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1世紀建築的嶄新探討.伊東豊雄最新著作
以日本仙台媒體館、東京表參道TOD’S、銀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等持續力作,在世紀交替之際讓世人驚豔不已的伊東豐雄,其事務所團隊歷時近二年共同創作、討論、編寫,將其設計作品及思想真髓濃縮而成的精華小書!
完成於世紀交替之際、成果令世人驚豔的仙台媒體館,被西方媒體譽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築,也將伊東豊雄推上了全球建築矚目的光環,就在這接下來近10年間,伊東陸續展現出讓人持續注目的豐沛創作能量: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臨時性建築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時尚建築力作: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及銀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築勝地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日本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盛宴中,其實開展描繪出的,即是沿著其建築論思維持續演化的的歷程。
伊東豊雄東京大學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當初代謝派先鋒的菊竹清訓門下,不久之後獨立創設Urban Robot事務所(1971),從事建築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伊東早期所提出作為「風之變樣體」之建築的輕構築思想、模糊內外境界而誘發流動的透層建築論述、作為建築形態生成機制的設計演算法、能因應建築計畫作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閱讀出伊東建築論進化的軌跡。
伊東表示,建築是非線性的偶發事件,是多樣而充滿變化之場所的連鎖,同時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統的一個自動成長程序的存在。於是從探索建築的角度上來說,在面對一個仍舊充滿無限可能的現在,仍耽溺在純粹幾何型體的堆疊與基於機能層面上的滿足所達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夠的。
設計於1995年、完成於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以13根管狀空間所形成的支柱和樓板所構成的新多米諾系統瓦解空間層級與中心性、模糊空間表裡、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挑戰了原本現代建築的定義;接著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設計演算法所創作出來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參道TOD’S與銀座的MIKIMOTO以皮層作為主要結構系統及設計表現的一系列嘗試;以及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樂趣,能夠誘發動作,並讓人能夠更直接以身體的感覺來體驗的空間提案──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對於流動性的追求與探索作出更成熟的總結,而朝著進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為了要與讀者們共同分享這一份思想,伊東及事務所的年輕同事們,試著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作者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使用大量的圖板與照片,並添加簡短的解說,構成了這部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本書的豐富精采程度對作者來說,雖然只能說是終於抵達了未知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
以日本仙台媒體館、東京表參道TOD’S、銀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等持續力作,在世紀交替之際讓世人驚豔不已的伊東豐雄,其事務所團隊歷時近二年共同創作、討論、編寫,將其設計作品及思想真髓濃縮而成的精華小書!
完成於世紀交替之際、成果令世人驚豔的仙台媒體館,被西方媒體譽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築,也將伊東豊雄推上了全球建築矚目的光環,就在這接下來近10年間,伊東陸續展現出讓人持續注目的豐沛創作能量: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臨時性建築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時尚建築力作: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及銀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築勝地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日本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盛宴中,其實開展描繪出的,即是沿著其建築論思維持續演化的的歷程。
伊東豊雄東京大學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當初代謝派先鋒的菊竹清訓門下,不久之後獨立創設Urban Robot事務所(1971),從事建築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伊東早期所提出作為「風之變樣體」之建築的輕構築思想、模糊內外境界而誘發流動的透層建築論述、作為建築形態生成機制的設計演算法、能因應建築計畫作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閱讀出伊東建築論進化的軌跡。
伊東表示,建築是非線性的偶發事件,是多樣而充滿變化之場所的連鎖,同時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統的一個自動成長程序的存在。於是從探索建築的角度上來說,在面對一個仍舊充滿無限可能的現在,仍耽溺在純粹幾何型體的堆疊與基於機能層面上的滿足所達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夠的。
設計於1995年、完成於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以13根管狀空間所形成的支柱和樓板所構成的新多米諾系統瓦解空間層級與中心性、模糊空間表裡、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挑戰了原本現代建築的定義;接著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設計演算法所創作出來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參道TOD’S與銀座的MIKIMOTO以皮層作為主要結構系統及設計表現的一系列嘗試;以及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樂趣,能夠誘發動作,並讓人能夠更直接以身體的感覺來體驗的空間提案──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對於流動性的追求與探索作出更成熟的總結,而朝著進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為了要與讀者們共同分享這一份思想,伊東及事務所的年輕同事們,試著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作者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使用大量的圖板與照片,並添加簡短的解說,構成了這部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本書的豐富精采程度對作者來說,雖然只能說是終於抵達了未知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
目錄
01 扭曲的格子(Grid)
02 動態的造型
03 動態的規則
04 混凝土森林
05 鋼鐵外殼
06 鋼鐵小屋
07 鋁之家
08 手工家具
09 水的公園
10 消費之國
Interview
01 場的強度 佐藤信
02 柔軟的形態 佐佐木睦朗
Discussion
01 就設計演繹法(Algorithm)所作的討論
02 漫談商業建築
03 冒險的尾聲
02 動態的造型
03 動態的規則
04 混凝土森林
05 鋼鐵外殼
06 鋼鐵小屋
07 鋁之家
08 手工家具
09 水的公園
10 消費之國
Interview
01 場的強度 佐藤信
02 柔軟的形態 佐佐木睦朗
Discussion
01 就設計演繹法(Algorithm)所作的討論
02 漫談商業建築
03 冒險的尾聲
序/導讀
我從多年以前就一直想著要開辦一間小小的建築塾這件事了。這是因為我覺得為了養成一位好的建築家,一定有什麼是在大學裡無法教導的事情存在的緣故。
在大學裡教書的時候,偶爾會有「是否該說到那樣的地步呢」而感到猶豫的時候。不過如果是私塾的話,就算毫不猶豫地傳達非常個人的想法應該也沒關係吧。並不是要讓學生們用頭腦來理解,我認為若不是整個身體全部都接受的話,所謂的設計思想是無法滲透進去的。
就算甚至是每天在事務所裡見得著面的同事之間都有著無法容易傳達想法的困難度在。明明就打算要非常明確地傳達概念與意向,但在下一次的會議中整個重點核心卻又偏離而感到無比沮喪的經驗也所在多有。
到底該如何共同分享一份思想呢?在那樣的時刻所想到的便是這本書的內容。我打算讓事務所裡的新人們試著去談談看最近所做的設計案。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的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
我們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並各自大量使用圖板與照片,再添加簡短的解說。將整理出來的東西以每個月1或2次的頻率彼此present並相互批評的方式進行。我們原本覺得這件事情是簡單的而開始了這樣的作業,然而後來卻發現這個作業意外地非常困難。無論是文章或圖板,愈是想要將它簡潔化,其思想上的深度便更受到挑戰與測試。編輯也是僅憑著一個「忍」字,一等就是1年多之後,才好不容易終於成了可以看的東西。如果這是設計作業的話,恐怕業主早就翻臉了吧。
即便如此,那麼為何會將書的標題命名為《建築冒險記10則》呢?這是因為這10年間,因著電腦科技的發達而持續開啟了一個隨時都會令人驚艷不已之「建築世界」的緣故。
比如說,我們試著來觀察一棵樹的成長。不管什麼樣的樹種都是反覆著分枝的這種機制來成長的。雖然分枝的這個規則本身是很單純的,然而其分枝的方式卻非常複雜。是必須在與周邊環境的關係配合、以及保持自身的平衡等相對關係之下持續生長的。成長的行方(行跡與方向)並非是當初所決定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隨時修正來保持其獨自的平衡狀態。因此1000棵樹當中每一棵都具有不同的形態,而也沒有哪一棵樹才是最美的問題存在。
要創造出基於相對的關係所衍生出來的猶如有機體般的這種建築,在今天已逐漸變得可能。為了實現這件事,有許多既定的慣例是不得不加以改變的。結構系統也好、模型的製作方式也好、施工的系統等等,都是不得不積極加以改變並進一步加以提升的吧。
不過,我們充其量也只是終於抵達了這個未知的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我們。
2006年8月3日 伊東豐雄
在大學裡教書的時候,偶爾會有「是否該說到那樣的地步呢」而感到猶豫的時候。不過如果是私塾的話,就算毫不猶豫地傳達非常個人的想法應該也沒關係吧。並不是要讓學生們用頭腦來理解,我認為若不是整個身體全部都接受的話,所謂的設計思想是無法滲透進去的。
就算甚至是每天在事務所裡見得著面的同事之間都有著無法容易傳達想法的困難度在。明明就打算要非常明確地傳達概念與意向,但在下一次的會議中整個重點核心卻又偏離而感到無比沮喪的經驗也所在多有。
到底該如何共同分享一份思想呢?在那樣的時刻所想到的便是這本書的內容。我打算讓事務所裡的新人們試著去談談看最近所做的設計案。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的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
我們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並各自大量使用圖板與照片,再添加簡短的解說。將整理出來的東西以每個月1或2次的頻率彼此present並相互批評的方式進行。我們原本覺得這件事情是簡單的而開始了這樣的作業,然而後來卻發現這個作業意外地非常困難。無論是文章或圖板,愈是想要將它簡潔化,其思想上的深度便更受到挑戰與測試。編輯也是僅憑著一個「忍」字,一等就是1年多之後,才好不容易終於成了可以看的東西。如果這是設計作業的話,恐怕業主早就翻臉了吧。
即便如此,那麼為何會將書的標題命名為《建築冒險記10則》呢?這是因為這10年間,因著電腦科技的發達而持續開啟了一個隨時都會令人驚艷不已之「建築世界」的緣故。
比如說,我們試著來觀察一棵樹的成長。不管什麼樣的樹種都是反覆著分枝的這種機制來成長的。雖然分枝的這個規則本身是很單純的,然而其分枝的方式卻非常複雜。是必須在與周邊環境的關係配合、以及保持自身的平衡等相對關係之下持續生長的。成長的行方(行跡與方向)並非是當初所決定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隨時修正來保持其獨自的平衡狀態。因此1000棵樹當中每一棵都具有不同的形態,而也沒有哪一棵樹才是最美的問題存在。
要創造出基於相對的關係所衍生出來的猶如有機體般的這種建築,在今天已逐漸變得可能。為了實現這件事,有許多既定的慣例是不得不加以改變的。結構系統也好、模型的製作方式也好、施工的系統等等,都是不得不積極加以改變並進一步加以提升的吧。
不過,我們充其量也只是終於抵達了這個未知的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我們。
2006年8月3日 伊東豐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