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心路遠,茶路無盡:茶旅、茶史與茶道的知行合一,見證茶的歷史與工藝之美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好茶的滋味,從本質上來說,一定是五味調和。透過豐富的實地探勘、大量資料數據、理性的科學解讀,本書細細追尋「好茶」究竟如何誕生,並將各色茶品分為六大類,詳盡道來各自妙處。
▎綠茶湯清因芽貴
每年精製的私房茶,包括野生顧渚紫筍、玉玲瓏、獅峰龍井、碧螺春、寶洪茶等等,在揀選茶青時,基本上限定在一芽一葉至一芽兩葉之間。好喝且要好看,文質兼美,才是選擇綠茶的智慧之舉。
▎黃茶堆悶滋味醇
在崇尚綠茶的時代,因不善製茶或低溫殺青,抑或殺青時間過長,又或者殺青後未及時乾燥等因素,茶坯在溼熱狀態下,發生了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了黃葉黃湯,在陰錯陽差中,無意間誕生了黃茶。
▎白茶清涼不揉炒
因為白茶未經揉捻,其中的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未能充分接觸,致使白茶的湯色與滋味淺淡,這恰恰為白茶後期緩慢、輕微的多酚類物質氧化,增加了轉化的保留空間,注入了更多風味情趣。
▎烏龍三紅七分綠
烏龍茶起源於武夷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夷山的茶樹,大多分布在峰巖深壑的山谷之中。茶農採茶時,要翻山越嶺,登高逐坡,茶青在茶籃裡抖動碰撞,極易在陽光下產生類似萎凋、搖青的效果。
▎紅茶醉人濃強鮮
相對於手工製作,機器揉捻能更充分地破碎茶葉細胞結構,得到完美的條索,為兒茶素的氧化奠定基礎。機器代替人工,是紅茶製作的巨大進步。市場鼓吹手工紅茶的優越性,不過是商業炒作的噱頭而已。
▎黑茶邊銷後發酵
由此可知,經過人為的保存陳化,茶的青氣和苦澀味,已經明顯減輕;湯色氧化得紅黃明亮;滋味變得更加甘甜醇和,其價值較原來的粗老綠茶,當然會「其利倍」之了。
本書特色:本書匯聚作者多年深入茶山的見聞與心得,透過實地走訪與細緻考證,以嚴謹的思維剖析六大茶類的本質與起源關係。為確保觀點有據可循,作者遍訪茶農茶人,深入研究製茶工藝與茶樹品種,力求內容精準可靠。全書圖文並茂,圖解輔文,既賞心悅目,又知識豐富。
好茶的滋味,從本質上來說,一定是五味調和。透過豐富的實地探勘、大量資料數據、理性的科學解讀,本書細細追尋「好茶」究竟如何誕生,並將各色茶品分為六大類,詳盡道來各自妙處。
▎綠茶湯清因芽貴
每年精製的私房茶,包括野生顧渚紫筍、玉玲瓏、獅峰龍井、碧螺春、寶洪茶等等,在揀選茶青時,基本上限定在一芽一葉至一芽兩葉之間。好喝且要好看,文質兼美,才是選擇綠茶的智慧之舉。
▎黃茶堆悶滋味醇
在崇尚綠茶的時代,因不善製茶或低溫殺青,抑或殺青時間過長,又或者殺青後未及時乾燥等因素,茶坯在溼熱狀態下,發生了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了黃葉黃湯,在陰錯陽差中,無意間誕生了黃茶。
▎白茶清涼不揉炒
因為白茶未經揉捻,其中的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未能充分接觸,致使白茶的湯色與滋味淺淡,這恰恰為白茶後期緩慢、輕微的多酚類物質氧化,增加了轉化的保留空間,注入了更多風味情趣。
▎烏龍三紅七分綠
烏龍茶起源於武夷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夷山的茶樹,大多分布在峰巖深壑的山谷之中。茶農採茶時,要翻山越嶺,登高逐坡,茶青在茶籃裡抖動碰撞,極易在陽光下產生類似萎凋、搖青的效果。
▎紅茶醉人濃強鮮
相對於手工製作,機器揉捻能更充分地破碎茶葉細胞結構,得到完美的條索,為兒茶素的氧化奠定基礎。機器代替人工,是紅茶製作的巨大進步。市場鼓吹手工紅茶的優越性,不過是商業炒作的噱頭而已。
▎黑茶邊銷後發酵
由此可知,經過人為的保存陳化,茶的青氣和苦澀味,已經明顯減輕;湯色氧化得紅黃明亮;滋味變得更加甘甜醇和,其價值較原來的粗老綠茶,當然會「其利倍」之了。
本書特色:本書匯聚作者多年深入茶山的見聞與心得,透過實地走訪與細緻考證,以嚴謹的思維剖析六大茶類的本質與起源關係。為確保觀點有據可循,作者遍訪茶農茶人,深入研究製茶工藝與茶樹品種,力求內容精準可靠。全書圖文並茂,圖解輔文,既賞心悅目,又知識豐富。
目錄
總序
序一
序二
總論
綠茶篇
黃茶篇
白茶篇
烏龍茶篇
紅茶篇
黑茶篇
花茶篇
主要參考書目
序一
序二
總論
綠茶篇
黃茶篇
白茶篇
烏龍茶篇
紅茶篇
黑茶篇
花茶篇
主要參考書目
試閱
茶裡幽物知多少
「啜苦咽甘,茶也。」這是茶聖陸羽對茶的最早定義。茶之所以能夠啜苦咽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茶裡蘊含著一種特有的物質,它的名字叫咖啡因。它與茶中含量較高的茶多酚、醣類、胺基酸等相互作用導致「啜苦咽甘」的現象。茶湯的回甘,通常以茶湯的苦澀滋味作為前奏。這主要是茶多酚與蛋白質結合的結果,微苦瀰散,清甜即來,從而使滋味變得深長蘊藉。
茶中除了澀苦的茶多酚、苦味的生物鹼,還含有水分、胺基酸、酶、醣類、芳香物質、色素、有機酸、類脂、維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等等。
在茶的鮮葉中,茶多酚的乾物質含量,一般在18%~36%。茶多酚不是一種物質,它是茶葉內多種酚類物質的簡稱。茶多酚主要由以下四類物質組成:兒茶素、黃酮類、花青素和酚酸類。茶多酚含量的多寡,與茶樹品種、季節、芽葉老嫩、地理緯度、海拔高度以及茶的加工方式等因素有關。通常來講,大葉種的茶多酚含量高於小葉種,嫩葉高於老葉,春茶高於夏茶、秋茶,海拔越高、發酵程度越重,茶多酚的含量則越低。但是,茶中所含的茶多酚量,並非越多越好。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湯就會越偏苦澀,對胃腸的刺激也會相應加重。而其保健作用,依不同種類的人可以承受的適當臨界值而定,否則,過猶不及。
兒茶素是組成茶多酚的主要物質,約占多酚類總量的70%~80%,它是影響茶湯苦澀滋味的重要物質,也是「茶為萬病之藥」的重要保健物質。對於發酵茶類,發生氧化現象的主要是苦澀味較重的酯型兒茶素,其氧化產物為茶黃素和茶紅素,二者共同作用,使茶湯的色澤亮麗,滋味醇和。茶多酚中的黃酮類,又叫花黃素,它是綠茶湯色的重要組成元素,與苦澀的花青素一樣,同屬於天然的水溶性色素。
茶葉中的生物鹼,以普林為主,它主要包括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咖啡因,約占茶葉乾物質的2%~5%。其次,是含量很低的可可鹼和茶鹼等。故咖啡因常常會被作為生物鹼的代稱。茶裡的咖啡因,與咖啡裡的咖啡因,雖然結構並不相同,不過均會對人類的胃腸產生強烈刺激。茶的苦寒性與清熱解毒的藥效,主要展現在生物鹼的含量上。咖啡因在生長旺盛的嫩葉中,含量較高。一般是以新梢的第二葉含量最高,其次,是第一葉和第三葉,在老葉和梗莖中含量較低。這就是六安瓜片為什麼會選擇第二片嫩葉,來製作味厚綠茶的原因,也是紅茶和烏龍茶的茶青,在採摘時要求必須具備一定成熟度的主要原因。
另外,茶樹的品種、季節、遮蔭、施肥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茶樹的氮代謝,以及咖啡因含量的高低。高溫殺青、乾燥、焙火等工序,都會降低茶中咖啡因的含量。一般來講,夏茶的咖啡因含量高於春茶,有遮蔭的茶園和大葉種茶樹,咖啡因的含量也會比較高。
咖啡因是茶湯苦味的主要來源,它易溶於熱水,與茶湯中的茶黃素、茶紅素結合,構成茶湯的鮮爽滋味,同時,也會降低自身帶給茶湯的苦味。健康的成年人飲用茶之後,咖啡因一般會在4~6個小時內,以尿酸的形式陸續排出體外。咖啡因雖然有刺激神經的作用,令人清醒,但是,對於健康的敏感人群,只要在睡眠前的6個小時內不喝茶或少喝,一般不會對睡眠產生太大的影響。
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雖然較高,但是,絕大部分會在加工過程中,由於高溫的影響,發生凝固變性,只有1%左右的可溶性蛋白質會進入茶湯,一鱗半爪,卻是舉足輕重。它對茶湯的滋味、細滑度和黏稠度,有重要的增益作用。皎然的「採得金芽爨金鼎」,以及盧仝的「先春抽出黃金芽」,闡述的即是葉色嫩綠、葉質柔軟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茶青,這是製作好茶必備的基本條件。
茶胺酸,是茶樹中特有的游離胺基酸,它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在茶樹的嫩葉及嫩莖中含量最多,尤其是嫩梗中的茶胺酸含量,甚至比芽葉高出1~3倍。茶胺酸是茶湯中鮮與甜的重要調味劑,對茶葉之條索、香氣和滋味的形成,影響巨大。茶葉具有悅志、滌煩及華佗所講的「久食益意思」效用,指的就是茶胺酸的安神作用。它與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構成茶之陰陽與矛盾的兩方面,又可有效抑制咖啡因的活躍程度。茶胺酸,只能在茶樹的根系中合成。陽崖陰林的良好生態,使茶胺酸向兒茶素的轉化受到抑制,因此產生的高胺低酚,進而對提升茶葉品質,產生重要影響。劉禹錫詩云:「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理論與實踐能夠充分證明:有竹林縈繞、林間苔蘚斑駁的茶園,所產的乾茶品質最好。其原因為,溼潤的地氣與漫射光的照耀,可促進茶胺酸合成,這也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地理依據。
茶葉中的醣類,包含單醣、寡醣、多醣及少量的其他醣類。單醣和雙醣,是茶葉中可溶性醣類的主要成分。可溶性醣類的存在,是茶湯滋味和工藝香氣的來源之一,其甜味,對茶的苦澀滋味,有掩蓋和協調作用。高等級茶類茶湯的清涼感,與良好生態條件下葡萄糖之合成量有密切關聯。水溶性果膠的多寡,能夠有效改善茶湯的厚度與黏稠度,明顯提升乾茶條索的緊實度和油潤度。在黑茶的陳化過程中,其耐泡度和甘甜度的提升,主要取決於不溶於水的多醣降解為可溶性醣類。黑茶的「發金花」現象,多出現在5~6級毛茶的成熟葉片或老葉中。而較嫩茶葉的多醣含量低,故很難發花。
茶葉中的香氣物質,約占乾物質總量的0.02%,卻是「枝枝葉葉盡芬芳」的基礎。成品茶中的愉悅襲人香氣,一部分來源於鮮葉天成,一部分來自於加工環節。茶中的芳香物質,具有揮發性或不穩定性,故隨著歲月流逝,香氣物質會逐漸揮發、氧化和分解,香氣會逐漸減弱,乃至瀰散殆盡。年復一年,朱顏辭鏡,曾經的迷人清香、花香與果香,最終都會香消夢斷,可能只會留下各茶類所共有的腐熟木質香。不僅如此,茶中的茶胺酸、咖啡因及茶多酚等內含物質,都會隨時間降解或減少。因此,茶葉作為飲品,一定具有最佳的、合理的黃金品飲時期,那些鼓吹不受時間局限、所謂的「越陳越香」,則是一個容易被戳破、過於功利化的商業假說法。佳茗品飲當其時,不能「蘭蕙芬芳總負伊」。
一款好茶,不只有緊實油潤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湯色,細幽綿長的清香、花香、果香、乳香或者沉香,更要有細膩、順滑、醇厚的滋味。好茶的滋味,從本質上來說,一定是五味調和。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啜苦咽甘,茶也。」這是茶聖陸羽對茶的最早定義。茶之所以能夠啜苦咽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茶裡蘊含著一種特有的物質,它的名字叫咖啡因。它與茶中含量較高的茶多酚、醣類、胺基酸等相互作用導致「啜苦咽甘」的現象。茶湯的回甘,通常以茶湯的苦澀滋味作為前奏。這主要是茶多酚與蛋白質結合的結果,微苦瀰散,清甜即來,從而使滋味變得深長蘊藉。
茶中除了澀苦的茶多酚、苦味的生物鹼,還含有水分、胺基酸、酶、醣類、芳香物質、色素、有機酸、類脂、維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等等。
在茶的鮮葉中,茶多酚的乾物質含量,一般在18%~36%。茶多酚不是一種物質,它是茶葉內多種酚類物質的簡稱。茶多酚主要由以下四類物質組成:兒茶素、黃酮類、花青素和酚酸類。茶多酚含量的多寡,與茶樹品種、季節、芽葉老嫩、地理緯度、海拔高度以及茶的加工方式等因素有關。通常來講,大葉種的茶多酚含量高於小葉種,嫩葉高於老葉,春茶高於夏茶、秋茶,海拔越高、發酵程度越重,茶多酚的含量則越低。但是,茶中所含的茶多酚量,並非越多越好。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湯就會越偏苦澀,對胃腸的刺激也會相應加重。而其保健作用,依不同種類的人可以承受的適當臨界值而定,否則,過猶不及。
兒茶素是組成茶多酚的主要物質,約占多酚類總量的70%~80%,它是影響茶湯苦澀滋味的重要物質,也是「茶為萬病之藥」的重要保健物質。對於發酵茶類,發生氧化現象的主要是苦澀味較重的酯型兒茶素,其氧化產物為茶黃素和茶紅素,二者共同作用,使茶湯的色澤亮麗,滋味醇和。茶多酚中的黃酮類,又叫花黃素,它是綠茶湯色的重要組成元素,與苦澀的花青素一樣,同屬於天然的水溶性色素。
茶葉中的生物鹼,以普林為主,它主要包括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咖啡因,約占茶葉乾物質的2%~5%。其次,是含量很低的可可鹼和茶鹼等。故咖啡因常常會被作為生物鹼的代稱。茶裡的咖啡因,與咖啡裡的咖啡因,雖然結構並不相同,不過均會對人類的胃腸產生強烈刺激。茶的苦寒性與清熱解毒的藥效,主要展現在生物鹼的含量上。咖啡因在生長旺盛的嫩葉中,含量較高。一般是以新梢的第二葉含量最高,其次,是第一葉和第三葉,在老葉和梗莖中含量較低。這就是六安瓜片為什麼會選擇第二片嫩葉,來製作味厚綠茶的原因,也是紅茶和烏龍茶的茶青,在採摘時要求必須具備一定成熟度的主要原因。
另外,茶樹的品種、季節、遮蔭、施肥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茶樹的氮代謝,以及咖啡因含量的高低。高溫殺青、乾燥、焙火等工序,都會降低茶中咖啡因的含量。一般來講,夏茶的咖啡因含量高於春茶,有遮蔭的茶園和大葉種茶樹,咖啡因的含量也會比較高。
咖啡因是茶湯苦味的主要來源,它易溶於熱水,與茶湯中的茶黃素、茶紅素結合,構成茶湯的鮮爽滋味,同時,也會降低自身帶給茶湯的苦味。健康的成年人飲用茶之後,咖啡因一般會在4~6個小時內,以尿酸的形式陸續排出體外。咖啡因雖然有刺激神經的作用,令人清醒,但是,對於健康的敏感人群,只要在睡眠前的6個小時內不喝茶或少喝,一般不會對睡眠產生太大的影響。
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雖然較高,但是,絕大部分會在加工過程中,由於高溫的影響,發生凝固變性,只有1%左右的可溶性蛋白質會進入茶湯,一鱗半爪,卻是舉足輕重。它對茶湯的滋味、細滑度和黏稠度,有重要的增益作用。皎然的「採得金芽爨金鼎」,以及盧仝的「先春抽出黃金芽」,闡述的即是葉色嫩綠、葉質柔軟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茶青,這是製作好茶必備的基本條件。
茶胺酸,是茶樹中特有的游離胺基酸,它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在茶樹的嫩葉及嫩莖中含量最多,尤其是嫩梗中的茶胺酸含量,甚至比芽葉高出1~3倍。茶胺酸是茶湯中鮮與甜的重要調味劑,對茶葉之條索、香氣和滋味的形成,影響巨大。茶葉具有悅志、滌煩及華佗所講的「久食益意思」效用,指的就是茶胺酸的安神作用。它與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構成茶之陰陽與矛盾的兩方面,又可有效抑制咖啡因的活躍程度。茶胺酸,只能在茶樹的根系中合成。陽崖陰林的良好生態,使茶胺酸向兒茶素的轉化受到抑制,因此產生的高胺低酚,進而對提升茶葉品質,產生重要影響。劉禹錫詩云:「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理論與實踐能夠充分證明:有竹林縈繞、林間苔蘚斑駁的茶園,所產的乾茶品質最好。其原因為,溼潤的地氣與漫射光的照耀,可促進茶胺酸合成,這也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地理依據。
茶葉中的醣類,包含單醣、寡醣、多醣及少量的其他醣類。單醣和雙醣,是茶葉中可溶性醣類的主要成分。可溶性醣類的存在,是茶湯滋味和工藝香氣的來源之一,其甜味,對茶的苦澀滋味,有掩蓋和協調作用。高等級茶類茶湯的清涼感,與良好生態條件下葡萄糖之合成量有密切關聯。水溶性果膠的多寡,能夠有效改善茶湯的厚度與黏稠度,明顯提升乾茶條索的緊實度和油潤度。在黑茶的陳化過程中,其耐泡度和甘甜度的提升,主要取決於不溶於水的多醣降解為可溶性醣類。黑茶的「發金花」現象,多出現在5~6級毛茶的成熟葉片或老葉中。而較嫩茶葉的多醣含量低,故很難發花。
茶葉中的香氣物質,約占乾物質總量的0.02%,卻是「枝枝葉葉盡芬芳」的基礎。成品茶中的愉悅襲人香氣,一部分來源於鮮葉天成,一部分來自於加工環節。茶中的芳香物質,具有揮發性或不穩定性,故隨著歲月流逝,香氣物質會逐漸揮發、氧化和分解,香氣會逐漸減弱,乃至瀰散殆盡。年復一年,朱顏辭鏡,曾經的迷人清香、花香與果香,最終都會香消夢斷,可能只會留下各茶類所共有的腐熟木質香。不僅如此,茶中的茶胺酸、咖啡因及茶多酚等內含物質,都會隨時間降解或減少。因此,茶葉作為飲品,一定具有最佳的、合理的黃金品飲時期,那些鼓吹不受時間局限、所謂的「越陳越香」,則是一個容易被戳破、過於功利化的商業假說法。佳茗品飲當其時,不能「蘭蕙芬芳總負伊」。
一款好茶,不只有緊實油潤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湯色,細幽綿長的清香、花香、果香、乳香或者沉香,更要有細膩、順滑、醇厚的滋味。好茶的滋味,從本質上來說,一定是五味調和。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