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史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章將對臺灣的土木工程的知識及技術傳承的演化加以概略說明。由歷史長河而觀,臺灣的土木工程教育在1945年以前是受日本工程教育系統的影響,以後則是受到中國戰前的工程教育制度及所培育出的人才所左右,因此第二章針對影響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基礎的二戰前的日本工程教育及中國工程教育進行論述說明。第三章則是以編年史的方式來記載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演變,主要是以從日治時期即已成立土木科系的學校:1.國立臺灣大學、2.國立成功大學、3.臺北科技大學的演化經過加以條列式的記載。第四章則是將二戰後新成立或在臺復校的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其成立土木類科系之歷史以條列式方式列出,期能將我國實施土木工程教育的場域全貌清楚顯示。第五章則為結語。
目錄
第一章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第一節 「土木工程」的由來
第二節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興起與概況
一、前言
二、史前時期先民的住屋
三、荷治時期
(一) 引入歐洲文明
(二) 帶入歐洲土木工程技術
四、明鄭、清領時期
五、工程教育的發軔
第二章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基因 — 戰前日本與中國的工程教育概況
第一節 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工程教育概況
第二節 戰前及戰後初期中國的工程教育(1920年~1950年)
一、戰前
二、戰後初期
第三章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演進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教育及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1895年~1945年
一、實業教育的發軔
二、土木工程教育的肇始
三、高等實業教育的興起
四、日治後期臺灣內外局勢(1930年~1945年)
第二節 高等工程教育的興起
一、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二、臺北帝國大學及工學部
三、高等土木學科之創設
(一) 臺北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
(二) 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
第三節 戰後初期的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1945年~1950年)
一、前言
二、戰後初期臺灣內外重要事件(1945年~1950年)
三、臺北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45年~1950年)
(一) 臺北帝國大學改制及其它大事
(二) 土木工學科改名及學生入學、師資與課程概況
四、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臺灣省立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1945年~1950年)
(一) 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改制及其它大事
(二) 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暨省立工學院時期土木工程科系教育概況
(三) 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校科系體制的演變及學生的進出與修習
五、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土木科 (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土木科、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1945年~1950年)
(一) 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之改制
(二) 土木科之概況
第四節 美援時期臺灣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1951年~1965年)
一、臺灣內外重要事件(1951年~1965年)
二、國立臺灣大學(1951年~1965年)
(一) 臺灣大學美援經費的應用
(二) 美援時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三、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 (1951年~1965年)
(一) 臺灣省立工學院 (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美援計畫之由來
(二) 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三) 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執行美援計畫之成效
四、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1965年)
(一) 校科重要人事、組織之更迭
(二) 土木工程科之課程、設備與實習
(三) 美援經費對學校之貢獻
五、臺灣省立農學院(臺灣省立中興大學)(1951年~1965年)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
(二)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人事更迭
(三) 美援經費對學校之貢獻
第五節 1966年以後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1966年~)
一、臺灣國內外重要事件(1966年~1990年,1990年~2022年)
(一) 1966年~1990年
(二) 1990年~2022年
二、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之設置及主任更迭
(三)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四) 土木系相關系所之人事更迭及師資
(五) 土木系所之課程與認證
三、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三) 土木系所及相關系所人事更迭及師資
(四) 土木系所課程與認證
(五) 土木系所教師榮譽與學術活動
(六) 土木系所系友狀況
(七) 系友榮譽
(八) 其它事項
四、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科系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二) 校科系人事更迭
(三) 土木科系師資、課程、教學措施、設備與學生人數
(四) 系友榮譽
五、臺灣省立中興大學(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系、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三) 土木系所人事更迭及師資
(四) 土木系所之課程、設備
第四章 1950年代以後新設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一節 1950年代以後新設公立學校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二節 1950年代以後新設私立學校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一節 「土木工程」的由來
第二節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興起與概況
一、前言
二、史前時期先民的住屋
三、荷治時期
(一) 引入歐洲文明
(二) 帶入歐洲土木工程技術
四、明鄭、清領時期
五、工程教育的發軔
第二章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基因 — 戰前日本與中國的工程教育概況
第一節 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工程教育概況
第二節 戰前及戰後初期中國的工程教育(1920年~1950年)
一、戰前
二、戰後初期
第三章 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演進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教育及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1895年~1945年
一、實業教育的發軔
二、土木工程教育的肇始
三、高等實業教育的興起
四、日治後期臺灣內外局勢(1930年~1945年)
第二節 高等工程教育的興起
一、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二、臺北帝國大學及工學部
三、高等土木學科之創設
(一) 臺北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
(二) 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
第三節 戰後初期的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1945年~1950年)
一、前言
二、戰後初期臺灣內外重要事件(1945年~1950年)
三、臺北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45年~1950年)
(一) 臺北帝國大學改制及其它大事
(二) 土木工學科改名及學生入學、師資與課程概況
四、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臺灣省立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1945年~1950年)
(一) 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改制及其它大事
(二) 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暨省立工學院時期土木工程科系教育概況
(三) 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校科系體制的演變及學生的進出與修習
五、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土木科 (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土木科、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1945年~1950年)
(一) 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之改制
(二) 土木科之概況
第四節 美援時期臺灣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1951年~1965年)
一、臺灣內外重要事件(1951年~1965年)
二、國立臺灣大學(1951年~1965年)
(一) 臺灣大學美援經費的應用
(二) 美援時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三、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 (1951年~1965年)
(一) 臺灣省立工學院 (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美援計畫之由來
(二) 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三) 臺灣省立工學院(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執行美援計畫之成效
四、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1965年)
(一) 校科重要人事、組織之更迭
(二) 土木工程科之課程、設備與實習
(三) 美援經費對學校之貢獻
五、臺灣省立農學院(臺灣省立中興大學)(1951年~1965年)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
(二)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人事更迭
(三) 美援經費對學校之貢獻
第五節 1966年以後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1966年~)
一、臺灣國內外重要事件(1966年~1990年,1990年~2022年)
(一) 1966年~1990年
(二) 1990年~2022年
二、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之設置及主任更迭
(三)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四) 土木系相關系所之人事更迭及師資
(五) 土木系所之課程與認證
三、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土木系相關系所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三) 土木系所及相關系所人事更迭及師資
(四) 土木系所課程與認證
(五) 土木系所教師榮譽與學術活動
(六) 土木系所系友狀況
(七) 系友榮譽
(八) 其它事項
四、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科系與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二) 校科系人事更迭
(三) 土木科系師資、課程、教學措施、設備與學生人數
(四) 系友榮譽
五、臺灣省立中興大學(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教育概況
(一) 校院重要人事組織更迭與教學措施
(二) 系、中心之設置與組織更迭
(三) 土木系所人事更迭及師資
(四) 土木系所之課程、設備
第四章 1950年代以後新設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一節 1950年代以後新設公立學校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二節 1950年代以後新設私立學校土木類科系概況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序/導讀
作者序
當地球上有人類出現時「土木工程」就已同時存在,因其乃是人類為了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並提供更安全、舒適及方便的環境而產生的知識與技術。人類社會在持續追求更佳的生活環境時,此種知識與技術必定繼續的創新,更要一代一代的向前累積並將其傳承下去。
在古老的時代,土木工程的知識、技術的傳承多是以父傳子、兄傳弟、師傅傳徒弟的「師徒制」方式延續而下。但到了近代,由於「土木工程」的大型化、複雜化以及國家組織的進化,就逐漸出現由國家主導的傳承方式,由訂定制度、設立學校、召聘多位有知識、經驗的師傅開始,然後招收較多的徒弟進行更多且更新的「土木工程」知識、技術的傳承,因此廣義的「土木工程教育」是包括「師徒制」的傳承方式以及「學校制」的教育方式。惟本書「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史」的主要部份是以臺灣的「學校制」土木工程教育為論述對象。
本書的第一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概況」是因臺灣由史前時代開始,經過荷蘭時代、明鄭、清領到日治以及戰後時期經歷數次重大的改朝換代,每次的改朝換代不僅是人種、語言、文字的根本置換,典章制度、包括教育制度也都一起打掉重做,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制度所形塑出的教育方式亦不同,也在臺灣的工程教育上留下不同的成果與樣態,第一章就是將臺灣的土木工程的知識及技術傳承的演化加以概略說明。
此外,由於臺灣的「學校制」工程教育是始於日治時期,所以二戰前(1945年以前)的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幾乎可以說是戰前「日本土木工程教育」的一環,而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全面退出臺灣,各級學校師資瞬間大量不足,此時聯軍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將軍接受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到臺灣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於是在日軍受降之後逐漸有中國籍師資進入學校。
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轉進到臺灣,大量的知識份子亦隨之來臺,進而填滿各級學校的師資空缺,所以由歷史長河而觀,臺灣的土木工程教育在1945年以前是受日本工程教育系統的影響,在1945年以後則是受到中國戰前的工程教育制度及所培育出的人才所左右。因此本書第二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基因」就針對影響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基礎的二戰前的日本工程教育及中國工程教育進行論述說明。
第三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演進」則是以編年史的方式來記載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演變,主要是以從日治時期即已成立土木科系的學校— ①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帝國大學)、②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臺灣省立工學院)、③ 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的演化經過加以條列式的記載。此外在日治時期為臺中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戰後在1961年改制為綜合大學的中興大學,因其前身在日治時期已經存在,在戰後改制時亦同時成立土木系,所以本章亦將其演變歷史列入。本章除了針對各校在日治時期的演變情形加以敘述外,並分別對戰後初期(1945年~1950年)、美援時期(1951年~1965年)以及1966年~1990年代各校土木工程教育的進化事項加以詳細列述。此外,由1990年代到近年之變化則以簡單條列方式為之。
第四章「1950年代以後新設土木類科系概況」則是將二戰後新成立或在臺復校的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其成立土木類科系之歷史以條列式方式列出,期能將我國實施土木工程教育的場域全貌清楚顯示。
第五章則為短話四句的結語。
李德河
2022年12月
當地球上有人類出現時「土木工程」就已同時存在,因其乃是人類為了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並提供更安全、舒適及方便的環境而產生的知識與技術。人類社會在持續追求更佳的生活環境時,此種知識與技術必定繼續的創新,更要一代一代的向前累積並將其傳承下去。
在古老的時代,土木工程的知識、技術的傳承多是以父傳子、兄傳弟、師傅傳徒弟的「師徒制」方式延續而下。但到了近代,由於「土木工程」的大型化、複雜化以及國家組織的進化,就逐漸出現由國家主導的傳承方式,由訂定制度、設立學校、召聘多位有知識、經驗的師傅開始,然後招收較多的徒弟進行更多且更新的「土木工程」知識、技術的傳承,因此廣義的「土木工程教育」是包括「師徒制」的傳承方式以及「學校制」的教育方式。惟本書「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史」的主要部份是以臺灣的「學校制」土木工程教育為論述對象。
本書的第一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概況」是因臺灣由史前時代開始,經過荷蘭時代、明鄭、清領到日治以及戰後時期經歷數次重大的改朝換代,每次的改朝換代不僅是人種、語言、文字的根本置換,典章制度、包括教育制度也都一起打掉重做,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制度所形塑出的教育方式亦不同,也在臺灣的工程教育上留下不同的成果與樣態,第一章就是將臺灣的土木工程的知識及技術傳承的演化加以概略說明。
此外,由於臺灣的「學校制」工程教育是始於日治時期,所以二戰前(1945年以前)的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幾乎可以說是戰前「日本土木工程教育」的一環,而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全面退出臺灣,各級學校師資瞬間大量不足,此時聯軍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將軍接受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到臺灣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於是在日軍受降之後逐漸有中國籍師資進入學校。
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轉進到臺灣,大量的知識份子亦隨之來臺,進而填滿各級學校的師資空缺,所以由歷史長河而觀,臺灣的土木工程教育在1945年以前是受日本工程教育系統的影響,在1945年以後則是受到中國戰前的工程教育制度及所培育出的人才所左右。因此本書第二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基因」就針對影響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基礎的二戰前的日本工程教育及中國工程教育進行論述說明。
第三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演進」則是以編年史的方式來記載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演變,主要是以從日治時期即已成立土木科系的學校— ①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帝國大學)、②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臺灣省立工學院)、③ 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的演化經過加以條列式的記載。此外在日治時期為臺中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戰後在1961年改制為綜合大學的中興大學,因其前身在日治時期已經存在,在戰後改制時亦同時成立土木系,所以本章亦將其演變歷史列入。本章除了針對各校在日治時期的演變情形加以敘述外,並分別對戰後初期(1945年~1950年)、美援時期(1951年~1965年)以及1966年~1990年代各校土木工程教育的進化事項加以詳細列述。此外,由1990年代到近年之變化則以簡單條列方式為之。
第四章「1950年代以後新設土木類科系概況」則是將二戰後新成立或在臺復校的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其成立土木類科系之歷史以條列式方式列出,期能將我國實施土木工程教育的場域全貌清楚顯示。
第五章則為短話四句的結語。
李德河
2022年12月
試閱
第一節 「土木工程」的由來
「土木工程」、「土木工學」是由英語「Civil Engineering」翻譯過來的,由英漢字典查「Civil」顯示其主要的意思是「市民的、公民的、平民的」,也就是說「Civil Engineering」從字義看是「與市民有關的工程」,或「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亦即可說是「民生工程」。
自古以來,「人民的生活」所追求的基本內涵,不外乎「食、衣、住、行」以及「社會安全」,而要使人民「豐衣足食」則必需開闢農田、鋪設灌溉系統,才能有助於種稻、植桑、養蠶、種棉花,同時在「住」的方面則須廣建住宅、官舍以使人民能安居,官員亦能安心奉公;在「行」的方面則須鋪築道路、跨河架橋以使人、貨之交通順暢。此外,為保護人民不受洪水、海潮的侵害,則須疏通河道、修築河堤、海堤等等。
上述這些具有「公共性」以及「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就是Civil Engineering的主要內涵。
在19世紀後半,日本在面臨歐美列強的侵略壓力下進行「明治維新運動」,日本全面歐化,引進歐美的典章制度、技術與先進知識。其中將歐美先進國家的「Civil Engineering」這門新的學問引進日本的學者,一定面臨應如何賦予它一個適當的「和式名稱」的問題。
其結果由1877年(明治10年)官立東京大學初設時,成立理、法、文、醫四個學部(院),其中理學部中至少設有"機械工學"、"土木工學"、 "冶金學" 及 "應用化學" 四個學科。由這個事實可以知道在1877年東京大學設立時已將「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取名為「土木工學科」,亦即引進 "Civil Engineering" 的日本學者認為其最適當的「日本和名」就是「土木工學」。
為何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的相關學者不將其直接翻譯成「市民工學」或「民生工學」,而選擇「土木工學」做為其「日本和名」,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二:
1. 明治時代剛從德川幕府的手中將國家權力回歸到天皇身上,在富國強兵的政策環境下,若強調「市民」、「民生」等以民為重的概念,將有可能使人民延伸出對民權、民主的需求,其將使崇高的皇權受到挑戰,甚至逐漸動搖國本。
2.「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太過豐富,若為配合「食、衣、住、行」的需求而將之翻譯成「農田灌溉工程」或「道路橋樑工程」或「築屋工程」,都無法完整的將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表示出來。
然而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學者可能發現這些當時「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與「土地」有關,也都是使用土(石)及木(竹)為材料,亦即凡是與「土、木」有關的工程大都是與「民生」有關的工程。
所以為了避免引起政治上的掛礙且足以代表所有的「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就使用概括性的名稱「土木工學」做為「Civil Engineering」的日本和名。
在臺灣則於1918年(大正7年)8月由臺灣總督府設立的五年制「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臺北工專的前身),設有機械、應用化學及土木等三科,這是「土木」在臺灣工業學校中出現的開端。
如今,到了21世紀,人類社會經過多年長足的進步後,現在的「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已較19世紀中葉時更加多彩多姿,除了蓋房屋、鋪路、造橋、築堤等工程外,尚衍生出水利工程、環境衛生工程、測量空間資訊工程、營建工程、都市計畫、鋼結構工程、海洋工程、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等等。「土木工程」的名稱是否尚能以更廣義的方式涵蓋所有21世紀「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則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話題。
「土木工程」、「土木工學」是由英語「Civil Engineering」翻譯過來的,由英漢字典查「Civil」顯示其主要的意思是「市民的、公民的、平民的」,也就是說「Civil Engineering」從字義看是「與市民有關的工程」,或「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亦即可說是「民生工程」。
自古以來,「人民的生活」所追求的基本內涵,不外乎「食、衣、住、行」以及「社會安全」,而要使人民「豐衣足食」則必需開闢農田、鋪設灌溉系統,才能有助於種稻、植桑、養蠶、種棉花,同時在「住」的方面則須廣建住宅、官舍以使人民能安居,官員亦能安心奉公;在「行」的方面則須鋪築道路、跨河架橋以使人、貨之交通順暢。此外,為保護人民不受洪水、海潮的侵害,則須疏通河道、修築河堤、海堤等等。
上述這些具有「公共性」以及「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就是Civil Engineering的主要內涵。
在19世紀後半,日本在面臨歐美列強的侵略壓力下進行「明治維新運動」,日本全面歐化,引進歐美的典章制度、技術與先進知識。其中將歐美先進國家的「Civil Engineering」這門新的學問引進日本的學者,一定面臨應如何賦予它一個適當的「和式名稱」的問題。
其結果由1877年(明治10年)官立東京大學初設時,成立理、法、文、醫四個學部(院),其中理學部中至少設有"機械工學"、"土木工學"、 "冶金學" 及 "應用化學" 四個學科。由這個事實可以知道在1877年東京大學設立時已將「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取名為「土木工學科」,亦即引進 "Civil Engineering" 的日本學者認為其最適當的「日本和名」就是「土木工學」。
為何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的相關學者不將其直接翻譯成「市民工學」或「民生工學」,而選擇「土木工學」做為其「日本和名」,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二:
1. 明治時代剛從德川幕府的手中將國家權力回歸到天皇身上,在富國強兵的政策環境下,若強調「市民」、「民生」等以民為重的概念,將有可能使人民延伸出對民權、民主的需求,其將使崇高的皇權受到挑戰,甚至逐漸動搖國本。
2.「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太過豐富,若為配合「食、衣、住、行」的需求而將之翻譯成「農田灌溉工程」或「道路橋樑工程」或「築屋工程」,都無法完整的將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表示出來。
然而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學者可能發現這些當時「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與「土地」有關,也都是使用土(石)及木(竹)為材料,亦即凡是與「土、木」有關的工程大都是與「民生」有關的工程。
所以為了避免引起政治上的掛礙且足以代表所有的「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就使用概括性的名稱「土木工學」做為「Civil Engineering」的日本和名。
在臺灣則於1918年(大正7年)8月由臺灣總督府設立的五年制「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臺北工專的前身),設有機械、應用化學及土木等三科,這是「土木」在臺灣工業學校中出現的開端。
如今,到了21世紀,人類社會經過多年長足的進步後,現在的「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已較19世紀中葉時更加多彩多姿,除了蓋房屋、鋪路、造橋、築堤等工程外,尚衍生出水利工程、環境衛生工程、測量空間資訊工程、營建工程、都市計畫、鋼結構工程、海洋工程、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等等。「土木工程」的名稱是否尚能以更廣義的方式涵蓋所有21世紀「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則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話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