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幽境,茶席窺美:插花藝術、茶道歷史、座位設計……一盞茶湯映山川,茶席之間見天地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席茶,一片幽境,在茶香與美學交融中尋得心靈的安憩。
茶品味的是生態,是自然氣息的返觀內照,透過一席茶,把自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茶席已布,賞茶、悅心、觀己、知味,讓我們且吃茶去!
茶席幽境,梅花影伴茶
唐宋的飲茶環境和茶席背景,已經開始注重竹林、松下、花蔭、名山、清澗等宜茶的幽境,但宋代杜耒的〈寒夜〉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卻使一彎新月和梅花的疏影橫斜,以剪影的清美蘊藉,首次映入了茶席的範圍。伴茶唯有梅花影,這一席茶吃得可謂前無古人。
茶席的美與和諧,來自彼此的尊重關懷
茶席上的茶杯,在開局時排列緊密整齊,既是形式美的需求,也便於席主就近分茶。茶會開始後,茶杯可以根據客人的需求,適當地分開一些距離,表現出席主對嘉賓的貼心關懷。但是作為嘉賓,也應當有自覺地維護茶席的形式美。在您品完一杯茶後,要配合一下左右客人的茶杯排列,使之盡可能整齊有序,不要過於凌亂。
茶杯是茶最好、最美的嫁衣
講究喝茶的人,都是一茶一杯。因為不同壁厚、不同材質、不同杯形、不同釉色、不同燒造氛圍的茶杯,會在不同層面上,深刻影響著茶湯的觀感、表現與香氣存留等等。因此,當喝茶提升到更高的雅致閒賞層面,總要為特定茶類、特定茶種,選擇搭配最能準確、精采表現它的茶杯。杯子是茶最好、最美的嫁衣。
本書特色:茶席是為品茗建構的茶道美學空間,關乎人、茶、器、物、境。藉茶之「清味」,透過一席茶營造出與世俗有所分隔的生活之美。本書基於人體工學原理及實用且美的原則,詳盡介紹茶席設計。此外,亦對茶席及器具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系統性而周延地梳理。期望透過本書能讓我們品味到一席茶的味外之味、韻外之致。
茶品味的是生態,是自然氣息的返觀內照,透過一席茶,把自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茶席已布,賞茶、悅心、觀己、知味,讓我們且吃茶去!
茶席幽境,梅花影伴茶
唐宋的飲茶環境和茶席背景,已經開始注重竹林、松下、花蔭、名山、清澗等宜茶的幽境,但宋代杜耒的〈寒夜〉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卻使一彎新月和梅花的疏影橫斜,以剪影的清美蘊藉,首次映入了茶席的範圍。伴茶唯有梅花影,這一席茶吃得可謂前無古人。
茶席的美與和諧,來自彼此的尊重關懷
茶席上的茶杯,在開局時排列緊密整齊,既是形式美的需求,也便於席主就近分茶。茶會開始後,茶杯可以根據客人的需求,適當地分開一些距離,表現出席主對嘉賓的貼心關懷。但是作為嘉賓,也應當有自覺地維護茶席的形式美。在您品完一杯茶後,要配合一下左右客人的茶杯排列,使之盡可能整齊有序,不要過於凌亂。
茶杯是茶最好、最美的嫁衣
講究喝茶的人,都是一茶一杯。因為不同壁厚、不同材質、不同杯形、不同釉色、不同燒造氛圍的茶杯,會在不同層面上,深刻影響著茶湯的觀感、表現與香氣存留等等。因此,當喝茶提升到更高的雅致閒賞層面,總要為特定茶類、特定茶種,選擇搭配最能準確、精采表現它的茶杯。杯子是茶最好、最美的嫁衣。
本書特色:茶席是為品茗建構的茶道美學空間,關乎人、茶、器、物、境。藉茶之「清味」,透過一席茶營造出與世俗有所分隔的生活之美。本書基於人體工學原理及實用且美的原則,詳盡介紹茶席設計。此外,亦對茶席及器具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系統性而周延地梳理。期望透過本書能讓我們品味到一席茶的味外之味、韻外之致。
目錄
總序
自序
茶韻悠然,心境至上
茶席歷程,繁簡有序
品茗之道,溫潤隨心
茶席基礎,細節為要
茶席構成,陰陽和諧
茶席美學,意境交融
茶席插花,茗香點綴
常見茶席,各具風采
茶席禁忌,古今有之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自序
茶韻悠然,心境至上
茶席歷程,繁簡有序
品茗之道,溫潤隨心
茶席基礎,細節為要
茶席構成,陰陽和諧
茶席美學,意境交融
茶席插花,茗香點綴
常見茶席,各具風采
茶席禁忌,古今有之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試閱
茶韻悠然,心境至上
茶,止渴清心、倦解慵除,以品為上。茶滋於水,水藉乎器。茶湯無形,無器不盛。
器,為茶之父。器以載道,道由器傳。所謂茶道,其本質就是關於茶的藝術,或是茶的美學。形而上者謂之道。而形象的直覺即是美。技可進乎道。當技藝精熟,上升到美的境界,就近乎「道」的範疇了。於此可見,由茶與器之門徑而入的茶道,就是一門極富情趣化的雅致生活藝術。而茶席則可視為是茶道有規則、有秩序的表象的具體表現。
將老子《道德經》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借用到茶席上,非常貼切適用。此處的「有」,是指具體的茶席,透過茶器,為我們建構一個舒適便利的品茗空間。「無」,是指茶席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可以窺探傳統之美的詩情畫意的窗戶,藉由茶席的畫意、茶湯的色彩、茶湯的香氣、茶湯的滋味、茶湯的氣韻,讓我們的神態安然地平靜下來,真切地用心去感受茶的「幽薄芳草天真氣」,感受茶的「人生百味寓其中」,進而提升我們品茗的境界以及中正淡和的審美體會。無寓於有,無用之美,恰是我們人生的樂趣與涵養性情的源頭活水。
茶席,狹義上,它是一個品茗的平面;廣義來說,卻是為品茗建構的茶道美學空間,牽涉到人、茶、器、物、境。它以茶與茶湯為靈魂,以茶器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他的藝術形式相互結合,共同構成的具有獨立主題,並有所表達的藝術組合。茶席,也是在庸常、枯燥的日常生活中,闢出的一方心靈淨土,一方純粹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空間,以「挹古今清華美妙之氣」,頤養性情,乘物以遊心。
茶席的存在,不是刻意地「擺」,是用心地「布」。應天之時,載地之氣,加以材美與工巧,藉以實現自然與人、人與茶、茶與器、器與器的協調呼應、相得益彰。器具之間,不是枯燥的羅列展示,彼此之間有著生命的相生相惜,有著氣韻流動的相互映照。茶席不是作秀,是為了讓我們更美、更風雅地喝茶。茶席是實用且美的藝術,二者不可孤立與分割。茶席的存在,首先是實用,其次才是美。茶席營造衍生出的美感,是為了實用而存在的。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說過:「隨著使用,器皿之美與日俱增。棄之不用,器皿便會失去意義,美亦將不復存在,故而美是用的表現。」因此,茶席是有思想、有表達、有詩情、有畫意的茶道藝術組合。
既然茶席是一個以茶為靈魂的茶道美學空間,那麼這個空間裡的所有載體與組成,都要服從和襯托茶與茶湯以表現出這個主體,而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了茶之本質及趣味的展現。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知蓄書史,能親筆硯,布景物有趣,種花木有方,名曰清致。」茶席的清致與美,與陳眉公所言又是何等相似!
茶的品飲,又以湯色、滋味、香氣和氣韻為主,而感受這四個要素,必須依靠與調動我們的感覺和知覺,去細細體會與品味。「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為道日損,喝茶本就是對身心做減法,減去了人生過多的欲望,我們自會容易歸於淡泊寧靜。只有不斷地削減茶道空間裡那些影響眼、耳、鼻、舌、身、意之干擾因素的衝擊,我們的身心才能變得放鬆、沉靜;我們的直覺和感覺,才會更加敏銳、精準。因此,茶席的設計,要力求簡古通幽、質樸素雅。正如米開朗基羅所言:「美就是淨化過剩的過程。」茶席的清雅與否,在於你如何剔除那些影響美麗的因素。這個觀點,與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不謀而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心的愉悅沉靜與否,還與眾多因素緊密關聯,包含茶席平面的大小、泡茶人的坐姿、泡茶人在茶席空間內的最大伸展程度、身心能夠承受的負荷、茶席的色調、泡茶與分茶的邏輯程序,以及手持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的舒適性等要素。
茶,止渴清心、倦解慵除,以品為上。茶滋於水,水藉乎器。茶湯無形,無器不盛。
器,為茶之父。器以載道,道由器傳。所謂茶道,其本質就是關於茶的藝術,或是茶的美學。形而上者謂之道。而形象的直覺即是美。技可進乎道。當技藝精熟,上升到美的境界,就近乎「道」的範疇了。於此可見,由茶與器之門徑而入的茶道,就是一門極富情趣化的雅致生活藝術。而茶席則可視為是茶道有規則、有秩序的表象的具體表現。
將老子《道德經》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借用到茶席上,非常貼切適用。此處的「有」,是指具體的茶席,透過茶器,為我們建構一個舒適便利的品茗空間。「無」,是指茶席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可以窺探傳統之美的詩情畫意的窗戶,藉由茶席的畫意、茶湯的色彩、茶湯的香氣、茶湯的滋味、茶湯的氣韻,讓我們的神態安然地平靜下來,真切地用心去感受茶的「幽薄芳草天真氣」,感受茶的「人生百味寓其中」,進而提升我們品茗的境界以及中正淡和的審美體會。無寓於有,無用之美,恰是我們人生的樂趣與涵養性情的源頭活水。
茶席,狹義上,它是一個品茗的平面;廣義來說,卻是為品茗建構的茶道美學空間,牽涉到人、茶、器、物、境。它以茶與茶湯為靈魂,以茶器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他的藝術形式相互結合,共同構成的具有獨立主題,並有所表達的藝術組合。茶席,也是在庸常、枯燥的日常生活中,闢出的一方心靈淨土,一方純粹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空間,以「挹古今清華美妙之氣」,頤養性情,乘物以遊心。
茶席的存在,不是刻意地「擺」,是用心地「布」。應天之時,載地之氣,加以材美與工巧,藉以實現自然與人、人與茶、茶與器、器與器的協調呼應、相得益彰。器具之間,不是枯燥的羅列展示,彼此之間有著生命的相生相惜,有著氣韻流動的相互映照。茶席不是作秀,是為了讓我們更美、更風雅地喝茶。茶席是實用且美的藝術,二者不可孤立與分割。茶席的存在,首先是實用,其次才是美。茶席營造衍生出的美感,是為了實用而存在的。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說過:「隨著使用,器皿之美與日俱增。棄之不用,器皿便會失去意義,美亦將不復存在,故而美是用的表現。」因此,茶席是有思想、有表達、有詩情、有畫意的茶道藝術組合。
既然茶席是一個以茶為靈魂的茶道美學空間,那麼這個空間裡的所有載體與組成,都要服從和襯托茶與茶湯以表現出這個主體,而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了茶之本質及趣味的展現。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知蓄書史,能親筆硯,布景物有趣,種花木有方,名曰清致。」茶席的清致與美,與陳眉公所言又是何等相似!
茶的品飲,又以湯色、滋味、香氣和氣韻為主,而感受這四個要素,必須依靠與調動我們的感覺和知覺,去細細體會與品味。「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為道日損,喝茶本就是對身心做減法,減去了人生過多的欲望,我們自會容易歸於淡泊寧靜。只有不斷地削減茶道空間裡那些影響眼、耳、鼻、舌、身、意之干擾因素的衝擊,我們的身心才能變得放鬆、沉靜;我們的直覺和感覺,才會更加敏銳、精準。因此,茶席的設計,要力求簡古通幽、質樸素雅。正如米開朗基羅所言:「美就是淨化過剩的過程。」茶席的清雅與否,在於你如何剔除那些影響美麗的因素。這個觀點,與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不謀而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心的愉悅沉靜與否,還與眾多因素緊密關聯,包含茶席平面的大小、泡茶人的坐姿、泡茶人在茶席空間內的最大伸展程度、身心能夠承受的負荷、茶席的色調、泡茶與分茶的邏輯程序,以及手持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的舒適性等要素。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