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

  • 79 458
    58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經濟/趨勢經濟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翎君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03/01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1914年巴拿馬運河竣工之際,
一部分的美國工程隊風塵僕僕加入中國啟動的整治大運河工程,
寫下了民初中國與國際水利科技的接軌。
而同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大戰初期,美國並未參戰,
美國最具財力的實業家,有意移轉在歐洲的部分資金,
因而活躍於亟待開發的中國市場。


過去關於清末民初對外關係的研究,較少從中國為主體的國際化視角與具體個案來看待其重要性。本書認為自清末以來即和中國逐漸形成「特殊關係」的美國,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活動與中國的國際化息息相關,尤其是一次大戰前後更為關鍵。作者蒐集散見於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的資料,在枝葉繁茂的多元檔案中,爬梳出清末民初美國大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活動面貌,希望藉由重要投資個案的實證,考察中國實業開展過程中的內外因素,並通過此一中美交往的歷程,審視近代中國與世界的接軌。

作者

吳翎君

台灣花蓮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近代中美關係史。著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1996)、《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2001)、《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2004)、《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2010)等學術專書及期刊論文十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條約制度與美國在華商務的開展
一、前言
二、美國在華領事制度的專業化
三、美商韋特摩耳設置紡織公司與機器進口案例
四、小結

第二章 中美商務關係的里程碑:清末中美商約
一、前言
二、美國對修訂商約的期待
三、面向世界──條約內容的分析與考察
四、小結

第三章 跨國大企業的實業投資案——美孚石油公司與陝北延長礦區
一、前言
二、「中美合辦煤油礦合同」的緣起與簽定
三、輿論反應
四、日本的抗議
五、探勘礦區與「中美合資公司」之談判
六、小結

第四章 國際大財團投資案——廣益公司與一千五百英哩鐵路計劃
一、前言
二、從華美合興公司到廣益公司的始末
三、一千五百英哩鐵路計劃
四、利益各國群起反對
五、外一章——「統一中國鐵路說」
六、小結

第五章 人道主義工程投資案——美國參與導淮和整治大運河
一、前言
二、美國紅十字會參與階段
三、廣益公司與裕中公司參與階段
四、中美工程師的合作與交鋒
五、小結

第六章 從水線到無線電─美國合眾電信公司投資案
一、前言
二、中國實業市場的新櫥窗──無線電訊事業
三、中美電信紛爭的國際化
四、附約簽訂與朝野回應
五、履約變數與美日僵局
六、小結

第七章 技術團隊投資案——美國工程顧問公司與黃河鐵橋投標案
一、前言
二、黃河鐵橋案的由來
三、美國工程顧問公司的抗爭
四、中、比、美三方交涉與回應
五、美國在華工程技術團隊的形成
六、小結

第八章 未完成的藍圖——孫中山「南方大港」與雷比特公司投資案
一、前言
二、廣州政府與雷比特公司的合約
三、美國的承認政策與立場
四、派系內戰中實業建設的難局
五、小結

結論
一、領事制度、中美商約與清末中美商務關係
二、巴拿馬運河、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市場的國際接軌
三、中國實業投資問題中的內外因素
四、中美技術合作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
附錄
徵引資料
中英文對照表
謝辭

序/導讀

緒論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滿載大批人蔘及皮料等貨物抵中國廣州黃埔,這是美國獨立建國(1783)後首次和中國直接貿易的開始,寫下中美關係史上的重要一頁。而早在美國尚為英國殖民地的時代,中國的茶葉已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輸入美洲,歸航時採辦美洲土產運銷中國。所以中美關係的真正肇始雖在獨立運動以後,然而在未獨立以前,中國和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間的貿易,早已行之有年。獨立後的美國在中國市場的貿易活動和以國家力量為後盾的起步雖晚於英國等主要歐洲國家,其對華貿易的數量在十九世紀末以前在美國對外整體貿易量中並不重要,但中國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始終帶給美國人一種美好的想像空間,讓美國商人遠渡太平洋而來。

美國在中國市場的貿易從早期鴉片貿易為大宗,到19中期以後以棉布、煤油、煙草和各式異國風味的商品交易為主流。這種商品交易的型態到19的後半期逐漸有新型態的產生,除了進出口貿易外,他們對中國市場有進一步投資,例如經營綿紗廠、碾米廠等各式機器廠的經營和航運事業等等,尤其是伴隨著中國條約權利的演變和通商口岸的開放,來華商人逐漸增加。1890年代以後,由於通商貿易的快速增加,一個以促進美國在華利益的商業團體——「美國在華利益委員會」(Committee on American Interest in China)也因此誕生,後來有1898年「美國亞洲協會」(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上海分會的成立。他們同時也出版一份以報導美國商人在亞洲地區的商業活動訊息為主的刊務,而中國商情的討論往往占了重要的版面。

19、20世紀之交,美國商人在中國市場的商業管理和組織形態,出現較大的轉變。伴隨著老式洋行和中國買辦制度的消退,在美國總公司指揮下,逐漸建立起銷售網及專屬經理人,形成早期的跨國企業,而這些粗具跨國企業形態的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也從早期公司本身產品的銷售,延伸到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發與投資,像美孚公司即是一個典型個案。十九世紀末以後美孚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投資,除了本身起家的油產品貿易外,還陸續投資於中國內河輪船航行、公路建造和探勘油礦等等。其次,有別於進出口貿易的經營,美國工礦企業界在此一世紀之交,對中國實業建設,有進一步的投資興趣。例如修築鐵路、開礦、架設電報線以及修浚港口的工程投資等等。這些實業投資,多肇始於清末,而於一次大戰前後有更大的投資熱潮。
事實上,美國的1880年代到1920年代,通常被冠以「鍍金年代」(The Gilded age),時值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一些企業家大量投資工礦鐵路事業,他們操縱金融和證券市場,並以遊說政府的手段,在美國國內和海外建立企業王國,因此被賦予略帶負面意義的稱號——「斂財大亨」(Robber Barons)。 這些著名的大亨,例如鐵路大亨斯坦福(Leland Stanford)、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金融大亨摩根(J. P. Morgan)等等。這些大企業所建立的事業王國遍及全球,中國市場當然不是它們最大的利潤所在,但它們的確促進美國在華投資的內容,一方面將中國市場的投資吸納到美國經濟和世界市場的軌道,另一方面,他們也從工業技術的移轉和輸入,參與了中國的早期工業化和技術革新,使中國主動或被動地與歐洲工業革命發生後的科技文明接軌。例如:跨世紀之交全球技術界的盛事——無線電報的發明不久,美國合眾電信公司即跨海到中國投資無線電線事業。再如,1913年,美國初步完成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艱巨工程之後,在美國大企業支持下一批巴拿馬運河的工程技術團隊即趕赴中國參與疏導大運河和淮河的水患工程。

1914年8月兩件世紀大事,對美國的海外投資發生革命性的影響,同時對中國市場而言,中國亦通過美國加速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一是8月15日,美國開鑿的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距離,使得如何打開遠東市場的重要性成為迫切命題。二是,一次世界大戰的「八月砲聲」(Guns of August)轟隆於德、奧匈等同盟國和英、法、俄等協約國之間,歐洲主要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最初因未參加大戰,美國資本家醞釀成立「廣益投資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簡稱A.I.C.)」藉機拓展美國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而中國市場正是他們有意移轉部份歐洲資金進入的地區之一。為了促進大戰時期對華貿易,1915年6月19日,除了原本的「美國亞洲協會」的組織外,美國在華商人更進一步於上海成立「美國中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of China, 簡稱 AmCham),這個商會組織雖是民間性質,成立大會卻由上海總領事Thomas Sammons所號召,創始委員有:大來公司(Robert Dollar Co.)、美孚石油、勝家縫紉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 Co.)、美國鋼鐵公司(U. S. Steel Products Co.)等大企業老板;名譽委員則是由美國駐京公使和使館代辦、美國上海領事館總領事和美國資深副領事(Senior Vice-Consul),可見得美國在華企業和美國政府間的密切關聯。而1915年「美國中國商會」在上海的成立,也創下美國商人在美國本土之外成立第三個協會的記錄。

上述從19世紀到1920年代美國在中國的投資活動情形,為本書主要關懷所在,而尤著重民國初年實業投資的個案。由於作者長期以來對於外交史的興趣,所切入的焦點為「企業、政府與外交」的互動關係。如果我們留意美國在民國初年所參與的中國政府的大型投資案,大都牽涉到清末以來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劃分和讓渡權(concession)問題,因此這些投資問題的交涉,主要牽涉的是政治外交因素,亦即一邊是美國大企業與美國政府,另一邊是中國政府。然而,前者——美國大企業及其政府之間有時合作,有時衝突;而後者——與中國政府的關聯,則牽涉清末以來與列間錯綜複雜的權利糾葛,在不同個案間面臨不同的問題,有其相似性,亦有相異性。研究者認為通過具體個案的分析,有助於釐清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關聯。

試閱

第一章 條約制度與美國在華商務的開展
一、前言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外關係的運作大抵建立在不同階段的條約關係上,學者亦有稱之為「條約體系」或「條約制度」(Treaty System)。然而不同階段的條約對美國在華商務發展究竟產生那些影響,或者說條約制度在實際的商務交涉中具有怎樣的功能,乃至於條約制度的實際運作在個別的商務個案呈現怎樣的形貌?

過去研究中國近代條約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由於條約關係的形成係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因而不少觀點指出帝國主義國家依賴不平等條約進入中國市場,而條約關係所保護的利益則是進一步妨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究竟條約與外人在華商務活動的實質關係如何?條約關係所建構的商業利益究竟有多大?過去有關條約制度的研究角度較偏重政治外交層面,而較少從中外經貿關係和條約內容的運作來考察其意義。本章主要希望以個案來呈現條約關係如何落實於近代中美經貿發展關係中,藉此釐清條約利益在商務發展中的實質面向。

五口通商以後各國陸續派有領事官進駐中國口岸。口岸領事為各國對華政策的執行者,並負有保護本國僑民在華利益的職責。早期美國駐外領事的奉派,往往商業功能大於政治意味,1896年美國國務院出版的領事規範手冊,揭示領事的任務是「使每個國家的貿易情景盡可能完整而正確」。美國商人形容領事制度是「對外貿易的偵察者,我們製造產商的眼和耳。領事與美國海外貿易之拓展可謂息息相關。

由於美國旅華商人和對華貿易在19世紀末以前的重要性不大,在中國口岸陸續開放後,有不少口岸往往不派任領事或委任其他國家之口岸領事兼代;美國政府即使派任駐華領事又往往具商人身份。另一方面,清政府方面對於「有領事方准通商」及「領事不得兼任商人」持以向來之定制,而美方則否定此一規定曾明載於中外條約之中,中美雙方針對天津條約中有關領事規範數度辯論。由於美國在海外拓展的起步較晚,領事制度不及歐陸國家;更與在中國最大利益的英國駐華領事制度殊為不同,此係清末中美關係中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早期中美關係中,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於條約所規範的商業利益,往往因認知不同,時起爭議。根據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第12款:「大合眾國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貿易,或久居或暫居,均准其居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並設立醫館、禮拜堂、及殯葬之處,聽大合眾國人與內民公平議定租息……」。據此美國取得貿易和租地權利;但條約所列租地自行建樓,並未提到紡織工廠或機器進口的事項。因此,在1880年代以後歐美國家在中國市場的開拓從茶、絲、棉花貿易,逐漸擴充到原料的加工和機器進口,且為爭取清廷批准或合作時,外人在通商口岸設廠的合法性便浮出檯面,引起爭議。

過去對於外國公司在華活動的普遍看法,似乎認為帝國主義挾船堅砲利之優勢和條約關係的保障,在中國隨意設棧和設廠,可謂無往不利。然而,通過個案交涉,所呈現的具體面向,應更可以釐清此一問題的複雜性。筆者認為帝國主義挾制船堅炮利存在於中國是不爭的事實,但條約的簽訂其所規範的內涵不論如何為解決過去中外糾紛的結果,並且是開展和規範新關係的基礎,而第一線的美國駐華領事——中國各口岸政治和商情的偵察者,同時也是維護己國在華利益的保護者,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理解美國駐華口岸領事制度的演進,係掌握清末中美政治與商務發展關係的重要背景因素,但對於此一議題的探討,過去相關研究並不充分。

由於早期的中外條約多包含政治、法律、外交和商務的綜合性內容,一直到1903年一個純粹以商務發展作為經貿往來的條約依據,才在清政府和英、美、日等國家分別訂立,顯現中外關係的發展在當時已迫切到需要一清晰明白的商務條文之規範。以中美經貿發展而言,1903年中美商約亦深具指標性意義(參見本書第二章)。1903年商約訂定以前,中美之間對於有關商業活動的條約內容之解讀爭議頗大,因此本章討論時間下限大抵止於1903年。本章探討以下議題和案例:一、從「有領事方准通商」至「領事不得兼任商人」的的交涉,探討清末美國駐華領事制度的專業化過程。二、美商韋特摩耳(W. S. Wetmore) 設置紡織公司與機器進口案。以此考察條約制度在清末中美經貿外交中的適用程度,以及美國在華商業利益的具體面貌。

二、美國在華領事制度的專業化
(一)「有領事方准通商」與「領事不得兼任商人」的爭論
據統計1900年以前,美國對華貿易在其外貿中的比重微少,1841-1845年為1.6%,1861-1865年為2.5%,以後逐年下降,1872-1876年為最低0.2%;1880年代以後逐漸上升,1897-1901年始達到1.0%。以在華行號和旅居人數而言,美國亦遠落於英國之後。1872年美國居華人數只有538人,行號42,遠落於英國居華人數1,780人,行號221。1882年美國居華人數約410人,行號不增反降到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57083950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3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 2025秋季暢銷榜-聯經出版指定書籍2本75折
預計 2025/11/10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