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中國政治史
以"波峰與波谷"形象概括兩千年的政治進程
史學名家經典
作者閻步克是北京大學史學名家
深入淺出,通俗好讀
古代政治體制的普及讀物,史料豐富,?述精彩
秦漢時期,中華帝國初步奠定了它的「政治常態」,即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呈金字塔結構的官僚政治制度。
以「政治常態」作為中軸線,兩千年的政治制度變遷可以構成一個波形圖,中央集權強盛階段,呈現「波峰」;中央集權衰弱階段,顯現「波谷」。本書題為「波峰與波谷」,以此描述秦漢魏晉南北朝專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軌跡。秦漢是一個波峰,其時帝國的規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於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帝國面臨?動盪、分裂,在體制上也出現了變態、扭曲。
此後,雖然王朝不斷變遷,但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儒家正統和「士大夫政治」卻綿綿不斷,愈發成熟。雖然時常會發生「政治變態」,但終會因各種因素回歸到「政治常態」。而在整個過程,制度會愈發完善,中央集權愈發成熟,波動也就會逐漸平緩。
中國政治文化體制的連續性,幾乎是舉世無雙的,它顯示了吸收異化因素的巨大能力,歷經變遷而保持?其基本特徵和深層結構。四千年的中國史,夏商周的早期國家可以說是其政治文化體制的1.0版,兩千年儒教帝國可以說是其2.0的升級版。直到今天,世界這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生活在一種獨特體制之下。中國國家升級換代的3.0版,正在形成之中。 閻步克
以"波峰與波谷"形象概括兩千年的政治進程
史學名家經典
作者閻步克是北京大學史學名家
深入淺出,通俗好讀
古代政治體制的普及讀物,史料豐富,?述精彩
秦漢時期,中華帝國初步奠定了它的「政治常態」,即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呈金字塔結構的官僚政治制度。
以「政治常態」作為中軸線,兩千年的政治制度變遷可以構成一個波形圖,中央集權強盛階段,呈現「波峰」;中央集權衰弱階段,顯現「波谷」。本書題為「波峰與波谷」,以此描述秦漢魏晉南北朝專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軌跡。秦漢是一個波峰,其時帝國的規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於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帝國面臨?動盪、分裂,在體制上也出現了變態、扭曲。
此後,雖然王朝不斷變遷,但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儒家正統和「士大夫政治」卻綿綿不斷,愈發成熟。雖然時常會發生「政治變態」,但終會因各種因素回歸到「政治常態」。而在整個過程,制度會愈發完善,中央集權愈發成熟,波動也就會逐漸平緩。
中國政治文化體制的連續性,幾乎是舉世無雙的,它顯示了吸收異化因素的巨大能力,歷經變遷而保持?其基本特徵和深層結構。四千年的中國史,夏商周的早期國家可以說是其政治文化體制的1.0版,兩千年儒教帝國可以說是其2.0的升級版。直到今天,世界這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生活在一種獨特體制之下。中國國家升級換代的3.0版,正在形成之中。 閻步克
目錄
前?言 1
序?言 001
一?官僚帝國體制的觀察視角 001
二?波峰與波谷 005
三?常態、變態與回歸 007
第一章?從王國到帝國 015
一?從王國到帝國 016
二?「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022
三?皇帝-官僚統治階級 027
第二章?官僚行政體制的完善 033
一?決策權力與執政資格 035
二?行政組織的進化 040
三?軍政與邊防 043
第三章?文法與文書 047
一?刀筆吏治天下 048
二?律令秩序 052
三?「以文書御天下」 057
第四章?爵祿與吏祿 063
一?「庶人之有爵祿」 065
二?祿秩的淵源和性格 071
三?從祿秩到官品 077
第五章?儒·法與儒·吏 083
一?從法術、道術到儒術 085
二?「奉天法古」與王莽改制 089
三?儒法合流與儒吏融合 094
第六章?官吏的選任 099
一?吏道與功能 100
二?任子與內侍 103
三?察舉與四科 105
四?陽嘉新制和以文取人 108
第七章?官僚階級的士族化 111
一?鄉里與豪右 113
二?官場與官族 116
三?東漢的士林 119
四?學門與士族 122
第八章?動盪時代的皇權與門閥 127
一?黯然失色的皇權 128
二?東晉:門閥政治 132
三?南朝:「主威獨運」及其限度 138
第九章?士族特權及其政治理念 143
一?門閥的選官特權與品位特權 144
二?官僚政治的扭曲變態 151
三?玄學清談的政治理念 157
第十章?集權官僚政治的維繫和進展 165
一?空話不空:官僚政治話語 167
二?冰層下的潛流:官制和法制的進化 170
三?選官中央化和考試制度的進展 174
第十一章?胡漢雜糅與胡化漢化 181
一?胡漢雜糅與胡漢分治 183
二?異族皇權·國人武裝·軍功貴族 188
三?胡化、漢化的搖擺波動 195
第十二章?從北朝到隋唐:帝國復興與歷史出口 203
一?青出於藍:官僚行政的全面復興 205
二?等級安排與身份管理的進化 211
三?北朝政治文化風尚:重軍功、重吏治、重法制 219
四?北朝:走出低谷的歷史出口 224
序?言 001
一?官僚帝國體制的觀察視角 001
二?波峰與波谷 005
三?常態、變態與回歸 007
第一章?從王國到帝國 015
一?從王國到帝國 016
二?「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022
三?皇帝-官僚統治階級 027
第二章?官僚行政體制的完善 033
一?決策權力與執政資格 035
二?行政組織的進化 040
三?軍政與邊防 043
第三章?文法與文書 047
一?刀筆吏治天下 048
二?律令秩序 052
三?「以文書御天下」 057
第四章?爵祿與吏祿 063
一?「庶人之有爵祿」 065
二?祿秩的淵源和性格 071
三?從祿秩到官品 077
第五章?儒·法與儒·吏 083
一?從法術、道術到儒術 085
二?「奉天法古」與王莽改制 089
三?儒法合流與儒吏融合 094
第六章?官吏的選任 099
一?吏道與功能 100
二?任子與內侍 103
三?察舉與四科 105
四?陽嘉新制和以文取人 108
第七章?官僚階級的士族化 111
一?鄉里與豪右 113
二?官場與官族 116
三?東漢的士林 119
四?學門與士族 122
第八章?動盪時代的皇權與門閥 127
一?黯然失色的皇權 128
二?東晉:門閥政治 132
三?南朝:「主威獨運」及其限度 138
第九章?士族特權及其政治理念 143
一?門閥的選官特權與品位特權 144
二?官僚政治的扭曲變態 151
三?玄學清談的政治理念 157
第十章?集權官僚政治的維繫和進展 165
一?空話不空:官僚政治話語 167
二?冰層下的潛流:官制和法制的進化 170
三?選官中央化和考試制度的進展 174
第十一章?胡漢雜糅與胡化漢化 181
一?胡漢雜糅與胡漢分治 183
二?異族皇權·國人武裝·軍功貴族 188
三?胡化、漢化的搖擺波動 195
第十二章?從北朝到隋唐:帝國復興與歷史出口 203
一?青出於藍:官僚行政的全面復興 205
二?等級安排與身份管理的進化 211
三?北朝政治文化風尚:重軍功、重吏治、重法制 219
四?北朝:走出低谷的歷史出口 224
試閱
此書的思路並不複雜,也比較傳統,主要圍繞政治制度、政治勢力、政治文化三者。其基本視角是「制度史觀」的。所謂「制度史觀」,就是從政治體制、政治形態來觀察、闡述社會歷史變遷。這裏所理解的「政治體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勢力兩方面。所謂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權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謂政治勢力,指不同群體、集團、階層、階級的相互關係。前一個可以說是「制」的方面,後一點可以說是「人」的方面。「制」與「人」二者的結合,共同構成了「政治體制」。
對「體制」的這樣一種理解,與政體類型學的經典觀點是一致的。在孟德斯鳩觀察政體時,採用了兩個視點:第一、是否存在立法、司法與行政的權力分置。若這些權力集中於一人或一個機關之手,這個體制便趨於專制;第二、是否存在?足夠強大的「中間階層」。貴族、僧侶、市民等中間階層若足夠強大,其時君主就難以專制;反之,就會出現專制君主。此後,偏重政治制度或偏重政治勢力,還曾成為政治學者分析政體的兩種不同學術取向。沿「政治勢力」路線前進的,莫斯卡算是一個例子。他認為「政府形式」並不能充分反映政體差異,有些國家同屬專制,其統治階級卻相當不同;而分屬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國家,又可以存在相似性。由此他進而提出,政體差異應取決於「統治階級」。莫斯卡的論述,還啟發了我們這樣一個聯想:相同的政治組織結構下,可能有不同的政治勢力結構;而不同的政治組織結構之下,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政治勢力結構。進一步觀察二者關係,應該能夠發現更多未知的規律性的
東西。
觀察歷代政治,人們一方面關注官制、法制的各種變化,同時也使用?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宗王政治、宦官政治、外戚政治、門閥政治、軍功政治、士大夫政治之類用語,這就是用某群體的特殊權勢來指稱一種特定政治形態了。各種社會關係,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地域、宗族、宗教、文化、種族、職業等,都可能形成政治勢力,從而被史學家納入視野。當然,下意識地使用?某種方法,不等於理論上有清晰認識。理論並不是僵硬的模式,恰當運用的理論是銳利的分析工具,可以使思考和論述更清晰、更系統,而不是散漫含糊甚至自相矛盾。
周代政治體制是封建制的、貴族制的,前者主要就「政治制度」而言,後者主要就「政治勢力」而言。戰國秦漢的巨大政治轉型,從「制度」上說,就是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的創立;從「勢力」上說可以看到軍功階層、文吏、士人三種新興力量的崛起。秦之政治法律制度,係法家與文吏之功;儒生群體則是王莽改制的主要推手。從皇權中衍生出了宗王、外戚、宦官等勢力,不但參與政治角逐,也以不同方式影響到了政治制度與政治形態。東漢二百年間的政治制度相當穩定,然其初年與後期的政治勢力格局卻變化甚大:東漢後期,清議名士以其巨大影響力影響社會生活、參與政治鬥爭,以及士族的崛起。這就提示我們「制」與「人」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其中隱藏?很多政治奧秘,而且這跟王朝盛衰的週期性相關。一個王朝從前期、中期到後期的「勢力」結構變化,似有規律可尋。
魏晉以下,士人與士族的發展,造成了士庶對立。東晉還一度出現了門閥政治,皇權低落。士族門閥是一種貴族化了的官僚,而貴族與皇權此消彼長,貴族化消解、侵蝕皇權的力量。相應地,政治制度發生了若干變態,如,維護士族選官特權的九品中正制,恰好與這個時代共始終。當然,若僅從「人」即政治勢力方面看,似乎處處都是士族的身影;若兼及「制」的方面,卻能看到,秦漢制度在這一時期有萎靡、有扭曲,但總體上仍被維持,而且繼續進步,如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從漢律到唐律的重大發展,以及察舉制向科舉制的演進,等等。在第十章第二節中,我稱之為「冰層下的潛流」,它維繫?漢唐間的歷史連續性。業師田餘慶先生指出,這一時期政治的主導方面仍是皇權政治,而不是貴族政治。在本書中我們提示:在「分期論」極意凸顯「士族」這個時代特徵之時,注重「連續性」的觀照,卻要衡量「變態」幅度,尋找「回歸」動力。若兼綜「人」與「制」兩方面而論,此期的「貴族化」幅度,肯定沒有「六朝貴族論」所說的那麼大。
十六國北朝的異族征服,造成了一種有異於江左的新的政治結構:異族皇權-軍功貴族-國人武裝。在第十二章第三節中,我有一個評論:南北朝的政治史,某種意義上就是南朝的文化士族與北朝的軍功貴族的競爭史。這就是嘗試用最具特徵的政治勢力,來提示南北政治結構之異,及其不同歷史命運。業師田餘慶先生曾指出,南朝皇權重振的動力來自次等士族;我想補充的是,江左次等士族重振皇權的動量,遠不如北朝軍功貴族大。在北朝的強大皇權之下,集權官僚制逐漸復興。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同樣的制度,在北朝就比在南朝運行得更好。帝國體制由此在北朝走出
低谷。
以上的擇要簡述,意在闡明本書的主要方法論:從「政治制度」與「政治勢力」的關係中,理解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重點考察皇權與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關係變遷,而我曾對此期的政治制度有若干思考;至於本書的努力,就是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的一個嘗試。有人感覺,魏晉南北朝的「集團研究」已趨飽和了。這時候,除了繼續在「人」的方面竭澤而漁,我想「人」「制」結合,或可開拓出更大空間。
政治文化也是本書的敘述主線之一。當人們採取一個政治行動之時,其腦海中必定有一個觀念,令其相信這麼做是正當的。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戰國諸子發展出了各種政治學說。而在此之後,法、道、儒、玄各種學說掀起的各種波瀾,斑斑可考、歷歷在目。法家學說是秦統治者的「指導思想」,與之相伴的是文吏群體的發展;儒家學說不僅推動了官學創立,還造成了儒生勢力的興起。道家在漢初一度促成了「黃老政治」,此後在魏晉演化為玄學,玄學顯然是一種士族文化。田餘慶先生甚至認為,「由儒入玄」是門閥形成的條件之一。
想像不同來源的幾群人來到一個不毛之地開闢新生活,他們將各自形成一個甚麼樣的社會組織呢?在這時候,其腦海中的不同觀念,就是決定性的。在當代世界,分屬民權文化傳統、集權文化傳統、神權文化傳統的不同人群,依然各自執?於百年千年久已習慣了的政治生活方式,這樣的現實,也給了我們以強烈印象......
未完待續
對「體制」的這樣一種理解,與政體類型學的經典觀點是一致的。在孟德斯鳩觀察政體時,採用了兩個視點:第一、是否存在立法、司法與行政的權力分置。若這些權力集中於一人或一個機關之手,這個體制便趨於專制;第二、是否存在?足夠強大的「中間階層」。貴族、僧侶、市民等中間階層若足夠強大,其時君主就難以專制;反之,就會出現專制君主。此後,偏重政治制度或偏重政治勢力,還曾成為政治學者分析政體的兩種不同學術取向。沿「政治勢力」路線前進的,莫斯卡算是一個例子。他認為「政府形式」並不能充分反映政體差異,有些國家同屬專制,其統治階級卻相當不同;而分屬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國家,又可以存在相似性。由此他進而提出,政體差異應取決於「統治階級」。莫斯卡的論述,還啟發了我們這樣一個聯想:相同的政治組織結構下,可能有不同的政治勢力結構;而不同的政治組織結構之下,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政治勢力結構。進一步觀察二者關係,應該能夠發現更多未知的規律性的
東西。
觀察歷代政治,人們一方面關注官制、法制的各種變化,同時也使用?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宗王政治、宦官政治、外戚政治、門閥政治、軍功政治、士大夫政治之類用語,這就是用某群體的特殊權勢來指稱一種特定政治形態了。各種社會關係,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地域、宗族、宗教、文化、種族、職業等,都可能形成政治勢力,從而被史學家納入視野。當然,下意識地使用?某種方法,不等於理論上有清晰認識。理論並不是僵硬的模式,恰當運用的理論是銳利的分析工具,可以使思考和論述更清晰、更系統,而不是散漫含糊甚至自相矛盾。
周代政治體制是封建制的、貴族制的,前者主要就「政治制度」而言,後者主要就「政治勢力」而言。戰國秦漢的巨大政治轉型,從「制度」上說,就是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和官僚制度的創立;從「勢力」上說可以看到軍功階層、文吏、士人三種新興力量的崛起。秦之政治法律制度,係法家與文吏之功;儒生群體則是王莽改制的主要推手。從皇權中衍生出了宗王、外戚、宦官等勢力,不但參與政治角逐,也以不同方式影響到了政治制度與政治形態。東漢二百年間的政治制度相當穩定,然其初年與後期的政治勢力格局卻變化甚大:東漢後期,清議名士以其巨大影響力影響社會生活、參與政治鬥爭,以及士族的崛起。這就提示我們「制」與「人」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其中隱藏?很多政治奧秘,而且這跟王朝盛衰的週期性相關。一個王朝從前期、中期到後期的「勢力」結構變化,似有規律可尋。
魏晉以下,士人與士族的發展,造成了士庶對立。東晉還一度出現了門閥政治,皇權低落。士族門閥是一種貴族化了的官僚,而貴族與皇權此消彼長,貴族化消解、侵蝕皇權的力量。相應地,政治制度發生了若干變態,如,維護士族選官特權的九品中正制,恰好與這個時代共始終。當然,若僅從「人」即政治勢力方面看,似乎處處都是士族的身影;若兼及「制」的方面,卻能看到,秦漢制度在這一時期有萎靡、有扭曲,但總體上仍被維持,而且繼續進步,如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從漢律到唐律的重大發展,以及察舉制向科舉制的演進,等等。在第十章第二節中,我稱之為「冰層下的潛流」,它維繫?漢唐間的歷史連續性。業師田餘慶先生指出,這一時期政治的主導方面仍是皇權政治,而不是貴族政治。在本書中我們提示:在「分期論」極意凸顯「士族」這個時代特徵之時,注重「連續性」的觀照,卻要衡量「變態」幅度,尋找「回歸」動力。若兼綜「人」與「制」兩方面而論,此期的「貴族化」幅度,肯定沒有「六朝貴族論」所說的那麼大。
十六國北朝的異族征服,造成了一種有異於江左的新的政治結構:異族皇權-軍功貴族-國人武裝。在第十二章第三節中,我有一個評論:南北朝的政治史,某種意義上就是南朝的文化士族與北朝的軍功貴族的競爭史。這就是嘗試用最具特徵的政治勢力,來提示南北政治結構之異,及其不同歷史命運。業師田餘慶先生曾指出,南朝皇權重振的動力來自次等士族;我想補充的是,江左次等士族重振皇權的動量,遠不如北朝軍功貴族大。在北朝的強大皇權之下,集權官僚制逐漸復興。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同樣的制度,在北朝就比在南朝運行得更好。帝國體制由此在北朝走出
低谷。
以上的擇要簡述,意在闡明本書的主要方法論:從「政治制度」與「政治勢力」的關係中,理解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重點考察皇權與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關係變遷,而我曾對此期的政治制度有若干思考;至於本書的努力,就是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的一個嘗試。有人感覺,魏晉南北朝的「集團研究」已趨飽和了。這時候,除了繼續在「人」的方面竭澤而漁,我想「人」「制」結合,或可開拓出更大空間。
政治文化也是本書的敘述主線之一。當人們採取一個政治行動之時,其腦海中必定有一個觀念,令其相信這麼做是正當的。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戰國諸子發展出了各種政治學說。而在此之後,法、道、儒、玄各種學說掀起的各種波瀾,斑斑可考、歷歷在目。法家學說是秦統治者的「指導思想」,與之相伴的是文吏群體的發展;儒家學說不僅推動了官學創立,還造成了儒生勢力的興起。道家在漢初一度促成了「黃老政治」,此後在魏晉演化為玄學,玄學顯然是一種士族文化。田餘慶先生甚至認為,「由儒入玄」是門閥形成的條件之一。
想像不同來源的幾群人來到一個不毛之地開闢新生活,他們將各自形成一個甚麼樣的社會組織呢?在這時候,其腦海中的不同觀念,就是決定性的。在當代世界,分屬民權文化傳統、集權文化傳統、神權文化傳統的不同人群,依然各自執?於百年千年久已習慣了的政治生活方式,這樣的現實,也給了我們以強烈印象......
未完待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