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_2026手帳年曆

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週年慶】情緒小夥伴全面9折

  • 10個人喜歡
  • 9 675
    7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各種歷史的歷史,帶你瞭解歷史、認識歷史,
看史學家如何寫史,歷史敘事如何躍然紙上!


  歷史、神話、史詩和宗教是人類最古老的研究領域;西方兩千五百年文明裡的史家和歷史作品,都可以在本書裡綜覽。本書作者約翰.布羅把史家和史著放在文明和社會的框架裡去看,而不是孤立敘述,他以饒富文學趣味的筆調詳述史家及其作品,對於想一窺史學堂奧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深具收藏價值的史學史導讀。

  在這部史無前例的作品中,敘述了過去兩千五百年來史家對歷史的研究與思索,及其對西方世界所造成的思想衝擊。它認為歷史實踐不是孤立的事業,而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面向,是歐美文化史的核心部分。

  約翰.布羅以精采的筆調使希臘到今日的史家作品再次恢復生氣,包括李維、塔西佗、比德、弗羅瓦薩爾、克拉倫登、吉朋、麥考萊、米什雷、普里史考特與帕克曼,他解釋史家們的特點,告訴我們史家如何選擇歷史事實、研究和評斷歷史,使現代讀者能更進一步地欣賞與喜愛他們。布羅的作品也檢視了與新視角的產生同樣多元的主題,如羅馬的興起、中古編年史家的興趣、十八世紀將「情感」導入歷史敘事的做法、浪漫主義的影響,以及十九世紀末歷史專業的出現。他的作品不是學院的學科史,而是選擇的歷史:對過去的選擇,以及過去如何因政治、宗教、文化與(通常這是最重要的)愛國條件的變遷,而更改其調查、呈現,乃至於學習的方式。

  本書也希望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它驅除了歷久不散的迷思,例如上古史家只撰寫當代史且抱持著純粹的循環史觀、十八世紀缺乏對過去的理解,以及史料考證始於十九世紀的蘭克。書中提及史家對自身時代與文明的看法,其觀點不僅出人意表,也令人耳目一新。

本書特色

  以饒富文學趣味的筆調詳述歷史學家及其作品,對於想一窺史學堂奧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深具收藏價值的史學史導讀。

名人推薦




  瞭解史學的入門書,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講述過去。——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約翰.布羅這本書本身就是歷史該如何被書寫的一個典範。詼諧有趣、博學多聞、出類拔群。——英國泰晤士報 The Times

  這本書無與倫比,結合了寬廣的歷史幅度、深遠的知識,以及文學藝術。——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布羅將知識編組成篇,指引讀者毫不費力地跨越時代鴻溝。——時代週刊 Time

  一本引人入勝的史學概要。——紐約客 The New Yorker

  成功佳作……提醒我們偉大史學家的敘事常常如文學般優美,以及正確瞭解歷史事實對於文化進展和國家命運有多重要。——《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譯者

黃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自願被吃的豬》、《寫給所有人的簡明哲學史》、《哲學家的工具箱》、《是邏輯,還是鬼扯?》、《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書。

目錄



導讀
前言 一部關於古今各種歷史的歷史?
序篇 保存記錄與留下記述:埃及與巴比倫

第一部 希臘
第一章 希羅多德:波斯入侵與史家的任務
第二章 修昔底德:城邦,權力的運用與濫用
第三章 亞洲的希臘人
色諾芬:《遠征波斯》
亞歷山大史家:阿里安與庫爾提烏斯.魯夫斯

第二部 羅馬
第四章 波利比奧斯:普世歷史、實用歷史與羅馬的興起
第五章 薩魯斯特:一座待價而沽的城市
第六章 李維:羅馬建城以來
第七章 內戰與通往專制政治之路:普魯塔克、阿庇安與卡希烏斯.狄歐
普魯塔克
阿庇安
卡希烏斯.狄歐
第八章 塔西佗:「人適合為奴」
第九章 行省的視角:約瑟夫斯論猶太人的叛亂
第十章 安米阿努斯.馬爾克里努斯:最後一位異教徒史家
第十一章  上古史學的一般特徵

第三部 基督教世界
第十二章 聖經與歷史:上帝的子民
第十三章 埃烏塞比烏斯:正教的形成與教會的勝利
第十四章 圖爾的格列哥里:國王、主教與其他
第十五章 比德:英格蘭教會與英格蘭人

第四部 世俗史的復興
第十六章 年鑑、編年史與歷史
年鑑與編年史
偽歷史:蒙矛斯的喬弗瑞
世俗歷史與編年史:馬爾姆斯伯里的威廉的《現代史》與馬修.帕里斯的惡言誹謗
兩部修道院編年史:聖阿爾班斯與伯里聖艾德蒙斯
第十七章 十字軍歷史與騎士歷史:維爾阿杜安與弗羅瓦薩爾
維爾阿杜安《君士坦丁堡的征服》
弗羅瓦薩爾:「名聲顯赫的事件」
第十八章 從城市編年史到人文主義歷史:維拉尼、馬基維利與古伊奇亞迪尼
喬凡尼.維拉尼
馬基維利
弗朗切斯科.古伊奇亞迪尼

第五部 研究過去
第十九章 古物研究、法律史與封建制度的發現
第二十章 克拉倫登的《叛亂史》:特定人士一意孤行的結果
第二十一章 哲學性的歷史
休謨:狂熱與弒君
羅伯特森:「社會狀態」與歐洲的觀念
吉朋:羅馬、野蠻與文明
第二十二章 革命:英格蘭與法國
麥考萊:光榮革命
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用一百根舌頭陳述的歷史
米什雷與泰納:人民與暴民
第二十三章 歷史是自由的故事:立憲自由與個人自治
斯塔布斯的《立憲史》:從市鎮到議會
現代性的初生子:布克哈特的文藝復興人
第二十四章 新世界:美洲經驗
蒙特祖馬廳:狄亞斯、普里史考特與新西班牙的征服
蠻荒的前哨:帕克曼的大西部歷史
亨利.亞當斯:從共和國到國家
第二十五章 專業共識:德國的影響
專業化
德國歷史主義:蘭克、上帝與馬基維利
不完全是哥白尼革命
第二十六章 二十世紀
專業主義與對「輝格派歷史」的批判。歷史作為一門科學與歷史作為一門藝術
「結構」:文化史與年鑑學派
馬克思主義:最後的大敘事?
人類學與歷史學:語言與典範
被壓抑的認同與全球視角:世界史與微觀歷史

致謝
參考書目
索引

序/導讀

導讀
歷史的反思
周樑楷


  從前學生時代主修歷史系,常常聽師長們說歷史好比鏡子可以正衣冠,學習歷史可以當作人生的借鏡。這個比喻我至今未曾全盤否定,相信它自有幾分道理。

  只是當時私下也反問兩個問題:第一,日常使用的鏡子都是人造的,難免有些起伏,絕非百分之百的平滑明亮,如果史書成為哈哈鏡,那麼人們又如何憑藉呢?四十多年前學術界尚未耳聞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史學界的根基穩若泰山,哈哈鏡之說只能援引「生而有涯,知而無涯」,徒嘆人類智慧的有限。第二,既然前人的言行活動因被記錄而成為歷史(或史書),一代一代環境變遷,歷史(或史書)也是時代的產物,它應該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作為人生借鏡的歷史固然重要,「書寫歷史的歷史」豈不是更重要嗎?「書寫歷史的歷史」就是歷史的歷史,一般簡稱為史學史。

  由於這兩個問題,很快地就意識到歷史這門學問至少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the first order)屬於過去史實的記錄、詮釋和論述,訴諸於文之後就是所謂的歷史。一般來說,史家大多在這個層次上埋首青燈黃卷,忙著研究與寫作,而讀者們不無各取所需,選讀史家的作品,累積個人的知識。然而,歷史的第二個層次(the second order)是種反思(reflection)的能力,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境界。懂得登高從這個層次閱讀史書的人,經常會提問:這位史書的作者為什麼如此下筆?他的觀點是什麼?他的敘事語言如何如何?這些反思性的動作,說穿了只不過好比正衣冠照鏡子,要先懂得摸一摸鏡子,辨別它是不是夠平滑。然而,儘管只是一個小動作,有些人總漫不經心,永遠昧於在第一與第二個層次之間反覆對話論證。

  自古以來的史家不免反思歷史書寫的總總問題,如司馬遷、希羅多德(Herodotus)和修昔的底斯(Thucydides)等人,都在他們的著作中直述他們的理念。只不過他們殊少成體系或全盤論述個人的史學思想,尤其沒有撰寫長篇的史學史。推究這種現象,主要是史學史這門知識必備兩種現代性(modernity)的元素才得以成立:專業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的出現以及現代歷史意識(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的成熟。這兩種元素其實互為表裡,大約在十九世紀中期才從歐洲正式開風氣之先。專業史家自許成為獨立的學者,不再依附神學、哲學、文學或任何正式現實政治。他們一方面思索有關歷史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範疇,另方面竭力提升歷史意識的境界。於是許多人自覺地從歷史知識的第一個層次躍進到第二個層次。為了改進歷史這門學問,人們終於開始全盤反思歷史的歷史。

  德國史家為史學史(Geschicht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首立汗馬之功,直到今天,全世界各地最重視史學史的國家可能還是非德國莫屬。相對而言,英語系的國家就不如德國之重視史學史。所以不同的學術社群對話時,通常乾脆把史學史當作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來討論,反而彼此比較能溝通。英語世界中,有兩位留學德國的史家,分別對英、美學術界研究史學史的貢獻特別有影響力。魯賓遜(James Harvey Robinson, 1863-1936)自歐陸返回美國後,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執教。他的《新史學》(#New History#)一書借重「演化」(evolution)的理論,進而強調「變遷的意識」(sense of change)及歷史具有「綜合整體內在相關互動」的本質。值得留意的是,這本著作中有一章討論「史學史」。雖然內容相當簡要,但卻達到了振聾發聵的效用。早期美國史學界班茲(H. E. Barnes)所著的《史學史》(#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和稍後湯姆森(James W. Thompson)所著的《史學史》(#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都成為普及的大學教材。他們兩位都出自魯賓遜的門下。

  在英國,艾克頓(Lord Acton, 1845-1902)的學術地位與魯賓遜相類似。艾克頓曾經疾呼:

  ▲應教導人們注意隱含在史家內心的東西,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史家。

  最重要的一點,是歷史的歷史。

  歷史不僅是一門特殊的知識,同時也是其他各門知識的一種特殊模式和方法…它包含其他科學,並且記載他們的進步以及確定各種真理的試驗。在效用上,歷史思維(historical thinking)駕於歷史知識(historical knowledge)之上。▲

  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艾克頓不僅重視史學史,而且簡直把史學史的學術位階(hierarchy)提升到所有的知識之上。記得年輕時代,我就是被這段話所震撼,視同福音,從此在生命本體的認同上有了歸屬。

  在英國早期受艾克頓影響的史家,例如有同屬留德的古齊(G. P. Gooch, 1873-1968)。他的《十九世紀的史著和史家》(#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是本斷代的史學史,書中提供不少史學界的資訊,曾經頗受歡迎,不斷再版。然而,嚴格地講,這本書缺乏深度的理論,反而有點類似目錄學式的寫法,很難引人入勝,直上學術界的第二個層次。其實有些史學史的專書和論文都難免落入這種窠臼,上述班茲和湯姆森兩人就是顯明的例子。

  德國歷史主義(German Historicism)的學者和艾克頓本人都可歸類為廣義的觀念論者(idealist)。研究學術史或思想史,如果短缺觀念論的素養,往往拙於深入古人的思想。這種洞識力(insight)是研究歷史的利器。在英國,繼艾克頓之後,柯林烏(R.G. Collingwood, 1889-1943)和巴特費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 1900-1979),同屬觀念論的佼佼者。柯林烏的《歷史的觀念》(#Idea of History#)前半部陳述希臘、羅馬時代以來重要的史學思想,可視為一本史學史。巴特費爾德前前後後出版不少史學史的著作,如果稱呼他為史學史的學者應該頗為貼切。為了邁入史學史這片迷人的園地,我的第一步選擇了巴特費爾德當作碩士論文的題目。

  觀念論,或者說觀念史取向(approach of history of idea),於一九三○至一九六○年間曾經盛極一時,稱之為顯學也不致於言過其實。然而,這種唯心的取向經常忽略學術思想史的外部環境,屬於這種取向的史家往往有意無意之間疏離了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presentism)的互動關係。一九六○年代各種社會思潮興起,新左派(New Left)和學生運動襲捲各地的校園。在這種氛圍下,許多學者正視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的辯證關係,他們不僅投入個人的社會關懷,同時也從這個視角觀察古人,因而思想史與社會史密切結合。例如,具有德國背景的美國史家伊格斯(Georg Iggers)於一九六八年首度出版《德國史學思想》(The German Concept of History)。這本書從赫德(J.G. von Herder, 1744 -1803)起,分析日耳曼歷史主義的興衰過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止。伊格斯一方面仍然遵循觀念史取向,直指歷史主義的思想核心。然而,在繼承之餘,他大膽的批判,書中突顯了歷史主義的現實意識,言下之意歷來的史家多多少少為普魯士王國(或日後的德國)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而辯護。

  經過了一九六○年代的洗禮後,西方學術界日漸傾向多元化。後現代主義炫人耳目,頗有解構的衝撞力,促進人們重新反思歷史的知識。同時,文本主義(texualism)從另個角度出發,與後現代主義相互呼應,從文本(text)入手,分析各種歷史表述(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or of the past),因此歷史敘述(narration)開啟了一扇門,提供人們反思歷史。例如,美國史家懷特(Hayden White)所著的《後設歷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提出了一套解析歷史敘事的模式(modes)。他的影響可能在文學批評界還遠超過於史學界,這也可能是他始料所不及的,值得我們深入分析。懷特的成名,至少反應了近幾十年來知識的普及,社會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以及資訊媒體的日新月異。

  近一百年來,史學史的撰寫歷經多變,其實有些弔詭。當初「專業史家興起」、「現代性的歷史意識提升」及「史學史儼然成為獨立學門」的時候,正是「歷史敘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一九○四年英國史家崔衛林(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1876-1962)為了維護自古以來「傳統史學敘述的藝術」,發表了一篇專文<克麗歐:一位謬司>(Clio, A Muse),內容語重心長:

  ▲正因為今天的歷史家受了日耳曼「教士集團」的訓練,不把歷史當作一門「福音」,甚至也不把它當作一個「故事」,而是把它當作一門「科學」,他們才會如此嚴重地忽視史家的主要技能……敘述的藝術。

  恢復我們祖先的某些真實思想和感受,是史家所能完成最艱鉅、最微妙和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8627200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4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1/1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