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
鏡頭與劇本中「再現」的臺灣,是想像?還是真實?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鏡頭與劇本中「再現」的臺灣,是想像?還是真實?
是無心塑造?還是有意構築?
本書探討當代香港與大陸影視作品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中,如何透過鏡頭凝視與劇本書寫,建構臺灣與臺灣人的形象。臺港中三地政治分割長達逾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影視題材與方向。這種人為的阻隔,讓兩岸三地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隔著好幾層紗在觀看彼此,進而產製了不少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換言之,臺港中都各自為彼此建構了所謂的「他者」,這些被想像、被生產、甚至是被發明的他者,其實是再現研究上饒富理論與旨趣的主題。
199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以及香港1997年的回歸,臺港中的民間社會展開實質接觸互動,影視人同步展開頻繁交流,透過影視作品對彼此的凝視又推進到全新的階段,經過實際接觸與交流所產生的刻板印象與互文性,也大幅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若干在影像語言中作為彼此凝視所生產、建構的他者,同樣具有很大理論與研究旨趣,而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跨境再現研究,其實已累積了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但港臺與兩岸間的跨境再現,特別是「臺灣再現」這個領域,卻是一個很大的研究缺口,作品稀少固然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即便是少數作品仍有很大的論述空間,本書即是針對相關華語影視作品中涉及這個相關主題的文本進行論述分析,嘗試補足這個缺口。
從影視作品識讀政治──香港與大陸的電影、電視劇如何凝視臺灣?如何建構臺灣意象?
看本書精闢分析──
►從偉人建構與傳記電影,談1980年代兩岸「孫文形象」之再現
1986年兩岸同步拍攝孫文傳記電影,敘事觀點卻截然不同,官方政治立場是如何從電影鏡頭再現「一個歷史,兩種史觀」?
►從認同、黑道敘事與臺灣政客形象,談港產電影的「臺灣政治」再現
香港經歷1997年的回歸的同時,臺灣正邁入政治結構變動最劇烈的年代,「黑幫電影」集中再現的黑金掛勾、幕後交易、收編背叛等,有多少是臺灣的政治現狀?
►從香港凝視,談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臺灣原住民
透過漢人男性/原住民女性的二元對照,影視作品時常以扭曲、拼貼、刻板印象化的手法再現漢人觀點的「異族奇觀」,觀眾觀影時應如何發現?
►從陸劇《原鄉》,談再現的臺灣警備總部與眷村老兵
一部以臺灣老兵返鄉探親為題,卻從未在臺灣播映的電視劇,負面的警總形象雖確有其背景,但與當時的社會現狀真的相符嗎?
►從身分政治與撒嬌論述,談大陸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中的臺灣女性
撒嬌女的身分設定,為何總是臺灣女性?是「臺灣腔」的原罪?還是某種政治型態下的想像?
目錄
推薦序 尋找隱喻的凝視,都是人生(林照真)
自序
前言 凝視與再現
第一章 緒論:香港與大陸電影凝視臺灣的意象與論述
第二章 偉人建構與傳記電影:1980年代兩岸孫文形象之再現
第三章 認同、黑道敘事與臺灣政客形象:港產電影的「臺灣政治」再現
第四章 香港凝視與臺灣原住民: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原住民
第五章 陸劇《原鄉》再現的臺灣警備總部與眷村老兵
第六章 身分政治與撒嬌論述: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中的臺灣女性
參考書目
後記 爸爸,您的第一本電影書終於完成了!(倪瑞宏)
序/導讀
推薦序
尋找隱喻的凝視,都是人生
林照真(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細讀倪炎元教授著述的本書內容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他昔日暢談電影時的認真表情,時光彷彿停留在年輕歲月。然而,現在寫這篇短文時,心情卻很沉重。倪炎元還在和病魔搏鬥,傳來的消息並不樂觀。想起這位報社共事近二十年、又在學術場域相逢的老友,這篇短文寫起來一直不順。
這篇短文不談別的,只談倪炎元與電影。對倪炎元來說,電影分為「一定要看」和「一定不看」的。他的選片標準來自他獨特的嗅覺,也形成他個人的詮釋。其實,他看的很多電影,我幾乎都沒看過。和他聊天時,我大部分是扮演聽眾的角色。然而,他的詮釋卻非常吸引人,在我看來應該只是一般的電影手法;對他來說,卻可以從電影公司、導演、故事腳本、人物刻畫、鏡頭運用與電影的拍攝場景,找到隱藏的符號與意義。
這些隱喻(metaphor),是有意義的符號,是導演刻意隱藏的暗號,是電影等待挖掘的豐富意涵。倪炎元以其敏感度,尋找臺、港、中影視如何看待當代政治。當中不同的隱喻,正是理解當代政治的寶藏。
臺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社會,不同黨派在現實中爭權的戲碼,每天都在新聞報導中上演。倪炎元是政治學博士,了解政治就是表演,政治人物就是舞台上的演員。在二十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裡,他一直是冷眼旁觀。這類真實的政治鬥爭,倪炎元絲毫不感興趣,甚至非常疏離。
然而,他對電影中的政治隱喻,卻有著眼睛為之一亮的高昂興趣。他注意國外電影怎麼想像臺灣,怎麼再現中國。他也注意到臺港不同地理環境的新銳導演,怎麼體現民族與國家情結。他同樣看到大陸導演成名後拍的電影,多了國家符號。倪炎元洞悉政治,口氣沒有譴責,卻聽得出惋惜。
學政治、不愛現實政治的倪炎元,在電影世界中,尋找被隱藏起來的政治隱喻。他用肉眼看,心裡則已刻上對當代中國、臺灣、香港,一條大歷史的度量衡。
他樂此不疲。
有機會聽他談電影時,我一直很驚訝,他怎能記得如此清楚。如今對照本書,更發現書中如數家珍的電影資訊,全來自倪炎元本人的記憶。我想,如果不是真心喜愛,怎能如此用情至深?
我也是因為倪炎元,才開始看周星馳的電影。倪炎元提到周星馳的電影,每個主角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隨後引發的故事卻十分動人。後來周星馳的電影不斷在電視上重播,其中的一些橋段,曾經讓倪炎元談起時笑彎了腰。
如今想來,覺得倪炎元愛電影的心情很純粹,詮釋電影時又很理性。更難得的是,他竟能用嚴謹的學術筆法,將他所愛的電影烘托出來。
看這本書,最好不要太學術。又或者說,不要把學術想得太生硬。就像倪炎元一樣,政治可以入戲,戲劇則又可以再現政治。捕捉電影隱藏的符號與意義,為倪炎元帶來人生的樂趣,相信也是本書想帶給讀者的。
這篇短文還未完成,倪炎元教授病逝的噩耗卻已傳來。雖然作者已無法召開新書發表會,讀者卻必然能夠從本書內容,了解作者尋找電影隱喻的凝視與執著。合上書本時,也必能了解,本書的創作,是多麼精彩與獨特。
倪炎元教授在本書自序最後提到:「這本書的所有內容,均由作者負責,其它部分就都交由讀者評斷吧!」「讀者評斷」的正當性來自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其意是說讀者不必在意作者創作的本意,可當成「作者已死」般,自由詮釋與論述。
倪炎元生前就常提起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凝視觀點。回想他一生,一直就像電影前的觀眾,看盡人生,笑談人生。本書中每一個凝視,都是倪炎元想傳達的人生。
懷念炎元!萬般不捨中,向讀者推薦本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