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的風景
內容簡介
                        
攝影是一種模糊的圖像,它朦朧、飄移、覆蓋了真實,同時也令人想望。
本書專注於分析攝影,以少見的東方思維為切入點,援引了中國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解析裡,亦將文字學中的六書概念與之相互運用。作者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其中包含了符號學,解釋攝影的意義。
書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分析攝影事實上是種包裹著奇幻糖衣的惡夢,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與嚮往。比喻為惡夢,是因之於一個攝影者,認為攝影本身便能言傳,但解析與觀看的方式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位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如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攝影即是一種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
除此之外,內容中的部分亦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企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一個旅者對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觀看的問題,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例如在第肆的篇章中,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為出發點,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第陸的篇章中,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
				本書專注於分析攝影,以少見的東方思維為切入點,援引了中國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解析裡,亦將文字學中的六書概念與之相互運用。作者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其中包含了符號學,解釋攝影的意義。
書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分析攝影事實上是種包裹著奇幻糖衣的惡夢,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與嚮往。比喻為惡夢,是因之於一個攝影者,認為攝影本身便能言傳,但解析與觀看的方式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位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如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攝影即是一種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
除此之外,內容中的部分亦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企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一個旅者對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觀看的問題,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例如在第肆的篇章中,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為出發點,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第陸的篇章中,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
目錄
						壹 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 
貳 攝影的符號學
三位一體
符號與意義
攝影的符號分析
結構
標題 關於隱喻與寓言
參 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
在開始觀光之前 攝影打開了後現代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當觀光正在進行的同時 攝影成為一種後現代的符號
觀光之後 攝影成為一種鄉愁(nostalgia)
關於日本的案例
肆 論August Sander
最早的攝影人種誌(ethnography)
從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的觀點切入
從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的觀點切入
Paul Strand(史川德)、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與桑德的攝影
伍 論人物肖像攝影與布列松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年代之後
內在的寧靜 歸零 神話
柏拉圖式的幻象 精神上的線條
關於布列松的種種
陸 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
後現代的懷特 一種推翻決定性瞬間形式的創作手法
關於形式 辛蒂.雪曼與懷特之間的差異性
懷特的Post-Sherman形式
一種諷刺的救贖 詭異的異化
懷特的後現代文藝復興(The Postmodern Renaissance)
懷特的擬人劇
懷特的擬人劇是一種積極的介入
懷特所統治下的真實
柒 霧中風景
關於我的創作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真實的擬人劇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我的決定性瞬間
我的結論及研究上的貢獻
我的攝影創作計畫
捌 從地平線上透視──簡論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的歷史
英國的傳統
美國的傳統
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
後現代
尋找主題及風景攝影的注意事項
關於時間
關於鏡頭
等待與多方的嘗試與理解
人文的風景
蒙娜麗莎 波希米亞的爛漫Newtown
後記
引註與文獻出處索引
索引
				貳 攝影的符號學
三位一體
符號與意義
攝影的符號分析
結構
標題 關於隱喻與寓言
參 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
在開始觀光之前 攝影打開了後現代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當觀光正在進行的同時 攝影成為一種後現代的符號
觀光之後 攝影成為一種鄉愁(nostalgia)
關於日本的案例
肆 論August Sander
最早的攝影人種誌(ethnography)
從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的觀點切入
從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的觀點切入
Paul Strand(史川德)、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與桑德的攝影
伍 論人物肖像攝影與布列松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年代之後
內在的寧靜 歸零 神話
柏拉圖式的幻象 精神上的線條
關於布列松的種種
陸 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
後現代的懷特 一種推翻決定性瞬間形式的創作手法
關於形式 辛蒂.雪曼與懷特之間的差異性
懷特的Post-Sherman形式
一種諷刺的救贖 詭異的異化
懷特的後現代文藝復興(The Postmodern Renaissance)
懷特的擬人劇
懷特的擬人劇是一種積極的介入
懷特所統治下的真實
柒 霧中風景
關於我的創作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真實的擬人劇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我的決定性瞬間
我的結論及研究上的貢獻
我的攝影創作計畫
捌 從地平線上透視──簡論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的歷史
英國的傳統
美國的傳統
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
後現代
尋找主題及風景攝影的注意事項
關於時間
關於鏡頭
等待與多方的嘗試與理解
人文的風景
蒙娜麗莎 波希米亞的爛漫Newtown
後記
引註與文獻出處索引
索引
序/導讀
						  自序
這本拙作所專注者在於分析攝影,誠然,分析攝影似乎是學術界的專利,試問,一般攝影者或是大眾,有誰真的會去分析攝影?我所指涉的分析是一種哲學上的分析,而非一般的工具分析。在現今的社會中,圖像是一種鴉片,它光明正大的荼毒著我們,或者說它光明正大的餵養我們,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卻往往不知道它真實的存在著,因為它的存在早就成為一種先驗,一種強烈的先驗。
在這本拙作中,我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這種解析包含了符號學的成分,然而我同時卻又覺得符號學無法涵蓋解析的所有面向,或是說沒有一種解析的方式足夠可以被稱之為全面,這是魚與熊掌之間的抉擇,而這便是解析攝影時我所面對的困境,因為我相信攝影是一種很模糊的圖像,這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它朦朧、飄移、它褪去、它揭開了真實的面紗、它令人迷惘、它覆蓋了真實、因此它同時也令人想望。
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我而言,分析攝影事實上是一種惡夢,只是這個惡夢往往也包裹著奇幻的糖衣,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它足以令人心嚮往之。之所以說解析攝影是一種惡夢,那是因為之於一個攝影者而言,我相信攝影的本身便能言傳,但是解析與觀看的路徑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個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在拙作《冷靜的暗房》裡,我開始了解析攝影的旅途,這的確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程,在《冷靜的暗房》的階段裡,我的旅行是一種比較全面的方式,它或許是一路大道,之後在《灰色的隱喻》裡我的旅行轉向了一種小徑,在這「霧中的風景」裡,我則試圖以一種更精微的方式切入,然而在這裡我所指稱的精微實際上仍建築於全面的基礎上,只是它的發展面向更為集中。由於我相信攝影的多重意義無法藉由某種分析而明朗,儘管那種分析或許是一種從雲間探出的陽光,但是這道陽光卻也未必可以剷盡蒼茫,解析與真實之間實際上並無任何承諾的關係,而且最為弔詭的是,到底有沒有必要將蒼茫除盡,這才是所有問題與癥結的所在,我們若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語彙去切入,則攝影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所具備的創傷(trauma),當創傷繼續蔓延時,攝影的魔力便依舊存在。因此,我並不熱衷於解析,但是基於學術上的必要,解析成為一種不得不的必然,同時,詭異的是,所有的問題都是一種哲學問題,而解析到了最後必然也會成為一種形而上的探究,即使「簡單」如男女問題(當然,這問題簡單與否很難定義),到了最後可能也是一種形而上的解釋多過於實質上的探討,例如:
你為何喜歡他?說不上來,就是一種感覺吧!
是什麼感覺?難道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嗎?
嗯!你知道的,就是一種感覺,
就像是在月夜裡遠眺山丘上 的枯樹一般。
那樣說實在過於模糊,你的說法就像是在霧中風景一般。
於是意義的呈現僅僅只能透過文字,是文字論述了飄渺的感覺,但是在論述的同時文字本身也成為一種飄渺,在解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本意似乎已經亡佚,真實的意義也已經淪陷於螺旋般的失控狀態裡,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得放棄分析?很遺憾的,答案或許也很令人迷惘,因為一旦我們放棄了分析,那麼問題的衍生便會如病毒一般的擴張,除非我們打算放任,否則分析卻又是一種不得不的醫療。
在這裡我引用了符號學的方式進行我的醫療,此外,我也將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了我的解剖方式裡,在霧中風景的篇章中,我將自己的解剖方式應用於解析當中,霧中風景事實上是我博士論文中的創作部分,它記載了我的攝影創作計畫。除此之外,這本拙作中的部分亦在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在這個部分我試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的圖像現象,之於一個旅者,我對於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它所牽涉到的不僅僅只是觀看的問題,而且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在論August Sander兼論人物肖像攝影的篇章中,我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作為出發點去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的篇章中,我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去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這個篇章也是我博士研究中的一部分。
我的資質並不高,所能勉力為之者僅在努力消化所學,並期待能將這種消化予以整合成為一種知識,在這本拙作中我所引用的註解絕大多數都是英文,我透過我的解讀將其翻譯出來,在意義的闡揚上我以個人的「凝視」將文字的創傷釋放出來。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拙作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帶來一絲的陽光,並助讀者們謀殺蒼茫,於是,這樣,我或許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的研究也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顏色。
李昱宏
筆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 UTS)
藝術與人文社會研究所(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FASS)
十七樓研究室及台灣嘉義
				這本拙作所專注者在於分析攝影,誠然,分析攝影似乎是學術界的專利,試問,一般攝影者或是大眾,有誰真的會去分析攝影?我所指涉的分析是一種哲學上的分析,而非一般的工具分析。在現今的社會中,圖像是一種鴉片,它光明正大的荼毒著我們,或者說它光明正大的餵養我們,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卻往往不知道它真實的存在著,因為它的存在早就成為一種先驗,一種強烈的先驗。
在這本拙作中,我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這種解析包含了符號學的成分,然而我同時卻又覺得符號學無法涵蓋解析的所有面向,或是說沒有一種解析的方式足夠可以被稱之為全面,這是魚與熊掌之間的抉擇,而這便是解析攝影時我所面對的困境,因為我相信攝影是一種很模糊的圖像,這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它朦朧、飄移、它褪去、它揭開了真實的面紗、它令人迷惘、它覆蓋了真實、因此它同時也令人想望。
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我而言,分析攝影事實上是一種惡夢,只是這個惡夢往往也包裹著奇幻的糖衣,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它足以令人心嚮往之。之所以說解析攝影是一種惡夢,那是因為之於一個攝影者而言,我相信攝影的本身便能言傳,但是解析與觀看的路徑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個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在拙作《冷靜的暗房》裡,我開始了解析攝影的旅途,這的確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程,在《冷靜的暗房》的階段裡,我的旅行是一種比較全面的方式,它或許是一路大道,之後在《灰色的隱喻》裡我的旅行轉向了一種小徑,在這「霧中的風景」裡,我則試圖以一種更精微的方式切入,然而在這裡我所指稱的精微實際上仍建築於全面的基礎上,只是它的發展面向更為集中。由於我相信攝影的多重意義無法藉由某種分析而明朗,儘管那種分析或許是一種從雲間探出的陽光,但是這道陽光卻也未必可以剷盡蒼茫,解析與真實之間實際上並無任何承諾的關係,而且最為弔詭的是,到底有沒有必要將蒼茫除盡,這才是所有問題與癥結的所在,我們若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語彙去切入,則攝影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所具備的創傷(trauma),當創傷繼續蔓延時,攝影的魔力便依舊存在。因此,我並不熱衷於解析,但是基於學術上的必要,解析成為一種不得不的必然,同時,詭異的是,所有的問題都是一種哲學問題,而解析到了最後必然也會成為一種形而上的探究,即使「簡單」如男女問題(當然,這問題簡單與否很難定義),到了最後可能也是一種形而上的解釋多過於實質上的探討,例如:
你為何喜歡他?說不上來,就是一種感覺吧!
是什麼感覺?難道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嗎?
嗯!你知道的,就是一種感覺,
就像是在月夜裡遠眺山丘上 的枯樹一般。
那樣說實在過於模糊,你的說法就像是在霧中風景一般。
於是意義的呈現僅僅只能透過文字,是文字論述了飄渺的感覺,但是在論述的同時文字本身也成為一種飄渺,在解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本意似乎已經亡佚,真實的意義也已經淪陷於螺旋般的失控狀態裡,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得放棄分析?很遺憾的,答案或許也很令人迷惘,因為一旦我們放棄了分析,那麼問題的衍生便會如病毒一般的擴張,除非我們打算放任,否則分析卻又是一種不得不的醫療。
在這裡我引用了符號學的方式進行我的醫療,此外,我也將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了我的解剖方式裡,在霧中風景的篇章中,我將自己的解剖方式應用於解析當中,霧中風景事實上是我博士論文中的創作部分,它記載了我的攝影創作計畫。除此之外,這本拙作中的部分亦在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在這個部分我試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的圖像現象,之於一個旅者,我對於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它所牽涉到的不僅僅只是觀看的問題,而且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在論August Sander兼論人物肖像攝影的篇章中,我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作為出發點去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的篇章中,我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去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這個篇章也是我博士研究中的一部分。
我的資質並不高,所能勉力為之者僅在努力消化所學,並期待能將這種消化予以整合成為一種知識,在這本拙作中我所引用的註解絕大多數都是英文,我透過我的解讀將其翻譯出來,在意義的闡揚上我以個人的「凝視」將文字的創傷釋放出來。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拙作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帶來一絲的陽光,並助讀者們謀殺蒼茫,於是,這樣,我或許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的研究也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顏色。
李昱宏
筆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 UTS)
藝術與人文社會研究所(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FASS)
十七樓研究室及台灣嘉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