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03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夢幻步道系列3 世界最美長距離步道:達人帶路,通往自然與心靈的慢路徑(五大洲經典路線&行走指南)

  • 79 506
    64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徒步,是最深刻的旅遊方式
長距離步道
邀你體驗極致壯闊美景,與世界精神連線

台灣千里步道精心策劃,精選世界最美長距離步道
涵蓋 5大洲 x 6大類型 x 6級難易程度
帶你走上通往世界與自我的長路!

★一覽世界級生態寶庫:動植物特色、地形地質、生態廊道
★深度朝聖之路:精神、文化與心靈的徒步探索
★生態旅遊新趨勢:地方創生、工作假期、活化社區經濟
★最暖心的健行文化:步道天使、尋寶地圖、志工社群
★自然無國界:姐妹步道、區域綠網、環境意識的全球串連

「長距離步道」(long-distance trail)指的是延伸距離長、設計供徒步旅行者多日健行使用的步行路徑,其長度通常從數十公里到數千公里不等,跨越不同地形、生態與人文景觀,提供深入自然與文化環境的體驗。

從中世紀朝聖路線、19世紀歐洲自由通行運動,一直到現代步道系統、乃至跨國跨域跨洲際路網的建立,長距離步道已成為地球上最美的風景線!

★5大洲、6大類型:走讀世界最經典的長距離步道
壯美遼闊、生態寶庫、文化路徑、心靈探索⋯⋯本書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攜手世界各地資深步道達人,帶你認識並走向通往世界與自我的長路:

✦山岳型:穿越高山、森林與荒野,強調挑戰性與壯麗景觀;
如美國太平洋屋脊步道(PCT)、阿爾卑斯高山路徑(Alps GR系列)等

✦自然景觀型:結合沿海、湖泊、峽谷、林地等多樣地貌與風景;
如紐西蘭蒂阿拉羅亞步道(Te Araroa)、英國西高地步道(West Highland Way)

✦跨文化歷史型:結合古道、朝聖路、歷史遺跡,深具人文意涵的文化路徑;
如西班牙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北歐聖奧拉夫朝聖路網(St. Olav Ways)等

✦沿海型與島嶼祕境:沿海岸線行走,風景遼闊壯美、地勢起伏較小;
英格蘭西南海岸步道(SW Coast Path)、紐西蘭蒂阿拉羅瓦步道(TA)等

✦城鄉融合型:結合都市、農村與自然區域,體驗生活、人情與在地文化多樣性;
如台灣樟之細道、京都一週步道、韓國濟州偶來環島小路等

✦大洲型超長路徑:跨越國家甚至洲級的超長路線;
如歐洲長距離步道E-Path、GR大健行步道系統、美國阿帕拉契山徑(AT)等

★達人Tips:規劃人生的第一條長距離步道
書中精選步道,除介紹步道故事、自然特色、歷史背景、文化意義、旅人經驗分享及體悟等;更由達人整理實用資訊,讓讀者可以具體規劃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步道路線概覽、距離與行走天數
✔難易分級規劃:入門級、簡易級、健腳級、挑戰級、魔王級
✔長距離步道的分段設計:可依體力與時間,彈性安排行走
✔規劃最適合自己的路線:可依季節、天數、難易度、風格特色做選擇
✔行前準備提醒:體能、裝備、路線、住宿、簽證與補給等
✔步道官網QRcode:即時查詢細節、具體規劃出行

★徒步,是最深刻的旅遊方式

#自我探索、心靈轉化的過程
西方聖雅各之路、東方熊野古道,皆為宗教朝聖路徑與世界歷史遺產;近年締結為姊妹之路,推出「雙朝聖之路證書」,是體驗信仰、儀式、歷史、故事的文化路徑。

#最美的風景,是人——步道天使與志工們,和沿途居民合作發展出完善的步道天使支援網絡,鼓勵徒步者並提供食宿、沐浴、緊急救援等;甚至規劃地理藏寶(geocache),在乾熱欲焚的曠野地區,水源珍稀如珠寶,預先在路徑上埋藏飲水。

#台灣的世界級寶藏路徑——如淡蘭山徑、山海圳綠道、南島國家綠道,皆深植在地文化脈絡,如客家、原民、水圳、古道、產業,是環境教育、歷史識讀與地方創生的實踐場域;連綴的中央山脈脊樑保育綠道,則是生物多樣性廊道、野生動物遷徙路線的世界級生態路徑。

#體驗地球的深度時間——國際阿帕拉契山徑(IAT)體現了地質學的延伸想像,IAT路徑因應2.5億年前盤古大陸的山脈分佈,延伸至加拿大、格陵蘭、英法西、摩洛哥等地;跨越地理與政治邊界,象徵人類共享自然遺產、超越族群分隔的理想色彩。

#與世界精神連線——阿帕拉契山徑從最初的社會烏托邦構,成為全球長距離步道運動的源頭。它帶動志工文化、戶外運動風潮、社群參與、地方永續、地球公民意識,並持續影響黎巴嫩、以色列、澳洲、日本等地的步道建置與精神探索。

路長,所以看見綿延的生態與風景;
路長,所以慢行、靜心、沉澱、磨練;
路長,所以開拓、挑戰、冒險、追尋⋯⋯

釋放自己心中的渴望,
世界長距離步道,上路吧!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雪 羊|山岳攝影師、作家
麥覺明|導演、製作人、節目主持人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節目主持人
(按姓氏筆畫序)

作者

致力於保護台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以「自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負成長 」為目標,全力投入步道師專業認證、公民科學家 iTrail 網站等扎根工作。
同時串連環島路網、國家綠道的倡議與建置;在鄉鎮田野,則強調「手作步道」的公民參與環境守護。榮獲第十一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

目錄

目錄
【序】賦予「朝聖」更多元而豐富的時代意義 文/周聖心
【導論】走上通往世界的長路——長距離步道的百年追求 文/徐銘謙

Part I 步道之夢
一條步道,就是一條夢想之路。

1 〔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及啟發的步道——自阿帕拉契山脈開展的理想主義
2 〔歐洲〕長距離步道網絡——不變的分水嶺與變動的國界
3 〔日本〕長距離步道——從入山修行走向災後復興
4 〔西班牙&日本〕聖雅各之路&日本・熊野古道——從宗教朝聖到多元融合的文化路徑
5 〔香港〕遠足徑——在異鄉實踐對公眾通行權的美好想像
6 〔歐亞〕絲路與歐亞之路——跨越地理、國界與政治的藩籬
7 〔韓國〕濟州偶來步道系統——家門口的小路走向區域和平與和解
8 〔中國〕長距離步道系統——古老步道的新挑戰
9 〔加拿大〕全國步道——世界最長的長距離步道
10 〔台灣〕國家級綠道——小島上繽紛綻放的夢想之路


Part II 步道之心
漫長的健行是挑戰,也是向內的自我探求與追尋。

1 〔智利〕百內國家公園W環狀線步道——荒蕪與秩序共存的世界
2 〔紐西蘭〕蒂阿拉羅瓦步道——邁向遙遠那端的長路
3 〔日本〕陸奧潮風步道——漫流,在生命的縱走線上
4 〔日本〕四國遍路——走出人類自我實踐的歷程
5 〔北歐〕聖奧拉夫朝聖之路——每一步,都朝自己的心更靠近
6 〔法國〕GR大健行步道系統——如血管般密布的步道,流動著細微無聲的感動
7 〔台灣〕樟之細路——走進常民生活裡的浪漫
8 〔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山海故道的奇幻之旅


Part III 世界經典50
規劃一生必走的長距離步道願望清單。

美洲
1 美國大鐵道綠道——走過美國鐵道運輸史
2 加拿大全國步道——全世界最長的遊憩型步道
3 布魯斯步道——保護尼加拉斷崖沿線多元生態與地景
4 大西洋森林步道——以步道守護南美洲雨林
5 阿帕拉契山徑——世界長距離步道的啟蒙
6 太平洋屋脊步道——美國太平洋岸的西部荒野之旅
7 大陸分水嶺步道——人跡最少、挑戰最高的美國長距離步道
8 印加古道路網——以古道作為生態保育廊道

歐洲
9 阿爾卑斯山—亞得里亞海步道——滿足心靈與味蕾的美食徒步
10 蘇丹小徑——跨越鄂圖曼帝國,兼容並蓄的人文之路
11 法蘭奇納古道——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的羅馬朝聖之路
12 艾格納提亞大道——東羅馬帝國的交通命脈
13 西高地步道——充滿蘇格蘭特色的荒野及古堡風情
14 奔寧之路——英國通行權與國家步道的起點
15 西南海岸步道——行走在戶外的自然史博物館
16 匈牙利國家藍色步道——歐洲第一條長距離步道
17 國王小徑——與麋鹿、極光相遇的北歐風情
18 GR大健行步道系統——洋溢法國人文風情的路線
19 歐洲長距離步道E-Path——綿延不盡的歐洲自然風光
20 聖雅各之路——世界最知名的長距離朝聖之路
21 聖奧拉夫朝聖路網——古老的北歐朝聖之路

亞洲
22 濟州偶來步道——亞洲健行文化的開創者
23 九州偶來步道——老幼都能親近的步道
24 宮城偶來步道——蘊含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意義
25 麥理浩徑——香港第一條遠足徑
26 淡蘭國家綠道——北台灣百年發展的歷史蹤跡
27 山海圳國家綠道——你家我家門口,就是玉山登山口
28 樟之細路——穿越客家庄,極具生活感的步道
29 日本信越步道——美式荒野體驗與日式節制風格的完美結合
30 京都一周步道——盡攬古都文化與自然體驗
31 蒙古偶來步道——廣袤草原任我行
32 智異山環山道——朝鮮半島第一條長距離步道
33 熊野古道——東方最著名的宗教朝聖之路
34 四國遍路——徒步參拜八十八間寺廟
35 陸奧潮風步道——體驗震災復興的堅韌力量
36 呂基亞之路——土耳其古文明的時光隧道
37 黎巴嫩山岳步道——獨特的中東風情與自然生態
38 跨高加索步道——高峰連綿的生態寶庫
39 跨不丹步道——連結不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40 以色列國家步道——走過以色列錯綜複雜的歷史之路
41 喜馬拉雅大步道——三千公尺高山上的嚴峻挑戰
42 日本長距離自然步道系統——徒步旅行保護大自然
43 JAPAN TRAIL——從沖繩至北海道,縱貫日本的偉大步道
44 亞伯拉罕步道——串聯中東各國的古老文化路徑
45 貝加爾湖步道——環湖一周的生態守護圈
46 環韓國步道——徒步環繞南韓一整圈

大洋洲、非洲
47 比布蒙步道——途經22個國家公園的澳洲式叢林漫遊
48 澳洲國家步道——穿越澳洲東部高地的千里之路
49 蒂阿拉羅瓦步道——貫穿紐西蘭南北島的長路
50 非洲之緣——極致壯闊的非洲荒野體驗

序/導讀

【導論】
走上通往世界的長路
——國際長距離步道的百年追求

文/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徒步,是最基本的身體投身大地的形式,直立雙腳行走被視為是人異於其他靈長類的關鍵。在馴服獸力為人所使役,乃至發明輪子交通工具之前,絕大部分的平民維繫日常生活都要用走的。從單純為了生活而走,如牧羊、打獵、伐採,到帶有意識的文化行動而走,甚至揹起鋪蓋、忍受痛苦、克服困難去走漫長的旅途,已經開始賦予徒步本身以意義。

早期長途徒步的重點仍在「抵達」,例如為了貿易,可追溯到西元前2世紀的歐亞大陸上的絲路;或為宗教朝聖,如7世紀開始興起的聖地之旅,無論東方或西方皆有;或為科學或冒險而進行異地的探索與追求,如徐霞客探尋江流源頭、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壯遊、帝國以征服為目的的地理探勘、追求崇高的浪漫主義等。路線萬流歸宗,端視旅人的起點而定,此時路徑本身並非重點。

現代意義的長距離健行,已經不是為了生活所需,更多了休閒的成分。先是有目標的長途步行,而後路線固定成形,可提供人們循徑反覆而行。溯其源頭,大致繼承自兩種不同的價值系譜:其一是走入自然、對於風景之美的追尋;其二則是淵遠流長的朝聖活動,追尋精神世界的昇華。

而無論是出於對何種價值的追求,對於健行者來說,要能支持行動的可能,還必須建立在兩項堅實的基礎:首先是可視之為「軟體」的制度文化結構與旅遊機能服務,其次是具體定型化的、被標記完善並載入地圖的確切路線。因為這些條件的聚合,也才構成本書的世界長距離步道。


無止盡狂野夢想的起點

〔前略〕走入自然、跨出舒適圈,要進入「閾態」,那麼步行的距離絕對不能太短。至少要超過50公里,需要在外過夜,甚至不要在室內過夜,步行的狀態不是在戶外、室內的轉換而已,最好能讓在戶外的移動變成一個持續的狀態,如此最能體現「英雄旅程」的過渡。而啟程的原因,《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一書中歸納:「長途旅行者似乎有三個動機:瞭解一個地方的自然或社會結構、瞭解自己、創紀錄,多數長途旅行者是這三者的混合」。

長途旅行的路線,在20世紀之前,有朝聖賦予明確的路線、目的與制度可以依循;而經由人的意志、倡議某種理念,並據此理念加以連結,成為配備標記指引、例行維護與完成全程的認證規則等現代意義的長距離步道,如全美第一條的「長步道」( Long Trail,1921,436km),以及其後展開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1937,3500Km)、歐陸第一條的「國家藍線步道」(Blue Trail,1938,910km),乃至從法國1947年開始的跨國GR系統(Grande Randonnée),以及1969年德國發起的歐洲E-Paths系統,到日本環境省1969年提出串聯國立公園的自然步道系統等,都是在20世紀之後。

更確切地說,是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如蝴蝶效應般啟發各國長距離步道的夢想,讓完成路徑全線不再是為了抵達的過程,而成為出發徒步的目的本身。終點沒有其他的事物值得追求,只有完成這段過程是存在此世的證明。

美國長距離步道的夢想發跡

這些薪柴需要一個點燃火苗的關鍵,回顧長距離步道的歷史,美國佛蒙特州的斯特拉頓山(Stratton Mountain)無疑是最有象徵意義的起點,就像擊中牛頓悟出萬有引力的那棵蘋果樹一樣戲劇化,斯特拉頓山綿延不絕的山脊線,先後影響兩個關鍵人物,成為美國兩條長距離步道的夢想發跡之地。

先是1909年詹姆斯‧泰勒(James P. Taylor)在此處,坐在帳篷前等待雲開霧散時(另有一說是他在山上迷路時),突然靈光一現,想要沿著綠山(Green Mountains)的山脊串連到加拿大魁北克的長步道。原本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山區,19世紀末即有登山社群維護山徑的傳統,但是主要都是一條條分別通往山頂的山徑,直到泰勒峰峰相連的瘋狂靈感出現。1910年綠山俱樂部(Green Mountain Club)為此目標成立,經過20年的努力,才形成連結從麻薩諸塞州和佛蒙特州邊界延伸至加拿大邊境的436公里的步道,這條步道也名符其實地被命名為「長步道」(Long Trail,簡稱LT)。

當長步道於1921年初步開通那年,班頓‧麥凱(Benton Mackaye)在同一座山頂的樹下,設想一個巨人的眼光,從天空俯瞰阿帕拉契山脈,形成一條貫穿美國東部南北的山徑,這條後來約3500公里的步道,稱為「阿帕拉契山徑」,與長步道僅有160公里的重疊,長步道可以說是阿帕拉契山徑的前身。

班頓‧麥凱希望打造一個遠離都會的荒野,讓東岸都會的人們能在一天之內抵達的連續綠色廊道,堅持非商業化、純粹由志工維護,提供勞動與遊戲的療癒場域。在阿帕拉契山徑協會等眾人的努力下,1937年完成從喬治亞州到緬因州的全線。在1968年《國家步道系統法》(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通過以後,阿帕拉契山徑被指定為第一條美國國家步道,同時包括西岸太平洋屋脊山徑、中部分水嶺山徑等11條國家景觀步道設立,長度也越來越長,全美國家步道系統尚有國家歷史步道、休閒步道還有連結步道,總長度已經超過14萬公里。

波瀾壯闊的夢想,以海相連

不只在美國,阿帕拉契山徑還跨出國界,成為「國際阿帕拉契山徑」(International Appalachian Trail,簡稱IAT),並且有了法文的名字:Sentier International des Appalaches。1994年漁業學家迪克‧安德森(Dick Anderson)從地質學的觀點,繼續壯闊從斯特拉頓山開始的偉大夢想。事實上,阿帕拉契山脈可以追溯到4億多年前,大陸板塊開始碰撞,形成的盤古大陸(Pangaea)。碰撞導致古代阿帕拉契山脈隆起,高度與現今的喜馬拉雅山脈相近。2億年後盤古大陸沿著此山脈分裂,因此地質上的阿帕拉契山脈分散在北美、歐洲與非洲,國際阿帕拉契山徑因此從美國緬因州的卡塔丁山,延伸到加拿大新布蘭茲省、魁北克、愛德華王子島與紐芬蘭島,甚至延伸到北非的摩洛哥。

這樣的連結超越了山徑的陸地想像,路線穿越海洋,從一個海島跳到另一個海島,路徑不僅在荒野、山上,也有大量的馬路,甚至交替使用多元的運具,不只徒步、也包括自行車,甚至需要乘船橫渡。類似概念的超級大步道,還有連結紐西蘭南北島的「蒂阿拉羅瓦步道」(Te Araroa,3000公里),以及於2017年完成的「加拿大全國步道」(Trans Canada Trail,24000公里),這條連結加拿大全境最美綠地保護區的步道,目前是世界最長的長距離步道,而且其長度還在持續延伸中。

世界各國的人們走上阿帕拉契山徑,回到自己的國家,延展出屬於當地的獨特山徑。蝴蝶效應首先擴展到英國。1935年,英國記者兼徒步旅行者湯姆‧史蒂芬森 (Tom Stephenson) 在《每日先驅報》介紹了AT的構想,並遊說議會以英國的脊梁——奔寧山脈(Pennine hills)發展長距離步道,直到1965年完成全長431公里的「奔寧之路」(Pennine Way)。這條步道中部穿越當年漫遊者聯盟爭取通行權的聖地——金德斯科特高原(Kinder Scout),而後成為英國國家步道系統第一條被指定的步道,被譽為英國最著名、最艱難的步道之一。

時至今日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國家步道已經有17條,總長超過4000公里。目前最長的「英格蘭查爾斯三世國王海岸步道」(King Charles III England Coast Path,簡稱KCIIIECP)即將完成,從原本「西南海岸步道」(South West Coast Path)延展整個英格蘭海岸,未來將與「威爾斯海岸步道」(Wales Coast Path)相連接,象徵著通行權的保障擴展到海岸地帶。


地方創生、和平重建、生態保育的新使命

蝴蝶效應繼續來到亞太地區,21世紀新創的各地許多步道,多是踵繼其志或受其啟發。例如在日本的信越步道和陸奧潮風步道、澳洲比布蒙步道、黎巴嫩山岳步道、以色列國家步道,中國民間版的橫斷天路,以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台灣推動的手作步道與國家綠道。此時,串聯長距離步道更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不只是原初AT提倡的保育生態廊道的連續性,也不只是滿足徒步旅行的需求而去維護步道、確保通行權利。徒步慢行進入社區所帶動的經濟效應,可以振興災後重建、地方創生(如日本)、可以彌補分歧、促進和平重建(如黎巴嫩)。

2019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UNWTO)《徒步旅遊促進地區發展》的報告,首度從觀光的角度肯認徒步旅行對地區永續發展的正面助益。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挑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也開始重視長距離步道帶來的淨零效益,其廊道空間的連結性以及保育措施,也被視為回應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提出的「30x30」自然保育區目標,也就是要在2030年保護全球30%的陸域、水域的具備特定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一部分。

無論信仰、不計快慢,找到自己的英雄旅程!

百年來長距離步道的發展,乘載著眾人前仆後繼的夢想,已經超出斯特拉頓山上某人靈光一現的瞬間所能想像,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截然不同的阿帕拉契山徑。美國知名的和平朝聖者(Peace Pilgrim),創下在一個季節內完成AT的女性紀錄,接下來展開了28年的反戰和平徒步、鼓吹非暴力;盲人比爾‧艾文(Bill Irwin)帶著導盲犬歐瑞安花了8個月,跌跌撞撞走完AT,尋找勇氣與生命意義;新冠疫情期間,傳奇健行者——流浪者艾伯哈特(MJ “Nimblewill Nomad” Eberhart)創下83歲完成AT最年長的紀錄,而且這是他第三次完成AT,這次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而就在不久之前,少女塔拉‧都爾(Tara Dower)創下了完成AT的最快紀錄:40天18小時5分。

完成的規則與意義也在發生轉變。最初天主教「朝聖者護照」是透過沿途經過的機構核章(例如庇護所、教堂、市政廳等),讓朝聖者可以不受規制、自由穿梭邊界的旅行文件;日本佛寺或神社由神職人員手寫的「御朱印」,授予信徒的參拜證明,如今已經變成徒步旅行者收集沿途紀念章,作為紀念甚至用以兌換完成證明、小禮物等收藏品,收集的方式甚至不限於徒步才能獲得。各種分眾的旅行業者,可以提供從全程到精華路段的遊程服務,配合行者的需求與假期。朝聖的目標已經不只是宗教上的聖地,任何對個人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目標都可以是朝聖的對象。

雖然「朝聖之旅」,常被視為一段與心靈、宗教、個人沉澱等離群出世的旅程,就像最初盧梭理想中的走路那樣,「在森林中散步,沒有工業,沒有講演,毋須定居,沒有戰爭,沒有任何聯繫,對夥伴沒有需要,也沒有加害他們的必要」。然而,現在的科技、網路、社群媒體的發展已經超出盧梭的想像,地圖導航、網路預訂系統、翻譯軟體等,讓在異地徒步旅行變得非常便利,拍照上傳、社群分享與討論,讓行旅充滿風格展演,人與人的互動在虛擬空間中更為緊密,攻略分享資訊隨手可得、甚至請AI幫忙規劃,可以讓準備一趟出行更省時間、更有效率。

那麼就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漫步上吧!從這本書裡面找到一個打中你內心的徒步故事、尋找一個上路的理由與契機,無論想要出世還是入世、因為宗教還是世俗的理由,想要快速或者慢速、全程也好分段也行,從書中遍布五大洲的路徑,找到一條通往世界的長路,上路吧!用你的方式給這趟漫長的旅程下定義,那就是屬於你個人獨有的風景!

試閱

紐西蘭.蒂阿拉羅瓦步道
——邁向遙遠那端的長路
文、攝影/許斐倩

小碎石不斷地向下滾落,我踩在由一顆顆火山石礫堆疊而成的山,像是隻逆流而上的鮭魚,試圖前往頂峰──那個似乎能直通地球心臟的火山口。每跨出一步、漆黑的小石頭就跟著我一起向下滑動兩步,彷彿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到達山頂。
  這是我踏上「蒂阿拉羅瓦步道」(Te Araroa Trail,簡稱 TA)的第四十九天。Te Araroa 在紐西蘭毛利人語中,意指「邁向遙遠那端的一條長路」,而此刻的我已經從紐西蘭北島的最北端,用雙腳緩慢移動了 1120 公里,來到北島的肚擠位置,走上 TA 官方認定的最精彩路段之一 ──通加里羅越嶺(Tongariro Crossing),這條路線穿越了絕美而獨特的火山地形,與過去四十八天走過的風景迥然不同。
  也許是過於興奮,使我冒然決定離開 TA 路線,加碼爬上這座在《魔戒》電影中的末日火山──瑙魯荷埃峰(Mt. Ngauruhoe),企圖把我對未知的徬徨拋入,願其摧毀。
  直到坐在火山口邊緣品嚐午餐,一面回望來時路,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這麼一段不容易的路。

同舟共濟:用雙手前行的日子

  〔前略〕TA起步的第一天仍歷歷在目,在逐漸逼近的黑夜與潮水中,獨自開啟我的第一公里,內心依舊掙扎不安:「我會不會太高估自己了?」「我,確定要踏上這條路嗎?」
  在紐西蘭工作了半年、參加了一場皇后鎮馬拉松、又將四天三夜人生第一趟的過夜健行作為TA暖身之後,我就站在這裡了,一心想用剩下的簽證時間,把雙腳當作交通方式,踏遍紐西蘭。
  我以打工度假簽證的身份來到紐西蘭,起初在一間荒僻的公路咖啡廳工作,儲蓄旅費,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某天,咖啡廳老闆告訴我有位騎單車前來借宿的法國女孩,希望我去跟她打個招呼。這段十五分鐘的談話,卻徹底改變了我的未來半年、甚至可能一輩子的視野。
  這位法國女孩名叫 Laura,她告訴我,她正從紐西蘭的南島最南端,以單車旅行的方式回到北島最北端,此時已完成路程的四分之三。就在我對她的壯舉感到佩服時,她又告訴我,前一年她曾以徒步方式走完了從最北端到最南端的 3000 公里長途路線。而那條路,就是TA。更讓我驚訝的是,她在開始之前毫無戶外活動經驗,「上路後肌肉就會慢慢長出來了,你也做得到。」眼前的她是個身高沒有高我多少、目測不超過160公分的女孩,帶著燦爛自信的笑容,與我分享她的故事。
  從那天開始,我每晚都在咖啡廳後的小木屋裡,一面刷著牙,一邊眼睛緊盯著牆上的紐西蘭地圖,地圖上有一條我之前沒有留意過的紅色虛線,原來那就是 TA 的路線。TA 穿越了我一直想去的地方,還有一些我從未聽過的地方,這讓我對未知充滿了期待,低頭看著曾支撐我完成42公里馬拉松的兩條腿,徒步旅行紐西蘭的想法逐漸成形。
  我相信自己的雙腳,能帶我遍覽山海四季。
  然而這個浪漫的夢想,就在踏上TA的第一天、在每一個步伐的掙扎中幻滅。肩上背負了衣物、相機行動電源、帳篷睡眠系統、烹煮器具、飲用水、和接下來六天的糧食...等,總共將近15公斤的重量,將43公斤的我,重重地往沙灘上拓印出一個個深厚的足跡,每一次的舉步都越來越猶豫。
  「我真的做得到嗎?」「這跟跑步完全不同吧...」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嘶聲吶喊也不會有人回應的廣闊沙灘,只有海鷗俯衝覓食和牠口中的戰利品,演繹著生命和死亡。未知可能是期待,也可能是恐懼。
  我在毫無人跡的沙灘上拖行14公里,直到看見營地的八頂帳篷,我才有心思享受滿天星斗與海浪的包圍。隔日,我也在這遇見了同行的夥伴。
  我們聊天笑鬧、手舞足蹈,打發著漫長的步行時間,每當遇到困難和內心的折磨,有人能理解、能互相分享和支持,是十足幸運的事,探索未知的膽量與興奮也一起加倍放大。這是行走於官方長距離步道上的一大優點,在熱門季節總能遇見來自不同國家、擁有各種期待和想像的徒步者,我們懷抱不同的故事出發,卻朝向同一個目標前進。
  有些徒步者只在營地見過一兩次面,有些則是一同行走數週後以各自的步調分開。但每當我們連接上社群網路,關心鼓勵的話語便在空中飛梭。在我登上末日火山後的隔天,我們再次相聚在旺加努伊河(Whanganui River)──TA 的 1200 公里處,一起展開為期六天、全長227公里的渡航旅程。
  旺加努伊之旅(Whanganui Journey) 原本就是紐西蘭官方十大步道(Great Walks)之一,也是唯一一條不是用「腳」來走的步道。這條步道開放於10月到4月穩定的氣候中,使用獨木舟划行在整體來說平穩但偶有激流的河流裡,欣賞河谷和懸崖景色。河道沿途設有官方妥善規劃和管理的靠岸處與簡單營地,我們可以上岸至小村落遊覽,並在岸上紮營或住進民宿中過夜。
  TA步道的設置,是以既有的山徑和步道為基礎,通過公路、水路和私有土地的串接,路線不只有單純的徒步路徑,還混合河流獨木舟、建議騎乘越野單車、與搭船接駁等路段,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前進,「每一哩路都算數」。TA 將旺加努伊之旅這段仰賴雙手前行的獨木舟步道納入其中,讓它在世界其他長距離步道裡顯得豐富多元。
  這是我第一次划獨木舟,加上不擅水域,更增添了對這趟旅程的恐懼;就像當初剛踏上TA的那個我,在完全沒有背負重裝經驗下進入山林,一切重新學習。我這名台灣人,竟是在同樣被海洋環繞、由板塊擠壓出層層山嶺的紐西蘭,才開始學習於自然中探索和生活。
  獨木舟出租公司簡短地介紹了操作技巧,提供了一張地圖,並交代務必穿著救生衣,就留下我們這群遠征隊自行面對任務。第一天,我的背維持著 90 度的挺立坐姿,手緊握著槳,與同船的美國女孩 Sara 配合節奏一、二、一、二地喊著,眼睛直盯著每個大大小小疑似湍流的白色水花。
  我們渡過了幾個激流,幾次險些翻船,我坐在前面的位置被揚起的河水濺得全身濕透,但這已經算是順利的了,其他艘的夥伴都落水了一輪。
  經過一天的磨練,拿起槳,我開始能夠直覺地操控船隻,朝想去的方向前進,船彷彿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我也成為河的一部分。我們被水撐著、推著,「噗咚」一聲,有人跳入水裡、獲得一身清涼;左邊傳來《海洋奇緣》主題曲的哼唱,大家就自動和聲。歌聲環繞著,手中拿著啤酒,偶爾輕輕地划動槳,我舒服的躺下,享受著不需仰賴雙腳的移動方式。
  「我知道你不會游泳,擔心你落水會害怕,所以奮力划著希望我們的船不會翻覆。」在臉部肌肉總算放鬆、恢復放聲大笑的能力後,我的夥伴美國女生 Sara 這麼告訴我,這下換我的眼眶肌肉抽動了。
  徒步是很個人的事,那些堅持與抉擇,最終仍會回歸到自己。但若沒有夥伴同行,我還能走這麼遠嗎?

安全感:誰在我的帳篷外來回走動?!
  紐西蘭的北島地勢相對平緩,相較受登山愛好者嚮往的南島壯闊山峰,北島TA經過的山徑類似於台灣的郊山或中級山等級,偏屬冷門步道,除了TA徒步者,幾乎很少遇到其他健行客。有時感覺自己就像地圖上一顆小到不能再小的微粒,即使在這片叢林底下消失,也不會有人察覺。
  那是一片美麗而幽暗的森林,潮濕的土壤、涼冷的溫度,我與兩位結伴同行的TA徒步者都下意識地加快腳步,想在天黑前離開。但步伐還是趕不上星辰的速度,我們只能就地迫降,勉強在泥濘的軟地中找了三塊還算平坦乾燥的區域,各自拿出背包中的帳篷建置當晚的避身之處。我們散落在入夜的林子裡,連月光也無法穿透的漆黑野地中,沒人想離開自己的小屋,彼此之間的距離也遠得難以交談,空氣中留下屬於自然的聲響。
  突然,一個頻率穩定又厚實的腳步聲由遠而近,朝我的帳篷靠近,近到我感覺他已經站在我的門口,隨時會扯開帳篷拉鍊。我屏住呼吸,仔細聽著這片布之外的聲響,腦中閃過好幾個可能性,會是當地居民嗎?還是路過的徒步者?又或是….?
  帳篷的布,架起我與外界的距離,卻又薄到能被輕易移除,「Sara!是不是有人來了?」呼叫夥伴的句子已經準備衝過喉嚨。
  突然,「噗!噗!噗!噗!」一聲聲的噴氣聲響,伴隨著腳步聲,環繞著我的帳篷,像極了有人在按壓除塵吹球。我不知所措,想著該如何防衛、我有什麼選擇?
  這時,一個畫面閃過我的腦袋,雞爪般的腳、胖胖的身體、尖長的嘴喙,每當拿出 1 元紐幣就能看見牠。「該不會是奇異鳥?!牠在我的帳篷旁邊嗎?」那是紐西蘭的國鳥,當我意識到這個可能性時,我的緊繃情緒瞬間轉變成興奮,立即開啟手機的錄音功能,紀錄這獨特的聲響。接下來的幾天,每當遇到在地居民,我便會拿出音檔詢問,也終於證實了我的猜測:那晚奇異鳥就在我的身邊。此時又多麼希望帳篷的布是透明的,讓當時的我能在黑暗中一窺牠的身影。
  自古有著天然海洋隔離,幸運未受到肉食動物侵擾的紐西蘭,加上多年來持續對生態與邊境進行嚴格保護,島上沒有猛獸、毒蟲、甚至連蛇都沒有,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留下無翼鳥這種不需飛行能力逃避的淨土。
  「紐西蘭森林裡最讓人需要擔心的,就是突然出現的人吧!」我總這樣笑著說。少了一項需要留意擔心的事,對於第一次進行長距離徒步的我,有著莫大的安全感,更是很好的練習場域。
  但當藉口少了一個,那麼最大的考驗,便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了。

山屋:流浪徒步者的溫暖棲所

  穿梭在淺山地區的北島1600公里路程,似乎在為南島的深山路線做行前體力訓練;多數時候我們背著帳篷,在山中野營、或者在城鎮的露營區中紮營,有時入住背包客棧;每日為自己設下的目標通常像是:「今天讓我來走個28公里吧!」或者是:「今天就抵達鎮上去補給、洗衣服吧!」幾乎每天都能和當地居民聊上一兩句,體驗紐西蘭的文化,感受人情。
  南島的徒步日常則截然不同。
  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而成的山區,造就絕美的自然景色與密佈的徒步網絡,不僅是紐西蘭熱門的觀光去處,也是多數TA徒步者最期待的路段,甚至有人只願走南島。1400 公里無止境的壯麗地貌,常常讓我難以評判哪段更美了;審美疲勞,是徒步在紐西蘭南島的奢侈。
  紐西蘭的環境保護部也廣設山屋,尤其是南島,並發行了山屋通行證,只要約台幣兩千元,半年內即可無限次數使用山屋(除公告排除的山屋)。TA路線上的山屋多數採先到先使用的入住方式,沒有管理員駐守,全憑山友們的自主維護、保持日常整潔,幸運的話,幾乎是標配的柴火爐旁還會堆放乾材,可能是巡山員、獵人、又或是熱心山友搬放,讓我們在一日濕冷的行走之後,得以偎著火光,烘乾濕溽的裝備。
  在漫漫荒野中,山屋得以具象化此刻的自己身在地圖何處,與人描述路況時也變成:「某某山屋到某某山屋的路段真的超難走的!」像是數饅頭般,憑經過的山屋就能推估自己的前進速度,距離TA的終點又剩多遠。
  TA路線在規劃時也避免與熱門的登山路線重疊,以減少長距離徒步者需要提前申請住宿的安排困難性,搭便車補給是難得與人類交談的機會,有時24小時過去,都遇不到一位徒步者。與自己對話的空間,直視內在的時間,多到奢侈,多到害怕面對自己。
  南島的高山天氣更難以捉摸,隨著秋冬接近,步道開始推起白雪,河流更加難以通行,時間壓力的堆疊、在大自然面前認知自身的弱小無力、心智也在挑戰中逐漸耗盡,好幾次在安全的考量下我被迫退回登山口,卻又質疑著自己是否只是沒勇氣嘗試。
  「到底為什麼要走上這條路?」我埋著頭拼了命地往終點踏去,只想結束這一切,卻受限無法掌控的天氣、和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充滿無力感。
  無數天的日記被埋怨爬滿,當晚也不例外,直到三位獵人進入山屋打斷了我的書寫。「這個地方很美對嗎?我們每個月都會來至少一週,享受景色並帶回一週的食物呢!」「這個區域有很多野生的鹿,如果妳來的路上有留意,旁邊山坡上就有呢!」
  我愣愣地看著他們,好些時候接不下話。「哪裡來的鹿?不過是數小時前才經過的地方,我怎麼卻記不清樣貌了?我剛剛,有抬頭看看身邊的景色嗎?」
  我們都夢想旅行即是生活,但當旅行成為生活日常,我們還會對日常感到悸動嗎?

最高的坎:意料之外的光

  站上TA的最高點史塔格鞍部(Stag Saddle),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前陣子受天氣打亂行程的壞心情。老實說,1925 公尺不是太高,尤其相較能列出百岳的台灣。
  但當乘載著近百日的里程數,踏上史塔格鞍部並看到標示TA制高點的立牌,我不顧肩頭持續受地心引力下拉的重量,以及大腿頻繁上提的酸痛感,奔跑向前,緊緊擁抱著它,心臟撲通撲通地猛烈跳動,分不清是因為激烈運動、還是過度感動,為漫長路途努力到這一刻的自己感到滿足,似乎能走到如此高處、走過如此遠的距離,剩下的五分之一路程也隨之明朗。
  過了史塔格鞍部,路徑闢至稜線上,可以遠眺紐西蘭最高峰──3724公尺的庫克山(Mt. Cook),以及著名的觀光勝地提卡波湖(Tekapo)湖。微風吹來,暖陽灑落,我與旅伴決定提早放下帳篷,獨享沒有其他觀光客踏足的角度。
  配著百萬美景入口的晚餐後,手機傳來當晚極光指數很高的訊息,我拉開那層薄薄的帳篷,望向湖的那一端,遠方的天空有著像雲一般迅速飄動的灰色帶狀物,在長曝光的鏡頭下,它們成了紅黃綠交錯的彩盤,那正是南極光!怎麼也沒料到,一個臨時起意,竟得以在極光下入睡。
  而帳棚的另一側,是滿天的星斗。望著劃過頭頂的銀河,我想起踏上步道的第一天,在沙灘上精疲力盡地走到天黑,每個跨步都在質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繼續旅程,直到蜷縮進小小的帳篷,在滿天星空下、聽著海浪聲,緊繃的身心才逐漸放鬆,臉上不由自主地浮現微笑,入眠。我知道我享受這種生活,我開始期待著明天在哪裡醒來、又會看見什麼風景。
  「感謝自己選擇這條道路」即便路上總有艱辛困難,或無法自行掌控的事,但每一步都帶領我了解自己和身體,藉由雙腳逐步丈量這個世界。
  這一刻,我想起最初的樣子,心中的那個低谷,似乎也過了。

向外擴散的力量:繼續往南行

  那已經是第七天沒洗澡了,雖然在南島的路線上,也不是最久的一次。
  在森林裡穿梭數日的野營或居住於山中小屋,除非剛好有合適的溪水與溫度可盥洗,否則擦澡便是最低限度的清潔,但即便是在入秋的紐西蘭徒步,皮膚仍經不起挑戰地代謝出身體應有的分泌,從髮梢到髮根,沾黏著這些天的空氣與塵染。地上的小蟲繞開我而行,是否被我的氣味給嚇壞?聽到耳邊嗡嗡的聲音,擔心已經被蒼蠅給盯上了,此時走入人煙稠密的瓦納卡鎮( Wanaka )上,「五味雜陳」的我,壓低帽緣,企圖遮掩束束分明的瀏海。
  停車場裡有位女士,打從駛入車格後目光就集中在我身上,下了車,表情顯示的疑惑更為醒目,她皺起眉頭注視著我,似乎在猶豫是否要與我交談。「也許她以為我是流浪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還是她嫌我手中登山杖敲擊地面的聲音吵到她?」我曾被這樣批評過。
  當我慢慢走過她身旁時,她也以同樣的速度走向我,「我想問問你,你在做什麼?」她的聲音讓我停下腳步,但我無法聽出她的目的,於是小心翼翼地解釋我正在走一條稱為TA的步道,跨越紐西蘭的南北島。
  「我住在這附近,看過好幾位像你一樣的人走過去,一直很好奇你們在做什麼。但今天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你,我突然決定開口跟你聊天,也解答我一直以來的疑惑。」我們就這樣站著聊了半個小時,談論步道、談我、談她。
  道別前她說:「最近我不斷思考自己該做些什麼改變,我想要出發展開旅程,但不知道要往何處去,今天遇見你,以及你所從事的事情,給了我一個方向,謝謝你。」
  法國女孩 Laura 用她的生命故事開啟了我的旅程,而毛利小孩歌聲的熱情、夥伴支持的能量、路途上收到的加油打氣,都成為我持續前進的動力。如今,力量被傳遞著,從TA這條路徑向外擴散。我不知道她將朝著哪個方向前進,但我邁向極南點的腳步,更踏實了。

橫跨之後:3000公里的終點

  在蒂阿拉羅瓦步道上移動的第 120 天,站在步道最南端的布拉夫(Bluff),我總算轉身向北,這一路上,每一個跨出的步伐都很小,卻足以繪出自己的緯度。
  120天前那個剛出發的自己,絕沒想過真的能步行 3000 公里來到終點。每日僅僅是為了想做的事、為了一個目標,用盡全力投入自己,期待著未知的驚喜,也正面迎向未知的恐懼;不僅是為了挑戰自己,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的脆弱和堅強,試圖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感受作為一種動物的本質。
  《魔戒》裡甘道夫曾對佛羅多說:「我們該做的決定,是在有限時間裡該做什麼。」(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we are given.)我在這趟旅程中也有了如同魔戒遠征隊夥伴般的陪伴,一路上的困難和挑戰,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
  回望我所橫跨的紐西蘭,我體會到的、學到的、感受到的,都已經裝進肩上的背包中。視線的那一頭,是我的家鄉台灣,那是最終的目的地,更是另一個旅程的起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98557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17*23*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