袍,再加上認真的教學態度,只要閉上眼瞼,她的相貌立即浮現。又是不久前,在馬路上經過一位坐輪椅的女士,似曾相識,我轉回借問:「妳是陳清梅老師?」她慈祥地說:「是的,但是你要告訴我你的名字,我現在記不得樣子。」我報上本名楊曼石,她說,「你現在是有名的導演。」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在這繁忙現實的物質社會,居然還有春風化雨的感覺。
這些人與物,都不曾在相簿中留下寫真,抑或是在歲月轉移中遺失。想起自己也還曾是為他人攝真乞食之人,怎會對照片的保存如此忽視?畢竟因為自己拍攝名人明星,再加上一些天生的交際本能,才有今天《楊凡電影時間》的出現。不珍惜就是忘本。
於是想找尋第一張付印海報的照片,那是一九六七年盧景文在香港大會堂的「歌劇選曲」,捎了個伊媚兒給盧老師,他說事隔多年,有些難度。於是想到照片的主角江樺女士,年輕音樂才俊高小弟,神通廣大,不消一句鐘,馬上聯絡,原來幾乎半個世紀之後,她還是在香港莘莘教學。到九龍城見到江老師,完全看不出她已年逾八十,身型高挑,步伐輕盈,談話間,對人生的寬容與感恩盡顯在美麗的嗓音間。她送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江樺唱情歌》,樸素的文字與印刷,完全上海閨秀風格大家,再附加音樂上的超然造詣,本應像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般母儀天下,然而在這快遞的社會,仍然如此淡定。感謝她借出當年的照片,忽然愧疚自己這本浮華回憶,微不足道。
的而且確,我的一生散漫不羈,零亂不堪,組織能力一如影評道訴我的電影劇本。許多稿件或照片都相繼失散,曾嘲笑若誰人寫我則自尋煩惱,孰知今日楊凡寫楊凡,某些存在記憶的影像,則需四處張羅,除了感謝江樺老師、胡燕妮小姐、泰迪羅賓先生提供我失傳的照片,更加感謝「國際攝影」高仲奇先生,他的林黛與李麗華確實豐富了許多人的想像,至於歐美的Eric Boman 、Willie Christi ,以及長住英國的Chiu ,不只提供照片,更親訴自己一生尚未為人所知的戀情。特別感謝古老師與邁克先生和皇姐(黃鴻端女士)在初稿及定版期間不厭其煩為文校對。
一件事能從開始到完成,是靠著許多人的善意與支持。更加感謝董橋先生、張大姐、林美人的序。感謝「蘋果樹下」。感謝出版社的諸位同仁,以及讀過我文章的朋友,你們才是我最大的動力與支持。套用田納西維廉斯在《慾望街車》對白,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最後,我希望這是一本還有點感觸的書。
楊凡
二○一三年四月六日重整於香港干德道
推薦序
冬心緣
我和楊凡有一段冬心緣。冬心是金農(金壽門),號冬心,乾隆年間大畫家、大書家、揚州八怪的一怪。楊凡七○年代末向一位四川友人買了金冬心一冊花果冊,共十開,畫枇杷,畫西瓜,畫竹筍,畫菖蒲,畫水仙,畫古松,佈置幽奇,點染閑冷,真是畫評上說的「非復塵世間所」。楊凡讓了兩開給老先生羅桂祥,自己留了八開。
二○一○年蘇富比給楊凡編印的《鏡花緣》圖錄收了這件花果冊,我逐開細賞,第七開古松題句最長,一看眼熟:「白苧袍,青絲履,清旦山行松里許。松風為我一掃地,忽作水聲吹到耳。耳中生豪但願如松長,此身落落如松強。試問有錢百萬河東客,可買松陰六月涼?」我翻箱一找,找出舊藏一件清代紫檀束腰小筆筒,刻的正是楊凡花果冊第七開的古松和長題,連冊子裡最尾一開署款也刻了:「乾隆辛巳秋日七十五叟金農畫于廣陵客舍」。我高興了好幾天,慢慢也就淡忘,幾次碰到楊凡都不記得說。金農筆筒好多年前收進來,沈葦窗先生當年看過說一定是照冬心冊頁臨刻,刻工那麼精美,非乾嘉高手辦不到。沈先生真厲害,一猜猜著了。玩字畫可以修煉文采。楊凡文章辨識人事,平易生姿,洞見底蘊,難怪識者讚嘆。
底蘊二字如今少人用了,辭書上多說內容詳細即是底蘊,不說內心蘊藏的才智見識也叫底蘊。《新唐書》寫魏徵,說他「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黃宗羲說觀荊川與鹿門論文書,「底蘊已和盤托出」。我少小時候到煮夢廬學做舊詩,老師亦梅先生寫<元日懷人詩>,有兩句是「最是江州舊司馬,十年心事訴琵琶」,坐在籐椅上抽菸的雪翁讀了說:「得此二句便好,全詩盡見底蘊!」書齋外面風過處幾片枯葉飄落荷塘。我問先生什麼叫底蘊?先生笑說:「荷塘水面無端多了幾片枯葉,荷塘便也托出些底蘊了!」我好像懂了,其實不懂。五十多年過去,讀楊凡文章,我幾次想起煮夢廬那天情景,漸漸懂了底蘊。《楊凡時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二十篇文章搭成一道悲歡離合的遊廊,偷閑再遊一遍,雕欄無事,語燕呢喃,冷不防又飄來幾片落葉,窸窣聲裡多了一層輕愁,晚風依舊習習,故事依舊好看。忘了早年在哪裡認識楊凡。也許是戴天晚宴席上,也許是玫瑰夫人下午茶座,清清貴貴的玉堂公子,談字畫,談舞蹈,談攝影,談電影,談摩耶精舍裡的郭小莊。然後看他拍的一些電影,流金歲月裡玫瑰開了又謝,桃花謝了又開。然後在拍賣行展覽廳看到他珍藏的字畫,真是老民國庭院才子的品味,頹廢而華美的鏡花因緣。難怪齋名叫謫僊館,八十四叟張大千給他寫的匾額稱他曼石仁兄:多麼五四的名號!楊凡喜歡邵洵美,也喜歡邵夫人盛佩玉寫的自傳。盛佩玉是盛宣懷的孫女,晚清夕照胡同口款款走進民國華燈搖曳處:「因為看了邵洵美和盛佩玉的事蹟,才知道什麼是得失與聚散,才知道應怎樣妥當地處理這得失與聚散。」楊凡說。拜會赤地劫後的沈從文,他跟隨黃永玉稱呼沈先生叫沈叔叔:楊凡顯然捨不得書裡的邊城,也捨不得戲裡的翠翠,文章於是寫得那麼遠,也寫得那麼近。遠是遠心,曠達深遠,唐代楊炯說的玉振金聲,筆有餘力,遠心天授,高興生知。
近是近思,習知易見者思之,《論語》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為了鑑定文徵明署款「文璧」的山水長卷真偽,他到台北中央圖書館翻遍古籍找到這卷真跡的著錄,還請江兆申一語定案,一九八五年長卷在紐約蘇富比高價賣出,楊凡拍了《玫瑰的故事》。這齣山水傳奇我聽江先生談天談過:「楊凡其實眼界不低,真用功!」他說。江先生跟我講古畫,也講過遠心,講過近思。那天我陪他到古玩街找高古銅印,到了大雅齋二樓,他一個下午買了幾十枚珍品,走下斜街,我怕他累了,讓他坐在小公園長椅上歇歇腳。夏陽似酒,蟬鳴似夢,我問他石濤他講石濤,我問他八大他講八大,晚上一圍人吃飯,他悄聲說,回台北謄寫一冊印拓寄給我,裱成冊頁玩玩。江先生走了好多年了,那冊《靈漚館印拓》平安無恙:「六月一日與董橋兄同在骨董肆中得此,通身綠鏽,背有雷文……」。我比楊凡老得多,楊凡比我小不少,我們有緣跟江兆申那一代前輩交往,胸襟從此沾了老歲月一絲清芬,那是福分。楊凡花前月下袖拂筆舞,輕易描繪得出六朝煙水、陶庵燈影,沾染的恰恰是三兩鴻儒詩餘硯邊三巡過後的酒香墨香。更難得的是他在國外遊學多年,巴黎、英倫廣交雅人逸士,美國各州享盡春花秋月:「但是在那些時尚的後面,我沒敢告訴別人的是我自己的徬徨與空虛,自己的無助與無奈,到底,要上一堂怎樣的課程?」沒有徬徨,沒有空虛,沒有無助,沒有無奈,楊凡其實也成就不了楊凡。我素來知道他不愛應酬。我也不愛應酬。書畫展覽廳裡好幾回遠遠看到他,我都沒有過去打擾他。邀他寫稿,我也勞煩林道群居間聯繫。稿子來了,讀了,喜歡,我總是只跟道群誇兩句。楊凡從前那部精裝攝影集我至今偏愛,他送了我一部,我又買過兩部分送給北京、台北的文友。
我跟幾位談得來的英國朋友、美國朋友都這樣,沒事絕不煩來煩去。幾十年前我住干德道,楊凡也住那一帶,上山下山偶然碰得到。那時候老半山很幽靜,我住的三十五號要上幾級台階穿過天井一片花木才是正門,像歐洲小城小宅院。下面一條街是羅便臣道,六○年代我也住過,鄰居是林太乙和黎明,林語堂常從台北飛過來盤桓一段日子,說是喜歡半山這一彎老香港。楊凡寫的旭和道一號也漂亮,韓素音五○年代聽說也住過那邊。干德道現在的謫僊館,我上個月去吃過一頓豐美的晚餐,樓上樓下佈置得很倫敦、很巴黎,楊凡臥室外那幅傅抱石是絕品,一幅夠了,比十幅凡品金貴。審美眼光沒得學,天生的。林海音從前來香港總要找人帶她去放映室補看大陸許多電影,林先生太愛看電影了,她說才華難遇,品味難求,好片子看的是導演的才華和品味,跟寫一本好書一樣難。楊凡拍電影追求完美。看他寫這本新書也看出他還在追求完美,一筆一劃勾勒得乾淨、整齊、考究。這些環節我比他還要偏執,看了《楊凡時間》的裝幀,我終於服了。寫書賣文忌浮躁、忌浮泛、忌浮漂,下筆還來不及推敲穩妥,不要拋出去丟人,難怪斯文闌珊處,楊凡水袖一拂秋波一蕩,三分冷傲點得亮幾程字海。前兩天台灣一位學長來我家談天,看到《楊凡時間》:「書衣那麼考究,這本書內容好嗎?」他問我。我說豐子愷畫過一幅春遊圖,畫媽媽姐姐妹妹郊遊回來手上都拿著一枝花,題句「折取一枝城裡去,教人知道是春深」:「這本書正是那樣一枝報春花!」豐子愷畫的是桃花,似乎不如我家張大千一枝墨梅清雅,戊子年一九四八除夕在香港畫給夫人徐雯波。楊凡跟張家熟,看了難免勾起念想:歲月還是老的好。
《花樂月眠》(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裡寫徐雯波那篇小品,我讀完再讀,心中難免浮起一絲人琴之感。張大千不在了,徐雯波也老了,繁華過後,金粉飄零,舊院寥落,難得楊凡忙中不忘飛去台北看看她、陪陪她,桃李春風暖著一杯酒,江湖夜雨守護十年燈,恍惚中老太太興許才會指望明朝巷口的賣花聲。做人如做文,琴台呼酒,闌干拍遍,楊凡靜靜給予的總是海棠開後燕子再來的欣悅。寫完《楊凡時間》再寫的《花樂月眠》,筆底牽念的畢竟還是江水的嗚咽、浮雲的無語。那是生命的戀執,也是藝術的難捨,只有楊凡的閱歷和修煉才懂得在笑傲中踐諾,在關鍵裡赴約。看人幾十年,看書幾十年,我看了太多沒有根的人,也看了太多沒有根的書,愈發省悟根的珍稀,難怪張大千早年一句題畫詩說「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有根才有奇。楊凡一手文章勝在一個「奇」字:經歷之奇,處事之奇,鋪排之奇,取捨之奇,感思之奇,吐屬之奇。大千居士視他為奇男子不奇怪,大千居士腕底不少美婦人都歸了他也不奇怪。
董橋
推薦序
Baby Baby One More Time
有句話說: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絕不。美麗並不膚淺,美麗不止於皮相。可是文字能夠美麗,就不簡單了。
張愛玲愛看小報,為的就是今天的副刊吧。後來她在美國大綑大綑收的書報大概就是這些。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律師,只買星期日的《蘋果》,只看「蘋果樹下」,只為董橋。董先生那一爐線香把「蘋果樹下」一群薰得沉醉,半睡半醒,忽然來了個分花拂柳的楊凡,有如驚夢!那段期間,說是奔走相告並不為過。人人問有沒有看楊凡?
這對長期寫的朋友好像不公平。可是副刊才俊多年來已成為自己人,大概不介意貪新不厭舊。
電視劇《她從海上來》有一個鏡頭我喜歡。演胡蘭成的趙文瑄躺在椅上第一次看張愛玲,如在今生今世中形容,看著看著就坐起來了。楊凡筆下那些俊男美女,令星期天的油墨也透著花香。
成書之後從頭再看,才真正知道,如他所說,是一本有感觸的書。一生跑遍世界與電影苦戀。少年時與兄長大吵,沒飯吃也要拍電影!在好萊塢做臨記,那時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我的電視師傅音樂大師林樂培,今天八十五歲,常常提起當年在好萊塢做臨記是多麼寶貴的經驗。楊凡可真是浸過來的。後來單身匹馬走坎城,巧遇孫寶玲和法國電影眾生,令人看得津津有味。楊凡偶成此書,是因為驚覺自己已成懷舊文物。的確,要從小看遍中外電影、戲曲,從第一影室走來,對圈中人事熟悉的過來人,才有充分共鳴。
楊凡的筆友日子多令人嚮往。他第一個取得簽名照片的是美國明星約翰蓋文。超級美男子。他來港那一年,我到告士打道舊麗的大廈找人帶我去取簽名。還拍了照片。他很高,我站在他面前像個小孩子。楊凡,找到的話給你看。
唉,如果找到的話。
那時我上中學,為什麼和你一樣喜歡《Back Street》(芳華虛度)那樣冷門的電影?到現在還記得蘇珊海華(Susan Hayward)在片末那張臉。
還有,我也見過孫寶玲,去過她那幽魅的余氏古堡,看過一些半懂不懂令人懸念的《迷》的片段。
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