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六抽小櫃: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只上了鎖的多格小櫃
讓許多老靈魂重新齊聚一堂
構成一幕幕的生活場景,也牽起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繫與令人動容的傳奇
「作者細細描訴那些菜櫥、菸酒櫥、柑仔店櫥的抓耳撓腮、喜不自勝,真是讓我這外行人亦被那如普魯斯特寫馬德蓮糕而召喚之時光彷彿可撫觸之細粉、歷歷如繪之流動運鏡觀看所魅惑。
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也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那些贈予我的『台灣』(或者說,他那神隱的祖父)的啟蒙,亦是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他的寫物,其實是寫人,迎光細看花柴鐫雕,透出一則又一則傳奇,亙古未被深情書寫的台灣民藝販仔傳奇。販仔被凱麟細細鐫刻、深深浸入礦物彩顏料並泛出光華,像《聊齋》的繾惓情事。」──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封存在民藝品裡的
是最道地的祖輩記憶
讓人回味再三的百來年台灣風土人情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以報章史料記錄台灣與西洋文明最初的碰撞,
《祖父的六抽小櫃》則以從老宅翻索而出民藝品──含括食衣住行、商業、民間信仰等類別──用「說書講古」的方式娓娓道出舊物裡濃厚的人情味,以及我們祖輩歷經日據、民國等百來年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軌跡。
民藝品的價值除了創作者賦予它的藝術成分成分外,不外乎就是它的歷史了,不管經過幾手曾為何人所收藏,人所投入的情感不會被抹滅,就像寫真一樣。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從來就是一種生命中最真實的感動。
香港的庶民生活懷舊風情,如今或許只能在G.O.D.連鎖店裡尋找,而台灣的「懷舊」,說不定還留存在祖父祖母家中;翻看一則則民藝品的故事,令人不由得憶起幼時在那些老房子裡度過寒暑假的時光。跳出那些「懷舊明信片」、「懷舊餐廳」的框架,讓我們回頭尋找那些也曾在自己身邊的「懷舊珍品」吧。
讓許多老靈魂重新齊聚一堂
構成一幕幕的生活場景,也牽起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繫與令人動容的傳奇
「作者細細描訴那些菜櫥、菸酒櫥、柑仔店櫥的抓耳撓腮、喜不自勝,真是讓我這外行人亦被那如普魯斯特寫馬德蓮糕而召喚之時光彷彿可撫觸之細粉、歷歷如繪之流動運鏡觀看所魅惑。
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也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那些贈予我的『台灣』(或者說,他那神隱的祖父)的啟蒙,亦是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他的寫物,其實是寫人,迎光細看花柴鐫雕,透出一則又一則傳奇,亙古未被深情書寫的台灣民藝販仔傳奇。販仔被凱麟細細鐫刻、深深浸入礦物彩顏料並泛出光華,像《聊齋》的繾惓情事。」──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封存在民藝品裡的
是最道地的祖輩記憶
讓人回味再三的百來年台灣風土人情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以報章史料記錄台灣與西洋文明最初的碰撞,
《祖父的六抽小櫃》則以從老宅翻索而出民藝品──含括食衣住行、商業、民間信仰等類別──用「說書講古」的方式娓娓道出舊物裡濃厚的人情味,以及我們祖輩歷經日據、民國等百來年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軌跡。
民藝品的價值除了創作者賦予它的藝術成分成分外,不外乎就是它的歷史了,不管經過幾手曾為何人所收藏,人所投入的情感不會被抹滅,就像寫真一樣。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從來就是一種生命中最真實的感動。
香港的庶民生活懷舊風情,如今或許只能在G.O.D.連鎖店裡尋找,而台灣的「懷舊」,說不定還留存在祖父祖母家中;翻看一則則民藝品的故事,令人不由得憶起幼時在那些老房子裡度過寒暑假的時光。跳出那些「懷舊明信片」、「懷舊餐廳」的框架,讓我們回頭尋找那些也曾在自己身邊的「懷舊珍品」吧。
目錄
〈推薦序〉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游牧與放逐──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自序〉民藝這條路
我與收藏品的奇遇,以及它們如何塞滿我家‧鳥瞰圖
●在老厝裡
菜櫥與飯斗架 方凳 灶椅 六抽小櫃 紅眠床與和室桌 樟木箱 鏡台 風獅爺 劍獅 鴉片爐 八音鐘與小魚盤 小鐵獅 魁星踢斗 花柴 茄苳入石柳插角 瓜筒 金煉成陶甕 石臼與豬槽
●在柑仔店裡
玻璃櫥 菸酒櫥 掌櫃桌與米櫃 錢櫃 小木櫃 雜什擔 老招牌 玻璃糖罐與花瓶 牛奶燈
新力寶寶與Q比娃娃 外送提盒 糕餅模與粿印
●在寺廟裡
囝仔神 觀音緣 送子觀音 廣澤尊王 土地公 虎爺 憨番會社 神龕 倒吊花籃 花鳥插角 鰲魚 獅座 石獅 湯盤 大鼓 廟門
●在醫生館裡
醫生館 醫生椅與小圓凳 候診椅 書桌與書櫥 普普風沙發 孔雀椅 火缽
〈代後記〉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游牧與放逐──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自序〉民藝這條路
我與收藏品的奇遇,以及它們如何塞滿我家‧鳥瞰圖
●在老厝裡
菜櫥與飯斗架 方凳 灶椅 六抽小櫃 紅眠床與和室桌 樟木箱 鏡台 風獅爺 劍獅 鴉片爐 八音鐘與小魚盤 小鐵獅 魁星踢斗 花柴 茄苳入石柳插角 瓜筒 金煉成陶甕 石臼與豬槽
●在柑仔店裡
玻璃櫥 菸酒櫥 掌櫃桌與米櫃 錢櫃 小木櫃 雜什擔 老招牌 玻璃糖罐與花瓶 牛奶燈
新力寶寶與Q比娃娃 外送提盒 糕餅模與粿印
●在寺廟裡
囝仔神 觀音緣 送子觀音 廣澤尊王 土地公 虎爺 憨番會社 神龕 倒吊花籃 花鳥插角 鰲魚 獅座 石獅 湯盤 大鼓 廟門
●在醫生館裡
醫生館 醫生椅與小圓凳 候診椅 書桌與書櫥 普普風沙發 孔雀椅 火缽
〈代後記〉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序/導讀
〈自序〉
民藝這條路
台灣民藝,這是多麼陌生卻親切的一個詞彙。
這些年來,引領我漫遊於各地骨董商、販仔及收藏家,一日復一日巡行於台灣村鎮鄉野的古厝老宅,不厭其煩地標記各地尋寶祕徑的動機其實至為單純:是對生長於斯的土地的好奇。僅僅是單純的好奇,就足以讓人想更多地浸潤在總是豐饒飽滿的台灣礦物彩色澤裡,讓人一遍再一遍地翻看凝視昔日台灣匠師的樸稚木雕,或是整日貼身摩挲台灣檜木老家具的浮凸紋理而由衷感到生命的滿足與喜悅。
十多年來,台灣的老房子快速地被毀壞拆除,都市更新與無限制的道路拓寬切斷了我們對昔日時空的僅存回憶,由老屋所庇護的各種生活事物因此流離失所,甚至一文不值地被棄置銷毀。我很幸運的能在九二一大地震與老厝群聚政策性大舉拆遷時偶然迷上台灣的老東西,時間雖然不真的悠長,但僅僅數年之間,台灣老東西的買賣交流從繁華歸於平靜、?落,如今這本書裡所記錄的物件都不再容易看到,成為絕響。我這些年來癡迷與熱中埋首於各地骨董店裡有如置身龍宮寶窟的眼花撩亂與意亂情迷,現在除了當年或一見鍾情或不經意帶回的這些事物外,彷彿在《聊齋》的深宅古厝裡迷魅地度過繁華一夜,或浦島太郎見識海底龍宮倦而歸返,一切騰空消失,世界回復到平常之境。
我不是骨董專家,但是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卻是生命真實的感動。
年輕時負笈法國,總是訝異於法國人家裡的沉靜質樸與由此散放的美感。後來漸漸理解這是老房子與老家具所自然流露的氣氛與光暈。法國人不太買新家具,許多朋友的衣櫃、餐具櫥、書桌或沙發繼承自家族長輩,因此有時光的獨特洗練,有親人的手澤與庇蔭,世界讓人熟悉與安心。這些承載幾代家人生命的原木家具常有百歲的年紀,讓俯仰其間的後代子孫更懂得敬物惜福,懂得謙遜與感恩。
法國人總是住在老屋裡,修葺房子時尊重原有的結構及建材,因為一棟建築是百年之計,他們因此保存了無數私人老宅,許多教堂、城堡與政府建築可上溯到中世紀。當然,房子裡有的是數十代人生活其間所遺贈的豐富器物及細節。我朋友的老房子仍留存著兩百年前自家烘焙麵包的石砌烤爐,如中國古墓般在客廳裡墳起一座饅頭型小山。友人不無驕傲地拿出一本羊皮筆記,這是由第一代屋主(十八世紀!)以來所紀錄的房屋修建史,歷任屋主的詳細資料亦羅列其中。
物的生命其實比人悠長。躺在老屋十九世紀的橡木床上那晚,我不自禁地感動莫名。
台灣人毫無惋惜地拆毀老屋,不假思索地整屋裝潢,生命的質地短促而浮華,水泥建築十年便滄老不堪,薄板裝潢五年就顯陳舊,因為一切都僅是消費社會裡「用後即棄」的短線邏輯。然而,台灣民藝的經驗卻讓我知道,台灣社會曾經不是這麼輕佻與失憶。從不同機緣裡尋覓而來的這些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活本身。
現在珍貴無比的檜木其實是台灣老家具最常見的材質,阿里山鐵路的開發使得台灣人的生活曾被檜木的獨特質地所包覆與滋養,這是大自然賜予的幸福。即使到了現在,老檜木家具仍然比新製品便宜許多,何況後者往往只是集合板的組合,耐用度堪虞且有化學藥品的憂慮。
尋覓老東西必須有耐性,短時間內並不易有所得。這本書裡的各種家具、木雕與石像其實來源很紛歧,有許多邂逅與巧遇,也不免有失望落寞的傷心。能完美搭配的老書桌與座椅可能分別來自相距兩百公里的不同地點,獲得的時間也相隔數年,如今二者安穩地停待此處,一切只是偶然與機緣。
我總是希望能疼惜每一件物品,正如它們先前的主人一樣。老東西的材質常常是單純的木、竹、陶、瓷與玻璃,在歲月的淘洗下變得脆弱與易毀,而手工雕飾的人物花樣更是禁不起粗魯的磕碰。生活於老東西之間使人懂得對周遭事物有更細心與謹慎的對待,對老東西的尊重與疼惜或許正是「慢活」的物質基礎,是對自己身處世界的用心。
對物的惜情來自於悠長時間所滋生的美感。室內只要放置一件老家具,即使只是造型簡單的台灣菜櫥,整個空間便往往盈溢著獨特氣韻,一種近乎隆重的莊嚴,以及此莊嚴所自然噴吐的美感。這是現代的薄板裝潢永遠模仿不來的。
台灣民藝或許可以離開其僅是「骨董收藏」的刻板印象或「文物買賣」的不佳聲譽,因為在台灣民藝的諸多項目(老家具、老佛像、老瓷器、老石雕……)裡,銘刻著昔時台灣社會敬天惜物的感情,以及對許多深情的民藝人而言,由歲月所賦予的獨特光暈。生活於台灣,除了千篇一律地將自己的房屋改建與異化成虛假的地中海或北歐風格之外,或許應該有不裝潢(或拆裝潢)的選擇。台灣既存的老家具與老東西可以是我們生活空間的另一個純淨可能,而且比起被裝潢所汙染與失憶的居家,屬於台灣的老東西有更健康與無可取代美感。
每一件老東西在時間的淘洗下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明滅閃爍著悠長生命所充盈的靈光。因為惜情與念舊,我決定寫下這些光暈所照亮的細微人、事,與我因此認識而熟稔、因熟稔而相惜的民藝人。
這不是一本骨董指南,也不是關於古物歷史的研究,一切被寫下來並編纂成書的,是對昔時台灣的感情,與在一切速成速食的失憶年代裡,對我所曾喜歡與結交的民藝人事的回憶。
找回屬於台灣的時間質地與美感,或許就是這本書出版的理由。
推薦序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那是一趟從巴黎飛回香港的十幾小時航程,當時是半夜兩三點,那天恰是中秋吧。整架飛機四五百人全在一個一萬呎高空被包裹起來的靜止之夢裡勻靜地熟睡著。從他身旁的舷窗下眺,恰可看到這架飛機左翼延展出去,兩只巨大噴射渦輪的金屬翅膀。雖然透過隔音艙隱約仍可聽見引擎的背景聲。但那像是森林之夜裡,風吹奏著群樹。一切如此安靜。
從某一個夢中醒來,他被舷窗外的光輝場景所驚嚇:飛機機翼,像浸在某種薄荷調酒中的薄冰,一整片暈染著一種如夢似幻的青色,邊沿則鑲著一條非常耀眼的銀色。在他們下方,是一整片雲海,並沒有平日自飛機上所見雲層上的世界那些城堡狀,或魚麟狀的參差……而像寧靜的大海,整片延伸到沒有盡頭的遠方,重點是那一整片無邊無際的雲之海,也全籠罩在一種青色的冷光裡。時間像靜止了。他們的飛機,似乎不動的懸浮在這一片非人間景象的積雲層上方一點點。他那時想到宮崎駿的《紅豬》。
『我是不是死了?這是不是死後的世界?』
那時他們的飛機應是在莫斯科以東幾百公里的高空上。在雲層下面的小鎮、人家、農村,所有的人正都在熟睡中吧?
他把臉頰貼在冰冷的窗玻璃上,想找出這一片夢境般的光世界的光源。然後他看到從飛機的後側,媽啊好大一枚月亮,不,該說是月球,大的像科幻電影中從土星地表仰望它巨大的泰坦衛星。或者是,真的像村上寫的,此刻有兩枚月亮也不足為奇了。你覺得月球那麼貼近要挨上(奇怪他腦海浮現是像磁浮列車靠站那樣微晃的「輕觸」兩個字)地球了。這麼大,這麼近,應該可以看見月表的火山丘、峽谷、隕石或沙漠……但那只是一輪大到不可思議,輝煌的銀烙餅。」
真美,我說。
不,更美的在後面。
他說,後來不知過了多久,飛機飛離那片影青瓷顏色的雲海。但月光仍何其皎潔,你可以看見下方地表上蓊蓊鬱鬱,像苔蘚或浮潛時看見的款款湧動海葵。奇怪望去是一片黑影,卻被那月光映照得像中國山水畫墨色分明,充滿著視覺細節的變化。某一刻,他突然感到眼皮下,閃過一瞬光爆。嚓。幾乎百分之一秒,非常亮但非常短的一道閃電。
他原想是否是下方的城市在放煙火?但這個時間(深夜兩三點)不可能。或是公路彎道恰好朝上方照射的車子遠光燈。但也不可能。這樣的高度,一萬多呎的遠距,不可能還有那樣的亮度。過了十幾秒,那個一瞬閃光又一亮即滅。那到底是什麼?他把額頭貼緊舷窗,非常認真往下界看。(也許是幽浮?)
你猜我看到什麼?
他說,原來是一條蜿蜒的河流,穿過森林時被樹影遮蔽了,偶爾一個小彎恰和飛機的航向平行時,輝煌銀白的月光被十分之一秒的河面反射上來,像美女的晚禮服肩帶在無人知曉的神祕一瞬,滑落又被抓回,那閃爆即黯滅的(一截粉臂?或一抹酥胸?)的光華偏偏被你瞄見了。
之後,那夢的時刻出現了。下方的地表突然出現一片森林植被光禿的空曠地,而河道在此散成一小股一小股網狀渠道,像搓開的麻花,這時天啊,那月光的銀輝在下面,像積體電路板上的電流傳導,數十條銀蛇在迷宮竄走,又像顛倒過來的世界,彷彿地面是夜空,驟然一陣樹枝狀的駭麗閃電。
還來不及反應過來,他便看到那團網狀渠道匯聚成的一個湖泊,一枚銀色的月亮亦妖亦仙地浸在裡頭。不可能!隔得那麼遠。他發現自己臉頰流下冰涼的一道淚。
我看到了神的視覺才能看到的美麗景觀。
其實,那時飛機內一些人陸續醒來,各自頭上的小閱讀燈一盞盞間錯點亮,像溪畔草叢裡的螢火蟲。開始有人跟空姐要泡麵。你知道在那封密空間裡,泡麵熱騰騰的煙氣最帶有一種暴力的感染。馬上四面八方都是那窸窸窣窣吸食軟麵條的聲音,那肉燥包油渣在滾水中泡開的濃郁香味。許多人排隊在那小摺疊鋁門廁所外的暗影,裡面人打開門時還聽見真空抽吸馬桶咽喉那呼喇一聲巨響,將糞便或衛生紙攫吞而去。他說,我真是不敢相信:在我們的下方,周遭,是一片美如夢境的月光海;但在這個一萬呎高空的漂浮金屬艙內,卻像是一個泄殖腔充滿了人類吞嚥咀嚼和排泄的聲音和氣味。
以上這段文字(或畫面,或一難以言喻在裡在外在上在下的妖仙幻境),是某一次我在凱麟那堆滿古代之物的時間之屋裡,像被魔法師用它那萬花筒寫輪眼盯住的凡庸之人,聽他描述那極限光焰一閃即滅的絕美。事實上,我回家之後,只要努力回想,盡量一字不漏記錄下他說的每一細節,出來後就是一段我小說裡最乖異、淒清、豔絕的段落。他家族祖父輩的故事;他曾撞見一大自然的異景;年輕時某一個美麗女孩那光霧模糊的宿舍;憂鬱症時光那像深水下閉氣泅泳的經驗……
凱麟是個不斷把「觀看」這件事,在虛空抽象界翻剝再翻剝,「所有的」現象與物自身的另一維度漂浮、釋放、纏舞,這樣一個說故事者。某些時刻,我覺得他在透過描述一個逝去之物(或景、或人),傳授我「如何看」的技藝。
「多格櫃是祖父的,小時候我常在他房間裡輪番打開每格抽屜,希望能有驚喜。當然,抽屜裡的東西從不曾改變,是老人棄置遺忘的陳年藥包,年代久遠不知為什麼被收起來的各式紙條,早已停擺廢棄卻捨不得丟掉的旅行用鬧鐘,一大把不知年代的日本鎳幣,放大鏡與老花眼鏡等等被世界遺忘的雜什。」
凱麟的這些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班雅明的《拱廊街計畫》;艾可的《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
班雅明講到卡夫卡的世界,「音樂和歌聲是逃遁的一種表達,或至少是一種『抵押』。希望的這種抵押,我們得之于那個既未成形又瑣碎,既給人慰藉又幼稚可笑的中間世界,而助手們在這個世界裡如魚得水。」當然此處我難免附會凱麟這本書中,那作為「抵押」的昔時之物,或透過不在場的這些「物在人亡」的某種古老靈魂(或台灣老一輩人噤語的無意義凋萎審美教養之花瓣)的表達,一些卡夫卡式從「中間世界」穿透過來作為信使的「助手」們,是這些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
恰好班雅明在論及卡夫卡的這一段落後,提到「有一張卡夫卡小時候的照片」:
「那雙無比憂傷的眼睛看著眼前擺好的風景,一只支楞著的大耳朵聆聽著這風景。」
他提到卡夫卡「託付別人銷毀自己的遺作」,「卡夫卡活著的天天都得面對難解的行為方式和含混不清的宣告,他可能想在臨終時,以牙還牙地至少報復他的同時代人。」
這還是讓我想到凱麟那一屋子堆滿遮蔽通道,鬼影??的古代之物:古代屠戶之吊鉤、幾十尊睜眼或閉目之石佛頭、扛廟基座的「憨番」、劍獅、在深夜讓我這樣訪客起雞皮疙瘩的機械鐘從死蔭之境傳來噹噹自響、廁所裡漂著浮萍的磨石豬槽……
我好幾個夜晚在他的這個各自禁錮了不只是消逝之古代工藝,且消逝了那紊亂時鐘的孤立之物,它們原本栩栩如生展開的一幅「東京夢華錄」、「陶庵夢憶」、「清明上河圖」……但那是一個被卡夫卡式的助手們變裝的販仔們,從台灣各近乎超現實的「惡土」、荒原礫地頹毀老屋被掏挖出來的「消失的、又不存在的場所」。
祖父六抽小櫃的那只早已停掉的古怪自走鐘,他將那鐘交給一位專調骨董表的老鐘表師傅,修好了它。
「回家後我旋緊鬧鐘發條,仔細地將鐘面外圍包覆的銅圈擦上油,放在桌上時便能聽到鐘殼裡傳來強勁響亮的機械滴答聲,好不吵人。幾個小時後,我接到媽媽的電話,祖父去逝了,享年九十七歲。」
那原本停掉了幾十年的一只祖父(不在場的活著時光)的鬧鐘,在他手中(經過那老鐘表師傅)又像一顆心臟,「好不吵人」的強勁響亮的卜卜跳動。但同一時刻,祖父去逝了。
很難想像凱麟如何「不展開」地、孤自靜謐地進行這些「無法擁有其過往時光再現」但搜尋它們,而後觀看它們,在描述中讓它們浮現其乍看淡定不擾換日線兩端之「詞與物」,看一段凱麟在論傅柯之「越界」(書寫幾乎就等同犯禁)、一種「文學的布置」之文字:
「……然而另一方面,書寫卻弔詭地等同於一種內在性褶曲,文學在此較不是字詞或句法的暴力逾越,較不是語言平面上製造的噪音或喧囂,而是對文本狡獪無比的層迭操弄,一再致使既有作品翻覆、轉向與增生質變。其中,福樓拜與波赫士是這種褶曲書寫的佼佼者,而十七世紀的賽萬提斯則為其先軀。這些被傅柯所一再援引並分析的作者並不只是透過書寫來表達某種博學或見識……因為他們所曾從事的事業進一步展現了一種謹誕生于知識空間的致命誘惑,且究極而這,『書便是誘惑的場所』……」
事實上,我幾年前與凱麟相識,有緣結為少數同齡人能將內心極幽微隱蔽之「褶曲」、「暗影」、「難以被定型的『前於書寫』的尚未受精著床之故事糊團」,可以長夜漫談之知交,進而內心視他為師(另一位我視為師之良友為黃錦樹),如此說或令凱麟尷尬,顯得作態,事實上十多年來,我一直視他們為師(不論是嚴肅的知識地貌或某種戲劇化如「福爾摩斯和華生」;《玫瑰的名字》裡那博學的懷疑論導師和那年輕修士;甚至《雅各和他的主人》一種嬉耍、漫聊、但同時啟蒙的冒險途中),然而我始終沒做好知識與教養的準備。但我回想:那許多個夜晚,其實他是在展開一個「誘惑的場所」──多年前一個密室裡光影朦曖的一個女孩所有牽動無限光影撩亂的印象派表情;一個黃昏他獨自坐在比薩斜塔上(管理員已在趕遊客)突然哀慟懷念他九十歲的哲學啟蒙老師,與自己挹悶的掉入「第二義」的人生;某一場家族葬禮後的合照,其中一位表姊夫那完全和這張照片飄離開來不在其中的臉;高鐵上某一個鄰座熟睡女孩那像川端《睡美人》不可思議如妖幻蕈菇暴漲而出的翻湧多層次芬芳將他
民藝這條路
台灣民藝,這是多麼陌生卻親切的一個詞彙。
這些年來,引領我漫遊於各地骨董商、販仔及收藏家,一日復一日巡行於台灣村鎮鄉野的古厝老宅,不厭其煩地標記各地尋寶祕徑的動機其實至為單純:是對生長於斯的土地的好奇。僅僅是單純的好奇,就足以讓人想更多地浸潤在總是豐饒飽滿的台灣礦物彩色澤裡,讓人一遍再一遍地翻看凝視昔日台灣匠師的樸稚木雕,或是整日貼身摩挲台灣檜木老家具的浮凸紋理而由衷感到生命的滿足與喜悅。
十多年來,台灣的老房子快速地被毀壞拆除,都市更新與無限制的道路拓寬切斷了我們對昔日時空的僅存回憶,由老屋所庇護的各種生活事物因此流離失所,甚至一文不值地被棄置銷毀。我很幸運的能在九二一大地震與老厝群聚政策性大舉拆遷時偶然迷上台灣的老東西,時間雖然不真的悠長,但僅僅數年之間,台灣老東西的買賣交流從繁華歸於平靜、?落,如今這本書裡所記錄的物件都不再容易看到,成為絕響。我這些年來癡迷與熱中埋首於各地骨董店裡有如置身龍宮寶窟的眼花撩亂與意亂情迷,現在除了當年或一見鍾情或不經意帶回的這些事物外,彷彿在《聊齋》的深宅古厝裡迷魅地度過繁華一夜,或浦島太郎見識海底龍宮倦而歸返,一切騰空消失,世界回復到平常之境。
我不是骨董專家,但是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卻是生命真實的感動。
年輕時負笈法國,總是訝異於法國人家裡的沉靜質樸與由此散放的美感。後來漸漸理解這是老房子與老家具所自然流露的氣氛與光暈。法國人不太買新家具,許多朋友的衣櫃、餐具櫥、書桌或沙發繼承自家族長輩,因此有時光的獨特洗練,有親人的手澤與庇蔭,世界讓人熟悉與安心。這些承載幾代家人生命的原木家具常有百歲的年紀,讓俯仰其間的後代子孫更懂得敬物惜福,懂得謙遜與感恩。
法國人總是住在老屋裡,修葺房子時尊重原有的結構及建材,因為一棟建築是百年之計,他們因此保存了無數私人老宅,許多教堂、城堡與政府建築可上溯到中世紀。當然,房子裡有的是數十代人生活其間所遺贈的豐富器物及細節。我朋友的老房子仍留存著兩百年前自家烘焙麵包的石砌烤爐,如中國古墓般在客廳裡墳起一座饅頭型小山。友人不無驕傲地拿出一本羊皮筆記,這是由第一代屋主(十八世紀!)以來所紀錄的房屋修建史,歷任屋主的詳細資料亦羅列其中。
物的生命其實比人悠長。躺在老屋十九世紀的橡木床上那晚,我不自禁地感動莫名。
台灣人毫無惋惜地拆毀老屋,不假思索地整屋裝潢,生命的質地短促而浮華,水泥建築十年便滄老不堪,薄板裝潢五年就顯陳舊,因為一切都僅是消費社會裡「用後即棄」的短線邏輯。然而,台灣民藝的經驗卻讓我知道,台灣社會曾經不是這麼輕佻與失憶。從不同機緣裡尋覓而來的這些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活本身。
現在珍貴無比的檜木其實是台灣老家具最常見的材質,阿里山鐵路的開發使得台灣人的生活曾被檜木的獨特質地所包覆與滋養,這是大自然賜予的幸福。即使到了現在,老檜木家具仍然比新製品便宜許多,何況後者往往只是集合板的組合,耐用度堪虞且有化學藥品的憂慮。
尋覓老東西必須有耐性,短時間內並不易有所得。這本書裡的各種家具、木雕與石像其實來源很紛歧,有許多邂逅與巧遇,也不免有失望落寞的傷心。能完美搭配的老書桌與座椅可能分別來自相距兩百公里的不同地點,獲得的時間也相隔數年,如今二者安穩地停待此處,一切只是偶然與機緣。
我總是希望能疼惜每一件物品,正如它們先前的主人一樣。老東西的材質常常是單純的木、竹、陶、瓷與玻璃,在歲月的淘洗下變得脆弱與易毀,而手工雕飾的人物花樣更是禁不起粗魯的磕碰。生活於老東西之間使人懂得對周遭事物有更細心與謹慎的對待,對老東西的尊重與疼惜或許正是「慢活」的物質基礎,是對自己身處世界的用心。
對物的惜情來自於悠長時間所滋生的美感。室內只要放置一件老家具,即使只是造型簡單的台灣菜櫥,整個空間便往往盈溢著獨特氣韻,一種近乎隆重的莊嚴,以及此莊嚴所自然噴吐的美感。這是現代的薄板裝潢永遠模仿不來的。
台灣民藝或許可以離開其僅是「骨董收藏」的刻板印象或「文物買賣」的不佳聲譽,因為在台灣民藝的諸多項目(老家具、老佛像、老瓷器、老石雕……)裡,銘刻著昔時台灣社會敬天惜物的感情,以及對許多深情的民藝人而言,由歲月所賦予的獨特光暈。生活於台灣,除了千篇一律地將自己的房屋改建與異化成虛假的地中海或北歐風格之外,或許應該有不裝潢(或拆裝潢)的選擇。台灣既存的老家具與老東西可以是我們生活空間的另一個純淨可能,而且比起被裝潢所汙染與失憶的居家,屬於台灣的老東西有更健康與無可取代美感。
每一件老東西在時間的淘洗下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明滅閃爍著悠長生命所充盈的靈光。因為惜情與念舊,我決定寫下這些光暈所照亮的細微人、事,與我因此認識而熟稔、因熟稔而相惜的民藝人。
這不是一本骨董指南,也不是關於古物歷史的研究,一切被寫下來並編纂成書的,是對昔時台灣的感情,與在一切速成速食的失憶年代裡,對我所曾喜歡與結交的民藝人事的回憶。
找回屬於台灣的時間質地與美感,或許就是這本書出版的理由。
推薦序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那是一趟從巴黎飛回香港的十幾小時航程,當時是半夜兩三點,那天恰是中秋吧。整架飛機四五百人全在一個一萬呎高空被包裹起來的靜止之夢裡勻靜地熟睡著。從他身旁的舷窗下眺,恰可看到這架飛機左翼延展出去,兩只巨大噴射渦輪的金屬翅膀。雖然透過隔音艙隱約仍可聽見引擎的背景聲。但那像是森林之夜裡,風吹奏著群樹。一切如此安靜。
從某一個夢中醒來,他被舷窗外的光輝場景所驚嚇:飛機機翼,像浸在某種薄荷調酒中的薄冰,一整片暈染著一種如夢似幻的青色,邊沿則鑲著一條非常耀眼的銀色。在他們下方,是一整片雲海,並沒有平日自飛機上所見雲層上的世界那些城堡狀,或魚麟狀的參差……而像寧靜的大海,整片延伸到沒有盡頭的遠方,重點是那一整片無邊無際的雲之海,也全籠罩在一種青色的冷光裡。時間像靜止了。他們的飛機,似乎不動的懸浮在這一片非人間景象的積雲層上方一點點。他那時想到宮崎駿的《紅豬》。
『我是不是死了?這是不是死後的世界?』
那時他們的飛機應是在莫斯科以東幾百公里的高空上。在雲層下面的小鎮、人家、農村,所有的人正都在熟睡中吧?
他把臉頰貼在冰冷的窗玻璃上,想找出這一片夢境般的光世界的光源。然後他看到從飛機的後側,媽啊好大一枚月亮,不,該說是月球,大的像科幻電影中從土星地表仰望它巨大的泰坦衛星。或者是,真的像村上寫的,此刻有兩枚月亮也不足為奇了。你覺得月球那麼貼近要挨上(奇怪他腦海浮現是像磁浮列車靠站那樣微晃的「輕觸」兩個字)地球了。這麼大,這麼近,應該可以看見月表的火山丘、峽谷、隕石或沙漠……但那只是一輪大到不可思議,輝煌的銀烙餅。」
真美,我說。
不,更美的在後面。
他說,後來不知過了多久,飛機飛離那片影青瓷顏色的雲海。但月光仍何其皎潔,你可以看見下方地表上蓊蓊鬱鬱,像苔蘚或浮潛時看見的款款湧動海葵。奇怪望去是一片黑影,卻被那月光映照得像中國山水畫墨色分明,充滿著視覺細節的變化。某一刻,他突然感到眼皮下,閃過一瞬光爆。嚓。幾乎百分之一秒,非常亮但非常短的一道閃電。
他原想是否是下方的城市在放煙火?但這個時間(深夜兩三點)不可能。或是公路彎道恰好朝上方照射的車子遠光燈。但也不可能。這樣的高度,一萬多呎的遠距,不可能還有那樣的亮度。過了十幾秒,那個一瞬閃光又一亮即滅。那到底是什麼?他把額頭貼緊舷窗,非常認真往下界看。(也許是幽浮?)
你猜我看到什麼?
他說,原來是一條蜿蜒的河流,穿過森林時被樹影遮蔽了,偶爾一個小彎恰和飛機的航向平行時,輝煌銀白的月光被十分之一秒的河面反射上來,像美女的晚禮服肩帶在無人知曉的神祕一瞬,滑落又被抓回,那閃爆即黯滅的(一截粉臂?或一抹酥胸?)的光華偏偏被你瞄見了。
之後,那夢的時刻出現了。下方的地表突然出現一片森林植被光禿的空曠地,而河道在此散成一小股一小股網狀渠道,像搓開的麻花,這時天啊,那月光的銀輝在下面,像積體電路板上的電流傳導,數十條銀蛇在迷宮竄走,又像顛倒過來的世界,彷彿地面是夜空,驟然一陣樹枝狀的駭麗閃電。
還來不及反應過來,他便看到那團網狀渠道匯聚成的一個湖泊,一枚銀色的月亮亦妖亦仙地浸在裡頭。不可能!隔得那麼遠。他發現自己臉頰流下冰涼的一道淚。
我看到了神的視覺才能看到的美麗景觀。
其實,那時飛機內一些人陸續醒來,各自頭上的小閱讀燈一盞盞間錯點亮,像溪畔草叢裡的螢火蟲。開始有人跟空姐要泡麵。你知道在那封密空間裡,泡麵熱騰騰的煙氣最帶有一種暴力的感染。馬上四面八方都是那窸窸窣窣吸食軟麵條的聲音,那肉燥包油渣在滾水中泡開的濃郁香味。許多人排隊在那小摺疊鋁門廁所外的暗影,裡面人打開門時還聽見真空抽吸馬桶咽喉那呼喇一聲巨響,將糞便或衛生紙攫吞而去。他說,我真是不敢相信:在我們的下方,周遭,是一片美如夢境的月光海;但在這個一萬呎高空的漂浮金屬艙內,卻像是一個泄殖腔充滿了人類吞嚥咀嚼和排泄的聲音和氣味。
以上這段文字(或畫面,或一難以言喻在裡在外在上在下的妖仙幻境),是某一次我在凱麟那堆滿古代之物的時間之屋裡,像被魔法師用它那萬花筒寫輪眼盯住的凡庸之人,聽他描述那極限光焰一閃即滅的絕美。事實上,我回家之後,只要努力回想,盡量一字不漏記錄下他說的每一細節,出來後就是一段我小說裡最乖異、淒清、豔絕的段落。他家族祖父輩的故事;他曾撞見一大自然的異景;年輕時某一個美麗女孩那光霧模糊的宿舍;憂鬱症時光那像深水下閉氣泅泳的經驗……
凱麟是個不斷把「觀看」這件事,在虛空抽象界翻剝再翻剝,「所有的」現象與物自身的另一維度漂浮、釋放、纏舞,這樣一個說故事者。某些時刻,我覺得他在透過描述一個逝去之物(或景、或人),傳授我「如何看」的技藝。
「多格櫃是祖父的,小時候我常在他房間裡輪番打開每格抽屜,希望能有驚喜。當然,抽屜裡的東西從不曾改變,是老人棄置遺忘的陳年藥包,年代久遠不知為什麼被收起來的各式紙條,早已停擺廢棄卻捨不得丟掉的旅行用鬧鐘,一大把不知年代的日本鎳幣,放大鏡與老花眼鏡等等被世界遺忘的雜什。」
凱麟的這些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班雅明的《拱廊街計畫》;艾可的《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
班雅明講到卡夫卡的世界,「音樂和歌聲是逃遁的一種表達,或至少是一種『抵押』。希望的這種抵押,我們得之于那個既未成形又瑣碎,既給人慰藉又幼稚可笑的中間世界,而助手們在這個世界裡如魚得水。」當然此處我難免附會凱麟這本書中,那作為「抵押」的昔時之物,或透過不在場的這些「物在人亡」的某種古老靈魂(或台灣老一輩人噤語的無意義凋萎審美教養之花瓣)的表達,一些卡夫卡式從「中間世界」穿透過來作為信使的「助手」們,是這些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
恰好班雅明在論及卡夫卡的這一段落後,提到「有一張卡夫卡小時候的照片」:
「那雙無比憂傷的眼睛看著眼前擺好的風景,一只支楞著的大耳朵聆聽著這風景。」
他提到卡夫卡「託付別人銷毀自己的遺作」,「卡夫卡活著的天天都得面對難解的行為方式和含混不清的宣告,他可能想在臨終時,以牙還牙地至少報復他的同時代人。」
這還是讓我想到凱麟那一屋子堆滿遮蔽通道,鬼影??的古代之物:古代屠戶之吊鉤、幾十尊睜眼或閉目之石佛頭、扛廟基座的「憨番」、劍獅、在深夜讓我這樣訪客起雞皮疙瘩的機械鐘從死蔭之境傳來噹噹自響、廁所裡漂著浮萍的磨石豬槽……
我好幾個夜晚在他的這個各自禁錮了不只是消逝之古代工藝,且消逝了那紊亂時鐘的孤立之物,它們原本栩栩如生展開的一幅「東京夢華錄」、「陶庵夢憶」、「清明上河圖」……但那是一個被卡夫卡式的助手們變裝的販仔們,從台灣各近乎超現實的「惡土」、荒原礫地頹毀老屋被掏挖出來的「消失的、又不存在的場所」。
祖父六抽小櫃的那只早已停掉的古怪自走鐘,他將那鐘交給一位專調骨董表的老鐘表師傅,修好了它。
「回家後我旋緊鬧鐘發條,仔細地將鐘面外圍包覆的銅圈擦上油,放在桌上時便能聽到鐘殼裡傳來強勁響亮的機械滴答聲,好不吵人。幾個小時後,我接到媽媽的電話,祖父去逝了,享年九十七歲。」
那原本停掉了幾十年的一只祖父(不在場的活著時光)的鬧鐘,在他手中(經過那老鐘表師傅)又像一顆心臟,「好不吵人」的強勁響亮的卜卜跳動。但同一時刻,祖父去逝了。
很難想像凱麟如何「不展開」地、孤自靜謐地進行這些「無法擁有其過往時光再現」但搜尋它們,而後觀看它們,在描述中讓它們浮現其乍看淡定不擾換日線兩端之「詞與物」,看一段凱麟在論傅柯之「越界」(書寫幾乎就等同犯禁)、一種「文學的布置」之文字:
「……然而另一方面,書寫卻弔詭地等同於一種內在性褶曲,文學在此較不是字詞或句法的暴力逾越,較不是語言平面上製造的噪音或喧囂,而是對文本狡獪無比的層迭操弄,一再致使既有作品翻覆、轉向與增生質變。其中,福樓拜與波赫士是這種褶曲書寫的佼佼者,而十七世紀的賽萬提斯則為其先軀。這些被傅柯所一再援引並分析的作者並不只是透過書寫來表達某種博學或見識……因為他們所曾從事的事業進一步展現了一種謹誕生于知識空間的致命誘惑,且究極而這,『書便是誘惑的場所』……」
事實上,我幾年前與凱麟相識,有緣結為少數同齡人能將內心極幽微隱蔽之「褶曲」、「暗影」、「難以被定型的『前於書寫』的尚未受精著床之故事糊團」,可以長夜漫談之知交,進而內心視他為師(另一位我視為師之良友為黃錦樹),如此說或令凱麟尷尬,顯得作態,事實上十多年來,我一直視他們為師(不論是嚴肅的知識地貌或某種戲劇化如「福爾摩斯和華生」;《玫瑰的名字》裡那博學的懷疑論導師和那年輕修士;甚至《雅各和他的主人》一種嬉耍、漫聊、但同時啟蒙的冒險途中),然而我始終沒做好知識與教養的準備。但我回想:那許多個夜晚,其實他是在展開一個「誘惑的場所」──多年前一個密室裡光影朦曖的一個女孩所有牽動無限光影撩亂的印象派表情;一個黃昏他獨自坐在比薩斜塔上(管理員已在趕遊客)突然哀慟懷念他九十歲的哲學啟蒙老師,與自己挹悶的掉入「第二義」的人生;某一場家族葬禮後的合照,其中一位表姊夫那完全和這張照片飄離開來不在其中的臉;高鐵上某一個鄰座熟睡女孩那像川端《睡美人》不可思議如妖幻蕈菇暴漲而出的翻湧多層次芬芳將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