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重新定義人體內部協調運作方式,值得瞭解的全新觀念!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醫學書從來沒有發表過的全新觀念
	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必讀聖經
	重新定義人體內部的協調運作方式
	
	臨床上,我專注在病人結構的變化,看見的是病人局部和整體結構變化的互動,
	要解決的是病人結構的問題,不是單純的一個病人,以及病人渴望得到治療的心。 —— 林兩傳
	不是只有受傷才會造成疼痛,也不是只有疼痛和結構有關,
	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甚至失眠、情緒等問題,
	都有可能是人體結構紊亂造成的。
	
	再強大、再精密的醫療方式,還是有現代醫學所無法明白的地方。
	必須建立「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的概念,重新探索結構在疾患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特色
	
	1.出身醫師世家的林兩傳醫師堪稱台灣的傷科泰斗,獨創「林氏傷科」,以不同於一般推拿及整脊的輕柔手法,並以全新的結構網絡概念,將痠、麻、痛、癢等症狀,都能夠藉由其獨特的手法得到改善緩解。
	2.本書一開始,藉由作者本身學習的經歷,將基本的人體結構概念、傷科治療的手法,以及在治療上的體悟,以故事的方式寫出,十分適合完全沒有醫療背景的讀者閱讀,並建立基本的保健概念。
	3.本書的主要讀者群是具有醫療背景及執業中的西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希望藉由書中所傳達的全新結構網絡的觀念,為日後醫者們在治療病患時,能夠有所幫助。
	4.「結構網絡」是一個全新的治療概念,是作者在臨床上,學習及執行所領悟出來的整體治療概念,不僅是在治療上有很大的效果,即使是一般人,在日常保健上,若有這樣的觀念,便不會以錯誤保健的方式來傷害自己。
	5.本書為作者半生從醫的經驗集結,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現已經成書的觀念,第二部分將會以治療手法為主,希望將「林氏傷科」的精神和手法,做最正確的傳承。
目錄
	自序
	1。緣起
	2。疼痛的本質
	3。結構與疼痛
	4。結構引起疼痛的例子
	5。觸診的開始
	6。骨錯縫筋出槽
	7。跨關節的筋
	8。膝關節與肘關節
	9。通霄師父
	10。悟心法
	11。看見骨頭
	12。泰山師父
	13。動中定與靜中定
	14。對境心數起
	15。望診的練習
	16。泡牛奶與練動功
	17。士林師父
	18。身體的使用
	19。身體結構的還原
	20。筋膜、皮膚、立體結構網絡
	21。立體結構網絡張力的偏移:表證與裡證
	22。疼痛
	23。結構與止痛藥
	24。纖維組織增生(一)
	25。纖維組織增生(二)
	26。纖維組織增生(三)
	27。纖維組織增生(四)
	28。癢
	29。痠
	30。麻木
	31。所有的錯位都是一種旋轉
	32。觸診的基本要領
	33。關節的觸診
	34。肌肉的觸診
	35。三個軸線
	36。可動與不可動
	37。鎖住結構網絡的位置
	38。「勢」的運用
	39。皮連線
	40。筋連線
	41。骨連線
	42。有關運動
	43。瑜珈與拉筋
	44。拔罐與刮痧
	45。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46。保健的方法
序/導讀
	作者序
	從傷科到結構治療
	
	我是一個醫學院中西雙修畢業,有中西醫雙執照的醫師。
	
	動念想寫這本書,已經超過十年了。十幾年前,傷科或復健系統的手法治療,幾乎被西方的整脊醫學給佔領,不管是正式在西方受過訓練,還是在台灣上過輔導課程,甚至是看書無師自通,治療的標的幾乎都是骨盤、脊椎這個骨架系統,認為調整脊椎治百病。然而,以我當時對身體系統的內在連貫性的了解,清楚結構與疾病的關係,知道若是直接從脊椎系統下手治療可能會衍伸出新的問題的,於是開始動筆開始寫下我的想法。
	
	十年前,一開始我是依照一般教科書的寫法,試圖精確的定義操作的標的與方式,解釋結構與疾病之間的連結,但是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了。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結構網絡」的概念,根本沒有辦法將「為什麼必須是一個系統一起處理」的概念說清楚,也沒有辦法解釋在導引的過程中,結構為什麼會自己歸位。
	
	這些年藉著練功與看診,在自我修煉與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系統的概念,也才能再度提筆,藉著結構網絡的概念,清楚仔細的說明了,包含引起痠麻脹痛在身體結構上的原因,以及結構治療中,肌肉、骨架是如何的還原,且該如何還原才合理自然。
	從前中醫針對疼痛的治療,統稱為「傷科」,但是當我理解「結構網絡」的概念後,知道並不是只有受傷才會造成疼痛,而且就症狀而言,也並不是只有疼痛跟結構有關,許多疾患同樣都是結構錯亂所造成的,像失眠、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甚至泌尿生殖系統等問題,都可以從結構下手治療。
	
	這種「藉結構的概念來診斷和治療」的專業,並沒有任何「科別」可以歸類,因此,我稱自己的專業為「結構治療科」醫師。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人體立體結構網絡的各種細節與特質,除了生理學、解剖學教科書裡的基本知識外,更多是我自己練功以及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並沒有其他醫學類的參考資料,所以朋友、學生問我有沒有什麼參考資料可以佐證時,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我是一位臨床醫師,只是忠實描述並嘗試解釋在治療中我所理解的生命現象,至於如何證明這些想法是對的,那是科學家的事,或許需要很多新的儀器進行實驗才有辦法,然而,這並不是我一位臨床醫師的責任。
	
	這本書預設的讀者群,是需要具備基本醫學知識的,像醫師、物理治療師,因為要描述清楚立體結構網絡,沒有辦法完全使用日常的生活語言,但是一般的讀者,這本書的前面一半,和後面有關運動保健的部分,應該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對健康和身體的運用有一些新的領悟。
	
	對於一般學醫的人,書中的許多說法與論證,是頗為複雜的,臨床上應該沒有太多類似的體會,因此,我想並不是讀過一次就能理解,真的有興趣,請詳細反覆通讀幾次,應該會很有收穫。
	
	至於其中有關皮連線、筋連線、骨連線的部分,對沒有學過我手法的人來說,理解上的難度較高,因為這幾個連線,除了描述治療應該有的次第以外,也是操作手法的總綱,而與操作手法相關的內容,就不是這一本書所能容納得下的,我將會在下一本專講「治療學」的書中,做詳細的描述。
	
	謝謝我的太太幫我校對每一篇的初稿;謝謝太太、兒子對內容的建議;謝謝女兒提供了電腦和編輯上的協助;謝謝幾位學生對稿件的建議與更正,更謝謝等了我超過十年的編輯何小姐。
	
	最後謝謝我三位師父的教導!三位師父在我身上的烙印,書裡面說仔細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