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X建築人生
Conversations with Frank Gehry
「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
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Frank Gehry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無疑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他不僅在1989年贏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許多已完成的劃時代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也讓蓋瑞堪稱擁有最多地標性鉅作的當代建築大師!
有人說:「在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蓋瑞是有趣的建築師;開幕後,蓋瑞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從多倫多移居到洛杉磯、從徬徨少年到逐漸展露天分,再從有趣到卓越;蓋瑞說他把自己當成海綿,樂在吸收新的資訊,也說自己像隻貓咪,總是伸出好奇的爪子探索各種可能,而且拒絕抄襲自己、只有不斷成長才能滿足。然而在無數獎項肯定的光環背後,成名的滋味苦樂參半,卻也讓蓋瑞對設計者與業主的角色、對外界的褒揚與貶抑,也對自己的創作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如今年逾八十的蓋瑞,仍在顛峰中實驗各種創意,無論已完成或進行中的作品也持續啟發無數後進。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所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在本書中暢談自己,一如他的作品——沒有設限、毫無矯作,是蓋瑞給所有人的又一次大膽而精彩的獻禮!
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Frank Gehry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無疑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他不僅在1989年贏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許多已完成的劃時代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也讓蓋瑞堪稱擁有最多地標性鉅作的當代建築大師!
有人說:「在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蓋瑞是有趣的建築師;開幕後,蓋瑞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從多倫多移居到洛杉磯、從徬徨少年到逐漸展露天分,再從有趣到卓越;蓋瑞說他把自己當成海綿,樂在吸收新的資訊,也說自己像隻貓咪,總是伸出好奇的爪子探索各種可能,而且拒絕抄襲自己、只有不斷成長才能滿足。然而在無數獎項肯定的光環背後,成名的滋味苦樂參半,卻也讓蓋瑞對設計者與業主的角色、對外界的褒揚與貶抑,也對自己的創作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如今年逾八十的蓋瑞,仍在顛峰中實驗各種創意,無論已完成或進行中的作品也持續啟發無數後進。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所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在本書中暢談自己,一如他的作品——沒有設限、毫無矯作,是蓋瑞給所有人的又一次大膽而精彩的獻禮!
編輯推薦
他教房子跳舞,教屋頂蜿蜒,全世界也跟著他放聲歌唱。
法蘭克‧蓋瑞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作者芭芭拉.艾森伯格自1980年起,多次訪問法蘭克.蓋瑞,為報章雜誌或書刊描寫蓋瑞歷年來的建築軌跡。在本書中,年逾八十的蓋瑞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所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的外祖父母,莉亞及山繆.卡普蘭是蓋瑞在孩提時期非常重要且親近的家人,蓋瑞的許多童年時光都是在外公外婆家、五金行、猶太教堂中,與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透過書中的對話,讀者將展開一段親近蓋瑞的旅程,深入了解塑造他個人特質的生活、累積他豐富見識的種種實驗,以及經驗與想像力的整合如何成就那些堆砌中的非凡驚奇。
目錄
4 推薦序 蓋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風流人物∕姚仁祿
6 推薦序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劉育東
8 前言
19 設計夢想屋
26 Part 1 學習之路
28 起步——從多倫多到洛杉磯
44 蓋瑞大兵的從軍生活
54 勇往直前——成為哈佛人
70 藝術品該有廁所嗎?——蓋瑞與藝術家的交會
86 Part 2 創新之路
89 蓋瑞揚名海外
102 密西西比河畔的廟宇——靈感、藝術與展覽空間
120 終於,當上在地英雄——迪士尼音樂廳的波折與成功
146 畢爾包效應
160 Part 3 穩健拓展
163 工作側寫
186 與天才攜手共創——MIT史塔塔中心
200 躍上大螢幕與Tiffany展示台
214 雙海岸:大西洋院與格蘭大道
230 玻璃屋內的人——蓋瑞的東岸經驗
246 蓋瑞建狗屋
262 衣錦還鄉
276 接近尾聲
284 誌謝
286 圖照來源
6 推薦序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劉育東
8 前言
19 設計夢想屋
26 Part 1 學習之路
28 起步——從多倫多到洛杉磯
44 蓋瑞大兵的從軍生活
54 勇往直前——成為哈佛人
70 藝術品該有廁所嗎?——蓋瑞與藝術家的交會
86 Part 2 創新之路
89 蓋瑞揚名海外
102 密西西比河畔的廟宇——靈感、藝術與展覽空間
120 終於,當上在地英雄——迪士尼音樂廳的波折與成功
146 畢爾包效應
160 Part 3 穩健拓展
163 工作側寫
186 與天才攜手共創——MIT史塔塔中心
200 躍上大螢幕與Tiffany展示台
214 雙海岸:大西洋院與格蘭大道
230 玻璃屋內的人——蓋瑞的東岸經驗
246 蓋瑞建狗屋
262 衣錦還鄉
276 接近尾聲
284 誌謝
286 圖照來源
序/導讀
前言
幾年前,醫生告知蓋瑞必須進行腦部掃描,於是他安分地接受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檢查,在狹窄、幽閉恐怖的診察通道內躺了45分鐘。在機器的嗡嗡聲和撞擊聲中,蓋瑞悄悄潛入了自我內在的想像世界。
事後,醫師檢視MRI的影像,發現並無任何異常。反倒是建築師蓋瑞,為「LV路易威登藝術創作基金會美術館」找到了設計的雛形;這座用玻璃搭建、獨樹一格的藝術博物館,預定將在巴黎市郊的布洛涅森林落成。
「在整個掃描過程中,我一直專注盯著那靈感,思考著、幻想著、設計著。」蓋瑞回想道。「我在開車或坐飛機的時候,也經常會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很少有愛做夢的人,可以像蓋瑞那樣擄獲群眾的想像力。蓋瑞被公認為他那個世代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單是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給他的獎項就超過上百個,此外還曾榮獲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第一屆的「桃樂絲與莉莉安.吉許獎」、美國國家藝術獎章,以及無數國際榮譽。
蓋瑞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是引領該城市邁向經濟復甦與重生的大功臣,《紐約時報》譽之為「世界最有名的新建築」;而位於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也同樣被視為視覺與聽覺上的巨作。從拉斯維加斯到阿布達比,蓋瑞負責的建案不是正處於設計或開發階段,就是在施工中或即將完工啟用。
自1980年代起,我就曾屢次訪問蓋瑞,為報章雜誌和書本描寫他歷年來許多的心血結晶。幾年前,蓋瑞詢問我是否願意協助他,從他口述的歷史中整理出回憶錄。基於之前多次愉快的訪談經驗,我馬上接受了這個提議,原本單純的口述回憶,也很快演變成編集在本書中的對話錄。
2004年12月,我和蓋瑞開始定期會面,有時約在他洛杉磯的辦公室或聖塔莫尼卡的家中,有時則是在餐廳的早餐或會議廳的午餐席間進行對談。我們聊到:蓋瑞出生的家庭和他自組的家庭;蓋瑞夢想成為的和他實際成為的人;一般建築師會做的和他個人具體實踐的事物。無論話題如何延展,我們總是會回歸到,對蓋瑞個人的美感素養產生巨大影響的家庭、文化與地理環境。
書中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在蓋瑞個人工作室的工作檯邊進行的。在工作檯的遠端,通常都陳列著蓋瑞當天最關心的工作項目:正在構思中的建築模型;某個商品的原型;又或許是一疊工程照片,記錄著某個施工中的建案。
在訪談剛開始的時候,有一盞材質輕薄、類似紙做的白色燈具在那兒;那件作品後來命名為「雲燈」。幾個星期過後,多出了或許是用來裝雲燈的木箱子;不久後,又出現一條雅緻的手鍊,預告Tiffany「蓋瑞典藏系列」即將增添的新品。還有一次,我們稍做休息,我看到一把尚未完成的鋼椅,蓋瑞要我試坐看看,告訴他是否舒適。
我們通常坐在工作檯比較整齊的那頭,旁邊擺著筆和畫紙;蓋瑞總是一邊說話一邊畫畫。例如,剛開始有幾次訪談聊到蓋瑞的童年生活,我們的對話就不時停頓,好讓蓋瑞畫出他父親做的一具紙糊的木馬、蓋瑞記憶中的多倫多街坊、小時候住的第一個家等等。存於蓋瑞腦海裡的是視覺化的記憶,最好的陳述方法並不是用說的,而是透過速寫把他的成長環境,或他欣賞的、甚至是他自己設計過的建築物,重新呈現出來。
蓋瑞也會一邊講電話一邊畫畫,在他那黃色的橫條筆記本上「塗鴉」。他還會把一些塗鴉裱框,送給太太菠塔(Berta)當禮物,其他的就塞在抽屜裡。有一次,他打開辦公桌的抽屜,抽出大概24張大大小小的黃色橫條紙,彷彿很驚訝地看著說:「光這個禮拜就有這麼多了。」
素描簿子跟著蓋瑞到處跑,包括他經常待的機艙和飯店房間。蓋瑞畫畫的時候,簡直就像個孩子,認真專注在他顯然樂在其中的圖像上面。蓋瑞基本上生性害羞,偶爾有人急擁向前搶著跟他攀談時,他會顯得尷尬,面對一大群人也讓蓋瑞頗不自在。
顯然只有在洛杉磯「蓋瑞建築師事務所」(Gehry Partners)雜亂無序、寬敞的辦公室,才最能讓蓋瑞感到輕鬆舒適。這裡曾一度是巨穴般的工業場所,如今有許多建築師、設計師、模型製作專人與其他員工在此工作,其中又以年輕人居多,共同為分布世界各地、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建案努力著。
在事務所裡,寬敞的工作空間依建案進行切割,隨著各個建案所需的工作時數增加或減少,空間的配置也跟著放大或縮小。某段時期,一張又一張的工作檯上,全是紐約布魯克林大型重劃案——「大西洋院」(Atlantic Yards)的模型、照片及平面圖;當「費城美術館」擴建案的設計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則又換成大量各種尺寸的相關模型。
蓋瑞與辦公室內所有的活動,既是獨立、也是連結的,他的個人工作室屬於半開放式,三面牆上都鑲有大玻璃窗,足以讓他把每個人的舉動看得一清二楚。為了方便溝通,其中有兩面推拉式玻璃窗,一面開向執行助理亞孔恩(Amy Achorn),另一面則開向辦公室主任洛伊德(Meaghan Lloyd)。蓋瑞的手機似乎從不離手,通常處於震動模式,但有時會響起阿隆.柯普蘭的「眾人信號曲」。
這些年來,蓋瑞建築師事務所曾經歷多次搬遷,不過蓋瑞的個人工作室內部看起來大致相同:幾十年前蓋瑞設計的調整型硬紙板扶手椅、布滿紙張的辦公桌、大型工作檯,幾乎快讓東西給塞滿的架子、牆壁與地板;牆上掛滿了獎項、紀念品,還有許多張蓋瑞與名人的合照,如大提琴家馬友友、藝術家羅伯特.羅森伯格、建築大師菲力普.強生、超級職業冰球明星馬侯里奇;幾個架子上擠滿了蓋瑞做的或取得的物品——花瓶、玻璃雪球、建築模型;藏書多得不僅快要從書架上擠落,連書架旁一落落的書也堆得東倒西歪。在這裡,你得隨時隨地看好自己的腳步。
白髮藍眼的蓋瑞,身高170出頭,幾乎總是穿著黑色的牛仔褲和T恤。多年來,他一直是附近「黃金健身房」的常客,定期運動之外,平常也會注意自己的飲食。為了與客戶見面或監督工程進度,連續重複的旅行儘管使蓋瑞經常面露倦容,卻似乎毫不影響他身體的硬朗;有時他會拄著拐杖出現在公共場合,我卻從來不曾在事務所裡見過。蓋瑞通常利用自己的工作檯召開會議,也時常會站起來、走進寬敞的工作空間,去詢問或回答問題、跟同事溝通,又或者是旋轉、端看某建築模型的每個面向。
蓋瑞,1929年2月28日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原名為法蘭克.歐文.高柏格(Frank Owen Goldberg)。蓋瑞的父親艾文(Irving)在紐約曼哈頓的閻廚區長大,曾經是拳擊手、卡車司機、推銷員,對繪畫也有濃厚的興趣。母親黛瑪(Thelma)出生自波蘭,從小自學,成人後才返回高中接受教育,諳練小提琴的她帶領蓋瑞進入了藝術與音樂的世界。
蓋瑞的外祖父母,莉亞及山繆.卡普蘭(Leah and Samuel Caplan)是蓋瑞在孩提時期非常重要且親近的家人。蓋瑞的許多童年時光都是在外公外婆家、五金行、猶太教堂中,與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
1947年,隨著家人移居洛杉磯,洛城中瀰漫的創新活力,很快點燃了蓋瑞內心的熱情。蓋瑞時常提起,在20世紀中葉,視覺上呈現一片混亂的洛杉磯,是個到處充滿實驗精神與創作自由的神奇地帶。
有一次,蓋瑞向我坦承,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多倫多,這輩子很可能就無法成為建築師了。理由不僅僅是興趣或應試能力的關係,可能無法讓他成功錄取多倫多大學建築系;更重要的是,當時加州藝術界所提供的美學滋養,是多倫多的文化環境無法比擬的。那時洛杉磯藝術圈所探討的議題,「引領我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邁上建築之路,而多倫多卻不見得有類似的激盪發生。」蓋瑞回想道。
同行的建築師視蓋瑞為異類,藝術界卻接納他為圈內人,無論是設計建築或手鍊,這群藝術家朋友的影響可說是無所不在。以洛杉磯為創作根據地的藝術家查爾斯.阿諾蒂是蓋瑞的多年好友,兩人自生涯的「初出茅蘆」時期就相識至今,他表示:「藝術家從不接受一切事物既定的樣貌,視野所及都充滿無限的可能,而蓋瑞就是常跟我們這樣的人聚在一起。」
阿諾蒂談到自己早期以樹枝為材的裝置藝術作品,靈感取自於大自然,而蓋瑞則是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從阿諾蒂和大自然兩者身上汲取靈感。蓋瑞事務所的合夥人透露,他們經常得查閱蓋瑞在討論設計時提到的畫作,參考資料可能是一般人熟悉的馬諦斯剪貼作品,也可能是在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維尼禮拜堂天井上,鮮為人知的喬托溼壁畫。
據悉,德國杜塞道夫的綜合辦公建設案,其設計靈感就是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貝里尼的畫作。有一回,卡通影集「辛普森家庭」以蓋瑞為主角,製作了一集廣受觀眾喜愛的故事,劇中以誇張詼諧的手法描寫蓋瑞從垃圾桶中尋找靈感;要是真聽到有人這麼批評,蓋瑞或許會覺得惱怒,但如果事實真是如此,我也不會太驚訝。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長高凡(Michael Govan)特別提道:「傑出的創作者奠基於借用和偷師之上。當我聽到有藝術家抱怨蓋瑞用了他們的點子,我總是會笑著說,那就是他天才的地方之一,擁有吸收各種概念的驚人能力。」
將那些概念轉化為素描和積木模型,是蓋瑞創作過程中的關鍵。「蓋瑞透過那些模型來進行思考,」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一案,與蓋瑞共事過的古根漢前副館長高凡描述道。「這就是藝術介入的部分。他富有孩子般強烈的好奇心,不斷排列、配置各個組件。在其他建築師的工作室裡,你會看到完成的模型;在蓋瑞的工作室,你則是看到一桌又一桌皺曲的紙、貼推薦序1
法蘭克.蓋瑞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風流人物
法蘭克.蓋瑞的建築作品,總會讓您瞳孔放大,無論您喜歡或不喜歡他的手法。
展讀這本訪談書的草稿,讓我不斷想起東坡先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令人心悸的兩句——
一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二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亂石穿空」一句,形容蓋瑞六十歲之後的作品,再恰當不過——他做設計,透過一個又一個(經常幾十個)的模型,不斷精研,不斷調試,不斷溝通;終於建造完成的作品,總讓人,有亂石穿空的驚訝,有驚濤拍岸的震撼,永遠在行內行外的人們心裡,捲起千堆雪,有人看門道,也有人看熱鬧……
「大江東去」一句,總在蓋瑞敘述他自己仰慕的建築師時,隨著文句,不斷跳進我的腦海——好幾位蓋瑞敬仰的建築師,也正是我心儀多年的建築大家;當然,這些風起雲湧的風流人物,也隨著時光流轉,隨著大江東去,一位接著一位,都被浪淘盡。
幸運的是,浪淘得盡風流人物,大浪的沖刷,卻洗不去他們的思想結晶;他們的作品,像赤壁的岸邊巨石,依然穿越時空,依然拍打人心。
從年輕時,我就佩服偉大的法國建築師柯比意;我很開心,知道蓋瑞也佩服他。蓋瑞說,柯比意是他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英雄!「每年我都至少會去探訪一次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廊香教堂令我落淚……我知道當自己屈膝向前,就是受到偉大作品的感召。」
我一直非常喜歡萊特的住宅作品,以及他設計的家具燈飾;但卻不知何故,多年來,每看萊特的照片,總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勁。看了蓋瑞對萊特的描述,多少感受到,我的排斥從何而來。
蓋瑞受到萊特作品相當的影響,他對萊特的觀察,非常情緒化,也非常深入,他說:「我研究過萊特的每棟建築、每張剖面圖、每件模型,一個都不放過。」;「從我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不停在研究萊特。……我愛極了萊特……我對萊特早就再熟悉不過了。」。不過,蓋瑞也說:「我不喜歡萊特跟員工之間的主僕關係,不喜歡他的披風和平頂禮帽所表現出來的誇耀……當他來南加大演講,我並沒有去聽……我的確想要了解萊特,但是透過他的作品,而不是透過表象的風采。」
不過,隨著時光流轉,作品不老,人總會老。1929年出生的蓋瑞,今年82歲了,對建築師這個工作,他的見解精闢;他說:「要獲得人們的信任,並且發展出你個人獨特的建築語言,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此外……還要能保證成品不會漏水、不會超出預算……等到萬事具備時,你已經快六十歲或六十幾歲了。在建築界,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鐵則;……建築師是一個大器完成的行業,接著很快就要迎接落幕。」
讀完掩卷,我有幾個想法與期盼——
也許,因為蓋瑞作品的知名度,這本訪談書,能使許多建築行外的仰慕者,理解建築家的思想、生活與孕育。
然而,我更期盼,因為這本蓋瑞坦承對答的訪問錄,能使許多建築設計行業內的人,深深理解,建築家,是晚熟的,急不來,也急不得。
台灣許多受制於地產商、代銷商的建築師,也許更應該聽進去蓋瑞的這句話,他說:「我們……企圖改變建築行業,讓我們這類型的建築師不再……遭到邊緣化。」
最後,也要感謝,原著與中譯,行文都能平易近人,讓人讀來愛不釋手。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大小媒體創意長
推薦序2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
建築向來只是小眾的藝術領域,不像音樂,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莫札特(即使沒聽過他們的音樂);不像美術,大家都聽過達芬奇、畢卡索;不像雕塑,大家都聽過米開朗基羅、羅丹。然而這種現象在台灣和大陸一般民眾的心中已開始變化,大眾開始琅琅上口安藤忠雄、清水模、清水混凝土,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他拳擊手出身、自學建築的傳奇故事。
一次在台中的安藤演講,聽眾發問:「安藤先生,您打拳擊又開卡車,請問您是何等艱苦的學建築?」安藤驕傲而惺惺相惜的說:「打拳的是我,開卡車的是法蘭克.蓋瑞。」
愛夢想也愛畫畫的蓋瑞,知道自己考不上多倫多大學建築系,家境不好而開卡車4年送貨賺錢,婚後二十二歲才開始念建築,起步雖晚,但英雄不怕出身低,以他不畏驚世駭俗的許多「解構建築」,1989年便獲得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蓋瑞的人生夠傳奇。
1994年起我見過蓋瑞三次,大師不僅沒有架子、愛開玩笑,他給我的印象就是純真、甚至調皮。第一次印象最深刻,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演講中,蓋瑞說他的事務所雖然大量用電腦,但都只是用來算算結構和畫畫建築圖等機械性工作,不像一般人除了用電腦做無趣工作以外,還會用來玩好玩的Game(當時最夯的是任天堂)。
在那次演講中,蓋瑞也提到1988年開始設計的巴塞隆納魚雕塑,當時成熟的建築技術無法讓他合乎預算、準時完工,於是他靈機一動向電腦部主管說:「你們不是有電腦嗎?」當這條魚以電腦數位科技完成、排山倒海的數位建築時代也隨之出現的那一刻,他又調皮的對那位主任說:「喔,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通常,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後,就安頓了,接下來可以終其一生享受桂冠的尊榮;一位建築師獲得普立茲克獎後,也安頓了,接下來能夠終其一生享受大師講座、設計邀請、動土典禮、完工剪綵。然而蓋瑞在1989年,六十歲時獲得普立茲克獎,對他而言僅僅是「前半生」的小結,認為自己僅僅是20世紀自1979年起,年度世界最傑出建築師的第十二人罷了;蓋瑞的建築史觀讓他很清楚一件事,大部分獲獎建築師當下燦爛、但很快就會被歷史遺忘。
令人發自內心不得不佩服的是蓋瑞的「後半生」,因緣際會的以數位科技發展設計,不僅完全顛覆20世紀初期建立的「標準設計流程」,也完全解放了歷史上的「建築框框」(建築以往真的大都是方盒子所組成的框架),建築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讓建築史向前躍進的原因、讓建築趨向純藝術的動力,就是蓋瑞永不滿足的創造力。
舊的建築史教科書對20世紀通常只寫「現代主義時期」與「後現代主義時期」,有些會繼續寫「解構主義時期」(蓋瑞是其中重要建築師之一),但最近有許多建築史已加上「數位建築時期」(蓋瑞是開創的第一人)。其實歷史分分合合、全憑詮釋者的觀點,不易蓋棺論定。我不很確定,在一百年後,22世紀的建築史教科書在回顧20到21世紀建築時,是否必然留下「解構主義時期」與「數位建築時期」這樣的斷代名詞;但我確定,法蘭克.蓋瑞的名字與作品,在建築歷史上必然留下。
回到剛開始談的傳奇建築師,對安藤,我是安藤迷;對蓋瑞,我不只是蓋瑞迷,我是他的追隨者。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幾年前,醫生告知蓋瑞必須進行腦部掃描,於是他安分地接受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檢查,在狹窄、幽閉恐怖的診察通道內躺了45分鐘。在機器的嗡嗡聲和撞擊聲中,蓋瑞悄悄潛入了自我內在的想像世界。
事後,醫師檢視MRI的影像,發現並無任何異常。反倒是建築師蓋瑞,為「LV路易威登藝術創作基金會美術館」找到了設計的雛形;這座用玻璃搭建、獨樹一格的藝術博物館,預定將在巴黎市郊的布洛涅森林落成。
「在整個掃描過程中,我一直專注盯著那靈感,思考著、幻想著、設計著。」蓋瑞回想道。「我在開車或坐飛機的時候,也經常會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很少有愛做夢的人,可以像蓋瑞那樣擄獲群眾的想像力。蓋瑞被公認為他那個世代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單是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給他的獎項就超過上百個,此外還曾榮獲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第一屆的「桃樂絲與莉莉安.吉許獎」、美國國家藝術獎章,以及無數國際榮譽。
蓋瑞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是引領該城市邁向經濟復甦與重生的大功臣,《紐約時報》譽之為「世界最有名的新建築」;而位於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也同樣被視為視覺與聽覺上的巨作。從拉斯維加斯到阿布達比,蓋瑞負責的建案不是正處於設計或開發階段,就是在施工中或即將完工啟用。
自1980年代起,我就曾屢次訪問蓋瑞,為報章雜誌和書本描寫他歷年來許多的心血結晶。幾年前,蓋瑞詢問我是否願意協助他,從他口述的歷史中整理出回憶錄。基於之前多次愉快的訪談經驗,我馬上接受了這個提議,原本單純的口述回憶,也很快演變成編集在本書中的對話錄。
2004年12月,我和蓋瑞開始定期會面,有時約在他洛杉磯的辦公室或聖塔莫尼卡的家中,有時則是在餐廳的早餐或會議廳的午餐席間進行對談。我們聊到:蓋瑞出生的家庭和他自組的家庭;蓋瑞夢想成為的和他實際成為的人;一般建築師會做的和他個人具體實踐的事物。無論話題如何延展,我們總是會回歸到,對蓋瑞個人的美感素養產生巨大影響的家庭、文化與地理環境。
書中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在蓋瑞個人工作室的工作檯邊進行的。在工作檯的遠端,通常都陳列著蓋瑞當天最關心的工作項目:正在構思中的建築模型;某個商品的原型;又或許是一疊工程照片,記錄著某個施工中的建案。
在訪談剛開始的時候,有一盞材質輕薄、類似紙做的白色燈具在那兒;那件作品後來命名為「雲燈」。幾個星期過後,多出了或許是用來裝雲燈的木箱子;不久後,又出現一條雅緻的手鍊,預告Tiffany「蓋瑞典藏系列」即將增添的新品。還有一次,我們稍做休息,我看到一把尚未完成的鋼椅,蓋瑞要我試坐看看,告訴他是否舒適。
我們通常坐在工作檯比較整齊的那頭,旁邊擺著筆和畫紙;蓋瑞總是一邊說話一邊畫畫。例如,剛開始有幾次訪談聊到蓋瑞的童年生活,我們的對話就不時停頓,好讓蓋瑞畫出他父親做的一具紙糊的木馬、蓋瑞記憶中的多倫多街坊、小時候住的第一個家等等。存於蓋瑞腦海裡的是視覺化的記憶,最好的陳述方法並不是用說的,而是透過速寫把他的成長環境,或他欣賞的、甚至是他自己設計過的建築物,重新呈現出來。
蓋瑞也會一邊講電話一邊畫畫,在他那黃色的橫條筆記本上「塗鴉」。他還會把一些塗鴉裱框,送給太太菠塔(Berta)當禮物,其他的就塞在抽屜裡。有一次,他打開辦公桌的抽屜,抽出大概24張大大小小的黃色橫條紙,彷彿很驚訝地看著說:「光這個禮拜就有這麼多了。」
素描簿子跟著蓋瑞到處跑,包括他經常待的機艙和飯店房間。蓋瑞畫畫的時候,簡直就像個孩子,認真專注在他顯然樂在其中的圖像上面。蓋瑞基本上生性害羞,偶爾有人急擁向前搶著跟他攀談時,他會顯得尷尬,面對一大群人也讓蓋瑞頗不自在。
顯然只有在洛杉磯「蓋瑞建築師事務所」(Gehry Partners)雜亂無序、寬敞的辦公室,才最能讓蓋瑞感到輕鬆舒適。這裡曾一度是巨穴般的工業場所,如今有許多建築師、設計師、模型製作專人與其他員工在此工作,其中又以年輕人居多,共同為分布世界各地、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建案努力著。
在事務所裡,寬敞的工作空間依建案進行切割,隨著各個建案所需的工作時數增加或減少,空間的配置也跟著放大或縮小。某段時期,一張又一張的工作檯上,全是紐約布魯克林大型重劃案——「大西洋院」(Atlantic Yards)的模型、照片及平面圖;當「費城美術館」擴建案的設計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則又換成大量各種尺寸的相關模型。
蓋瑞與辦公室內所有的活動,既是獨立、也是連結的,他的個人工作室屬於半開放式,三面牆上都鑲有大玻璃窗,足以讓他把每個人的舉動看得一清二楚。為了方便溝通,其中有兩面推拉式玻璃窗,一面開向執行助理亞孔恩(Amy Achorn),另一面則開向辦公室主任洛伊德(Meaghan Lloyd)。蓋瑞的手機似乎從不離手,通常處於震動模式,但有時會響起阿隆.柯普蘭的「眾人信號曲」。
這些年來,蓋瑞建築師事務所曾經歷多次搬遷,不過蓋瑞的個人工作室內部看起來大致相同:幾十年前蓋瑞設計的調整型硬紙板扶手椅、布滿紙張的辦公桌、大型工作檯,幾乎快讓東西給塞滿的架子、牆壁與地板;牆上掛滿了獎項、紀念品,還有許多張蓋瑞與名人的合照,如大提琴家馬友友、藝術家羅伯特.羅森伯格、建築大師菲力普.強生、超級職業冰球明星馬侯里奇;幾個架子上擠滿了蓋瑞做的或取得的物品——花瓶、玻璃雪球、建築模型;藏書多得不僅快要從書架上擠落,連書架旁一落落的書也堆得東倒西歪。在這裡,你得隨時隨地看好自己的腳步。
白髮藍眼的蓋瑞,身高170出頭,幾乎總是穿著黑色的牛仔褲和T恤。多年來,他一直是附近「黃金健身房」的常客,定期運動之外,平常也會注意自己的飲食。為了與客戶見面或監督工程進度,連續重複的旅行儘管使蓋瑞經常面露倦容,卻似乎毫不影響他身體的硬朗;有時他會拄著拐杖出現在公共場合,我卻從來不曾在事務所裡見過。蓋瑞通常利用自己的工作檯召開會議,也時常會站起來、走進寬敞的工作空間,去詢問或回答問題、跟同事溝通,又或者是旋轉、端看某建築模型的每個面向。
蓋瑞,1929年2月28日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原名為法蘭克.歐文.高柏格(Frank Owen Goldberg)。蓋瑞的父親艾文(Irving)在紐約曼哈頓的閻廚區長大,曾經是拳擊手、卡車司機、推銷員,對繪畫也有濃厚的興趣。母親黛瑪(Thelma)出生自波蘭,從小自學,成人後才返回高中接受教育,諳練小提琴的她帶領蓋瑞進入了藝術與音樂的世界。
蓋瑞的外祖父母,莉亞及山繆.卡普蘭(Leah and Samuel Caplan)是蓋瑞在孩提時期非常重要且親近的家人。蓋瑞的許多童年時光都是在外公外婆家、五金行、猶太教堂中,與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
1947年,隨著家人移居洛杉磯,洛城中瀰漫的創新活力,很快點燃了蓋瑞內心的熱情。蓋瑞時常提起,在20世紀中葉,視覺上呈現一片混亂的洛杉磯,是個到處充滿實驗精神與創作自由的神奇地帶。
有一次,蓋瑞向我坦承,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多倫多,這輩子很可能就無法成為建築師了。理由不僅僅是興趣或應試能力的關係,可能無法讓他成功錄取多倫多大學建築系;更重要的是,當時加州藝術界所提供的美學滋養,是多倫多的文化環境無法比擬的。那時洛杉磯藝術圈所探討的議題,「引領我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邁上建築之路,而多倫多卻不見得有類似的激盪發生。」蓋瑞回想道。
同行的建築師視蓋瑞為異類,藝術界卻接納他為圈內人,無論是設計建築或手鍊,這群藝術家朋友的影響可說是無所不在。以洛杉磯為創作根據地的藝術家查爾斯.阿諾蒂是蓋瑞的多年好友,兩人自生涯的「初出茅蘆」時期就相識至今,他表示:「藝術家從不接受一切事物既定的樣貌,視野所及都充滿無限的可能,而蓋瑞就是常跟我們這樣的人聚在一起。」
阿諾蒂談到自己早期以樹枝為材的裝置藝術作品,靈感取自於大自然,而蓋瑞則是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從阿諾蒂和大自然兩者身上汲取靈感。蓋瑞事務所的合夥人透露,他們經常得查閱蓋瑞在討論設計時提到的畫作,參考資料可能是一般人熟悉的馬諦斯剪貼作品,也可能是在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維尼禮拜堂天井上,鮮為人知的喬托溼壁畫。
據悉,德國杜塞道夫的綜合辦公建設案,其設計靈感就是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貝里尼的畫作。有一回,卡通影集「辛普森家庭」以蓋瑞為主角,製作了一集廣受觀眾喜愛的故事,劇中以誇張詼諧的手法描寫蓋瑞從垃圾桶中尋找靈感;要是真聽到有人這麼批評,蓋瑞或許會覺得惱怒,但如果事實真是如此,我也不會太驚訝。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長高凡(Michael Govan)特別提道:「傑出的創作者奠基於借用和偷師之上。當我聽到有藝術家抱怨蓋瑞用了他們的點子,我總是會笑著說,那就是他天才的地方之一,擁有吸收各種概念的驚人能力。」
將那些概念轉化為素描和積木模型,是蓋瑞創作過程中的關鍵。「蓋瑞透過那些模型來進行思考,」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一案,與蓋瑞共事過的古根漢前副館長高凡描述道。「這就是藝術介入的部分。他富有孩子般強烈的好奇心,不斷排列、配置各個組件。在其他建築師的工作室裡,你會看到完成的模型;在蓋瑞的工作室,你則是看到一桌又一桌皺曲的紙、貼推薦序1
法蘭克.蓋瑞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風流人物
法蘭克.蓋瑞的建築作品,總會讓您瞳孔放大,無論您喜歡或不喜歡他的手法。
展讀這本訪談書的草稿,讓我不斷想起東坡先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令人心悸的兩句——
一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二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亂石穿空」一句,形容蓋瑞六十歲之後的作品,再恰當不過——他做設計,透過一個又一個(經常幾十個)的模型,不斷精研,不斷調試,不斷溝通;終於建造完成的作品,總讓人,有亂石穿空的驚訝,有驚濤拍岸的震撼,永遠在行內行外的人們心裡,捲起千堆雪,有人看門道,也有人看熱鬧……
「大江東去」一句,總在蓋瑞敘述他自己仰慕的建築師時,隨著文句,不斷跳進我的腦海——好幾位蓋瑞敬仰的建築師,也正是我心儀多年的建築大家;當然,這些風起雲湧的風流人物,也隨著時光流轉,隨著大江東去,一位接著一位,都被浪淘盡。
幸運的是,浪淘得盡風流人物,大浪的沖刷,卻洗不去他們的思想結晶;他們的作品,像赤壁的岸邊巨石,依然穿越時空,依然拍打人心。
從年輕時,我就佩服偉大的法國建築師柯比意;我很開心,知道蓋瑞也佩服他。蓋瑞說,柯比意是他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英雄!「每年我都至少會去探訪一次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廊香教堂令我落淚……我知道當自己屈膝向前,就是受到偉大作品的感召。」
我一直非常喜歡萊特的住宅作品,以及他設計的家具燈飾;但卻不知何故,多年來,每看萊特的照片,總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勁。看了蓋瑞對萊特的描述,多少感受到,我的排斥從何而來。
蓋瑞受到萊特作品相當的影響,他對萊特的觀察,非常情緒化,也非常深入,他說:「我研究過萊特的每棟建築、每張剖面圖、每件模型,一個都不放過。」;「從我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不停在研究萊特。……我愛極了萊特……我對萊特早就再熟悉不過了。」。不過,蓋瑞也說:「我不喜歡萊特跟員工之間的主僕關係,不喜歡他的披風和平頂禮帽所表現出來的誇耀……當他來南加大演講,我並沒有去聽……我的確想要了解萊特,但是透過他的作品,而不是透過表象的風采。」
不過,隨著時光流轉,作品不老,人總會老。1929年出生的蓋瑞,今年82歲了,對建築師這個工作,他的見解精闢;他說:「要獲得人們的信任,並且發展出你個人獨特的建築語言,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此外……還要能保證成品不會漏水、不會超出預算……等到萬事具備時,你已經快六十歲或六十幾歲了。在建築界,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鐵則;……建築師是一個大器完成的行業,接著很快就要迎接落幕。」
讀完掩卷,我有幾個想法與期盼——
也許,因為蓋瑞作品的知名度,這本訪談書,能使許多建築行外的仰慕者,理解建築家的思想、生活與孕育。
然而,我更期盼,因為這本蓋瑞坦承對答的訪問錄,能使許多建築設計行業內的人,深深理解,建築家,是晚熟的,急不來,也急不得。
台灣許多受制於地產商、代銷商的建築師,也許更應該聽進去蓋瑞的這句話,他說:「我們……企圖改變建築行業,讓我們這類型的建築師不再……遭到邊緣化。」
最後,也要感謝,原著與中譯,行文都能平易近人,讓人讀來愛不釋手。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大小媒體創意長
推薦序2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
建築向來只是小眾的藝術領域,不像音樂,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莫札特(即使沒聽過他們的音樂);不像美術,大家都聽過達芬奇、畢卡索;不像雕塑,大家都聽過米開朗基羅、羅丹。然而這種現象在台灣和大陸一般民眾的心中已開始變化,大眾開始琅琅上口安藤忠雄、清水模、清水混凝土,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他拳擊手出身、自學建築的傳奇故事。
一次在台中的安藤演講,聽眾發問:「安藤先生,您打拳擊又開卡車,請問您是何等艱苦的學建築?」安藤驕傲而惺惺相惜的說:「打拳的是我,開卡車的是法蘭克.蓋瑞。」
愛夢想也愛畫畫的蓋瑞,知道自己考不上多倫多大學建築系,家境不好而開卡車4年送貨賺錢,婚後二十二歲才開始念建築,起步雖晚,但英雄不怕出身低,以他不畏驚世駭俗的許多「解構建築」,1989年便獲得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蓋瑞的人生夠傳奇。
1994年起我見過蓋瑞三次,大師不僅沒有架子、愛開玩笑,他給我的印象就是純真、甚至調皮。第一次印象最深刻,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演講中,蓋瑞說他的事務所雖然大量用電腦,但都只是用來算算結構和畫畫建築圖等機械性工作,不像一般人除了用電腦做無趣工作以外,還會用來玩好玩的Game(當時最夯的是任天堂)。
在那次演講中,蓋瑞也提到1988年開始設計的巴塞隆納魚雕塑,當時成熟的建築技術無法讓他合乎預算、準時完工,於是他靈機一動向電腦部主管說:「你們不是有電腦嗎?」當這條魚以電腦數位科技完成、排山倒海的數位建築時代也隨之出現的那一刻,他又調皮的對那位主任說:「喔,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通常,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後,就安頓了,接下來可以終其一生享受桂冠的尊榮;一位建築師獲得普立茲克獎後,也安頓了,接下來能夠終其一生享受大師講座、設計邀請、動土典禮、完工剪綵。然而蓋瑞在1989年,六十歲時獲得普立茲克獎,對他而言僅僅是「前半生」的小結,認為自己僅僅是20世紀自1979年起,年度世界最傑出建築師的第十二人罷了;蓋瑞的建築史觀讓他很清楚一件事,大部分獲獎建築師當下燦爛、但很快就會被歷史遺忘。
令人發自內心不得不佩服的是蓋瑞的「後半生」,因緣際會的以數位科技發展設計,不僅完全顛覆20世紀初期建立的「標準設計流程」,也完全解放了歷史上的「建築框框」(建築以往真的大都是方盒子所組成的框架),建築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讓建築史向前躍進的原因、讓建築趨向純藝術的動力,就是蓋瑞永不滿足的創造力。
舊的建築史教科書對20世紀通常只寫「現代主義時期」與「後現代主義時期」,有些會繼續寫「解構主義時期」(蓋瑞是其中重要建築師之一),但最近有許多建築史已加上「數位建築時期」(蓋瑞是開創的第一人)。其實歷史分分合合、全憑詮釋者的觀點,不易蓋棺論定。我不很確定,在一百年後,22世紀的建築史教科書在回顧20到21世紀建築時,是否必然留下「解構主義時期」與「數位建築時期」這樣的斷代名詞;但我確定,法蘭克.蓋瑞的名字與作品,在建築歷史上必然留下。
回到剛開始談的傳奇建築師,對安藤,我是安藤迷;對蓋瑞,我不只是蓋瑞迷,我是他的追隨者。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