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台灣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歲月下的映像風華,
細說台灣電影。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電影監製
焦雄屏
楊德昌 侯孝賢 吳念真 張作驥等導演深度對話訪談,
經典作品評析,近百篇台灣電影筆錄,
見證台灣電影在時光推移間的文化活力與時代面貌。
這本書集合了我們當年改革的激情,在國際奮戰成功的驕傲,還有對當下文化與環境的某種氣氛。
——焦雄屏
從60年代的「健康寫實主義」到80年代的「新電影運動」,
再隨著民主腳步開放,禁忌解除、資訊爆炸、中國崛起,
台灣小清新電影在亞洲獨樹一幟,
點點滴滴都是台灣文化遞嬗的歷史佐證。
《映像台灣》收錄近百篇台灣電影筆錄,
經典作品評析,多位導演深度對話訪談。
此時此地,彼時彼情,在時光推移中重溫台灣的電影故事。
本書特色
《映像》系列集結知名電影人焦雄屏逾百篇電影筆錄,縱觀國際情事、時代背景、人文變遷,以全方位觀點,用精煉筆觸細膩描寫華文電影各階段的成長與轉變,帶給讀者一場跨越百歲光陰的電影盛宴。
目錄
序 歲月下的印象
第一章 產業與趨勢
懷舊與逃避主義後的迷失:1950-1960年代台灣電影概況
多情反被多情誤:複習瓊瑤電影
台灣的卡通產業:漫畫與加工
愛國片的反效果:當抗戰變成了瓊瑤
台灣新電影的崛起發展與反省
新電影的處境與危機
文學作品的庸俗化
禁忌小說的藝術化
那時拍電影如吃鴉片會上癮的
台灣電影的國際認同
新電影進入1990年代
解嚴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白色恐怖和美麗島之政治電影反省圖
外省人的台灣意識
華語電影海外電影節與市場之丕變
國際當紅,島內失利:1990s
虛構歷史.都會夢魘.倫理逾越:1990s
當代、後現代與儒家:世紀末
台灣文化與好萊塢
跨亞洲,泛華語電影興起
美國學術界的肯定
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
台灣新世代電影活力
金馬獎的改革
2008金馬競技場:中港台《集結號》《投名狀》《海角七號》鼎足而三
為什麼影視應成為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小清新與台客片
第二章 作者與作品
胡金銓
電影儒俠
才華橫溢的作者
胡金銓為台北把脈——《終身大事》
三世之宿命壓抑——《大輪迴》
李行
倫理烏托邦
一甲子的輝煌
楊德昌
從電腦、電機到電影
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恐怖分子》
高達、安東尼奧尼和神經喜劇——《獨立時代》
剝削與操縱間的都會文明——《麻將》
先德成仙:超越時代
侯孝賢
第一部反省台灣社會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
侯孝賢開創新電影經驗
有情天地——《戀戀風塵》
台灣四十年政治文化證言——《童年往事》
田野.童年.親子關係——《冬冬的假期》
都市人間孤兒——《尼羅河女兒》
試賦台灣史詩——《悲情城市》
縱浪大化中,不悲亦不喜——《戲夢人生》
悲情三部曲完結篇——《好男好女》
紅藍宣言:侯孝賢與王家衛
王童
真偽之辨證——《假如我是真的》
市井小民之盎然生命力——王童與《陽春老爸》
開創政治性諷刺——《稻草人》
台灣外省人的荒謬悲觀——《香蕉天堂》
吳念真
時代巨軌下脫落的礦工世界——《多桑》
救命!美國人在台灣——《太平天國》
電影應是庶民之最愛
蔡明亮
無夢的一代——《青少年哪吒》
都市悲歌——《愛情萬歲》
同一屋簷下的荒人——《河流》
世紀末的宣言——《洞》
張作驥
活在這個時代的現實——《忠仔》
李安
哀樂老年——《推手》
人文傳統和佛洛伊德——《臥虎藏龍》
《英雄》和《臥虎藏龍》之比較
易先生是情聖嗎?——《色.戒》
其他
一九七◯年代
中國悲劇的見證——《再見,中國》
一九八◯年代
學生電影訾議——《畢業班》
商業片的女性——《紅粉軍團》
白先勇筆下的性祭典——《玉卿嫂》
青少年的壓抑散文《小爸爸的天空》.意識型態再議《最想念的季節》.跳出言情劇的失敗《桂花巷》
封閉.中產.自憐的情意結——《單車與我》
影像的失真——《沙喲娜拉.再見》
一加一不等於二——《暗夜》.浪漫的電影年代——悼但漢章
沉浸於中西文化的導演——王正方.華裔電影文化——《北京故事》
崎嶇的江湖不歸路——蔡揚名的兄弟片
陳耀圻以企業觀念出發——《晚春情事》
無厘頭的少年反叛——《國中女生》
一九九◯年代
飲食男女生物觀懸案——《阿嬰》
少年暴力輓歌《少年吔.安啦》.美麗島事件成為政治資源之後《去年冬天》.擠壓到陰暗邊緣《望鄉》
現代人的自我流放——《十八》.公路上的荒謬——《國道封閉》
知性的罪與罰——《月光少年》
在虛罔的假象中修行——《飛俠阿達》
跨大步走人生——張艾嘉.掌握古典敘事——《少女小漁》
都會人照鏡子——《我的神經病》
一百二十種放映方法——《藍月》
電影救了我的命——《放浪》
同時間異現實——《果醬》
思考嚴肅,呈現輕鬆——《絕地反擊》
二◯◯◯年代
彷徨的青少年感情難題——《藍色大門》
手語間的善意——《聽說》
第三章 文化與現象
台中定了女神卡卡日
現在年輕人怎麼啦?
做電影節主席的條件
名流只有負面新聞?
生活在奧運之外
不要電影的台灣選舉文化
艾爾頓強機場大戰台媒
電視文化的異數——《壯士行》
蘊涵動人的真情——《月亮的小孩》
港台電影的中國結
試閱
台灣電影沉寂已久,令人好不生悶。 上一代的新銳沉斂有餘,卻有寶刀老矣的暮氣。新一代會搞噱頭,自吹自擂,端出來不過是虛玄弄鬼或將性/同性戀炒作的不誠實之作。悶了幾年,好不容易二○○七年看到新氣象,在三地不至敬陪末座。
我要點名讚揚的是《不能說的祕密》、《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刺青》、《指間的重量》,和《沉睡的青春》這六部電影,它們都在不同的製作條件和基礎上,替台灣電影添加顏色。重點是,它們都不是機關算盡,一味投合大眾市場的作品。我在電影後面感到一股創作激情,隱隱有一種勃發的年輕活力,宛如當年我們初發動台灣新電影的純真和衝動。
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因應全球化的潮流和華語結合的趨勢,不能算純台灣片。香港的資金、香港的許多技術人員,只是故事和演員、背景全在台灣而已。原則上這部電影有些地方不知剪裁,重複累贅,故作浪漫。其「穿越時空的淒美戀情」十分似曾相識好萊塢的某部愛情片,只是周杰倫挾自己飆藝的優勢,不時展現其飛躍指間的鋼琴彈奏神采,配上一些急迫的時間因素,彷彿偶像劇的傷感深情。不相信,看看早期日劇木村拓哉的煽情公式,幾乎如出一轍,周杰倫到底深諳偶像市場。我雖不以為《不能說的祕密》在藝術上有大突破,但它在娛樂性上是台灣片近期較欠缺的。
與《不》片接近的是小規模的《沉睡的青春》,小成本小規模,也是隔空與時間競跑的虛無愛情。 帶點自我陶醉及飄渺神祕,包裝點偶像和美女,堪稱清新無傷。
《刺青》在眾多這種隔空戀情中增添女同性戀的情節。台灣少男少女不知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實在實體地戀愛一場,盡是愛上一種虛幻、拍不著摸不到的精神戀愛感覺。是疏離感和異化使他們不知真正的靈肉情感嗎?《刺青》中兩位女主角隔著一個九二一大地震的時間和一個電視螢幕的電波空間,她們的戀情仿真,她們的肉體是替代性的,導演周美玲神來之筆地捕捉後現代都會少男少女的孤寂和詭異。《刺青》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傑作,不過它有一種奇特的魅力。說到隔絕和異化,《最遙遠的距離》並不例外。透過錄音及錄音帶所製造的替代性的深情想像,讓林靖傑在威尼斯奪得影評人週的首獎。林靖傑場面調度乾淨利落,帶著電影化的本體自覺,難怪受世界電影專家看重。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練習曲》,藉一個人騎單車遊寶島的日誌式片段,勾繪出一幅美麗的台灣風光圖。這部電影真誠樸實,形式也清新自在,彷彿一篇瀟灑而敏感的散文。我很為導演陳懷恩高興,許多年前我們一齊合作《殺夫》,當時他是場記後來擔任攝影,屢屢被侯孝賢嫌他近視深。沒想到初執導筒,一鳴驚人。傾家蕩產戰戰兢兢地拍,沒想到大受歡迎!
《指間的力量》幾乎是狄更斯《孤雛淚》的翻版,有少見的真情演員,尤其扮扒手老大的太保,是非科班出身之一絕!這位新導演出手不凡,值得期待。 (「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發表於二○○七年十一月四日)
台灣新世代電影活力
台灣電影近來真的有個小文藝復興,從前年的《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到去年的《聽說》、《不能沒有你》、《陽陽》,到今年的《艋舺》,以及馬上要上片的《一頁台北》、《獵艷》,都應證了我在二○○七年預測的「超過世代」的來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