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的江湖智慧: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還在做偽大師的美夢嗎?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從無一席之地的美學、設計,
曾幾何時,大專院校廣設設計科系,「設計師」成了當紅炸子雞,
從教室到辦公室後,赫然發現幻想和現實竟存在光年級的差距。
作者黃鵬霖闖蕩設計界二十餘年,
深深感悟設計的痛快,來自98%的痛苦,只有前後各1%的愉悅,
個人的設計專業只是基本的基本,
更多的挑戰來自:和業主溝通、報價的邏輯、成本的掌控、如何開拓案源、要參加比賽嗎......
不論是在設計公司上班、自行創業,要面對種種的課題,
設計工作看似感性的結果,實為理性的操作,
完成學業後進設計公司上班,到自己創業、經營公司,
始終秉持科學化的管理邏輯,
應用在設計這種一次性、客製化的產業經營中,
本書是他爬梳整理在業界打滾的江湖智慧,
成功之路,沒有照著做一定會的方程式,
唯有秉持正確觀念、堅持原則,不斷精進,
才是真正走在一條接近成功的路上!
>>設計方與客戶方的關係
──哪怕客戶再有想法,設計從來都不是「合作關係」,而是一種「委任關係」,
純然是支付費用請專業人士為你完成某個項目。
──以設計工程的領域來說,預算理應是根據設計圖被精算出來的,砍價格又想
要原品質,這不是逼人做假裝高級其實黑心的食品嗎?!
──設計師是個「提供背景」的工作,創造配適使用者的專屬空間或設計產出,
提供客戶有限的多樣選擇,但非用自己的喜好去指導客戶生活。
>>設計人常見的迷思
設計師必備行頭:手工眼鏡、MAC電腦,文青形象,泡咖啡館
──誠實說,真的愛設計「工作」嗎?
空間是表達設計師理念的作品
──以人為本,空間才能為人所用
成名之後,只想接高價有格調的案子:
──現實是,設計師是「被挑選」的那方
我的業主是500大企業老闆,我就……
──唯有精進專業使人尊重,喇賽不會
本書幫助你拿捏設計的分寸,管理挫折,走回設計的坦蕩大道!
目錄
寫在前面 設計師的猜想
第一章 誠實捫心自問,你是真的想投身設計工作嗎
01讀設計科系、做設計師有發展性嗎?
02具備何種特質的人適合做設計工作?
03專業科班出身才能從事設計工作嗎?
04設計的成果是設計者的作品嗎?
05稱得上一位專業設計師的要件?
06待在一家設計公司領薪水或自己創業?
第二章 空有姿態沒有用,從實作開始培養設計力
07如何讓客戶了解設計工作的專業價值?
08設計要成功非創一套獨到的設計哲學?
09拿到設計獎就是專業、設計水平高的保證?
10得獎鍍金對接案量和知名度有多大幫助?
11得過獎的作品或設計師一定比較厲害?
12如何保有初衷而不迷失於得獎光環中?
13設計要建立品牌是否很難成功?
14台灣設計就是比不過國外的設計師/品牌?
15崇洋思維是華人設計品牌失敗的原罪?
第三章 準備好面對不太成熟的客戶了嗎
16如何評估要不要承接一個案子?
17做設計可以篩選案子嗎?篩選的機制?
18設計師應不應該或能不能夠該挑選客戶?
19業主的喜好需求和設計師的專業堅持如何平衡?
20滿足空間的機能和需求之外還要兼顧客戶心理?
21喜歡的案子和賺錢的案子同時出現該怎麼取捨?
22網路資訊發達、電商崛起打壓了設計專業?
第四章 釐清設計與工程的複雜糾葛
23對工程的了解程度和設計成果有關係嗎?
24設計公司統包工程和做純設計的差別?
25報完價客戶就議價,怎麼說明設計是不二價?
26客戶要好又要凹,空間設計到底要怎麼做?
第五章 做好設計管理,把設計經營成一門好生意
27設計案該如何報價?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嗎?
28一個設計案的成本該怎麼控管?獲利關鍵在?
29在設計公司工作加班加不完還要隨時on call?
30設計公司需要做行銷嗎?還是專心做好設計就好?
第六章 每一代都是最壞的時代,也都有人功成名就
31成立設計公司的過程中,挫折通常來自?
32「設計師偶像化」會帶動整個設計產業的蓬勃嗎?
33設計產業要發達,要靠政府推動相關政策?
34設計產業不受重視,因此一直無法蓬勃正向發展?
35政府目前對設計產業的策略與現實脫鉤,抑制了發展?
36「文化創意」在台灣似乎都不能談到錢?
37台灣設計相關領域在亞洲的地位?
38政府鼓勵新創卻又未挹注資源補助,要怎麼發展文創?
結語 寫在後面,回頭一發。
試閱
設計公司也要制定年度預算並確實審核,掌控預算及專業管理是獲利的關鍵。
控制預算、把成本抓得很精準,最核心的認知,在於每天都要把今天當成是公司的最後一天來經營,這樣公司營收才能朝向穩定發展。
一個設計案在執行會有幾種固定成本在支出,一是前面所提到的沉沒成本,也就是公司設立時須要日後攤提的成本;另一是固定成本,也就是固定的人事和營運開銷;再則是變動成本,例如因為要執行這個案子所產生的費用,微如交通費或是快遞費都算是變動成本之一。因此如果把預期的獲利和成本做出分配,就可以算出基本的營收。但是預期獲利要抓多少才是合理的?這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說白一點就是在公司可以維持的情形下要賺多賺少而已,而這報價當然也要客戶端買帳才行,而賺多也不盡然是設計公司可以獲取暴利,純粹是讓開辦公司時的費用較快攤提結束罷了。
在設計案完整被執行的過程中,大概會有約莫十五個工種進駐,而大部分的設計師會有挖東牆補西牆的謬誤觀念,木工少賺的部分就用油漆的獲利來補,這是很不科學的思考方式。因為並不是每個案子都可以被執行完畢,例如以虧損成本的狀態在執行拆除,妄想之後的其他工程再把它補回來,但是如果拆除完之後業主就臨時決定要解約,那麼這些開銷不就變成虧損的支出了嗎?
看起來這好像是很基本的計算方式,但回歸到最實際的基礎來回推,知道公司一個月的支出是多少、需要接多少案子才能和開銷打平甚至有所獲利,在這個大原則之下,起碼做到收支平衡是沒問題的。如果積極想獲利、卻又不願意降價的公司,就會主動去爭取案子,增加得到大案子的機會;而會以量制價的公司,則多半是來者不拒,以薄利多銷的概念為主打,至於品質如何就姑且不討論了。以前面提到的報價概念而言,設計公司如果把非必要的支出也算進報價裡,這是為了滿足設計端的獲利慾望;而如果將非必要收入當成營收的話,這就關係到設計師的職業道德了。因此在正常的狀態下,一間公司的年度支出應該是定額的,在編列年度預算時就會被計算好的,不可能是根據當下的狀況浮動。這好比一對新婚夫妻的生育計畫,應該是因應彼此生涯規劃做出的討論,而不可能因為住到很大的一間房子就決定要多生幾個孩子,住到比較小的房子就臨時決定不生了。在設計案進行的環節裡進行成本檢視
搭配廠商的年度報價表掌控合理預算
以專業單位來說,通常有稽核制度,未必是定期,但會根據每個案子當下執行的步驟做出調整,每筆花費都會有相對應的檢討。例如一個案子的預算是十萬,現在花了九萬,十萬便是一個對應的數字,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預算,如果沒有這個預算做為基礎,那麼花費的九萬元到底是多還是少,就完全無法被評斷了。也就像前面章節提到的填問卷一樣,如果沒有列出百分比告訴你還有幾題要做,很容易填到一半就會做不下去,因為沒有一個數據可以做為依歸。
和專業單位合作的廠商,通常會被要求需在每年年初就做一個年度報價表,這樣才能有效掌握工種和細項的價錢,也才能針對接手的案子找到符合需求的工班,不至於接了案子才去問價錢,也能避免因為木材漲價,油漆也要跟著漲的不合理狀況產生。當我們把每個階段的細項都以解構方式清楚釐清,就不會有灰色地帶的模糊狀況產生,無論是設計方還是業主端,誰都不能打迷糊仗,不能中途砍價或是胡亂追加,預算如果只夠吃主菜就不能追加甜點,大家都照著事先溝通清楚的遊戲規則進行,過程乃至於結果才不會失控爆走。
“做人不該算計,做事卻應該計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