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持續演進的電影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彷若也正告別一個時代般;上世紀的大師已凋零殆盡,而下一個世代的偉大導演此時正孵育待發。本系列第三部,作者再以「作者論」為原則,探討二十一世紀之後嶄露頭角的三位世界級頂尖導演:土耳其的錫蘭、伊朗的法哈蒂和中國的賈樟柯。他們的作品或有良莠不齊的時候,但絕對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傑作。
持續演進的電影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彷若也正告別一個時代般;上世紀的大師已凋零殆盡,而下一個世代的偉大導演此時正孵育待發。本系列第三部,作者再以「作者論」為原則,探討二十一世紀之後嶄露頭角的三位世界級頂尖導演:土耳其的錫蘭、伊朗的法哈蒂和中國的賈樟柯。他們的作品或有良莠不齊的時候,但絕對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傑作。
目錄
自序
一、畫家的故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二、從《三峽好人》看賈樟柯的電影
三、兩部德國新電影:《竊聽風暴》和《偽鈔風暴》
四、兩部公路電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幸福綠皮書》
五、法哈蒂的電影世界 ――從《分居風暴》到《人盡皆知》
六、從《遠方》和《安那托利亞往事》看錫蘭的電影風格
七、柏格曼的夕陽輓歌 ――從 《婚姻生活》到《夕陽戀曲》
八、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
九、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
附錄:
一、那年在馬倫巴: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歌德270周年誕辰紀念
二、驚起卻回頭
一、畫家的故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二、從《三峽好人》看賈樟柯的電影
三、兩部德國新電影:《竊聽風暴》和《偽鈔風暴》
四、兩部公路電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幸福綠皮書》
五、法哈蒂的電影世界 ――從《分居風暴》到《人盡皆知》
六、從《遠方》和《安那托利亞往事》看錫蘭的電影風格
七、柏格曼的夕陽輓歌 ――從 《婚姻生活》到《夕陽戀曲》
八、人到中年:《一一》和《斷背山》
九、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
附錄:
一、那年在馬倫巴: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歌德270周年誕辰紀念
二、驚起卻回頭
試閱
一、畫家的故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似乎很少再遵循作者論的原則在看電影,因為上個世紀的大師已凋零謝世得差不多,新世代的導演又顯得很不可靠,拍出的電影前後好壞差很多,比如像塔倫提諾,我們看1994年的《黑色追缉令》,簡直就是一部充滿想像力的天才傑作,可是之後就再也看不到他有拍過甚麼像樣的作品,《追殺比爾》系列?《惡棍特工》或《決殺令》?我們忍不住要懷疑起作者論的原則了,當然也忍不住要懷念起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頂著作者論光環看電影的美好年代了。坦白講,今天看像《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樣的電影,幾乎是無意中看到的,純粹是因為畫家維梅爾的關係,而維梅爾的魅力又來自普魯斯特,總而言之,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這部電影雖然很平庸,卻帶來雙重的樂趣,一個是維梅爾的繪畫,特別是這幅赫赫有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另一個是來自普魯斯特的隱喻,愛情的隱喻,因此,這是一部有關藝術創作和愛情的電影,有關維梅爾短暫一生當中(1632-1675),其中一年,也就是電影中一開始所標示的1665年,維梅爾三十三歲這一年,有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愛情因而畫出這幅曠世傑作的故事。我們說有可能,乃是因為這件事情在檔案資料上根本無稽可查,維梅爾在生時,不像和他同一時代的荷蘭大畫家林布蘭特,從來未被肯定為大畫家,沒有留下日記或書信,或旁人為他記述的行誼言談等等,他幾乎沒甚麼傳記資料留給後代,我們手頭唯一的資料就是他所遺留下來的畫作,像《推理莎士比亞》這本書必得從這位大劇作家的作品中去描寫莎士比亞一樣 ,充滿猜測和創作,維梅爾的問題和莎士比亞有些相像,一生的事蹟,特別是愛情,都顯得相當曖昧模糊,那麼他創作這幅畫背後所可能發生的這段愛情事蹟,肯定成為一樁公案,真相如何,只能靠想像和創作了。
這次美國女作家Tracy Chevalier就是根據維梅爾的畫作本身以及微乎其微的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加上想像和捏造,很大膽的寫下這本以這幅畫作為名的一本小說,因為小說寫得平實好看很暢銷,便立即被改編搬上銀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部電影。關於這幅畫我們所知不多,畫中的少女有可能是當時維梅爾家中的女僕,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維梅爾在畢生為數不多的畫作中即畫了許多幅底層階級的女性,包括提水的下女、做裁縫的女工、編織的女孩、倒牛奶的女僕等等。我們常聽說,古時候畫師在作畫時,喜歡以三種女性做為作畫的題材: 提水的下女、做裁縫的女工以及編織的女孩,維梅爾正是一個這樣的畫師,這是他畫作的最大宗,他一輩子除了有六年時間在阿姆斯特丹習畫之外,幾乎沒離開過家鄉台夫特,除了一幅被普魯斯特捧為曠世傑作叫做《台夫特的風景》之外,其他都是室內人物畫,他不但不離開家鄉,甚至還足不出戶,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他老是畫家裡下女的原因吧。而上述那幅他的唯一風景畫正是令普魯斯特如醉如痴的偉大傑作,維梅爾的其他畫作也令普魯斯特心儀不已。其中一幅《讀信的女人》,畫中的女人已經懷孕,體態優雅,不像是家裡的下女,後來經專家鑑定證實,這位女性正是維梅爾的妻子,所以片中後面他的妻子對他怒吼說他從來不畫她,這並不是事實。 事實上,我認為電影多少把畫家的妻子醜化並矮化了,變成一個對下人刻薄而且只會叫囂的膚淺女人,這多麼不公平啊!她一輩子生了十一個兒女,而維梅爾四十三歲就死了,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她幾乎都是處在懷孕狀態,她做了當時大多數女人都要做的事情:理家和不停生小孩。當她發現她的珍珠耳環被老公偷偷拿去戴在下女身上並全心全意為其作畫,而她還被批評是什麼都不懂的女人,真是情何以堪呀!
我們常聽說,自古以來,畫家和他的模特兒經常會曖昧,難道維梅爾會是個例外嗎?依原著作者的描述,他這次幾乎真的搞了,雖然沒什麼結果,因為被壓抑了下來。電影中我們不能忽略的另一個重要角色,也是維梅爾一生當中唯一一個贊助人盧文,沒有他,這幅畫不會誕生。電影中這位身為貴族的有錢贊助人被形容是令人討厭的好色之徒,實際情況有可能正是如此,因為他實在有過太多不良紀錄,也因為他垂涎這名下女,才會委託維梅爾為她畫像。不得不說,盧文真是個偉大的藝術鑑賞家,只有他懂得賞識維梅爾的藝術才華,只有他知道維梅爾的作品會名垂千古。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就單單這麼一個鏡頭,盧文獨自坐在這幅畫前,隔著距離聚精會神默默地欣賞這幅畫。沒人知道他究竟看了多久,但這個鏡頭徹底說明了他是如此讚嘆、沉醉於這幅畫,他知道他此刻正擁有一幅曠世之作。多麼特出的人物啊,盧文的失格似乎都可以得到原諒了。盧文死後,這幅畫傳給他的女兒,此後這幅畫就失蹤了,直到一八八一年突然出現在荷蘭海牙的一個拍賣會上,據說以你我都出得起的極低價錢賣出(約現在的二十四歐元),二十世紀初買家死後將畫捐贈給海牙一家美術館,此畫經過修復之後聲名大噪,同時多少也由於普魯斯特在文學作品中大力吹捧的緣故,維梅爾從此躋身偉大畫家之列,如今又因為這部電影,維梅爾的人和畫差不多已成為家喻戶曉了。
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有一句名言,反對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藝術模仿人生」。王爾德說,人生模仿藝術遠甚於藝術模仿人生。這必須從普魯斯特談起,我始終認為維梅爾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普魯斯特的小說創作,他激發了普魯斯特很細膩的創作靈感,他是普魯斯特一輩子最著迷的畫家,《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中的《在斯萬家那邊》在精神上而言正是獻給維梅爾的。主角斯萬被塑造成是研究維梅爾的專家,英俊瀟灑且多金,更重要的是聰明而且品味高尚。有一天一位好友介紹他認識巴黎名媛奧黛特,她是一名「半上流社會」的交際花,說直接一點,初看時,斯萬立即覺得這不是他所喜歡的類型,顴骨太高,臉上線條不勻稱,雖然大家都說她很美,但是斯萬肯定這位公認的美女不是他所想要的女人。那晚回家之後,他突然想起,奧黛特和他喜歡的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家波提切利畫筆下的某個女性很神似,不,她似乎更像維梅爾筆下的神祕女性,不能說很美,但有魅力,還是很迷人的,誰說女人一定要美,具有某種特殊的魅力,才是審美的首要關鍵條件啊!普魯斯特筆下的主角似乎把藝術和實際現實生活攪混了,然而這也是非常可能的,巴爾札克小說所創造的人物和他們的行徑不是也影響過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行為嗎?歌德最早的習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也影響過許多青少年嗎?青少年讀了這本小說之後,發現自己正是為情所苦惱的維特,於是舉槍自盡,維梅爾所創造的女性世界會影響到普魯斯特筆下人物的審美觀,甚至為他們帶來下半輩子的不幸,恰恰正是這種寫照。《在斯萬家那邊》大部分的篇幅即在描寫這場充滿醋勁的痛苦戀愛,以及主角對後來三十年和奧黛特在一起的不幸婚姻生活的悔恨和懊惱,當然還有覺醒:竟然可以和一個自己一點都不愛的女人同床共眠三十年。維梅爾為普魯斯特塑造了展現愛情隱喻的平台,而普魯斯特則為我們打開了觀察愛情本質的視野。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似乎很少再遵循作者論的原則在看電影,因為上個世紀的大師已凋零謝世得差不多,新世代的導演又顯得很不可靠,拍出的電影前後好壞差很多,比如像塔倫提諾,我們看1994年的《黑色追缉令》,簡直就是一部充滿想像力的天才傑作,可是之後就再也看不到他有拍過甚麼像樣的作品,《追殺比爾》系列?《惡棍特工》或《決殺令》?我們忍不住要懷疑起作者論的原則了,當然也忍不住要懷念起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頂著作者論光環看電影的美好年代了。坦白講,今天看像《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樣的電影,幾乎是無意中看到的,純粹是因為畫家維梅爾的關係,而維梅爾的魅力又來自普魯斯特,總而言之,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這部電影雖然很平庸,卻帶來雙重的樂趣,一個是維梅爾的繪畫,特別是這幅赫赫有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另一個是來自普魯斯特的隱喻,愛情的隱喻,因此,這是一部有關藝術創作和愛情的電影,有關維梅爾短暫一生當中(1632-1675),其中一年,也就是電影中一開始所標示的1665年,維梅爾三十三歲這一年,有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愛情因而畫出這幅曠世傑作的故事。我們說有可能,乃是因為這件事情在檔案資料上根本無稽可查,維梅爾在生時,不像和他同一時代的荷蘭大畫家林布蘭特,從來未被肯定為大畫家,沒有留下日記或書信,或旁人為他記述的行誼言談等等,他幾乎沒甚麼傳記資料留給後代,我們手頭唯一的資料就是他所遺留下來的畫作,像《推理莎士比亞》這本書必得從這位大劇作家的作品中去描寫莎士比亞一樣 ,充滿猜測和創作,維梅爾的問題和莎士比亞有些相像,一生的事蹟,特別是愛情,都顯得相當曖昧模糊,那麼他創作這幅畫背後所可能發生的這段愛情事蹟,肯定成為一樁公案,真相如何,只能靠想像和創作了。
這次美國女作家Tracy Chevalier就是根據維梅爾的畫作本身以及微乎其微的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加上想像和捏造,很大膽的寫下這本以這幅畫作為名的一本小說,因為小說寫得平實好看很暢銷,便立即被改編搬上銀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部電影。關於這幅畫我們所知不多,畫中的少女有可能是當時維梅爾家中的女僕,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維梅爾在畢生為數不多的畫作中即畫了許多幅底層階級的女性,包括提水的下女、做裁縫的女工、編織的女孩、倒牛奶的女僕等等。我們常聽說,古時候畫師在作畫時,喜歡以三種女性做為作畫的題材: 提水的下女、做裁縫的女工以及編織的女孩,維梅爾正是一個這樣的畫師,這是他畫作的最大宗,他一輩子除了有六年時間在阿姆斯特丹習畫之外,幾乎沒離開過家鄉台夫特,除了一幅被普魯斯特捧為曠世傑作叫做《台夫特的風景》之外,其他都是室內人物畫,他不但不離開家鄉,甚至還足不出戶,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他老是畫家裡下女的原因吧。而上述那幅他的唯一風景畫正是令普魯斯特如醉如痴的偉大傑作,維梅爾的其他畫作也令普魯斯特心儀不已。其中一幅《讀信的女人》,畫中的女人已經懷孕,體態優雅,不像是家裡的下女,後來經專家鑑定證實,這位女性正是維梅爾的妻子,所以片中後面他的妻子對他怒吼說他從來不畫她,這並不是事實。 事實上,我認為電影多少把畫家的妻子醜化並矮化了,變成一個對下人刻薄而且只會叫囂的膚淺女人,這多麼不公平啊!她一輩子生了十一個兒女,而維梅爾四十三歲就死了,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她幾乎都是處在懷孕狀態,她做了當時大多數女人都要做的事情:理家和不停生小孩。當她發現她的珍珠耳環被老公偷偷拿去戴在下女身上並全心全意為其作畫,而她還被批評是什麼都不懂的女人,真是情何以堪呀!
我們常聽說,自古以來,畫家和他的模特兒經常會曖昧,難道維梅爾會是個例外嗎?依原著作者的描述,他這次幾乎真的搞了,雖然沒什麼結果,因為被壓抑了下來。電影中我們不能忽略的另一個重要角色,也是維梅爾一生當中唯一一個贊助人盧文,沒有他,這幅畫不會誕生。電影中這位身為貴族的有錢贊助人被形容是令人討厭的好色之徒,實際情況有可能正是如此,因為他實在有過太多不良紀錄,也因為他垂涎這名下女,才會委託維梅爾為她畫像。不得不說,盧文真是個偉大的藝術鑑賞家,只有他懂得賞識維梅爾的藝術才華,只有他知道維梅爾的作品會名垂千古。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就單單這麼一個鏡頭,盧文獨自坐在這幅畫前,隔著距離聚精會神默默地欣賞這幅畫。沒人知道他究竟看了多久,但這個鏡頭徹底說明了他是如此讚嘆、沉醉於這幅畫,他知道他此刻正擁有一幅曠世之作。多麼特出的人物啊,盧文的失格似乎都可以得到原諒了。盧文死後,這幅畫傳給他的女兒,此後這幅畫就失蹤了,直到一八八一年突然出現在荷蘭海牙的一個拍賣會上,據說以你我都出得起的極低價錢賣出(約現在的二十四歐元),二十世紀初買家死後將畫捐贈給海牙一家美術館,此畫經過修復之後聲名大噪,同時多少也由於普魯斯特在文學作品中大力吹捧的緣故,維梅爾從此躋身偉大畫家之列,如今又因為這部電影,維梅爾的人和畫差不多已成為家喻戶曉了。
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有一句名言,反對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藝術模仿人生」。王爾德說,人生模仿藝術遠甚於藝術模仿人生。這必須從普魯斯特談起,我始終認為維梅爾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普魯斯特的小說創作,他激發了普魯斯特很細膩的創作靈感,他是普魯斯特一輩子最著迷的畫家,《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中的《在斯萬家那邊》在精神上而言正是獻給維梅爾的。主角斯萬被塑造成是研究維梅爾的專家,英俊瀟灑且多金,更重要的是聰明而且品味高尚。有一天一位好友介紹他認識巴黎名媛奧黛特,她是一名「半上流社會」的交際花,說直接一點,初看時,斯萬立即覺得這不是他所喜歡的類型,顴骨太高,臉上線條不勻稱,雖然大家都說她很美,但是斯萬肯定這位公認的美女不是他所想要的女人。那晚回家之後,他突然想起,奧黛特和他喜歡的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家波提切利畫筆下的某個女性很神似,不,她似乎更像維梅爾筆下的神祕女性,不能說很美,但有魅力,還是很迷人的,誰說女人一定要美,具有某種特殊的魅力,才是審美的首要關鍵條件啊!普魯斯特筆下的主角似乎把藝術和實際現實生活攪混了,然而這也是非常可能的,巴爾札克小說所創造的人物和他們的行徑不是也影響過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行為嗎?歌德最早的習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也影響過許多青少年嗎?青少年讀了這本小說之後,發現自己正是為情所苦惱的維特,於是舉槍自盡,維梅爾所創造的女性世界會影響到普魯斯特筆下人物的審美觀,甚至為他們帶來下半輩子的不幸,恰恰正是這種寫照。《在斯萬家那邊》大部分的篇幅即在描寫這場充滿醋勁的痛苦戀愛,以及主角對後來三十年和奧黛特在一起的不幸婚姻生活的悔恨和懊惱,當然還有覺醒:竟然可以和一個自己一點都不愛的女人同床共眠三十年。維梅爾為普魯斯特塑造了展現愛情隱喻的平台,而普魯斯特則為我們打開了觀察愛情本質的視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