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WILD山知道
沒有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會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在山的面前我學會寬容、找回自在,對自己負責。
從登山裝備、觀念、技術、路線,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17項登山必知裝備解剖
——背包、登山鞋、帳棚、睡眠系統、飲水器具、頭燈、急救包……
10大登山技巧專業知識
——打包、迷途辨位、機能穿搭、野營保暖、戶外飲食、體力恢復……
6種登山前的重要觀念
——輕量化、對自己負責、無痕山林、登山禮節與禁忌、登山的終點……
4條最推薦的登山路線
——春天桃山、夏天合歡群峰、秋天奇萊主北、冬天雪山主東……
《LIVE WILD山知道》是兩位熱愛山岳的登山客:楊世泰(阿泰)與他最重要的山友——妻子戴翊庭(呆呆)對大自然的生命分享。書中寫下了登山之於兩人的經驗與體悟、行路間遭遇的困頓和危險、登頂時震懾的雲海與光線,還有他們走過的每一座山頭。生長在登山世家,對登山思想、技能、文化背景知識淵博的阿泰,更以「裝備、技巧、觀念、路線」四大角度,羅列36條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之道」,清楚實用的分類方式,深入淺出的知識彙整,是每一位喜愛登山與大自然戶外活動族群的必備守則。
山的浩瀚、人的渺小
從登山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沒有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會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
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
走進高山的世界,傾聽風、樹、雲、石、水、光的聲響,踏著渾厚的步伐,穩定且緩慢地向前邁進、向上攀升,在那靜謐的浩瀚天地間,享受巨大孤獨的洗禮,腦袋因而感到無比清晰,這是每一位登山者嚮往的心靈境界。登山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就可對外宣稱「我學會了」,登山如同許多專業運動項目和技能,必須不斷地嚴格自我要求,精進知識和技巧,方能學會面對挑戰、任意自在,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裝備+觀念+技巧+路線——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36計
A.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2. 登山鞋
3. 底層衣
4. 保暖外套
5. 風雨衣
6. 登山褲
7. 服裝配件
8. 帳篷
9. 睡眠系統
10. 飲水器具
11. 戶外廚房
12. 頭燈
13. 登山杖
14. 衛星定位手錶
15. 急救包
16. 貓鏟
17. 女子登山部品
B. HIKING TECHNIQUE技巧篇
18. 行前準備
19. 打包
20. 迷途辨位
21. 步行
22. 機能穿搭
23. 野營保暖
24. 清潔與衛生
25. 戶外飲食
26. 恢復
C. HIKING CONCEPT 觀念篇
27. 輕量化
28. 對自己負責
29. 無痕山林
30. 登山禮節與禁忌
31. 登山的終點
32. 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D. HIKING ROUTES 路線篇
33. 桃山
34. 合歡群峰
35. 奇萊主北
36. 雪山主東
名人推薦
各界人士一致推崇的登山COUPLE
GIGI(藝人)‧王迦嵐 (健行筆記主編)‧史丹利(熱血自由人)
張震(演員)‧張震嶽(歌手)‧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GIGI(藝人)‧王迦嵐 (健行筆記主編)‧史丹利(熱血自由人)‧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義氣相挺
張震(演員)‧張震嶽(歌手)‧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專文推薦
GIGI
我人生唯一的一次百岳就是雪山,但當時天氣不佳並沒有攻頂就折返了。對於山,總是崇景與敬畏並存。謝謝這對可愛的夫妻,用他們的雙腳、滿腔的熱血,讓我可以用眼睛跟著他們,去實現未完成的夢!
王迦嵐
約翰.繆爾說:「到山裡一天,比讀一車書更有益。」進入並認識山,是一生最大的收穫。所以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腳下!
史丹利
我本來是個喜歡海的人,但這對夫妻點燃了我對山的熱情。如果哪一天我開始熱衷起爬山了,那絕對是這本書的關係啊!
張震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
張震嶽
露營登山玩水事前準備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
詹偉雄
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謝哲青
走入山林,讓我們尊重、理解崇高幽遠的自然之美。
目錄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張震
推薦序 03 走了啊,還睡! 張震嶽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
CHAPTER 1 -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2登山鞋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3底層衣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4保暖外套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附:戶外用品店員訪
5風雨衣 不管氣象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6登山褲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櫃裡吧!
7服裝配件 登山的服裝配件,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8帳篷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9睡眠系統 失眠可說是登山人最痛苦的惡夢
10飲水器具 常有人比喻某些事情「跟喝水一樣簡單」,但這句話拿到山上可就不太成立
11戶外廚房 小時候辦家家酒道具的升級版
12頭燈 光不會憑空出現,至少在你頭燈沒電的時候是如此
13登山杖 只要掌握使用技巧,就會像在山林裡拿著手杖悠遊漫步的紳士
14衛星定位手錶 有時候一條路走得太久,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走往正確的方向
15急救包 死亡不會是從正面襲來,而是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
16貓鏟 大自然是需要共同維護的珍貴資源
17女子登山部品 張開的傘面就是野地上廁所最好的掩護 附:女性登山客訪談
CHAPTER 2 - HIKING TECHNIQUE技巧篇
1行前準備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附:救難隊員訪談
2打包 背包承載的是夢想、是渴望,是把所有家當一肩扛起出走的浪漫
3迷途辨位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附:資深山友訪談
4步行 慢慢走就會變快
5機能穿搭 不是單純穿得帥就好,穿得聰明才是在山上走得舒適自在的關鍵
6野營保暖 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跟「真的好冷」
7清潔與衛生 如果不打算吃掉牙膏或喝掉漱口水,就請打消帶它上山的念頭
8戶外飲食 戶外料理應該秉持簡單健康、營養均衡又適量的原則 附:料理人訪談
9恢復 運動後一小時內,是透過進食來恢復能量和修補肌肉的黃金時間
CHAPTER 3 - HIKING CONCEPT 觀念篇
1輕量化 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附:輕量達人訪談
2對自己負責 依賴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3無痕山林 除了照片、回憶,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4登山禮節與禁忌 對人對山都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
5登山的終點 不是站上山頂,也不是走到盡頭
6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是垃圾還是廚餘?都不是的話,那到底是什麼? 附:呆呆訪談
BONUS - HIKING ROUTES 路線篇
1桃山 武陵四秀中最容易親近的百岳,五月杜鵑花開與山頂的日出日落不可錯過
2合歡群峰 最平易近人且大眾化的新手路線
3奇萊主北 日出的草原和氣勢萬千的洶湧雲霧,體驗不同凡響的金色奇萊
4雪山主東 走過哭坡,穿越黑森林,進入壯觀的雪山圈谷,登上主峰瞭望聖稜線群峰
後記 山知道 呆呆
序/導讀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想起那些十九世紀攀登阿爾卑斯群峰的山客,他們由北往南,向著太陽的方向,爬著山,在某些突起的岩岬上,眺望雲朵,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靜謐,並不意味著靜止,或失語——雖然,我們某些時候確實會目瞪結瞠,說不出話來,譬如在南湖北峰崩壁前,目睹大濁水北溪深墜峽谷中蒸醞奔騰的水汽,直上直下一千公尺。
靜謐,在於對行路歷程的細細咀嚼:方才的恐懼、上一次的危險、震懾你的光線、撫慰你的苔蘚、病榻中的故友、一句有節奏的詩、冰凍的手指、發亮的石頭,等等。在行路中,知道了身體因為高差、迢遙路程、溫度、氧氣、負重……等諸般條件,而浮凸的那個無比真確的「自我」(Self),是的,在凝視雲海的片刻,哪一個人不因遠眺了「未曾謀面的自己」,而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悸動。
靜謐,也在於連結生命時間中,許許多多找不清關係的情節,你安靜地走路,藉著大自然給你的靈感或啟悟,把那些刻骨銘心的事一個個條理串接起來,爬完一座山,即是一煥然一新的「自我」走出山徑。所以,那「穩定的緩慢」便成了一種哲學的必然,從盧梭、斯文赫定到喬治馬洛禮,你都見不著那種發狠奔走的行路,恰恰相反,你應該盡其所能地在不失生命的前提下,待在山裡。
高山的世界中,山永恆地訴說著傲然與偉大,俾倪而神聖,但人們穿過歷史,細細言說,也織錦出一絲不懈的文明遺跡,像是一首協奏曲裡的獨奏樂器,和其龐然的背景拮抗交響;是的,這就是各種登山裝備的文化史。而在我的各個山友中,阿泰是博學者。
裝備,表層意義看,是幫助人們克服自然天險的工具,只管數值強度就好,但其實它另有深意:每一件裝備都是介於身體和自然之間的人造物,我們選擇這一件或那一件,既植基於身體的個人體感,也來自我們對某個生命感受的獨特抉擇;在山裡走久了,便明白裝備其實是「自我」的延伸。世世代代裝備廠商的技術演進,不光是自然科學的能力發達到了哪一個程度,而是人們對理想自我想像的奔赴,這中間往往不是征服的傲慢動機,而是各種想和自然柔情共處的寄望,即便這點滴的演進,每每以生命的消逝為代價。
這些故事,就讓阿泰娓娓道來吧!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撰文=張震(演員)
我登山的經驗不多,一次嘉明湖,一次雪山。七歲之前,我和姥姥家都住在中央社區,每天早上,姥姥都會帶著我和我哥散步到山下的外雙溪,下午也會和附近鄰居小孩一起玩,我和我哥最喜歡在山上靶場前的大石頭上爬上爬下,這是我小時候與山的記憶。雖然之後我們搬下山了,但我依然喜歡戶外活動。
記得在我老爺最後要離開的幾個月,我常常去探他,不知該怎麼面對這種即將生離死別的情緒時,我開始到家裡附近的古道走走,走在山上時,我可以很自在、可以思考,也可以安靜下來面對自己。之後,我把這些經驗告訴我父親,他說這就是「禪」。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有一本可以分享登山建議的工具書真的很棒!我從來都不認為呆呆她是一個非常戶外、非常運動的人,不過她現在和阿泰的生活令人羨慕。台灣的山太美了,如果能安排出時間,我一定也要和我愛的人一起,一步一步的去看山的奧妙。
套一句碉堡了的爬山名言,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它在那。」
推薦序03
走了啊,還睡!
撰文=張震嶽
大自然,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小時候在依山傍海的漁村長大,暑假幾乎天天泡海水,寒假去山裡探險,這些成長經驗影響我,也伴我至今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好動的細胞並未消失,對於戶外運動更是變本加厲,我騎單車、衝浪、露營、登山、滑板,極盡所能去體驗大自然給我的領悟,一陣亂玩,也學習到很多相關知識。
我常常跟朋友說一句話:「你要出去露營登山玩水幹嘛的,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哈!而且下次再也不來了。」這是很多人從事戶外活動的第一經驗,所以事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書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和概念,它不是終極指南,卻能讓你瞭解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如何讓自己在過程中更舒服,更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花花草草。OK的話,不仿翻翻看,然後計劃一次旅程。走了啊,還睡!
試閱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撰文=阿泰
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跟「山」產生這麼密切的關係,如果解釋成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似乎太過煽情,一開始走入山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地方登山會的會長,生性低調的他並不喜歡出風頭,所以當家裡出現一塊恭喜他成為登山會會長的高調大匾額時,週末偶爾從台北回老家的我,確實覺得非常非常地意外。有一段記憶很深刻,小學時因為我莫名其妙的推薦讓他成了家長會委員,工作內容大概就是偶爾捐一點錢,學期結束跟其他家長還有會長喝喝酒就好,他卻很生氣地覺得我給他找了一個大麻煩,當時他厭惡的表情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腦海裡。記得小學老師還把我叫到一旁,小聲地說雖然學校都有收到捐款,但希望我爸偶爾也可以出席會議跟大家交際一下。聽到老師這樣講挺不好意思的,不過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父親在那擔任委員的幾年裡,很瀟灑地保持了零出席紀錄。
這樣嚴肅、怕麻煩又討厭交際應酬的父親,竟然在人生的後半段當起會長,跟他的好朋友們一起快快樂樂地上山然後開開心心地喝酒,我想連他都是始料未及。
後來每次回家都會看到他得意地分享自己爬山的照片,但那是個沒有臉書跟智慧手機的年代,看照片得盯著小小的數位相機螢幕總覺得很麻煩,常常都是敷衍一下就轉頭繼續看電視,直到某天他分享了一張照片才真正勾起我的興趣。一大片綠色草原中間有一座寶藍色的湖泊,湖面像鏡子一樣閃閃發亮,晴朗的藍天沒有白雲,米粒大的三兩人影在湖邊散步,至今那個畫面在腦海裡仍像照片加了柔膠似的夢幻、美好,無法抹滅。父親說這是「天使的眼淚」,是臺灣高山最美的湖泊。有了那張照片,才對這種「老人運動」的刻板印象改觀不少,但也僅止於此,熱情依然放在當時最火熱的單車運動,完成環島或騎上風櫃嘴比爬ㄧ座百岳重要。
後來偶然在家發現一張裱框的玉山登頂證書,上面有張父親站在玉山主峰頂點的照片,文字說明他在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站上台灣最高點。登頂證書做得非常精美,不知哪來的念頭,突然覺得爬山很「酷」,竟然拜託父親無論如何都要帶我去爬玉山,完成這毫無來由的任性請求。不曉得他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還是很高興兒子終於願意一起加入登山的行列,很快地就在幾個月後安排好登玉山的兩天一夜行程。小時候父親就常在週末早上帶我們去「爬山」,但其實只是在彰化八卦山的幾條步道走走。從清晨到日出,熬過一兩個小時就可以被帶去用平常比較少吃的豐盛早餐,所以說是因為貪吃早餐而去爬山也不為過。憑著這麼一丁點不成才的「登山經驗」和仗恃自己騎單車累積的腿力,很自然地把登玉山當作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結果出發沒多久就開始上氣不接下氣,事先吃的紅景天膠囊還有特地準備的氧氣瓶對突發的高山症一點幫助都沒有,筋疲力盡走到舊排雲山莊就不支倒地,雖然隔天還是順利登頂,但下山途中一直嚷嚷著以後再也不爬山了:「玉山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不過很顯然的,玉山沒有成為終點,我還是不斷走在往山頂的路上。而且更難以相信的是,從一開始爬山只為了耍帥,到現在竟然可以出版一本以山為主題的書,人生真的很奇妙,大概就跟父親當上會長一樣「始料未及」。
與父親的共同話題因此變得比較多,原本不甚親密的關係也起了變化。在山上隱約覺得他好像很享受照顧我的感覺——畢竟兩個男人之間,即使是父子也有難以解釋的藩籬存在——所以我也很享受他享受照顧我的感覺,儘管他總是嫌棄我走得太散漫。兩個人都沒有說出口,但我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我那嚴肅、固執又不善言辭的父親所表達的鋼鐵溫柔。
母親也是登山會的一員,但她享受的是每個禮拜到溪頭,跟固定的朋友走固定的步道,在涼亭泡茶嗑瓜子,享受退休後的悠閒時光。因為自從那個把上坡當平地衝的父親把她帶到雪山東峰後,就常聽到母親掛在嘴上的那句抱怨:「吼!那個哭坡真的是驚死人,有夠歹行!」因為這個原因,上山前她總是輕皺眉頭問我真的要去嗎,要不要考慮輕鬆一點的行程啊,爬山很累耶。有時候甚至到有點囉唆的程度,彷彿爬山是在身上塗滿蜂蜜走進熊窩裡一樣危險的行為。但念歸念,每次下山回家還是會喝到她用心熬給我們補身體的雞湯,身上沾滿泥巴的衣服和臭襪子也照單全收,隔天全部洗得乾乾淨淨。這樣的母愛有點倔強,但是我欣然接受。從只是想要一張精美的玉山登頂證書的小孩子,到現在成為一個下山後就想上山的大孩子,還有很多關於山的事情要學習。登山跟很多運動項目或是專業技術一樣,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了就可以對外宣稱「我學會了」,而是不斷地透過嚴格的自我要求來精進知識和技巧。沒有聽過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我們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學習面對挑戰,學習隨遇而安、任意自在。
幾年後自己也終於走到「天使的眼淚」——嘉明湖,在湖畔渡過我的三十歲生日。那一年辭掉工作,從生活了十幾年的台北回到家鄉鹿港,從第二個家回到第一個家,人生轉了一個彎又回到原點。趁著休息期間爬了幾座山,去了幾個地方,經過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最後在日本的富士搖滾音樂祭認識了現在的老婆「呆呆」,也在結婚一年後陪她走回我登山的起點。
很高興透過登山認識了很多很多好朋友,也因為「山」而找到最重要的伴侶。「呆呆」這個名字會不斷地出現在這本書裡,往後人生裡最快樂的時光她也不會缺席。
感謝最親愛的兩位姐姐,你們是我魯莽人生的最強後盾,尤其是每次上山都會不辭辛勞幫我們照顧貓咪的二姐。
我並不是爬最多山的人,卻因為喜歡山而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書裡面的故事,總覺得有點不太好意思。但我無意書寫一本詳盡的聖經或百科,已經有許多前輩貢獻他們的知識和熱情,提供許多豐富的資訊給每個熱愛登山的朋友。這本書單純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希望大家用輕鬆的心情閱讀,也許能從這些芝麻小事找到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是彼此學習的對象。裝備篇: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背包」一直在人生各個階段扮演重要的配角。小學時裝進課本、鉛筆盒還有零食玩具的大書包;急著長大,剛錄取第一份工作就買下不合時宜的老氣電腦包;或是往後身為人父,就需要一個能裝進奶瓶奶粉的「爸爸包」。各種形式、各種用途,但一般認知上,背包的使用還是以戶外活動或旅遊為主,而登山健行就是各種戶外旅遊形式中,最需要使用到背包的活動。因此剛開始接觸登山運動,大多數人第一個陷入考慮的抉擇就是「背包」。臺灣輕量背包品牌HANCHOR的總監說過:「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很貼切地說明了背包在整個戶外活動裡的重要性。所以我的牆上總是少了一顆背包,道理就像女孩子的衣櫃總是少了一件衣服。
第一次登山跟朋友借了一顆來歷不明的背包,容量約莫是六十公升左右。說是來歷不明,是因為朋友擺明說那是仿冒的名牌包。但是我不以為意,一心在意的只有背包的外觀是否帥氣,完全沒有考慮過登山背包的特有功能、使用邏輯,跟自己以前認知的旅行背包是截然不同的玩意兒。因此當我用怪異的姿勢將背包上肩,沒有仔細調整肩帶腰帶,也沒有將背包內的裝備重量做均衡的分配,走在往舊排雲山莊,一般被認為是簡單輕鬆的林道上,卻讓自己如同走在深山竣谷一樣氣喘如牛、吃足苦頭。肩頸和腰椎傳來陣陣的酸疼和讓人頭昏眼花的高山症併發,等走到當天終點的山屋時已經不支倒地,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可以馬上再出發往玉山西峰攻頂。雖然隔天清晨還是站上臺灣最高點,欣賞海拔近四千公尺的日出美景,但回程的路上還是心有戚戚,對帶我上山的老爸直囔著以後再也不要爬山啦!不過想當然爾,我並沒有停止從事這麼美妙的登山運動,只是有了這次經驗,往後在挑選背包或是使用背包,就會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待。
還有一次到合歡山的小溪營地看星星,天氣差就算了,我推薦呆呆使用我覺得很棒的背包上山,結果因為背長跟肩寬的細微差異,導致在第一公里就讓她背痛復發苦不堪言,爬山最需要使用的核心肌群失效,硬撐著身體在霧雨中抵達營地時已筋疲力盡。我的背包我背得很快樂,但呆呆心裡應該是唱著:「你的背包,讓我走得好緩慢......」。這個教訓我一直記在心裡,時時刻刻提醒想要購買背包的朋友,每個人的負重能力跟自身的肌力、體力都有關聯,加上身體條件的差異,別人背起來覺得舒服的款式不見得適合自己,實際到店裡挑選並負重試背,遠比任何高評價或是高單價的背包還來得適用。
登山背包的挑選是一個學問,列入考慮的參數很多,在刷卡結賬之前,務必要釐清使用的用途和容量的大小,分得再細一點,還有依照脊椎背長或是腰帶寬度,或是分成男女專用的背包。攀岩、百岳、郊山、健行、溯溪、自行車,每一種活動都有對應的款式,但也有幾款多功能背包能夠符合不同的需求,比如說輕量的攻頂包也可以當作單車用背包,而攀岩包也常常被當作一般的登山背包使用。確認背包的用途及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建立選購的雛形。
而「挑選多大容量的背包?」應該是最常被問到,且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的問題。大部份的人都想要一款容量能適用任何用途的背包,要上郊山、登百岳,要輕、要帥、要便宜,卻忽略真正適合自己的選項。而事實上我認為大部份人挑選背包的尺寸都過大,造成多餘空間的浪費,或是因此收納太多不必要的物品而徒增重量。建議新手入門選擇一個容量四十五公升左右的背包,一至三天的行程都適用,原因是剛開始幾乎都是參加團體行動,公裝公糧的負擔比較少;而經驗較豐富後,比較懂得打包技巧和裝備取捨,四十五公升加上延伸外掛後也能應付最低的需求。
進階一點的山友,我會建議三種不同容量的背包都各買一個,用來應付不同的需求。一個十八公升左右的輕量小包,用作輕裝攻頂,也可當作日常使用的小背包,務必要挑選可以摺疊收納在大包內的輕薄款式。一個三十五公升上下的中背包,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可以承受十公斤內的重量,一日單攻或是二日的輕鬆行程都能應用得宜。最後一個是重裝包,容量六十五公升或更大的登山包,適合三天以上的行程,極限負重可近三十公斤,如果打包得宜並使用輕量裝備,也可以完成七至十天天的長途行程。但是容量越大的背包,通常空包基重也就越重,如果想要走得輕鬆一點,可以挑選輕量包的款式,重量約在一公斤上下,比一般大容量重裝包輕了至少一半以上。
容量也關係到可背負的重量,購買背包之前最好參考原廠提供的數據,以容量六十公升的背包來看,熟悉的戶外用品店店長教我,將六十除以二點五得到二十四這個數字,代表最適負荷重量是二十四公斤,超過最適負重就進入極限範圍,恐怕背起來並不會太輕鬆。但即使背包的載重能力可以到達這個數據,也不代表自己能夠背到這種重量。越大的背包就背得越重,心理上會產生「反正還有很多空間,我多帶一些東西也無妨」的迷思,結果導致身體不堪負荷,影響後面的行程。
有大地詩人之稱的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有句名言:「我從來沒有認真花太多時間去準備一趟旅行,頂多隨手抓起一塊麵包和一些茶葉,丟進舊麻布袋裡,然後躍過後院的圍籬。我的行囊輕得像是松鼠的尾巴。」身為一個熱愛大自然同時也是環境保育先驅人士的約翰•繆爾,早在近百年前就傳遞這樣的思想,異地旅遊或是荒野健行,生理跟心理都不要帶上太多包袱,用最輕鬆的姿態,去體會陌生環境的衝擊和隨之而來的美好與酸苦。
而人生也像是一趟持續幾十年的健行,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道路接受不同的試驗,有些人走得長遠而有些人短促。走到終點之前,每個人都會遭遇聳立的高山與深邃的溪谷,也會走過平坦的草原和彩虹的起點。但是我們能夠背在身上的東西有限,如果能夠走得輕鬆自在,又何必將那麼多沈重的負擔壓在自己身上。
POINT
購買背包最快的篩選方法,請掌握以下原則:
一. 只生產背包或背包配件的品牌。
二. 背包有分尺寸跟性別的品牌。
簡單的產品線能夠讓品牌經營者更專注在擅長的商品,並做到最好。而有分尺寸跟性別的背包,代表開發者有思考到生理構造相異的人有不同需求,在細節的處理跟調整也會比一般不分男女的背包來得貼心。做到以上兩點,背包的品質跟評價自然就不在話下。裝備篇:帳篷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我是獨生子,家人非常保護,也很難加入兩個姐姐的辦家家酒遊戲,所以從小就是一個很懂得跟自己對話的小男孩。總是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幻想,讀了很多故事書,蓋了好幾座城堡,也做了很多理所當然的蠢事。印象很深的是小時候非常嚮往帳篷,常常趁父母不在,用強力風扇將薄棉被吹起一個膨脹的空間,隻身躲在裡面,想像正在進行一場了不起的冒險。
我想每個人都需要可以躲藏的地方,像一個庇護所或是神殿,在裡頭找到得到救贖與自我,尋求靜謐和安慰。雖然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有機會進入那個從小就憧憬的神祕空間,但在青春最精華的大學時期,每個週末流連在Live House或是練團室,躲在吉他手後面默默低頭打鼓,以小鼓為中心的那個圓,是自己建構的小小世界,就像亞歷山大超級遊民的一四二號神奇公車,在阿拉斯加無限漫延的荒野之地裡,仍有一個安心自處的空間。這個空間,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長大後接觸登山活動,卻一直到幾年後的夏天走上加羅湖才初嘗高山野營的滋味。那是一次驚悚又美妙的經驗,也是首度體驗在戶外野營過夜的樂趣。費時費力辛苦地將帳篷與食物、鍋具背到山上的營地,寒風之中迅速卸裝,點亮溫暖的營燈並搭好帳篷,就地使用一旁的池水煮了熱湯暖身,在山上吃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配炒肉青菜。那天沒有月亮,億萬計的星光匯成一道肉眼可見的銀河,寒冷的深山裡,在帳篷內挨著同伴的體溫沈沈睡去。體驗過這種利用有限資源所獲得的巨大滿足,很難不對高山露營著迷。
下山又過一段時日,才終於上網買了頂淺綠色的二手雙人帳,想說哪天一定用得著吧,卻一直苦無機會,直到認識呆呆。事後想想真是唐突,第二次約會就把人家帶到山上露營,幸好最後還是娶進了家門。
海拔三千公尺的山上溫度很低,摸黑走在陌生的路徑上找不到確切的營位,在稜線上找塊空地就隨意搭起帳篷。畢竟是第一次使用新帳,雖然有偷偷在家練習,但過程難免笨手笨腳。好不容易鑽進帳篷已是午夜,才發現挑選的營地竟是傾斜的草坡,一整晚兩個人像坐溜滑梯似地不斷下滑,但我們運氣已經很好了,原本山腳下還在下雨呢。
隔天清晨,陽光透進帳篷,打上一層迷離朦朧的薄光。揉揉眼睛,開門後看見太陽正從對面山谷間的雲海緩緩升起,隨後刺眼的橘紅色光芒濃烈得讓我們睜不開眼,溫暖的陽光像一個熨斗把心裡的煩惱都燙平,至今仍難以忘懷在那座被我們視為祕密基地的山頭搭起的祕密基地。從此以後,帳篷不再是童年那觸不到的幻想,它是野外的家,一種隨遇而安的浪漫,不管風雨多大、夜色多黑,是一座躲進去就能立刻得到安全感的神奇堡壘。可是很多人沒有把帳篷當作必要裝備,因為台灣大部份的熱門路線都有山屋可以過夜,如果可以少背兩、三公斤的話,又何必那麼辛苦重裝上陣;加上商業隊盛行,包吃包住,初學者根本就是參加山屋保證班,那又何必背帳篷在身上練身體呢?
但千萬別忘記,假如運氣不好住進擁擠的山屋,密閉的大通鋪上與陌生山友並肩共眠,那撲鼻的臭汗味,還有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隆隆鼾聲,光是想到就陣陣頭痛。高海拔地區原本就很不容易入睡,要是加碼遇到上述情況,也只能祈禱自己比別人先睡著了。
住山屋或睡帳篷,有好有壞,很難分出高下,多上山幾次,嘗試兩種過夜方式,相信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其實很明顯了吧。
POINT
購買帳棚實際要考慮的點有幾項:
重量
登山用的雙人帳重量一般落在兩公斤上下,超過三公斤就得考慮自己的負重能力和背包體積是否可以負荷。重裝上山露營非常考驗體力,保暖衣物加上炊具、食物基本上都是不能省的重量,睡眠系統的帳篷、睡墊和睡袋身,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減重的裝備。背得越輕,走得越遠,這可是基本道理。而部份山友會使用天幕搭成簡易帳或炊事帳,更靈活、更輕巧,但也更講究技術與經驗。
空間
雖然雙人帳就是給雙人使用,但必須考慮到還有其他裝備的置物空間。我自己用雙人帳,有時候遇到下雨必須把所有裝備都塞進帳篷時,空間的不足就變成很頭痛的問題。所以有些人即使只是兩人使用,也會購買三人帳爭取多一點空間,雖然多了一點重量,但至少整理裝備不用搞得滿頭大汗,或是怕睡覺轉身吵到對方。
三季帳或四季帳
四季帳又稱冬季帳或極地帳,可以應付更嚴苛的氣候,用於寒冷雪地或強風驟雨的地方,布料跟營柱都有特別加強,因此帳篷的總重量並不算輕。但以台灣的環境因素考量,一個防水、通風又抗反潮的三季帳(春、夏、秋三季適用)其實就已足夠。
單門還是雙門
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帳篷雖然節省了重量,但半夜上廁所都要吵醒室友,費力地跨過對方才能出帳解放有點麻煩。雙開門的帳篷讓兩個人都有獨立的前庭空間,擺放登山鞋或其他裝備。
自立帳
有些超輕量帳蓬為了節省重量而不使用營柱,改用登山杖為支撐,紮營時需要比較多技巧跟時間,稱為非自立帳(Non-Freestanding Tent)。相反地,可以不用透過營釘、營繩,組裝後就能自行站立的帳篷就叫「自立帳」(Freestanding Tent)。想像一下在營區或是山上,強風陣陣或是陰雨綿綿,拉繩打釘真的比較不方便。營柱扣一扣就可以直挺站立的自立帳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而且自立帳如果遇到無法打釘的木板或是水泥地照樣可以使用,非自立帳就有點棘手。技術篇:迷途辨位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有時候人生會像是走到一個岔路口,往左往右似乎都是正確的方向,可是已經習慣筆直的路徑了,面對突如其來的選擇,常常會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從成功山屋走回滑雪山莊的路上,遭遇「黑色奇萊」惡名昭彰、捉摸不定的天氣驟變,空氣中夾帶大量水氣的濃霧襲來,天空的顏色從一大片死白漸漸轉變為一大片的黑,入夜後走在能見度僅一公尺的小奇萊草原,記得明明快到登山口的路旁都是低矮的樹叢,在那一刻竟然看來就像是高聳參天的森林。
黑夜與濃霧,加上虛弱的身體,改變所有感官上的邏輯認知。白天裡宜人的風景,在夕陽消失於山的盡頭之後,就像切換了什麼開關似的,瞬間變得張牙舞爪。走在狹小的林道,兩旁的箭竹十分地具有侵犯性,好像巨大的骨牌從身旁一個接著一個快速倒下,我只能加快腳步,催促在後頭腳步踉蹌的呆呆快點跟上。但神智不清的她像失了魂一樣沈默不語,顧不得她難以解釋的精神狀況,當下只想帶她快點走出這片迷霧森林,回到那個我們熟悉的文明世界。但是當眼前出現一個沒有任何指標的左右岔路,茫茫然呆站在原地的時候,我確實慌張地不知該何去何從。
就像滾燙的蒸籠在眼前打開一樣,濃霧嚴重影響了視線,距離我後方兩公尺的呆呆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總是慌張地尋找她的身影,直到看見微弱的頭燈光源才能安心;驟降的溫度和體力也影響我的判斷能力,明明知道大方向是對的,登山口就在眼前一公里遠的地方,只要沿著清晰的路徑走就一定會走到終點,卻仍然被眼前不知用什麼力量投擲下來的關卡給阻擋腳步。我靜下心來,仔細尋找任何可以指引路徑的線索,顏色鮮艷的登山路條、小石堆,就連討厭的人造垃圾都希望它可以即時出現,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但我想得太美,這麼簡單清楚的路徑是不可能會有任何前人留下的指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折返:山徑、公路與鐵道,往復內心與荒野的旅程
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折返:山徑、公路、鐵道,往復內心與荒野的旅程
山知道+步知道(套書)
步知道:PCT太平洋屋脊步道160天(隨書贈川貝母手繪「PCT步道全地圖」)
LIVE WILD山知道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