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載道,古琴之心:萬籟俱寂,唯餘指間天籟,千年琴聲如何承載中華精神?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
千年古音延續至今,締造心靈清和之所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拂去塵囂紛擾,照見琴弦的溫潤與空靈
一、從琴聲走入文化的幽徑
古琴是中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經千年不絕如縷,其聲音幽遠寧靜,其地位卻從未只是一種「音樂工具」。本書以作者數十年來對古琴的研習與教學經驗為基礎,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走入琴音背後的文化幽徑。無論是初學琴者、國樂愛好者,或單純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書中獲得理解古琴與琴人心境的清明視角。
二、琴不只是樂器,而是修身之道
全書核心觀念之一,是「琴為道器」,不僅能悅耳,更能養心。作者清楚區分琴藝與琴道的差異,指出古琴歷來是士人修養、儒道思想實踐的重要工具。書中透過「琴道」、「琴品」、「琴修」、「選琴」等主題,說明彈琴者不僅追求技藝,更關注心性調和、氣質沉潛,藉由操縵涵養自身。這份精神,讓古琴在今日仍能超越音樂本身,成為生活中一種靜心的修行方式。
三、從器物到心法,完整呈現琴學脈絡
除了文化與精神層面,本書也完整介紹了古琴從製作、選材、斫琴、保養到演奏方式等具體內容。作者以溫和語氣詳述古琴音色的特性、演奏手法的精微,以及歷代琴譜的變遷與審美取向,讀者可從中了解琴音為何「清微澹遠」,又為何講究「靜中有動、遠中有味」。書中穿插作者與恩師、琴友之間的學習往來,使古琴學理不再只是書本知識,而是真實可感的生活經驗。
四、一部關於傳承與當代自修的書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導覽,更是一份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活實錄。面對現代社會節奏快速、學習偏重表演與效率,本書提醒我們:琴樂的美,不在聲音的高亢繁麗,而在能否引人沉靜、回歸本心。無論是山居聽琴、夜半自彈,或只是靜靜讀完這本書,讀者都能感受到「心靜即聲淡」的精神如何與生活互映──讓古琴成為我們與古人對話的一道橋梁,也成為當代人找回內在安定的一種方式。
本書特色:本書是作者三十餘年親習古琴、教學傳道的經驗結晶,深入淺出地介紹古琴的歷史淵源、音樂特性、製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從「琴為道器」的角度出發,融會儒道佛三家思想,釐清琴道與琴藝、樂器與修身的本質差異。全書條理清晰,文字清雅動人,讀者可以在本書中一窺七弦琴的清微澹遠,亦得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
千年古音延續至今,締造心靈清和之所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拂去塵囂紛擾,照見琴弦的溫潤與空靈
一、從琴聲走入文化的幽徑
古琴是中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經千年不絕如縷,其聲音幽遠寧靜,其地位卻從未只是一種「音樂工具」。本書以作者數十年來對古琴的研習與教學經驗為基礎,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走入琴音背後的文化幽徑。無論是初學琴者、國樂愛好者,或單純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書中獲得理解古琴與琴人心境的清明視角。
二、琴不只是樂器,而是修身之道
全書核心觀念之一,是「琴為道器」,不僅能悅耳,更能養心。作者清楚區分琴藝與琴道的差異,指出古琴歷來是士人修養、儒道思想實踐的重要工具。書中透過「琴道」、「琴品」、「琴修」、「選琴」等主題,說明彈琴者不僅追求技藝,更關注心性調和、氣質沉潛,藉由操縵涵養自身。這份精神,讓古琴在今日仍能超越音樂本身,成為生活中一種靜心的修行方式。
三、從器物到心法,完整呈現琴學脈絡
除了文化與精神層面,本書也完整介紹了古琴從製作、選材、斫琴、保養到演奏方式等具體內容。作者以溫和語氣詳述古琴音色的特性、演奏手法的精微,以及歷代琴譜的變遷與審美取向,讀者可從中了解琴音為何「清微澹遠」,又為何講究「靜中有動、遠中有味」。書中穿插作者與恩師、琴友之間的學習往來,使古琴學理不再只是書本知識,而是真實可感的生活經驗。
四、一部關於傳承與當代自修的書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導覽,更是一份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活實錄。面對現代社會節奏快速、學習偏重表演與效率,本書提醒我們:琴樂的美,不在聲音的高亢繁麗,而在能否引人沉靜、回歸本心。無論是山居聽琴、夜半自彈,或只是靜靜讀完這本書,讀者都能感受到「心靜即聲淡」的精神如何與生活互映──讓古琴成為我們與古人對話的一道橋梁,也成為當代人找回內在安定的一種方式。
本書特色:本書是作者三十餘年親習古琴、教學傳道的經驗結晶,深入淺出地介紹古琴的歷史淵源、音樂特性、製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從「琴為道器」的角度出發,融會儒道佛三家思想,釐清琴道與琴藝、樂器與修身的本質差異。全書條理清晰,文字清雅動人,讀者可以在本書中一窺七弦琴的清微澹遠,亦得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
目錄
序一
序二
新版序
自序
引言
琴道
琴理
琴人
傳習
選琴
藏琴
斫琴
琴修
附錄
序二
新版序
自序
引言
琴道
琴理
琴人
傳習
選琴
藏琴
斫琴
琴修
附錄
試閱
琴道
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則可以周於器,通乎心故可以應於琴。──〔宋〕朱長文《琴史》
古琴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絲弦樂器,琴樂為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國樂。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如中國古琴歷史之悠久、學理之深廣、文獻之豐富、綿延之堅韌者,未有儕類。
中華琴學,源遠流長,綿延三千餘年而不絕,而好之者、傳承者,不僅有古文化傳說中之聖王明君,歷代且多有英睿特出之士,有史實可考之文人逸士、方外道者,今所謂「文化菁英」者,其數也眾矣,堪稱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之一大奇蹟,亦七弦琴與一般樂器不同之根本特點。若僅以「音樂藝術」來看待古琴,此一文化現象似不可解。
然深味中華琴學,即可明瞭,琴自創製起,即蘊有深刻的文化意象,具有遠超一般樂器的內涵,被稱為「道器」,乃君子所御,為文人修身理性之具。自孔子以下,歷代文人多以琴為生命之所寄。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君子以琴書自娛」,七弦琴與負有傳承文化使命的「書」具有同等之地位,琴道化精神和操縵活動,向稱「琴道」而不作技藝觀。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皆融會琴中,其中儒家禮樂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響尤巨,佛家禪宗「明心見性」之禪道於琴也有影響,琴禪相應,故又有「琴禪」、「枯木禪」之稱。琴道思想是中華琴學的精粹,乃儒釋道三家學術思想在琴學上的結晶。
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琴道,於操縵之士的文化素養、道德境界及操縵之琴風、琴容乃至操縵環境的選擇、師友傳習之交往等均有要求,總為「琴品」。
循琴道之宏旨、琴品之自律,中華琴風,崇尚沖和大雅而黜除炎鬧俗態,關注性靈之涵養與自足而非演藝與悅耳,琴人於琴上追求的是中正平和的泱泱大度與清微澹遠的深遠意境,迥異於箏聲琶音。
故識者咸謂琴樂為中國音樂當之無愧的代表,實乃中華文化之博大恢宏、潔淨精微在音樂上的表徵,古琴亦因此得「國琴」之稱。
近世以來,琴道衰而古音喪。一般大眾古琴與古箏不辨,以箏聲琶音代表民族音樂,琴音稀有難於聽聞已成為突出的事實。
本為中華文化「琴棋書畫」四事之首的七弦古琴,在今天卻瞠乎書畫棋藝之後,這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缺失,更是中華文化的不幸。究其所由,固然是民族音樂界有所偏弊,而其關鍵乃在琴學之不彰。
徵諸歷史和文獻,自漢代七弦琴成熟後,琴道思想數千年來一直為中華琴學之主流,為歷代中國琴人所崇奉。間有異數俗化,也只是難以企及琴道之高而未嘗否定琴道之正也。明末清初,琴歌氾濫、雅琴俗化,而有虞山派出,重拈琴道宗旨,一時海內來歸、琴人盡趨而奉為琴宗,此可為一證。
直至19世紀末,國門大開,西學東漸,中華文化遭「兩千年未有之鉅變」(章太炎語),至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疑古、反傳統之風盛行,遂一切傳統皆成為「問題」,琴也莫能外。
復經一個世紀,社會經幾番之變,中華文化傳統之斷層更趨嚴重。時至今日全球化時代,科技當令,新潮浩蕩,琴人多有只知音樂藝術而不聞琴道之名者,或聞而不解其義、倍感神祕者,更有聞說「琴道」而大笑之者。成名琴家中也頗有不重琴之文化傳承,乃至公然否認琴道思想者,以其影響而誤導後學,此尤為可嘆者也。
故老桐願於中華琴道略作申論,期有大德方家不吝指正,若能以招同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則可以周於器,通乎心故可以應於琴。──〔宋〕朱長文《琴史》
古琴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絲弦樂器,琴樂為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國樂。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如中國古琴歷史之悠久、學理之深廣、文獻之豐富、綿延之堅韌者,未有儕類。
中華琴學,源遠流長,綿延三千餘年而不絕,而好之者、傳承者,不僅有古文化傳說中之聖王明君,歷代且多有英睿特出之士,有史實可考之文人逸士、方外道者,今所謂「文化菁英」者,其數也眾矣,堪稱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之一大奇蹟,亦七弦琴與一般樂器不同之根本特點。若僅以「音樂藝術」來看待古琴,此一文化現象似不可解。
然深味中華琴學,即可明瞭,琴自創製起,即蘊有深刻的文化意象,具有遠超一般樂器的內涵,被稱為「道器」,乃君子所御,為文人修身理性之具。自孔子以下,歷代文人多以琴為生命之所寄。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君子以琴書自娛」,七弦琴與負有傳承文化使命的「書」具有同等之地位,琴道化精神和操縵活動,向稱「琴道」而不作技藝觀。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皆融會琴中,其中儒家禮樂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響尤巨,佛家禪宗「明心見性」之禪道於琴也有影響,琴禪相應,故又有「琴禪」、「枯木禪」之稱。琴道思想是中華琴學的精粹,乃儒釋道三家學術思想在琴學上的結晶。
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琴道,於操縵之士的文化素養、道德境界及操縵之琴風、琴容乃至操縵環境的選擇、師友傳習之交往等均有要求,總為「琴品」。
循琴道之宏旨、琴品之自律,中華琴風,崇尚沖和大雅而黜除炎鬧俗態,關注性靈之涵養與自足而非演藝與悅耳,琴人於琴上追求的是中正平和的泱泱大度與清微澹遠的深遠意境,迥異於箏聲琶音。
故識者咸謂琴樂為中國音樂當之無愧的代表,實乃中華文化之博大恢宏、潔淨精微在音樂上的表徵,古琴亦因此得「國琴」之稱。
近世以來,琴道衰而古音喪。一般大眾古琴與古箏不辨,以箏聲琶音代表民族音樂,琴音稀有難於聽聞已成為突出的事實。
本為中華文化「琴棋書畫」四事之首的七弦古琴,在今天卻瞠乎書畫棋藝之後,這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缺失,更是中華文化的不幸。究其所由,固然是民族音樂界有所偏弊,而其關鍵乃在琴學之不彰。
徵諸歷史和文獻,自漢代七弦琴成熟後,琴道思想數千年來一直為中華琴學之主流,為歷代中國琴人所崇奉。間有異數俗化,也只是難以企及琴道之高而未嘗否定琴道之正也。明末清初,琴歌氾濫、雅琴俗化,而有虞山派出,重拈琴道宗旨,一時海內來歸、琴人盡趨而奉為琴宗,此可為一證。
直至19世紀末,國門大開,西學東漸,中華文化遭「兩千年未有之鉅變」(章太炎語),至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疑古、反傳統之風盛行,遂一切傳統皆成為「問題」,琴也莫能外。
復經一個世紀,社會經幾番之變,中華文化傳統之斷層更趨嚴重。時至今日全球化時代,科技當令,新潮浩蕩,琴人多有只知音樂藝術而不聞琴道之名者,或聞而不解其義、倍感神祕者,更有聞說「琴道」而大笑之者。成名琴家中也頗有不重琴之文化傳承,乃至公然否認琴道思想者,以其影響而誤導後學,此尤為可嘆者也。
故老桐願於中華琴道略作申論,期有大德方家不吝指正,若能以招同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