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從演化預見未來:自然與人文新經典套書(二冊):《地球生命簡史》、《智人生命簡史》

亨利・吉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10/01 出版

本套書組合:《地球生命簡史》、《智人生命簡史》《地球生命簡史》面對「人類世」潛入深度時間,見證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邀你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走進地球46億年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本書榮獲 2022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書中最新研究發現,同步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賈里德・戴蒙德,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劇變》作者 ★生命以堅韌、多變的風貌現身,無懼冰與火的考驗!有數十億年時間,地球一直是一個荒涼的外星世界 ——波濤洶湧的海洋覆蓋地表,火山猛烈噴發,大氣層化學作用不斷⋯⋯就這樣,塑造出地球鬼斧神工的宏偉景觀。儘管環境嚴峻、變化劇烈,生命,終於出現了! ★一幕幕生態演化劇場,在眼前上演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命不斷演化,直到踏出第一步的原始人開始繁衍,再到後來的智人出現⋯⋯《地球生命簡史》上演了各種生存奇蹟,展現生命如何靠著微妙的平衡存在於地球上;而生物種群在演化中能否延續、能否維持多樣化、或將面臨大規模滅絕,都是因為能否取得平衡的生態棲位,加上環境變因的交互作用……★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發展「宇宙意識」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是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的高級編輯, 他站在科學最前沿,掌握過去 25 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以詩意散文生動講述了生命的歷史——從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我們智人,將地球上不可思議、令人目不暇給的演化歷史——46億年——濃縮成一幕幕迷人、活潑的生態演化劇場,也預見了未來10億年的生命圖景。作者帶著我們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在「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中,邀請我們開發「宇宙意識」,一起思考:當「人類世」(Anthropocene)已被定義為新的地質現象,身為人類——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我們人類該如何重新感受地球46億年浩瀚時間之流,想像人與「非人」的可能未來?自工業化後,人類已欠下大量「滅絕債」:污染、資源稀缺、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生態紊亂加劇⋯⋯距離下一場生態滅絕的「至暗時刻」,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一場動態的變遷已然展開,叩問著你我作為智人的抉擇與行動。【人類世】小辭典:我們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的理解雖尚未有定論,但對它的開端卻已有清楚認知:即工業發展,以及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過度消耗。這種消耗破壞生態、對生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生物多樣化面臨危機、恐將引發物種大滅絕),也擾亂了地球的氣候平衡,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的生存。【審 訂】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導 讀】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暖心推薦】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智人生命簡史》「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重量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林大利|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

79 特價89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南極之心:楊力州的極地心路探險

楊力州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9/10 出版

人是否要到了最極致的險境才能更徹底認識自己?在世界最寒冷最神祕的地理邊界他撬開了自己心靈最深沉的冰層⋯⋯★金獎導演楊力州,首度以書面形式完整發表珍貴南極影像★是地理的、科學的極地探測,也是冰山下未知的心路歷險★敘事富含鏡頭語言,交織南極史、探險家手稿、宇宙科學之謎★南極點、羅斯冰棚、聯合冰川、時速300公里風雪暴、狂嘯天險,帶你身歷其境進入世界最神秘的邊界★凍結各國野心之《南極公約》將在2048年到期,本書亦是寫給未來世代的備忘錄金獎導演楊力州,隨行台灣「前進南極點長征隊」前往南極的極地之旅——這支長征隊肩負科研使命,護送宇宙天文望遠鏡所需零件到位於「南極點」的科考站。在這一趟挑戰身心極限的旅程中,楊力州拍下台灣首見的完整珍貴南極影像;在世界最寒冷最神祕的地理邊界,他也撬開了自己心靈最深沉的冰層。「在冒險家眼中,極地探險是最潔淨、最孤獨的受苦方式。在風雪中一切歸零,沒有依賴、無法期待。」白茫茫風雪、360度「尖叫風暴」中,楊力州的情緒風暴無預期的到來。舉目四望,無邊無際的永晝南極讓人心慌,內心深藏的憂鬱情緒,開始轉化為異常清晰的記憶、痕跡、夢境甚至神諭而出現⋯⋯他感受到兩股趨力的拉扯:一端是生之欲望,以及探尋未知的冒險DNA;一端是自身的憂鬱症,與壓抑的家族創傷。猶如冰障下不可見的90%冰山,楊力州以薩提爾「冰山理論」為喻,映照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的恐懼、執著與傷痕——年屆50、走過人生中場的金獎導演,心中有很多遙遠的枯寂之地,憂鬱症、家族創傷、創作低谷⋯⋯在極地風暴的肆虐中,這位善於紀錄他人人生的導演,第一次將目光轉向了自己。「南極歸來,我從全新角度看待創傷與情緒。更多新生的我,要規劃自己的時區,走自己的道路。」當楊力州終於站在南極點上,三百六十度經緯線終極匯聚在此,四面八方不同的三十六時區,也悄然無聲地在此合而為一。他領悟到,終點就是下一個起點,只要再跨一步,一切都會「向死而生」:——「渺小的我,如果能繼續記錄這個世界,是否能轉換視角重新看待世界?我要用我的鏡頭,用一種溫柔的方式看待世界,安慰她。」——「勇敢面對未知,去尋找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南極!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一個示範,讓其他和我一樣有情緒困擾的人了解:比起療癒,『明白』更重要。」這趟南極之旅,也成了冰山下未知的心路冒險、向內的自我探尋——楊力州與南極共振,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心靈轉化。「謙卑走過已知、勇敢探尋未知,我嘗試呈現一個迴蕩在宇宙之間、立體的全景南極」書中重現1911年首抵南極點的「阿蒙森路線」,探討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挪威探險隊,如何以靈活策略、先進輕便裝備、募集充沛資金與技術,後來先到,成功插旗南極成爲世紀英雄,被視為開創現代探險的里程碑。而吞敗的史考特上校(Robert Falcon Scott)英國探險隊,回程時體力資源耗盡,卻仍堅持以人力拉迁帶回重要化石與取樣,不幸全員犧牲。他們找到證明達爾文進化論的舌羊齒化石,以及地磁觀察、地質鎚、經緯儀、氣象百葉箱、浮游生物網等數十項研究,為後世科研帶來巨大貢獻,這何嘗不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從過往神祕傳說的岡瓦納大陸、古文明與古地圖之謎,到地球黑盒子、宇宙中微子探測、科研競賽、末日冰川、未來能源之爭⋯⋯全書交織歷史、冒險、生態、科學探測的生動敘事,更富含鏡頭語言與影像思維。帶著「向死而生」的感悟歸來,楊力州找回內心秩序與創作動力,經歷勇敢且深刻的自我梳理後,獻給讀者這本結合極地冒險與心靈探索的生命書寫。【與南極共振:精彩摘文】#宇宙運行的兩兩:十年前的北極邀約,十年後的南極邀約,讓我的生命狀態也拉出一條更有力量的直線 生命軸線一旦拉直,即使不安上下震盪,人生必然會發生劇烈的改變。#冰山下的恐懼:是自身憂鬱症與創作低谷、母系家族憂鬱症與自殺陰影、理想父親的投射⋯⋯人為什麼要到生病了才想到靠近自己的心?你又要如何靠近你的心?#大地之母:冰雪大地萬物包容,沒有聲音,靜看世間變化,就像母親一樣,無邊、無際、無聲卻存在著。在南極這無邊之境,我彷彿聽到了母親的聲音。#南極點:南極點冒險,是世界最艱困的一哩路。人是否也要到了最極致的險境,才能更徹底認識自己?#有色眼鏡:永晝令人雪盲,必須戴上紅色雪鏡才能看見的「南極白」以紀錄片視角,嘗試看見世間更多不同光譜、還原各種真相。#冒險DNA:為什麼人類要冒險?是什麼基因讓他們勇往直前?科學研究顯示,冒險者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暢旺,心生冒險之心,但還有深藏在血脈裡的DNA讓他們勇往直前。#向歷史上最著名的南極冒險家致敬 以紀錄片手法挖掘阿蒙森的策略何以成功,失敗的史考特當年探險文件、日記與遺書手稿,探索「極限」「成敗」「信念」的人性與價值。#向死而生:死亡真的只是生命的終結嗎,還是有另一種哲學上所謂「死亡的高貴」,可以讓精神穿越死亡而得以重生 既然人終將一死,為什麼不向死而生(Born to Die)?#「全景效應」:我想起當初冒險的初衷,為弄懂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我試圖以「全景效應」用宇宙視角看全景南極。當痛苦焦慮看似無限延伸,一旦放在宇宙中,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浩瀚,是自癒困境的一條路,因為關心的視野不同了。#自訂時區:三百六十度經緯線終極匯聚在此。站在從不設限的南極點上,我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才是時間存在的意義? 從現在開始,我要自訂我的時區,走自己的路。#明白:四十八天,天天行走在三千公尺冰覆的白色大地上,我終於明白了我的「明白」勇敢面對未知,去尋找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南極!#神祕南極與古地圖之謎:為何十五世紀的羊皮古地圖上,竟已精準繪製出當代南極大陸的樣貌?神話、古文明、宇宙入口⋯個種懸疑、傳聞與推測,交織在神祕白色大陸上。#地球黑盒子與科研競賽:科學家以冰芯鑽探追溯數十萬年前的地球樣本,南極是氣候記憶與宇宙微粒樣本的倉庫。數十個國家爭相在此建立科考站點,觀測天象、探索宇宙未知。#冰與火之爭: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礦產、太陽能、地熱⋯⋯南極早已為各國覬覦。凍結各國野心之《南極公約》將在2048年到期,本書亦是寫給未來世代的備忘錄。

79 特價5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智人生命簡史:科技、太空移民、AI 能否延緩人類的終局?一場跨越生命演化與未來科技的思想探測【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亨利・吉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8/27 出版

「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智人生命簡史

亨利・吉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8/27 出版

「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

特價40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包子逸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8/13 出版

有一隻豬不願被馴服,也不願被設置人生軌道牠孤獨而自由在文明的邊界上徘徊飛天豬、跳舞熊、超深度鯰魚、坐火車的抹香鯨、霧中的刺蝟與鼴鼠⋯⋯49篇藝文奇想+200種動物、生態與藝文讀本與野性靈魂對話打開通往自然與異世界的大門因為父親在動物園工作,作者童年的週末多半在動物園閒晃,享受人造自然中與動物們最純真的相遇,即便是隔著欄柵,或漫步在小森林般的巨型鳥籠天幕下。蟲魚鳥獸彷彿隱身的朋友,讓作者練就一身飛馳的想像力;及至成長,亦從未停止對動物植物與大自然的熱列注視,更遍讀各種以動物為主題的藝文創作。書中,作者以「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作為起點,交織出一篇篇跨越文學、音樂、電影、動漫、藝術與自然萬物的奇想之旅。她寫下與動物們相遇的時刻——人獸穿梭書頁之間,有如一幕幕3D立體聲光環繞的奇幻流水席;同時也透過動物與自然的隱喻,探討自由、野性與人性的衝突。天上飛、水裡游、陸上行、地裡鑽⋯⋯天地草木、蟲魚鳥獸皆是宇宙運行的縮影。書中以5大篇章、49個主題,涵蓋200多種生態與藝文讀本,勾勒出文明、自然與野性的共生關係,不僅展現作者對動物的情感和敏銳,也讓我們對人類與動物和生態的關係,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想像:I 自由使人疼痛:以豬、熊、馬等野性象徵,書寫那些不被馴服、抗拒被體制收編的掙扎II 探索奇幻地景:描寫自然萬物的詩意與多重象徵,喚醒對生命本體的感知III騷動的靈光:解讀大眾文化、流行符號與生物意象交織下的文明與野性V人啊!人:聚焦人與非人、文明與野性間的殘酷遊戲與對抗VI直到世界末日:以末世視角,描繪物種與人類命運的終局與幻滅——「我自由啦!」粉紅豬阿吉微笑高喊。這隻脫韁的充氣豬,躲過狙擊槍、飄飄然經過一位準備降落的機師窗口,一路自由放飛到肯特郡,降落在一座農場,嚇壞一群牛。—— 陽明山上有許多流浪狗。就像被人類隨手剔除的穢物一樣,牠們卑微地在這片夢土裡遊蕩。陰冷芒草堆裡的犬窩、徘徊停車場自制而靈巧的討食黑犬、中正山入夜樹叢後的晶亮犬眼,以及此起彼落威嚇性的狺吠⋯⋯——電車上百無聊賴的中年女子望向窗外,某一瞬間突然看到了獅子——一個男人與一隻鬃毛蓬鬆的雄獅,在木造公寓窗口並肩,與她對視。——烏鴉隱居在晦暗的拾荒角落,遊走於邊界,視道德於無物,也經常站上人類所不能及的制高點。——每晚湖面升起,淹沒小鎮,湖中鰻魚便慢慢游進小鎮的人家,過起人類的生活⋯⋯——一群已經絕種的動物困守在一座蒐集絕種魂魄的小島,牠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不存在於世間。——蒼鷺是少年內心世界裡鏡像中的自己,如同黑貓之於小魔女琪琪,羊男之於奧菲莉亞。——小鼴鼠在地底掘出了一顆閃亮的綠寶石。一彎月牙載著牠飛上天,將那顆綠寶石鑲進夜幕,成為一顆閃亮的綠星。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穿梭文明、自然與野性間的藝文奇想

包子逸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8/13 出版

有一隻豬不願被馴服,也不願被設置人生軌道牠孤獨而自由在文明的邊界上徘徊飛天豬、跳舞熊、超深度鯰魚、坐火車的抹香鯨、霧中的刺蝟與鼴鼠⋯⋯49篇藝文奇想+200種動物、生態與藝文讀本與野性靈魂對話打開通往自然與異世界的大門因為父親在動物園工作,作者童年的週末多半在動物園閒晃,享受人造自然中與動物們最純真的相遇,即便是隔著欄柵,或漫步在小森林般的巨型鳥籠天幕下。蟲魚鳥獸彷彿隱身的朋友,讓作者練就一身飛馳的想像力;及至成長,亦從未停止對動物植物與大自然的熱列注視,更遍讀各種以動物為主題的藝文創作。書中,作者以「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作為起點,交織出一篇篇跨越文學、音樂、電影、動漫、藝術與自然萬物的奇想之旅。她寫下與動物們相遇的時刻——人獸穿梭書頁之間,有如一幕幕3D立體聲光環繞的奇幻流水席;同時也透過動物與自然的隱喻,探討自由、野性與人性的衝突。天上飛、水裡游、陸上行、地裡鑽⋯⋯天地草木、蟲魚鳥獸皆是宇宙運行的縮影。書中以5大篇章、49個主題,涵蓋200多種生態與藝文讀本,勾勒出文明、自然與野性的共生關係,不僅展現作者對動物的情感和敏銳,也讓我們對人類與動物和生態的關係,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想像:I 自由使人疼痛:以豬、熊、馬等野性象徵,書寫那些不被馴服、抗拒被體制收編的掙扎II 探索奇幻地景:描寫自然萬物的詩意與多重象徵,喚醒對生命本體的感知III騷動的靈光:解讀大眾文化、流行符號與生物意象交織下的文明與野性V人啊!人:聚焦人與非人、文明與野性間的殘酷遊戲與對抗VI直到世界末日:以末世視角,描繪物種與人類命運的終局與幻滅——「我自由啦!」粉紅豬阿吉微笑高喊。這隻脫韁的充氣豬,躲過狙擊槍、飄飄然經過一位準備降落的機師窗口,一路自由放飛到肯特郡,降落在一座農場,嚇壞一群牛。—— 陽明山上有許多流浪狗。就像被人類隨手剔除的穢物一樣,牠們卑微地在這片夢土裡遊蕩。陰冷芒草堆裡的犬窩、徘徊停車場自制而靈巧的討食黑犬、中正山入夜樹叢後的晶亮犬眼,以及此起彼落威嚇性的狺吠⋯⋯——電車上百無聊賴的中年女子望向窗外,某一瞬間突然看到了獅子——一個男人與一隻鬃毛蓬鬆的雄獅,在木造公寓窗口並肩,與她對視。——烏鴉隱居在晦暗的拾荒角落,遊走於邊界,視道德於無物,也經常站上人類所不能及的制高點。——每晚湖面升起,淹沒小鎮,湖中鰻魚便慢慢游進小鎮的人家,過起人類的生活⋯⋯——一群已經絕種的動物困守在一座蒐集絕種魂魄的小島,牠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不存在於世間。——蒼鷺是少年內心世界裡鏡像中的自己,如同黑貓之於小魔女琪琪,羊男之於奧菲莉亞。——小鼴鼠在地底掘出了一顆閃亮的綠寶石。一彎月牙載著牠飛上天,將那顆綠寶石鑲進夜幕,成為一顆閃亮的綠星。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菌微宇宙:地球上最高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最優雅的生態鍊金師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6/11 出版

真菌 具備最高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 從海洋深處到外太空,從食物、醫療、環保到科技 真菌推展生命、連結萬物 塑造我們的未來 ★《時代》雜誌、BBC Science Focus、《每日郵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2022年第十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 ★2021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美國亞馬遜超過2800位、英國亞馬遜2700位讀者五星推薦 ★美國亞馬遜蕈菇真菌類書籍第一名、環境生態類書籍第二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張東柱審訂 「本書作者是著迷於研究真菌的科學家,生動的描繪真菌『無腦』卻具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書中也呈現了近年對真菌研究的科學進展,包含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各個層面,如食物、醫療、環保,並有塑造我們未來的可能。本書易讀並具備有趣的科普新知。」──何美鄉,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劍橋大學生態熱帶學博士,梅林.謝德瑞克,是英國近年備受歡迎的生物學家,他探索真菌這個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彷彿平行時空般隱密而龐大的世界。 他透過本書證明——若想要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與環境,了解我們何以如此思考、感覺與表現,真菌就是關鍵! ★沒有真菌到不了的地方! 每當我們談論真菌,往往都被蕈菇主宰了想像。 然而,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就像是果實),真正多數的真菌,都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而不顯。我們對真菌所知甚少,有超過90%的真菌不曾被人類記錄,但卻默默地構成了一個廣泛而且多樣的生物王國,維持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系統。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南極冰凍的谷地,甚至我們的腸胃……在這個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 ★把生命推進陸地的前鋒 在陸地尚未出現生命的久遠年代,真菌率先結合藻類,成為地衣,把生命推進焦枯荒涼的陸地。地衣破壞、分解岩石,最早的土壤隨之誕生,鎖在岩石裡的養分與礦物質才得以進入生物的代謝循環系統中。時至今日,陸地上最荒涼的土地,仍然是由地衣衝鋒陷陣,建立新生態系。 ★真菌連結的「全林資訊網」 六億年前,綠藻從淺水中登陸,沒有根系的它們藉由連結真菌,得以輸送水分,從大地汲取養分,這是最早的植物型態。這樣久遠的聯盟,演化成現在的「菌根關係」。今日,仍有超過90%的植物種類依舊依賴「菌根菌」,這些無數的微小互動,也表現在植物的外形、生長、滋味和風味中。科學家更發現:在森林的地底下,有一組由植物與真菌組成的神祕網絡:「全林資訊網」。 ★人類進化少不了真菌 《發酵聖經》指出:「某種程度上,我們吃進的微生物,決定了我們的代謝能力。」人類身體或腸道內的微生物,正是靠真菌的運作。人類更善用各種發酵設備與真菌合作,製造出酒精、醬油、疫苗、盤尼西林⋯⋯我們由內而外,與真菌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行為。 ★裸蓋姑鹼:展現心靈之藥 真菌演化出來的化學物質──裸蓋姑鹼,被歸類成迷幻藥或宗教致幻劑,自古以來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儀式與精神教義中。這種迷幻蕈菇用來鬆脫人類思想的界線,軟化心智的死板習慣,甚至,科學家發現,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減輕癌末病患的重度憂鬱與焦慮。 ★什麼都吃!分解的大藝術家 我們現在呼吸、居住的空間,是真菌分解各種生物遺骸所空出來的空間;如果真菌停止分解作用,地球上的遺骸,足足可以堆積出幾公里深的厚度。 ★神奇的生態煉金術 真菌多樣的代謝能力是化學轉換的藝術,能夠分解許多地球上最頑固的物質。科學家試圖運用真菌的好胃口,訓練它們分解菸蒂、殺蟲劑、尿布、PU塑膠與致命神經毒氣,甚至是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吸收放射性粒子散發能量的「輻射營養真菌」,就在車諾比的廢墟裡旺盛生長;而廣島在原子彈的轟炸後,據說,最先長出來的生物就是松茸。 梅林以紮實的學術訓練,加上細膩的觀察與人文觀點,在書中描寫自己在巴拿馬叢林等地方研究真菌的歷程,並以優美精練的文筆,探究真菌在不同時空背景、文化以及各種領域的發展(包括親自服用迷幻蘑菇的過程),紀錄研究真菌的學者如何交鋒,更描繪出真菌在科技上帶來的驚人成就,他向我們證明: 真菌優雅的生命策略、精緻的普遍存在, 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也將塑造我們的未來! 【熱血推薦】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蔡怡陞|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廷芳|農業試驗所副所長--共同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重量好評】 「深具啟發地探討真菌,證明真菌和人類的關聯遠遠不止於用在烹飪中……(《真菌微宇宙》)是對另一個生物界令人無比享受的讚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質感亮眼的初試啼聲之作……從麵包到酒,到構成生命的質料,這世界繞著真菌打轉,而梅林.謝德瑞克為我們做了一流的描繪。」──《科克斯書評》 「這本非凡之作令人愛不釋手,探索了真菌驚人的活躍範圍──讓生命登陸陸地;以無數的方式和其他生命形態互動;塑造了人類歷史,甚至可能保衛我們的未來。《真菌微宇宙》既嚴謹科學,又大膽想像,提出了關於地球生命各種特質的一些根本問題。」──尼克.賈丁(Nick Jardine),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名譽教授 「《真菌微宇宙》是梅林.謝德瑞克的傑作,既學術又有創見,並且引人入勝,讀來享受。這本書為生物的真菌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新分析,所有生物領域的學生讀了都會獲益良多。」──伊恩.韓德森(Ian Henderson)博士,劍橋大學植物學講師 「真菌令人著迷!優雅的生命策略加上精緻的普遍存在,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謝德瑞克的書中極富教育意義,提供了新觀念。透過謝德瑞克的目光來看,真菌學與藝術、哲學和人類社會融為一體。謝德瑞克的筆法真實而私密。他的書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烏塔.帕茲科夫斯基(Uta Paszkowski),劍橋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教授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禮物經濟:所有繁茂興盛都是互惠的結果。《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編織聖草》作者基默爾最新暢銷力作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4/07 出版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豐饒饋贈 為了鳥類、莓果和人類共同繁榮 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經濟—— 《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基默爾送給世界的禮物 《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編織聖草》、榮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作者基默爾,透過新作《禮物經濟》提出一個大膽而鼓舞人心的願景——我們如何學習自然界「禮物經濟」的精神,從感恩、互惠與社群依存中汲取全新力量,重新定義我們珍視的價值與關係。 作者以她和鳥兒一起豐收「服務莓」(Serviceberry,又名「花揪果」)的經驗為例,闡釋「禮物經濟」的生態互惠倫理: 果樹分配它的財富,也就是豐富甜美多汁的漿果,來服務與滿足其自然群落的需求;植物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就是互惠、相互連結和感恩的體現——打開意識、用心察覺,就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禮物經濟,無所不在。我們人類又可以送什麼給植物和鳥兒,以回報他們的慷慨呢? 用禮物為世界命名 想像一個以生態體系為模型的全新經濟 本書借鑒原住民將漿果、水和陽光等大自然的豐盛視為禮物的智慧,將人類「市場經濟」與自然界遍存的「禮物經濟」做了深刻對比: 資本主義是由競爭和囤積所驅動;自然界的富足,是透過分享的行動來衡量的;提醒我們「財富積累並不能拯救世界,所有物種的繁榮都是相互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走上個人主義和剝削的不歸路。 作者提出「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的嶄新概念與實踐,強調道德消費、尊重自然和對生態系統的最小傷害,讓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 了解別人照顧你的方式,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 要介紹你自己。來要求生命時,必須負責任。 拿走東西之前,必須先徵求同意,並且恪遵得到的答覆。 不要拿第一個,也不要拿最後一個。 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 只拿別人給你的東西。 不要拿走一半以上,留一點給別人。 收穫時以造成最小傷害為原則。 要尊重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要浪費。 要與人分享。 要為獲得的東西表達謝意。 收了東西就要回贈禮物,表示互惠。 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 分享地球的恩賜—— 共享作為一種互惠的貨幣 書中引用諸多精彩案例展現「互惠式禮物經濟」的精神,也啟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地球贈與的禮物——可能是金錢、時間、能源、政治行動、藝術、科學、教育、植樹、社區行動、復育、關懷行動⋯⋯無論大小,都是這個生態告急的時代所需要的。每送出一份禮物,我們都將能從中得到生命力與重生。 作者以充滿靈性且優美的書寫,融合植物學、生態哲學、原住民智慧等視角,邀請讀者展開與自然萬物有更深聯繫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永續、經濟學、生態學等替代性思維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亦是必讀之作。 ★作者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本書系列作《編織聖草》美國狂銷兩百多萬冊。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科學》雜誌、《出版人週刊》、巴諾書店等推薦必讀好書。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禮物經濟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4/07 出版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豐饒饋贈為了鳥類、莓果和人類共同繁榮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經濟——《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基默爾送給世界的禮物《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編織聖草》、榮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作者基默爾,透過新作《禮物經濟》提出一個大膽而鼓舞人心的願景——我們如何學習自然界「禮物經濟」的精神,從感恩、互惠與社群依存中汲取全新力量,重新定義我們珍視的價值與關係。作者以她和鳥兒一起豐收「服務莓」(Serviceberry,又名「花揪果」)的經驗為例,闡釋「禮物經濟」的生態互惠倫理:果樹分配它的財富,也就是豐富甜美多汁的漿果,來服務與滿足其自然群落的需求;植物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就是互惠、相互連結和感恩的體現——打開意識、用心察覺,就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禮物經濟,無所不在。我們人類又可以送什麼給植物和鳥兒,以回報他們的慷慨呢?用禮物為世界命名想像一個以生態體系為模型的全新經濟本書借鑒原住民將漿果、水和陽光等大自然的豐盛視為禮物的智慧,將人類「市場經濟」與自然界遍存的「禮物經濟」做了深刻對比:資本主義是由競爭和囤積所驅動;自然界的富足,是透過分享的行動來衡量的;提醒我們「財富積累並不能拯救世界,所有物種的繁榮都是相互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走上個人主義和剝削的不歸路。作者提出「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的嶄新概念與實踐,強調道德消費、尊重自然和對生態系統的最小傷害,讓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了解別人照顧你的方式,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要介紹你自己。來要求生命時,必須負責任。拿走東西之前,必須先徵求同意,並且恪遵得到的答覆。不要拿第一個,也不要拿最後一個。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只拿別人給你的東西。不要拿走一半以上,留一點給別人。收穫時以造成最小傷害為原則。要尊重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要浪費。要與人分享。要為獲得的東西表達謝意。收了東西就要回贈禮物,表示互惠。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分享地球的恩賜——共享作為一種互惠的貨幣書中引用諸多精彩案例展現「互惠式禮物經濟」的精神,也啟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地球贈與的禮物——可能是金錢、時間、能源、政治行動、藝術、科學、教育、植樹、社區行動、復育、關懷行動⋯⋯無論大小,都是這個生態告急的時代所需要的。每送出一份禮物,我們都將能從中得到生命力與重生。作者以充滿靈性且優美的書寫,融合植物學、生態哲學、原住民智慧等視角,邀請讀者展開與自然萬物有更深聯繫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永續、經濟學、生態學等替代性思維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亦是必讀之作。★作者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本書系列作《編織聖草》美國狂銷兩百多萬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科學》雜誌、《出版人週刊》、巴諾書店等推薦必讀好書。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水族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3/12 出版

人類社會何以從崇拜水,逐步轉向對水系生態的奪取與破壞?我們該如何重建與水的親密關係?蜿蜒大地,攪動海洋,迴旋天地雲霧之間⋯⋯水,以美麗易變的流動性流淌於世界「水族」是水的化身,自歷史暗流中湧動崛起召喚萬物有靈、神聖與互惠的精神力量人類曾經崇拜水,許多民族都有水神的神話與傳說。人們透過「蛇形水神」的信仰表達對水的崇敬:彩虹蛇、天蟒、長著羽毛的蛇神、逶迤大地的巨蟒、飛天遁地的雲龍⋯⋯「水族」(Water Beings)就是水的化身——祂們象徵了生命的起源和寄託,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祖先,是自然的守護神也是立法者,維持所有生物的生命。祂們受到崇拜和安撫,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尊重。★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或資源,更蘊含豐饒的社會、精神、宗教和環境意義:——蛇形龍、蛇型水神從原始的海洋中崛起,創造了世界——古代文明在泥板、羊皮紙和樹皮上,記錄水族創世的神話——因農耕灌溉之需,人們敬拜象徵水循環的蛇形雕像,並造廟塔以祭拜——雨林和山地部落將貴金屬製品投入神聖的湖中,以取悅祖靈——毛利人敬拜水蛇為「活著的部落祖先」,視自己是河流精神實體存在的後裔…作者以深厚人類學背景,善用民族誌研究、文化測繪、當地檔案和民間傳說,重新賦予世界各地「水族」生命,爬梳上古時期迄今「蛇形水神」紛繁多樣的藝術表現,以豐饒的神話、傳說與文學,展現水的精神力量。★靈性覺醒:生態危機下,重新召喚水族的精神力量今日,即便我們仍強調「水就是生命」,人類與水的關係卻從未這般惡化——世界各地淡水、鹹水系統和海洋生態,無以計數依水維生的物種與棲地,皆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本書就如水體一般有機與多變,一路蜿蜒前行,帶我們直面當代水資源短缺背後的結構性危機。作者以極富創造性的見解,展開全新對話:——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蛇形水神的去魅與妖魔化——技術工具理性如何導致水資源競爭、水體污染、非人類物種瀕危的生態鉅變——親生命(Eco-philia)、薩滿與自然崇拜的靈性復興(Re-enchanting)——引入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全球行動者網絡(ANT)全球串連的新能量——賦予河川、溪流、海洋以「主權」的生態反思與覺醒⋯⋯《水族》體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試圖重新召喚「蛇形水族」的精神與力量,為「非人類物種」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住民發聲,在反思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連結★133幅精彩圖片,首度揭秘世界各地蛇形水神、水文化之珍貴藝術與文物★人類世的環境生態危機下,藉助文明史與原住民智慧,積極修補人類與水的親密關係【親水推薦】黃瀚嶢 作家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國際好評】「熱情、嚴謹且富有創造性的深刻見解,作者加深世界各地讀者對水的自然、文化和象徵意義的理解。水的存在與相關的信仰和實踐,被賦予了生命。這部宏偉的作品體現了人類、水資源和文化之間的豐富聯繫,並探索在未來我們如何避免氣候危機的可能性。」 ——Sandy Toussain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桑迪‧圖森特,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 「本書開啟引人入勝的人類學之旅,展現歷史和跨文化中蜿蜒曲折的水族生物。收錄生動插圖、前沿研究和優美敘述,有如一座充滿啟示的寶藏,講述了水的物質性、意義和神話如何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豐饒的精神文明。」——Stefan Helmreich, Elting E. Moriso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赫爾姆賴希,麻省理工學院艾爾廷·E·莫里森人類學教授)「《水族》是一部內容豐富、插圖精美的鉅作,探索人類與生命之源「水」持久但始終在變化的聯繫。在重新構想人類未來的當下關鍵時刻,這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必讀之作。」 ——Caspar Henderson, author of 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 (卡斯帕‧亨德森,《幾乎無法想像的存在之書》作者)

特價47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水族:從自然崇拜到生態覺醒,重建人與水的神聖關係

果力文化  出版
2025/03/12 出版

人類社會何以從崇拜水,逐步轉向對水系生態的奪取與破壞?我們該如何重建與水的親密關係?蜿蜒大地,攪動海洋,迴旋天地雲霧之間⋯⋯水,以美麗易變的流動性流淌於世界「水族」是水的化身,自歷史暗流中湧動崛起召喚萬物有靈、神聖與互惠的精神力量人類曾經崇拜水,許多民族都有水神的神話與傳說。人們透過「蛇形水神」的信仰表達對水的崇敬:彩虹蛇、天蟒、長著羽毛的蛇神、逶迤大地的巨蟒、飛天遁地的雲龍⋯⋯「水族」(Water Beings)就是水的化身——祂們象徵了生命的起源和寄託,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祖先,是自然的守護神也是立法者,維持所有生物的生命。祂們受到崇拜和安撫,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尊重。★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或資源,更蘊含豐饒的社會、精神、宗教和環境意義:——蛇形龍、蛇型水神從原始的海洋中崛起,創造了世界——古代文明在泥板、羊皮紙和樹皮上,記錄水族創世的神話——因農耕灌溉之需,人們敬拜象徵水循環的蛇形雕像,並造廟塔以祭拜——雨林和山地部落將貴金屬製品投入神聖的湖中,以取悅祖靈——毛利人敬拜水蛇為「活著的部落祖先」,視自己是河流精神實體存在的後裔…作者以深厚人類學背景,善用民族誌研究、文化測繪、當地檔案和民間傳說,重新賦予世界各地「水族」生命,爬梳上古時期迄今「蛇形水神」紛繁多樣的藝術表現,以豐饒的神話、傳說與文學,展現水的精神力量。★靈性覺醒:生態危機下,重新召喚水族的精神力量今日,即便我們仍強調「水就是生命」,人類與水的關係卻從未這般惡化——世界各地淡水、鹹水系統和海洋生態,無以計數依水維生的物種與棲地,皆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本書就如水體一般有機與多變,一路蜿蜒前行,帶我們直面當代水資源短缺背後的結構性危機。作者以極富創造性的見解,展開全新對話:——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蛇形水神的去魅與妖魔化——技術工具理性如何導致水資源競爭、水體污染、非人類物種瀕危的生態鉅變——親生命(Eco-philia)、薩滿與自然崇拜的靈性復興(Re-enchanting)——引入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全球行動者網絡(ANT)全球串連的新能量——賦予河川、溪流、海洋以「主權」的生態反思與覺醒⋯⋯《水族》體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聯繫,試圖重新召喚「蛇形水族」的精神與力量,為「非人類物種」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住民發聲,在反思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水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深刻連結★133幅精彩圖片,首度揭秘世界各地蛇形水神、水文化之珍貴藝術與文物★人類世的環境生態危機下,藉助文明史與原住民智慧,積極修補人類與水的親密關係【親水推薦】黃瀚嶢 作家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國際好評】「熱情、嚴謹且富有創造性的深刻見解,作者加深世界各地讀者對水的自然、文化和象徵意義的理解。水的存在與相關的信仰和實踐,被賦予了生命。這部宏偉的作品體現了人類、水資源和文化之間的豐富聯繫,並探索在未來我們如何避免氣候危機的可能性。」 ——Sandy Toussain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桑迪‧圖森特,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 「本書開啟引人入勝的人類學之旅,展現歷史和跨文化中蜿蜒曲折的水族生物。收錄生動插圖、前沿研究和優美敘述,有如一座充滿啟示的寶藏,講述了水的物質性、意義和神話如何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豐饒的精神文明。」——Stefan Helmreich, Elting E. Moriso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赫爾姆賴希,麻省理工學院艾爾廷·E·莫里森人類學教授)「《水族》是一部內容豐富、插圖精美的鉅作,探索人類與生命之源「水」持久但始終在變化的聯繫。在重新構想人類未來的當下關鍵時刻,這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必讀之作。」 ——Caspar Henderson, author of 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 (卡斯帕‧亨德森,《幾乎無法想像的存在之書》作者)

9 特價61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魔法森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12/09 出版

★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森林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連結★收錄近百幅世界各地以森林為場景的珍貴藝術、畫作與圖片★氣候變遷與生態災難挑戰下,重新召喚森林的靈性與力量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也是存在、故事與意義的集中地一部融合心靈史、環境史的自然書寫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以全新視角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的對話★森林是滿溢生命與故事的瑰麗寶藏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年少時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位於紐約州的一片森林。接下來的近半世紀,他與所有存在於林中的生命建立了親密聯繫,透過從未間斷的觀察、採集與書寫,編織成這本以森林作為心靈場景的自然之書。他理解到,森林不能只用生態或科學角度來理解——「森林」一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森林是人類學、文學、藝術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與人類心靈交織而成的多重宇宙。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希臘人曾保留數以百計的神聖小樹林作為眾神的居所,也是與神諭溝通的媒介——北歐神話Yggdrasil世界樹、阿拉伯WaqWaq雌雄一體樹,象徵不同宇宙觀——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以詭計馴化守護黎巴嫩雪松林的巨靈,森林自此喪失野性與魔力——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最原始的女巫師雅加婆婆,是自然森林、自然女神的隱喻化身——美洲原住民與森林神靈、林中動植物進行能量交換儀式,年輕人進入森林探索「靈視」——森林中的土壤、植群、河流、物候與天象,展現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 森林,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關於森林的每一個概念 都是一種宇宙論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緊隨其後的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間便引發生態失衡的危機:——經濟林業以大規模單一化栽種取代天然混合林,摧毀動植物棲地與植群的有機生態——無節制的砍伐與開發原始林,造成不可逆的物種多樣性流失——風暴、乾旱、林火、溫度升高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態災難愈加頻繁——如何恢復大自然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將是人類世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書後半部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森林不只是詩意與美感的表徵,更是人類可以加入的共同體,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正如作者在書中引用人類第一首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隱喻:失去守護靈的森林,也將永遠失去活力和野性。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是獨具多樣性、複雜性的象徵系統:森林的書寫、符號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彼此和土地的方式森林的美麗與靈性,必須重新被召喚、被發現作者以抒情而詩意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飽覽森林超越時間、豐饒而神祕的樣貌,激發我們對森林魅力與靈性感受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溫暖推薦】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游旨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所博士、《橫斷臺灣》作者【國際好評】「自然之美必須不斷被重新發現——關於森林的符號、書寫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方式。」——大衛.哈思克David Haskell,《森林祕境》作者「《魔法森林》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總結了人類如何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概念化和描繪森林,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探討人們如何看待文明邊緣之外的荒野。」——前言評論「穿上您的登山靴,準備好在作者的專業指導下,開啟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森林環球之旅…⋯⋯這本書引人入勝,每一頁都閃爍著美麗和智慧的光芒。」——瑪麗亞.塔塔爾Maria Tatar,《千面女神》作者

特價47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實戰增修版】

宋世祥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9/25 出版

從品牌創新、體驗經濟、服務設計、樂齡照護、地方創生都需要「以人為本」的厚數據創新!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挖掘厚數據洞悉人性需求、掌握創新契機你,就是現在最需要的人才!★全面剖析「人類學跨領域創新」的國際趨勢與實戰書寫★善用「厚數據創新」5 種心法,提出有效的創意方案★4個實戰場景,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民族誌練習、遊戲引導、跨界心法、現場考察●人類學邁向行動主義,成為商業創新、社會改造的動力知名設計公司IDEO總裁湯姆‧凱利(Tom Kelly)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中,第一個點名人類學家;實境田野調查現在成為商管學院最熱門的課程;中國頂尖的青年趨勢調查公司設有人類學背景的「民族誌師」⋯⋯全世界都注意到,善用人類學的眼光挖掘「厚數據」(thick data),將能獲取深刻的洞察力、破解表象行為的祕密,導出嶄新的創意見解,進而改造社會、創造商機!DEO總裁湯姆‧凱利以親身經驗證明,人類學家擁有的以下特質,正是團隊創新、設計思考時最有效的觸媒: 人類學家擁有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不帶成見 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人類學家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直覺 人類學家見不怪而怪,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恰恰是這些特質,讓人類學家從跨界創新中脫穎而出!●挖掘「厚數據」,讓創新更成功本書分析國際案例,證明「鍛鍊人類學之眼」將能幫你有效掌握問題的脈絡;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進行消費行為的研究,則有助於把冰冷的科學方法人性化,因為貼近人性、洞悉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解決問題時,更容易找出捷徑與新方向。人類學家藉由觀察累積的訊息,稱之為「厚數據」,是創新團隊合作時的重要依據,更能精準引導整個創新方向。相較於「大數據」(big data),透過人類學情境式觀察、深度訪談所得到的厚數據,不同於冰冷的數字,更能具體分析社會互動、生活場景、使用脈絡、語言認知以及人的真實需要,不僅可讓設計師與研發人員據以開發讓人驚艷的設計,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整體的創新與服務能力:˙企業可運用田野觀察,快速開發原型測試,加速創新。˙知名服務設計公司,採用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來發展「使用者旅程」,將之轉換為具體的商業建議,發展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美國實境節目「臥底老闆」(Undercover Boss)、商管暢銷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善用人類學式的「深潛法」(deep dive),提出改善企業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人為本的創新力量: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本書作者宋世祥,是台灣首位進入商學院並從事社會企業發展工作的人類學家,以自身多年田野調查的實戰經驗,引介人類學最新應用趨勢,直擊台灣最具活力的社會現場,新加入的林宛瑩(策略民族誌與深夜創新)、陳懷萱(跨世代共融與社會照護)、林秀芃與掀海風團隊(地方創生與共好)三個個案,透過生動的民族誌手法分析十三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五大領域所創造的成果:• 商業創新的人類學:林宛瑩、張安定、林承毅• 社會設計的人類學:邱星崴、蔡適任、陳懷萱• 小地方的人類學:邱承漢、林秀芃與掀海風• 餐桌上的人類學:洪震宇、黃婉玲、莊祖宜• 民族誌創作的人類學:Akru、阿潑從一個人的書房寫作、廚房料理,到一群人的風土旅行、社區營造、地方設計;從協助企業以人類學方法改善體質、創新服務,到以人類學調查為「創業」基礎去解決社會問題,書中每一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都發揮了改變社會的正向能量。帶著新鮮的眼光重新看世界,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體驗、改變與創造,將人類學「厚數據」觀察的洞見,轉化為成功的創新方案!

特價40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實戰增修版】: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宋世祥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9/25 出版

從品牌創新、體驗經濟、服務設計、樂齡照護、地方創生都需要「以人為本」的厚數據創新!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挖掘厚數據洞悉人性需求、掌握創新契機你,就是現在最需要的人才!★全面剖析「人類學跨領域創新」的國際趨勢與實戰書寫★善用「厚數據創新」5 種心法,提出有效的創意方案★4個實戰場景,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民族誌練習、遊戲引導、跨界心法、現場考察●人類學邁向行動主義,成為商業創新、社會改造的動力知名設計公司IDEO總裁湯姆‧凱利(Tom Kelly)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中,第一個點名人類學家;實境田野調查現在成為商管學院最熱門的課程;中國頂尖的青年趨勢調查公司設有人類學背景的「民族誌師」⋯⋯全世界都注意到,善用人類學的眼光挖掘「厚數據」(thick data),將能獲取深刻的洞察力、破解表象行為的祕密,導出嶄新的創意見解,進而改造社會、創造商機!DEO總裁湯姆‧凱利以親身經驗證明,人類學家擁有的以下特質,正是團隊創新、設計思考時最有效的觸媒: 人類學家擁有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不帶成見 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人類學家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直覺 人類學家見不怪而怪,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恰恰是這些特質,讓人類學家從跨界創新中脫穎而出!●挖掘「厚數據」,讓創新更成功本書分析國際案例,證明「鍛鍊人類學之眼」將能幫你有效掌握問題的脈絡;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進行消費行為的研究,則有助於把冰冷的科學方法人性化,因為貼近人性、洞悉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解決問題時,更容易找出捷徑與新方向。人類學家藉由觀察累積的訊息,稱之為「厚數據」,是創新團隊合作時的重要依據,更能精準引導整個創新方向。相較於「大數據」(big data),透過人類學情境式觀察、深度訪談所得到的厚數據,不同於冰冷的數字,更能具體分析社會互動、生活場景、使用脈絡、語言認知以及人的真實需要,不僅可讓設計師與研發人員據以開發讓人驚艷的設計,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整體的創新與服務能力:˙企業可運用田野觀察,快速開發原型測試,加速創新。˙知名服務設計公司,採用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來發展「使用者旅程」,將之轉換為具體的商業建議,發展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美國實境節目「臥底老闆」(Undercover Boss)、商管暢銷書《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善用人類學式的「深潛法」(deep dive),提出改善企業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人為本的創新力量: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本書作者宋世祥,是台灣首位進入商學院並從事社會企業發展工作的人類學家,以自身多年田野調查的實戰經驗,引介人類學最新應用趨勢,直擊台灣最具活力的社會現場,新加入的林宛瑩(策略民族誌與深夜創新)、陳懷萱(跨世代共融與社會照護)、林秀芃與掀海風團隊(地方創生與共好)三個個案,透過生動的民族誌手法分析十三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五大領域所創造的成果:• 商業創新的人類學:林宛瑩、張安定、林承毅• 社會設計的人類學:邱星崴、蔡適任、陳懷萱• 小地方的人類學:邱承漢、林秀芃與掀海風• 餐桌上的人類學:洪震宇、黃婉玲、莊祖宜• 民族誌創作的人類學:Akru、阿潑從一個人的書房寫作、廚房料理,到一群人的風土旅行、社區營造、地方設計;從協助企業以人類學方法改善體質、創新服務,到以人類學調查為「創業」基礎去解決社會問題,書中每一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都發揮了改變社會的正向能量。帶著新鮮的眼光重新看世界,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體驗、改變與創造,將人類學「厚數據」觀察的洞見,轉化為成功的創新方案!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種子圖鑑:天上飛、河裡游、偽裝欺敵搞心機?讓你意想不到的種子變身小劇場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8/28 出版

種子變身小劇場為你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第一本擬人化的種子萌典圖繪10大類、76位萌角、184種變身技——美型心計派、風向輕量派、隱身忍術派、爆裂行動派…自然導覽、野外採集、親子共讀最佳讀本★擬人化手法,生動表現植物種子的神奇構造、性狀與繁殖方式★種子角色/分佈雷達圖、科學小專欄,輕鬆認識身邊的種子★趣味考據種子的名稱由來、傳佈路徑、民間傳說、文學典故★戶外教學、親子師生共讀、提升自然素養之最佳選擇【本書介紹】 生命所有的奧祕,都蘊藏在種子小小的身體裡:——小如芝麻的種子,也能長成全世界最高的大樹——細密如微塵的種子大軍,祕密展開無重力漂浮行動——啟動微型螺旋槳,種子隨氣流盤旋而上,飄向遠方 ——鼓起大大的氣室,種子變身小船漂流數千里——透過纖維一乾一濕的收縮,種子會走路——不是所有的種子都急著發芽,安靜休眠上百年⋯⋯種子代表了生命的誕生,也象徵了再生。透過種子的型態,植物們把生命延續到未來;而果實與種子的任務,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離開親代植物,展開新的旅程、延續新的生命。這是因為,植物從地面向下扎根、伸展枝葉,它們不會移動。新生的植物如果沒有離開原地,就必須跟親代植物和其他兄弟姐妹爭取水、光線與養分,關係相近的植物只在附近生長也很容易傳染病蟲害,所以,植物會儘可能的讓種子遠行!本書以擬人法手法,將豐富的植物、自然與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的手繪插畫,搭配紙上劇場般的角色和故事,帶你認識身邊最有特色的植物們如何散佈種子,圖解10大類、總計184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性狀(個性),以及它們充滿智慧的生存法則。★種子變身超萌角色,各個身懷絕技為了把種子散佈得更廣、更遠,在新的地方培育新的世代,植物們也是拼了!親代植物為了要能利用風、水、鳥兒、昆蟲、動物來運送種子,紛紛努力配合外在環境與條件,下足工夫改變果實與種子的形狀、構造和性質,讓種子更容易出門去旅行,去新的地方延續生命。仔細觀察,這些冒險犯難的種子,蘊含著生存的智慧,就像每個人都有個性,種子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特性,而且各個身懷絕技:◎個性堅毅的毛蕊花,忍耐嚴苛的環境,安然度過酷寒與乾燥的天氣◎化身小小忍者的狼尾草、鬼針草,以刺針、倒鉤搭動物便車前往下一站◎美顏系的海州常山,果實閃耀如山野中的紅藍寶石,引誘鳥兒吞下,變身便便出發◎寄生派的野菰,在看不見的地下悄悄吸取芒草根部的糖分,餓了就偷吃◎自立派的紫花地丁,利用纖維收縮進行「乾濕」運動,不靠外力自己移動◎和水做朋友的榼藤,搭上洋流,展開跨海大冒險◎和風做朋友的蒲公英、蘿藦,展開輕巧的翅膀和羽翼,奔赴未知的遠方◎和時間做朋友的月見草,是穿越時空的微型膠囊,休眠八十年後展開旅行⋯⋯★讓你大開眼界的種子旅行方法翻開書頁,每一枚種子都有如終極版的「移動裝置」,小小的身體裡,塞滿了精巧的設計圖、遺傳訊息的密碼,還有親代植物準備的「便當」,這些養分將提供它們呼吸、長根、發芽時的能量。帶著親代植物準備的「便當」準備好出門,種子們的旅行方法真是令人大開眼界:◤飛行器:利用風來散佈,是螺旋槳、滑翔機、降落傘的先驅◤漂流法:利用水來散佈,以軟木質、氣室變身航行的小船◤限時炸彈:成熟時爆開果莢,彈出種子◤集體戰:一顆果實就可包含數十萬個種子,如塵埃般漂浮◤體操術:利用種子在葉脈或翅果的重心偏移加上扭轉,可以上下、橫向、直立旋轉翻飛◤美人計:為了引誘更多鳥兒散佈種子,漂亮果實只有一口大小的法則◤偷渡法:包藏在鮮豔外表或可口果肉底下,偷渡潛入鳥類或獸類的體內◤忍術:藉由厲害的忍術道具,以刺針、倒刺、黏液附著在昆蟲動物或人的身上◤宅急便:為了吸引螞蟻搬運、散佈,種子附有美味果凍般的「油質體」⋯⋯仔細觀察,每一枚微小的種子都聰明得令人訝異!極致的機能,也必然蘊含著演化的智慧,並且兼具強大的功能與美感。原來,我們眼中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就是植物、果實與種子們努力不懈的生物本能所造就的。★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書中,作者也把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又可口的趣味專欄,展現種子們的多樣化面貌與繁殖戰略,例如:◎鳥兒最愛的漂亮果實排行榜 ◎橡實身高比一比 ◎絨毛空中藝廊 ◎附著忍術道具大展◎海漂種子大集合 ◎行道樹的果實觀察 ◎和昆蟲動物們的共生妙計 ◎螞蟻昆蟲宅急便◎「食用・藥用・染色・觀賞・遊戲」趣味實力評比 ◎植物分佈雷達圖⋯⋯等等 。翻開本書,就像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書房臥遊、出門散步、野外採集,一起跟著書中的種子們,展開奇妙又有趣的旅行。【專有名詞審定】 陳建文 行政院林試所植物園組聘用助理研究員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種子圖鑑(二版)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8/28 出版

種子變身小劇場為你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第一本擬人化的種子萌典圖繪10大類、76位萌角、184種變身技——美型心計派、風向輕量派、隱身忍術派、爆裂行動派…自然導覽、野外採集、親子共讀最佳讀本★擬人化手法,生動表現植物種子的神奇構造、性狀與繁殖方式★種子角色/分佈雷達圖、科學小專欄,輕鬆認識身邊的種子★趣味考據種子的名稱由來、傳佈路徑、民間傳說、文學典故★戶外教學、親子師生共讀、提升自然素養之最佳選擇【本書介紹】 生命所有的奧祕,都蘊藏在種子小小的身體裡:——小如芝麻的種子,也能長成全世界最高的大樹——細密如微塵的種子大軍,祕密展開無重力漂浮行動——啟動微型螺旋槳,種子隨氣流盤旋而上,飄向遠方 ——鼓起大大的氣室,種子變身小船漂流數千里——透過纖維一乾一濕的收縮,種子會走路——不是所有的種子都急著發芽,安靜休眠上百年⋯⋯種子代表了生命的誕生,也象徵了再生。透過種子的型態,植物們把生命延續到未來;而果實與種子的任務,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離開親代植物,展開新的旅程、延續新的生命。這是因為,植物從地面向下扎根、伸展枝葉,它們不會移動。新生的植物如果沒有離開原地,就必須跟親代植物和其他兄弟姐妹爭取水、光線與養分,關係相近的植物只在附近生長也很容易傳染病蟲害,所以,植物會儘可能的讓種子遠行!本書以擬人法手法,將豐富的植物、自然與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的手繪插畫,搭配紙上劇場般的角色和故事,帶你認識身邊最有特色的植物們如何散佈種子,圖解10大類、總計184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性狀(個性),以及它們充滿智慧的生存法則。★種子變身超萌角色,各個身懷絕技為了把種子散佈得更廣、更遠,在新的地方培育新的世代,植物們也是拼了!親代植物為了要能利用風、水、鳥兒、昆蟲、動物來運送種子,紛紛努力配合外在環境與條件,下足工夫改變果實與種子的形狀、構造和性質,讓種子更容易出門去旅行,去新的地方延續生命。仔細觀察,這些冒險犯難的種子,蘊含著生存的智慧,就像每個人都有個性,種子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特性,而且各個身懷絕技:◎個性堅毅的毛蕊花,忍耐嚴苛的環境,安然度過酷寒與乾燥的天氣◎化身小小忍者的狼尾草、鬼針草,以刺針、倒鉤搭動物便車前往下一站◎美顏系的海州常山,果實閃耀如山野中的紅藍寶石,引誘鳥兒吞下,變身便便出發◎寄生派的野菰,在看不見的地下悄悄吸取芒草根部的糖分,餓了就偷吃◎自立派的紫花地丁,利用纖維收縮進行「乾濕」運動,不靠外力自己移動◎和水做朋友的榼藤,搭上洋流,展開跨海大冒險◎和風做朋友的蒲公英、蘿藦,展開輕巧的翅膀和羽翼,奔赴未知的遠方◎和時間做朋友的月見草,是穿越時空的微型膠囊,休眠八十年後展開旅行⋯⋯★讓你大開眼界的種子旅行方法翻開書頁,每一枚種子都有如終極版的「移動裝置」,小小的身體裡,塞滿了精巧的設計圖、遺傳訊息的密碼,還有親代植物準備的「便當」,這些養分將提供它們呼吸、長根、發芽時的能量。帶著親代植物準備的「便當」準備好出門,種子們的旅行方法真是令人大開眼界:◤飛行器:利用風來散佈,是螺旋槳、滑翔機、降落傘的先驅◤漂流法:利用水來散佈,以軟木質、氣室變身航行的小船◤限時炸彈:成熟時爆開果莢,彈出種子◤集體戰:一顆果實就可包含數十萬個種子,如塵埃般漂浮◤體操術:利用種子在葉脈或翅果的重心偏移加上扭轉,可以上下、橫向、直立旋轉翻飛◤美人計:為了引誘更多鳥兒散佈種子,漂亮果實只有一口大小的法則◤偷渡法:包藏在鮮豔外表或可口果肉底下,偷渡潛入鳥類或獸類的體內◤忍術:藉由厲害的忍術道具,以刺針、倒刺、黏液附著在昆蟲動物或人的身上◤宅急便:為了吸引螞蟻搬運、散佈,種子附有美味果凍般的「油質體」⋯⋯仔細觀察,每一枚微小的種子都聰明得令人訝異!極致的機能,也必然蘊含著演化的智慧,並且兼具強大的功能與美感。原來,我們眼中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就是植物、果實與種子們努力不懈的生物本能所造就的。★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書中,作者也把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又可口的趣味專欄,展現種子們的多樣化面貌與繁殖戰略,例如:◎鳥兒最愛的漂亮果實排行榜 ◎橡實身高比一比 ◎絨毛空中藝廊 ◎附著忍術道具大展◎海漂種子大集合 ◎行道樹的果實觀察 ◎和昆蟲動物們的共生妙計 ◎螞蟻昆蟲宅急便◎「食用・藥用・染色・觀賞・遊戲」趣味實力評比 ◎植物分佈雷達圖⋯⋯等等 。翻開本書,就像打開大自然的任意門!書房臥遊、出門散步、野外採集,一起跟著書中的種子們,展開奇妙又有趣的旅行。【專有名詞審定】 陳建文 行政院林試所植物園組聘用助理研究員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青年社會創新【第一本實戰指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8/19 出版

社會創新——兼具商業模式、社會共好的實踐路徑是年輕世代最燃的新社會運動!攸關台灣未來六大領域——社會關懷.人文教育.地方創生.環境永續.循環經濟.醫療創新——精選台灣&國際成功個案,剖析創業心法、實戰工具引領具社會使命的青年團隊錨定問題、預見趨勢、創造共好未來的最佳解方★ 實戰分析:精選29組台灣成功個案plus 12組國際代表案例★ 4大必備戰力:黃金圈分析+社會影響力評估+社會投資報酬率+ SDGs永續指標★ 社會創新心法 :盤點資源建構組織跨域合作強化實戰力★ 打造社會創新生態系:為台灣社會企業、新創團隊、NGO 與NPO專業工作者、大專院校社會創新教育帶來全新視野與工具今日,全球共同面臨許多挑戰: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所致之糧食短缺、戰爭衝突、人道救援、能源危機、地緣政治動盪等社會問題,全球人口高齡化、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追求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而在疫情過後的時代,整體社會的產業結構、經濟水平、生活型態等也越來越多變,這些衝擊讓青年世代必須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以及想要追求怎樣的未來。★社會創新:兼具商業模式、社會共好的實踐路徑近十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萌芽發展,透過商業模式驅動社會使命,翻轉過往非營利與公益端大量倚靠捐款補助的模式,用更永續的營運方式驅使社會問題被解決。台灣也因為有公、私、第三部門共同積極推動,越來越多年輕人與組織開始思考如何用社會創新解決問題,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積極面對全世界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挑戰。本書期待引領青年世代,積極面對當前種種挑戰,透過創新思維找到更好的創意解方,兼具商模與公益,同時致力打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創新生態系。★盤點資源,建構組織,跨域合作,強化實戰力——善用:黃金圈分析、社會影響力評估、社會投資報酬率、SDGs指標二〇一六年底,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攜手 Impact Hub Taipei,共同打造與推動「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以「攜手青年,創造社會共好」為初衷,整合產官學、NPO等資源,以培養台灣社會創新與公益行動人才,匯聚社會創新所需具備的各項技能,鼓勵更多青年於創造改變,成為社會影響力的種子。在這幾年的推動下,年輕世代走出了一種新型態的社會運動——許多年輕人挽起袖子,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資源整合及跨域合作,到前線解決社會問題,並勇敢回應台灣各種亟需關注的風險與挑戰,涵括了攸關台灣未來的六大創新:社會關懷、人文教育、地方創生、環境永續、循環經濟、醫療創新本書精選29組台灣實戰成功個案,搭配12組國際成功個案,展現青年創新團隊的初心與挑戰,更透過黃金圈、社會影響力評估、SDGs指標等工具,解析其使命、創新模式與社會影響力,是青年欲投身社會創新領域不可錯失的的教戰手冊。本書助力具有社會使命的青年團隊,創建更永續的商業模式,結合創新科技、跨域、多元合作模式,讓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並行,引領下一個世代的未來發展。

特價38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青年社會創新【第一本實戰指南】:兼具商模與永續,年輕世代邁向公益實踐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8/19 出版

社會創新——兼具商業模式、社會共好的實踐路徑是年輕世代最燃的新社會運動!攸關台灣未來六大領域——社會關懷.人文教育.地方創生.環境永續.循環經濟.醫療創新——精選台灣&國際成功個案,剖析創業心法、實戰工具引領具社會使命的青年團隊錨定問題、預見趨勢、創造共好未來的最佳解方★ 實戰分析:精選29組台灣成功個案plus 12組國際代表案例★ 4大必備戰力:黃金圈分析+社會影響力評估+社會投資報酬率+ SDGs永續指標★ 社會創新心法 :盤點資源建構組織跨域合作強化實戰力★ 打造社會創新生態系:為台灣社會企業、新創團隊、NGO 與NPO專業工作者、大專院校社會創新教育帶來全新視野與工具今日,全球共同面臨許多挑戰: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所致之糧食短缺、戰爭衝突、人道救援、能源危機、地緣政治動盪等社會問題,全球人口高齡化、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追求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而在疫情過後的時代,整體社會的產業結構、經濟水平、生活型態等也越來越多變,這些衝擊讓青年世代必須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以及想要追求怎樣的未來。★社會創新:兼具商業模式、社會共好的實踐路徑近十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萌芽發展,透過商業模式驅動社會使命,翻轉過往非營利與公益端大量倚靠捐款補助的模式,用更永續的營運方式驅使社會問題被解決。台灣也因為有公、私、第三部門共同積極推動,越來越多年輕人與組織開始思考如何用社會創新解決問題,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積極面對全世界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挑戰。本書期待引領青年世代,積極面對當前種種挑戰,透過創新思維找到更好的創意解方,兼具商模與公益,同時致力打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創新生態系。★盤點資源,建構組織,跨域合作,強化實戰力——善用:黃金圈分析、社會影響力評估、社會投資報酬率、SDGs指標二〇一六年底,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攜手 Impact Hub Taipei,共同打造與推動「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以「攜手青年,創造社會共好」為初衷,整合產官學、NPO等資源,以培養台灣社會創新與公益行動人才,匯聚社會創新所需具備的各項技能,鼓勵更多青年於創造改變,成為社會影響力的種子。在這幾年的推動下,年輕世代走出了一種新型態的社會運動——許多年輕人挽起袖子,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資源整合及跨域合作,到前線解決社會問題,並勇敢回應台灣各種亟需關注的風險與挑戰,涵括了攸關台灣未來的六大創新:社會關懷、人文教育、地方創生、環境永續、循環經濟、醫療創新本書精選29組台灣實戰成功個案,搭配12組國際成功個案,展現青年創新團隊的初心與挑戰,更透過黃金圈、社會影響力評估、SDGs指標等工具,解析其使命、創新模式與社會影響力,是青年欲投身社會創新領域不可錯失的的教戰手冊。本書助力具有社會使命的青年團隊,創建更永續的商業模式,結合創新科技、跨域、多元合作模式,讓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並行,引領下一個世代的未來發展。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瑪那:牧場之上,牛在飛

小一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6/17 出版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牛的故鄉梅多瑪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為了追尋牧場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將她那一對美麗的角向天空展開像一雙翅膀… ★第一本從牛的視角寫作的動物小說,以獨創的牛族寓言帶來希望和療癒★對生靈萬物充滿愛、關懷、尊重和共情,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最佳讀本 小母牛瑪那,擁有一對向著天空生長的漂亮長角。她和爺爺媽媽與家人,還有一群會跳舞的羊兒,快樂生活在這個被稱為「家」的地方——貝克牧場。 她和家人們都聽過一個美麗的傳說——所有生命都來自牛的故鄉「梅多瑪」,在那裡,所有的牛都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一場突如而至的災難使貝克牧場遭逢巨變,瑪那和兩個牛姊妹被帶到新的牧場,一切,都和她以為的不一樣了: #在貝克牧場,瑪那有親愛的兄弟姊妹;新牧場只有一大群母牛,每一隻小母牛都叫「艾芙」?#曾經自由奔跑的草場、抓癢用小球粒皮樹都不見了;新牧場到處都是放射狀的電線,螫到就疼!#一天,一支冰冷的器具進入瑪那和「艾芙」們的身體,接著,她們竟然都懷孕了… 十個月後,瑪那第一次生下寶寶。她舔舐新生的女兒、用氣味給她取了獨一無二的名字「艾姆」。但是,和所有在新牧場中出生的小牛犢一樣,人類立刻把「艾姆」帶走了——瑪那不明白,當自己生下小牛、成了以奶水哺育萬物的奶牛以後,為什麼必須和親愛的家人、稚嫩的女兒分開?她聽說過: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美麗的斐勒麥梅多瑪,每個生命都有共同的名字,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 為了尋找艾姆,為了弄清所有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奮力將她那雙美麗大角向天空展開,像在飛翔一樣… 她能與女兒和散失的家人團聚,回到她思念的梅多瑪嗎? 暖心推薦 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李後璁|自然引路人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尼尼為 |詩人、作家(依姓氏筆畫序) 各界好評 「人類的飲食習慣決定這個世界的面貌。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富含寓意的故事讓我們窺見農場動物的生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食物鏈的學理,我們都知道。但人類的生活,建基於太多生物之上,早已遠遠超出食物鏈。曾經看過被眷養在柵欄裡的乳牛們,牠們有著腫脹的乳房,擠出來的奶和被剝奪的親子權劃上等號。那一雙雙透徹晶亮且極富靈性的眸子,怎麼願意過著失卻自由、違反動物本性的生活?在食物鏈之外,人類要得太多,多到讓其他物種承受如果加諸在人類身上必定難以消受的痛苦。《瑪那》是難得一見的以動物為主角的台灣創作小說,讓我們卸下高高在上的人類視角,願人類對待萬物時,像理解那些角色鮮明、具備七情六慾、各有名字的乳牛們,有更多一點柔軟。」——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作者透過獨到的見識與解讀,揉合了理性的現實與感性的情感,完成了這本小說。…[本書]如魔法般讓牛飛行,帶領讀者探究奶牛的內心世界。…我鼓勵讀者更積極的探索陌生的領域,親自體驗與經歷,才是最獨家也無可取代的資產。畢竟,探究魔法的過程,才是最有趣的。」——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瑪那》一書充滿視覺畫面、聲響音樂及嗅、味、觸覺的田野詩情和心靈感受。例如,牛群、羊群的從屬關係;牛羊靠嗅覺命名和人類靠視覺命名的趣味;牛群們搶食香乾草的集體經驗和個人偏好;瑪那的長角帶來的特殊待遇和孤單心理;牛隻耳朵拉成一條橫線、後攏或尾巴擺動、翹起的肢體情感;母牛生產舔遍牛犢、記得味道和愛的深刻記憶和無奈遺忘;在自然牧場有兄弟姊妹及家人和集約牧場只有母牛的怪現象;兩者草場的活動空間,籬笆柵欄,主人態度的不同和摩擦抓癢用小球粒皮樹的缺乏;牛族傳說的各種想像及解讀……;高潮迭起、章章精彩。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自然小說,床頭故事書。」——林碧玉|讀者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瑪那

小一  著
果力文化  出版
2024/06/17 出版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牛的故鄉梅多瑪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為了追尋牧場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將她那一對美麗的角向天空展開像一雙翅膀… ★第一本從牛的視角寫作的動物小說,以獨創的牛族寓言帶來希望和療癒★對生靈萬物充滿愛、關懷、尊重和共情,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最佳讀本 小母牛瑪那,擁有一對向著天空生長的漂亮長角。她和爺爺媽媽與家人,還有一群會跳舞的羊兒,快樂生活在這個被稱為「家」的地方——貝克牧場。 她和家人們都聽過一個美麗的傳說——所有生命都來自牛的故鄉「梅多瑪」,在那裡,所有的牛都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一場突如而至的災難使貝克牧場遭逢巨變,瑪那和兩個牛姊妹被帶到新的牧場,一切,都和她以為的不一樣了: #在貝克牧場,瑪那有親愛的兄弟姊妹;新牧場只有一大群母牛,每一隻小母牛都叫「艾芙」?#曾經自由奔跑的草場、抓癢用小球粒皮樹都不見了;新牧場到處都是放射狀的電線,螫到就疼!#一天,一支冰冷的器具進入瑪那和「艾芙」們的身體,接著,她們竟然都懷孕了… 十個月後,瑪那第一次生下寶寶。她舔舐新生的女兒、用氣味給她取了獨一無二的名字「艾姆」。但是,和所有在新牧場中出生的小牛犢一樣,人類立刻把「艾姆」帶走了——瑪那不明白,當自己生下小牛、成了以奶水哺育萬物的奶牛以後,為什麼必須和親愛的家人、稚嫩的女兒分開?她聽說過: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美麗的斐勒麥梅多瑪,每個生命都有共同的名字,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 為了尋找艾姆,為了弄清所有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奮力將她那雙美麗大角向天空展開,像在飛翔一樣… 她能與女兒和散失的家人團聚,回到她思念的梅多瑪嗎? 暖心推薦 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李後璁|自然引路人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尼尼為 |詩人、作家(依姓氏筆畫序) 各界好評 「人類的飲食習慣決定這個世界的面貌。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富含寓意的故事讓我們窺見農場動物的生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食物鏈的學理,我們都知道。但人類的生活,建基於太多生物之上,早已遠遠超出食物鏈。曾經看過被眷養在柵欄裡的乳牛們,牠們有著腫脹的乳房,擠出來的奶和被剝奪的親子權劃上等號。那一雙雙透徹晶亮且極富靈性的眸子,怎麼願意過著失卻自由、違反動物本性的生活?在食物鏈之外,人類要得太多,多到讓其他物種承受如果加諸在人類身上必定難以消受的痛苦。《瑪那》是難得一見的以動物為主角的台灣創作小說,讓我們卸下高高在上的人類視角,願人類對待萬物時,像理解那些角色鮮明、具備七情六慾、各有名字的乳牛們,有更多一點柔軟。」——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作者透過獨到的見識與解讀,揉合了理性的現實與感性的情感,完成了這本小說。…[本書]如魔法般讓牛飛行,帶領讀者探究奶牛的內心世界。…我鼓勵讀者更積極的探索陌生的領域,親自體驗與經歷,才是最獨家也無可取代的資產。畢竟,探究魔法的過程,才是最有趣的。」——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瑪那》一書充滿視覺畫面、聲響音樂及嗅、味、觸覺的田野詩情和心靈感受。例如,牛群、羊群的從屬關係;牛羊靠嗅覺命名和人類靠視覺命名的趣味;牛群們搶食香乾草的集體經驗和個人偏好;瑪那的長角帶來的特殊待遇和孤單心理;牛隻耳朵拉成一條橫線、後攏或尾巴擺動、翹起的肢體情感;母牛生產舔遍牛犢、記得味道和愛的深刻記憶和無奈遺忘;在自然牧場有兄弟姊妹及家人和集約牧場只有母牛的怪現象;兩者草場的活動空間,籬笆柵欄,主人態度的不同和摩擦抓癢用小球粒皮樹的缺乏;牛族傳說的各種想像及解讀……;高潮迭起、章章精彩。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自然小說,床頭故事書。」——林碧玉|讀者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