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
在歷經上個世紀的機械年代之後,「與自然共生」成為許多日本年輕建築家的創作核心內容簡介
 傾聽漂浮在空氣中的絮語
 領略風中的節奏與溫度
 體感猶如在樹蔭下駐足的悠閒
 「自然系」為建築學者謝宗哲教授提出的概念,用以理解日本當代建築的發展現況。在歷經上個世紀的機械年代之後,「與自然共生」成為許多日本年輕建築家的創作核心,這可說是一種因應現實處境的演化過程。本書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本壯介、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探索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以上四位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雙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與自然共生並不僅只於建築性能上的追求,在表現上也應該擺脫那種自主性強的、柏拉圖式的幾何形態,轉而追求一種更新的有機性格。」
 ──伊東豊雄
 
 「一直以來,自然與人造都是對立的,建築被視為人造物的典型。我思考著將自然與人造連結在一起的可能性,也就是將『建立自然環境』與『長出人造物』的原理加以結軌。」
 ──平田晃久
 
 「『住在家裡』這件事和『住在大樹裡』是相似的,其有數根分枝,各別的分枝都成為舒服的居場所。那不是完結的房間,而是相互具有關係性的居場所。」
 ──藤本壯介
 
 本書特色
 
 七組建築團隊,超過四十件案例圖文呈現,包括伊東豊雄、SANAA、CAt的經典建築回顧,以及藤本壯介、平田晃久、石上純也、大西麻貴的前衛作品分析
名人推薦
 五十嵐太郎/日本建築評論家、東北大學建築學科教授
 王增榮/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李俊明/自由作家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芳怡/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發展部資深總監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目錄
 前言/日本當代建築系譜:代謝派/自然系
 
 初探自然系:生機的覺醒  
 伊東豊雄:Silver Hut/仙台媒體中心/台大社科院
 SANAA: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9/Rolex Learning Center/豊島美術館
 CAt:千葉市打瀨小學/Space Block Hanoi Model
 
 自然系建築 I 現象的構築【藤本壯介】  
 Primitive Future House/House NA/東京公寓 Tokyo Apartment/Benetton Building/Tree Skyscraper/T House/House N/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Mau Library/Beton Hala Waterfront Center/台灣塔 Taiwan Tower/Tainan Pavilion/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自然系建築 II 原理的演繹【平田晃久】   
 House H/House S/Masuya (Showroom H) /Sarugaku/Csh/Tree-ness House/Architecture Farm/Garden within Grid within Garden/Hotel J/Foam Form/Taipei-Complex
 
 自然系建築 III 環境的模擬【石上純也】
 風船/Extreme Nature/Architecture as Air/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 Café/天空的居住/雲的層積與堆疊/
 
 自然系建築 IV 知覺的傾訴【大西麻貴】 
 畢業設計「圖書×住宅」/地圖的Folly/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千之瀧別莊/北山町の家/夢中的洞窟/二重螺旋之家/鋁之塔
 
 自然系建築的關鍵字
 
 究極自然系
 みんなの家:伊東豊雄+藤本狀介+平田晃久+乾久美子
 
 總結/對自然敞開、與環境交往的建築
序/導讀
 前言
 
 日本當代建築系譜:代謝派/自然系
 
 謝宗哲
 
 現在,日本建築家們的表現吸引了來自海外的關注,可以說當代日本新建築已成為國際建築專業領域的焦點與顯學。無論是2010年與2013年分別由日本的SANAA及伊東豊雄奪得建築桂冠的普立茲克建築獎,還是在世界各地熱烈展開的日本當代建築展──包括藤本壯介為英國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拔擢,受邀成為其史上最年輕的夏季戶外展館的設計者──都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日本建築已在國際建築版圖上占有難以動搖的一席之地。
 
 事實上,植基於西方文明的「Architecture」這個字是在明治時代傳到日本,然後才由日本名建築家暨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使用漢字翻譯成「建築」的。這個當時的「西風東漸」在21世紀的現在,卻開始產生了反轉與逆流的現象,根據紐約MOMA建築策展人Pedro Gadanho以及活躍於維也納的建築學教授兼策展人Christian Teckert在日本「愛知三年展2013」(Aichi Triennale 2013)的建築論壇(現代ケンチクの日本)中指出,目前日本新建築的潮流風靡歐美,除了可從為數可觀的日本建築相關出版媒體中,看出這個熱潮的端倪之外,甚至還可以在西歐葡萄牙的某城市中,發現幾乎是直接複製西沢立衛「森山宅」的狀況。換句話說,這股日本當代新建築逆向輸入回歐美的趨勢正方興未艾,並帶給西方世界對於建築與城市的全新想像與願景。而台灣在2012年於台南府都建築文化館(KAN TIOK) 舉辦的「台日新銳建築交流展──自然系建築展」,以及2013年在台北URS21由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與日本森美術館合作共同舉辦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更是讓這股風潮高潮迭起,與台灣民眾產生前所未有的急遽靠近。
 
 於是,在進入代表日本新世代的自然系建築的討論之前,我試圖透過對於上個世代的建築前鋒們──代謝派的重新閱讀,形塑出一個認識日本當代建築的系譜架構,以作為閱讀日本當代前衛建築的知識論基礎。
 
 丹下健三的現代主義代謝派,以及作為其反動勢力的「代謝派」
 如果不細說從頭──例如以孔德(Josiah Conder)這位19世紀末來自英國倫敦的建築家,其為日本奠定了日後建築發展的基礎,以及進入20世紀之後對於現代性的摸索(從早期的維多利亞樣式洋館建築,到德國表現主義,以及後來的國際式樣和柯比意建築風格仿效)──而從日本戰後復興以來之現代主義建築的角度來看的話,可以說是由橫跨戰前與戰後的丹下健三定於一尊的局面。這從丹下早期贏得「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規劃案首獎,以及1960年代於東京所召開的「世界設計會議」與東京奧林匹克時的「代代木競技場」的成就,便可以一窺端倪,而丹下歷經日本戰前與戰後國家興亡盛衰的波瀾,無獨有偶的都使他對於所謂的「國族式」日本建築的創造有深遠的影響。因此,簡單地來說,丹下在建築設計上的價值與信仰無疑是建立在所謂「日本傳統建築的現代化」的這個議題之上,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傑作是位於四國的「香川縣廳舍」,其立面多以日本傳統建築語彙之轉化來進行操作,這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證。
 
 在此同時,也就在丹下聲望仍是如日中天之時,當初丹下研究室的槇文彥、黑川紀章有別於繼承丹下正統的磯崎新,而和「黨外人士」的菊竹清訓等人(早稻田建築系)共組了一股堪稱反動勢力的代謝派(Metabolism),提出了與丹下這個流派大異其趣的建築論述──否定了建築物的恆久性特質,而將建築物類比為生物般的有機體,主張建築在某種程度上一些構件可以被拆解,同時也具有可增殖與附加上去之個性的想法。換句話說,這是賦與建築在「時間性」上的討論,而這樣的論述其時正好也與歐美當時所熱烈被討論的Open-Building System(開放式營建系統)中關於透過永久建築支架體(Skelton)與可變填充體(Infill)的組合來因應不同生命周期中,建築必須具備使用彈性的理念遙相呼應,因而打開了日本現代建築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這樣的主張似乎隱約與堪稱今日的永續建築(sustainable)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統。不過根據日本現代建築史學家五十嵐太郎的說法,代謝派當初的主張其實尚未將生態建築(ECO-Architecture)納入其視野,反倒是比較有著落入為了迎合經濟高度成長期的脈絡下那種將「拆建」(scrap and build)加以合理化之思維的嫌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etabolism除了是一場在日本60年代引發廣泛的建築運動而對後世的建築發展有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之外,其實它也是日本試圖在國際舞台中找回民族自信、披露MIJ(Made in Japan)之國家品牌,並造就年輕建築師的「建築事件」。
 
 事實上,日本本土的這種建築運動或建築策展,就「代謝派」而言並不是第一次,這樣的事件通常與時代精神及社會脈絡有著緊密的連動性,遠自1920年代就有「日本分離派建築會」的集結,那個時代在於脫離日本從明治維新時代以來,便深受英國樣式主義的影響所造成的束縛,以追求新世紀的現代性為訴求,提出單體建築在形式上應做的轉化。我認為那是一種在渴望與國際接軌下、由年輕人自發性開啟的建築展演(代表人物堀口捨己可視為主要的「策展人」),後來這些關鍵人物也的確都成為極具指標性的日本20世紀初期的建築家。
 
 代謝派的建築群像
 當時間拉到距離二次戰後15年左右的1960年代,代謝派隨著「世界設計會議」而嶄露頭角,後來又在國家動員下的70年「大阪萬博」展現當時日本所欲揭示的、對於大都市的戰略及未來的想像。這群以「Metabolism」為名所誕生的年輕建築師團體,最主要的成員有菊竹清訓、黑川紀章、大高正人與槇文彥。在代謝派成軍10年之後,1970年於大阪所舉辦的「日本萬國博覽會」(Expo ’70),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是他們集大成之作的國家級祭典。會場中央的祭典廣場上,覆蓋的是丹下健三所設計的空間桁架(Space- Frame),中央開了一個孔,從那裡聳立出來的是國民藝術家岡本太郎所設計的太陽之塔(天照大御神的化身),而其內部空間總策畫川添登則做出了以「生命的進化」為主題的展示。祭典廣場上空的空間桁架這個巨型結構體上,則垂吊著由黑川紀章的膠囊所組合而成的未來空中住宅,而「Symbol Tower」則是菊竹清訓以建築電訊(Archi-gram)風的高科技垂直巨大構架上,裝置了複數的多面體所實現的一座塔狀建築。
 另一方面。在民間企業的展館(Pavilion)中,黑川紀章設計了在可增殖的結構中裝填膠囊的「Takara Beautilion」,此外也設計了以單元的構造組合成全體的猶如腔腸動物之發生期的機器人般的「東芝IHI館」(Toshiba IHI Pavili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奇跡似的高度經濟成長而終於成為經濟大國的日本,對於國際社會發信所做出的presentation的這個意義上,大阪的日本萬國博覽會可以說是代謝派建築與都市被加以實現的「事件」與「總體策展呈現」。雖然在大阪萬博之後,代謝派的集體活動在瞬間分崩離析,各走各的路、往海外發展,但整個建築運動期間所留下的能量,對於後來年輕建築師作為仿效、競爭、超越的對象而有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1970年代之後到1990年代之間,在後現代主義潮流風起雲湧之際,身為丹下嫡傳的磯崎新展現了過人的才華,創造出了幾個後現代登峰造極之作,特別是出自他手筆、座落於美國佛羅理達的華德迪士尼總部,讓他成為了世界的磯崎(World’s Isozaki)。相對於磯崎新、槙文彥、黑川紀章這些名門正派,此時也存在著一群年輕的野武士在都市中遊走,採取一種類似游擊的戰略,表達他們對於建築的價值觀。這些被槇文彥稱之為野武士的年輕建築師們,我想大家就不會陌生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主宰當今日本建築半邊天的東邪西毒──伊東豐雄與安藤忠雄。
 
 代謝派後優雅的野武士──伊東豊雄
 雖然安藤忠雄以「都市徬徨」的Grand Tour形式追尋科比意(Le Corbusier)的腳步,靠著追尋夢想的熱情獨學建築,後來以其陰鬱禮讚式的清水混凝土、古典幾何形建築,風靡全世界,甚至被稱為日本建築20世紀末的救世主,但是對於建築傳承更具清晰脈絡的仍是曾經進入代謝派先鋒菊竹清訓事務所工作的伊東豊雄。以「KA(認知).KATA(方法).KATACHI(造型)」三階段設計方法理論著稱,並有秀逸作品、在當時聲名大噪的菊竹清訓,吸引了年輕的伊東追隨他的腳步,創作前衛建築,不過卻又因著對這套設計方法論本身之清晰度與明確性的質疑及批判,而在數年後離開事務所。這時屬於伊東自己的建築人生,才真正開始。從伊東早期的作品,如「鋁之家」,可以看出還留下些許受代謝派風格影響的影子,不過就在20世紀的最後這30年左右,因著電子通訊革命、數位資訊革命等巨大的變動,使得伊東透過建築創作反應時代建築的這個企圖,相對比較難看出整個伊東建築風格的演進脈絡,從「非典型幾何的抽象性形態素操作」(’70)到「風的變樣體」(’80);再從「透層的建築」(’9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