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的設計:結合不同設計策略,強化優勢、減少阻力,你就可能挖到金礦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為何這麼多新科技產品以失敗告終?
哪些因素促使人們接納新技術?
如何設計有意思的產品?
即將到來的元宇宙(metaverse)隱含龐大商機,不論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區塊鏈、機器人、3D列印……運用日新月異的新科技設計產品和服務時,必須讓使用者產生好感,覺得對他們有價值,才是商品成功的關鍵因素。
戴博拉‧納斯身為設計師、教授和技術創新領域的思想領袖,特別將她25年的經驗轉化為實用的設計策略,有系統的將設計技能與思維予以知識化,歸納成能夠「增強效益」與「減少阻力」的創新指南。引導開發者如何使創新靈感得以驗證,最終對使用者產生意義的完善設計 。
有些人喜歡科技產品,有些人則擔憂科技產品會對我們的生活、社會和地球造成破壞。本書也特別關注滿足人本需求及符合循環經濟的永續發展潮流,設計出好處遠超過潛在壞處的科技產品。
這本重要的指南,適合工程師、創新主管、產品經理、產品所有人、開發人員、設計師、新創公司創辦人和任何希望成功打造科技產品的創新人士閱讀。
這本指南能幫你把優異的創意轉化為創新、創價的產品!
本書特色
全書提供超過50個設計策略,從一般產品到VR、AR、AI等技術,可以看到這些年來工業設計發展的足跡。
作者為熱愛科技的創業家,於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擔任技術創新策略教授,本書亦是其「設計精神取向的研究」菁華總結。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林承毅(林 事務所執行長)
卓致遠(致遠體驗設計 設計總監)
謝榮雅(台灣工業設計教父)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梅國卿(正美集團企業發展總經理)
張家瑞(美國德拉瓦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助理教授/台夫特理工大學建築設計博士)
王宗欣(跨界藝術家)
好評推薦
設計,應用在各種形式和媒材上,終究還是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精神,設計的思考並不是提供一種標準答案,唯有不斷想像嘗試修正才有辦法洞察到人的真正需求。探索的視角,小從個人、大到群體、社會、人類文化層面,都會影響到設計的效應。本書從眾多案例中了解到設計盲點和打動人心的關鍵。 ──王宗欣|跨界藝術家
身為一位服膺使用者需求為中心,信仰人本需求為絕對之重的服務設計師,如何創造超乎用戶預期的體驗、服務及產品,一直是我們長期所努力的目標,但就如同創新三圓交集理論所提及,唯有貼近人們的真實需求,組織的商業模式及技術可行性才能成就真正的創新。
該如何成就真正的創新呢?『以科技為基礎的創新策略設計』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別於人本設計的漸進式路線,能突破框架,讓技術先行推動許多的創新突破成為可能。雖然這樣看起來好像是技術為主導,但別誤會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個絕對真理。當『高齡化、少子化、城鄉過疏」現象,儼然成為全球人類共通的危機,在這樣情況下,科技確實是一帖不可忽略的救命解方。因此當日本推動Society 5.0,全球一起推動5G或預告AI時代來臨,都在在提醒著我們,不要輕忽『科技』將在未來社會帶給人們更大、更積極的貢獻,相信當那一天來臨,必然會有更多有感的設計。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天的到來。──林承毅|林 事務所執行長、政大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過去我認為設計Sense很抽象,很難學也很難培養,只能說有些人有,有些人就是沒有。 但這幾年來,我發現所有具Sense的人都有一個特質:他們做的決策比較有品質,原因是,他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先做好確認。這個設計讓使用者感到增加了什麼優勢,減少了什麼阻礙?像是:這個功能,是在減少使用者犯錯所浪費的時間;這個說明,是在增加使用者自行處理的信心;這個資訊放在這裡,是在賦予使用者掌握每月支出的能力......寫得出這些明確的目標,才達得到目標。 這本書詳述了許多讓使用者有感的作法,甚至明確的教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最終做出有品質的決策,真的很值得參考!──卓致遠|致遠體驗設計 設計總監
在荷蘭攻讀博士的日子,最欣賞的就是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我所就讀的台夫特理工大學,做爲國王的學校,更在各領域將此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戴博拉.納斯身為學校技術創新策略設計教授,將其多年實務與學術經驗化成這本《有感的設計》,期望讀者將其視為『科技創新者指南』,不僅可從中獲取靈感,更可做為審視創新設計的準則。推薦大家。!──張家瑞|美國德拉瓦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助理教授,台夫特理工大學建築設計博士
本書具體回應當前企業實務與設計產業共同關心的議題,設計如何從創意層次提升到創新、創價的商業策略層次,設計如何從滿足人本需求到符合循環經濟的環境永續發展潮流,設計如何從開發者的優異靈感到得以驗證評估,最終對使用者產生意義(make sense)。良好完善的設計,涉及戰術(tactic)與戰略(strategy)層次。本書將現實生活中得到驗證的成功案例,系統性的將設計技能與思維予以知識化,歸納成能夠『增強效益』與『減少阻力』的實用策略,閱讀後不僅可具體操作應用在開發與創新領域,更能深刻體會到,設計的終極目的在於創價、人文、永續!──梅國卿|正美集團企業發展總經理
目錄
序/導讀
序
深深感到設計策略的需求
新科技令我著迷。科技為我們的生活開啟無限可能、讓生活更有價值。我很幸運,從小生長在擁抱新科技和科技產品的家庭。童年最鮮明的回憶包括在電視上玩《乓》(Pong)、用我哥哥的辛克萊(Sinclair)「家用電腦」,以及和父親一起拆解一只老收音機,檢視裡頭的構造。我至今仍記得自己親眼目睹的科技進展:老式收音機裡美麗的大真空管,相較於客廳電晶體卡帶收音機裡小小的電路,顯得好古老。
這樣的好奇心引領我進入台夫特理工大學(De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工業設計工程學系(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我在那裡學習新產品發展與創新的知識。畢業後,我進入一間大型企業運用所學,也曾共同創辦一間小型創新事務所協助公司改善創新成效。今天,我不但擔任管理團隊與新創公司創辦人的陪練夥伴(sparring partner),也很榮幸的在我的母校擔任兼任教授,教導以科技為基礎的創新策略設計。
以科技為基礎的創新,在很多方面都與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不同,遇到的挑戰也不一樣。首先,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往往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出現,以科技為基礎的創新則通常是由新的技術能力引發,可能催生出人們難以理解的全新產品;其次,許多人對新科技抱持懷疑態度,這樣的態度會對測試新概念造成阻礙;最後,創新團隊主要是由未受過創新和設計訓練的工程師組成,因此新產品技術能力受重視的程度,往往超越產品服務的對象,導致公司打造出沒有從用戶角度出發的產品,產品銷售因此受限,甚至根本賣不出去。以科技為基礎的創新若要成功,整個設計過程必須注入以人為本的思維。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技術運用和通用創新過程(generic innovation process)的理論。然而,著重於如何以技術創新為基礎、設計出成功的消費產品(即人們會接納並喜歡使用)的文章並不多。我在協助創新團隊打造產品時都事必躬親,因此一直到我開始在大學授課,要在短時間內教導學生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讓他們學會我每天工作時運用的知識和技能,才發現這有多困難,所以我立志為每一位從事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者,建立一套實用的知識來源。
創新要成功,必須有優異的點子和卓越的執行力。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協助讀者將很棒的點子發展為成功的產品,不過,本書也可能會激發很棒的點子。
為了撰寫此書,我研究許多科技、心理、創新和設計理論,也分析過無數產品、從與同行的討論中汲取靈感,並以25年實際經驗為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構思、製作原型,同時請教許多專家。經過這段研究和設計的旅程,我整理出一套設計策略,能夠幫你打造出技術帶來的好處遠超越潛在缺點的科技產品。
這本「科技創新者指南」是為所有運用新科技開發產品的創新者所寫,我從與科技業創新人士合作的經驗中,發現辨識出有意思的產品很容易,但是將產品打造出來卻是很大的挑戰。工程師、創新領域的主管、產品經理、產品所有人、開發人員、新創公司創辦人及任何領域的改革者,無論有沒有受過工業設計的訓練,都適用這本指南。
本書的設計策略將協助你在創新過程的起點就能發現機會、提供腦力激盪會議的靈感,並找出現有產品能夠改進之處。這些策略能幫助你和你的團隊將以人為本的思維融入創新過程,設計出有意思的事物。
現在,去創新吧!
戴博拉.納斯(DeborahNas)
試閱
並非所有人都對新技術抱持開放態度。有些人率先嘗試新事物;有些則要等到證實有效才肯嘗試,或是根本不接受;有人甚至大張旗鼓的反對技術創新。縱觀歷史,新科技總會引發懷疑和恐懼,目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I。對技術創新的抗拒不容忽視,因為我們通常能透過這些抗拒,發現創新技術可能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了解「抗拒」,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也就是將價值發揮到極致、把傷害減到最低的產品。
使用新技術的傾向取決於四個特質,這些可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準備好接受新技術。前兩個特質是樂觀和創新─也就是動機,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比較可能採用新技術。樂觀是對科技抱持正面態度,相信科技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變得更靈活、有效率;創新是願意率先使用新科技、成為思想領袖。另外兩個特質是不舒服和不安全感,也是延後或阻止採用科技的抑制因素。不舒服是認為自己無法掌控新技術,或是覺得自己無力招架;不安全感是對科技不信任,懷疑它能不能運作,以及擔憂可能的負面影響。
能夠快速接納創新技術的人具有較高的技術就緒指數(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正如為人熟知的羅吉斯(Rogers)創新擴散理論,從嘗鮮者(2.5%)開始,再來是早期採納者(13.5%),然後是早期多數者(34%)、後期多數者(34%),最後是落後者(16%)。
他的模型描述評估產品後決定採納(立即購買)或延遲(稍後購買)的人,加起來是100%,不過沒有考慮拒絕(從未購買)或是反對(積極抗爭)產品的人。事實上,一項創新產品達到100%採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除了關注產品帶來的好處,我們也必須在設計產品時化解人們對新科技的恐懼和擔憂,這樣才能觸及早期多數者。這個指標代表某個創新產品可能「起飛」,也能提升整體採用比例。
智慧型手機是少數接納速度令人難以置信、採用率異常高的創新例子。iPhone推出十年後,歐美國家的智慧型手機採用率高達70∼90%,目前曲線幾乎變得平坦。有些消費族群甚至開始朝反方向走,因為覺得自己的隱私遭侵犯、越來越缺乏自主,便將智慧型手機換成一般手機。這些人曾經是採納者,如今卻成了拒絕和反對者。
從古至今,人類都抗拒創新科技,只是抵制的技術隨著時代改變。例如從前的人們堅信太靠近電源插座就會觸電;或是英國一度禁止汽車時速超過五公里,以保護行人;人們認為電話會招來惡靈;電影可能導致道德淪喪⋯⋯
隨著生活越來越依賴昔人害怕的技術,我們開始嘲笑這些恐懼。我們無法想像沒有電的生活;我們仰賴汽車到處移動;我們隨身攜帶智慧型手機;我們相信Netflix和YouTube上的現代「電影」可以放鬆並提供訊息。隨著我們成長,習以為常的科技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我們雖然信任伴隨我們成長的科技,卻經常害怕新技術。
今天的恐懼包括人類扮演上帝,透過基因改造其他人、控制我們生活的大型科技公司、民主國家變成高科技監控國家,以及AI機器人超越人類。
抗拒新技術的範圍可能沒那麼大。消費者決定接納或拒絕使用某一項科技產品時,會衡量產品的優點和潛在的缺點,例如新手父母希望好好照顧孩子、確保孩子安全,會使用嬰兒監視器,讓他們無論在哪裡上網都能看到寶寶。不過,雖然監視器提供明確的好處,但是擔心駭客偷窺孩子的父母可能還是不會買。
另一方面,如果好處太薄弱,把嬰兒監視器設計得再安全也無法促使父母購買該產品,其他嬰兒監視器得提供更有力的優勢,例如解析度更佳、可以使用電池、方便移動、可以自訂搖籃曲、能夠自動創作夜間「精彩畫面」的影片─你必須提供強大的優勢。
產品優勢是推動人們向前的動力,阻力是阻礙我們前進的原因。你必須同時處理這兩個問題。因此本書包含兩部分:強化優勢和減少阻力。
我經常看到創新者無視消費者的抗拒,有些人不了解消費者的感受,有些則認為消費者是錯的。抱持這種態度打造產品,必然無法解決可能的阻力,產品也因此銷售不佳。若想設計出消費者立即感受到意義的產品,我們要從消費者的想法、感受、意見和對產品優缺點的期望中學習,無論那些想法是否正確。我們應該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超越他們的期望,並在設計過程中解決(潛在的)阻力。
本書的設計策略正是為這個過程提供實用的資源,介紹所有強化優勢、減少阻力的選項,幫你創造「有感的設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