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到底是人生承載著表演?抑或是表演成就了人生?
相聲的喜劇的本質,令人愛聽愛看,卻不會當真,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那是「假的」。
《戰國廁》引發年輕人對歷史知識的興致,趣味的謊言,觸動人們去探索真相。
歷史上的權力角逐者,流血鬥爭、強取豪奪的目標,
竟然只是一間臭氣薰人的「戰國廁」!
「想樂」追求歡樂、適意的思考模式,是擺脫現實桎梏的秘訣;
「飛魚王」有大自然的啟示,是對人類文明的省思;
「北七烙賽」裡精采的眷村故事,竟嫁接了戰亂時撤退來台的無奈與巧合。
透過相聲,將歷史與幻想揉合成兩部文字創作,
逗人歡笑、哀歎;使人愉悅、哭泣、唏噓。
請看馮翊綱經典創作——《戰國廁》
談笑間述盡《戰國廁》前傳˙本傳
並在「十八層公寓」中,以「感覺不到悲哀的悲哀」為諷刺的人生與歷史劃下句點。
本書特色:
◎ 《戰國廁‧前傳》,2008年5月30日首演於台北新舞臺,本書是這個作品的首次印刷,且與劇場演出同步發行。
本書附有【相聲瓦舍】歷年海報縮印,全彩印刷,精采可期。
相聲的喜劇的本質,令人愛聽愛看,卻不會當真,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那是「假的」。
《戰國廁》引發年輕人對歷史知識的興致,趣味的謊言,觸動人們去探索真相。
歷史上的權力角逐者,流血鬥爭、強取豪奪的目標,
竟然只是一間臭氣薰人的「戰國廁」!
「想樂」追求歡樂、適意的思考模式,是擺脫現實桎梏的秘訣;
「飛魚王」有大自然的啟示,是對人類文明的省思;
「北七烙賽」裡精采的眷村故事,竟嫁接了戰亂時撤退來台的無奈與巧合。
透過相聲,將歷史與幻想揉合成兩部文字創作,
逗人歡笑、哀歎;使人愉悅、哭泣、唏噓。
請看馮翊綱經典創作——《戰國廁》
談笑間述盡《戰國廁》前傳˙本傳
並在「十八層公寓」中,以「感覺不到悲哀的悲哀」為諷刺的人生與歷史劃下句點。
本書特色:
◎ 《戰國廁‧前傳》,2008年5月30日首演於台北新舞臺,本書是這個作品的首次印刷,且與劇場演出同步發行。
本書附有【相聲瓦舍】歷年海報縮印,全彩印刷,精采可期。
目錄
自序 無厘頭背後的道理
第一部 前傳
段子一 想樂
段子二 飛魚王
段子三 北七烙賽
【相聲瓦舍】歷年海報縮印(彩色印刷)
第二部 本傳
段子一 戰國廁
段子二 八街市場
段子三 十八層公寓
第一部 前傳
段子一 想樂
段子二 飛魚王
段子三 北七烙賽
【相聲瓦舍】歷年海報縮印(彩色印刷)
第二部 本傳
段子一 戰國廁
段子二 八街市場
段子三 十八層公寓
序/導讀
【自序】無厘頭背後的道理
《戰國廁》是【相聲瓦舍】近十年來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當時這個創意的起因,是發現一位成年的朋友,對歷史異常生疏,我立志要為年輕人寫一篇長段的相聲,串聯荒唐故事,精簡素描中國王朝更替。我和少卿聯手寫,作品完成沒取名字,我原本想叫它「屎記」,遺傳學博士李宣萱順口一句戰國「廁」,她贏了!
從相聲的傳統觀念來檢視,這個長達一小時的段子篇幅過大,幸虧,最初我就不是以相聲的規格在思考,而是借用相聲形式,並且在「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美學觀照下進行創意,所產生的一齣獨幕劇。
一桌二椅,典型的中國傳統戲曲劇場的儉約模式,兩個演員,一位主述,一位幫腔,核心第一層「自覺」,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談眷村生活的特色,並同步虛構一個場景,「影劇六村」;外環第二層「敘事」,以「借用諧音」為骨幹技術,素描中國王朝更替的歷史,並扭曲成「影劇六村」的實況;第三層「代言」,敘事中的人物言行,隨時「跳進去」扮演。
《戰國廁》(中國封建史)後來衍生成一套連作:《八街市場》(中國近代史)和《十八層公寓》(台灣當代史),還曾經印成一本合輯,《影劇六村惡傳》,我將它視為自己的精神自傳,本書也將這三段收錄進來,稱為「本傳」。
然而我察覺,《影劇六村惡傳》裡面欠缺「中國上古史與神話」。
皮蘭德婁(L. Pirandello,1867-1936,義大利人),代表作品《尋找劇作家的六個劇中人》,在劇場裡的「後設」(meta-fiction),從形式上來說,就是「戲中戲」或「敘事中的敘事」;布萊希特(B. Brecht,1898-1956,德國人),代表作品《四川的好女人》,主張「史詩劇場」(Epic. Theatre),推倒寫實戲劇的「第四面牆」,在表演中活化「敘事」、「代言」的層次;貝克特(S. Beckett,1906-1989,愛爾蘭裔法國人),代表作品《等待果陀》,以細瑣而精準的思維、語言,撥開傳統話劇的圭臬,開啟新世代的劇場大門,後世也將他的作品,歸納為「荒謬主義」(Absurdism)。
三位以戲劇作品呈現思想的哲學家,是我的精神導師;而三位大師最關鍵的共通處是:他們的作品都是喜劇,接下來的追隨者也佳作頻頻,將傳統戲劇特重悲劇的美學觀點,轉移到平衡認知喜劇,人類進入喜劇時代。
相聲的好處在於其喜劇的本質,人們愛聽愛看,卻不會當真,雖以歷史為題,且為了喜劇效果而重度扭曲真相,但不會混淆視聽,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那是「假的」。多年來,從欣賞者角度所回饋給作者的話語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戰國廁》,更有許多家長表示,子弟們因為這套相聲,引發了對歷史知識的興致,趣味的謊言,觸動他們去探索真相。
【相聲瓦舍】二十歲生日,怎能不提「影劇六村」?因此,我寫《戰國廁.前傳》。作品裡的「影劇六村」完全是虛構,雖然台灣有同名的眷村,卻並非影射。在《戰國廁.前傳》裡,走出了「影劇六村」,來到左營北站的另外七個眷村,通稱「北站七村」,簡稱「北七」;「北站七村」舉辦一次盛大的烙餅大賽,簡稱「烙賽」都會說這兩句台語吧?
《北七烙賽》是前傳的主要篇章,並且,刻意不太重視「借用諧音」的技術,而是請出家喻戶曉的《鎖麟囊》,做為故事的糖衣,把重點放在了「態度」上,劇中一段台詞:
「我媽常說,剛從大陸來台灣,吃不慣台灣的東西,聽不慣台灣話,看不慣台灣人。但是,會照顧你的,也是台灣人哪……雖然到了今天,還有一些怪怪的人,喜歡劃分本省外省、本土外來,但是更多善良和氣的台灣人,早就接納了從任何地方來的其他人。」
這是我感恩的肺腑之言,是我創作的目的,也是俗稱的「戲膽」。
談到眷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的自傳,但又如何站在少卿和士偉的立場上,為兩位搭檔寫自傳呢?
1999年,《戰國廁》寫成的時候,搭配演出的另一個段子是《台灣原人》,2001年,搭配《八街市場》演出的另一段是《檳榔阿媽》,兩段以台灣原住民為主題的相聲,都是少卿主導下的創意。宋少卿的身體裡,流著二分之一的阿美族血統,因此,一提原住民,就是少卿的自傳了。我們是二十年的搭檔,他會怎麼說話,全在我掌握之中,我能用他的心,寫他的傳。
參考達悟族意見領袖夏曼.藍波安的文學著作,寫成《飛魚王》,直接把山裡來的少卿,丟進蘭嶼的海中,夏曼.藍波安甚至也成了劇中角色,這篇假手於我的「自傳」,少卿本人很喜歡。
士偉的「傳」,對我是重大考驗!
黃士偉參加【相聲瓦舍】也七八年了,他和少卿是高中同學,我們三人更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戲劇系畢業的,熟,不在話下。但是,對士偉而言最具代表性的話題,卻對這個在文化層次上進步不夠快的社會而言,並非所有人都能面對。我捫心自問,有什麼資格在創作時吐露他人的私領域呢?
《想樂》是我所寫的最超過自己經驗範圍的相聲段子,一個圈外人試圖從自己筆下,流露自然而然的同志觀點,我不怕觀眾不理解,卻很在乎士偉會不喜歡。
還好,多年來在士偉的調教下,我和少卿從「懂得理解」,已經進化到「理所當然」。《想樂》尊重士偉的意見,進行過一些明顯的修訂,被放在一開頭,接著少卿巧遇《飛魚王》,下半場盛大舉辦《北七烙賽》,笑聲的背後,更期待觀眾對我們「傳」的領會。三個「傳」,有一個共通的特質——「邊」;或我們清楚地說,都是「邊緣話題」。
相聲藝術發源自清末的北京,不是台灣土產,乃是隨著人的遷徙而移入,語言形式、話題意涵,對台灣本地而言,都屬於「邊」。相聲從底層群眾生活而生,卻逐漸精緻化,邁入藝術殿堂,從「底」而「邊」。
《北七烙賽》的主題是「眷村」,此乃台灣本地特有的生活聚落,進入二十一世紀,正在急速消失中,少數人的經驗、少數人的記憶,當然是「邊」。
《飛魚王》的主題是「原住民」,原是台灣主體生活方式,卻長期被漢人的社會組織、價值觀衝擊、稀釋、淡化,維持典型部落生活的原住民,數量少得可憐,是典型的「邊」。
《想樂》的主題是「同志」,還用多說嗎?「邊」。
社會學領域有所謂「次文化」(subcultures),人類學領域有所謂「他文化」(other cultures),當代文化人類學家喬健教授主張稱之為「異文化」,並長期致力於社會底邊階級與生活的研究探索。我對相聲藝術誕生於底層、成長於邊緣的看法與論述,與喬教授不謀而合,也應邀在他主持的異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闡述觀點。
並不擔心自己身處邊緣,要緊的是,我們是否真的致力於文化。
上回,張穆庭為《鄧力軍》寫了四首歌,獲聘為【相聲瓦舍】音樂創意顧問,他又寫了兩首來。《長城》貼合這齣戲的情境,由我主唱,擔任本劇的主題曲,並延伸發展成一套情境音樂,提供觀眾們在等待開演與中場休息的時候聆賞。
《戰國廁》是【相聲瓦舍】近十年來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當時這個創意的起因,是發現一位成年的朋友,對歷史異常生疏,我立志要為年輕人寫一篇長段的相聲,串聯荒唐故事,精簡素描中國王朝更替。我和少卿聯手寫,作品完成沒取名字,我原本想叫它「屎記」,遺傳學博士李宣萱順口一句戰國「廁」,她贏了!
從相聲的傳統觀念來檢視,這個長達一小時的段子篇幅過大,幸虧,最初我就不是以相聲的規格在思考,而是借用相聲形式,並且在「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美學觀照下進行創意,所產生的一齣獨幕劇。
一桌二椅,典型的中國傳統戲曲劇場的儉約模式,兩個演員,一位主述,一位幫腔,核心第一層「自覺」,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談眷村生活的特色,並同步虛構一個場景,「影劇六村」;外環第二層「敘事」,以「借用諧音」為骨幹技術,素描中國王朝更替的歷史,並扭曲成「影劇六村」的實況;第三層「代言」,敘事中的人物言行,隨時「跳進去」扮演。
《戰國廁》(中國封建史)後來衍生成一套連作:《八街市場》(中國近代史)和《十八層公寓》(台灣當代史),還曾經印成一本合輯,《影劇六村惡傳》,我將它視為自己的精神自傳,本書也將這三段收錄進來,稱為「本傳」。
然而我察覺,《影劇六村惡傳》裡面欠缺「中國上古史與神話」。
皮蘭德婁(L. Pirandello,1867-1936,義大利人),代表作品《尋找劇作家的六個劇中人》,在劇場裡的「後設」(meta-fiction),從形式上來說,就是「戲中戲」或「敘事中的敘事」;布萊希特(B. Brecht,1898-1956,德國人),代表作品《四川的好女人》,主張「史詩劇場」(Epic. Theatre),推倒寫實戲劇的「第四面牆」,在表演中活化「敘事」、「代言」的層次;貝克特(S. Beckett,1906-1989,愛爾蘭裔法國人),代表作品《等待果陀》,以細瑣而精準的思維、語言,撥開傳統話劇的圭臬,開啟新世代的劇場大門,後世也將他的作品,歸納為「荒謬主義」(Absurdism)。
三位以戲劇作品呈現思想的哲學家,是我的精神導師;而三位大師最關鍵的共通處是:他們的作品都是喜劇,接下來的追隨者也佳作頻頻,將傳統戲劇特重悲劇的美學觀點,轉移到平衡認知喜劇,人類進入喜劇時代。
相聲的好處在於其喜劇的本質,人們愛聽愛看,卻不會當真,雖以歷史為題,且為了喜劇效果而重度扭曲真相,但不會混淆視聽,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那是「假的」。多年來,從欣賞者角度所回饋給作者的話語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戰國廁》,更有許多家長表示,子弟們因為這套相聲,引發了對歷史知識的興致,趣味的謊言,觸動他們去探索真相。
【相聲瓦舍】二十歲生日,怎能不提「影劇六村」?因此,我寫《戰國廁.前傳》。作品裡的「影劇六村」完全是虛構,雖然台灣有同名的眷村,卻並非影射。在《戰國廁.前傳》裡,走出了「影劇六村」,來到左營北站的另外七個眷村,通稱「北站七村」,簡稱「北七」;「北站七村」舉辦一次盛大的烙餅大賽,簡稱「烙賽」都會說這兩句台語吧?
《北七烙賽》是前傳的主要篇章,並且,刻意不太重視「借用諧音」的技術,而是請出家喻戶曉的《鎖麟囊》,做為故事的糖衣,把重點放在了「態度」上,劇中一段台詞:
「我媽常說,剛從大陸來台灣,吃不慣台灣的東西,聽不慣台灣話,看不慣台灣人。但是,會照顧你的,也是台灣人哪……雖然到了今天,還有一些怪怪的人,喜歡劃分本省外省、本土外來,但是更多善良和氣的台灣人,早就接納了從任何地方來的其他人。」
這是我感恩的肺腑之言,是我創作的目的,也是俗稱的「戲膽」。
談到眷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的自傳,但又如何站在少卿和士偉的立場上,為兩位搭檔寫自傳呢?
1999年,《戰國廁》寫成的時候,搭配演出的另一個段子是《台灣原人》,2001年,搭配《八街市場》演出的另一段是《檳榔阿媽》,兩段以台灣原住民為主題的相聲,都是少卿主導下的創意。宋少卿的身體裡,流著二分之一的阿美族血統,因此,一提原住民,就是少卿的自傳了。我們是二十年的搭檔,他會怎麼說話,全在我掌握之中,我能用他的心,寫他的傳。
參考達悟族意見領袖夏曼.藍波安的文學著作,寫成《飛魚王》,直接把山裡來的少卿,丟進蘭嶼的海中,夏曼.藍波安甚至也成了劇中角色,這篇假手於我的「自傳」,少卿本人很喜歡。
士偉的「傳」,對我是重大考驗!
黃士偉參加【相聲瓦舍】也七八年了,他和少卿是高中同學,我們三人更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戲劇系畢業的,熟,不在話下。但是,對士偉而言最具代表性的話題,卻對這個在文化層次上進步不夠快的社會而言,並非所有人都能面對。我捫心自問,有什麼資格在創作時吐露他人的私領域呢?
《想樂》是我所寫的最超過自己經驗範圍的相聲段子,一個圈外人試圖從自己筆下,流露自然而然的同志觀點,我不怕觀眾不理解,卻很在乎士偉會不喜歡。
還好,多年來在士偉的調教下,我和少卿從「懂得理解」,已經進化到「理所當然」。《想樂》尊重士偉的意見,進行過一些明顯的修訂,被放在一開頭,接著少卿巧遇《飛魚王》,下半場盛大舉辦《北七烙賽》,笑聲的背後,更期待觀眾對我們「傳」的領會。三個「傳」,有一個共通的特質——「邊」;或我們清楚地說,都是「邊緣話題」。
相聲藝術發源自清末的北京,不是台灣土產,乃是隨著人的遷徙而移入,語言形式、話題意涵,對台灣本地而言,都屬於「邊」。相聲從底層群眾生活而生,卻逐漸精緻化,邁入藝術殿堂,從「底」而「邊」。
《北七烙賽》的主題是「眷村」,此乃台灣本地特有的生活聚落,進入二十一世紀,正在急速消失中,少數人的經驗、少數人的記憶,當然是「邊」。
《飛魚王》的主題是「原住民」,原是台灣主體生活方式,卻長期被漢人的社會組織、價值觀衝擊、稀釋、淡化,維持典型部落生活的原住民,數量少得可憐,是典型的「邊」。
《想樂》的主題是「同志」,還用多說嗎?「邊」。
社會學領域有所謂「次文化」(subcultures),人類學領域有所謂「他文化」(other cultures),當代文化人類學家喬健教授主張稱之為「異文化」,並長期致力於社會底邊階級與生活的研究探索。我對相聲藝術誕生於底層、成長於邊緣的看法與論述,與喬教授不謀而合,也應邀在他主持的異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闡述觀點。
並不擔心自己身處邊緣,要緊的是,我們是否真的致力於文化。
上回,張穆庭為《鄧力軍》寫了四首歌,獲聘為【相聲瓦舍】音樂創意顧問,他又寫了兩首來。《長城》貼合這齣戲的情境,由我主唱,擔任本劇的主題曲,並延伸發展成一套情境音樂,提供觀眾們在等待開演與中場休息的時候聆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