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築人間(全新增訂版)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9 308
    390

出版情報

漢寶德談台灣當代建築

2012/11/15 這是我為漢先生所編的第十二本書,彼此合作的緣份始於千禧年的一次巧合。 二○○○年東海建築系四十周年在台北市華山特區舉辦展覽,開幕結束後,與漢先生散步回仁愛路的居所,途中聊到一些著作事宜,他提到在《明道文藝》月刊連載的專欄曾結集成《為建築看相》,書中引用了國外的圖片,惟自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起台灣實施新的著作權法,使得該書不能再版流通。於是我自告奮勇地表示可以重新配圖,讓《為建築看相》得以新生。次年以同樣的配圖模式,將漢先生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的三少四壯專欄,完成了《透視建築》。有了這兩本書的經驗,念及漢先生多年以來有諸多的文章發表,何不就某個主題編輯成書? 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我自行選擇主題,選輯文章成書稿,洽商出版社,然後向漢先生報告,他都欣然地同意,就這般陸續出版了《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建築行》等九本書。總計我所編輯的漢先生十一本著作,其中的六本在大陸刊行簡體版。在過程中,每每因為文章過多,不得不割捨,因而衍生出新書,如二○一二年六月的《漢寶德建築行》,仍有多篇文章容納不下,有待來日續編。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本書,初始整理蒐集的文章甚多,為了有主題且符合一本書的份量,乃將內容專注於台灣當代。 本書中長達兩萬餘言的〈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是漢先生於二十世紀末對台灣建築觀察的重要文獻之一,原收錄於《建築與文化近思錄》,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印行,該書流通不廣,以致閱讀過此篇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早就有重刊的念頭。〈台灣當前建築〉一文,係承續〈台灣當前建築之評估〉,請漢先生特別撰寫,以期將論評的課題更貼近時代,該篇文章是首度發表。 《築人間》回憶錄的增訂版中,在末章漢先生以「美感人生」為題,寫下他自二○○八年所從事「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的始末,這個計畫出版了六本叢書:《建築》《室內》《景觀》《街道》《家具》與《器物》,這是為推動美感、培養美感所做的基礎工程之一。因為常有機會與漢先生聊天,他多次談到此主題,所以我特別選擇攸關生活建築的議題,輯錄了城市美學、都市更新、國民住宅與華山特區等成就本書內容。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於一九二三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The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此乃柯比意體認技術長足進步,機械文明帶給人的不應只是效能,更重要的意義是舒適,包括實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讓建築能傳達美的感受。這與近年來漢先生倡議的美感符節合拍,而在〈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文章中,漢先生寫道「建築要為生活而存在─建築是生活容器」。對國宅,漢先生有殷切的期待,國宅是漢先生早年歸國時所關懷的課題,可惜因為政府沒有住宅政策,漢先生沒有用武之地;多年前聯合報曾刊出一篇訪問報導,漢先生表示如果再年輕,他有五件事想做,其中包括設計一棟國民住宅,「安德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雄心依然旺盛。他始終抱持中國知識份子對社會與文化的關切,就如漢先生在回憶錄所陳述,寫文章一為抒情,也為述志。從漢先生的字裡行間,著實可以感受從建築人出發,對台灣的忱悃關切,乃以〈建築文化與知識份子〉一文作為《建築.生活容器》的終篇。 「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寫人間」,這是漢先生的一幅書法,我們可以期待,他會寫出更多的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確立的重要學者。

《築人間》是一本個人自傳,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建築教育,美學藝術與博物館發展歷程的傳記。

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確立的重要學者。然而,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教育是他的理想,藝術是他的興趣。

從自然科學博物館到台南藝術學院,他的使命感讓他構築了人文與科技的事業;從彰化文化中心一直到南園的建築設計,他完成了自我建築的主義演進;數十年不懈的筆耕,他一秉文人氣息,道出世俗弊病。

本書由漢寶德先生親自執筆,將其一生由幼及長,從求學到做事,從建築理想、古蹟修復到博物館的經營管理,點滴記錄。亦是從一個人的生命史,觀看了台灣建築及博物館文化的發展歷程。

閱讀漢寶德,除了建築的美感啟發外,更有一份深刻的人文關櫰與歷史情感。

作者

漢寶德 Pao Teh Han

1934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台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啟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著有《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目錄

引言 紙上談兵

Part1 日月韶光
第一章 山東漢家
第二章 逃難生涯
第三章 闖入建築天地 第四章 從東海到哈佛

Part 2 建築天地
第五章 文化震撼
第六章 壯遊歸鄉
第七章 革新建築教育
第八章 藝術建築

Part 3 風雲之志
第九章 擘畫學術展館
第十章 建館橫逆
第十一章 教育夢境
第十二章 南藝誕生

Part 4 寫藝人間
第十三章 有情歲月
第十四章 打造宗博
第十五章 美感人生

附錄:漢寶德大事記略

序/導讀

導讀

寫藝人間-紙上談兵

  我是二○○○年初離開公職的。回到台北,幾乎立刻到登琨豔為我準備的辦公室上班。小小的一個房間,一張乾淨的書桌,面對著大玻璃牆外的小院落,新植的荷花只有葉子浮在水面上。我坐著一張自大陸買來的高背古椅,心裡有些茫然。退休而尋找自己的新天地是我近來的夢想。然而真正退下來了,如何利用我所剩餘的生命,卻要費一番心思了。我曾經說要過得有情有味,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首先要先擺脫掉俗務。

  第一件要擺脫的是漢光建築師事務所。我是建築出身,當然應該以建築創作為一生事業。誠然,在我擔任東海教職的時候,在授課之餘,我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建築上。可是在我被邀去中興大學之後,由於十分不合理而且非常落伍的政府規定,教授不可以執業,我只好把事務所交由二弟負責。好在漢光已有堅強的班底,我以顧問身份指導,已可做出很像樣的作品。我的二弟,漢寅德,原是海洋學院的教授,犧牲了教職為我經營事務所。我自公職退休,他堅持把事務所的經營還我。我不願勉強他,但卻已對建築業務完全失掉興趣了。

  照一般的看法,離開公職回到建築是很自然而且順理成章的事。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我對建築實務已經失掉興趣。我是自兩點觀察建築的。

  我學建築的時候,現代建築正在高峰。新建築雖然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但在現代大師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仁心。我們不妨說,不論他的理論如何,作品的外觀如何,其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服務。所以人本的精神是建築的核心。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態度嚴肅的建築家與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之間,在精神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我甚至認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心情,可以也應該由現代建築師所完成。可是我看到,世界建築發展到二十世紀末,這種人文精神完全喪失了。建築家只在造型上譁眾取寵,贏得大師之名,甚至與真正的美感絕緣,其實與耍小丑沒有多少分別。我雖大聲倡導大乘建築,當然不會得到迴響,因此我覺得建築不再是令我感到驕傲的行業,不值得再為它傷神了。

  另一種體驗,是覺得建築這種行業,要做點事,太靠機緣了。要有非常負責任,而且尊重專業的業主,否則,每一個計畫案都是精神上的災難。我很幸運在中年遇到幾位支持我的業主,可是到老年,可以接受我的人也退休了。即使還有少數在位的,由於政府制度改變,機關首長不再有權,挾自己的判斷決定建築委託,改用比圖的方式。抬頭看去,覺得已沒有我的發揮餘地。執此業務,如果沒有人來主動邀請,就要通過各種關係去巴結業主,這樣的建築即使取得設計權,也不可能發揮自己的理想。另一個辦法是參加比圖。這是自取其辱。靠幾位不知是何人的委員去判斷建築委託的取捨,而且多半有暗盤,正派的建築師誰願去淌這混水呢?

  總之,我覺得這已經是年輕人的世界了。我已經做了我該做的,也許並沒有了不起的成就,但卻沒有再與年輕人搶設計權的必要了。以超然的身份靜看他們的表演豈不是一樂?所以我略加思考就決定停止事務所的積極運作,把尚未完成的合約交給跟我工作多年的年輕人去完成,讓他們嘗嘗做老闆的甜酸苦辣。

  第二件要擺脫的是博物館計畫案。我在南藝校長任內,開始以教授身份來接一些案子,在當時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我離開科博館後,因為該館的成功,使有些後來的博物館規劃的主管用各種方式希望我伸出援手。我也自以為既然有些經驗,與大家分享是理所應當。我幫忙的方式就是接計畫。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同時我接計畫時,年紀較大,身份較高,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非常高興把我的建議寫成一本報告,供他們採行。有一段時間,我擔任博物館學會的理事長,也利用學會來接計畫案,覺得是貢獻社會的一條途徑。

  可是我很快就感到當館長與做計畫之間的分別了。

  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孫中山先生勸我們「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覺得很欽佩。可是自計畫案中我體會到做官才能做事。我本以為以我的經驗與資歷,去接受任何博物館的委託,做展示的規劃或整體的發展計畫,應該會被主管放心。事實卻發現權力是一切計畫的根本要件。道理很簡單,做計畫的人只是在做事,心中只想把這件事做好。他是不是真做得好,那是看他的本領。可是有權力決定要不要實施你的計畫的人,卻不是規劃在那麼單純的動機。他有自己的觀點,個人的利益,上司的好惡,要伺候得樣樣俱到很不容易。

  #生在現代的傳統文人

  回想我在中年做了幾件事情,都是運氣,遇到幾位授我以權,對我信任的院長、部長,如今為人做嫁衣裳,人家愛穿不穿,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其實我對此情況亦有所感,所以政府官員看得起我,要我幫忙時,我總希望知道未來負責執行的人是誰,希望這個委託出自這位先生。可惜的是,新博物館的籌設方式,已經自比較合理的籌備主任制改為先期計劃制了。這,真是荒唐!自此而後,新博物館籌設就步步維艱了。這等於為人做嫁衣裳,不知新娘是何人是同樣的道理!在先期規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頭來,一旦設立機構,一切都要從頭來起,所做規劃幾乎都到字紙簍去了。人生是寶貴的,閒來無事,優遊歲月也未嘗不可,浪費生命在無益的規劃上何為?這是幾次痛苦的經驗告訴我的。

  可是擺脫了這些俗務,能做點什麼愜意的事呢?

  還是寫寫文章吧!

  坦白說,我是靠文章起家的。在骨子裡我是一個傳統社會的文人,不幸降生在現代世界,所幸現代的國人仍然保留了一些對文人的尊重。我自做學生起就辦雜誌寫文章,日後到社會上工作,每到一處必辦雜誌,都是為提供表達意見的園地,即使籌設國立機構,完成時也開辦刊物。在科博館創辦了《博物館學季刊》,到南藝,創辦了《藝術觀點》。自民國六十一年起,我應邀在報紙寫專欄,開始了我的文字生涯。我的一點社會知名度不是因為建築作品,而是報紙上發表的文字帶來的。

  開始時,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以「也行」的筆名寫「門牆外話」。高信疆喜歡我的方塊文章,每周刊出兩篇以上。第一年就寫了上百篇,並出了專集。在那個時候,報紙副刊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的讀者很多,只是不知我是誰而已。那時候,我偶爾也在人間副刊發表些與建築有關的散文,想為本業做點推廣,有些有地位的長輩對我擔任東海大學的建築系主任不覺得怎樣,在報上看到我的文章,就對我另眼相看。

  寫了幾年,到民國六十八年,《中華日報》副刊的主編蔡文甫邀我為華副寫每周專欄,用的筆名是女兒的名字「可凡」。這時候為「人間」寫稿的量也減到每周一篇。這正是科博館籌備的初期,寫方塊已感到一些負擔,但仍於海外旅行回國時寫些遊記,發表在《聯合報》副刊。那是我勤寫作的歲月。在台中五權西街的小樓上,開始為雜誌寫專欄,先是為《明道文藝》寫建築的專欄,後來又為《天下雜誌》寫文化性的專欄,每月一篇,都持續了好幾年。

  高信疆離開「人間」之後,新人新政,對我的專欄不太熱心。這時候,由於我在建築上為《聯合報》王董事長服務,他們就表示希望我不要為時報「寫得太多」,我就趁此機會停掉「門牆外話」專欄,使很多讀者吃了一驚。聯副的主編□弦也是老朋友,立刻就約我為聯副寫。我覺得不好。這樣似乎我與時報鬧翻,而事實並非如此。余紀忠先生也是很愛護我的,還曾邀我擔任主筆呢!所以我停筆一年多,才接受聯副的邀約,仍用「也行」的筆名寫「繩墨集」,一直寫到報紙停止方塊文章的世紀結束。

  可是,這麼多年,我在報端寫方塊與專論,在雜誌寫專欄,究竟寫了些什麼呢?

  我原是寫建築理論文字的,然而很快的發現,建築的實務是工程,其精神價值是人文現象,不了解文化,無法參透建築的本質。從事建築以來,感覺到文化的因素決定了一切,因此就養成對行為觀察的習慣。一旦提筆寫專欄,就自然以文化為主題了。

  我是現代主義的信徒,相信國家與民族要進步,要與先進國家一樣的富強,成為一等的文明國家。我也是民族主義者,認為古老的文化是應該保存而且要發揚光大。與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都面對民族落後的現實與光輝文化的過去之間的矛盾,而不得其解。我自建築實務的體驗中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與落後的民族行為文化是兩回事。我們要保存的是成果,改革的是行為。傳統建築之美使我陶醉,但在台灣每棟新建築都有漏水的問題,這不是建築業的問題,是今天的國人生命態度的問題。啊,問題可大了!

  抱著這樣的心情寫文章,不免是批評的,是檢討的。我希望能提醒大家,我們的民族性有一些基本的文化問題已成為我們進步的障礙。日本接觸西洋文化較晚,卻能在短短數十年間變成現代工業化強國,是什麼原因?一個建築教授寫這樣文章能對國家社會發生什麼影響?只是吐鬱悶之氣而已。這一段時期,大約五六年間,以各種方式發表的謬論,蒙《天下》的朋友們不棄,先後出版了兩本書,一本是民國七十五年的小冊子《生活的觸擊》,一本是十幾年後出版的《不耐平凡》。後者基本上是在《天下》寫專欄的集子。自此而後,我就很少再寫有關社會文化的文章了。

  #談美、寫美

  眼看已站上二十一世紀的元年,再寫文章要寫些什麼呢?

  寫點正面的文章吧!過去所寫的專欄,只有在《明道文藝》上寫的屬於建築的欣賞,目的是供中學生了解建築之美。寫了兩年後就停筆,出版了《為建築看相》。這本書銷路尚可,使我覺得我所關心的另一個大問題,國民美感素養欠缺的問題,可以用比較愉快的文字,尋找解決之道。

  我一直覺得國民文化素養中,美感是很重要的一環。到美國留學,後去歐洲考察與旅遊多次,感覺到美感素養是國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柱。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20045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