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11.15
漢寶德談台灣當代建築
文/黃健敏(《建築.生活容器》編者)
這是我為漢先生所編的第十二本書,彼此合作的緣份始於千禧年的一次巧合。
二○○○年東海建築系四十周年在台北市華山特區舉辦展覽,開幕結束後,與漢先生散步回仁愛路的居所,途中聊到一些著作事宜,他提到在《明道文藝》月刊連載的專欄曾結集成《為建築看相》,書中引用了國外的圖片,惟自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起台灣實施新的著作權法,使得該書不能再版流通。於是我自告奮勇地表示可以重新配圖,讓《為建築看相》得以新生。次年以同樣的配圖模式,將漢先生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的三少四壯專欄,完成了《透視建築》。有了這兩本書的經驗,念及漢先生多年以來有諸多的文章發表,何不就某個主題編輯成書?
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我自行選擇主題,選輯文章成書稿,洽商出版社,然後向漢先生報告,他都欣然地同意,就這般陸續出版了《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建築行》等九本書。總計我所編輯的漢先生十一本著作,其中的六本在大陸刊行簡體版。在過程中,每每因為文章過多,不得不割捨,因而衍生出新書,如二○一二年六月的《漢寶德建築行》,仍有多篇文章容納不下,有待來日續編。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本書,初始整理蒐集的文章甚多,為了有主題且符合一本書的份量,乃將內容專注於台灣當代。
本書中長達兩萬餘言的〈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是漢先生於二十世紀末對台灣建築觀察的重要文獻之一,原收錄於《建築與文化近思錄》,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印行,該書流通不廣,以致閱讀過此篇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早就有重刊的念頭。〈台灣當前建築〉一文,係承續〈台灣當前建築之評估〉,請漢先生特別撰寫,以期將論評的課題更貼近時代,該篇文章是首度發表。
《築人間》回憶錄的增訂版中,在末章漢先生以「美感人生」為題,寫下他自二○○八年所從事「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的始末,這個計畫出版了六本叢書:《建築》《室內》《景觀》《街道》《家具》與《器物》,這是為推動美感、培養美感所做的基礎工程之一。因為常有機會與漢先生聊天,他多次談到此主題,所以我特別選擇攸關生活建築的議題,輯錄了城市美學、都市更新、國民住宅與華山特區等成就本書內容。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於一九二三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The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此乃柯比意體認技術長足進步,機械文明帶給人的不應只是效能,更重要的意義是舒適,包括實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讓建築能傳達美的感受。這與近年來漢先生倡議的美感符節合拍,而在〈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文章中,漢先生寫道「建築要為生活而存在─建築是生活容器」。對國宅,漢先生有殷切的期待,國宅是漢先生早年歸國時所關懷的課題,可惜因為政府沒有住宅政策,漢先生沒有用武之地;多年前聯合報曾刊出一篇訪問報導,漢先生表示如果再年輕,他有五件事想做,其中包括設計一棟國民住宅,「安德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雄心依然旺盛。他始終抱持中國知識份子對社會與文化的關切,就如漢先生在回憶錄所陳述,寫文章一為抒情,也為述志。從漢先生的字裡行間,著實可以感受從建築人出發,對台灣的忱悃關切,乃以〈建築文化與知識份子〉一文作為《建築.生活容器》的終篇。
「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寫人間」,這是漢先生的一幅書法,我們可以期待,他會寫出更多的書。
二○○○年東海建築系四十周年在台北市華山特區舉辦展覽,開幕結束後,與漢先生散步回仁愛路的居所,途中聊到一些著作事宜,他提到在《明道文藝》月刊連載的專欄曾結集成《為建築看相》,書中引用了國外的圖片,惟自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起台灣實施新的著作權法,使得該書不能再版流通。於是我自告奮勇地表示可以重新配圖,讓《為建築看相》得以新生。次年以同樣的配圖模式,將漢先生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的三少四壯專欄,完成了《透視建築》。有了這兩本書的經驗,念及漢先生多年以來有諸多的文章發表,何不就某個主題編輯成書?
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我自行選擇主題,選輯文章成書稿,洽商出版社,然後向漢先生報告,他都欣然地同意,就這般陸續出版了《漢寶德談建築》《漢寶德建築行》等九本書。總計我所編輯的漢先生十一本著作,其中的六本在大陸刊行簡體版。在過程中,每每因為文章過多,不得不割捨,因而衍生出新書,如二○一二年六月的《漢寶德建築行》,仍有多篇文章容納不下,有待來日續編。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本書,初始整理蒐集的文章甚多,為了有主題且符合一本書的份量,乃將內容專注於台灣當代。
本書中長達兩萬餘言的〈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是漢先生於二十世紀末對台灣建築觀察的重要文獻之一,原收錄於《建築與文化近思錄》,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印行,該書流通不廣,以致閱讀過此篇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早就有重刊的念頭。〈台灣當前建築〉一文,係承續〈台灣當前建築之評估〉,請漢先生特別撰寫,以期將論評的課題更貼近時代,該篇文章是首度發表。
《築人間》回憶錄的增訂版中,在末章漢先生以「美感人生」為題,寫下他自二○○八年所從事「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的始末,這個計畫出版了六本叢書:《建築》《室內》《景觀》《街道》《家具》與《器物》,這是為推動美感、培養美感所做的基礎工程之一。因為常有機會與漢先生聊天,他多次談到此主題,所以我特別選擇攸關生活建築的議題,輯錄了城市美學、都市更新、國民住宅與華山特區等成就本書內容。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於一九二三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The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此乃柯比意體認技術長足進步,機械文明帶給人的不應只是效能,更重要的意義是舒適,包括實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讓建築能傳達美的感受。這與近年來漢先生倡議的美感符節合拍,而在〈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文章中,漢先生寫道「建築要為生活而存在─建築是生活容器」。對國宅,漢先生有殷切的期待,國宅是漢先生早年歸國時所關懷的課題,可惜因為政府沒有住宅政策,漢先生沒有用武之地;多年前聯合報曾刊出一篇訪問報導,漢先生表示如果再年輕,他有五件事想做,其中包括設計一棟國民住宅,「安德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雄心依然旺盛。他始終抱持中國知識份子對社會與文化的關切,就如漢先生在回憶錄所陳述,寫文章一為抒情,也為述志。從漢先生的字裡行間,著實可以感受從建築人出發,對台灣的忱悃關切,乃以〈建築文化與知識份子〉一文作為《建築.生活容器》的終篇。
「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寫人間」,這是漢先生的一幅書法,我們可以期待,他會寫出更多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